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天地诗歌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天地诗歌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天地诗歌集

儿童天地诗歌集范文1

一、 学科渗透 激发兴趣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该要发动全体教师参与,尤其是语文老师,应该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适时地为学生讲述一些与茶有关的诗词知识。如唐代诗人张文规对当时紫笋茶进贡情景的生动描述: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我们鼓励学生收集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茶诗、茶联、茶的故事、茶的名句、茶的散文等,然后诵读、欣赏,制成书签、小报,写成读后感等,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的能力。感受我国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文学遗产的熏陶,并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喜爱之情。

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茶的文化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钟山茶语》这门校本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也突出了以茶为载体的素质教育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开发性。

二、 综合实践 提高能力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该是接受式的,而是探究式的、实践式的。”在《钟山茶语》的学习过程中,我多次开展诵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因为创作诗歌有一定的形式要求,平时学生接触得较少、较晚,从内容与形式来说,都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确立了层层递进的铺垫——以大量积累的诗歌内容、形式、语言感受为原始积累诗歌背诵篇目,同时渗透压韵、格律等诗歌写作主要技巧的讲解,初步形成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并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节奏、内容形式美,让学生乐学、爱学;其次,通过学生对对联的创作、技巧、思路的掌握来初步获得能力,尝试用对联的简单方式由易到难地进行简单创作;最终,在课内指导创作诗歌,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独立创作诗歌,同时举行丰富的活动比赛激励学生创作,创作较为浅显的诗歌,使学生在阶梯上升的学习中学习创作诗歌。

(一) 激发兴趣,诵读品味。只有经常阅读,才能真正体味出蕴藏于诗中佳妙的诗美来。《汲江煎茶》(苏轼)、《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白居易)、《煮茶》(皮日休)、《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卢仝)、《西山兰若试茶歌》(刘禹锡)、《六羡歌》(陆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李白)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茶诗。累积学习诗歌百余首,适当渗透诗歌格式讲解,积累感性诗歌经验。了解相关创作知识(不强求平仄、压韵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想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同时也要让学生在读后谈感受。一是要准确理解诗歌教学的美育价值所在,把握其精髓,并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去促使目标的实现;二是要明确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是以欣赏为主,而非教师的讲解。

教师应为学生完整地欣赏诗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保证有充足的欣赏时间、有宽松的心理氛围、尽可能地让学生身临其境、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惟有这样,才能真正组织好诗歌的教学活动,让诗歌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 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品出诗歌的意,悟出诗歌的情,读出诗歌的韵,“天然去雕饰”。就在学生如火如荼的背诗热潮方兴未艾之时,不失时机地将赏诗融贯其中,使学诗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其次,教给技巧,指导欣赏,增进对诗歌语言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夯实基础,炼字用词有选择地讲一讲,它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但最终还要集中精力朗读、背诵。朗读要处理好句中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感情恰如其分。至于体裁、格律知识,要略讲得通俗易懂。

(二) 围绕主题,重视编排。天高方可任鸟飞,只有让学生有大容量的诗歌阅读,才能让学生的诗歌创作语言绽放出奇葩,随手拈来,灵思倍涌,在广阔的诗歌天地里驰骋翱翔。

(三) 授之以渔,鼓励尝试。交给孩子诗歌创作的十五种写法。

1. 明喻法——描写事物的特点,适合描写实物和大自然景象。

2. 暗喻法——表现丰富的联想。

3. 阅兵法——表现景物的层次。

4. 排比法——表现节奏,加深印象。

5. 拟人法——活泼可爱、有趣。

6. 摹声法——增加趣味。

7. 假设法——写出美丽的希望和想象。

8. 夸张法——制造特别效果、加深印象。

9. 疑问法——引起兴趣,深入思考。

10. 重叠法——诗的“心跳”,节奏更明显。

11. 故事诗——讲故事写成诗。

12. 图像诗——借图增添趣味,加深印象。

13. 呼告法——不论是否面对面相见,直接呼叫对方,使内容更深刻、生动。

14. 对话法——平易近人,如在眼前耳边,易接受。

15. 对比法——凸显内容、性质,包括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动作对比、事件对比、人物对比、空间对比……

(四) 创造机会,学以致用。用,是学习诗歌的最好方式。在诵读理解多篇关于茶的诗词的基础上,我们激励学生联系生活,大胆创作。先后举办了诗歌小报比赛、专题诗歌黑板报、诗歌朗诵班队课、诗歌集子、诗歌趣闻、吸引了学生对诗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