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儿童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儿童的诗

关于儿童的诗范文1

1、《花蕾》,公园里万紫千红,花儿朵朵开得真美,每一朵温柔的笑靥里,都有孩子们的影子。

2、《翅膀》,那小小的长了翅膀的心,恨不得飞到太空去,因为,晚上天空的星星,眨眼诱人,想摘满满的,一花篮送给老师和小朋友。

3、《儿童节的公园》,百花开放笑声甜,拂面浓馥六月天,对对白鸭游碧水,双双木桨荡画船,嫦娥羡慕儿童节,织女思凡懒做仙,敢问瑶台谁是主,新蕾初绽正童年。

4、《激动的眼睛》,在繁花喧嚣的日子里,六月告别春风的季节,颗颗亮闪闪的,致洁无比的心依依绽开,翠色幕幔徐徐开启,舞台上粉黛浓妆的小天使,咿咿呀呀地细诉着,满树都是鲜艳的故事,天空湛蓝如水,是谁用润湿的红手帕,捂住自己激动的眼睛。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儿童的诗范文2

关键词:儿童观;儿童人类学;教师儿童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5-0032-05

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不约而同地指出,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以确保他们能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然而,何谓儿童观,传统的教师儿童观是怎样的,什么样的儿童观才是科学的儿童观,教师应该怎样树立这种科学的儿童观?带着这些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儿童观的内涵,然后在梳理和反思传统教师儿童观的基础上提出革新的倡议,接下来对儿童人类学的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阐述,最后探讨儿童人类学对教师树立和践行科学儿童观的启示。

一、儿童观的内涵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观”看作是由特定的大脑状态构成的心理事件的组合,是个体以既有经验为基础通过某种信息处理方式对相关现象产生的主观体验。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人们结合儿童群体的基本特征逐渐形成了儿童观的内涵。一般来说,儿童观就是“成人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儿童有关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具体涉及到儿童的特性、权力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1 ]。

儿童观作为一个研究主题,一直是学术领域热议不衰的话题。哲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的学者都曾对儿童观做过深入的探讨,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目前,人们比较关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对儿童观的研究。

在心理学领域,几乎每一个理论流派都有自己的儿童观。如行为主义将儿童看作是“可塑的儿童”,精神分析主义将儿童看作是“欲望的儿童”,人本主义则将儿童看作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至于教育学领域,不同的教育家也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自己的儿童观。如洛克将儿童视为成人可以随意“涂抹”的“白板”,对此他曾形象地指出“我只把他①看成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2 ]。卢梭则针对“小大人”的儿童观,明确指出“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拥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3 ]。对此,他还指出儿童有其自然的倾向或天性,儿童身心发展也有其自然的发展历程,那么儿童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之性”。诸如此类,不再一一而论。总之,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阐释了他们对儿童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儿童观,这让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认识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

二、教师儿童观的省思与革新

1. 教师儿童观的省思

儿童是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合作者。因此,只有教师具备科学的儿童观,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然而,什么样的儿童观才是科学的儿童观?教师应该怎样树立和践行这种科学的儿童观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教师儿童观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梳理中,我们发现当前的教师儿童观更多是通过汲取民众意识形态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而形成的。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民众意识形态还是心理学研究成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古语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以存在缺陷的民众意识形态和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教师儿童观必然会存在着诸多不科学之处。

(1)以民众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教师儿童观 所谓民众意识形态,是指普通民众对某些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这之中就包括民众对儿童的认识、看法等一系列观念,即儿童观。这种儿童观的形成主要受社会主导价值取向、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此,我们主要通过分析对世人影响较大的“原罪说”儿童观来了解以民众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教师儿童观。

基督教教义主张新生的婴儿是带着原罪(Original Sin)来到世间的,在儿童的天性中蕴含着强烈的邪恶欲望,所以应该通过摧残其肉体来拯救其灵魂。在这种教义的影响下,西方社会在中世纪时形成了“原罪说”儿童观。从本质上看,这种儿童观是遗传决定论的映射,它不仅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而且置儿童主体性于不顾,一味地强调儿童的“先天性恶”。毋庸置疑,“原罪说”儿童观存在着明显的错误。在这种错误儿童观的影响下,教师们形成了错误的儿童观。通过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发现中世纪的教师们对儿童的苛刻要求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们不仅强迫学生从事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而且剥夺他们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权利,更可怕的是他们对那些稍有违背的儿童会给以严厉的体罚。

除了“原罪说”儿童观外,在民众意识形态中还蕴含着各式各样的儿童观,如“小大人说”儿童观、“预演说”儿童观等等。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儿童观同“原罪说”儿童观一样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谬误。毫无疑问,民众意识形态中的儿童观肯定会影响教师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这也许就是体罚盛行、“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等诸多不良教育现象产生的根本性原因。

(2)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教师儿童观 脱胎于哲学母体的心理学从自然科学中借用了实验法,并将这种研究方法“发扬光大”。一般来说,实验法特别关注实验对象的选择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心理学中的实验法亦是如此。在分析心理学中的实验法时,我们发现其在实验对象的选择上存在两种倾向,即“极端化”和“替代性”。所谓“极端化”,主要是指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多选择特殊个体,如精神病患者、双生子等作为研究对象;所谓“替代性”,主要是指心理学研究中多用动物如白鼠、猩猩等作为人类的替代品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实验情境的选择上,无论研究者采用实验室实验法还是自然实验法,大多都是根据研究目的来设置人工性的情境,而这种情境多是“文化无涉”的。

3. 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

人类学早期的研究特别关注儿童的养育方式。随着儿童主体性的凸显,越来越多的人类学研究将注意力放在儿童学习上,“其焦点在于儿童如何获得他们所处环境中的知识” [5 ],如本土语言的习得、语言的社会化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学对学习方式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莱夫(J.Lave)教授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研究从业者(如裁缝、产婆、航海家等)的学徒制学习方式,关注学徒的日常认知和实践认知。后来,他和温格(E.Wenger)继续深入研究人类的学习,并提出了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不仅是个体社会性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实践性的、融入社群(community)的参与过程。

除了上述针对包括儿童在内的各个阶段人群学习而展开的研究外,近年来出现许多专门针对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而开展的研究。

兰西(D.F.Lancy)在1983年曾指出,“在Kewa园艺师的培养中,九岁的儿童就已经很擅长园艺工作了” [9 ];吉伦(U. P.Gielen)在1993年的调研中指出,“在,六七岁的儿童就混迹于牛群中” [10 ]。儿童教育研究者琼斯(N.G.Blurton jones)等人在2002年指出,“哈扎(Hadza)的孩子们不仅四岁就能开始寻找食物,他们还能很快就学会采集和处理水果以及根茎食物的能力” [11 ]。儿童之所以具备这种学习能力,主要是因为他们长期沉浸在相应的情境中,并运用了适切的学习方式。胡恩(E.S.Hunn)指出,“‘人们将萨波特克(Zapotec)(墨西哥古城)儿童的优良传统描述为’几乎每个孩子在早期都能毫不费力在其居住地学到知识” [12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就具备学习的能力。

兰西指出,“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儿童习得技能的过程中成年人很少发挥突出的作用,包括观察、模仿、虚拟(make-believe)、效仿哥哥姐姐和家务劳动等是他们最可能选择的学习方式。” [13 ]

从儿童人类学相关的研究来看,儿童的学习更多发生在生活情境中,常常通过观察、模仿以及实践等方式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来说,在关注儿童的生活情境的同时,在教学中设置相应的生活情境,或者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施教学,从而使儿童能运用诸如实践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互动性学习等学习方式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注 释:

① 这里的“他”指的是儿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英]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法]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Levine R A. Ethnographic Studies of Childhood:A Historical Overview[J].American Anthropologist,2007,(2):180-208.

[5]Bock J,Gaskins S,Lancy D F. A Four-Field Anthropology of Childhood[J].Anthropology News,2008,(4):391-420.

[6]Qvortrup J,Marjatta B,Sgritta G. Childhood Matters:Social Theory,Practice and Polities[M].Avebury:Aldershot,1987.

[7]Lancy D F. Why Anthropology of Childhood? A Short History of an Emerging Discipline[J].French Studi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Childhood,2012,(1):410-430.

[8]Bonnet D. The Absence of the Child in Ethnology:A Non-Existent Problem? Anthropo Children[EB/OL].http://popups.ulg.ac.be/AnthropoChildren/document.php?id=916, 2012-01-16.

[9]Lancy D F. Cross-cultural Studies in Cognition and Mathematic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3.

[10]Gielen U P. Traditional Tibetan Societies[A].Adler L L.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Gender Roles[C].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3.

[11]Blurton Jones N G,Marlowe F W. Selection for Delayed Maturity:Does It Take 20 Years to Learn to Hunt and Gather? [J].Human Nature,2002,(2):199-210.

关于儿童的诗范文3

关键词:学前儿童 语言发展 电视

一、电视如何影响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在社会情境中, 人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示范学会的。 “人们从社会观察中形成了有关新行为如何操作的观念, 这一编码的信息在以后的场合中成为行为的导向。”由此可以看出, 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尤其在学前儿童的学习中。因为学前儿童正处在道德的 “他律”阶段, 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 但模仿力极强, 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就可获得学习。班 杜 拉 ( Albert Bandura) ( 1974) 指 出 :“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 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 ( 榜样) 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 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 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 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作出反应, 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 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 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有研究表明, 即使榜样是一些卡通人物, 儿童也会模仿所看电影片断中的榜样行为。而在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早期, 往往是通过模仿来学习语言的。最初,他们模仿最多的一般是身边最亲近的成人的语言。随着他们接触信息范围的扩大, 电视中的语言也逐渐成为学前儿童模仿的重要对象。维果茨基指出: “在儿童的言语发展中, 我们能够确证有一个前智力阶段, 而在思维发展中, 有一个前语言阶段。”这就表示, 在学前儿童的书面文字语言发展之前, 存在一个图形语言的发展敏感期。在学前儿童能用言语表达自我之前, 他们的思维发展、对概念的理解、对沟通与交流的需要, 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过程之中。所以, 学前儿童在这一阶段可以很好借助的表达工具正是 “图形语言”。电视中有很多角色和学前儿童的生活比较贴近, 并被他们所喜爱, 所以, 学前儿童在对电视的模仿中会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资源。但是, 电视中富有侵犯性的语言也是学前儿童观察学习的榜样, 此类节目, 无疑会对他们语言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发挥电视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建议

从国内外的研究可知, 电视对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具有十分复杂的影响, 既有积极作用, 又有消极作用。电视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 本身并无对错。那么, 在面对市场上形形的电视节目时,成人在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学前儿童选择电视节目

Selnow 和 Bettinghaus 把观看的电视节目分为四种不同类型, 对 93 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研究。他们根据对每个儿童在引导性提问中收集到的 50个句子的评估表明, 语言表达测试成绩与家庭剧、幽默剧的观看量呈负相关, 但与卡通片、教育片的观看量呈正相关。由此, 我们不难看出, 不同的类型的电视节目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英国内政大臣道格拉思·赫德曾呼吁电视台必须清理一下自己的屋子, 我们的家长应该清理一下给孩子所看的电视。学前儿童虽然不是一张任人涂抹的白纸, 但他们年龄小, 知识经验少, 自控力差, 对外界影响表现出 “被动性”。因此, 教师和家长就应最大限度地控制电视中不良诱因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帮助学前儿童选择一些适合其年龄特点、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同时, 对这些节目向儿童作简要的讲解和观看指导, 以期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电视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消极影响。

(二) 教师和家长要与孩子共同观看电视, 并对孩子的观看行为进行指导

例如, 教师可以在观看前向学前儿童提一些与要看内容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前儿童对节目进行有目的的观看。观看后还可以组织学前儿童通过角色游戏、辩论会等形式来体验节目中的人物语言和故事情节, 促进学前儿童之间的交流, 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找机会和孩子讨论他们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有的研究也指出, 观看电视是以视觉而非认知为主, 儿童不可能正确或

适当地将电视中所看到的内容整合到认知之中。因此, 在儿童观看电视时, 父母应适时提出问题并与儿童一起讨论所看电视节目的内容, 以使儿童更积极地参与节目, 持续注意节目的内容, 增进对节目内容的分析和吸收, 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同时, 共同观看还会拉近亲子间感情, 促进亲子关系, 更有利于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三) 教师和家长要控制学前儿童收看电视的时间

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以及学习任务的情况, 控制他们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一般情况, 3~4 岁儿童不超过 20~25 分钟,5~6 岁儿童不超过 25~30 分钟为宜。因为长时间收看动画片, 不仅会损害儿童的身体健康, 而且会减少儿童与家长、同伴交往的机会, 不利于其语言的发展。

(四) 教师和家长应根据每周电视节目的预告事先做好收看安排

安排时须考虑与其他活动安排之间的统一协调, 不要让电视冲击了其他有意义的活动, 更不要冲击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积极交往。另外, 教师和家长还要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自身的教育监控能力, 能够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采取适当的教育行为, 从而更好地发挥电视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积极影响。

结束语

本文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与电视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电视对于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只有正确认识电视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状况,才能进一步提出借助电视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方式。希望此文可以为我国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1]〔美〕艾伯特·班杜拉 . 社会学习理论. 陈欣银等译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

关于儿童的诗范文4

关键词: 儿童隐喻 文化观 历时性

儿童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文化的存在,但儿童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因为人的整个生命历程都深深地刻上了文化的印迹,人区别于动物之根本在于文化,人是文化的产物,人具有符号化的想象力与智慧,人既是“符号人”,又是“文化人”。[1]文化意义上的儿童的概念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在文化观的演进中,人们对儿童本质的看法也在不断更迭着。

一、“儿童”诞生与文化

作为生物意义上的儿童的概念古已有之,人们很早就知道儿童在体态上与成人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是作为文化意义上的儿童的概念却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正如波兹曼所说:“如果我们把‘儿童’这个词归结为意指一类特殊的人,他们的年龄在7岁到――比如说――17岁之间,需要特殊形式的抚育和保护,并相信他们在本质上与成人不同。那么,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儿童的存在还不到400年的历史。”[2]

我们同意波兹曼的观点,即“儿童”的产生源于大众识字文化的发展。在印刷技术产生以前,文字并不普及,只有少数人掌握。因为当时的文字艰深难学,并且没有很好的传播媒介,要想掌握一整套语言文字系统往往要花费大半生的时间,皓首穷经,方能修成正果,所以极少有人学成。而学成者能掌握当时最先进的文化,而居于统治阶层。一旦这种阶层形成,这些知识精英便不再想让“学术下移”,他们要以此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处在底层的大多数人只需共享口头语言便能维系正常的生活,因此人们也没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文字及文化。这种口头文化是极为简单的,几乎不需要费力学习,成人和儿童都可以掌握。因此,他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没有显示出很多的区别。但是,在印刷技术产生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文字因此而得以广泛传播,系统的、抽象的文化得以普及,从而使大多数人可能掌握这种抽象的文化,也必须掌握这种文化也能进行交流、生产与生活。但是,人们要掌握这些文化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学成者便掌握了这种符号系统,而未学成者更只具有过去的那种简单而具体的符号系统。这样,两个群体的鸿沟出现了,儿童和成人的概念也随之诞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概念来源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二、儿童隐喻变迁与文化观嬗变

儿童一出世就生活在“社会遗产中”,“在漫长的儿童时期,给儿童以极大影响的就是社会遗产给儿童带来的文化感应”。[3]文化不仅影响着儿童实体,而且影响着人们对儿童本质的认识。

“隐喻”一词的西文词源来自希腊语的metaphura,其字源meta的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是“传递”。它的基本词义是把一个对象的诸方面“传送”或“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以便使第二个对象似乎可以被说成是第一个对象。[4]从语言哲学视角上说,“隐喻就是借用在语言层面上成形的经验对未成形的经验作系统描述。我们的经验在语言上先由那些具有明确形式化指引的事物得到表达,这些占有先机的结构再引导那些形式化指引较弱的经验逐步成形”。[5]隐喻将一个尚不成熟的概念引向一个成熟概念,并以扎根于生活的独特性、生动性揭示了本体的属性。因此,从隐喻中理解人们对儿童本质的看法将是大有裨益的。[6]

既然作为文化存在的“儿童”始于近代社会,那我们对“儿童”隐喻的考察也就从近代开始。波兹曼认为,18世纪的知识氛围,即所谓的启蒙运动,有助于培养和传播童年的思想。在这期间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他们是洛克和卢梭。[6]洛克对儿童最重要的隐喻是他的“白板说”。他认为儿童就如同一块白色的蜡版,上面有待并可以写出不同的字。这暗含着儿童是未成形的人,他需要通过识字、文化、理性等加以充实,转化为成形的人。这一转化过程要依赖于教育。卢梭依据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将儿童视为一株野生植物,它的生长是有机的和自然的,有其内在的规律。这种成长不被所谓的人类文明所诋毁即万幸。他甚至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7]卢梭主张教育,但他提倡的是消极教育。要求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他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8]

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对儿童概念最有影响的隐喻当出自杜威,他将教育喻为“生长”。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2)教育的过程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实际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和生长有关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什么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9]杜威继承成了卢梭的主张,将教育喻为“生长”,其实也就是将儿童看成了“种子”。与卢梭不同的是,他主张积极的教育,只不过将教育的方式和内容都转化成与儿童生活相近的“经验”罢了。

20世纪中叶以来,后现论对儿童概念的影响更为突出了。其中一个有关“儿童”的重要隐喻为“园艺文化”(或“园丁文化”)。鲍曼指出:“现代性的展开是一个从荒野文化(wild culture)向园艺文化(garden culture)转变的过程。荒野文化如同田园中的野草,不请自到、毫无计划、自生自灭,人在此一代一代复制着自身。教育作为园艺文化的核心,注定要成为新秩序(不同于过去任何秩序)的工具,知识分子的现代起源正在于将国家的管理者与教育者角色相融合,将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统治熔铸于文化霸权的事业之中。”[10]在这个隐喻中,儿童仍然被喻为一株植物或种子,但它不再是野生的了,而是在苗圃中被精心培养的。儿童面临着统治者或理性人的“宏大设计”,面临着被社会规正。

儿童隐喻的变迁是人们对儿童本质认识的变化,而儿童是文化的存在,其本质属性是文化性。因此,从更深的层次上看,人们怎么看待儿童与人们怎样看待文化有关,这种儿童隐喻的变迁是人们文化观的变化的反映。

事实上,当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们开始热忱地探索真理,建设人类文明,取得了值得骄傲的成就。因此,一些人便对人类文化大力赞扬,并认为其中的精粹应该教授给儿童,只有这样儿童才能顺利地成长为具有知识与理性的成人。洛克便遵循了这样的逻辑。但也有人对此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人类的文化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它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福祉,反而使社会变得更糟。因此,最原始的状态才是最好的。对于人类来说,那种原始社会的生存状态是最好的,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儿童时代是最本真的,不应该破坏其自有状态,任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这便是如卢梭等人对待文化的看法,也影响了他们对待儿童的看法。

无论是卢梭还是洛克,不管他们对人类文化是赞扬还是批判,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承认人类文化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是真实存在的。但是,20世纪中叶后,这种文化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人文―社会学科的降解过程,消解了理论至高无上的地位,将理论看作是日常生活中“实践的逻辑”。[11]在这一降解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是主角。后现代主义颠覆了原有的真理观,极端后现代主义者甚至认为:“所有知识都受语言的约束,因而真理永远是武断的,主张放弃理论。”[12]在这种文化观中,文化、知识和真理都不再是纯客观的,而作为文化存在的“儿童”概念甚至儿童本身也可能是被建构的。在这一建构过程当中,还可能涉及政治、权力等因素。儿童便成为苗圃中被修剪的种子或植物,成为被规训者。

参考文献:

[1]杨晓萍,李传英.儿童游戏的本质――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18.

[2][6]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1-82.

[3]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44-45.

[4]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167-168.

[5]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38.

[7]卢梭著.李平讴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8]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66.

[9]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6.

关于儿童的诗范文5

关键词:交通安全;儿童 ;宣传教育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益大会的惯例,儿童是指年龄不大于18岁的人。道路交通伤害(Road Traffic Injuries,RTI)是全球儿童的主要伤害死亡原因之一。儿童主要的出行方式是步行者、骑车和乘车,使得他们成为道路交通系统中的弱势群体,世界各国的研究者都注意到儿童是道路安全关注的重点人群。我国已经迈入汽车社会的门槛,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预防儿童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方面学校有义务,家庭更有责任,家庭、学校任何一方面的安全教育不到位都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外在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起步早,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明显成效。

1.国外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措施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并在全社会的共同配合下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其中一些国家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中,对于儿童心理研究,课程设计、社会合作等许多方面都有比较先进的措施和经验,对我们国家积极提高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效果,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促使我国儿童交通安全宣传管理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1.1丹麦

丹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儿童出行安全的规定,例如,“乘坐家用轿车时,7岁以下儿童必须配备车用儿童座椅,否则属于违法;孩子骑自行车或坐自行车的儿童座椅时,必须戴安全头盔,或使用安全带,将双脚固定在儿童座椅上”①。法律条款以硬性规定的形式制约了儿童和家长的出行行为,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并进一步加强了家长的安全意识,降低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丹麦的幼儿园每周都会举行“徒步行走”活动,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到大街上进行实景教学。因此,在丹麦的大街上经常可以遇到几个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在街上行走的景象。幼儿园老师带队行走的同时,还会为孩子们讲解在马路上遇见的各种交通标志,帮助他们进行认知、记忆和识别。

除了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外,丹麦的儿童社区里还有专门以丹麦交通为主题的俱乐部。俱乐部的特点一是普遍性,加入儿童交通教育俱乐部的成员占全丹麦三岁到六岁儿童的35%。家长只需交少量的费用,孩子在三岁时就会收到来自俱乐部的一套交通安全知识教材。二是系统性,俱乐部每段时间分发的画册和组织的活动均是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其接受知识的能力而设计,例如,三岁的儿童应该学会区分人性道和机动车道,四岁的儿童应该懂得在规定的地点过马路。通过这种少量多次的新内容刺激,可以使儿童更好的掌握交通知识。三是直观性,直观的图片教材和住所附近的现实场地,家长可以辅助孩子进行交通练习,加深儿童对道路和车辆的理解。

1.2法国

行车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驾车人的素质,而孩童时代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法国在全国共设立了400余所交通公园,用于对儿童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和参与交通活动的模拟训练。②在公园中,由老师或者工作人员向8岁以上的孩子讲解他们自己或随父母出行时可能在道路上遇到的危险,并在各种安全培训结束后,给通过“考察”孩子们颁发“马路行走许可证”。这样可以让他们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养成遵守道路规章的习惯。

2.国外先进理念对我国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启示

总结发达国家在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方面的做法,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进行,以期从小培养“遵守交规我为先”的良好风尚。

2.1强化法律规范,制定儿童交通安全专项法律条款

在儿童交通安全教育方面,国外许多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来规定儿童及他人的出行准则,以确保儿童的出行安全,例如美国制定了《儿童乘客保护法》。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于完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律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这套法律体系中没有提及对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教育等的具体、可落实的细项章程和规定。这使得儿童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以及安全宣传教育得不到具体的法规、政策支持。

因此,要从提高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国家应制定全国性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规划体系,将此类体系纳入法律,以条文法规的形式确保实施。此外,教育部门作为现阶段我国儿童道路安全宣传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在全国范围内,将有关儿童交通安全的内容纳入教学课程,并组织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处于各年龄段的不同儿童群体,编写和分发交通安全教育教材知识普及教材等,同时给予课时保证和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

2.2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确保交通安全教育宣传经费

英美等国家以完善的交通法规体系确保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实施和完善,除此之外,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也是推动儿童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驱动力。国外发达国家有关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活动项目一般是由国家交通部、国家陆运基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拨款来维持运营的。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保险公司、银行以及其他企业也会为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提供资金和赞助。我国在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经费方面缺乏明确的经费渠道,制约了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只依靠学校或交警部门组织的小型的集体活动,难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知识的有效普及。

3.小结

我国目前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了解和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最新做法,有利于帮助我们认清我国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缺陷,进而采取措施填补漏洞,促进我国中小学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从发达国家制定的措施中可以看出,儿童交通安全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关注,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在关于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的知识传授方面,要充分结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特征,采取新颖的互动方式,吸引儿童和家长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逐渐养成良好的交通出行习惯。(作者单位:1.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2.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外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12.11

[2] 汶爱萍,邱慧敏.国外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措施简介[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0.06

[3] 庞勇.关于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02

[4] 李小伟.慢,我们在这里行走[J].中国教育报.2005.1

[5] 曹晓华,段海丹.儿童交通安全心理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注解:

关于儿童的诗范文6

关键词:ERP 运用 财务管理

一、ERP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国家化发展的深入,企业管理决策及业务处理越来越复杂,管理思想也在不断演进,ERP系统在企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而ERP系统所有模块以及其他信息系统运用的最终结果都会体现在财务管理模块。ERP的财务管理系统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思想与业务流程集成为一体,从而实现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一体化,财务业务的一体化,最终实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果。

1.ERP帮助企业完成信息链的整合

图1 某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图解

对于国内大型企业来说,随着信息化的逐步发展,企业的各类专业信息系统纷纷上线,但同时也导致了一座座信息孤岛的出现,也使得企业不能真正的实现信息共享,形成统一的业务、财务整体信息链条。由于ERP系统具有极强的整合性能,通过ERP系统各模块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整合,构建企业的整体信息平台,而最终将各业务模块信息流向ERP财务管理模块进行综合地分析和前瞻性地预测。

2.通过ERP系统的预算管控,实现企业事前控制能力

预算管控作为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是企业财务管理实行日常控制和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的根据,而ERP系统提供了完善的预算编制、控制、分析功能。

预算管理并不仅仅是一个计划的制定,而是要形成全面预算的管理,包括:

2.1目标设定

企业层面、部门层面都需要制定年度或者中、长期目标。

2.2预算编制

根据设定的目标,形成详细的计划并预测完成这些目标、计划所需资源,例如项目、设备、资金、人工等,最终产生年度预算。

2.3运营/控制

根据核准的预算,进行日常运营(采购、付款、销售等)。履行必要的控制。

2.4跟踪/分析

系统会客观准确及时记录公司发生的运营业务,对记录的结果经过必要的汇总/合并,进行分析。

2.5调整

各级管理层通过分析报告产生合理的调整方案。

2.6绩效评估

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和公司的激励制度,进行业绩评估并奖励相关人员,实现企业的激励机制。

ERP的预算管理既可以监督执行者适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状况,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又可以为企业未来计划的制定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应用工具。

3.提高了企业的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主题,而资金管理的两大基础为:银行会计和现金管理。

现金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四方面:

现金管理应该以现金实际转移日期为计算起点,而不是会计记账日期;

银行账户太多,难以管理;

对未来的现金流有可信的预测;

需要做现金计划的工具;

通过ERP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功能,能够帮助企业对现金的收支进行有效的管理、对过剩的现金头寸进行有效的投资、确保企业足够的流动性以支付到期的债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风险,使资金能够更加有效的运行,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4.形成对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

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传统手工做账时期,成本只能在月结的时候才知道。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没能把握好时机。在ERP环境下,对成本的实时控制不再是简单的否定。ERP实施之后,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相关的管理者通过对财务的管理,来对企业的日常经费进行具体详细的控制,。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制定企业内部的预算来加强企业各个环节费用的控制,并对企业预算和执行之间的差距进行有效的分析,根据对这种差异的分析结果,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地优化成本管理,增强企业成本的控制力度,以实现实时控制。

5.加强了企业风险的预防力度

对企业的风险进行防控是企业关心的又一重要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财务监控系统,对企业经营活动中隐性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在企业资金周转的过程中,一个企业资金回笼才真正的预示着企业的销售完结。如果一个企业出现了很多的坏账和呆账,则意味着企业存在着风险。一般来说,客户风险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ERP系统对客户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风险的发生。

6.提升了企业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财务的分析,实际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企业以往的财务活动,下启未来的财务活动。ERP系统可以将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集合起来,以便更加准确的对销售成本以及资金的需求量进行预估,通过对各种分析法的运用,对企业的财务多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实时的掌握企业的各业务的发展进程,以便企业从客户、产品、公司职员等多个侧面对销售和利润等方面的重要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这对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发展制定更加科学的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财务预测主要是根据财务过去的发展状况,并考虑现在的企业发展环境,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科学的预测。

二、在财务管理中实行ERP需注意的问题

1.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度

ERP系统不仅仅是一套软件,它也代表着现代国际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要想成功实施ERP,首先要从企业管理角度进行必要的变革,建立健全的企业规章制度。其次,企业要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对人员进行业务以及信息化操作培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和系统操作水平。真正从业务管理角度去理解和应用ERP系统。

2.构建符合企业自身需要的ERP财务管理系统

ERP产品往往是通用化、标准化的,但是对于企业自身实施的角度,需要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定制个性化的ERP体系,以灵活、敏锐的管理思想,通过ERP体系及时、准确地采取响应处理措施来控制好企业管理发展因素,并作出相应的决策调整。

3.逐渐推进ERP系统与原财务系统的整合

企业在上整体ERP系统之前,往往先使用了其他财务管理系统。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如何实现ERP系统与现有财务管理系统的整合。

需要充分贯彻“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依照财务核算体系的建设、集团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三个步骤进行逐步推进财务核算体系统一了企业各部门的核算基础,实现了财务管理的集中化;财务管理体系在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实现对下属单位和部门的实时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将企业的各业务环节密切联系在一起,能够为管理决策提供详细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丁岩峰.浅析ERP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实施风险及其规避[D].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