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何其芳秋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何其芳秋天范文1
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秋天》文章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注释和加点字的读音等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领略了朱自清先生那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感受了老舍先生那温晴的冬日,体验了梁衡先生那充满张力的夏季,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悟秋天的气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2、教师范读,学生完成下列工作:
A、字音挑错
B、用“/”画出每句诗的朗读节奏。
3、导读提示上说这首诗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你们能从诗中找出作者都描绘了乡村秋天哪些特有的景物吗?
4、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所有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5、品读探究:
A、为什么说只“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
B、诗的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是谁在游戏?为什么说是“游戏”?请你谈谈“游戏”写出了怎样的情景(“游戏”的可以是渔民,可以是小船,也可以说是秋天在和人和船在游戏。写出了渔民在秋天那种愉快悠闲的心情。)
C、“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课题不是《秋天》吗?这里为什么写夏天呢?(点出那是夏天特有的景物。而笛声的不知踪影,却暗含着秋天已经来临。)
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一句中作者用了“梦寐”一词。作者用它要表达或者预示什么呢?(对美好秋天的期盼和丰收的喜悦的心情)
6、三幅画面能否打乱,为什么?(不能,因为它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丰收时特有的心理和情感上的体验。)
7、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用何其芳的《秋天》中所描绘的乡村秋天特有的景物,按自己的喜好,写一写我们理解的秋天。
例如:夕阳落日的余辉洒向大地,也缓缓照在乡间的小路上,一个身体粗壮结实,着上半身的农家汉子,背着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走在小道上。夕阳的余辉照在他蜡黄的背上,把他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乡间田野独特的泥土味,农夫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农家小院里,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预习《古代诗歌四首》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注释和加点字的读音等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何其芳秋天范文2
我爱大自然,爱她的姿态万千,爱她的春夏秋冬:
从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我看到了春天,她是多么美!“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你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她是多么的温柔;“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天又是最富有活力的季节……
伴随着梁衡的《夏感》中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我又看到了大自然的第二个孩子——夏天,一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丰收的季节终于在何其芳的《秋天》中感受到了。秋天,她“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我找到了,秋天,她栖息在农家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她游戏在渔船上;“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她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读到了冬天,寒冷的冬悄然而至,冷气频频光光临,
何其芳秋天范文3
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出生于一个守旧的大家庭,“永芳”之名,受之父母,其蕴之意,可推为“让芬芳之名流传千古”。后自改名字,曰“其芳”,谦谦君子之范已从姓名溢出。无怪乎诗人后来能快速接受新思潮,阅读大量新诗,并开始了他清纯、脱俗风格的散文诗歌创作。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这是一个20岁左右大学生的作品,不管是从词句到意境,还是从构思到技法,竟是如此自然与成熟,一如成熟的,美艳绝伦;又如清纯的少女,卓立拔俗。长江后浪推前浪,魏晋大诗人谢灵运如能穿越,看了这首诗,也定会为之击节赞叹。质朴的文字幻化为一幅幅轻柔而又实在的梦境,清新而又宁静,淡雅而又浓郁,朦胧而又透彻。是个人追寻的一种企盼与构画,还是理想社会的一种探求与预言?作为读者的我们只能凭借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去猜度了,或者二者均有之吧。
一个大学生,以笔代步,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决定将自己的足迹定格在山村、水乡、草原三个自己十分留恋的地方。然后,用幻美的颜色和轻灵的笔法,给我们描绘了三幅极为别致、极富神韵的画面,三幅画面既流动又整合,这便是《秋天》
第一幅画面的景点是山村,这里展示了两个劳动场景:一个是山谷伐木,一个是园中采摘瓜果。首句先用“震落”,后用“丁丁”,都从侧面写出了山中伐木活动,含而不露。“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给读者留下了空阔的想象空间。而“露珠”前面用“满披”一词进行修饰,既让画面有声之前有形,又暗示人们入山时间之早。诚然,这两行美丽的诗句不外乎从《伐檀》中化用而来,但是诗人在这两句诗的顺序上来了个颠倒,由近及远,将读者的思绪引向远古,让人进入一种邈远、氤氲、朦胧的氛围。“飘出幽谷”,让人感觉亦真亦幻,如入仙境。接着从时间角度,由远及近,展示了第二个劳动场景:妇女和孩子背着背篓在园中采摘瓜果,瓜果那么多,又那么大,甚至那么香,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两个场景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山民们过着丰衣足食、返璞归真的生活,甚至连镰刀也可以“沾光”――“饱食稻香”。这里既有自然分工的忙碌,又有丰收后的喜悦与闲适。因此,笔者认为,此情此景也决非刘真福先生的“农家丰收图”几字能概括的。是啊,如此慷慨和富足的秋天,谁不喜欢,谁不留恋呢?纯洁的诗人便有了个美好的愿望――让这样的秋天永远停留在这民风淳朴的山村吧。
第二幅画面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的风景,一位渔民在深秋的清晨,冒着冷雾,撒网、收网,并无所获。环境如此清寂,形同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满怀希望虔诚的投入,打捞的却是空空如也。按理,渔人的心理相应是空落落的,可诗人却笔锋一转,“轻轻”一词真是耐人寻味。既可以暗含渔人失望而归的心态,又可以理解为渔人悠然自适,并不是为“鱼”而“渔”,而是以一种极为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同时又不破坏全诗轻柔的氛围,情调是那么和谐、统一。秋天本是个成熟的季节,“游戏”一词却让秋天变得如此天真与淘气,它与渔人玩起了捉迷藏,一种梦幻般的人伦之乐在这条渔船上,不!是这个江南水乡上的演绎。掩卷稍思,不难发现渔人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将自己的心胸情感、志趣与渔人合二为一。心灵的那份宁静与淡泊,悠然与豁达同陶潜又有何异?
何其芳秋天范文4
随着秋天的到来,秋风送来了丰硕的果实,也送来了即将到来的寒冷的冬天。在不同人的眼里,秋的姿色也是不同的。在欧阳修的《秋声赋》中,秋是凄凉的;在何其芳的《秋天》中,秋是美丽的。在我的眼里,秋是多姿多彩的,更是充满希望的。
秋虽然没有春天那五彩斑斓的鲜花;没有夏天那异常茂盛的绿树;没有冬天那雪白纯洁的雪花,但她有着四时飘香的果实,它给农民伯伯带来丰收的喜悦,更有那一封封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它们给那些学子们送来了无比的喜悦。
闭了眼,那些丰硕的果实不只属于果树,更属于那些辛勤劳动的农民;那一封封饱含希望的大学、中专录取通知书,正是我们那些曾经拼命的同学的成绩?我们相信,有努力就有成功,有播种就有收获。这些是秋天带给我们的惊喜,可在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我们这些六年级学生的压力。五年啊,现在还没返过神来,就已经度过了五个春秋,还剩一年,就是升入初中的时候了,家长们给我们的期望不小,老师给我们的作业更多,只有我对同学们的留恋减少了。每天都生活在忙碌的日子里,各科的作业让我们做得头都大了,尤其是英语作业让我们抄得手都麻啦,没有谁顾得上给你一个安慰,家长说,这是应该做的;老师说,老师也苦啊;同学们就更不用说啦,自己的事都做不完,哪有时间去安慰你啊!
秋,有时也是凄凉的,一个人坐在乒乓台上,安静得让人想起一个人,或一件事就会让人泪流满面,也许在这时,一片小小的树叶就会打断你的思路,或许不期会下一阵小雨,朦朦胧胧的小雨,让你不知道是树叶上滴下的水珠,是圣诞老人同情我们垂下的泪,还是老天催促我们回家而洒下的雨水。即使明明知道在下雨,却也想站在雨里,默默地享受这大自然的洗礼。
在我眼里,春是缠绵的;夏是酷热的;冬是冷酷的。唯有秋,他拥有甚于象征着春天的五颜六色的花——,他拥有着象征着夏天深情的绿——万年青。但他没有夏的炎热,没有冬的严寒。让人感到既温暖又舒适,更给人以深切地希望。
何其芳秋天范文5
诵读的起点在教师。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路标,是旗帜,要想让学生做到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自己得身先士卒,第一个做到。教师那或悦耳动听,或铿锵有力,饱含情感温度的声音,能很快地将文章的“情绪”传递给学生,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何其芳的《秋天》是一首意境很美的诗,诸如“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等诗句,足以醉人。教师在范读时,可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展现诗歌情感的延绵起伏。通过教师的范读,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能让学生快速地融入文本。因此,诵读对教师的要求,是树立以读为本的理念,并具备高超的诵读示范能力,让诵读声在语文课上响起来。
诵读的要诀是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好任何诵读的机会,提升诵读技巧,以诵促读。对于自读课文,完全可以让学生选段反复诵读,通过诵读学会自己去感悟。如莫怀戚的《散步》,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母亲决定和孙儿一起走小路、“我”和妻子分别小心翼翼地背起母亲和儿子等片段,感受到这一家人的互相关爱与谦让,体会中年人的那种责任感。对于精读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片段,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的形式“细嚼慢咽”。如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在向学生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紫藤萝花由稀落到拆掉、再到繁茂这些段落,让学生自己慢慢去感受作者睹物释怀后所获得的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训练时要注意诵读的技巧,提升诵读的质量。文体不同,诵读的要求便不同,议论文的诵读要求声音洪亮,刚劲有力;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体的诵读,要随着字里行间的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诗歌的诵读则要抓住韵律与节奏的特点,通过充满激情的诵读,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除了不同文体要掌握不同的诵读要求外,把握停顿、语气等也相当重要,一个调子,一种语气,一种情感,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21个“也”字,这些“也”字,语气不尽相同,诵读时自然也要有所体现。
何其芳秋天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从“听、“说”、“读”、“写”四方面,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骨,它统率着“听”、“说”、“写”的教学,语文教学的知识、能力、价值取向多体现于此,阅读教学如果缺少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缺少引导学生对人类情感的体验,缺少对学生个体情感、个人的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的关注,整个语文教学都将因此显得枯燥、呆板、死气沉沉。综观新教材的价值取向,结合美学美育思想,我认为,语文文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媒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解读来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最终实现语文教育即人的教育。
一、培养学生审美的眼光
审美,是主体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挖掘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主体心灵感染、熏陶的过程。
1.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往往隐藏在活泼多变、纵横自如的题材与结构之中,给人以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有的则蕴含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之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抓住文本的线索,捕捉其审美对象。教师应从审美形象着手,对它进行分析鉴赏,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审美把握。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学习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其内容如何,更要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性状、色彩,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和程度,学生的阅读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有别于传统的课文讲授。
2.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语言是课文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如散文、诗歌中的整齐对称的工整美和参差不齐的错落美;童话、散文、寓言、小说中语言的深沉而含蓄美。可以说,语言审美成为语文课的重要内容。
如《春》的语言非常简洁精美,形象生动,值得阅读者好好地品味,文中对于动词的运用、变化的句式、口语的穿插等都是很有味道的。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的“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还有一些奇妙的比喻,增强了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赏析语言美,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如看语句在特有的语言环境里是否能生动、准确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看词语的选择,句式、修辞等的运用是否贴切、生动等,要让学生对文章语言进行反复地品味和揣摩。
二、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的美
我们强调情感、想象是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亦即从学生的审美心理意识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1.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
欣赏体验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心智活动就是审美想象,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想象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抓住文本的线索,捕捉其审美对象。教师应从审美形象着手,对它进行分析鉴赏,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审美把握。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在帮助学生解读课文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做一些新尝试,不要急于在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进入主题探讨或思想分析的阶段,要让学生反复地吟咏课文,沉浸在课文情境中,结合旧有知识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训练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很多,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可以让学生自由地交流阅读感受,或者用笔记下想象的画面。总之,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的意境。事实上,对学生来说,联想、想象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中所具有的美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2.营造感情教学的氛围
如何实现感情教学?笔者认为,让学生在美读中调整好情感状态,在美读中“进入”情境;在欣赏、研讨课文时,注意体验作家、诗人的情感,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力求与作家、诗人的心灵相通;注意分辨作家、诗人表达的情感的性质、类别和程度;造成一种课堂情境与氛围,大家相互激发、相互交流;允许对作家、诗人的情感作独特的体认和说明。如学习何其芳的《秋天》,要让学生去感受作家在诗中所营造的独特的氛围,去感受作家独特的情怀。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显得清静;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显得清远;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显得清甜;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它又显得清柔。这种氛围、这种情怀,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
三、结语
以上是欣赏描写赞美大自然美好内容的文章,初中课文中,还有不少文章都可归入此类。《沁园春•雪》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烧美好的北国雪景;《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夜》犹如一首小夜曲,等等。这类文章在歌颂赞美大自然的同时,表达了作者种种美好的感情,要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地阅读体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情感上与作者、作品的情感相沟通,达成共鸣,由此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宋其袭.课堂教学美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