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范文1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运动方式的模仿中,积累对平移旋转的感性认识,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以及不同,能辨认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辨析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初步感知

1. 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运动”(板书)。

2. 根据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如下图),请你用动作或声音进行模仿,来感受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模仿,陆续呈现7张图片: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

3. 你能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图片分类吗?

(1) 平移:

①把它们放一起,你是怎么想的?

②弹射塔是怎么运动的?

③它们都是怎样移来移去的?

(2) 旋转

①把它们放在一起,你们又是怎么想的?

②什么东西在做旋转运动呢?

③除了都在转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相同的地方?

④课件重点突出:中心点不动。

(3) 斜着移:你们为什么把传送带也归在平移里面呢?

①预设:你们叫它斜移未尝不可,但是我们的运动只有两种:平移和旋转。那么,传送带上大米的运动该归到哪一种呢?

②强调:原来这么斜斜地移动也叫平移。

4. 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初步认识了这些运动全部叫平移,这些运动全部叫旋转。

二、 进一步感知

1. 同学们还记得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群“神奇的小鱼”吗?你想让它向东游就向东游,你想让它向西游就向西游,你们想玩吗?

2. 平移的感悟:

(1) 如果想让小鱼做平移运动,你有办法吗?自己玩玩看。

(2) 是平移吗?是怎样平移的?

(3) 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办法?

(4) 突出斜着移:这样斜着是平移吗?有什么严格的要求?

(5) 曲线或圆形平移:如果像图2这样,还能叫平移吗?你是怎么想的?

3. 旋转的感悟:

(1) 如果让小鱼作旋转运动,你有办法吗?在桌面上转转看。

(2) 请一位学生上台展示过程。

(3) 你们认为这是旋转吗?转一点点也叫旋转。

(4) 他刚才是怎么操作的?你为什么要按住呢?

(5) 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办法?按住的地方不一样。

4. 学生汇报时将有代表性的小鱼贴在黑板上:

(1) 整理学具:“神奇的小鱼”好玩吗?

(2) 刚才通过平移变出了这么多白色小鱼;通过旋转,变出了这么多红色小鱼。仔细观察这些小鱼(见下图),你有什么发现吗?

5. 老师把小鱼都收起来,只剩2条,你能通过运动,把一条小鱼弄到和另一条小鱼重合吗?

三、 运用拓展

1. 小结:同学们真棒,已经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更深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平移和旋转吗?

2. 学生举例。

3. 学到这里,或许有同学会问了:学习平移和旋转,到底有什么用呢?老师这里有3个话题,你最想研究哪一个?

(1) 这幅画该怎么挂?(2)到肯德基怎么走?(3)楼房可以搬家吗?

4. 随机链接:

(1) 想在书房墙的中间上方挂一幅画,应该怎么调整呢?(方法多样)

(2) 老师想去肯德基,该做怎样的运动?

(3) 上海音乐厅会搬家?(录像欣赏)

5. 小结课堂:

(1)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同学们,生活中平移和旋转很多都是同时存在,下课后,你可以再去找找。

反思

以往教师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往往把重心放在怎样在方格纸上进行操作:给学生一张方格纸,方格纸上画一个三角形,把这个三角形向右移动两个格,再向上移两个格。但笔者觉得这不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因为教师在作业课上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落实这个目标,亦可放在第二课时的练习课中进行。那么,“平移和旋转”起始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区别在哪?如何才能让学生经历体验建构的过程?便成了课堂的着力点。为此,笔者精选学习素材,帮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掌握知识。

一、 视频素材,在观察和模仿中感悟

平移和旋转是运动的两种不同方式,学生首次感悟时要力求感知对象的典型性,同时教材出示的都是静态的图片,再加上学生无法也没必要用精确的语言进行概念描述,因此,笔者充分利用网络素材,搜集各类有代表性的运动现象:左右平移、上下平移、斜着平移、逆时针旋转、顺时针旋转、转半圈的旋转,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刺激,用动作的准确性感悟运动方式的不同,从而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最有争议的是视频中的“传送带”,可放手让学生充分表达,学生有的关注传送带,认为是旋转现象,有的关注传送带上的大米,认为是平移,都有道理。平移和旋转往往在生活中同时存在,关键看关注点。

二、 操作素材,在体验和比较中完善

在教学时,如果选用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操作,学生很可能感受不到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区别,如果选用类似于“箭头”一样的教具,刚感觉脱离实际过于数学化,因此,笔者在教材第44页的“小鱼图”中找到了两者的平衡点。教学时,从春晚上的“神奇的小鱼”切入,让学生手中的小鱼也能随着自己的意愿做两种方式的运动,最后通过观察和比较“变出来的两种颜色的小鱼”,感受“变与不变”的本质特点。

在感受平移和旋转运动的过程中,操作素材“小鱼”的选取,很好地帮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1)学生认为斜着平移有严格的要求,小鱼的头朝向是不变的。(2)平移的过程中既然小鱼的头朝向一直跟原来一样,让小鱼作波浪和圆形路径的平移,对学生的认知提出了挑战。(3)平移小鱼有方向和距离要求,旋转小鱼同样也有方向和旋转角度大小之别,操作中有所蕴含,不点破也关系不大。(4)让两条小鱼通过运动达到重合的设计,是运用平移和旋转解决问题的体现,尤其是第二小题:你能一次性搞定吗?继而将旋转中心移到小鱼的外面,打破了思维定势。整个过程,操作素材“小鱼”让学生的认知不断完善,构建起来的新知不断丰厚。

三、 生活素材,在运用和拓展中提升

只要学习素材的选择能吸引学生,课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笔者在设计平移和旋转的练习时,费了好长一段时间,一心想借助一些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课堂提趣增效。在提趣方面,笔者课前认真参考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引入了生活上经常被运用到的三个实例,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不断调整挂画位置、去肯德基如何行走、上海音乐厅平移,把学生的情绪延伸到了课外,他们意犹未尽;在增效方面,把一幅斜的画从左下方挪到正上方,通过水平、竖直和斜着三个方向都可以达到目的,同时在观察行走路线时进一步明确转动一点点也叫旋转,并且为将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行走路线埋下伏笔。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范文2

一、教学过程

在没有课件的情况下,通过自制的风车、陀螺、玩具飞机、玩具汽车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平移与旋转的现象。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强,没有马上告诉学生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所发现哪些运动方式与刚才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教具运动方式相同,并根据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通过这一启发与引导,课堂沸腾了,~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唯恐老师不让他发言。于是我将43名学生分成5个小组。让他们讨论时把答案集中起来,推选组长发言,每组都给出了不同或相同的答案。如拉窗帘、推拉门和汽车飞机的运动方式相同;方向盘的转动等与风车和陀螺的运动方式相同。由于同学们受到了教具展示的水平方向移动的影响,没有想到竖直方向的移动。我马上提醒,比如,我们拉衣服上的拉链,升降国旗也是竖直方向的水平移动,同学们情绪高涨,马上回答出乘坐电梯是水平移动,运动员在吊环上表演也有旋转的动作。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上面你们所说的物体沿水平方向或者竖直方向成直线的运动叫平移,围绕一个点或轴做圆周的运动叫旋转,从而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问题分析

首先,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了,重点突出了。但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下课了我找了几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让他们说说身边还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他们回答还有开关水龙头、拧螺丝、用圆规画圆等是旋转,高空缆车、火车向前开动、拉出抽屉等是平移。当时我特别感动,说明他们爱动脑筋。平时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的。只注重怎样传授知识,很少把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探讨,不把理论与生活联系起来,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一个读死书的学生。

其次,在学了平移知识后,有一个在方格纸上移动小房子的操作环节,我让学生准备的自制方格纸,当叫学生操作时,发现学生拿出的方格纸和小房子及不标准,无法在方格纸上平移,老师准备的方格纸在课堂上不能满足每位学生来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参与操作的环节太少,导致难点的突破不太理想。

三、反思观点

反思一:本节课的内容虽然抽象,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方面提供了帮助,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学习数学知识。

反思二:操作观察,计算格数,由于参与的学生不多,导致学困生对该堂课知识的掌握有困难,所以我在课后利用午自习时间将这一知识点进行了弥补,在教学中我对这节枯燥的内容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平移计算格数这一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思三:平时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通过操作体验使学生经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去找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教学设计应注重举例和学生的判断,作业应由浅入深的逐渐过渡,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目标。

四、反思教学的体会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范文3

一、注重备课的有效性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突出讲授内容的重点、难点。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去揣摩学生,用学生的眼光审视课堂教学,找出学生的兴奋点,备出学生感兴趣的课。“教案”要慢慢转向“学案”、“导学案”。备课要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尽可能按照学生的思维变化,充分预设课堂,预设学生,尽可能按照学生的思维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同时备课过程能让教师在备课中有学习,在学习中有探索,在探索中有发现,在发现中有创新。因此,备课时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二、注重师生间的交流

课堂呼唤师生民主平等,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俯下身来,与学生面对面。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可能性》时,老师精心设计三个不同的摸球游戏,一个袋子里全是黄球;一个袋子里有蓝球、有红球:一个袋子里有黄球、有红球。让学生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理解第一个袋子里一定是黄球,第二个袋子里不可能有黄球,第三个袋子里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在师生互动中,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的含义。真正体现出“教师不是中心,而是配角;不是师长,而是朋友;不是呵斥,而是激励”的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境界。

三、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感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如教学《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按排了关于物体的两种简单的运动方式的知识内容。为了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平移”,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如打气筒打气;国旗冉冉升起;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拉桌子的抽屉等都属于平移,让他们体会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明白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这改变。讲“旋转”时,让生想像自行车车轮的转动;手中玩的陀螺、风车、钟上时针的走动。告诉他们这些运动是旋转,明白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与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维品质。从这个意义上出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有这么一题,你能算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

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会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解法。如:

生甲:我把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列式为:

12×10=120(平方厘米)

(15-12)×(10-4)÷2=9(平方厘米)

120+9=129(平方厘米)

生乙:我把图形分成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

列式为:

12×4=48平方厘米)

(12+15)×(10-4)÷2=81(平方厘米)

48+81=129(平方厘米)

生丙:我把图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列式为:

(4+10)×12÷2=84(平方厘米)

15×(10-4)÷2=45(平方厘米)

84+45=129(平方厘米)

生丁:我把图形看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去掉小梯形面积就行了。

列式为:

15×10=150(平方厘米)

(4+10)×(15-12)÷2=21(平方厘米)

150-21=129(平方厘米)

对于多种解法,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证明,这样既让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五、注重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数学教学 留白 思考 评价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3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留给学生一些时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的发展。这个时空,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留白”。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留白”呢?

一、留出思考的空白

就人类的认识规律而言,适时留出思考的空白时间,学生的记忆受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较少,容易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是否能获得结论性成果,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白,引导他们将所学内容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

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平移和旋转后,教师先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再让他们站起来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上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静静地想一想,既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便于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诠释和再次解读,又培养了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

二、留出评价的空白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机制有两种,为即时性评价和延迟性评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使用即时性评价,而课程改革则提倡延迟性评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适时交替使用即时性评价和延迟性评价,允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内化新授知识后,在自我的不断否定中,逐步实现学习的目标。

例如,求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方体表面积时,有的学生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列出(5×5+5×10+10×5)×2的算式;有的学生则根据“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和“有4个面的面积是一样”的信息,列出5×10×4+5×5×2的算式。这两种方法都算出结果是250,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以及结果,准备讲解下一题时,有一个女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话音刚落,不少学生笑了起来,教师顺势问一男生为什么笑。这个男生站起来说:“她把题目的意思弄错了,题目要求的是表面积,而她求的是长方体的体积。”那位女生听后涨红了脸,大声争辩道:“我没弄错!”于是教师问她:“那你能把想法和大家说说吗?”“行!”这位女生上台在黑板画图后,边指图边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是5×10,可以看成是2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上下两个底面是2个5×5,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就是5×5×10。”“哦,原来她是将侧面转化成底面积,这样列式有新意,请把掌声送给这位富有创造性想法的同学!”教师说完带头鼓起掌来,并趁机问道:“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可以这样求表面积呢?”问题又引发了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上述教学中,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哄笑声中否定了那位女生的解法,那位女生就失去了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的每一次灵感闪现都可能成为一颗“课堂的原子弹”,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惊喜。

三、留出反思的空白

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来自学生思维中的各种信息,让其成为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资源,并留给学生反思的时空,使学生不断深化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然后轻轻拉动使其变成平行四边形,继续拉动时,学生齐声说“越来越矮”。这时,教师停止操作,问道:“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你们猜猜,周长有没有变?”

生1:周长变了,因为形状变了。

生2:周长变得越来越长。

生3:周长变得越来越短。

生4:周长没变。虽然形状变了,但不管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都是由这四根木条围起来的,所以周长没变。

师:有道理吗?(学生都点头称是)那面积变了吗?(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学生陷入沉思)

生5:我觉得没变,因为周长没变,所以面积也没变。

生6:面积变了。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在拉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高逐渐变小,所以面积也在不断变小。

师: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分析的同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捕捉有用信息,调整自己的思维,不断进行反思……

留给学生反思的空间,强大的认知需求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种意识恰似教学中的“催化剂”,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模式

G623.5

引言: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当中,学生第一次能够具体系统的认识各类图形,初步形成几何意识和图形概念并学会解决具体的几何问题,不仅如此图形与几何将会始终贯穿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模式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本文通过结合微课的简要概述,简要阐述基于微课下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模式。

一、微课的简要概述

(一)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在建构主义学习论基础上,启用网络线上和课堂线下两种途径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微课内容广泛,基本上所有“微小”的教学模式均可被视作微课,当前有一部分教育人士愿意将微课看做是各种精短的教学视频、短小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课件、高度浓缩和概括的练习以及教师短暂深入的课后反思的集合名称。其中微课中的核心内容为微视频,教师能够在微视频中实现图文结合,并且视频时间不超过10分钟,短小精悍是其具体特征。微视频并不是教师将教学全程一秒不落的拍摄记录下来,而是选择教学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内容,又或者仅仅只是某一个细小的知识点作为微视频全部教学内容,因此学生在微视频中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1]。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教师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者是错误,因此在微课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全部课堂要讲的知识,而是已经设定好的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可能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或难点内容,也可能仅仅只是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的教学内容,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微课比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更加凝练,内容明确,重点突出,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微视频为代表的微课不仅重点突出明,结构紧凑,而且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实时互动性,不需要再像过去的传统课程教学一样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篇幅进行详细的赘述,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2]。

二、基于微课下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模式

针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图形的运动一章教学内容,教师利用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方式重点讲述了平移与旋转的内容。在物体的运动中主要有两大运动方式,分别是平移和旋转,但是这两方面内容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二年级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空间意识,在理解抽象内容方面比较吃力,如果完全依赖课本和教参进行讲解,并不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选择采用微课的教学方式,将平移与旋转的运动特点压缩在10分钟之内的教学视频当中,配合直观动态的动画,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教学难点。

在平移与旋转的微课视频当中,教师利用动画制作软件和变焦特写镜头,设计了一个人手拧开水龙头放水的动画视频[3]。在该动画视频当中,人手在拧水龙头时,教师进行暂停,并将人手旋转的方向用黄色箭头标明清晰,并在旁边配上醒目颜色的文字用以介绍旋转的概念和特点,即物体在围绕某一点或某一方向做圆周运动即为旋转,学生通过观看人手拧水龙头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影响旋转的三大要素,分别为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此时教师继续播放动画视频,在水龙头持续放水时教师再次暂停视频,此时在水流旁边同样有黄色箭头自上而下标明方向,并且在旁边配以平移运动的醒目字样,教师在此时将平移运动的概念和特点也一并标明,所谓的平移指的就是图形上全部点均按照同一直线方向做等距离移动,而不断向下流动的水也能够直观清晰的向学生展现平移既不会改变图形的形状,也不会改变其大小的特性。利用这样的微课视频,不仅将平面抽象的知识概念生动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其清新明丽的字体和丰富多彩的画面也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在微课视频的最后两分钟内,教师利用图表的形式将平移与旋转的定义、运动特点等进行比对,带领学生快速复习和巩固重难点知识内容,并且向学生展示了许多生活案例要求学生判断物体在做平移运动还是旋转运动,比如推拉抽屉,因抽屉只改变了直线运动方向,并没有改变形状和大小,因此属于平移运动;扳手旋拧螺母,与人手拧水龙头一样都是在做旋转运动;商场中的扶梯也是在做平移运动等等。最后教师在微课视频当中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内容,分别写出五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并且能够用平移与旋转设计出一款美丽的图形作为当堂课的课后作业[4]。

在平移与旋转的微课当中,教师舍弃了长篇大论式的讲解,将所有的精华内容压缩在短短10分钟内。并且利用可视的动态画面和多彩图画让学生能够在这10分钟内保持高度的集中,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W习兴趣,帮助学生加强对教学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消化与理解,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大大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论: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教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与创新,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摒弃传统落后的单向教学模式,利用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方式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短小精悍的动态教学视频将平面的图形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断丰富与创新“图形与几何”教学,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意识与几何概念,从而更好地完成小学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赖艳彬. 微课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数学空间与图形)[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娄孝坤. 基于微课下的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策略[A]. 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范文6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二、为什么要改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感到许多学生已经适应被动式的接受知识,回答问题机械化、模式化,完成作业习惯于模仿书本的做法,遇到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的问题,许多学生宁可等待教师公布“标准答案”,能够主动质疑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结果必然导致其学习能力的退化。改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改善学习方式,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是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需要。

新课程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但教师对教材中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体验不能通盘考虑,或把学生看得过高,大幅度地放;或把学生看得过低,小步子地问。这样,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比如,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是依据《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在空间变化位置的方式,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苏教版教材分两次教学平移和旋转,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二次安排在第二学段。三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生活里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本课中,数图形平移了几格和画图形的过程,有许多思维难点和操作障碍,教师如果不深挖教材,不透彻地研究学生,就会简单化地处理教学,从而达不到教学目标。

三、改善学习方式的具体措施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改善学习方式上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它突破了以往以知识为主线的教材设计方式,强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获取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充实学习情趣。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充分感到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使课堂产生巨大变化。

1.认真研究教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对学习素材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是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苏教版教材是汇集众人智慧的宝贵财富,其中蕴涵着一定的科学价值。因此,教师必须研究和挖掘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比如,四年级(下册)“升和毫升”这一单元的安排,旧的人教版教材是五年级教学容积计算时顺带学的,学生对升和毫升的认识较肤浅,而现行的苏教版教材将该内容提前至四年级,开始我有点担心学生能否接受。教了之后,发现这样安排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因此教学时我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猜测和实验,知道图中比较高的那个茶杯能盛的水多,也就是说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这样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便于学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义。本单元还寓数学内容于实践活动之中,巧妙安排了《美妙的“杯琴”》这一活动,让学生自己在几个不同的容器里倒入同样多的水,或者在几个相同的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水。通过敲敲听听、比较声音和编编唱唱、敲出一首乐曲,学生十分兴奋。教学时既突出了数学内容,让学生想办法进行倒水的操作,使用自制的量器估计倒入杯子的水有多少,又防止了只顾玩而忽略数学内容的现象。

2.精心设计教学,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围着书本与教师转,由教师牢牢地控制着。现在,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爱听、爱看的事情入手,采用故事、游戏、比赛、调查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自主探索的愿望,发现问题,自主研究学习。数学活动是学生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例如,在四年级(上册)“角的认识”这一内容,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角和画角的方法后,接着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课堂上,我创设了师生比赛画角的活动场景,“比一比谁画的角大”,把学生引入了经验与新问题的矛盾之中,学生几次延长所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感知,角的边是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的,因而判断角的大不能看边的长短。那么到底与什么有关?在这期间,学生自由支配着自己的“空白时间带”,用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去自悟自得。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而非“解题者”,学生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而非“模仿者”。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去感受知识,才能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3.合作交流,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学习。合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不同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可能存在着差异。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并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的氛围,可以使每个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评点他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同时,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苏教版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大量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获取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例如,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的教学,让学生用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教材让学生自己先摆,再在小组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有三种不同的拼法,变个体智慧为集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