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的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肯的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肯的名言

林肯的名言范文1

我们常常会忘记,幸福并不是我们得到了我们所没有的东西,而是懂得和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

每日自励

我保持耐心。

每日短文:鞋匠之子

第十六届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身于一个鞋匠家庭,而当时的美国社会非常看重门第。林肯竞选总统前夕,在参议院演说时,遭到了一个参议员的羞辱。那位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4夫妻笑话 4儿童笑话 4爱情笑话

“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 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得那么好。”

参议院陷入一阵沉默里,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 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技术。”

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都化成了真诚的掌声。后来,林肯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美国总统。

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林肯没有任何贵族社会的硬件。他唯一可以倚仗的只是自己出类拔萃的扭转不利局面的才华,这是一个总统必备的素质。正是关键时的一次心灵燃烧使他赢得了别人包括那位傲慢的参议员的尊重,抵达了生命的辉煌。

人的家庭出身已是命中注定,无可更改,但这出身并不决定你的一生,关键是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瞧不起自己。不要否认,不要辩解,坦然地面对这一切,真诚地热爱你平凡普通的父母,这样才会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

每日书摘:首先要除去人生罪恶感

细心观察的人,将会知道人生中有只为存在而存在的最低层次和有精神喜悦的最高层次。

我认识几个已完全到达高层次人生的人,约翰·莱利博士是其中的一个。

他是一位很有声望的名医,担任过总统的主治医师。

莱利博士每天早晨最重要的功课就是感谢上天赐给他健全的肢体,祈祷肢体都能完全发挥功能。仿效他这种健康维持法是绝不会吃亏的。莱利博士这样祈祷着:

“主啊,感谢你赐给我明晰的头脑、坚强的心、健康的肺、美妙的动脉和静脉组织,还有可靠的消化器官。

感谢你赐给我视力与听力。

感谢你使我全身看到你创造的完美技术。

莱利博士一生健康而机敏,活力充沛。直到95岁的一天中午,在午睡时,他被另一个世界召去了。

照顾博士的护士后来告诉我,他在那一天的午睡前说:“请转告皮尔先生,我会在那一边为他工作。”

林肯的名言范文2

[关键词] 探究性阅读 语文教学 运用

探究性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的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文本为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就是探究性阅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旨在使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激起探究的勇气。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是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前提和保障。

1.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课题可谓课文的眼睛,课文的灵魂,具有高度的指向性,或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或体现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是课文学习的一个突破口。因此,从课题入手无疑是课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例如,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在指导读课题后,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当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提出问题。

生:我想知道课文写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

生:我想知道“我”不在祖国,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生:我想知道“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生: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表达什么思想?

师:好!同学们想知道那么多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有探究精神,那么,大家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读课文吧。

由此,我深刻地体会到以往的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教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探究的能力。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积极性很高。

2.抓住“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

抓住课文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值得探究的问题的关键。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

《鞋匠的儿子》一文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卑微,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展现了林肯宽容、诚实、谦虚、自信、真情的人格魅力。因此,在设计时,我力图抓住参议员们态度变化的一条线和林肯的三段话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展开教学。

参议员态度的变化:羞辱――大笑――静默――掌声,学习过程中,我抓住这个“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参议员会从羞辱林肯转变为发出赞叹的掌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林肯的三段演说,从而体会这三段话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创设问题情境,就如同交给学生阅读的一把钥匙,让他们利用这把钥匙,去开启一扇扇知识和智慧的大门。

二、充分感知文本,引导质疑探究

朱熹认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合贯通却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就要激发有疑,而“疑”的基础是“读”,“读―疑―思”是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只有充分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主动地建构意义,在体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阅读期待、心理积淀和文化背景等情况的诸多差异,往往抓不住探究重点,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途径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如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学生通过初读、检查读,对课文已经有了浅显的理解,应当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所得。如巴金爷爷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在这封信里,他写了些什么呢?在初读感知后,学生对课文大意已有了认识,接下来就应该是自读感悟,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高深层次的疑问,来促进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如“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引导质疑:巴金爷爷是个普通人吗?他有才华吗?学生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的理解,或划、或圈、或写,将自己的读书收获整理、归纳,这一环节完全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然后,学生可以结合课前所查阅的资料,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杰出”和“普通”形成对比,巴金爷爷著作等身,成就巨大,理应列入杰出人物,但他要家乡孩子把他视为普通人,不只是简单的谦虚,更重要的是他与家乡孩子想有一个平等的亲近的机缘,更利于互相之间的沟通。写作不是有才华,而是有感情,有爱,这也不是普通的自谦,更重要的在于突出他对祖国、对同胞有着深厚的感情,深深的挚爱,这才用作品表达出来。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感悟理解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拓展课外阅读,培养探究习惯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课本只是一个凭借,凭借它历练学生的读书本领。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因此,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课内阅读教学带动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外阅读加深和补充课内阅读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我就向学生推荐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并且我向他们选读了其中的几个段落。当学生沉浸于小说情境中时,我提出了课外阅读这本书的要求。

近几年,我们学校为各年级学生订阅了一本由李吉林主编的《新补充读本》,这套读物配合“课标”苏教版小语教材,从另一个视角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新的材料和新的实践形式。如配套11册教材的《爱迪生的故事》、《穷人》、《韦德的心愿》、《学会聆听》、《迢迢牵牛星》、《岁寒三友》等,书中的诗歌、科普小品、散文、历史知识、名家名篇,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没有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积累,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指导阅读技巧方法,促进探究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阅读实践中,要养成两个好习惯:(1)养成边读书边动笔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是自己的书,可在书上划出重要句段、写批注。如果是借来的书,提倡写读书笔记。(2)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惘。”学成于思,边读边思,读书才能有所进益。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使所学的知识反复运用,触类旁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3.尝试主题教学,让探究性阅读向课外延伸

前一段时期,我反复研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主题教学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还是以《鞋匠的儿子》为例,林肯之所以能打动他的对手,是因为他的诚实、宽容、机智;他之所以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源于他对这个国家的贡献。林肯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我们应该走近一个更真实的林肯。于是,我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林肯的故事,包括林肯的一些名言警句,别人对林肯的评价等。学生通过阅读《敌人与朋友》、《宽恕的力量》、《林肯的“独断”》、《林肯的财产》等故事,以及林肯那些闪烁人性光辉的格言、语录,头脑中林肯这个人物形象自然就丰满起来了。学完课文后,我又鼓励学生去读读卡耐基的《林肯传》,相信学生会认识更鲜活的林肯!

林肯的名言范文3

关键词:加拿大;教室布置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035-02

Ms.Donaldson的课堂是一个12年级的英语文学课堂。教室布置是以“森林”为主题,即任何的陈列布局都与“树”相关。

1.“树林拾遗”――图书角。“literary forest”里面专门划出了一个角出来,几张桌子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后面的墙上有一块森林的大背景,满地落叶,一个小姑娘手里拿着一片树叶在认真地看着,有像国内“书海拾贝”的味道。《时代周刊》,《人物》,《life》等流行杂志也摆放其中。加拿大基本上每个教室里面都会有一个读书专区。有图书,小说,人物,地理等等。

2.“学习成长的树”――知识区。“literary forest”靠近老师办公桌的那堵墙上,有一块叫做“Nurture Spirit”的地方。上面贴满了一张张纸质的“树叶”,这是学生们书写自己最近所思所学的地方。上面的话可以是在看书过程中触动很大的一句话,也可以是最近得到了某某同学的帮助后感慨而写下自己的一些最朴实的感受。或是世界正在遭受的一些危机而写下的心语心愿。这在加拿大的课堂里面不是罕见的。老师们一般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学生的一些心理动态来彰显人文的气息。

有一个“words brunches”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老师在墙上张贴了一个“树干”,上面有很多的树丫枝。每一个树枝上都延伸出来许多“单词”。老师说,这是学生一周之内遇到的生词,然后就把它们贴在不同的树枝上,然后等到这些生词“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老师就会让学生们分工合作,查阅这些生词,并通过绘图、海报等各种形式制作出来相互交流学习。

靠近门的那堵墙上,有一颗不大不小的“Feminist 101 Tree”。Ms. Donaldson 告诉我,最近学生们阅读的书籍和我们上课的内容都是有关女权运动的,所以,这一颗树上面的树叶全部是关于“女权运动”的文献和故事,以扩大学生在这个话题上的眼界,补充课外知识。这都是老师平常在生活中自己注意收集素材的成果。加拿大的教室布置,大多数都是“与时俱进”的,不会在某一主题上停留一个学期之久。

3.“伟岸之树”――励志区。不得不提到的一块区域是教室中激励性、启示性的“名人名言”,我们国内的教室也有类似的“名人名言”,不同的是,这儿的老师把“名人”从圣坛当中请了下来,走进了学生的平凡生活中,而且“名人”领域涵盖之广,也是国内不能比拟的。“literary forest”里面的“拳王阿里”的文字解说是“He is fighting in the ring”。篮球明星奥尼尔说“because life is more than a game”。一个美丽的女孩旁边是“From homeless to Harford.”甘地――“think about what make a real Gandhi”。总统林肯的篇幅最长,老师没有写林肯是如何的成功,林肯的丰功伟绩,倒是把林肯一辈子全部失败的年代和时间全部一一对应,最后说了一句“Never say die”。这只是其中一隅,还有像“Make the art but not war”之类的文化专区,黑白相片和海报的搭配,让人看了以后都真想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事情。励志,但是却一点也不“功利”。像涓涓细流一样浸润着孩子的心房。

4.“硕果累累”――展示区。这儿的教室布置一定少不了学生自己的作品区。可以使用墙壁张贴儿童的作品、小组习作、图表、相片、剪报等,也可以展览他们搜集的有关英语语言国家的风景名胜、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这些都是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一种赞赏儿童学习表现的方式。“literary forest”中,那一块“cluster of fruits”就是学生的作品展区。笔者去看的那一个月,他们展出的主题是“Mandala:A Mirror of My Self”。一个一个三维转盘,蕴藏着学生的小故事,大梦想。小小年纪就有了一种“轮回”的哲学思维,真不简单。

5.“规矩方圆”――规则和标准。这是绝对少不了的一个板块。笔者细心的发现其实每一个教室里面都会有一个“标准区”的存在。根据不同老师的风格,会有不同的布置。一般来说,他们都会用Chart paper,把他们的“预期目标”和“成功标准”条目清晰的罗列出来。“预期目标”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大方向要求;“成功目标”一般是老师基于自己班上的情况,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若干条学习目标。有些教室,老师会把个人的纪律要求也一块儿加上去,使之“可视化”。“literary forest”的老师也没少了这几样,但是他还外加了一些海报,这些海报都选取的很得体,记得其中一幅的名字是“rules of the world”,是把世界各种信仰的符号以及核心原则都展现出来了,比如说,道教就画了一个八卦,Daolism,旁边写了一串串英文解说。言下之意就是在说,世界是一个规矩的世界,人是在一定的“limited freedom”里面活动。

【反思之一】:教室布置是班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良好的教室布置,不仅能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更能激励学生成为健康的学习者。但是,国内的教室布置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缺陷之一是:过于单一,取材局限于名人名言,名人典故。给学生以崇高榜样的引导本无可非议,但在呆板的过程中渲染过分,似乎给学生造成了威压,缺少自主张扬意识,有“曲高和寡”之不足。应借鉴加拿大教室布置方式,把圣人拉下圣坛,在平凡中见其伟大,或有“凡人智语”等。

【反思之二】: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大部分教室布置陈设都制造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诸如“高考倒计时”屡见不鲜。部分老师们用“成功学”的模式布置教室文化,别出心裁的制作各种“光荣榜”,让少部分人成为一时“英雄”。殊不知,这是一种不公正的培养模式,对于“英雄”本身,也是“赢得起输不起”心态的滋养。加拿大老师善于发现学生们的长处,在布置上也会想法设法的让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发扬。让孩子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

【反思之三】:教室布置周期长。国内有些教室布置精美,但细细一问,此布置已经维持了两个月甚至是一个学期。往往是开学之初,老师们布置教室的热情高涨,学校督查力度很大。过了不久以后,热情一过,教室“落空空”,在大家眼里,教室布置就好像是一个任务,一个形式。这样的教室如一潭死水,在学生心里激不起半点涟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细水长流,时常更新,根据最近所学、最新时讯、最新近况来布置装点教室。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平常多多收集有用的素材。

参考文献:

[1]刘惠.浅谈中学教室布置艺术[J].东南西北教育观察,2011,(5).

林肯的名言范文4

1、父之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戴圣

2、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歌德

3、家庭是学习举止礼貌的好场所。如果你的孩子成人后有良好的举止,这会使他们生活更加惬意舒适。——索菲娅·罗兰

4、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日)木村久一

5、亲人不睦家必败。——林肯

6、他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因为他的家庭和睦。——(德)歌德

7、未有和气萃焉,而家不吉昌者。未有戾气结焉,而家不衰败者。——山阴金先生

8、我宁愿用一小杯真善美来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不愿用几大船家具组织一个索然无味的家庭。——(德)海涅

9、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歌德

10、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俄)托尔斯泰

林肯的名言范文5

简单地说,“素养”是人的行事力。“力”是“心力”,人的“行事力”是人“行事所具备的心力”。“心力”是什么?是人适应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与情境、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解决生活中的多种问题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指人的心理社会资源及统合心理社会资源产生效能的能力。“心力”是决定“行事水平”的内在条件,“行事水平”是“心力”的外在表F。“心力”是潜隐的,“行事水平”是外显的。“心力”一旦形成,始终存在于人的素质结构中,而“行”只有在特定情境中方能发生,“行事水平”是人应对特定情境时表现出的水平。“行”是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心力”是支撑“冰山一角”的“水下山体”。如同“水下山体”的高度决定着“冰山一角”的高度、“山体”的厚重度决定着“一角”的稳健度一样,“心力”的高度决定着“行”的高度,“心力”的厚重度决定着“行”的稳健度。又如同“冰山一角”的高度表征着“山体”的高度,“一角”的稳健度表征着“山体”的厚重度一样,“行”的高度又表征着“心力”的高度,“行”的稳健度又表征着“心力”的厚重度。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升人的素养,而提升素养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有较强的行事能力和上佳的行事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最终的、最根本的指向是人的“行”。将“素养”定位于“行事”之“心力”,凸显了提升“心力”的指向,凸显了“行”在教育中的终极价值。如果简单地回答教育是干什么的,答案是:教育是培养人的“行事力”的;如果听到或者看到“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素养的”,我们在心里当要理解成“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行事力的”。这与陶行知先生“行是教学之中心”“行是教育之根本”的思想是一致的。陶先生说:“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做”就成了教与学的中心;陶行知先生又说:“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做”成了教育的根本。(见《陶行知教育箴言》P5~P7,哈尔滨出版社,2011年8月版)

简而言之,“核心素养”是人的高阶行事力,是人做复杂事情所具备的一种心力。“核心素养”的“高阶性”,一体现在它的“做复杂事”上,“复杂事”是人“应对难预料的生活情境、解决较难问题的事情”,做这样的事有一定的难度;二体现在它需要统合有关的心理社会能源,融合为具有整体性和整体力量的心灵结体――多要素的统合体,这是具有较高能量的一种心力。本文所说的“能源”是指为人的心智活动、行为活动提供能量的心理社会资源。

“核心素养”作为有关心理能源或精神要素的统合体,不是知识、情感、态度等相关要素的简单“堆积”“累加”(现在很多论述中的“综合”其实是一种简单累加――因为没有从整体性的角度论说),“核心素养”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要素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树木与树枝、树叶、树干的关系,不是上位与下位的属种关系。所以,“知识是一种素养”,“技能是一种素养”,“情感态度也是一种素养”的说法,如同“树叶也是一种树”的说法一样是错误的,荒唐的,在实践上也会产生后果严重的误导――这种误导已经普遍地客观存在着。另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组成要素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而且与统合体有不同的联系方式和作用关系,所以“核心素养”也不是一个集合概念(还有说成“族概念”、“群概念”的),而是一个普通概念。因为作为集合概念的集合体,是同类对象的集合,组成它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且每一元素与集合体的联系方式或作用方式是相同的。如“森林”是众多树的集合,组成森林的每一棵树都具有相同的属性,且与森林这个集合体具有相同的联系方式、作用方式。

“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是“素养”,其对应的概念是“非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具有三个重要特质:高价值性;高迁移性;高普适性。由于本次论述的重点是“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在此不对“核心素养”的特质展开来论说,下文在讨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时候会详细分析。从逻辑上讲,下位概念的本质属性一定包含着上位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界定了“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来界定“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为了方便讨论和理解,我们先熟悉一下两个经典人物的言语事件和言语行为。

【案例1】

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首次在参议院演说。在演说之前,有不少被他打败的参议员想要羞辱他,想给他一个下马威。有个傲慢的参议员在大庭广众下对林肯发起挑战:“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话音一落,引起众多参议员长时间的大笑(实际是嘲笑)。应该说,场面十分尴尬。

等到大家的笑声止歇,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林肯转头对那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林肯没有用针尖对麦芒的方式回击羞辱他的参议员,而是用柔中含刚、充满真情和睿智的话语,化解了尴尬――转嘲笑为赞叹,为他的正式演讲排除了巨大障碍。

【案例2】

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的主角――孔乙己在成亨酒店喝酒,有人当众揭他的痛,说他偷人家的书挨了打。好尴尬啊!孔乙己如何应对呢?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便说出许多“短衣帮”们根本不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啊,什么“之乎者也”啊,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孔乙己觉得自己很有学问,既想显摆,又想教人,于是就考问酒店的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是怎么写的?”伙计不屑回他,他便恳切地说:“不能写吧?……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当得知伙计会写的时候,他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哪知道,伙计很不耐烦,努着嘴走远了。孔乙己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读了案例,我们言归正传。简单地说,“语文素养”是人的“用语行事之力”。力,心力也。显然,“用语行事”属于人的外部行为,“心力”是人的内在条件。“心力”支撑着、Q定着“用语行事”的水平,而“用语行事”的水平又表征着“心力”的强弱程度。提高“用语行事”的水平,是提高“心力”的最根本的目的和最终的旨归,舍此目的和旨归,提升“心力”就没有意义。著名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了这种(语文)生活的能力”。“终极点在‘行”’,深刻地揭示了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和核心目标所在(但是,笔者不赞同“出发点”在“知”的观点,出发点仍然是“行”――人因行而知,知而促行,行而获知,循环往复,最后达到能“行”)。这里,我们确立了研究“语文素养”、讨论“语文核心素养”的逻辑支点――“行”。这也是笔者讨论有关“素养”话题的立脚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理解“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人高层阶的用语行事所具有的心力。具体说,它是人用语文的方式(言语)恰当应对复杂的言语情境,以解决问题、满足需要、达成目的所具有的统合心理能源的心力。这个概念的内涵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1)较强的统摄性。“语文核心素养”是统合体,具有统合力,在语文素养中居于“中心”“中枢”“统帅”“命门”的地位。首先,它在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中――如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方法、语文习惯、语文情感态度等,居于中心位置,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方法等语文素养的要素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而是为了形成较强的“用语行事的心力”――“语文核心素养”;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是学习语文诸多要素的根本目的和最终旨归。其次,“语文核心素养”是“总指挥”,对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具有召唤的、协调的、凝聚的、调遣的功能,而语文素养的单一要素却不具备这种功能,它们不能在言语交际情境中“单兵作战”,它们只有统合到“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中“联合作战”,才具有现实的“生产力”――“用语行事”、“用语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收到满足需要、达成目的的成效。林肯无论是就职演说之前的演说,还是南北战争中的葛斯底堡演说,都不是单一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作用的产物,而是诸多要素“联合作战”的产物。而孔乙己呢,由于缺乏这种素养,所以在言说中不能统合心理资源,只能前言不搭后语地冒出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之乎者也”。再次,由于“语文核心素养”统合着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所以“语文核心素养”增强的过程,实际也是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得到提升的过程,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高水平的将军一定会带出高水平的士兵。这也像育树,我们只要依循树的生长规律育树,使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那么树的组成部分――枝、干、叶就一定是有活力的。最后,具有高阶性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低阶性语文素养――“语文非核心素养”具有决定性。“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高阶性的语文素养,它能恰当应对变化莫测的复杂言语情境,能自如地解决有一定难度的言语问题,能完成有较高质量、较大价值的言语任务,人一旦拥有这种心力,其应对日常的普通的简单的言语情境时就会“居高临下”,就会“游刃有余”。打强敌不难,打弱敌一定更易。所以,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语文非核心素养也必然会提高。

(2)有机的整体.性:从功能上来说,“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力、统合力,它是感知力、判断力、思维力、语感力等的综合;从心理实体来说,它是人的心理社会资源的统合体,它是语言与经验、思想、情感的统合体,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习惯以及人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合体,它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文习惯的关系就如同“树”与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的关系一样,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单一的语文要素不是“语文素养”,更不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知识是一种语文素养”、“语文技能是一种语文素养”、“语文情感态度也是一种语文素养”的说法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就如同说“树干也是一种树”、“树叶也是一种树”的错误是一样的。认识并纠正这种错误,不仅有逻辑意义,更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性存在,其生成、生长的内在机理与作为其部分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生成与生长的机理是不同的(下文另述)。对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进行单一的碎片化的训练,并不能必然带来语文素养的提高。孔乙己尽管记住了大量类似“君子固穷”、“之乎者也”、汉字的多种写法等碎片化的知识,但由于不能统合、不能转化为应对生活情境的行事能力,所以他不具备人应有的“语文核心素养”。而林肯两次著名的讲话,虽然没有引用一句经典名言,但他能将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恰当地统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他的讲话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3)较高的价值性:它对个体和社会均能产生有价值的结果。对个体来说,它能帮助人恰当应对日常生活中比较复杂的言语情境,解决人言语交际生活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人依凭它可以满足其个体需要,达成个体的生命意愿或目的,产生个体所期许的言语效果。对社会来说,它能产生有积极意义的言语效果和结果,给社会增添正能量。“案例1”中,林肯在复杂的言语情境中,用既含真情又蕴睿智的言语,以柔克刚,化被动为主动,消除了尴尬,排除了挡在正式演讲路口上的障碍,不仅达成了自己的目的,而且也给现场的人、给整个社会乃至给后人传递了“人无贵贱、一律平等、劳动者可敬、劳动人民伟大”等先进价值观,这是传给社会的正能量。所以,林肯用言语所做的这件事具有较高的价值性。可是孔乙己呢,表面看来,他熟读经典,能随口说出“君子固穷”的名言警句,且满口“之乎者也”,文乎文乎,尤能显示其汉字文化“水平”的,是他居然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相比那些“短衣帮”来说,他的语文素养似乎挺高(不少教育研究者就可能这样认为,他们对熟读经典、满口成语警句的所谓“厚积者”情有独钟,认为这种人语文素养高、人文素养高)。但是,孔乙己的语文素养真的挺高吗?非也!他用言语来回应嘲笑他的人之后,不仅没有化解自己的尴尬,而且还引来更大的哄笑声,自己的目的没有达成,同时也没有给他人、给社会带来积极意义:他没有真诚地言说,而是用偷换同义词语、自相矛盾的话语来为自己的偷窃行为狡辩,这样的用语行事是消极的,是让人耻笑的。所以孔乙己的言语素养是低的,他不具备“语文核心素养”。从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衡量是否有价值,是考量“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

(4)较强的迁移性:“语文核心素养”一旦形成,将会积淀为个体生命基质性的东西,会为个体持久拥有,它会在个体终生言语生活中长期发挥作用。“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具有统合性的心力,它的迁移性很强,它能够在变化的、无序的各种各样的言语情境中发挥效能,它能帮助个体在多种多样的言语场景中收到达成意愿、满足需要的交际之效,只要主体需要,它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很显然,林肯具有了这样的“语文核心素养”,他不仅在上例的言语情境中显示了较高的“用语行事”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在他一生的生命活动中、在他所处的各种情境中都有上佳的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他在领导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发表的《葛底斯堡演说》,这篇不足3分钟的演说成了美国历史上被人引用最多的演说。凡是不具有较强迁移性的东西均不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也不属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元素,不是我们语文教育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比如孔乙己所记住的“回”字的四种写法,就没有广泛的使用价值,缺乏较高的w移性。这类知识属于“语文非核心素养”的范畴。

(5)较高的普适性:即“语文核心素养”不仅对语文专业人员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都很重要,它是每一个人得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人只要生活,就离不开“用语行事”。每一个人的言语生活不仅有简单的,而且一定有比较复杂的。当遭遇复杂的生活情境、言语情境的时候,就需要有较高的“用语行事”的心力,这种心力是人人都必须具备的本领,是人之为人的必备素质,是人获得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必要条件。林肯具备了这种心力,他就具有了很好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超越性,孔乙己不具备这种心力,他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他就成了社会的异类,成了无法立足于社会、难以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人。

林肯的名言范文6

1、从母亲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讲故事的快乐。——歌德

2、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3、“母亲那种献身精神、那种专注,灌输给一个男孩的是伟大的自尊,那些从小拥有这种自尊的人将永远不会放弃,而是发展成自信的成年人。你有这种信心,如果再勤奋就可以成功。”——多萝西。埃诺博士

4、母性的力量胜过自然界的法则。——芭芭拉·金索尔夫

5、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6、冈察尔的名言: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这说明母爱是非常伟大的,是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的。

7、无论我现在怎么样,还是希望以后会怎么样,都应当归功于我天使一般的母亲。我记得母亲的那些祷告,它们一直伴随着我,而且已经陪伴了我一生。——亚伯拉罕·林肯

8、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巴尔扎克

9、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就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马克·吐温

10、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11、母亲不是赖以依靠的人,而是使依靠成为不必要的人。——菲席尔

12、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13、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

14、“年轻的时候,她说我是一个好孩子。有这样一个忘我牺牲的模范母亲,又怎能不做一个好孩子呢?”——李斯特

1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16、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高尔基

17、在孩子们的口头心里,母亲就是上帝的名字。——萨克雷

18、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

19、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20、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马克·吐温

21、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22、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林肯

23、她让我感到了美的诱惑!——达尔文

24、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25、在你的生命中最荒谬的一天,就算你有一台电动的骗人机器,你也骗不过你的母亲。——荷马·辛普森

26、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27、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28、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29、母亲们是天生的哲学家。——斯托夫人

30、老舍说的: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我觉得这句话说明慈母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想根对花一样重要。

3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32、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33、人的嘴唇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

34、“当母亲逝世时,我身心交瘁,简直要垮掉,我几乎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希思

35、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

36、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37、对我而言,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话,这要归功于她。——查尔斯·卓别林

38、母亲对我的爱之伟大让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验证这种子爱是值得的。——夏加尔

39、“我很幸运有爱我的母亲”——贝多芬

40、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茅盾

41、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42、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

43、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之子()

44、我的母亲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我所有的一切都归功于我的母亲。我一生中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我从她那儿得到的德、智、体的教育。——乔治·华盛顿

45、青春会逝去;爱情会枯萎;友谊的绿叶也会凋零。而一个母亲内心的希望比它们都要长久。——奥利弗·温戴尔·荷马

上一篇元旦节的画

下一篇梦想成真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