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篇侦探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篇侦探故事范文1
神探生涯的开始曾在重庆等地任职
在荷兰人高罗佩之前,如果给狄仁杰一份履历表,那么填在职业那一栏的,只会是“政治家”。他是历经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两朝元老,德才兼备,不畏权势。唯一可以跟断案扯得上关系的,大约只有唐高宗仪凤元年,狄仁杰47岁时升任大理寺丞(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庭长)。
按照当时的制度,大理寺丞作出判决后,有责任将被告家属召来,向其宣告判决结果。在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的一年左右时间里,判决了一万七千多件纠缠多年的“滞狱”案件,一时声名大震,传为美谈。
明清时期,公案小说盛行,包拯、宋慈等名人资源都被挖掘殆尽,作家们终于发现了狄仁杰这个“价值洼地”,以狄仁杰断案为蓝本的小说《狄公案》风靡一时。
《狄公案》作为“公案侠义系列”之一,讲述了狄仁杰被贬为县令之后,因查案有功,被阎立本推荐回朝,与武三思等人进行斗争,最后使庐陵王复位的故事。书中内容形形,包含了人命、、负债、欺诈、抢劫等花花绿绿的故事。但凡能上今日报纸社会版、法治版的,书中都有,且噱头十足,曲折离奇,断案的手段也是千奇百怪,甚至在案件胶着不前之际,狄大人会用类似托梦这样怪力乱神的因素打破僵局。有趣,但和福尔摩斯沾不上边。直到高罗佩登场。
高罗佩,原名罗伯特·汉斯·范·古利克。高罗佩是他到中国后起的名字。1910年8月9日生于荷兰扎特芬,父亲是驻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殖民军队的一位军医。幼年时曾随父亲在荷属东印度住了9年,1923年回到荷兰。
小时候,家中花瓶上的中文文字使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高中时,他开始学习梵文,16岁时,他在鹿特丹唐人街找到了一个学农业的中国留学生教他中文。1929年,他进入当时荷兰的汉学中心莱顿大学学习中文与法律,同时系统地学习中文。1933年,他进入乌得勒支大学攻读中文、日文、藏文、梵文和东方历史文化,连后来学的,他总共通15种语言。25岁时他获得博士学位。高罗佩之博学多才,此时已初露端倪。
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期间,高罗佩选择汉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这注定他一辈子和中国文化结缘。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外交界,在长达30多年的外交官生涯里,曾经在中国的重庆、南京等地担任外交秘书、参事等职。
作为一个西方人,高罗佩不但能熟练地运用白话文,而且还能用文言文写作,中国古代的律诗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就凭这些,已经令大多数中国人望尘莫及了。
高罗佩一生迷恋中国文化,从20岁起就开始练习中国书法,其所独创的“高体”,笔力雄健,风姿高速,偏于行书与草书之间,独具一格。后来,高罗佩迎娶了江苏名媛水世芳。水世芳出身名门,是清末名臣张之洞的外孙女。水世芳推荐了喜爱推理小说、彼时正迷恋于福尔摩斯的高罗佩看《武则天四大奇案》,高罗佩大为折服。
民国侦探风以狄仁杰单挑英国的福尔摩斯
高罗佩对西方侦探小说和中国公案传奇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后,认识到书中所描写的狄仁杰的刑事侦讯本领,比福尔摩斯、格雷警长等现代西洋大侦探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也惊奇地发现,中国读者开始喜欢读西方的侦探小说,而不屑去看本国的公案传奇。
早在清朝末年,福尔摩斯的故事就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我国,题目采用意译(例如《血字的研究》翻译为《血书》,《四个签名》翻译为《佛国宝》,《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翻译为《獒祟》),读起来颇具古风。民国建立后,福尔摩斯的中文翻译故事,不仅几乎和欧美同步问世,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全集”。
1916年5月,由刘半农主编,程小青、严独鹤、陈小蝶、天虚我生、周瘦鹃、陈霆锐、天侔、常觉、渔火等十人用浅近的文言翻译了《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十二册,共收录福尔摩斯探案44篇,包括了4部长篇和除《新探案》之外所有的短篇集(《最后致意》还缺几个当时尚未出版的四个故事)。该书体例甚是完备,书前有凡例,以及当时文坛著名作家包天笑、陈冷血等的序,刘半农还撰写了《英勋土柯南道尔小传》和《跋》,每篇小说均附上原文名。该全集初版后销路看好,3个月后就再版,20年中出了二十版之多。受福尔摩斯带动,一时间西洋侦探在中国大行其道,甚至连有着中国现代侦探之父的程小青笔下大侦探霍桑,也是手拿文明杖、头戴礼帽的西式绅士。
对此,高罗佩颇为愤愤。“西方三流侦探小说的三流翻译,难道比得过本国历史上出色得多的侦探小说?”他把《四大奇案》翻译成英文之后,就袭用其主人公狄仁杰,用英文“仿作”了一本狄公案故事。意在提醒中国人应当“恢复公案小说的传统”,这个传统比福尔摩斯强多了。
在《大唐狄公案》自序中,他用中文写道:“英国柯南道尔所著《福尔摩斯探案集》脍炙人口,现代人士多以为,除英、美、德、法四国外没有推理小说。这样一来中国历代断案如神的名吏岂不含冤于九泉之下?宋有《棠阴比事》,明有《龙图公案》,靖有狄、彭、施、李诸公奇案,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固不亚于福尔摩斯也。”于是借由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的魂,一个荷兰人以狄仁杰单挑英国的福尔摩斯。
狄公隆重登场狄公小说中的插图,是他画的
第一个故事《铜钟案》诞生了。大获成功。
出版商催促再三,高罗佩只能继续收集和整理当时中国民间流传着的狄仁杰断案故事。但写着写着,他感觉故事性太差,于是干脆自己来编,这下一发而不可收,一口气写了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有了《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四漆屏》、《湖中案》等,其中既有时髦的密室杀人,也有离奇的梦游杀人,“悬疑+惊悚”,相当有卖点。
高罗佩将这些故事集在一起,统称《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又叫《狄公断案大观》、《大唐狄公案》(与清代小说家吴趼人的《狄公案》相区别)。一共是16本狄公小说,还包括—本短篇集。
这些小说中的狄公,不是正襟危坐的青天大人包公施公,也不是行径诡秘的私家侦探福尔摩斯,甚至不是二者的结合。狄仁杰的性格非常讨人喜欢:幽默开朗,时有睿语,智慧机敏却不矫饰;恪守儒家信条,对人性的弱点却深具怜悯之心;清廉刚正却不拘泥古板;喜欢女人却并不失度;而且文武双全,紧要时还能挺剑格斗几个回合。
这些小说生动有趣,但其中说到中国的典狱、刑律、习俗却于史有据,并非信口开河。比如《迷宫案》中,就用了严世藩的以笔杀人故事、《龙图公案》中的拆画轴故事、《今古奇观》中的滕大尹故事;其迷宫设计来自《香印图考》,女同性恋情节则借自李渔写贤妻选妾的剧本。
光这一本小说,就有那么多讲究,让人不敢小觑貌似通俗的《狄公案》c值得一提的是狄公小说中的插图,是高罗佩自己画的,仿明版《列女传》和《列仙全传》风格,时有裸女形象来自中国春宫画。他用半透明纸描下图形,组合而成,笔调稚拙,别有味,与小说行文之轻快爽利幽默,互为映衬。这些插图风趣而优雅,色而不,非常受欢迎,几百科吓同语言的狄公小说中,有许多用他的裸女图为封面。
狄公小说在西方流行甚久,译戒29种语言,在38个国家出版,甚至被列人美国多家大学的学生必读书目。1969年英国拍狄公案电视剧6部,1974年《庙祟案》拍成电影,还获当年英国本国电影大奖。还有好几位作家开始竟写狄公小说,法国年轻历史小说家勒诺芒的法文狄公案在法国大受欢迎,2004年到现在已经出版16本,平均一年近3本!最新一本叫《中国人从不撒谎》。
短篇侦探故事范文2
选择健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一本书。
你选择你的未来,旅途,仕途,前途,宏图。
吗?我选择一本书。
理由呢?没有理由。
牙很烂的人的忧伤,你理解吗?不?听听那英的歌,歌里有他们的心声:“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像永恒燃烧的太阳/不懂月亮的盈缺”
――缺齿的月牙儿,烂牙人的LOGO
我的牙就很烂:各种不齐整,各种糟糕,“扔得过儿了”,可人都是缺什么,找什么,当我阅读时,视线总会停留在书中人物的牙齿上,找同病,寻相怜,求隔空安慰。
那些当文字粲然一笑时露出的牙齿,犹如“岩钉”,我的目光 “攀”着它们,爬进故事的“口腔”,窥看到人物隐秘的性格。
在美国作家大卫・班尼奥夫的短篇小说《当“9”翻转归零》中,有位“澳洲男”,从小牙齿糟烂,而他离了婚的父母,总在为谁该为儿子付牙套款而争吵,顺带讥讽他的牙“像英国赌马”,“澳洲男”于是拒绝矫牙,为此把自己训练得但凡笑时,都把嘴巴闭着,而被一同封闭的,还有他的心。
在大卫的另一部短篇《恶魔驾到奥列沃夫》中,对老兵尼古拉的描写同样聚焦在“牙齿”上:尼古拉长得帅,可只要一张嘴,人们“就能瞅见他满口七进八出的烂牙”,可他总是咧着一嘴大牙狂笑,“似乎是在挑衅看谁有胆量说他牙齿间有缝儿”。
两个原本在小说中一走一过的小人物,因一口烂牙,而拥有了呼之欲出的鲜明个性,正是凭借这一手将“细节”敲成“岩钉”的雕琢功夫,让大卫创作出“连海明威也写不出的海明威风格的故事”。
事实上,烂牙的美国人并不多,他们特别关心牙齿,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据说,73%的美国人认为不管一个人的笑容有多迷人,糟糕的牙齿也会毁了这一切。另一位美国作家大卫・赛德瑞斯,对此有生动记述。
被《读者文摘》称为“这个星球上活着的最有趣的人”的大卫,擅长将大的生命主题通过琐碎的小事呈现出来,他文笔幽默,还混搭着些许善意的刻薄:
牙齿糟糕的大卫刚做完手术,便上了电视,他用舌头舔着伤口处的缝线,“有一种满嘴都爬满了蜘蛛的感觉”,虽然诡异,但这也让他“在电视屏幕前多了些谈资”;
吸烟成瘾的大卫准备去东京戒烟,因为那里的镶牙技术最吸引他――“那里的人们看起来就像嘴里一直嚼着生了锈的螺丝帽一样,如果有哪颗牙齿是健全的,那么它极有可能是一颗龅牙,或者已用铁丝加以固定,在牙龈处完成了桥的形状,十分可怕”――在家不敢开口笑,到了日本终于扬眉吐气的大卫,其实想告诉读者,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甩不掉的尴尬,与其愁眉苦脸,不如一笑而过。
但是日本人可不会对大卫的话 “一笑而过”,因为她们可是以一口歪歪扭扭的牙齿为荣的,要知道在日本正劲刮帮助牙齿“虎牙”化的整形风,各年龄段的妹子们把牙科诊所都挤爆了。
为什么会如此呢?美国知名博客米歇尔・潘分析道:日本人认为歪歪的牙齿,“表现出女孩的不完美。在某种程度上,男性认为与过于完美的女性相比,不完美的女孩更容易接近、更可爱。”
很佩服日本女孩为悦己者容的勇气,要知道牙科诊所,啧啧!可是“蒙着一层无法描述的阴郁”,充满了犯罪气息。
人们总是对牙医怀有一种深深的敬畏,即便是大侦探波洛也不例外,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出版于1940年的小说《牙医谋杀案》中,波洛在前往著名的莫利医生诊所做牙科检查的路上,便开始感到战栗不安。有趣的是,阿加莎凭借女性特有的纤细和敏感,将 “很多方面都超乎常人”的大侦探波洛,描写成一个“害怕坐上牙科手术椅的人”,这为紧张惊险的故事情节,增添了温暖的色彩。
看看波洛就诊时的表现:当牙医问起他的感受时,他的声音“像是要给活埋似的”;当治疗准备开始了,他“猛地抓住椅臂,死死闭上双眼”;当钻头嗡嗡响起,他发现,“真正折磨人的其实并不是疼痛,而是对牙钻的恐惧”。波洛最终侦破 “牙医谋杀案”,部分原因是他深信:牙科手术椅,最近似案发现场。
当然,不是所有的牙医诊所,都散发着冷酷的气息。台湾女作家蒋晓云的小说《随缘》,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那里的浪漫故事:长得好看、牙却很烂的女孩去看牙,医生的治疗方案是:每次治完牙,都请她吃顿饭,理由是“只有我知道你能吃些什么”,于是等牙治好了,他们也结婚了。
夏志清教授曾称赞《随缘》“比起张爱玲的《传奇》,真的并不愧色”,读过这篇小说,我悟出一个道理:随缘的婚姻如牙齿。
若齿如编贝,就是一段郎才女貌的美满姻缘,让人心生羡慕;但有些貌似完美的牙齿,却潜藏着的隐疾,就像那些看上去很美的婚姻,其实需要“打落牙齿和血吞”地过下去;而有些并不美观的牙齿,却很结实,从来不痛,正如平常人的柴米日子,咀嚼过生活的百般滋味,抵御住岁月的默默侵蚀,平淡过一生。
短篇侦探故事范文3
我多么爱你。可是这爱却是飘在半空中的绳索,半截的梯子。无论我多么努力地仰望,都无法触摸到真实的你,所以我只能选择放弃,原谅我的懦弱……
――《水仙已乖鲤鱼去》
探究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家们曾引起关注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独特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新颖的叙事方式,而且后者似乎更为重要。然而,当代先锋小说经过这30余年的发展,西方传过来的各种叙事技巧,作家们对其已不陌生,有的甚至娴熟地使用过很多遍了。技巧对于作家来说,已经构不成多么大的诱惑力与影响力了。
当对叙事技巧的迷恋逐渐退场之后,小说的语言和思想,又重新开始进入到中国作家的视野中来。除了好看的故事之外,语言成为衡量一个作家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新世纪以来,对于“80后”作家来说,更是如此。语言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外衣,这件外衣如果不吸引人,就很难让人从外向里获得一种美感。稍有成就的“80后”作家,都有一套他们把握世界、解析人生的语言策略。当然,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张悦然,也是得益于她的语言才华,这一点,似乎已有共识。先撇开其小说叙事技巧、思想内涵不谈,单从她的语言进入阅读,就会被其华丽诡谲的文字所震撼,这也是张悦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所在。
令人欣慰的是,张悦然的小说,如今也并没有像一些网络小说那样粗糙、凌乱,仅满足于讲故事,而非对小说艺术本身的深度观照。她的创作,一开始就流露出了一种传统的气息,表达精致,叙事机警,有一种纯文学淡淡的忧伤情绪和悲剧精神,这或许正是一个有艺术追求的作家区别于网络的精彩之所在。现在,我们再读张悦然14岁刚出道时的作品,难免会有生涩之感,但当我们读过了张悦然新世纪10年的小说后,会发现一条从幼稚到成熟的清晰之路。这才是一个作家的成长轨迹,她的写作是能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学希望的见证。
与很多刚出道就写长篇小说的年轻作家不同的是,张悦然对中短篇小说格外看重。仅以此举,就可得知张悦然并不是那种将小说创作当跳板的功利作家,她有自己的文学抱负。文学抱负的实现,并不一定非要在长篇小说上,恰恰相反,中短篇小说,或许更能为一个年轻作家提供展示技艺的平台,张悦然对此有着切身的体验。从她早期的一些中短篇小说来看,像《葵花走失在1890》《鼻子上的珍妮花》《二进制》《谁杀死了五月》《一千零一个夜晚》等,既有古典叙事,又有现代演绎,但都围绕着一个重要的人生主题在展开,那就是爱。爱成为张悦然创作之初的信仰,不管是忧郁之爱,还是残酷之爱,不论是温馨之爱,还是乐观之爱,都渗透着作家宽广的宗教情怀在里面。
对于爱,作为年轻女性的张悦然是敏感的,怎样去体验和把握爱,是在考验作家写作的基本能力。如何写好爱的主题,是有难度的,因为很多爱也包含着恨,它挑战着作家的感受力和自信心,而张悦然一直都承受着这样的压力,并试图解决这种困惑。在我看来,爱由人给予,也由人来接受,它是人心中生发出的常识,关乎良知、善意、美好与真诚。张悦然就是在自己的成长中经历对人生之爱的书写的。更多时候,她是在捕捉爱,欣赏爱,同时,也是在驾驭爱,解读爱,最后让爱具体可感,生动传神。
张悦然写世俗之爱,也写精神之爱,或由世俗之爱转化并延伸到精神之爱上来。就像她在自己的短篇小说集《十爱》的序言中对读者深情地道出的感受一样,那么坚韧,却又不乏率真。她要让爱“宛如甜美异常的红富士苹果”,从而圆满,美好。她的爱是唯美主义的,同时也带着自己的审视。小说之爱与人生之爱,其实是嫁接在一起的,无爱,就无人生的精彩与梦想;无爱,就无精神的博大与宽度。
札记:爱,是大多数“80后”作家所热衷书写的主题,他们愿意去触及那份人类永恒的情感。张悦然也不例外。她离不开对爱的思考,不管这爱是夹杂着痛苦,还是与悲剧捆绑,她都义无反顾地去面对与领受,并赋予它一种唯美主义的风格。
二、新探索与新路径
樱桃树下坐着一排会吹奏的天使。他们拿着长笛或者小号,个个涨红了小脸,翅膀在身后扑棱扑棱地振动,不时地飞起来,悬浮在天空间演奏。
――《樱桃之远》
早在2002年,张悦然就凭借自己少而精的作品,被萌芽网站评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那时,她才刚刚20岁,还是山东大学的一名大学生,读的是英语和法律的双学位班,与文学不沾边。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在校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文学信念和后天的勤奋,不断推出新作,并获得阵阵喝彩,成为“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从成功学来看,张悦然是一个励志典型;而从其文学创作的造诣来看,她又是对我们当下大学文学教育的一个绝妙的反证。所以,我们只能将张悦然的从文之路归结为天赋:对语言很敏感,性格中也不乏对人世的深透理解,这些正是她从事小说创作得天独厚的条件。张悦然对此把握得很好。在重返记忆和打量世界的过程中,她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表达方式,那就是塑造与刻画人物。人心在她笔下不仅仅是道具,更重要的,是促使她与人物进行沟通、交流的精神支柱,这其中有精彩的细节、戏剧性的冲突、无奈的宿命和诗性的本质。
作家要写好人物,不管是现实里熟悉的人,还是想象中的虚构者,都需要以贴近灵魂的方式进行对话。而张悦然正是在以一个灵魂靠近另一个灵魂的方式,将同龄人之间那种心灵感应的距离真切地丈量出来。像她塑造吉诺(《吉诺的跳马》)、小白骨精(《竖琴,白骨精》)、小染(《小染》)、(《水仙已乘鲤鱼去》)等人物形象,就让每一个人物都有着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其小说整体的悲情氛围中,张悦然以一种感伤的姿态,推进想象和现实世界的缓行对接,这里有表达的快意,也有心灵的疼痛;有隐忍的灵魂私语,也有难言的内心恐惧。但张悦然都在竭力化解这些疼痛和恐惧,一个人不可能永久地承受来自内心与外界的合力,她需要释放,需要辨明,更需要在理性的警觉下作自我求证。而丰满的叙事,就是张悦然进行生命体验的求证,这需要她付出灵魂。
有人说张悦然没有多少人生经历,因此,她的小说,是以没有经历过的人生去书写他人的悲欢离合,她凭借的大都是想象和间接经验,这或许正是其文学才华的体现。一个作家,他不可能事事都要去经历后,才能够下笔。在小说中,张悦然没有经历过多少世事的沧桑,但却洞察到了早熟少年的敏感,从而写下了她的心灵私语。
《红鞋》是张悦然从青春话题走向成人世界的一个转折,相比于此前的小说,《红鞋》显然要成熟得多。除开惊心动魄的叙事,以及忧伤的格调,仅语言风格就很独特,短句子给人带来的,颇富生机。“他冲着女人开了一枪,血汩汩地从她额头涌出来。他停顿了几秒钟,确定了她的死亡。于是转身离开。忽然身后的地毯发出索索的声音。他握紧了枪,立刻回身,他就看到了她。”杀手、女人和女孩,是我们经常在侦探与悬疑小说中看到的人物,也符合当下的阅读时尚。但“红鞋”作为一个贯穿始终的意象,引领着我们去关注人物的爱与恨,生与死,矛盾与纠结,挣扎与救赎,这是个人由表象情感向灵魂之真进发的通道,同时,也折射出了张悦然在精神追求之路上的探索意识。
有研究者评论说,张悦然是“80后”作家中最具创作潜力的一个,其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气质,有着纯文学作家对精神视野和思想处境的严肃探讨,而不只是满足于对文字的把玩,对结构的实验。当然,相比于其他的“80后”作家,张悦然也不是没有小情感、小忧伤,她也在宣泄,在释放,但是她比同龄作家要做得更为成熟和通透。在创作中,她也运用商业手段和现代元素,她也懂得当下的出版要与读者口味作怎样的对接,但她没有像一些商业意识极重的作家那样,一味地去迎合与迁就读者,也不是简单地自我复制,而是希望有所创新,从而开辟出一条自己独有的路径。
札记:张悦然的创作,有“80后”作家的共性,比如书写青春期残酷的成长经历,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以及小资般的忧伤。但是,她并没有满足于这些经验,而是努力开辟新的创作路径,在打磨好语言之外,更注重对小说艺术精神的不懈探索。
三、意象与主题写作的拓展
沿着螺旋状的楼梯一直向下走去,这沉堕的王国却并不是地狱。一直走,直到风声塞满耳朵,灰尘蒙上眼睛,荆棘缠住双脚,记忆的主人才幽幽地现身。
――《誓鸟》
2005年初,张悦然凭借短篇小说集《十爱》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最具潜力新人奖”。授奖词如此写道:“张悦然的年轻、才情和清醒令人欣喜。她纯真而神秘的文字,蕴藏着丰盛的青春激情和自由渴望,以及一种未被时代喧嚣所损坏的气质和耐心。她迷恋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打量世界的眼神布满哀伤和迷惘,她的写作既是对人生记忆的惦念和审视,也是对生存梦想的诗性肯定。”这是对张悦然小说创作的整体评价,很到位,也很精准。那时,张悦然的小说,在富有质感的语言表达和叙事里,向我们传达出了人生成长的经验之真与诗意之感。
从《樱桃之远》这部小说中,我们能感觉到张悦然在语言表达上的滞涩之意,其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种掩饰不住的青春期气息。而其后来的小说,在经历困境后逐渐走向了成熟,像长篇小说《誓鸟》,就是她挑战自我的一部力作。作家以自己留学新加坡的经历作为依托,将故事背景设在了明朝的南洋,而又以神话故事“精卫填海”中的“誓鸟”意象,重新演绎了一段海啸灾难之后寻回失忆之爱的凄美悲剧。从中,我们能够想到“记忆如此之美,值得灵魂为之粉身碎骨”这句话之于小说的分量。《誓鸟》之后,张悦然的转身堪称华丽,从青春写作到精神成人,她也有了一种自觉的大气象。
对于自称为“呓人”,且以“卖梦为生”的张悦然来说,做梦是她写小说的前提,因为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做白日梦。作家可以在梦中天马行空,也可以沉于虚幻的记忆,醉于伤感的童话。爱做梦的人,想象力一般是很丰富的,像张悦然这种能调动各种感官到梦境里去捕捉素材的作家,更能超越单一的现实主义表达,而专注于某种特别的意象。从当年写作《水仙已乘鲤鱼去》,到近几年主编以“鲤”为主题的文学杂志书,这些从不同侧面透露出张悦然越来越重视意象艺术在文学创作中的非凡价值。
意象写作、主题写作与杂志书的结合,所对应和挑战的,是当下越来越浮躁的类型化写作,如对玄幻、穿越、侦探小说的反拨。从这一点上说,张悦然主编的“鲤”主题书,相继推出过“孤独”“嫉妒”“谎言”“暧昧”“逃避”“上瘾”等,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心理纠结与精神困惑。张悦然将它们挖掘出来,重新以小说、散文的形式,赋予其现实内涵。她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我们共同来关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艰难,从而抚慰我们在现实中遭遇的精神创伤。唯此,她的努力才是有意义的。
在主编《鲤》的同时,张悦然仍然笔耕不辍,但是相比于以前,她懂得节制了,节制笔墨与激情,调控感官和欲望,不随便写。她在休整和酝酿,也在寻找下一次发力的契机。正像评论家谢有顺对张悦然的定位与期待:“她或许有能力走向更为广阔、丰满的写作境界,但她的语言、叙事和想象力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从其创作来看,张悦然是非常有潜力的,她从当年的“新概念作家”逐渐转型到“‘80后’成熟作家”,其间所经历的变化,就是张悦然由青春写作向纯文学写作转型的体现。然而,也正是这种变化,让我们对张悦然抱有更高的期望。她的创作应该具有表率作用,能引领风潮。从张悦然近几年的创作中,我们能够发现她正跨入到重要作家的行列,同时也影响着其他更年轻的写作者。我相信,她应该是当下文学界一只不可忽视的潜力股。
札记:意象,成为张悦然创作上的一个关键之点,从早期的鲤鱼、红鞋、樱桃树等,到后来的秋千、誓鸟等,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对这些平淡或神秘物事的情有独钟,那或许是支撑她写作的重要基石,也是其小说艺术向纵深处拓展的核心品质。
短篇侦探故事范文4
我的童年是在吉林白城地区一个叫西学堂地的村子里度过的。上小学时,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坐在简陋的教室里读书。因为青壮年男人都常年在外面参加各种建设。农田里的活儿,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配合留守家中的妇女们完成的。
我的班主任吕洪权老师喜爱喝酒。每次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吃午饭时他都要在队长陪同下小酌一番,然后午睡至下午。带领学生按时下地干活儿的任务,就落在了我这个班长的身上。为了鼓励我带好学生,吕老师借给我一本长篇小说《大刀记》,而且是第二本。《大刀记》分为“上中下”三本。这是一部描写抗战时期,八路军大刀队抗击日本鬼子的故事。第二本的故事非常热闹,我看完第二本就想看第一本。因为我想知道故事是怎样开始的。可是,吕老师偏偏给我拿来第三本,直到第三本看完才得到第一本。第一本的故事,绝对没有第二本和第三本好看,尤其开头环境和背景的描写有些枯燥,而且占了很长的篇幅。但此时,我已经“上瘾”了,觉得第一本书也蛮好看的。
从此,我对读故事书有了难以言表的迷恋,应该说已经是一个“小书迷”了。那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不用说买一部长篇小说,就是买七八分钱一册的“小人书”(连环画)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好在吕老师珍藏了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在那个年代,在那种地方,一个人能够收藏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应该是一个奇迹。而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将吕老师的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全部读了一遍。
小伙伴们见我读了很多书,不管在学校上学,还是在田地里劳动,总是围着我,让我给他们讲书中的故事。那段时间我的人缘特别好,小伙伴想听故事就要对我好,听我的话,否则就要远远地走开。
可是,读完吕老师家的书以后,再也没有书可读了。这对一个书迷来说,简直是最悲惨的事情。我想到过重新读吕老师家的书,可惜,吕老9币调往别的学校了,连家也搬走了,根本无法找到他。那段时间,我的生活没有了生气,就像春天失去了雨露,花草失去了颜色,鸟儿失去了声音一样。我渴望读,我需要书籍,却无法得到。有时候,路上捡到一张纸片,只要上面有文字,我就要捡起来看看。哪怕是半张报纸上的一些枯燥的新闻,我也读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一本书,应该说是半本书。因为前面有一部分没有了,后面有一部分也没有了。我捡到的只是一本书的中间部分,而且只有不到六十页,是一本描写的故事书。虽然是捡来的,没有头也没有尾,不知道书名,却是我自己的书,是我这一辈子拥有的第一本故事书。我用旧语文书皮做了这本书的封面,不知道读过多少遍了,我仍然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直到十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书的名字是《烈火金刚》。
没有书读的那些日子,我也没有故事给小伙伴们讲了。可是,当小伙伴们围着我,央求我讲故事的时候,我又无法拒绝,于是“满嘴跑火车”,“胡编乱造”起故事来。现在已经记不起当时都“胡编乱造”了哪些故事。不过,小伙伴们也都听得津津有味……
偶尔回忆起这些往事,我会想:我的文学创作应该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胡编乱造”的故事,肯定存在着许多逻辑混乱、不合章法的问题。但是,小伙伴们能够听进去,而且愿意听,说明还是很有趣儿的。这不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吗?
小学时代的我,能够即兴“胡编乱造”一些故事,肯定与我读的那些长篇小说有关。如果没有那些读的基础,肯定不会有当时的即兴“创作”。
我接触《水浒传》是在初中一年级。有一次,父亲去参加会议,带回一套《水浒传》,不久便归我所有。这是我拥有的第一套完整的书,至今仍然保存着。已经记不清读了多少遍,但在我的学生时代,书中一些优秀的篇章,比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我几乎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后来,我转学到辽宁省昌图县,再后来转学到江苏省徐州市,“书瘾”都没有丝毫减弱,甚至还在加强。参加工作后,直到现在,我仍然坚持读。屈指算来已经半辈子了,一共读了多少书,已经无法统计。现在书房里收藏的四千余本书中,应该有四分之一完整读过,应该有四分之一浏览过,应该有四分之一因写作需要而翻过……
青少年时代的读,只因为书中有趣的故事,没有想过读的作用。但是,在读的过程中,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已经深深植入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深处了。
少年时代,经常听到老师和一些成年人说我“这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我知道“不一样”在什么地方:我比同龄人懂事得早,有主见,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我比同龄的孩子更能明白是非,能够思考和设计自己的未来。比如初中二年级时,我到辽宁省昌图县求学;高.中的时候,又到江苏省徐州求学。这些都是我自己决定的,根本没有同父母商量过。我想,这种胆量与魄力,应该来自于我所读的那些长篇小说中的英雄人物的影响。否则,同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别人为什么做不到,而我为什么能做到!如果说,我有一个与小伙伴们不同的成长环境,又是这个环境培养了我、影响了我,那么这一切都得益于那些描写英雄人物的长篇小说。
人生的路没有一帆风顺的。
在走上职业写作道路之前,我的人生经历过多次失败。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是别人,早已一蹶不振,而你却能连续几次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创造出美丽的生活,你的这份自信和坚强从哪里来的?”我想,这样的勇气、信念和坚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来自于一种熏陶和影响。
或许可以这样说:我们在读书中的故事时,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在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培养着我们。
如今,我能够在短短的十二年间,有一千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发表在各种报刊,近百篇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集,能够出版十余本书,且笔耕不辍,创作劲头正足,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更多的是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读。
每每想到这些,总会想到小学时代的吕老师。
前几年,我专程回吉林故乡找到吕老师,询问当年为什么先让我读《大刀记》第二本,最后读第一本。老师对当年的事情仍有记忆,笑了笑说:“第一本环境描写太多。对你来说很枯燥很无味。你肯定看不下去。那就不会再看了。第二本热闹有意思,你肯定能看下去。等看完第三本你一定上瘾了,第一本也就能看下去了……”
原来,老师为了能放心喝酒,让我带着同学们好好劳动,特意为我设计了一个读“陷阱”,而这个“陷阱”却让我受益一生!
[作家登台]
冰夫,原名郭宏宇,1963年生。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短篇侦探故事范文5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通常在一、二年级主攻识字,多数孩子在这个阶段完成了上千字的识字量。
在孩子的这个阶段大人常犯的错误是:误将识字量与阅读能力等同起来。如果一本书中绝大多数字孩子都认识,那么大人认为孩子肯定能轻松地读懂。实际上并非如此。独立阅读是一项需要培养的技能,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
曾经坚持为孩子读书的大人,有的也会在这个阶段停止了这项活动,认为继续为孩子读书会养成他的依赖性。结果常常是造成了一段时期的阅读真空:刚刚开始独立阅读的孩子一方面失去了大人的帮助,一方面自己举步维艰。留心观察这个阶段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常会去选择类似笑话、脑筋急转弯这样的短篇读物,或者干脆翻出以前大人为自己读过的幼儿读物。
引导孩子独立阅读,首先要有足够的耐性和宽容,允许孩子从尽可能简单的读本(甚至比以前大人念过的更简单的读本)开始,同时需要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大人自己也要尽可能参与阅读。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阅读的动力,如提供足以引起孩子兴趣的书,或者与孩子共同聊书,为他们做一个阅读记录,适时给予鼓励甚至物质奖励等。
在这个阶段,最好不要停止为孩子大声读书,这是让孩子尽快提升阅读能力的最好手段,能够推动孩子尽快进入自由阅读的境界。
另外,一、二年级孩子的读物应该根据他的生活体验基础和现有理解能力来选择,孩子可通过阅读间接式地了解世界。这类读物的特征一般是故事线索简洁、尽量贴近孩子的生活、字号足够大、配图比例足够多,家长还可以帮助理解故事的线索发展变化。
小学二三、四年级:特别留意,投其所好
这个阶段可能是孩子阅读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有些孩子经过这个阶段的稳步发展,渐渐成为嗜书的书迷,在不久的将来,逐渐达到接近成人阅读者的熟练程度;还有些孩子却始终徘徊在阅读的起步阶段,或者渐渐与书疏远,如果将来没有很好的机遇,将可能一直对阅读不抱什么好感。孩子与故事天生亲近,他们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孩子们发现书中有好玩的故事,有很多他们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识,他们会乐意亲近书的。
但问题在于,对于缺乏经验的入门读者,通过书去探索的动力相对还比较弱,因为这种探索必须很主动,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且还需要良好的经验作支持。比方说,一个喜爱侦探故事的入门小读者,他可能根本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找到下一个适合的阅读目标。而现代孩子的生活世界,有太多可以分心的事情,电视、网络、还有电子游戏,都可以很轻易地疏远孩子与书的距离。
想让孩子们走上阅读之路,大人需要给他们更强有力的鼓励和引导。在这个阶段,大人应该尽可能给孩子们幽默、轻松而且高品味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培养他们的阅读趣味,一方面给他们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所以在这个阶段,大人需要特别留意“投其所好”,有能力的最好多与孩子开展阅读后的交流。
小学五、六年级:培养扩胜阅读的兴趣
如果孩子已经累积了相当的阅读经验,并且也很喜爱阅读的话,在这个阶段通常会表现出某种独特的阅读个性,比如说偏爱读某种类型的书,偏爱读某位作家的书,偏爱读某一主题的书。在这个阶段,大人需要注意,一方面帮助孩子开展基于主题的拓展阅读,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拓展阅读的兴趣面。
短篇侦探故事范文6
一、利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快速阅读训练
在阅读英语单词或句子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感到自己的阅读速度提不上去,并且对单词和句子的意义无法理解;有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的英语基础知识太差,然后就盲目地背单词。教师指导学生在学生原有英语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即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也能提高学生对单词和句子意义的理解。以下有四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可供参考:
1.快速泛读。平时要养成快速泛读的习惯,以教材为主,要求读得快,理解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行了。
2.计时阅读。阅读时要养成计时阅读的习惯。计时阅读每次进行5~10分钟即可,不宜过长。由于计时快速阅读时,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反而乏味。
3.略读。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专门的、非常实用的快读阅读技能。所谓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换句话说,略读就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4.寻读。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能。寻读是一种从整篇的文章中迅速查找某一特定的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他部分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
另外,还可以采用图式的方法进行阅读。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所讨论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中能给予指导,将会对把握文章内涵和整体脉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可以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只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是不够的。以每周1000个词来计算,学生一个学期只能完成1~1.5万个词的阅读量,不足以使学生从中获取独立阅读英语文章的基本技巧。所以,除快速阅读外,还要开展课外活动,向学生提供较多而且题材较广的短小成篇的课外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相互交换各自的不同阅读材料,要求每人每天课外阅读600个词的短文。这样,既增加了阅读量,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认真选好读物
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读物选择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选择读物时要坚持“趣、易、薄、多”的原则。
1.趣。材料要有趣。兴趣是行动的最大内驱力,所谓“read for pleasure”,可以选择英语笑话、幽默语言故事、科普小品、人物传记、脍炙人口的名人演讲、童话故事、短篇侦探小说以及著名小说的英文简写本等。当然,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文字通俗优美并且稍简短一些的英文原著。有趣的读物会让学生爱不释手。
2.易。语言要简单。具体做法是:从书中随便翻一两页,如果不用字典能看懂大意,那就说明语言难易适中。简单的读物容易培养语感,也容易提高阅读速度。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一开始就读大部分的原著,那样读书的热情会很快被大量的生词所淹没。因此,选择英语课外读物应先易后难,多易少难。
3.薄。书要薄,文章要短。如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则容易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形成正反馈,进一步强化阅读的兴趣,从而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想读。
4.多。阅读量要大,即读得多,读得广泛。要读得多,所选材料就必须容易;要读得广泛,就要选薄书、短文章。
四、阅读要讲究效率且要落到实处
要提高阅读效率,就要善用阅读策略,如预测、略读、查读、猜测、总结等。当然效率体现在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速度的提高与阅读量是密切相关的。阅读要以量求质,给学生定的阅读总量要在40万个词左右,每天坚持10分钟,读速定为60wpm左右,要求准确理解率达到70%以上。实践证明,一般水平的学生通过努力是不难达到这个指标的。
阅读基本上是在课外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如果没有得力措施的保障,就很难持续地发展。除对读量、读速严格要求并记录在案进行评比外,还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指导。
1.指点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阅读时,不要每次仅看一个单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不要边看边查词典,而要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理解,一边理解一边阅读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