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信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信贷范文1

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国政府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强刺激计划,包括两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等,并配套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前8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就超过8万亿。大量的财政和货币资源落到了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的各种项目上,不少地方政府甚至把十年后的项目都提前到现在。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风险正在显现:急于上项目的地方政府在融资问题上迅速扩张,那么地方债务问题目前的严重程度如何?今后是否会继续恶化?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都是政策面和市场面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早在今年3月,财政部科研所公布的一份中国地方债务报告显示,地方政府的过高债务已经演变为一个颇为严重的问题。

而去年年末以来,为了应对中国经济的大幅下滑,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势必会促使地方加大负债规模,使得地方债务余额变得愈加触目惊心。

中央政府提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旨在通过刺激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复苏。在这其中。中央政府承诺两年内拿出1.18万亿的资金,其余须地方自筹。但地方政府提出的投资计划总体额度。实际上是远远超过这一规模的――今年年初时甚至有研究表明。经简单加总,地方政府这两年计划的投资规模竟高达18万亿。

地方政府会通过怎样的渠道来筹措资金?在正常年份,地方财政收支本已捉襟见肘,再加上这两年来全国楼市调整使得土地出让收入大幅缩水,地方政府自身财力对新增加投资项目的支持是很有限的。因而,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渠道来增加负债,成为地方为基建项目融资最明显的选择。

根据政府公布的“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瑞信在今年7月份推算出,中国在2009年和2010年间基建投资将分别达到8.4万亿元和9.5万亿元。结合这一数据,按照80%的地方项目比例来计算,2009年和2010年地方的基建项目投资将分别为6.7万亿和7.6万亿。保守地假定在地方基建项目的融资中,以负债形式筹资的比重占50%,那么这两年地方政府的负债规模将分别增加3.4万亿和3.8万亿,也即到2010年年末,地方政府负债总额很可能将达到11.2万亿元,为2008年地方财政2.77万亿收入的404%。

收入减少,支出剧增,债务风险急剧上升,将给中国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发展都带来较大挑战。

银行信贷范文2

【摘要】银行信贷集中既有有利的一面,又会带来负面影响,如何解决和处理好银行信贷集中问题,更好的发挥信贷资金效用,支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思考。

【关键词】银行信贷集中表现形式影响对策建议

近几年,虽然我国经济得到平稳较快发展,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在拉大。经济增长与信贷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离不开信贷支持,银行信贷投向趋利性客观上要求信贷投放向发达地区和优势行业集中。

一、当前银行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

1、经营资金的集中。经营资金的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存款向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集中,地方性金融机构存款市场份额占比较小。调查显示,2008年末,辽宁辖区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占比75.2%,地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占比24.8%。二是商业银行存款由基层行向上级行集中。金融机构通过实行二级准备金,以优厚的系统内上存利率,把基层行的资金逐级集中。辖区商业银行系统内二级准备金的比例由1.89%~4.32%不等,比例内上存资金利率多数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最高的高出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4.23个百分点。超比例上存资金利率更高,中国银行最高达到5.9%,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3.65个百分点,2008年辖区县域新增存款18.2亿元,占全市新增存款的27.8%,其中上存市行资金9.5亿元,占新增存款的52.2%。三是存款向发达地区集中。2008年末,辽宁辖区沈阳、大连、鞍山等3个发达城市金融机构存款占全省14市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65.9%,阜新属于全省经济最落后地区,仅占1.8%。

2、信贷管理权限的集中。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完成,集约化经营模式基本固定,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上收于总行和一、二级分行,总、分行直贷规模不断扩大,基层银行的经营自基本丧失。多数基层行仅有少量小额质押贷款的权力,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二级分行企业贷款无论额度大小,全部由总、省行审批,市级分行负责贷前调查和相关材料申报工作,县支行只存不贷。

3、信贷投向的集中。一是向优势行业集中。调查统计,2008年阜新辖区各家商业银行新增贷款47.3亿元,其中电力、煤碳等二大优势行业4户企业贷款2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9.6%,如工商银行集中向华能阜新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和阜新发电有限公司投放贷款17亿元,占该行新增贷款的92.3%。二是向大中型骨干企业集中。2008年辖区各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中,前20户企业占89.4%,主要投向白音花海州露天煤矿有限公司、大唐国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阜新振隆土特产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某行10家企业新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6%。三是向信用程度高的企业集中。2008年辖区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向AAA级以上企业占6%,投向AA级企业占72.6%,投向A级企业占12.6%,A级以下的占8.8%。四是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基本上由总、省行统一集中使用,并实行“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客户和发展重点产品的‘四重’战略”,致使信贷投放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2008年,辽宁辖区沈阳、大连、鞍山三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占全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65.5%,从阜新辖区信贷投放情况看,近5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停止对县域企业发放贷款,在县域的分支机构只存不贷,2008年县域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仅占全市新增贷款的19.2%。

二、信贷集中的主要成因

1、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没有太大的改变。一是在现行的融资体制下,大企业、大集团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筹集资金,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很难从二级市场上筹集资金。二是现行的融资体制不完善,像国外那样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贷款担保组织、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同业协会等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给中小企业的融资造成一些障碍。目前阜新仅有一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且财政仅投入1000万元,仅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用资金的减少和经营策略的转变,限制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都明确金融服务的对象是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与此相适应,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信贷资金大量向上集中,支持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基层行只有推荐权而没有审批发放,中小企业申请贷款要通过对其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登记等程序,这中间手续麻烦,环节较多,时间较长,难以适应企业对贷款需求的季节性和及时性特点,进而影响了国有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合作。

3、信贷风险追究责任制制约了基层商业银行贷款的积极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都普遍实行了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要求新发放的贷款要达到本金、利息百分之百按期收回,否则停发工资、下岗清收。因此,导致一些基层行宁可不放款,也不愿承担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取得贷款。

三、信贷集中的有利方面和负面影响

1、信贷集中的有利方面。

(1)有利于重点企业和基础项目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资金。如地区电力、煤炭、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和企业在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下,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定提高,约占地区经济总量的38.7%。

(2)有利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信贷集中是商业银行短期内改善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信贷资金投向经济效益高、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行业与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3)有利于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由于国家重点企业基本不存在倒闭风险,不易对银行造成较大金融风险,降低了风险隐患。

2、信贷集中的不利影响。

(1)信贷的过度集中,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一方面由于实行二级准备金,资金逐渐向上级行集中,削弱了基层行的放贷能力,对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的支持甚少,造成区域经济的资金供求失衡,对微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投向少数企业、行业,使这类企业因轻易获得银行大量信贷资金产生投资高风险和行业冲动,一定程度上将助长某些行业和企业的非理性扩张,导致经济泡沫的形成,降低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

(2)形成商业银行风险隐患。一是经营风险。信贷集中使得银行信贷客户固定,收入主要依赖于个别行业甚至个别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集中化,企业经营状况一旦恶化或市场发生变化,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效益性就会受到影响。二是管理风险。由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受知识水平和行业分析能力的限制,无法对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做出准确判断。基层行没有授信权,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较小,对风险的关注程度则较低;上级行又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各项变化情况,导致贷后风险增加。三是财务风险。目前银行的经营收益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贷款过度集中使得银行的经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少数大企业的经营状况。

(3)挫伤了基层行的经营积极性,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信贷集中导致信贷营销缺乏积极性,基层行不能主动培养和选择客户,难以开拓新的信贷领域和发展中间业务,使银行缺乏其发展的新增长点。信贷功能的逐步丧失,使金融组织体系出现结构性缺陷,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无序的民间借贷的不断扩大。

(4)拉大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距离。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而活跃的力量,信贷资金向大企业,大客户的集中,导致一般客户尤其是中小客户取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大。

四、对策建议

1、加强中央银行政策窗口指导。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合理配置和投放信贷资金,保证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执行。一是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总分行增加欠发达地区以及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增加对信誉优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二是适当增加对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投入和再贴现额度。三是要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和区域性的信贷集中进行预警预报。中央银行应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定期对银行贷款投向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报有关信息,加强各行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推广银团贷款,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2、建立行业风险预警体系。商业银行应建立对信贷集中行业、集中客户的授信风险预警线,定期进行集中客户授信风险分析和评级,重点了解集中客户所处的行业发展趋势、实际经营能力等有关情况,研究制定对大企业的授信政策,防止信贷风险的出现。同时,要建立对企业预期市场供求、价格变化预测等为主要依据的监测体系,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及时主动退出无效或低效的信贷市场,有效规避风险。

3、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一是建立科学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应建立贷款分层决策管理体系,依据系统运行实际,对基层进行实绩分类和等级划分,对不同地区的分支行确定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在对所有的客户在评级的基础上,对每一家客户包括中小企业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之内,由基层行审批发放贷款,既可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也可减少信贷集中带来的风险。二是完善信用审批操作流程。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模和基层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减少中间环节。三是完善业务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与约束、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奖惩办法,激励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4、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是大力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解除银行投入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筹建,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合理划分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承担风险比例,维护并促进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二是要推动企业债券一、二级市场的发展,建立和健全企业股权、债券柜台交易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开辟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资金的筹资渠道。

银行信贷范文3

1978—1998年贷款规模简单扩张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信贷粗放经营,贷款权力分散,信贷约束软化,效益、质量低下,而且还形成了巨大的潜在金融风险。

1998~2002年:谨慎防范贷款风险阶段。在1993年开始对过热的经济降温,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金融监管逐步强化,注重控制风险,贷款权力上收,信贷趋于集中化,银行不敢轻易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放款。1998年开始信贷增长减速运行,这表明“慎贷”所产生的信用紧缩属于一种可获得性信用紧缩。

2003年以来:效益优先阶段。金融机构开始树立信贷质量强于信贷数量的观念,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其主要特点是:贷款增速变快、结构变优、效益变好,在过滤了贷款的无效需求后,贷款增长与潜在GDP的增长基本适应。

效益优先阶段信贷变化趋势及合成因素分析

基本经济金融因素的原动力,促使银行信贷增速加快

经济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客观上要求信贷快速增长。一是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观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经济波动周期,一般的程式是:在每一轮经济快速增长之前,投资开始加速,物价开始回升,同时伴随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的高增长。二是伴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的外生性增强。如汽车、住房等十万元级消费,多数人难以单纯依靠个人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获得的可支配收入来实现,不得不借助信贷供给增加支持。跨入GDP人均1000美元的门槛后,这种伴随消费结构升级而出现的信贷创新和扩张趋势将会持续开展。三是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企业和社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重化工阶段,资本深化不断推进,创造单位GDP需要的资金存量增加,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客观上需要更多的资金供给。

内在经济活跃程度加强,增加了贷款需求。政府的投资冲动,引起了新一轮投资热潮;民营经济日益活跃,民间投资增长逐步加快;在外国直接投资达到历史新高的同时,金融机构及企业境外资金明显回流;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企业融资格局进一步向银行贷款倾斜。

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资产比例的压力,也成为信贷扩张的内在动力。

贷款结构优化释放出贷款增长的空间

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直接关系到贷款的效率、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是我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03年以来金融机构进一步从客户、行业、区域、期限多方面调整新增贷款结构,拓展了新增贷款空间。一是调整贷款投向的地区结构。商业银行贷款加速向贷款质量优质区、利润中心区集中。二是改善贷款的行业结构。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贷款投放的重点,如贷款增长最快的是信息服务、教育、房地产、城市公共事业等部门。三是改善贷款的客户结构。盲目“垒大户”的现象已有转变,新增贷款中增长最快的是民营企业,从而使贷款业务获得了较大的释放空间。

贷款发放方式多样化,有保障的贷款方式比重不断上升

多种形式融资并用。一是贷款以外的方式融资,金融机构通过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方式为企业融资;二是呆账核销减轻了银企双方的经营压力,减少了贷款账面余额。

信用和担保贷款占比大幅度下降,有物资、资金作保障的抵押贷款占比上升。2003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77万亿元,同比增长72.2%;累计票据贴现和再贴现4.44万亿元,同比增长91%.12月末,已签发的未到期商业汇票余额为1.28万亿元,同比增长73.5%;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余额8934亿元,同比增长69.7%.

在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化解历史包袱,信贷增长的可持续性显著增强

新增贷款质量明显提高。2003年年末,按五级分类标准,全国银行贷款不良率15.19%,比年初减少4.6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亏损大幅度下降,经营效益再创历史最好水平。贷款周转速度加快。2003年,银行及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17.1万亿元,比上年多发放4.97j亿元,增长40.4%,贷款周转次数为1.03次,比上年加快0.14次;贷款周转天数为354天,比上年加快60天。这些都显示了信贷增长可持续性的增强

货币信贷变化中值得关注的几大关系问题

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与投资高速增长的变化的关系。贷款增长过快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经济的低水平扩张,投资过热和部分行业、地区重复建设等经济结构性问题有所显现。2003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较上年增长43.2%,远远高于投资增幅。投资是中间需求,如果投资不能转化成最终消费,只会形成新一轮“生产过剩”。

信贷快速增长与物价迅速回升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我国的CPI与信贷增长比较,约有半年以上的滞后的正相关关系。2003年的信贷和经济增长过快,将推动物价上涨,加上农田保护、种粮农民不增收等因素的影响,占GDP权重较大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物价已显示出不断加速上涨的趋势。全面反映通货膨胀压力的GDP缩减指数(综合反映了CPI和PPI)变动率,从2002年的—1.2%骤升至2003年的4.5%,表明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信贷总量快速扩张与区域、行业分布不平衡的关系。2003年以来,我国信贷的增长也出现地区间增长差异过大的问题,信贷增长地区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必然进一步造成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持续下去,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贷款行业投向过于集中,行业结构风险开始显现。2003年以来,房地产、钢铁、水泥、汽车、电解铝等行业出现了过热增长、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问题,信贷对这些行业的放款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信贷总量快速扩张与银行系统风险的关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已达到1:1左右,而我国这一比例本来就低,近几年又在下降,2000年为1:10,2002年下降到1:15.1,2003年进一步下降为1:16.7.2003年,我国国内信贷增加额2.99万亿元,而股票市场上的融资额仅有1357亿元,信贷融资是股市融资额的22倍。贷款所占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72.8%攀升到2003年的85.1%.2003年企业债仅发行336亿元,为银行同期新增贷款的1.1%.

信贷高增长与金融调控手段的关系。信贷的高增长几乎必然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2003年在信贷高增长的背景下,广义货币M2与狭义货币Mi分别增长19.6%和18.7%.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形成机制来观察,信贷的高增长,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人民币汇率预期和出口增加等原因使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结售汇体系迫使央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二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充足,为信贷扩张提供了动力,虽然央行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但因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充沛,从总量上抑制资金运用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三是利率工具难以充分利用。2004年元月,价格水平上涨3.2%,而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已经使存款的实际利率变成负值。注重货币信贷预调的政策建议

货币信贷调控的原则。经济上升期货币政策的基点应是保持稳定。虽然2003年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由于资本市场低迷,使得总融资增长速度并没有贷款增长速度那么大。由于我国具有转轨中和发展中经济的双重特征,客观上存在一个必要的2%左右的“自然通胀率”,正常的物价稳定目标区间上下限应该高于一般发达国家1—2个百分点,可以界定在2%~4%之间,物价水平超过4%才可以说是出现了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看,一段时间的贷款较快增长对促进物价回升和GDP的增长是十分必要的,不会引发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贷款快速增长持续下去,造成持续的总融资增加量超量供给,则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可能性将进一步加大。因此,较好的选择是:既不能过松,使得局部过热问题加剧,又不能过紧,以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货币信贷调控的方式。我国区域、行业和融资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因此,货币信贷要结合结构特点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控。从信贷投放产业的角度看,在对部分过热行业予以适当抑制时,货币信贷的“水龙头”要有扩有控、有松有紧。从信贷投放地区角度看,货币信贷政策调整的重点应主要针对某些地区进行结构性的预调,对于不同区域的信贷投放要予以引导,寻求“点”突破,防止地区间的差异拉大。同时,要尽快扭转金融市场融资结构的“逆向运动”,逐渐降低间接融资比例、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支持股票市场的发展,应开始建立纯粹服务于风险管理需求的衍生类工具及其市场。推进直接金融工具的多元化和金融市场的分层化。开发具备新的风险收益工具,如新的股权类工具、新的集合投资工具、证券化产品、产业投资基金等。

银行信贷范文4

一、本专业指标完成情况

1、各项贷款余额****万元(含抵债资产),比年初增加

***万元,存贷比例为56.1%。

2、不良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净下降**万元,

完成市联社下达年度计划的165.5%,其中,“两呆”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净下降**万元,完成市联社下达年度计划的**%。

3、各项贷款利息收入实现**万元,同比多收**万元,综合收息率为***%。

二、本年度开展的几项工作

1、强化定位,加强指导,确保全行信贷工作适应地区经济和资金安全需要。今年以来,我在主管经理的领导下,研究探索全行的信贷工作思路,明确了2004年的信贷工作是把“安全营销”贯穿于整个信贷管理当中,要求各信用社、营业部要妥善处理好规模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确保在经营权下放与管理权上收过程中的信贷资金安全。坚持以市联社“三个工程建设”为有效载体。在贷款投放上,实行分类指导,强化市场定位,坚持服务农区与开拓社区并重,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2、分类指导、积极营销、努力提高信贷管理指导能力。

一是加大支农贷款投放力度。针对今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

件和粮价上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贷款需求加大的实际情况,我在信贷工作指导上,坚持以市联社“三个工程建设”为目标,大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的评选活动,加大支农贷款投放力度。截止12月末,辖内已评定信用村**个、信用户达**户,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万元,累计发放农户联保贷款*万元,累计发放农户其他贷款**万元,农业贷款累放较去年同期多**万元。有力的支持了**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营销力度。在近郊信用社信贷工作上,我采取指导与引导并重的工作原则,以打造社区银行和零售银行为目标,积极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坚持“额度合理、抵押有效、手续完备、弱化风险”的原则,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截止12月末,工商业贷款比年初净增加**万元;同时结合**区个体经济比较发达、商业街、大型专业市场多的特点,开展了工商业户营业网点抵押个人贷款的试点工作,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加强信贷内控管理,达到信贷工作合规、有序、降低风险的目的,培育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截止12月末,*营业部累计发放此类贷款34户**元,增加利息收入**万元;在保障“安全、流动、效益”的前提下,大力帮助基层信用社、营业部开展了业务创新。如:***营业部在全市信合系统率先开办了**区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业务,推动了创建社区银行的工作力度。截止12月末,全行工商业贷款和其它贷款比年初净增加**万元。

4、不良贷款清收效果显著,信贷资产质量得到比较明显的改善。

年初以来,我在清非抓降工作中,坚持把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工作作为信用社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来抓,收到了明显效果。一是在继续实行奖励清收、委托清收、招标清收和诉讼清收的基础上,强化责任清收,杜绝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的现象发生,突出重点加大对当年发放当年到期贷款的检查和监督力度;二是认真贯彻执行市联社“百日攻坚战”活动精神,指导近郊信用社抓住当前城区扩张、绿化占地、企业搬迁的有利时机,清收关停企业欠款,如:**信用社抓住开发商占地的有利时机,以货币形态回收贷款580万元,其中:收回“呆滞”贷款380万元;**信用社以货币形态回收不良贷款300万元,并代表***两次参加市联社“百日攻坚战”活动经验交流会,交流经验;中远郊信用社抓住政府“合村并镇”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清收盘活攻坚战,采取“收落结合”的办法;加大对个人和村集体贷款的清收力度。三是积极抓住信用社改革的有利时机,充分借助“政府力量”清收不良贷款,在9月末的基础上,又清收不良贷款***万元。截止12月31日,不良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净下降7**4万元,完成市联社下达年度及改革计划的**%,其中,以货币形态回收不良贷款1,796万元。

银行信贷范文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用3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2014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之树。这在政策层面对互联网金融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互联网金融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作为互联网金融子产品之一的电商信贷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那么电商信贷和传统银行的信贷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两者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二、相关概念界定

信贷(Credit)也称信用,是指贷款人在一定期限内按一定利率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出借给借款人,期限届满时,借款人应将借入的本金连同利息,一并偿还给贷款人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传统银行信贷(TraditionalBankCredit)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自己筹集的资金借给企事业单位使用,在约定时间内收回并收取一定利息的经济活动。电商信贷(E-commerceCredit)是指诸如阿里巴巴、苏宁等电子商务企业利用其自身电商平台优势直接向平台上的供应商和个人提供借贷的一种经济活动。电商信贷属于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一的网络借贷,是对传统银行信贷的创新。根据《奥斯陆手册》(OsloManual)对创新的定义和划分,电商信贷属于营销创新(渠道创新)。它跨越传统金融中介直接将资金借贷给资金需求方,通过电商平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金融通、加速金融“脱媒”。

三、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的共同点

首先,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同属于信贷,都是以到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贷方之所以让渡资金使用权,是因为借者承诺在约定时间内将归还本金并支付利息作为回报。其次,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的流程相同。即贷款申请征信评估同意放贷贷后跟踪归还贷款。最后,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都要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只要有信用,就会有信用风险,因此两者都需要建立信用评价体系,进行信用风险控制,严防信用风险的集聚。正因为电商信贷和传统银行信贷在本质上相同,使得两者在业务渗透和融合方面成为可能。

四、电商信贷与传统银行信贷的不同点

(一)目标客户不同

电商通过平台优势,构筑金融活动中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桥梁。信贷的目标客户主要是是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而平台之外的微观主体很难被触及。以阿里小贷为例,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检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阿里小贷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700亿元,服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超过70万家。这些客户的特征是盈利能力不高,信贷需求额度低,70%以上的客户贷款需求在50万元以下。传统商业银行奉行“二八定律”思维理念,认为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客户,于是“高大上”的高端客户成为他们的目标客户,其余80%的“小散”很难被顾及。考虑到小微企业分散广、单个客户贷款金额小,而且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风险不确定等问题,传统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信贷的利益驱动力不足。然而,从细分市场的角度来看,电商信贷正好延伸到商业银行信贷领域的“长尾”客户,电商与传统商业银行实现了差异化信贷服务。

(二)客户黏性不同

电商信贷可以增强电商自身对平台用户的吸引力,从而促进电商生态的良性发展和推动自身行业的扩张。一方面通过给电商平台上的商户放贷,间接提升店商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资金周转率显著提高,从而破解了平台供应商的融资难问题,使供应商能够为平台消费者提供更完善和更持续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上有资金需求的消费者,获得贷款后会增强对平台所供应的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意愿,形成一个供需两旺的良性闭环,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和供应商对电商平台的黏性,达到“平台消费者—电商平台—平台供应商”共赢。传统银行信贷的客户和银行间只有纯信贷关系,没有其他商业利益绑定关系,因此银行很难黏住客户。

(三)交易成本不同

电商信贷具有渠道优势,不需要花费高额费用筹建实体店、不需要多环节去调查目标客户的信息,基于得天独厚的平台大数据来降低交易成本和边际成本。相关数据显示电商信贷的交易成本具有明显优势,阿里金融单笔信贷成本仅2.3元,只是传统银行信贷成本的0.115%。电商通过大数据系统,还可大大节约融资的时间成本,单纯的放款时间最快只要几分钟即可完成,如3分钟融资到账业务的“京保贝”。电商信贷从申请、获批、偿还均不受工作日的限制,企业当晚申请订单贷款,第二天就可以使用这笔资金采购原料,扩大再生产,等买家确认收货后,系统会自动扣除原先的贷款金额。传统银行要开设实体网点、需要借助外在力量逐一收集、分析、筛选目标客户财务数据、一对一征信申批,势必增加了信贷交易成本。有关数据显示,传统银行单笔信贷成本高达2000元。受制于上述因素,传统商业银行要数个甚至数十个工作日才能走完线下审批放贷流程。

(四)资金来源和信贷规模不同

按央行等监管机构的规定,电商信贷的资金来源被严格限制,只能用自有资本金进行放贷,不能通过吸收存款、证券发行等方式融资,最多只能从银行融入限额资金,即从银行融入的资金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一定比例。即使“各种宝”里的资金充溢,也不能直接用于放贷。由于可放贷资金量小,放贷对象享受的信用额度受限,因此电商只能提供小额信贷业务,加上贷款地域限制,双重壁垒阻碍了电商信贷规模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商业银行拥有充足的可放贷资金。不仅可以用股东投入资金、同业拆借资金出借,更可以利用海量存款放贷,单个商业银行仅零售存款余额就达十万多亿元。刚刚出炉的工商银行2013年度报告显示,客户存款余额为146208.25亿元,客户贷款及垫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11186.82亿元,增长12.7%。其中公司类贷款、个人贷款与票据贴现分别占71%、27.5%、1.5%,信贷规模很大,占总资产的51.2%。

(五)贷款的期限不同

鉴于贷款对象对资金“短、频、急”的需求,电商适宜提供短期贷款,期限可以是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目前,“淘宝小贷”对B2C平台客户的贷款期限有30日和6个月,而针对B2B平台企业客户提供的贷款期限为1年,可以随借随还,按日计算利率,非常灵活方便。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按照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从期限结构上看,中长期贷款所占比例高。以2013年为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长期贷款分别占65.35%、65.43%、54.7%和66.89%,其中中国银行内地人民币业务中长期贷款为35833.4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6.89%。往前追溯发现1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均高于短期贷款。这是由于中长期资金主要投向在建续建项目,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等,这些产业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占用时间较长。(六)政策监管不同小额贷款监管遵循属地原则,由地方监管机构负责,但作为新生业态的电商信贷,植入了互联网元素,相应监管政策仍处于空白状态。其贷款审批、流程、风控、贷后跟踪是由电商的注册地政府监管,还是由目标客户所在地政府监管,还是由双方共同监管,如何管制等等目前均缺乏相关依据,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律。传统银行信贷在长期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监管体系。传统银行信贷的监管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中国银行业协会。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这些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护了传统商业信贷中的贷款人和借款人的利益。

(七)风险控制不同

电商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风险控制,实现信贷工作全过程监控,有效规避和防范贷款风险。贷前依托客户在电商平台上的行为数据(认证信息、交易记录、信誉评价、实时运营状况),辅以第三方认证数据对客户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做出评估,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逆向选择的风险。贷中通过电商平台实时监控客户的交易状况和现金流,来判断贷款是否发生偏离。贷后通过电商平台对企业经营状况动态监控,对可能影响正常履约的行为及时预警,避免贷款出现逾期甚至坏账的可能性。和传统银行相比,基于大数据的动态分析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风险。以阿里小贷为例,截至2014年2月,其不良贷款率低于1%。传统银行没有类似电商的大数据平台来获取实时、真实、完整、可控的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贷前依靠客户自己提供的标准化“三张”财务报表以及担保抵押证明等资料,结合外部数据来综合评估客户的信用及还款能力,资料的真实和完整性审批效率因人而异、因行而异,这种时间差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风险积聚。贷中很难对贷款对象的资金流向进行监控。贷后风险管理更是银行薄弱的环节,银行不能实时跟踪到企业最新的经营状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难以及时预警和风险监控。

五、几点建议

(一)银行与电商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传统银行资金充足、拥有优质的大客户、监管制度完善,但真实的交易数据缺乏、信贷成本高、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意愿较低。而电商能借助数据平台实时获取小微企业的交易数据,信贷成本低、客户粘性强,但信资金来源有限、现有金融监管体系未覆盖。如果两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银行具有资金优势,电商具有大数据优势)进行长效合作,那么在解决电商信贷资金来源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提高银行信贷效率、降低信贷成本、放宽信贷准入门槛,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而两者形成的合力又将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将电商纳入现有监管体系

银行信贷范文6

2006年行业运行态势良好

在经历了油价上涨导致的短暂低潮后,2006年我国汽车行业重新回到了高速增长的平台。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预计2006年全年汽车销量将达到690万辆,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增速将达到20%,超过2004年和2005年的水平(图1)。从全球角度看,我国汽车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比例已由2001年的4.3%上升至2006年的11%。

行业收入和利润快速增长。汽车行业销售收入在经历2004年和2005年增速回落后,2006年增速明显回升,预计全年收入将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图2)。2006年汽车行业结束了2005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利润总额有较大增长。预计2006年利润总额突破700亿元,接近2003年创造的历史最好成绩。利润增速达到38%,超过收入增长速度,表明行业毛利率也有所增长(图3)。

信贷风险仍需审慎防范

行业数据分析表明,汽车工业行业关联度大,上下游涉及数十个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极为明显。从发展速度上看,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由过去机械工业中的一个小行业成长为国民经济主要行业之一,汽车制造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是仅次于通信电子、电力、冶金、化工的第五大支柱产业。汽车行业也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的重要领域。

从汽车行业内部看,虽然产量增长迅速,但核心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国产车在质量上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竞争力不足。受高额利润驱使,国内汽车企业集中度不高,普遍规模不大,各国汽车工业巨头又通过合作合资等各种方式抢滩中国市场,投资增长过快过热倾向比较明显。而汽车行业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必然向大型化、跨国化发展,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行业利润不断下降,行业风险不断加大。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对汽车企业和产品选择上应充分考虑风险防范,谨慎介入缺乏长期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

细分客户、产品市场及信贷方案制定

对商业银行来说,汽车行业客户可以细分成整车制造企业、汽车经销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每类客户的经营特点不同,商业银行采取的信贷政策也应不同。

整车制造企业

汽车整车制造行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商业银行首先应重点考察企业的成本控制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以及企业应对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能力。汽车行业从暴利逐步走向微利时代,因此,成本控制和产品更新换代能力较强的企业在汽车市场的竞争中能够取得优势。

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企业应主要包括有跨国集团资金、技术背景支撑的上汽、一汽、二汽集团的核心汽车制造企业和上汽通用、广州本田等产品更新换代能力较强的企业,对其新建或在建项目应适当给予中长期支持;对整体营运状况好、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以长期授信品种为主;对小型企业应该以短期授信品种为主,适当控制额度;对微型车等投资收回期较短的产品应以短期贷款为主;而对科技含量高、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些车,如柴油轿车及清洁能源车等应给予积极支持。

汽车经销企业

根据2005年4月1日实施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经销商必须由厂家授权方可经营,提高了经销商的准入门槛。但我国汽车经销企业普遍固定资产较小,行业入门的资本和技术要求较低,相对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对此类企业授信应谨慎介入。在目前汽车价格下降、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的情况下,对于前期投入较大、银行负债较重的企业授信应该慎重。对经销进口汽车的企业,重点了解其实际成本和价格下降风险防范机制,重点选择依托一汽、二汽、上汽集团等重点汽车制造企业具备较强实力的相关企业。一般要求由生产厂家担保。

零部件生产企业

整体来看,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水平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整个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需要调整,资源配置结构需要调整。国际上零部件工业的投资一般为整车企业的1.2到1.5倍,而我国只有0.3倍以下;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年研发投入一般为销售收入的3%到5%,甚至达到10%,而我国这个比例只占到1%〜1.5%。虽然发改委对汽车工业项目审批和融资给予很多约束,目的是限制汽车工业投资过热和缓解相关产业产能压力,但是依然鼓励好的零部件项目,以此提高零部件的投资比例。从长远发展看,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该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但是我国零部件行业存在散乱差的现象,所以目前只能选择少数具有规模优势、为大型整车配套关系稳定的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具有合资背景的零部件企业是首选信贷对象。一般要求由下游厂家担保。

汽车行业产品可以细分为乘用车、商用车、柴油车及清洁能源车等。乘用车又分为微型、普及型、中级、中高级、高级、高端等,商用车分为高档客车和公交车等。

微型轿车。国家政策已经取消“限微令”,鼓励我国微型轿车的消费,同时,一系列的利好因素也促进微型车市场的大力发展。首先是油价依然高位运行,由于用车成本较高,消费者对微型轿车的需求加大;其次是“限微令”被解除,需求得到释放;三是国家环保节能政策将促进微型车的消费。总之,今后微型车需求将大幅增加,无论从总量上还是所占的比重上,都有一个大幅提高,微型车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商业银行可以重点支持。

普及型轿车。这类轿车是我国轿车行业消费的主体,基本占到轿车行业消费的一半。消费者更新换代基本都是以普及型车为主,同时,由于油价上涨,部分选择中级轿车的消费改为普及型轿车。今后普及型轿车需求依然会保持较快增速,市场占有率也将增加。普及型轿车市场份额很大,这也是轿车企业争夺的重点。商业银行可以给予支持。

中级轿车。我国轿车向高档和低档两极发展,处于中间的中级轿车存在被代替的风险。目前这部分轿车在我国市场上还是占着比较大的比重,所以今后依然有可发展的余地。但如果要取得进一步发展,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使得这类轿车具有较大的产品差异性,减小可替代性。商业银行应谨慎介入,适时退出。

中高级轿车。这类车在我国轿车市场所占份额不是很大,但有逐渐增大的趋势。2005年累计消费为370225辆,同比增长了43.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上年同期的11.48%增加到了13.28%,今后中高级轿车市场依然会保持较快的增速,所占市场份额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市场机会比较好。商业银行应重点支持。

高级轿车。此类车虽然市场份额很小,但行业的利润较高,相对竞争较小,市场机会较好。由于进口关税下降,进口车价格下降对他们影响较大。这类车型是轿车行业中利润最高的车型,虽然目前所占比重较低,但以后的发展前景非常好。商业银行应择优介入。

高端SUV。我国生产的SUV目前在质量及功能上还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从销量变化看出,两轮驱动销量小幅增长,减少的主要是低端产品,四轮驱动的高端产品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今后高端的SUV有很好的投资前景,国内生产企业比较少。商业银行可以择优介入。

高档客车。近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旅游业迅速发展,长途、旅游客车的需求量逐年递增。随着人们对旅游出行质量、舒适度需要的提高,高档豪华客车以其舒适、安全、时间灵活等方面的优势,在与其他交通工具的竞争中占有优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可以择优介入。

公交车市场。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城市客车不再是客车市场上的“鸡肋”,大力发展公交车是我国客车生产商的一个很好选择。特别是新品种城际客车。随着全国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公交车逐渐承担起城际短途客运的任务。公交车市场前景良好。商业银行应重点支持。

柴油车及清洁能源车。柴油机与汽油机相比,具有功率大、燃油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起动性能好、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低,油耗低等一系列优点,因而在工业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汽车柴油化的趋势,也是我国汽车企业以后主要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前景广阔,商业银行应重点支持。

目前,从汽车行业授信担保方式的现实比较分析来看,以抵押方式发放的贷款风险最大,贷款不良率最高;以质押方式发放的贷款不良率最低;以信用方式和保证方式发放的贷款质量相对较好,不良贷款率明显低于抵押贷款的不良率水平。总体来说,发放汽车行业贷款应坚持按客户资信水平有区别地选择贷款方式。

尽量采用保证方式。汽车行业的固定资产比重有所下降,而且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所以抵押方式发放贷款的可操作性略差,而且目前很多企业内部的资产质量较差,不宜发放过多的抵押贷款。而信用贷款则是一旦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问题,无法按时还本付息,没有第二还款来源作为保障。因此汽车行业信贷发放方式首选保证方式。

尽可能避免集团内部成员企业相互担保。商业银行对汽车行业的贷款中,相当一部分担保贷款由集团内部成员企业相互提供,而整个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趋同,一旦出现经营状况恶化,担保企业的保证能力难以确保,回收风险很大。

抵押贷款要具有可行性。尽量不接受企业以车间和设备作为抵押物申请贷款,这些专用性很强的抵押物变现能力较差,而且处理抵押物涉及到的社会问题也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