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机化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机化学范文1
【关键词】中学化学;有机化学;教学策略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知识、方法、思想、态度等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中学化学中有机化学课时少,内容多,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论性强,因此,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时采取什么教学策略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中学有机化学知识体系
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是按照有机化学学科体系:由烃到烃的衍生物、由单官能团化合物到多官能团化合物,循序渐进地介绍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应用的知识,确保主干知识的基础性。
二、中学有机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和空间能力现状调查
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实际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情况,并提出和分析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的具体教学策略。1.调查的对象通过访谈老师,听课以及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高三学生在身体上、智能上以及情感上都已经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关键期,能较强地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2.调查的问卷内容为了能更详细地了解新课程下中学有机化学学习与教学的现状,依据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编制了针对中学有机化学教学具体实施过程的调查问卷—《探究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策略问卷调查》。3.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第一题统计与分析表1学生学习有机化学非智力因素的调查状况由以上表中数据显示,非智力因素对各班学生学习有机知识的影响是有层次的,在2、4、5、7、8这几个题目中从兴趣、意志、动机及个性方面整体看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知识非常重要的前提,所以加强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很有必要的。原因分析与对策: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它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个性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驱力。它可以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第二题统计与分析调查结果的统计:从上表的各班空间题目平均分来看(总分28分),学生的空间能力基本处于中等以上的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根据标准偏差也反映出各个班内部学生的空间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性,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并需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发展。原因分析与对策:通过问卷题目的测试结果分析,学生的空间能力与化学学习成绩有高度的相关性,学生基础题目的成绩差异不大,准确率都比较高,三个班级总的平均分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构建空间模型的立体观念。通过使用具体的实物模型操作和电脑模拟模型表征分子的三维结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与展望
当前,对教学策略的探索还需要我们继续用心探索出更多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对已提出的教学策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对实施策略后的效果评价找到一条令人满意的途径。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刘蕾.中学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硕士毕业论文,2005.5.
[2]夏正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3]王凤兰.论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J].化学教育,2008(7).14-17.
[4]张正威,赵立颖.教育综合大纲解析[J].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411.
有机化学范文2
在准备每章的教学内容时,要花较多的时间收集材料。比如在绪论中举例介绍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都离不开有机化学;讲到构象、构型时,举例说明药物也存在着不同的构象或构型,不同的构象或构型与受体结合能力以及生理活性也不同;在芳香烃和含氮化合物两章分别介绍两类化学致癌物:稠环芳烃和N-亚硝基化合物,这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立体化学一章,除介绍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关于手性药物合成及化学奖获得者对手性药合成的贡献外,还可大量介绍不同构型的手性药的药理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手性的重要性;在羧酸、羧酸衍生物及取代羧酸一章,详细介绍羟基酸、酮酸等与人体三大代谢的关系,通过掌握和运用有机化学的普遍原理,使学生初步具备联系体内复杂反应的能力。医学与有机化学有关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每章里面都能结合医学和药学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专业课打下了坚实基础。
2建立理论框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有机化学内容多,但规律性较强,有些内容是建立在中学化学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大学阶段与高中课程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门,根据学生在中学及基础化学中的实际学习情况,应删去重复内容。中学时代由于高考大纲的限制,有机化学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着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理解能力的培养,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在大学学时数紧缩的情况下,仅仅靠死记硬背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有目的地讲授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知识,通过建立理论框架,从理论高度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关系的理解,这样在讲授某些具体问题时教师可以点到为止,启发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①电子效应中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电子效应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这一节,授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从电子效应的概念、特点和类型上分步讲解,通过运用有机结构理论的知识,解决有机化学中的许多问题,如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的选择性亲电加成;共轭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苯环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则;水、醇、酚、羧酸的相对酸性大小等。②杂化轨道理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熟悉有机化合物的性质首先必须掌握该物质的结构,而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必须从原子的杂化开始。所以在杂化轨道理论一节中,要让学生明白构成有机物的主体碳原子在形成分子时轨道为什么要杂化?杂化对分子的形成有什么好处?杂化后轨道外形和电子云外形有什么变化?杂化轨道是如何形成共价键的?sp、sp2、sp3杂化在轨道成分、形状、长度、夹角及空间构型等方面有哪些区别?如何判别杂化方式等等?理解杂化轨道理论对掌握一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③酸碱理论。讲述酸碱理论的发展历史和每一种理论的本质,从阿累尼乌斯酸碱理论、勃朗斯德酸碱理论,到路易斯酸碱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对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有一个整体的、本质的认识,尤其是路易斯酸碱理论对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的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吃透教材,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全局意识
在有机化学教学环节中,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就这门课程而言,理论性强、涉及的概念多、化学原理抽象、分子结构复杂、化学反应及机理繁琐。在绪论一节授课老师都会强调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突出预习和课后归纳总结的重要性,但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一开始还能跟上进度,但随着教学内容的全面推进,大多数学生不再预习而是跟着老师走。为了缩小教学矛盾,要求教师吃透教材,融会贯通,注重章节前后知识的连贯性。比如烯烃的稳定性与消除反应之间的关系;醛与醇的亲核加成反应是糖的环状结构形成以及成苷反应的基础,含氮化合物的性质是蛋白质和核酸中涉及的一些反应的基础等。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而不是孤立地陈述一个个具体的反应,同时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优化教学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当然,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既要考虑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必须”和“够用”的理论基础,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4抓住反应本质,构建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稳定性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反应多且复杂,但规律性强。只要找到某一类物质反应的实质,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不需要记住每一个具体反应方程式。比如烷烃自由基取代反应实质是:中间体自由基的稳定性决定了取代反应的快慢,学生理解了反应机理,掌握了自由基的稳定性大小,自然就会写出主要产物;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试剂加成仅仅记住所谓的“马氏规则”是不够的,要理解反应过程和实质:中间体正碳离子的稳定性决定了烯烃亲电加成反应的快慢;“查依切夫”规则预测消除反应的方向,同样需要理解其实质:生成比较稳定的烯烃为主要产物。所以通过寻求有机化学中反应物、产物、中间体的稳定性与反应性能的关系,达到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
5多条复习主线及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好的复习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学好有机化学的有效途径。多条复习主线包括:以官能团为主线;以反应类型如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为主线;以物质的酸性或碱性大小为主线;或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针对某一类反应、某一问题或按照目录章节顺序进行讨论归纳总结,以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链,把相对独立分散的内容串联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这些归纳总结工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学好有机化学也需要多种学习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设问置疑式等,但有机化学在知识结构上系统性、连贯性更强,学习方法上有其独特性,比如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一类物质由于同系物的存在,我们不需要记住每一个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这就是普遍性,如果再注意到个别物质的特殊性,某一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以全面掌握。如含有碳碳π键如烯烃、炔烃都能使溴水、高锰酸钾褪色,但含炔氢的炔由于具有特殊性可与硝酸银的氨溶液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发生反应而与一般的烯烃和炔烃相区别;羧酸有酸性,都能发生酯化反应但甲酸因含有醛基而具有还原性;醛、酮都能与羰基试剂如2,4-二硝基苯肼反应但乙醛或甲基酮能发生碘仿反应表现出特殊性。另外,类比法也是学好有机化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如水、硫化氢的区别类比到醇、硫醇的结构与性质区别;有机胺与无机氨结构性质相类比等。通过探索多种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不仅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达到书本知识从厚到薄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机化学记忆也更加深刻。
6优化问题设计,建立章节典型例题和题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有机化学范文3
关键词 有机化学;学习方法;掌握
关键之一:碳原子结构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都与碳原子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以碳架结构为主的。因此弄清楚碳原子结构特点,对于正确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并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其性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元素周期表中,碳原子排在第6位,核电荷数为6,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x12py1,价电子数为4,2s能级有一对孤对电子,2p能级有两个单电子。当碳原子在成键时,并不是2p能级上的两个单电子成键,而是2s能级上一个电子跃迁到2p能级的空轨道2pz上形成杂化轨道,共同参与成键。若2s能级的轨道与2p能级的三个轨道共同杂化,形成四个sp3杂化轨道。四个杂化轨道以“头碰头”的方式形成四个σ单键,空间取向为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因此与碳原子形成四个σ单键的四个原子不可能处在同一平面上。比如:CH4、CCl4等。若2s能级的轨道与2p能级的两个轨道共同杂化,形成三个sp2杂化轨道。三个杂化轨道以“头碰头”的方式形成三个σ单键,空间取向为平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而未杂化的p轨道则以“肩并肩”的方式形成一个π键。因此与碳原子形成三个σ单键的三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比如:C2H4、HCHO、C6H6等。
若2s能级的轨道与2p能级的一个轨道共同杂化,形成两个sp杂化轨道。两个杂化轨道以“头碰头”的方式形成两个σ单键,空间取向为一条直线的两个相反方向,而未杂化的两个p轨道则分别以“肩并肩”的方式共形成两个π键。因此与碳原子形成两个σ单键的两个原子处于同一直线上。比如:C2H2、CO2等。
关键之二:有机物碳架结构
明确掌握碳原子结构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就要搞清楚有机物碳架结构的特点,为同分异构的判断书写、有机物的命名、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作准备、打基础。
有机物的基本框架是以碳原子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可以相互连接成链状,也可以相互连接成环状。碳原子相互之间可以通过单键相连,也可以通过双键或叁键相连,既可以形成直链,也可以形成支链。因此在原子种类和个数均相同的情况下,链状与环状(如烯烃和环烷烃)、直链与支链(如正丁烷和异丁烷)、两个双键与叁键(如1,3-丁二烯与1-丁炔)等互为同分异构。对于含苯环结构的有机物,侧链取代基在苯环上的位置不同也会产生“邻、间、对”的位置异构(如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通过单键形成链状结构,通过单键的旋转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的书写形式就有多种可能。因此在命名时,不能受结构简式写法的影响认为只有在一条直线上的碳原子形成的才是主链,而应以任意链(不一定是直线形链)中碳原子数是否最多为标准来判断。比如下面这个两个结构中,主链碳原子数都是8而不是5。
当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通过双键或叁键相连时,受双键或叁键中π键的影响,双键或叁键碳原子不能旋转,因此双键碳原子上连接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就会产生“顺式和反式”异构。如:
反-2-丁烯 顺-2-丁烯
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时,尤其是发生官能团的特性变化时,主要都是官能团发生变化,而有机物的碳架结构一般是不发生变化的。即碳原子的连接顺序以及碳原子数一般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这样有利于我们方便地判断有机产物的结构并正确的书写出来。这一点在解答有关有机合成与推断题的时候相当有用。
关键之三:有机物官能团结构
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是学习和认识有机物的重点。熟练掌握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对于有机物类别的判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判断、同类别有机物性质的类推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在中学阶段,有机物的分类主要是按照官能团的不同来进行的,具有不同的官能团,就属于不同类别的有机物。因此熟练掌握官能团的结构,认清官能团与有机物类别的关系,对于学习和掌握不同的有机物的性质十分重要。
不仅如此,具有相同分子式的有机物可能含有不同的官能团,属于不同类别的有机物,互为官能团异构。在书写和判断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时候,不仅考虑碳链异构、位置异构,更重要的是官能团异构。了解具有官能团异构的有机物的结构,准确判断其所具有的不同的官能团的结构特点,更有利于掌握他们的不同的典型性质。
不同的官能团有不同的结构,能够发生不同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并且某些性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当某有机物含有某官能团时,它就具有该官能团所能发生的变化和性质,反之若某有机物能发生某些特殊的变化和反应,它就具有相应的官能团。比如:有机物含醛基官能团,该有机物可发生银镜反应,反之,若某有机物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醛基官能团。
有机化学范文4
关键词:有机化学;环境问题;可持续性发展
为了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如何节约和充分利用不可再生的资源;开发和研究新的可再生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21世纪提出的“绿色化学”概念,要求利用可再生的原料生产化学产品,在生产的同时不产生有毒气体和有害物质,对环境没有污染,实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为社会提供有益无害的化学产品的目标。现在地球上的可再生资源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但是,农业、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例如,植物纤维每年生产出来的有上千亿吨,而为人类利用的仅占1.5%。我国吉林等省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玉米秸秆餐具、玉米淀粉可降解塑料等产品已成规模,也有用豆渣制取大豆蛋白纤维、用玉米芯生产糖醛等化学品的成熟技术等等,但是,但是麦秸和稻草等的利用仍未解决,仅有5%的秸秆用于造纸,大量的秸秆被废弃,甚至焚烧而污染大气。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可再生的资源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工厂和实验室常以有机溶剂进行萃取操作或作为有机反应的介质,这些溶剂不仅易燃易爆,而且还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毒害。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求对环境、人体无毒又安全的绿色溶剂。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超临界流体对有机物的溶解力很强,其中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就是一例,它具有无毒、无残留、惰性、价廉、可以循环使用的优点。近20年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作为萃取溶剂所进行的萃取研究,涵盖了药品、食品、香料、化工等行业。在超临界流体中进行卤代、加氢、氧化、聚合等有机反应的研究也已初见成果。今后,超临界流体有望部分取代挥发性的有机溶剂,从而消除溶剂的残留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有机反应往往产生副产物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将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化为产物,实现零排放是化学家的理想,这就是“原子经济性”。现在有的反应的原子利用率已经达到100%,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环氧乙烷的生产。原工艺使用的氯乙醇法,要用氯气并产生大量氯化钙,原子利用率只有25%;现在用银催化氧化乙烯,原子利用率达100%。提高有机反应的原子利用率应从选择新原料、采用新型催化剂、改用新的反应线路等方面不断地探索。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有机化学还有许多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从反应原料到反应产品,从反应条件到反应路线,将原来依赖矿物资源转变为开发生物质资源的新路线。玉米及玉米核的综合利用:1)玉米的化学组成主要为淀粉(质量分数约70%)、蛋白质(约10%)、油脂(约5%)和纤维素(约10%)。玉米经侵泡、破碎、分离提取后,可以得到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玉米纤维等初加工产品。2)玉米的初加工产品经过深加工后,还可以得到2000多种产品。例如,淀粉可以加工为变性淀粉、淀粉糖、淀粉高分子材料、淀粉发酵产品等。淀粉发酵产品是以淀粉或淀粉水解的葡萄糖等为原料,经发酵转化成为多种有机产品,是化工、医药、食品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其中淀粉发酵生产的乙醇,现在已经推广为汽车的清洁燃料-乙醇汽油。3)玉米核(或称玉米芯)的主要成分是多缩戊糖,与稀硫酸在加热加压下反应,可以制得糖醛。糖醛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糖醛与苯酚在酸或碱催化下缩聚成酚醛树脂,可用作砂轮、砂纸、纱布的粘合剂;糖醛的氧化产物己二酸和顺丁烯二酸酐分别是合成锦纶纤维和不饱和聚酯的重要单体;由糖醛的还原产物糖醇生产的糖醇树脂,可作耐腐蚀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和防火泡沫塑料;糖醛还是合成香料、药物、燃料等的原料。看到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不禁令我们叹为观止,其实,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它的成果正不断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有机化学在材料、能源、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国防科技等很多领域里,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过程中,有机化学已经展现其他学科不具备的高度开创性和解决重大问题的巨大能力。随着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创造力的不断增强和提高,有机化学渐渐发展成为一门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各个方面、充满活力的学科,并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今天的物质生活中,存在几千万中形形的物质,有天然存在的,也有人工及合成的。可以说有机化合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食品、医药、香料、有机肥料、炸药、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等。对于征服疾病如白血病、控制遗传病、延长人类寿命将起到巨大作用。
有机化学范文5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学生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教材中实验的内涵及其操作,当学生看到具体的实验现象时,对有些知识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学生通过实验的研究,既有利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新教材变演示实验为“活动与探究”,这相比较过去的教师演示实验而言,学生的参与性增加了,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用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对问题进行探究,即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例如有机化学教材中有关醇、酚的性质实验,原来学生只需“按方抓药”不用做过多的思考,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将部分性质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可以说,学生提出的方案越多,思考的角度就越广,思维就越深刻。与此同时,学生经过交流讨论,碰撞出许多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实验操作的过程,而且还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有机化学实验的繁琐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知识建构能力
有机化合物转化的复杂性就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建构知识结构的能力。一门学科理想的认知结构理应是一个充满层次感的金字塔结构,包括范围最大的那些概念位于金字塔的顶点,它们容纳了那些概括性越来越低的一些事实材料。学生自身具备的有关某一学科的认知结构虽然与教材结构是不完全相同的,但主要是由教材结构转化而来的。对于高中有机化学来说,学生应该建立的认知结构是以有机物的分类(即官能团)为基本框架,以各种官能团的相互转化为横向线索的,同时适当的穿插一些陈述性的材料,比如有机化学的发展史、有机化合物的类型和特性等。教学中有效地进行知识组块能够梳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这就是具体的良好认知结构的构建。所谓建模,就是建立模型,即建立知识模块一知识的组织。
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有机化学范文6
一、第一步:创新新课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对于一堂课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优秀的导入不仅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还能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笔者在上课过程中,常常结合一些经典的案例或者时事新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芳香烃的内容时,笔者的新课导入是这样的:首先向同学们讲述“赫尔利茨伯爵夫人”的案件,引出主人公凯库勒,最后讲述凯库勒梦与苯环凯库勒式的关系。通过抛砖引玉,学生注意力层层吸引,营造出学生想主动求知的教学氛围。
二、第二步:引进多媒体立体教学,增强学生知识点认知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较为微观抽象的重要基础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原子键合、分子构象、手性结构、电子分布等微观理论概念常常存在着无法真正理解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结构、反应、机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中职药剂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和实验课程,引入ChemDraw化学结构绘图软件、Chem3D分子模型及仿真软件、ChemFinder化学信息搜寻整合系统等多媒体立体教学,能够使学生对微观分子产生具体感官形象,增强了学生知识点的认知和掌握。例如,在讲解甘油醛分子R、S构型表示法的内容时,理论上是通过基团优先次序排列、定转轮方向判定来确定手性分子的R/S构型,经过ChemDraw作图和Chem3D分子模型的仿真模拟(图1),使学生从抽象的想象转换成直观的图像,增加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第三步:游戏点名互动,竞争氛围中巩固知识
职技校学生课堂常常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被动,不主动甚至不愿意与老师参与互动。针对上述问题,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课堂,在游戏中渗透教学内容,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为此,笔者设计了“终极密码”的游戏,通过游戏互动点名,并且回答相关的知识点,带动平时上课沉默无语的学生的答题和讲话。另外,笔者还在复习课上组织小组分组对抗,将竞争意识和团体合作精神引入课堂,使学生提高互动积极性的同时,在争论中加深知识印象。最后,笔者也相应采取一定的课堂平时分加分等激励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第四步:角色互换,提高学生学习知识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