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分低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分低能范文1
一、实施素质教育,挖掘数学教育源泉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数学紧紧围绕在做题上,孩子们发现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好像离开了考试,数学就一无是处了. 很多人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学数学究竟有何意义?价值又有多少?这种荒谬的质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可怕的,尤其是遏制了数学种子在孩子们幼小心田的生根发芽. 当今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旨在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必然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挖掘生活这永不枯竭的教育源泉,使其灵活地与自身的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闹起来. 例如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角的有关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计算在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在何时重合?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发现了数学的作用还真大,数学能帮助自己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没有哪门科学是凭空而生的,数学当然也不例外. 数学起源于现实生活,实用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从古至今,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知识性与应用性和谐结合,现实中运用的需要促使数学健康地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的作用是无处不在的.
二、引入现实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热情
新课程重提“授之以渔”的终身教育理念,这决定了数学知识与方法不必依赖教师煞费苦心去教,而是依靠学生迫不及待去学,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创设丰富有效的现实情境,点燃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数学不是学公式,而是学应用,只有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放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去,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有兴趣去探索,去研究. 例如在复习全等三角形判定时,我是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的,老师家的书橱上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玻璃,其中一块坏了,老师让你去配一块相同的玻璃,自己想想办法,怎样才能配到全等的三角形玻璃?孩子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把另一块取下来带到玻璃店去配,但是同学们都发现这种方法可行但很不方便,又不安全. 很多孩子就建议量出三角形玻璃的内角的度数和边的长度. 由此,我们就可以概括出三条边、两条边及它们的夹角、两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以上教学环节,通过配玻璃这一现实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之中,焕发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其实,数学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有效地实现“立根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围绕于生活――提升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完美过程,从而成就学生的生命发展和心理完善.
三、展示数学美感,引导捕捉数学问题
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平凡却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其实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珍贵的数学教育资源,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乐于去发现这些数学问题,从而真正确立“数学无处不在”的指导思想.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许是一段偶然的经历,也许是一次意外的遭遇,也许是一个突发的奇想,但这些相比教材和课堂中的问题却来得更为可贵,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需要的是更多的灵感. 比如说很多同学就发现蜜蜂的蜂巢是六边形的,这个现象或许大家司空见惯,但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同学或许寥寥无几. 我们缺少的正是牛顿那种发现苹果落地后深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行动. 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针对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为什么蜂巢都是六边形的?为何不造成其他的多边形?这种形状有什么优点?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活处处皆数学,关键在于善发现. 我们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发现数学问题,自主探究解决,从而有效地拓展数学教育的外延.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高分低能范文2
实训课程的开设,在满足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做市场调研和调研分析;而且,要让学生对专业的前景有一定的认识,学会团队合作、协调和沟通;懂得基层管理的知识等,能激发学生对专业自的信和热情,形成对职业前景有较好的发展愿景。
一、“能力递进”的涵义
“能力递进”是指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还应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市场调研和基层管理的能力,而且,这些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在顶岗实训过程中实现并逐步得到提升。
高职学生的“能力递进”呈现为五个阶段,即“入门期----成长期----发展期----提升期----成熟期”。入门期、成长期主要接受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进入实训阶段,此阶段包括发展期、提升期和成熟期,坚持“校企合作、顶岗实训,学生为主、校企为辅”的原则,将学生分流到旅游企业岗位上去锻炼,使其在实训专业技能的同时,去认识和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掌握市场调研和分析的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作为主管、领班的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使其管理能力和操作能力得以发挥,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与行业紧密对接的良性循环。
二、高职旅游类专业培养“能力递进”的意义
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只能在生产线、第一线操作,从而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专业、行业以及职业前景的认识和了解,因而造成高职学生对专业前景以至职业前景感到陌生甚至渺茫,从而对行业、专业丧失热情和信心。
再者,由于旅游服务具有“面对面服务,即时生产、即时消费”的特点,这就要求服务人员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能把握住市场时机,更重要的是要能做到自己提供的服务能被市场、顾客接受并满意。因而学生仅有服务技能和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要重视训练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的能力。
更重要的还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当今,我们身处信息时代,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难以适应市场的,我们应教会学生如何加强与人交流、沟通,如何与团队合作;因为旅游服务的“面对面服务”的特点,更强调服务人员与消费者的交流与沟通,我们要把这些内容与专业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去对待。
三、“能力递进”实训的实施
实现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能力递进,要求走“工学结合”的道路,把学生和教师置身于企业岗位上去,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按照岗位要求进行实训。
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实训岗位一般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有关岗位,主要是围绕培养旅游服务技能核心能力而展开;现以景区讲解实训为例,进行分析。“能力递进”实训的内容和考核标准如下表。
(一)沟通、协调、表达能力的实训
作为景区讲解员实训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培训“讲解”的能力和技巧,这是“能讲”,但仅“能讲”对一名讲解员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能“能干”,要“讲得好”更要“干得好”,因为有“听讲”的游客,还有“不听讲”的、“不听话”的,甚至还有“捣蛋的”,学生不怕讲解,怕的就是碰上这种情况;更何况讲解员不仅要“管”旅客,还要与其它部门协调、沟通,此时,讲解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协调”。
例如,讲解在讲解“游览注意事项”时,有的游客“开不差”、不听讲,此时,讲解员就要暗示(提醒、停顿、目示)或明示(点名、批评)等方式与游客进行交流、沟通。
沟通、协调、表达能力的实训,不是要事先圈定一个时间段而专门训练,而是要将这种能力和技巧的训练融入到实训活动的全过程,存在于服务的每一环节中,即不管理是在酒店接待、服务,还是在游览过程、景区讲解过程中,每一环节中都需要服务人员注意观察,了解、掌握游客状况,关心帮助游客。
(二)沟通、协调、表达能力的实训,可以分为这样几种:
1、事前沟通。要注意观察旅客、游客。特别是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口音、行为特征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快速了解旅客的基本情况;还要善于找话题。旅游服务人员由于职责的需要,必须向旅客进行有关说明,这是工作“话题”,呈“命令”的性质,但乏交流、沟通;旅客若能主动提出问题,这是最好的。
2、事中沟通。要热情,主动给旅客提供关心和帮助;困难的出现其实是沟通、协调的最好机会。在服务的过程中,客人不满意时,轻则表现出不听话、不高兴、脸色难看,重则表现出命令、指责、挑剔甚至过激行为,此时,交流、沟通尤其重要,这也是实训的重点内容。
3、事后沟通。要善于利用书面的、网络的、媒体的等多种手段进行事后的沟通。
四、市场调研能力
从市场的角度来讲,旅游者购买的是旅游产品,而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主要内容,所以说旅游者就是购买的旅游服务。那么,我们提供的“旅游服务”是不是旅游者需要的?是否受欢迎?另外,我们还必须考虑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训的岗位,而企业是要讲效益的,它的效益来源于其所提供的服务,而参加实训的学生能否为企业带来有效的服务而取得效益呢?等等,这些问题必定要求即使是高职学生、即使是在实训过程也应该注意的,所以,安排实训内容时,必需融入锻炼学生的市场眼光、市场调研的能力的内容。
例如,游客普通不满的是游览过程中的“赶鸭子上架”:讲解员要求“快”,而游客要求“慢”,不解决,游客的不满之意就产生了。所以,作为讲解员就要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客源地、兴趣爱好甚至不同教育程度类型的游客的特征,这既要求讲理论,更讲实战经验,应该具备调查、研究、分析的能力。
五、团队合作精神
所谓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
讲解员靠单打独斗是不可能顺利、圆满地完成一次带团、讲解任务的,每一次讲解活动,牵涉到旅游者、景区、营销、门票、计划调度、安保、卫生等多个部门,更是要落实目标,工作流程,职务及职责,标准和规则,时限,效果检验方式,成员,行为规范等,所以要讲求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高职旅游类学生的能力递进的实训,旨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基层管理能力,而且,这部分内容应该贯彻于实训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各个岗位;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对行业、职业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增强对专业的热情和信心、对行业和职业的前景的了解,那么,在实训过程中应该实施“能力递进”的培养,增加“基层管理能力”实训内容。
高分低能范文3
关键词:生态 节能 环保 建筑 设计
华北地区目前已经成为高耗能、高污染的重点地区,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打造一个绿色生态小区,既要让客户感觉到房子节能环保,后期使用维护成本较低,又不能使房价高于同条件下其他楼盘。鉴于这种情况,本文以某生态小区为例,来说明这种想法是完全可行的。本小区风景优美,环境优雅。在规划设计中,体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现代化的要求,做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做到以人为本,注重满足舒适、安全、方便、私密等方面的要求,特别是提供了高品质的市民交往空间。
1 小区总体规划采取的节能措施
小区沿外环路分为两个组团,容积率为0.7;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设置绿地,绿地率达到42.3%,可以有效地减少夏季太阳辐射对住宅的影响,改善小区的热环境;建筑布置以行列式为主,日照间距大于1.5H,为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建筑朝向以南朝向为主,既有利于小区内自然通风和气流组织,又可以使房间取得充足的日照。
2 维护结构设计采取的节能措施
起居室及卧室布置均布置在南向,以充分利用太阳自然得热;建筑的体形系数为0.24左右,小于节能标准0.3的限制;楼梯间设防寒门斗及防寒门;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为墙体材料,替代传统实心黏土砖。护墙采用190mm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外贴60mm厚聚苯板复合保温墙体,传热系数为0.54W/(m2・k),低于节能标准的要求,见下表
名 称 小区设计指标 节能标准的要求限值
外墙传热系数(W/(m2.k) 0.54 0.58
屋顶传热系数(W/(m2.k) 0.47 0.50
地面传热系数(W/(m2.k) 0.26 0.30
北向窗墙面积比(W/(m2.k) 0.22 0.25
南向窗墙面积比(W/(m2.k) 0.27 0.35
屋顶采用水泥珍珠岩和60mm厚聚苯板保温,传热系数为0.47W/(m2・k);内地面靠外墙2m范围,采用500mm厚炉渣保温,传热系数达到0.26W/(m2・k);控制窗墙比,按不同朝向确定窗洞口的面积,既要满足采光和通风的要求,又要满足节能标准的要求。北向窗墙比为0.22,南向窗墙比为0.27;外窗均采用内平开式中空玻璃塑钢窗,不仅其热工性能可满足建筑节能标准要求,而且其隔声,气密及水密性能等明显优与传统的木窗,钢窗及铝合金窗;每户均设南向保温阳台,作为阳光室,适当加大了阳台进深,不仅增大了阳台的使用面积,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水平遮阳效果,即夏季可以减少阳光的直射,冬季则不影响光线的进入;围护结构的热桥部位如:女儿墙、阳台、变形缝等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热桥的影响,提高保温效果。
3、供热方式的探索
从投资上看,独立燃气式投资较省从实际运行看,独立燃气、电采暖还具有调节方便的功能,住宅无人时,室内可调到10℃以下,因此,独立燃气式实际运行费要比计算值低,其节能效果比集中供热更易实现。据此, 本小区在热源、供热方式及收费等方面将效仿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小区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
(1)小区供热以天然气为热源,采用分户设燃气炉的供热方式,不仅可以供暖,还可供应生活热水,改善了住户的生活质量;房间采用铝合金散热器,体积小,外型美观,散热效率高。
(2)每户为一个独立的供热系统,采用跨越管的水平串联方式。住户可根据需要自主决定供暖时间,并可通过燃气炉的自动控制自行调节室内温度,真正满足用户的个性供热需求,并可实现行为节能。
4、在节水方面
在用水方面,冲厕用水量相当大,可以通过一种节水设备,将洗脸、洗菜的水收集起来,经过简单的处理可用做冲便。另外,还可以建一个中水站将收集到的污水处理后用来满足绿化、洗车等一些用途。
5、在智能方面
采用卡式电表、水表收费系统;
住宅小区设立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中心;
住宅小区封闭,实行安全防范系统自动化监控管理;
住宅的火灾、有害气体泄漏等实行自动报警;
实行住宅小区与城市区域联网,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住户通过网络终端实现医疗、文娱、商业等公共服务和费用自动结算(或具备实施条件);
6、使用效果展望
(1)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砖作为墙体材料,替代传统实心黏土砖,既可节省土地资源,又保护环境,完全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筑产业政策;
(2)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砖和聚苯板外保温复合墙体,使外墙厚度由传统的砖混结构370mm减为260mm,内墙由240mm减为190mm,墙体减薄,增加有效使用面积6%~8%,按每户100m2建筑面积算,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房间6~8m2的使用面积;
(3)节能住宅的室内温度稳定,冬季保温,夏季隔热,冬暖夏凉,室内温差变化幅度小。在采暖期,一般都采用间歇式供暖,每日供暖时间约4~6h,室内日温差仅为1~2℃。在夏季,与传统的非节能住宅相比,节能住宅室内温度也明显低于非节能住宅,大幅度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4)燃气采暖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对大气污染,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实现供热商品化;分户燃气独立供暖,用户能够自主决定供暖时间和供暖温度,充分体现了住宅的人性化、个性化和以人为本的住宅建设理念;
(5)采用中空玻璃塑钢窗,隔声性能比普通铝合金窗大大提高,即使是紧临外环路的住宅,也无噪声的污染,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结论:
(1)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性能可以明显地改善居住建筑的舒适性,但其成本的增加必须通过供热改革才能得到体现,二者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
(2)节能建筑尽管初投资略有增加。但其长期经济效益却是十分明显的;
高分低能范文4
[关键词]地理图像;信息能力;高中生;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8602
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具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从地理图像中获取信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笔者通过测试卷对高中生地理图像信息能力进行调查,以期通过本调查,探索出学生地理图像信息能力的现状及制约学生从图像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因素,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探索出有效方法,提升学生的图像信息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基于地理图像有效信息获取能力所需的必要条件的数据分析
为了了解高中生地理图像信息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笔者按照地理图像有效信息获取能力所需的必要条件,就获取信息的角度、读图视角的变换、抓关键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读图提取信息的规范性、提取信息的全面性,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测试卷。从图2中可以看出,所有测试者在信息的全面性的项目中得分率为88.2%,占比最高,而在获取信息的角度、抓准关键信息、获取信息的规范性三项得分率都偏低,分别为47.4%、44.1%和28.9%。
1.获取地理信息的角度的合理性与充分性
同一图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取信息,从而测试学生能否找准解决问题的角度,能否多角度思考来获取有效信息,最终解决问题。笔者提供“局部太阳系示意图”,该图蕴含的地理信息可以从多角度获取,由此来检测学生能否多角度思考来获取有效信息,最终解决问题。首先通过第1题了解学生能否在获取有效信息后
正确解决问题,进而通过第2题了解其获取信息角度的多少(多个角度对应一个信息的获得)。第1题的正确率为65.1%,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获取有效信息,最终解决问题。从第2题的正确率发现,只有29.6%的学生能从3个角度获取信息,其他学生获取信息的角度较少或存在错误,说明学生获取信息的角度存在不准或欠缺的情况。整体表明,学生在“获取地理信息的角度”方面得分率仅为47.4%。
2.读图视角的合理性
不同视角下的地理图像,要求学生读图过程中进行视角变换,为解Q问题提供不同的路径;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性地变化视角看图,就能适当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度,甚至能化繁为简。通过不同视角的图像,测试学生能否通过正确变换视角看图来获取有效信息。笔者通过第3题,提供一组地球自转及光照示意图,学生可以通过光照图判读出各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节气和日期等相关信息。学生必须通过变换俯视角度和侧视角度这一途径来阅读这组图,才能获取有效信息。第3题的正确率为63.2%,说明大部分学生能有效变换俯视和侧视角度来获取有效信息。其余的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可能为不能有效变换俯视和侧视角度来看图或基础知识存在漏洞。
3.抓关键信息的能力
多图组合和图文关联型的试题,信息量较大,测试学生能否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细节的最关键、最典型的信息。第4、第5题题干文字材料中蕴含关键信息,这一信息直接影响读图效果;题中有两个柱状图[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月均水位(水库海拔)],两图提供的是不同方面的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信息量大。第4题需要学生能直接从图中获取关键信息,从而解决相关问题,问题设置较简单,能检测出学生直接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第4题的正确率为59.2%,说明学生直接从图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较弱。第5题需要学生判断该水库的位置可能在哪里,该判断需要依据一条关键的信息来得到,该问题的正确率仅为28.9%,说明学生找不出关键信息,不能理性分析,从而导致判读出错。整体表明,学生在“抓关键信息的能力”方面得分率为44.1%,由此可见学生抓关键信息的能力欠缺。
4.思维能力
(1)通过“旧图”新情境,测试学生是否存在思维定式。这里所说的思维定式是指学生在通过地理图像提取信息的过程中,根据平时训练所积累的思维模式经验和教训摸索出的规律,利用比较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思维路线去提取信息。在问题设置条件稳定的情况下,这种思维定式可以使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但当情境发生变化时,学生的思维不随之变化,提取的信息就会不全面或不准确。笔者提供等压线分布示意图,此图的背景底图较简单(为经纬网),对于学生来讲较熟悉,很容易令学生按固有的设问“想当然”地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而忽视设问中新情境条件下存在的有效信息。该题正确率仅为42.1%,说明多数学生有可能因为思维定式,没有置身新情境读图获取信息。
(2)对比思维。通过在图中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近或相反的地理事象,测试学生能否通过对比,围绕其本质寻找异同点,科学地搜集各种信息材料,不被枝节现象或局部问题所迷惑,不因为表面上的相似而忽略实质上的不同。笔者提供某地区部分港口分布示意图,图中有四个港口,检测学生对比思维能力。该题正确率为68.4%,说明大多数学生能通过对比分析,找出a港口解冻日期比其他港口晚的主要因素。
(3)动态思维。动态思维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思维方向,对事物进行调整、控制,从而达到思维的优化。笔者以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考查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该题正确率为76.3%,说明大多数学生能根据地理环境的变化推测其变化的主导因素,动态思维能力较强。
整体分析,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得分率为62.3%,说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较强。
5.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抽象的地理原理或规律示意图,测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的地理事象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去学习、理解,需要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结构很好地进行再造想象,所以凭借地图(甚至无图),测试学生再造想象能力。比如区时的计算、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等。笔者提供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图,要求学生根据地球运动方向、地球倾斜方向及位置,再造想象出地球在甲乙丙丁四位置时的姿势,并由此想象出光照图最终进行判断。该题正确率不足60%,说明多数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需要提高。
6.获取信息的规范性
通过提供承载信息单一的地理图像,设置简单的问题及干扰选项,能测试出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规范性。笔者提供某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图,问题都是可以通过直接读图获取信息来解决的,但是需要学生更细致地读图才能判断准确。另外,我将正确答案设在最后面,只有学生读图习惯正确,才会不被前三个貌似正确的选项所迷惑。该题的正确率为38.2%,说明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规范性存在较严重的问题。笔者提供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问题中给出的解题信息是两个形式一样的气温、降水坐标图,学生由于图形形式的一致性再加之读图习惯不好,很容易掉进“陷阱”,忽视“坐标图的坐标刻度差异”,从而忽视了两地降水。该题的正确率仅为19.7%,说明学生由于读图获取信息的不规范性,可能忽视“坐标图的坐标刻度差异”,从而忽视了两地降水,导致错误。整体分析,学生在“读图获取信息的规范性”方面得分率很低,为28.9%,说明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规范性很差。
7.信息的全面性
肢解信息,变换位置,多位隐藏,互相干扰。笔者在题干中提供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题肢中呈现各地自然地理h境景观图,地理信息较分散,提取信息的难度加大,需要学生进行整合分析。该题的正确率为88.2%,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全面获取信息。
二、不同类型地理图像影响下学生获取信息的现状分析
不同类型图像题目的得分情况不同,本测试卷利用5种类型的地理图像题来测试学生获取信息的情况,以此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对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影响。从图3中可以看到,地理统计图的题目得分率最低,景观图题目得分率最高。
由于测试的时间和内容有限,不能涉及所有地理图像,从调查数据发现,学生更容易从常见的、地理信息显性化的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图像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对其要素进行组合与分解,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够举一反三。
三、结论
1.高中生地理图像信息能力的现状
学生基于地理图像获取信息的规范性很差,获取地理信息的角度较少或不准确,抓不准关键信息或信息不全面,空间想象能力不强,思维能力尤其是对比思维和动态思维能力整体较强,但存在较严重的思维定式。学生善于阅读地理示意图、分布图和景观图,更容易从常见的、地理信息显性化的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
2.影响高中生地理图像信息能力的因素
该测试仅从学生的角度进行,通过测试结果发现,影响高中生地理图像信息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地理图像的类型、地理信息的特点和呈现方式、读图获取信息的规范性、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存在思维定式、动态思维、对比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分低能范文5
摘要: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环节获得的收益巨大,这已经成为公认的造成高房价的原因之一。分析土地成交价款、土地出让金等数据的构成,确定使用“土地出让纯收益”作为土地出让环节的地方政府收益的数据口径,运用各种方法定量估算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环节获得的纯收益大小,结果显示:土地出让环节具有抑制高房价的可能性。
关键词:土地出让金;房价;地方政府;纯收益;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5-0010-05
一、引言
2012年下半年,随着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和国家的货币政策松动,2010年以来在严厉的限购限贷的施行下得到抑制的房价又开始抬头。截至2013年3月,房地产价格已经持续了9个月的上涨。虽然中央政府不断表示会抓紧房地产调控不放松,但是房价收入比和租售比在未来数年维持在高位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预期。在“国五条”政策出台后,虽然各地市尚未出台细则,但一手房和二手房市场的价格和成交量又掀起一轮飙升。高企的房价对居民消费形成了巨大的通胀压力,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如何控制房价,使得房价向理性回归,成为政府和学界热烈讨论的问题。
其中,房产税试点的扩大被寄予厚望。许多学者认为,如果政府能够推出房产税,逐步替代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那么一方面能打击投机需求,另一方面能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购地成本,减轻其负担,借此剔除高房价中的土地出让金部分,实现房价向理性的回归。但是,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环节的利益之大,让其无法放手。那么,地方政府到底从土地出让环节获得了多少收益?国内在这个问题上数据口径不一,造成认识的混乱。本文对各种数据口径及估算方法进行了详细比对,试图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估算结果,说明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环节获得的利益之大,进而探讨在土地出让环节抑制高房价的可能性。
二、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环节的收益
本部分试图找出合适的衡量地方政府土地环节收入的数据口径,为下一部分估算地方政府土地环节的收益做铺垫。
(一)土地出让金——“第四财政”
我国土地出让是有偿出让,形式分为协议出让和招拍挂,获得土地的一方必须缴纳土地出让金。对于和中央分税的地方政府而言,土地出让金被称为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之外的“第四财政”,往往占到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的40%~60%。因为地方政府是土地的垄断占有者,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作为土地补偿费从农村集体手中征得土地,而又作为垄断卖方以市场价格卖给开发商,所以在土地出让环节政府能够得到大量的收入。
(二)土地出让金的数据口径
国内的研究通常对“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成交价款”这两个概念不加区分。严格地说,土地出让金定义为“政府批租土地时,凭借所有权向土地使用权者征收的地租收益”[1]。政府批租土地,相当于一次性收取未来几十年的地租[2][3]。这些地租不包括支付给农村集体的补偿费等等,仅仅是地租的一次性收取。而政府从土地出让中得到的收入不仅仅包括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取的地租),还包括补偿费。所以这两部分的总和,再加上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才被称为土地成交价款(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是从土地出让金中分出来的专款专用的专项资金,原本也是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然而在很多文献中,仍习惯于把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成交价款当成同一名词来处理。本文使用的是土地成交价款数据,在国土资源统计年鉴上也是土地成交价款数据,而不是土地出让金数据。
根据财政部的《2010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决算表》,2010年的30 108.93亿元的土地成交价款的主要构成为:28 197.70亿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1 025.23亿元的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693.45亿元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和192.55亿元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
(三)土地成交价款和地方财政收入
本部分计算土地成交价款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增长情况,也可以看出土地出让给地方政府带来的财源之大。根据2001—2010年《国土资源统计年鉴》和国土资源统计公报以及2001—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得出表1和图1。
我国的土地成交价款在1989年仅仅为4.47亿元,1991年首次过百亿元,为101.87亿元,此后逐年增长,基本维持在500亿~600亿元。2001年后突然猛增,从2000年的不到600亿元猛增为2001年的1 296亿元,之后的十年间增长更快,2007年突破万亿元,达到12 216.72亿元,2010年达到30 108.93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70%以上。
这一时期地方财政收入也同步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使用的是地方的一般预算收入。从图1中可以看出,卖地收入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在逐年增加。1989年时土地收入仅仅相当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0.24%,2003年突然增加为55.04%,到2010年达到最高点74.14%。在这10年间,土地成交价款所占财政收入一直在50%左右波动。地方财政收入对于卖地收入的依赖性在不断提高。2003年之后的比重迅速增加,这与土地财政2002年从行政划拨转为招拍挂有直接关系。
三、土地出让收入的估算分析
本部分估算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环节获得的纯收益。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估算。
(一)使用年鉴中的“土地出让纯收益”数据
《国土资源统计年鉴》上有“土地出让纯收益”的数据。计算公式为:土地出让纯收益=土地出让价款-土地征收成本(征地补偿、拆迁补偿)-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三通一平、勘察测量、规划设计)-土地收储融资成本(政府债的利息)-土地审批成本(补充耕地费用、防洪保安基金、征地管理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从计算公式的构成可以看出,土地纯收益数据是用地方政府获得的收入减去支出的成本,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地方政府在征地、卖地环节所得到的显性收入[4]。近年我国的土地出让纯收益情况如表2:
土地纯收益相当于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从2006年开始迅速增加。2006年的土地出让纯收益相当于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的16.27%,2007年上升到19.27%,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比例大大降低,2009年上涨至19.5%,2010年达到最大值25.9%。
地方政府除了出让的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土地的租赁和抵押获得收益。地方政府通过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获得一部分收入。但是这部分收入比起土地出让金收入来说非常少。2001—2008年的土地租赁租金基本维持在4亿~5亿元左右,各年在这个值附近波动。2008年为3.2亿元,
2009年有所增加,为25.711 9亿元,但是比起当年的土地出让金17 179.53亿元来说,显然无足轻重。
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地方融资平台,抵押土地资产获得贷款收入,这是目前地方政府常用的一种融资方法。刘守英、蒋省三(2006)引用自东部发达地区的个案,对地方政府利用土地进行抵押贷款进行了分析研究[5]。认为土地融资已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地方政府通常以土地储备中心、开发区等为载体向银行进行土地抵押,以此获得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弥补城市市政建设资金不足。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优质抵押品,获得银行贷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而土地出让金是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因为抵押土地从银行获得贷款,是必须偿还的负债,所以不算入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环节获得的纯收益。
综上,土地出让是地方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方式,其他方式所得到的收入非常少。2010年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环节获得的显性收入为10 509.64亿元,相当于当年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的25.9%,占2010年地方政府基金收入的30.6%,占地方政府财政总收入74 955.0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基金收入)的14.02%。
(二)政府征地卖地的“收入—成本法”
平新乔(2006)年对我国2004年的土地出让收入进行了大致估算,并且对各个地区以及各个省份的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6]。结论是2004年,全国地方政府手中大约有6 150.55亿元左右的“土地财政收入”。
1. 计算地方政府从征地卖地环节获得的毛收入。根据平新乔(2006)对土地财政收入规模的估算方法,设政府出售土地收入为lr,征用土地面积为ra,土地均价为lp。则有以下公式:
lr=ra×0.8×[0.6+0.4×■]×lp=0.587×lp
政府征用到的土地不会全部卖出去。调查发现,一块从城区征用到的土地,地方政府会以90%的比率卖掉,只留极少量的地用于道路、交通安置;而一块从城外征到的土地,比率在60%~70%,一般会留30%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绿化。根据平新乔的经验数据,设80%的征用土地会被政府卖掉。另外,土地的使用者不只是房地产开发商,还包括政府招商引资的工业企业。平均说来,政府对“招商引资”的土地价格相当于给房地产商的土地价格的1/3左右。通过几个典型市县的调查发现,这两类土地买方购买土地的比例为6∶4,即招商引资批租土地占“政府可卖地”的40%。土地均价为本年土地成交价额除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开发及其购置土地面积。
通过《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各地区城市建设情况”栏,得到2009年全国征用土地面积为1 504.7平方公里;通过《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9年》,得到2009年土地成交价款为17 179.53亿元,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开发及其购置面积为54 946.9万平方米,则2009年的土地均价为3 126.57元/平方米。根据国土部《2009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得知,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3 189元/平方米,所以通过此方法计算出的土地均价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大致吻合。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估算出,2009年政府出售土地所获得的收入为2.8万亿元。
这里的出售收入只指政府从土地批租的一级市场上所获得的毛收入,政府会从中拿出一部分收入补偿失地农民以及支付政府的其他成本。由于数据的可得性,这里只粗略计算政府补偿农民的征收成本。
2. 计算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成本。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收耕地的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偿费,按照需要安置的人口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安置费的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最高不得超过15倍。附着物和青苗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据此,有如下公式:
土地补偿费=被征地亩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补偿倍数
安置补助费=需要安置的人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补偿倍数
需要安置的人数=被征收的耕地数量/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量
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 172万公顷,2009年全国人口为133 474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为1.37亩;2009年全国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为5 447公斤/公顷,折合726.3斤/亩,并参照国家在小麦和稻谷生产区的最低收购价格为0.87元/斤,由此计算出每亩农地平均年产值为0.87×726.3=631.9元,被征收前三年平均产值则为每亩1 895.7元;2009年全国征用土地面积为1 504.7平方公里,折合为2 257 050亩。
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出:
土地补偿费=2 257 050×1 895.7×10=42 786 896 850元
需要安置的人数=2 257 050/1.37=1 647 482人
安置补助费=1 647 482×1 895.7×6=18 738 789 764.4元
由计算可以看出,政府征收土地的土地补偿费为427.9亿元,安置补助费为187.4亿元,再加上青苗费,也不足1 000亿元。即使再加上政府其他的成本,都只是占到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过程中所获收入的很小比例。
通过“收入—成本”法估算出的地方政府在征地卖地环节所获得的收入,比《国土资源统计年鉴》所公布的1.7万亿多出了很多。在本文的估算中,直接引用平新乔2006年的经验数据对2009年的土地出让收入进行计算,所以得出的结果偏大,但它确实反映出政府在土地出让过程中所获得的实际收入的规模之大。
四、在土地出让环节抑制高房价的可能性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不管是通过年鉴的数据分析还是平新乔的经验公式,2010年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所获得的收入都已超过10 000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5%以上,占当年房价的20%以上。可见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环节获得的收益之大,以及这部分收入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意义之大,也可以推知改革现有的房地产土地制度的难度之大。高额的土地出让金增加了开发商的负担,并向下游转嫁,使得商品房的价格高企[7]。
如何在土地出让环节抑制高房价,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传统的思路认为,根据供需理论,增加土地供应量就能够使得土地成交价格降低,从而使得房价下降[8][9][10]。
为了检验土地供应和房价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11]。以hp代表房价,ls代表土地供应,则二者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方程为[12]:
hpt=■?琢0ilst-1+■?茁0ilst-i+?滋t(1)
lst=■?琢lihpt
-1+■?茁1ihpt-i+?淄t(2)
式(1)中,如果系数?琢0i显著不为0,则说明土地供应是房价的格兰杰原因;如果式(2)中系数?琢1i显著不为0,则说明房价是土地供应的格兰杰原因;如果?琢0i和?琢1i均显著不为0,则说明土地供应与房价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反馈效应[13][14]。
(一)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要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是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如果不检验序列的平稳性就直接采用最小二乘法,容易导致伪回归。只有当检验的数据是平稳的时候(即不存在单位根),才可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
我们采用2009、2010年1~12月全国120个城市住宅用地月度成交量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ls的值,共24个,单位是万平方米;采用2009、2010年1~12月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作为hp的值,共24个,单位为1;以2009年1月为基期,值为100,其他各月数据利用月度环比来计算。住宅用地月度成交量数据来源于creis中指数据。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库。
所得结果如图2:
从趋势图可以看出,hp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变动较均匀较平滑。ls则波动较大,总趋势是轻微向上的。2009年12月、2010年1~3月的值剧烈升高,与其他月份平稳变动的趋势明显不同,其原因和当时的土地出让政策变动有关。峰值出现在2009年12月。2010年的ls值普遍高于2009年同月的ls值,只有8月、10月、12月三个月是2009年的值更高。ls和hp的相关系数0.535 275,从散点图中看出,二者的共同变化趋势不明显。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二阶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土地供应量ls对房价hp的估计没有帮助。反之亦然。虽然格兰杰因果关系不一定是真正的因果关系,但检验结果至少说明了,2009—2010年的月度ls、hp数据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这一点从两者的相关系数0.535 275(小于0.6)也可以看出。另外,从分布的散点图中也能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不强。
(三)原因分析
导致土地供应量和房价之间没有相关关系的原因,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开发商会囤积土地,土地供应增加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导致房价下降,对住房价格上涨的影响可能要几年以后才体现出来。开发商囤积土地的行为,可以说是地方政府刻意地造成的。因为与其在限购限贷令下匆忙开发购得的土地,不如坐等土地升值后再开发。
2. 为了自己的利益,地方政府不按照中央的计划供应土地。这一做法之所以能实行,是因为中国现行体制下法律和监管的无力。我国虽然有一系列关于土地供应计划的规章制度,但是没有专门的法律对于土地用地的供给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土地供应计划难以完成成为常态。
如果要在土地出让环节有效地降低房价,只依靠增加土地供应是不行的。一方面,地方政府阳奉阴违,不按中央要求增加土地供应;另一方面,开发商存在囤地的激励。所以要有效地抑制高房价,必须从破解这两方面问题入手,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限制开发商囤地,敦促地方政府有效增加土地供应量,完成中央下发的土地供应计划。
参考文献:
[1]曲折.土地出让金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7).
[2]王美涵.土地出让金的财政学分析[j].财经论丛,2005,(4):1-6.
[3]安体富,窦欣.我国土地出让金: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1):21-29.
[4]管清友,彭薇.土地财政——戒不掉的鸦片[j].证券市场周刊,2011,(12):3-4.
[5]刘守英,蒋省三.土地融资、城市扩张与金融风险——来自一个发达地区的个案[a].不动产开发与投资和不动产金融——2005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50-54.
[6]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j].财贸经济,2006,(2):49-55.
[7]任峰.试论我国房价上涨的成因与对策[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62-77.
[8]刘维奇.房价持续上涨原因及其带来的财富分配效应[j].未来与发展,2011,(1):33-36.
[9]peng r,wheaton w c. effects of restrictive land supply on housing in hongkong:an econometric analysis[j]. journal of housing research,1994,5(2):263-291.
[10]hannah l,kim k h,mills e s. land use controls and housing prices in korea[j]. urban studies,1993,30(1):147-156.
[11]tse r y c. housing price,land supply and revenue from land sales[j]. urban studies,1998,35(8):1377-1392.
[12]任荣荣,刘洪玉.土地供应对住房价格的影响机理——对北京市的实证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0):40-41.
[13]黄忠华,虞晓芬,杜雪君.土地供应对住房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9,(4):624-627.
[14]张洪.我国城市土地供应政策的经济分析——以云南为例[j].财贸经济,2007,(6):91-97.
责任编辑、校对:张 云
analysis of possibility for the inhibition of high prices in the transfer link
li guoping, peng jizho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the local government from the land transfer link gains huge profits, it has become recognized as a cause of high housing prices. analysis of land price, land leasing transactions constitute the data, determine the use of "land transfe
r net income" as the transfer link of local government revenue data caliber, using various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transfer of income from land size, results showed: land transfer has the possibility to curb high prices.
高分低能范文6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结构设计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基本烈度 6 度及以上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 60%,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实例非常多。为了防御地震灾害,减少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必须重视结构抗震问题,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鉴于此,各高校相继加强了土木工程专业结构抗震设计的教学环节。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结构抗震设计包括概念设计、计算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等内容,由于设防地震动具有极大的离散性,加上结构力学模型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在计算设计方面一味提高精度没有意义。
1、结构在地震中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概述
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与一般结构设计不同。一般结构抗风、抗震等防灾设计中,考察的是整个完好结构抵御灾害荷载的能力。而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中考察的是因意外事件导致部分构件失效退出工作后,剩余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其设计目标和计算模型与一般结构设计情况有所不同。目前世界各国提出的结构抗连续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概念设计、拉结强度设计和拆除构件设计,以下简要介绍。
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主要从结构的整体性、延性、冗余度和构造措施等结构设计概念,来改善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各国规范和设计指南均强调了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对于充分考虑地震作用进行设计的结构,结构本身已具备较好的整体性和延性,能一定程度上抵御连续倒塌的发生。在此基础上,针对结构可能发生的连续倒塌工况,采取一些概念性的设计措施,一般情况下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也不会过多的增加造价。概念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合理的结构方案和结构布置,避免存在可能引发连续性倒塌的薄弱部位;② 加强构件间的连接构造,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③ 增加结构的冗余度,使结构具有多个荷载传递路径及其传递能力;④ 采用延性构造措施,使可能发生失效破坏部位具有足够的延性;⑤考虑反向荷载作用;⑥ 采用连续性配筋,使楼板和梁在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能够发挥悬链线作用;⑦ 墙和柱能承受一定的横向荷载。概念设计的缺点是难以量化,依赖于设计人员的水平和经验。
2)拉结强度设计。
拉结强度设计是对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行验算,使其满足一定的强度要求,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备用荷载传递路径及其传递能力。拉结强度设计一般通过将实际超静定结构简化为静定悬链线构件,来近似得到构件之间连接所需的最小强度。拉结强度设计无需对整个结构进行受力分析,比较简便易行,但由于计算模型过于简化,其参数的经验性成分较多。对于复杂结构,其可靠性和经济性也存在问题。
3)拆除构件设计。
拆除构件设计将结构中的部分构件拆除,模拟结构的初始破坏,通过有限元法分析结构中部分构件拆除后剩余结构的强度,判断结构是否会发生连续倒塌。如果结构发生连续倒塌,则通过增强拆除后的剩余构件来避免连续倒塌,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增强结构的冗余度,提供有效的备用传力路径,因此又可称为“替代路径设计法”(Alternate PathMethod)。如果一个构件无法找到替代路径,则该构件应被视为“关键构件”,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能一定程度上抵御意外荷载作用。如英国及欧洲规范规定,关键构件在原有荷载组合的基础上各个方向还应能承受额外的 34kN/m2的均布荷载,该值是通过参考 Ronan Point 公寓承重墙的失效荷载得到的。
2、结构系统的安全储备
虽然建筑结构系统从建成伊始便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但在一般常遇荷载(如竖向静力荷载等)作用下,各结构构件基本都未达到各自的屈服承载力,即一般无显著的局部构件损伤或破坏,结构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结构系统整体性的意义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只有在强烈外界作用下(如罕遇地震等极端灾害),发生局部构件损伤或破坏时,构件与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烈非线性特征才显现出来,建筑结构系统的整体性对于整个结构系统安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体现出来。用结构的侧向荷载-位移曲线表示结构系统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整体行为。结构系统的宏观屈服点,屈服点前后结构系统的整体刚度发生明显的变化。结构系统倒塌前后的临界点,称为倒塌点。倒塌点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本文根据前述结构整体稳定性概念来定义倒塌点,认为水平作用停止后,整体结构仍能承担其自重并可恢复一定的弹。
3、提高建筑物抗地震倒塌能力的方法
3.1 完善第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目前,我国房屋建筑采用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并采用二阶段设计方法予以实现。第一阶段为按小震进行抗震计算设计,主要解决结构系统的基本安全储备,这部分已经比较成熟。但对第二阶段抗倒塌设计,由于其计算分析难度很大,目前我国抗震规范只对重要建筑有比较具体的计算规定,对一般建筑主要是通过采用合理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实现“大震不倒”。尽管这些措施对设计人员实现“大震不倒”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但因许多措施可操作性差,不如直接进行第二阶段抗倒塌设计能更有效地保证实现“大震不倒”的目标。为此,需要完善一般建筑的抗地震倒塌设计的简化实用计算方法。根据前述讨论的结构系统抗震设计概念,按整体结构屈服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设计人员更清楚地掌握整体结构的破坏模式和倒塌机制,进而明确整个结构系统中不同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层次以及相应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需求,并且根据需要,可设定不易倒塌区域(如楼梯和卫生间),保证建筑物内人员能及时逃离,或为无法及时逃出的人员提供局部落实避难空间,等待外部人员的救援等。
3.2 重视结构体系与选型
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抗震体系是保证建筑整体抗震安全的首要因素。本次地震中,结构形式不合理、结构布置不规则,未有效设置圈梁和构造柱的砌体结构破坏严重,特别是单跨、纵墙承重、外挑走廊的教学楼。这类建筑结构体系的抗震能力先天不足,而且没有采取起码的抗震构造措施(未设置圈梁、构造柱,楼板没有拉结)和粗糙的施工质量,以至于酿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4、结语
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安全,首先取决于结构系统的设计,其次是抗震构造措施,最后才是具体的抗震计算设计。建筑结构系统的安全储备分为基本安全储备、整体安全储备与意外安全储备三个层次。其中基本安全储备取决于构件层次的安全储备,目前研究已比较完善。结构整体安全储备和意外安全储备属于结构系统整体层次上的安全储备,目前研究还很不够。结构系统在可预计的多遇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可以通过基本安全储备加以保障,而其抵御灾害的能力则依赖于结构系统的整体安全储备和意外安全储备。意外安全储备不足是汶川地震建筑结构震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构系统的意外安全储备主要来自其鲁棒性、稳定性和整体牢固性。其中整体牢固性是保证结构系统具有整体性的前提,它要求结构构件之间具有恰当而可靠的连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