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现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范文1

【关键词】语文;学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以德立教,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德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自己;要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教师就要有崇高的师德,做学生的榜样,让学生效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用自身的高尚人格、文雅谈吐、刻苦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化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敬慕的对象。有了这一点,再向学生传授“语文乃百科之母”,语文博大精深,语言的魅力无穷无尽等知识吸引学生,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好奇心,从心底里爱上语文。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才会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习才能取到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若学生对语文毫无兴趣,教师花再大的精力、讲得再精彩学生也学不到知识,更不要说独立思考、自主发现。所以,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对指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习至关重要。

二、钻研教材,教会学生活用教材

教材是学习与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学与教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材为范本给学生传递知识,学生也主要是先通过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积累经验,再用于课外学习、用于生活实践。因此,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很重要。

(一)认真钻研,活用教材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参阅名家的优质教学设计、观摩名家的课堂教学实录,然后结合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撰写属于自己的教案,做到活用教材、用活教材,让课堂教学充满个性色彩。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起来才会自然流畅,充满生机。切不可生搬硬套,如若照搬他人教案,只能是照本宣科,教师也不好驾驭,学生听起来也索然寡味,把教材用死了。教师都没有对教材中的知识有自己的发现,怎么能教学生去“发现”呢?于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能对教材中的知识有自己的发现。

(二)课堂引领,教会发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具体课文,通过自己的理解有所发现,从而抓住有发现价值的点,作方法的传授,引领学生学会发现。如教学《玩出了名堂》一文,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引导理解,让学生发现:儿童生性好玩,但不是只顾玩,玩时要能仔细观察,玩后要能认真反思,从中有所发现甚至发明的道理。如在教学《敦煌壁画》一文中描写飞天一句: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这句时,抓住省略号让学生发现这是一个“空白”,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排比的气势,最后补出省略号的“空白”。经过学生的思考,犹如有的头顶足球,跃跃欲射;有的双手合十,祈祷幸福;有的紧闭双眼,冥思苦想等精彩语言纷纷而出。在教学中,一定要循序渐进的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学会发现的方法,并且做到熟练掌握,才算是让学生学会了学习。

(三)自学质疑,自我发现

质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足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探究,这样就能做到有所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好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解疑,如有困难,教师再引导帮助解疑,通过解疑为发现创造条件。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发现所得

通过引领,学生逐渐掌握了如何从具体的课文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知识、方法,但这还不够,要想延伸到课外、延伸到以后的整个学习中,教师要随时为学生搭建展示发现所得的平台,让学生展示学习发现。因为小学生是最喜欢表现的,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会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宽松、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学习氛围,以利于学生展示自我。

教师对学生展示的发现,哪怕是在教师看来并不算是什么“发现”,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切不可否定、讽刺。学生能说出自己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发现说明学生已经进步了,已经会学了。如我教过一个学生,在班里学习最差,平时也不会学习,更谈不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有一次,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展示学习发现所得,她突然举起了手,这是她第一次举手想表现自己,我把机会给了她。她说:“我发现了这句话中‘行’是个多音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因为在同学们眼中,那根本不算什么发现。我却不那么认为,我因势利导,对她进行了鼓励,没想到从那以后,她的学习蒸蒸日上。因此,教师要消除学生因说不好、说不对而被责备、讽刺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只要有一次,以后学生就不再善于表现了,学习兴趣也就没了,教学也就失败了,更别谈发现学习了。

发现学习范文2

发现学习是指教师应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在高中发现学习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尝试,符合新课改要求。高中阅读教学中使用发现学习法,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

一、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存在的问题

首先,存在过度干预的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在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上还是比较保守。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中,教师给了学生很大的主动权,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许多时候教师还是不放心,会过度干预学生的发现,导致学生发现学习变成了教师牵着学生去发现。这样表面看起来是学生在发现学习,实际上是教师占据着教学的主动权,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学能力的提升,限制了发现学习的有效实施,失去了发现学习应有的功效。

其次,存在过于放松的现象。当前,虽然导学案模式以及升本教育理念的实施,教师们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教学主流趋势,课堂教学出现了喜人的变化,尤其高中语文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活力。但是,在阅读教学发现学习中,一些教师没有发挥出组织作用,过于放松对学生的指导,导致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课堂教学表面看起来“热闹非凡”,实际上没有实质效果,属于“放羊式”教育。

最后,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要讲究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教学才能少绕弯子,才能发挥作用。虽然,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掌握了一些教学方法,但是在激发学生发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还做的不到位,发现学习实施的效果也不理想。有些方法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很容易造成半途而废,缺乏应用价值。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的教学建议

(一)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进行发现

阅读教学的文章内都是古今中外优秀作家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化瑰宝。它们内涵丰富、文质隽永,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语言带来很大启发。阅读教学中学生要主动走近文章、发现内容,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精妙的构思等。在阅读小说时,要发现和了解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老贝尔曼,《荷花淀》中的水生、水生嫂等等人物形象的发现;再如小说《祝福》,学生在阅读中会发现哪些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发现学习的重点。此外,在诗歌、散文中一样需要学生在品读文章时,做到发现学习。另外,学生要掌握发现学习的基本方法:一是诵读发现。传统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古代对诵读特别推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地解释了诵读的重要性。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诵读能激发想象,发现文章所含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增强文采和语感,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二是品读发现。品读就是为了更深入的发现。好的文章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深入感知和领悟。阅读文章要品味每个字、词、句的文化意蕴,做到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所以,唯有充分的品读,才能获得深刻体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三是对比发现。阅读文章中,要对那些意蕴深刻的句子进行对多角度对比,发现作品结构的精妙,发现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比如《祝福》中,通过对比作者三次对祥林嫂作出不同的肖像描写,学生会发现祥林嫂遭受的打击越来越大,认识到封建制度存在的恶俗陋习,探究祥林嫂变化的原因,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

在高中阅读教学发现学习中,教师应该从两方面来实施教学:一是坚持引导的原则。首先要把握时机。正如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学生阅读发现中出现认识困难、思维停滞等情况时,要及时给以合理地引导,把握时机、拨云见日,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促进学生发现;其次要适度点拨。教师在引导时,不能代替学生发现,要点拨而不是片拨,要能不点就不点,要点就要点住关键要害,做到给学生思维铺路搭桥,切记过渡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对教材自己先要吃透吃尽。再根据生情,进行适度点拨。再次要有针对性。学生的发现学习有时可能会比较肤浅,甚至存在片面性。教师要抓住学生薄弱地方,进行针对性指导和精讲。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发现学习存在的问题,要对症下药,因人制宜,帮助学生由片面走向全面,由肤浅走向深刻,提高发现学习的质量。

二是要掌握引导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没有发现的内容加以补充。学生毕竟经验缺乏、阅读量不大、视野不够开阔,知识有限,必然避免不了发现上的漏洞;其次,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认识片面和错误的地方。再次,当学生对文章阅读理解不够深入、认识肤浅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不断追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阅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后,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发现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学习,针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梳理、强化和提升。

发现学习范文3

一、接受学习仍然是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重要方式

1.新课程并没有否定接受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可见新课程要改变的是“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一统天下的弊端,但不意味着就此否认接受学习,抵触接受学习。一般来说,学生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扮演被动的学习者角色,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然需要接受学习,另一方面也扮演着主动的学习角色,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需要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2.接受学习是学好各学科知识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需要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来获得的。一方面,从知识分类看,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其中很多的“陈述性知识”是无须花很多时间“启发”“发现”的。另一方面,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与学的方式更能取得教育的效果,尤其是前人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性知识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这显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不用讳言“灌输”,而要坚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结论和观点,讲自己的道理,这不是处理教育内容的技术环节,也不等于“满堂灌”,而是制定教育战略的指导方针。

3.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决定了接受学习必然存在

学生的学习应以有意义学习为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只要符合有意义学习的条件,都是有意义学习,都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所必需的。其实,学生的学习并无纯粹的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这两种学习方式往往是同时出现,相互交融在一起的,即接受学习中有发现,发现学习中有接受,二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关键是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哪种学习方式为辅?因此,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特殊关系,说明学生只要存在自主、合作、发现,就必然存在接受学习。

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发现学习势在必行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挫伤了学生的进取心和热情。所以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发现、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方面,发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过程和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尊重学习的个体差异,重视学习者主动参与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整体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发现性学习更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主体―客体”的师生关系,实现课堂的民主对话,彰显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他们在课堂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他们身为学习主人的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完全自主地学习。

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要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理解的客观反映。这样的精神层面的培育,既包括客观知识点的灌输,又有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外在的思想品德标准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底线的要求,这就必须在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尽量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创设情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和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发挥政治理论分析说明现实问题的独特功能,展现政治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引导学生利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的境界,正确处理好“成长中的我的关系”、“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

发现学习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景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277-02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更强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大量的概念、公式、公理和定理为基础,显得枯燥,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初中数学情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虽然情景创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情景教学还必须遵循一下原则。

1.1 新旧知识联系原则:在情景创设中,必须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的情景应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而又要带有启发性,能引出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情景,在情景中有思考的空间和基础。切忌直接引入新知识的情景,这样会使学生对情景没有兴趣,反而使情景成了多余,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1.2 贴近学生生活原则:数学本身就有很强的应用性,所创设的情景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必须是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景,而且情景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遇到或能亲身接触的情景。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能进入情景,达到情景教学的目的。不能超越生活和学生实际设置情景。

1.3 难易适中原则:该原则是情景教学中的较高要求,所设置的情景与数学知识学习和学生实际要相符合,情景中问题设置必须难易程度适中、问题数量不能过多,不能有太多的推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调动学生的参与和进行思考与学习,通过情景的探索发现新知识。

1.4 趣味性原则:该原则是由学生的认知特点而必须遵循的要求。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形象思维还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创设情景时应带有趣味性,让学生参与进入到情景中去,增加情景的趣味性,这样会活跃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情景教学的效果。

2 初中数学情景教学的方法

针对初中数学学科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2.1 概念情景法:概念情景法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概念以及和概念有关的数学关系,利用动画、直观演示、示意图设置情景,以便学生能形象理解概念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为了使学生理解正负数概念和关系,在正负数一节时设计了这样的情景:一艘潜艇在海平面下40米处,一条鱼在潜艇上方35米处,一只海鸟在鱼的上方20米处(课件展示位置示意图),请用正负数表示出他们的高度,相互的高度差为多少米,学生看到后开始了热烈的讨论,纷纷动笔开始计算。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继续进行了课件的变换演示,由学生完成计算过程,这样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正负数的概念,并为下一步的正负数计算打下了基础。同样初中数学中数轴、不等式、全等、相似、函数等概念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情景教学方法完成,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2.2 生活情景法:生活情景法是根据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性质一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景:我们学校以前有一个毕业的同学在一个晴天的日子里,拿着老师的教鞭和卷尺,到操场测出了旗杆的高度,你能测量出来吗(课件演示教鞭、卷尺和旗杆)?这时有的同学发出了惊讶,有的开始了沉思。教师适当提示晴天的日子会在旗杆下看到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出影子,教师继续问那教鞭要是立在操场也有影子,那个同学怎么测量的呢(课件演示教鞭、旗杆及投影示意图)?这时有的同学想出了方法,教师又演示了教鞭、旗杆、投影形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示意图,引出了相似三角形性质一节问题。生活情景法还可以以木工施工、沟渠土方量、寻找宝物的情景方式解决解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性质、梯形性质、一次和二次函数的数学教学问题。

2.3 问题情景法:问题情景法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创设情景,学生通过情景直接获取新知识的情景教学方法。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学习中,教师以课件展示长方形,让学生归纳长方形的性质,然后在在长方形中添加线形,让学生继续进行总结,再利用动画课件将添加线形的长方形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随着平行四边形的不断变化,但所得出的性质不变,就使学生在旧知识的知识基础上学到了新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新知识。问题情景法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初中数学所有内容的教学中。

2.4 动手情景法:动手情景法是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数学知识的情景教学方法。如在讲三角形性质时,让学生事先准备的不同长度的小棒进行三角形拼接,让学生在拼接中总结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及不同三角形的角度问题。为讲述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方程中的等式变换,可以让学生进行天平操作,进行归纳总结。在运用动手情景法时教师要注意课堂的组织教学,并适时的进行引导提示,避免学生盲目的动手操作,忽视了知识的获取和总结。

发现学习范文5

[关键词]微世界;科学发现学习;模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40-05

一 引言

微世界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式虚拟仿真学习环境,也是游戏化学习平台的一种重要形式。与传统的讲授型和练习型教育软件不同,微世界倡导学习者像科学家一样,以做研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在微世界提供的虚拟仿真环境中,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经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分析数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实现知识的探究、发现、习得与建构。从形式上看,这种科学发现学习属于主动学习,符合人类自然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保持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学习结果上看,通过科学发现学习,学习者不仅能够习得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微世界已经成为国外教育技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并且很多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大学和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中,例如StarLogo,交互式物理、Model-IT等。

然而,当前的微世界软件往往只是关注了计算机建模和模拟功能的实现,而对学习者的科学发现学习活动缺少支持。另一方面,科学发现学习表现为一种自我引导(self-redirected)的学习,对学习者的领域知识、科学发现技能和元策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验研究表明,这两个原因共同导致了学习者在微世界中难以展开有效的科学发现学习。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片面追求模拟仿真而忽视对学习活动支持的微世界是不完整的,而应当从科学发现学习本身的认知模型切入,重新建构面向科学发现学习的微世界概念模型。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简要回顾微世界和科学发现学习理论的研究现状;然后,从微世界中的知识表征和科学发现活动结构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微世界中的科学发现学习活动结构;最后,基于这个活动结构,建构支持科学发现学习的微世界概念模型。

二 研究回顾

1 微世界

微世界的概念最早于1980年由MIT的S,Papert教授提出经过近30年的研究与开发,已经证实了微世界对于促进学习者科学学习的有效性。当前,关于微世界的定义众多。卡内基梅隆大学的DiSessa教授给出了更为公认的定义:“微世界是一种基于知识的仿真计算环境。一般来说,微世界都提供有一套简易的操作方法,利用这些操作方法,学习者能够控制微世界的运行,进而探究并发现其中潜藏的领域知识。”这一定义强调了微世界的仿真性和可操作性。实际上,微世界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关于真实世界某个局部的简化的虚拟仿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习者能够自主地操控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同时还能够观察到系统对这些操控作出的响应。而学习者的学习,就发生在其与系统不断的交互过程之中。比如,学习者可以在模拟生态的微世界中,通过创造和调整自己的虚拟生物,观察微世界运行情况,从而学习生态学。显然,这种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发现式的。

作为一种支持科学发现学习的教育软件,微世界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软件。Edwards认为;结构上,微世界由领域对象、底层模型、模拟接口和探究任务四部分组成:而在功能上,微世界是对某个特定科学领域的简化的计算机模拟,强调学习者与微世界软件的高度互动性,以及互动的趣味性和探究性。

2 科学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的提出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和布鲁纳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现学习的研究已经从概念发现学习转向了科学发现学习。总的来说,当前的科学发现学习理论建立在科学发现的认知研究之上。而在研究取向上,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科学发现过程的研究。例如,Rivers和Vockell认为,科学发现学习是计划、执行、评价的循环过程; Linn和LehMan认为科学发现过程包括定义问题、描述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分析数据、应用数据预测、得出结论等步骤。

二是关于科学发现的认知机制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来自于Klahr和Dunbar的科学发现的双重搜索理论(Scientific Discovery as Dual Search,简称SDDS)。该理论认为,科学发现实际上是发现者在假设空间和实验空间展开的双重搜索过程;整个科学发现过程与三个子过程密切相关,即搜索假设空间、检验假设和证据评估。其中,假设空间由发现者认为可能解释科学问题的所有假设构成;实验空间则是由发现者可以设计的所有实验构成。Jong和Joolingen在SDDS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假设空间和实验空间的结构,形成了扩展的科学发现双重搜索理论(ExtendedScientific Discovery as Dual Search,简称ESDDS)理论。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发现并不等于科学发现学习,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因此,当前关于科学发现的过程理论和认知理论都只能部分地解释科学发现学习活动机制。

三 微世界中的科学发现学习建模

如前所述,学习者主要是通过操控微世界中的对象和观察微世界的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发现学习的。因此,为了分析微世界中的科学发现学习活动结构,我们将首先讨论微世界中的领域知识是如何表征给学习者的。

1 微世界中的领域知识表征

领域知识模型是微世界进行模拟仿真的知识基础,也是预期将被学习者发现并习得的底层模型。一般来说,领域知识模型通常被描述为概念和规则的知识集合,这也是传统的讲授型教育软件的知识表征方法。而在微世界中,从学习者的眼光看来,学习过程被还原为了知识的发现过程,知识也被还原为微世界中的虚拟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学习者就是通过控制、观察和分析微世界中的虚拟实体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发现并习得领域知识的。

另一方面,站在设计者的角度,微世界中的这种知识表征方法是与面向对象的软件方法相一致的。实际上,微世界是将通常以概念和规则的形式呈现的领域知识做了面向对象的封装,将领域知识模型描述为领域对象(包括属性和方法)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所谓领域对象,即微世界中能够表征领域概念和规则的虚拟实体。例如,为了表征牛顿第二定律f=ma,可以引入小球和力两个领域对象,质量和加速度被看作是小球的属性,而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通过力与小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小球加速度的影响进行表征。

实际上,微世界的这种面向对象的领域知识表征方法根

源于这样的学习思想,即知识应当来源于学习者的具体经验。有的学者将领域对象称为“中介物”,意思是指领域对象一方面连接着学习者的具体经验,另一方面又连接着学习者所要探究的抽象的领域知识。

2 科学发现活动结构

如同所有的问题解决活动一样,科学发现的活动结构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特征,包括执行层和元策略层(如图1所示)。

执行层包括了一组结构化的活动单元序列,包括问题描述、假设生成、设计实验、收集分析数据、验证假设和得出结论。问题描述是科学发现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者需要凭借已掌握的领域知识、经验常识等,确认相关的领域变量和参数,陈述领域的整体特征。假设生成、设计实验、收集分析数据和验证假设形成了一个子循环过程。其中,假设生成是科学发现的核心过程。发现者利用假设阐述可能存在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影响假设生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发现者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实验结果。为了检验假设的真伪,发现者必须设计和执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发现者需要选择将被人为控制的变量(输入变量)和需要观察的变量(输出变量),并根据假设预测实验结果。执行完实验后,发现者必须分析实验结果是否与假设的预期一致。如果符合,那么可以认为假设成立:反之,发现者将回到假设生成,根据实验结果重新产生新的假设。当然,实验过程要求发现者应当具备一定的科学发现技能,例如,变量控制方法、数据处理技能等。

元策略层的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发现的始终,是与执行层并行的,负责计划、监控、调节执行层的活动过程。由于科学发现是一种自我引导的问题解决过程,因此,元策略层对于科学发现的成败至关重要。所谓元策略,是指关于如何进行科学发现的策略性和方法性知识。例如,假设的规范性描述方法、科学发现的步骤、如何设计实验等等。

3 微世界中的科学发现学习活动结构

然而,科学发现毕竟不等于科学发现学习。前者的主要目标在于发现某领域内的知识;而后者的目标不仅在于发现知识,更重要的是习得领域知识,提高发现技能和发展元策略。因而,科学发现学习的认知模型应当在前述科学发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实验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微世界中的科学发现活动常常遇到各种困难,Jong和Joolingen将这些困难归纳为四个方面;(1)假设生成的困难;(2)设计实验的困难;(3)分析实验数据的困难;(4)调节发现学习的困难。我们认为,之所以产生这些困难,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是科学发现的新手,与专家相比在科学发现所需的领域知识、科学发现技能和元策略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学习者的科学发现学习需要在领域知识、科学发现技能和元策略三方面获得支持。在支持形式上,可以通过提供解释性文本、数据处理工具、科学发现过程引导、元策略支持等方法予以实现。

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思概括在科学发现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第一,学习者的发现活动所形成的意义分布于整个科学发现活动过程中,通过反思发现过程,能够帮助学习者提取出有价值的领域知识和元策略,即皮亚杰所说的反省抽象(reflective abstraction)。第二,反思必然引发学习者对先前已掌握的领域知识和元策略的思考,并将之与科学发现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和策略建立关联;因而,反思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同化,形成意义建构。即皮亚杰所说的反省整合(reflective integration)。因此,我们认为,反思是科学发现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另外,由于科学发现学习发生于微世界模拟的具体情境之中,因此,学习者习得的领域知识、科学发现技能和元策略是否能够顺利迁移到其他情境之中并不确定。为了促进学习者的迁移,科学发现学习也应当为学习者提供其他情境以实践其习得的领域知识、科学发现技能和元策略。这可以通过提问、练习或者游戏等多种形式实现。

综上所述,微世界中的科学发现学习活动结构如图2所示。

四 支持科学发现学习的微世界概念模型

显然,科学发现学习属于典型的建构主义式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究、发现和建构是与其具体的学习行为紧密关联的,学习者的行为及其发生的情境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习活动。因此,Fabio等研究者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应当以学习情境、学习行为与活动过程为建模核心。据此,我们认为,面向科学发现学习的微世界概念模型可以抽象为学生模型、情境模型、活动模型及其相互关系。如图3所示。

在这个概念模型中,活动模型处于系统的逻辑层,而学生模型和知识模型处于系统的数据层。

活动模型是对科学发现学习活动结构的抽象,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结构化的交互界面,搭建起支持其科学发现学习的脚手架(scaffolding)。依据前述对科学发现学习活动模型的分析,我们将活动模型划分为过程性模块和支持性模块:

过程性模块包括问题模块、假设模块、实验模块、反思模块和迁移模块,分别与科学发现学习各个活动单元相对应。其中,问题模块用于向学习者阐述所要探究的问题,从而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任务,把握问题的整体特点。在假设模块中,学习者可以提出假设,或者判定假设的真伪,学习者在假设模块中的操作行为将同步记录在学生模型的假设空间中。实验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实验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选取和操控领域对象以设计实验。反思模块则依据学生模型中关于学习者在微世界中的活动记录,为学习者提供反思支持。而迁移模块,则以多种方式呈现新的问题情境,以供学习者运用将学习所获运用于其他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从而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广泛迁移。

支持性模块包括工具模块和资源模块。工具模块意图为学习者提供实验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工具性支持,例如,数据处理工具、实验控制工具等。资源模块则是在实验和反思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关于领域知识和元策略的图文性支持。

学生模型负责跟踪并记录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人机交互行为和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者提出、验证了哪些假设,设计了哪些实验,使用了哪些辅助工具、查阅了哪些参考资源等等。

情境模型包括各种信息资源和工具资源,它们分布于活动模型的各个模块之中,为整个科学发现学习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例如,在问题模块中,学习者可以从问题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在仿真模块中,学习者可以从领域对象库中选用适宜的领域对象以作设计实验之用。

发现学习范文6

关键词:发现学习模式;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探究,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该标准为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发现学习模式以其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能力的特性,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不仅满足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也符合高中历史学科特点。

一、发现学习模式概述

发现学习模式,主要是指:在学科教学或学习中,依据教材教学内容或教师教学内容,运用探究式思维与技法发现学科原理与规律,形成学生自主式学习教学或学习方法。发现学习模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侧重于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注重学生探索性思维、独立创新精神以及自主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发现学习模式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意义

由发现学习模式概述可知,发现学习模式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契合,改变了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对历史学习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独立性探索与思考,有利于发现并掌握历史概念、发展规律与原则,形成自我知识体系,强化对历史信息以及知识点的提取、记忆与运用能力。加之,历史以期自身所具有的过去性、整体性、规律性、开放性、多样性、因果性以及涉及领域广泛性的特点,为发现学习模式的应用与实现提供了发展空间。我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通过应用发现学习教学法,有利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探索与分析,培养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有效转化与记忆,加强学生对历史以及社会发展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三、基于发现学习模式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现状

我通过利用问卷调查法,对本校学生关于“高中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发现,学生对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喜爱,但是整体喜爱程度还有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课堂互动的参与性与探索性具有直接影响作用。例如,“学习历史学科的原因”的调查显示:53%的学生源于自身爱好;21%学生源自于教师生活的讲解;23%学生源自于考试需求;5%的学生源自于教材编写生动。与此同时,目前,导致学生历史课程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教学呆板缺乏生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中。例如,阙仁镇教授对“不喜欢历史课的原因”以及“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中显示:4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形式单调枯燥;35%的学生认为历史课堂死板而沉闷;33%的学生认为历史课教学内容繁杂且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22%的学生认为历史学科本身不具备实用性。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发展的重要举措,发现学习模式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需求。

四、发现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合理选择教学材料

基于发现学习模式可知,教材的合理选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高中历史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时,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挖掘教材价值,进行教材重组,甚至大胆取舍。首先,我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本历史知识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与思考,并基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知识拓展,包括知识链接、史学争鸣、自我测评等等。其次,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连接,注重时事热点的引入,提升历史教学内容的饱满性与生动性。

2.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基于发现学习模式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用以调动学生学习动机,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中。例如,在《从看北宋的城市经济》教学实践中,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历史环境,用《清明上河图》古典音乐以及贴近学生生活且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家具、火花、美术作品等图片进行展示,激发学生求知欲以及好奇心,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与此同时,结合“十五档算盘”以及“钉接嗪系拇结构”图片,提出探索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在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引导,为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作铺垫。

3.注重发现学习模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应用

发现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要想实现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应注重发现学习模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相结合运用,如,翻转课堂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主题教学、错式教学法等,用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作用,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条件,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例如,在上述教学实践中,我将发现学习模式与小组合作学习法进行结合运用,通过利用影视资源以及教材资源,让学生分组对当时长安的生活情况进行讨论与阐述,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提升了W生对事物的观察力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作为高中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历史、掌握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历史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将发现学习教学理念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成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实现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宫富春.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23:306.

上一篇需求曲线

下一篇毕业实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