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发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索与发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范文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探索活动,理解商不变规律的特征。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商不变的规律;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商不变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立足于为学生搭建探索和交流的广阔空间,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注重盘活经验,大胆用活教材,努力激活课堂。教学预设主要体现为“情境为媒——活动搭台——应用唱戏——总结延伸”的过程,立足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建构、主动反思学习方式的渗透,并由此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盘活已有经验巧引入

1.找规律,填一填。

2、4、8、16、( )、( )

10000、1000、100、( )、( )

师:这些数都是怎么样变化的?

2.快速算,猜一猜。

9÷3= (9×999)÷(3×999)=

师:被除数与除数都变了,商会有什么变化吗?我相信学完这节课后,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找规律填数”情境,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关注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和心理需求,使学习活动具有清晰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二、 组织活动——引导合作探究促建构

1.创设情境,激发假想,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玩过溜溜球吗?最近甲天下广场正在进行展销会,徐老师进行了一个市场调查:某一个品牌的溜溜球,1号摊位:8元可以买2个;2号摊位:80元可以买20个;3号摊位:800元可以买200个;4号摊位:8000元可以买2000个。你认为在哪一个摊位卖最便宜?

你能列出算式吗?

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师:请你观察这几个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自己思考,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引导小结:能用一句话概括你刚才的发现吗?

2.验证猜想, 总结规律,验证结果。

师:是不是所有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任何一个数,商都不变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

(验证方法:同桌合作,其中一个人选一个除法算式,另外一个人选择一个数,用这个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这个数,观察商是否发生变化。)

汇报验证结果。(验证发现:“0”除外)

3.利用规律,简便计算,尝试应用。

出示950÷50=

师:可以怎样做?让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渗透讲解“竖式”应用的规范写法,并提供拓展应用:

240÷30= 360÷90= 4800÷400=

设计意图:注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通过交流、反馈,使他们的自主建构在活动中不断得到自我修正。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开放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应用规律”的科学历程,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让学生感受创造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激发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意识,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三、 指导应用——强化实践练习求拓展

1.知识空白,快速填空。

师:运用这个规律,你能很快地填空吗?

90÷18=(90×5)÷(18×)

720÷36=(720÷4)÷(36 4)

(1500 )÷(300×5)=5

2.是非正误,准确判断。

36÷12=(36×2)÷(12÷2)(

(36+12)÷(12+12)=3 (

32800÷400=328÷4(

30×4=(30÷2)×(4÷2)(

3.运用规律,简便计算。

400÷25=

4.强化练习,拓展应用。

150÷25= 2000÷125=

设计意图:以多样的形式设计层层递进的练习,既能满足基本的要求,又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展示创造力的舞台,使其成为知识拓展的有效载体,实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 引导总结——激活主体意识促提升

1.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谁来说一说,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学生畅所欲言 积极交流)

同学们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留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相信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规律。

2.延伸。

探索与发现范文2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一、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启疑、激趣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学生预习《奇妙的鲤鱼溪》一课时,我曾设计让学生首先试着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为什么这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这条鲤鱼溪奇妙在哪里"?"这条鲤鱼溪在什么地方"?"这条溪为什么叫做鲤鱼溪"?"奇妙是什么意思"......提得多好啊!三年级的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完全有能力去从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主体参与能力的锻炼的过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恰当地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读书时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地去解决问题、探索更深的东西。所以,毖岢鑫侍夂螅也⒉患庇诟鸢福膊患庇谌貌糠趾玫摹⒗斫饬η康耐砩献鞒龌卮穑墙徊狡舴ⅰ⒁迹叶匝担鹤约涸俣炼量挝模私饫鹩阆谑裁吹胤剑课裁凑馓跸凶隼鹩阆浚ㄕ饬礁鑫侍猓樯隙加忻魅返拇鸢福耆梢苑攀秩醚约憾炼约航饩鑫侍狻#┰偃纾翰椴樽值洹⒋实洌私?quot;奇妙"的意思。(学生也可以利用已学过的查字典的方法独立完成)。这也是在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关于这篇课文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这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这条鲤鱼溪奇妙在哪里"?我则干脆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时,随时围绕它们展开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

同时,我还根据理解课文的需要,设计学生喜欢的多种多样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再如《奇妙的鲤鱼溪》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鲤鱼溪的鲤鱼数量多,颜色美,我为学生印制了许多各种姿态的鱼的轮廓图案,让学生根据书中描绘的颜色:灰黑、墨绿、金黄、丹红、红白相间、红黑交错......在自己研究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鱼上好自己喜欢的颜色,并告诉学生,上课时会把所有颜色上得好的鱼都贴在黑板上。"真好玩!""太有意思了!"同学们有的请教美术老师颜色的问题,有的查字典了解颜色,还有的请家长帮忙找金纸,找漂亮的颜料,更有有心的同学精心设计"红白相间"、"红黑交错"的图案......到上课时,几十个同学画的鱼贴上了黑板,构成了一条真正的"奇妙的鲤鱼溪"。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参与成为板书的一部分时,学生们又高兴又激动,这种情绪鼓舞着他们一节课都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探索更深的问题......可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也会格外好。

二、 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在平等、互助下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

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

依据这一点,在学习《锡林格勒大草原》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在锡林格勒大草原旅游时拍摄的照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 ...学生一下被照片中的熟悉的人和美丽的景吸引住了,此时我说:"老师看到的一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锡林格勒大草原游览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响应。接着,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我又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锡林格勒大草原的美景的录象,并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来到草原的感受... ...这一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看,细心地体验,争着尽情地说......尤其是在深入学习课文后,我希望他们利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大草原的美景时,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个个抢着读、比着读,读得那么令人陶醉... ...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促使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必将得到较好的培养。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引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为学生开设了平等互相的学习场所和机会,创设了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条件。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个体之间可以更好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索,发现新的东西。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创设一个很好的情景,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学生在学习《草原》一课的第二大段时,由于内容多,课文长,学生在理解时带有一定的难度。我先引导他们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这段课文中最能点明中心的一句话。学生默读后比较容易地找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当时的情境: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到处都是绿的!夕阳西下,蒙汉人民围坐在一起,交谈、饮酒、唱歌、跳舞……此时,再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接着,给他们充裕的时间,继续沉浸在刚才的情境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理解这一段文章的内容,并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们在小组学习时,由于人少,相对距离近,发言的机会多,练读的机会也多。小组讨论的气氛更是平和而热烈。就这样,他们在最佳的情景中,一起主动地学习,积极地研究,平等互助,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 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自主选择过程里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一定不可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充分给学生以一些自主选择、自由加工的机会,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加工中学习创造,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完成认识的变化和飞跃。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由于学生的观察角度、理解能力、知识水平、个人经历的差异,对问题的看法肯定会有许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尝试展开集体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选择:"你们觉得谁说得更好?""你们认为谁的想法更贴近当时的情况?""假如你看到了这种景象,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你感觉他们俩谁理解得更合情理?""你认为谁理解得更深刻?"等等。这样,宽容学生的一切想法和看法,肯定学生的发现、参与和探索,鼓励自由奔放的想象,既尊重了每一个同学,保护了参与的同学的积极性,又使更多的同学得到了参与的锻炼机会,使学生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望,发现、获取知识的兴奋,研究、探索问题的喜悦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探索与发现范文3

《标准》的颁布,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以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如何理解新的教学理念,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是值得教改前沿的教师们思考和探索的。

以下是我在数学教改过程中所进行的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一、巧设情境,在启疑、引导中让学生做学习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查资料、讨论、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动力。依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能主动参与,积极地探索、寻求答案。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先让学生在桌面上摆一行10个,再在图形下面摆一行7个。接着说,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两行图形,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看着桌面上自己摆的图形,跃跃欲试,提出三角形比正方形多几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少几个、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有几个等问题。

情境的创设还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一定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认知新的事物,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特级教师王爱华在浙江绍兴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创设了下面的情境。

王老师:明天我就要回广东去了,回去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参考一下,买点什么东西回去留作纪念呢?

生:买点绍兴的特产呀!

王老师:可我不知道绍兴有什么特产。

生:绍兴特产有臭豆腐、绍兴黄酒……

王老师:绍兴黄酒厉害吗?

生:不厉害,度数不是很高。

王老师:你凭什么说黄酒度数不高?

生:好像酒瓶的标签上有一个表示度数的数。

(王老师抓住这个时机马上取出两瓶黄酒,让学生在标签上找出这个数,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有的学生还读了出来。)

王老师:这叫什么数呢?它的含义是什么?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可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也会格外好。

二、开放课堂,在平等、互助中让学生做学习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活学生思维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亲自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下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沿着长边一排可摆5个1平方厘米正方形,沿着宽可摆3个,从摆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这个长方形的纸板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有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求这块长方形纸板面积的表象。通过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得出了求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2.挖掘智能因素,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设计有向、有序、有路的思维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深入理解,掌握新知识,逐步体验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并主动思考。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出示了下面一组题。

4÷2=

40÷20=

400÷200=

4000÷2000=

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后,首先从下往上观察,然后再从上向下观察,接着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又是怎样变化的?(2)从上向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又是怎样变化的?(3)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有序思考,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思维状态。

3.创设充分条件,培养探索精神

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首先,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巩固练习时,教师先在绒线上贴出小方块(如图1所示),然后进行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步:教师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图1中小方块的排法,并列出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的算式。学生得出两种算法:4×5和5×4。

第二步:教师在原图下面又贴上4个小方块(见图2),问现在计算图中有多少个小方块,怎样列式?方法越巧越多越好。学生经过积极思索又得出了多种算法。一个学生还通过移动小方块,创造性地列出算式:6×4。

这个练习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图画的直观原则,形象生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加上教师精巧的设计,恰当的引导和点拨,有效地诱导,使学生积极踊跃、创造性地思维,开掘了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实现了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教学目标。

4.开展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场所和机会,创造了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条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索,发现新的东西。

三、尊重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让学生做学习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不能强迫和压抑他们的活动,或简单地将活动方式告诉他们。如进行四年级单元复习时,我尝试设计“单元自我复习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哪个内容,就针对哪个内容总结;喜欢哪种方式,就用哪种方式归纳;愿意从哪种角度概括,就从哪种角度概括;自己感觉对哪种习题理解得好或还存在哪些问题,就把哪种习题简单变化讲给大家听……结果,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在独立完成与集体交流后,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使教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

探索与发现范文4

一、在教学环节中启疑激趣,让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对于知识理解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如在《有理数的乘方》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方的运算,我出了以下几个比较题:

(1) -32; (2) (-3)2; (3)

以上几个题目,学生经过认真比较,发现相似与区别之处,学习兴趣极高,从而大胆进行尝试,最后小组交流解题体会,有的同学说:“有括号和无括号的确差别很大。”也有的说:“以后在书写时别忘了括号。”……可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也会格外好。

二、创造平等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

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指出:“青少年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活。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如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在《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运用)的学习前,我引入如下的教学情境: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出几道题,我想和大家比赛一下,看谁算得快,然后出示题目:

探索与发现范文5

摘 要 很多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课程,然而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进行研究,主要分析课程开发实践路径。

关键词 物联网;实验室;智能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086-02

物联网指的是一种物体与物体间进行连接的互联网,是严格按照相关协议对专门的设备进行连接,实现互联网、任意物品间的相互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等目的的全新技术。人们将其誉为第三种类型的信息技术,是信息产业的又一次革新,被视为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业务和应用。因此,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依然是互联网,它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延伸,其用户终端覆盖世界上全部的物品,能够实现包括物品与物品之间的通信。

1 物联网专业课程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物联网课程开发现状 物联网是由负责标识物品感知层、负责网络接入和信息传播的传输层、负责信息分析和应用的处理层等三大部分构成的庞大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涵盖材料、通信、信息、电、机等各个领域。作为新型专业,物联网在很多高校已经存在。本文分析各个高校的情况,为物联网课程开发提供借鉴。从培养层次角度来看,大部分高校主要是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只有少数高校侧重培养高层次人员,与此同时重视培养产品研发人才的也是少之又少。从培养方向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系统维护以及调试;2)相关设备安装;3)项目管理以及施工。从招生规模看,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主要是1~2个班,与其他学科相比,招生人数较少。从主干课程看,近几年高校同时考虑到应用程序、电子技术等方面技术,如安卓系统、C语言编程、安装智能家居、电子电路等。很多高校招生学生较少,而且培养方向也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管理、生产等方向,很少涉及产品研发。

物联网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定位间存在矛盾。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高校物联网人才培养主要是设备管理、维护、调试等人员,少数涉及产品开发,这说明该专业主要是提高学生物联网基本技能。换句话说,大部分高校的课程集中在物联网终端以及感知这两个层次。然而课程设置与此情况存在明显矛盾,多数课程侧重物联网相关程序开发,难以充分显示出人才培养方向。

2)教材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一是教材知识跟不上发展步伐。目前,很多特殊学校仍然采用十几年前的教材,存在严重滞后性。同时,一些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今后踏入社会的情况,忽视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难以适应物联网的发展。可见,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与今后发展需求存在矛盾,难以满足今后发展需要。同时,教学过度重视灌输书本知识,难以达到切实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进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学内容较难。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材较难,偏向理论,加上学生基础差,因此达不到教学效果。

3)实训场所落后。多数高校使用一些市场上较为常见的设备,确保先进技术以及设备。实训场所对于提高学生技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明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物联网中的RFID、传感等技术都发展较快,设备更新较快。但是很多高校开设的实训课较少,而且相关教学资源落后,难以提高学生的物联网技能。

2 课程开发实践路径探索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对于课程设置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实践表明,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目标包括:社会对人才需求;行业发展;培养人才类型。其中,现阶段社会需要的人才大致分为四类:1)研发类,主要工作是开发硬件以及软件、设计系统等,要求具有完善的物联网知识,而且在创新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2)施工类,工作是设备调试、选型以及制订具体施工方案等,要求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3)运营维护类,工作是系统管理、测试等,技能较强,而且熟悉物联网的大部分技能;4)营销类,工作是服务客服、产品营销,熟悉一定的技术以及技能,而且全面了解产品的特点以及使用,同时善于与人交流。

强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对于物联网教学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首先,代表着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象征着一种教育发展趋势或教育潮流;其次,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校企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使学生更加勤奋、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校企合作强化了学校的教育、管理,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学生职业生涯的有序衔接,不仅帮助企业找到优秀的人才,还使学校的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为了制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案,学校应该与企业进行合作,并以企业为核心,无论是市场调查还是技能培养,都应将教学结构、教学内容与企业相结合,一方面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一方面在课堂上将教学与实践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工学结合制订培养计划,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习惯与就业意识,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还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此来满足社会的需要。要想充分发挥此种方法的作用,学校关键点在于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借助这个评价系统,可按期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技能进行考核与观察,不仅可以充分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可以检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校方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并展开评价活动,检验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是否具备专业水平、专业素养。由于企业与学校各自的目的存在差异,因此在学校中主要以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为首要目标,以此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

开设特色课程 高校的人才平培养有所不同,因此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开设特色课程,形成差异化课程,如农业学院设置物联网农业,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进入培育阶段后,可以采用物联网技术及时掌握种植环境状况,如温度、湿度、CO2等信息。同时可根据收集的信息设置自动检测,对产品进行及时管理,那样可以高效应对环境变化,马上采取措施,确保幼苗生长环境最佳。进行温度信息采集,能够远程调节适宜的温度,高科技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人员成本,而且能确保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在生长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同样可采取物联网监测功能,这样有利于农民及时、准确掌握植物的生长环境、营养情况及病害虫情况。利用传感器能够及时获得土壤、水分、光照等情况,通过监测的结果分析,可帮助农民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进而减轻病虫害的损伤,稳定作物的生长条件,运用光感科技获得信息对产品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家居设计专业课将其应用于家居建设过程中,通过综合布线,建成一个具有网络通信、安全防范、智能控制以及音视频等效果的实验室。

强化教学资源建设

1)强化实验室建设。相关人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改造。物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具有较快的更新速度,目前不少高校实验室已经难以跟上时展步伐,导致大量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为此,高校应当强化对此类实验室的改造,置办一些先进设备,同时全面考虑经济、安全等因素。另一方面是新建。高校可新建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如智能类型的家居、安防、交通等。如智能家居,在软件方面,其网口的驱动设置为10 M/100 M的适应模式,其无线网Wi-Fi设备驱动应用802.11b/g;Tvout驱动是NTSC模式,3D驱动是Graphics;视频驱动支持JPEC CODEC的标准;GPS驱动支持全球定位;网络协议设计支持大部分应用,比如HTTP等。在硬件方面,主处理器是应用ARM13,网络盒应用家里现有的无线Wi-Fi设备;GRPS模块应用SiRFStar IIIGSC3F/LP.7979,在捕获时是144 dBm;VGA接口应用液晶显示器,将250 M内存集成,可以播放出高清视频。

2)在智能教学环境中的应用。物联网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依据相关的网络协议,通过GPS、射频识别、传感器、感应器等先进技术工具,实现物体、互联网间的连接,并在网络中完成信息的交换,最终达到监控、定位等效果的全新技术。通过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构建出智能化的教学环境,让学校直接在智能化教学平台中对校园中的各类电子设备进行管理。例如:教师或学生走进教室后,校园网络中的温度感应系统可以依据教师身体温度,对中央空调的温度进行调整;光线识别系统可以对教学环境的亮暗程度进行判断,之后自动启用相应的照明设备;人像识别系统则可以识别出进入教室的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进入对象是学生,系统将会启用自动识别签到,若是教师进入则自行启动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并直接将学生的签到信息发送到多媒体设备中。此外,智能化教学环境运行时,如果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物联网络中的传感器系统能够及时对故障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传送到校园网络管理平台中,提醒相关的管理人员及时进行维护和检修。

3 结束语

如今社会是信息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更新较快,同时互联网、电脑等技术也得到长足发展,而且对于物联网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实现新技术的革新与进步。物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科学技术,是信息、通信、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体,为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提供了庞大的信息量,其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的传输、感知与交互。本文基于物联网概述以及前景分析,剖析该专业课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进行课程开发的行之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赵雨境.以“三线并重”为核心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学园:教育科研,2013(1):12-14.

[2]唐敏,尚勇,林昕.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物联网技术,2014(2):85-87.

[3]王其,等.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3(12):23.

[4]马勇赞.以“体系架构”为核心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5(3):211.

探索与发现范文6

一、对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研究的反思

长久以来,经济法学者研究重点是论证经济法的独立性,创立与传统法律责任形式不同的新经济法责任形式。这种追求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思维导致这样的想法:如单纯的把经济法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那经济法就没有独立的责任形式。合理化的经济法责任研究应当从法理学层面对经济法律责任理论进行研究,并从经济诉讼实践中归纳和提炼经济法责任的具体形态,才能使经济法的理论研究与实现机制在相结合。

(一)经济法责任研究应回归法理学层面

事实上,我国经济法在制定其责任形式时大量借鉴了其他部门法的责任形式。尽管我国经济法的研究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但目前经济法诉讼程序仍主要借鉴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诉讼程序。实际来讲,经济法反而因借鉴其他部门法的责任形式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其研究的过程中,不能不借鉴传统的法律责任形式,仅仅在经济法内部做理论研究而不借鉴其他部门法的责任形式,极大限制了责任理论的发展。而且倘若研究过程出现新责任形式和承担方式也是对法理学的重要贡献。

(二)经济法责任的具体形态需要在经济诉讼实践中不断的提炼出来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撤销了经济审判庭,当时普遍认为这是不支持经济诉讼的决定。但学者们后来发现,过去对经济法的研究缺乏对经济可诉性的研究。之前的重点是论证经济法的独立地位,而没有有效的研究经济审判庭的可诉性。设立经济审判庭是为了审理经济法律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审判庭是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程序来审理民事法律关系的案件。所以撤销经济诉讼庭是因其可诉性差做出的合理决定。所以我们应用发展、动态眼光看待这一变革,并以此为契机创建可诉性高的经济诉讼法庭。使不同类型的案件能够有相应的经济诉讼程序。完善经济法的多种部门法的可诉性来实现经济法的可诉性。并通过不断归纳和提炼经济法的责任形式,建立起有效的经济法责任制度。

二、我国经济法责任实现机制的局限性

我国经济法无独立的责任实现机制,其主要借鉴民法及行政法中的责任实现机制。首先,其社会性表明经济法责任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区别于民法及行政法的重要特征。而经济法的责任实现机制的研究往往忽视经济法社会性特征。其次,忽视了经济法责任形式独立性。混淆了经济法责任实现形式与民法、行政法的法律责任形式。再次,我国的经济法强调补偿性忽略惩罚性,没有有效遏制不法经济行为。最后,经济法法规的制定不完善,没有综合民法、行政法规等多种法律法规,在解决复杂的经济纠纷或经济违法活动问题时捉襟见肘。

三、完善我国经济法责任实现机制的措施

要实现经济法的独立性,需完善其中的民事与行政责任。其社会性决定了经济法调整的是人与社会的经济关系,因此其目的也是维护和调节社会的公共利益,但经济法中也涉及民事关系,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为维持良好的经济主体竞争关系,保护经营者免受不正当竞争而受到损害,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些法律法规都是为保证各个经济主体间的平等法律关系。但由于当前我国经济法坚持“当事人积极主义”原则,即当出现经济纠纷时,只有当事人向法律机关提出请求,才能保证民事责任的实现。但倘若当事人没有向法院提出请求,则受害人得不到法律帮助。虽然经济法规定了法律主体之间的责任,但现实中“当事人积极主义”原则在保障弱势群体利益时遇到很大困难。国家干预主义与当事人积极主义不同,它强调国家行政机关主动去调查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不法行为,主动提起公益诉讼,但国家干预主义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经济纠纷,且国家也不应当过多干预。此外,如何实现经济法中的行政责任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

首先,应将经济法中补偿性民事责任改为惩罚性民事责任,其一保证受害人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其二鼓励受害人从经济违法犯罪现象做斗争,让其他经济主体吸取教训,减少违法行为。对于违法者也起到制裁和警示作用。国外对违法经济主体究其责任时,对受害人经济赔偿超过被害人的实际损失,救济受害者时也严惩了违法者。我国的经济法对违法者的惩罚赔偿规定数额有限,有些受害者考虑到诉讼成本与产出,便不愿提出诉讼,且惩罚性赔偿的界定模糊,没有达到惩罚违法者的目的,也没有达到鼓励受害者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目的。由此需要我国立法机构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完善明确民事责任赔偿制度。

其次,完善适用集团诉讼程序审理违反经济法的案件制度。集团诉讼制度从“当事人积极主义”向“司法积极主义”过渡。当受害者数量大,且短时间内难以确定数量的经济纠纷应采取集团诉讼的方式。当经济活动主体出现违法行为,而众多受害者未提出诉讼时,司法部门应介入。及时制止违法行为的继续,也使众多受害人损失得到补偿,有利于法院充分体现其审判职能。因此完善经济法的民事责任实现的制度应当更多的适用集团诉讼的程序审理违法的经济案件。我国,集团诉讼标的是同类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人民法院登记,这样的集团诉讼仍奉行当事人积极主义。在美国,法院在进行集体诉讼时采取“司法积极主义”,只要原告没有明确退出诉讼,法院就保留人权利,所有的集体成员都享有判决后赋予的权利。我国的经济法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努力推进当事人积极主义向司法积极主义过渡。

第三,由检察官提起民事诉讼。是指检察机关在法定情形下,利用自己特殊法律身份,将一定种类民事案件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理,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保障正当的民事法律秩序。检察机关参加民事诉讼符合公正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可以快捷的实现社会公正。且避免了因私人纠纷产生恶意竞争报复等缺点,使的标准得到统一。经济纠纷涉及多个受害者时,由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以避免多个受害者在多个法院分别立案,提高审理效率的同时可避免审判结果相互矛盾的现象。在国外,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是非常普遍的,各国检察机关的职能不断扩大是各国的司法体制的共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