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简单实验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简单实验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简单实验作文

三年级简单实验作文范文1

关键词:分析;指导;培养;感受;表达

一、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由于从“写话”到“习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习作的内容更丰富,容量更大,语言要求更具体、更形象,所表现的主题也更深刻,情感更真挚。因此,教师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一节作文课经常从选材到写作方法讲得面面俱到,而学生的习作却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面比较窄,经历有限,因此,往往造成无材可选、无事可写,再加上他们语言积累有限,写出的语句也很平淡,还有些孩子写出的习作没有层次,顺序混乱,甚至词不达意。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的畏难心理,觉得习作怎么这么难,慢慢地失去信心,放弃习作。

三、理论依据及意义

三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是培养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写作兴趣、习作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教师指导得当,才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习作基础,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写出他们小小心灵中的点滴美好感悟。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小学三年级正式从“写话”进入“习作”阶段。他们现有的语文知识、语言水平都影响着他们的表达方式。起步阶段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怕写作文。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习作分析、小组讨论,先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针对起步阶段学生习作出现的问题,我们教师从学情出发,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做到对症下药,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扩大学生的素材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我们将课题研究分三步走来进行:

第一阶段:在教学中初步研究探索进行作文起步阶段训练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并确定其中较为有效的几种方法。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整理习作起步阶段的指导策略。

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调查问卷法、实验对比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探寻三年级习作教学的指导方法与策略。

1.确立目标,使习作指导有章可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习作要求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泥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是对我们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习作教学策略的指导。分析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畏难于习作,教师困惑于习作教学,而我们将习作教学的门槛放低一些,这样,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互利互惠,既激发了兴趣,又达到了目标要求。

2.培养兴趣,热爱写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的作文回到生活当中去,解决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没有题材、体裁、字数的限制,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自己的快乐,写出自己的烦恼,凡是生活作文,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起步作文,让孩子觉得作文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写作热情。

3.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如课堂中随机发生的事情,校园、班级里开展的各项活动,邻里间的故事等。让学生把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自体验的、生活中的新鲜事以“写真”的形式记录下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捕捉生活的镜头就是为了强调“写真”。由于学生明白了习作是记录生活,不能瞎编,内容非常的生活化。

4.坚持练习

(1)结合文章构思,引导学生仿写、构思。简单地说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儿详写,哪儿略写……教材中有些文章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构思和具体的写作方法,抓住这些文章的特点,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文章构思的指导。

(2)延伸课文内容,实现迁移练笔。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小练笔,这些小练笔都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这种形式的“小练笔”就是绝佳的习作训练途径。因为学生学了课文,有了依托,觉得有话可写,知道该怎么写,写作也就有了兴趣。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这样的练笔水到渠成。

(3)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创意表达。想象力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任何创造。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场面、情节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对学生在习作中非常有创意的表达,在班上交流,并给予鼓励。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契机,巧妙地不留痕迹地指导学生习作。

第二阶段:教师将自己确立的较为恰当的方法进一步进行探究试验,并进一步研究从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如何恰当过渡,从写一段话到写起步作文怎样转变,从写简单的作文如何过渡到能较顺利地独立作文这几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特别是书面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立足于教学,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再从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经验积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积极寻求有效教学、高效训练的指导策略。

第三阶段:收集教师的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三年级简单实验作文范文2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写作的基本条件:其一,掌握写作必需的5000多个字词;其二,在表情达意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由此可知,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师只需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完成文字的编排和组织,流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即可。那么,到底该向学生渗透何种作文理念呢?作文到底是什么?

起步作文很重要,教师要让小学生树立“写作就是聊天”的理念,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轻松写文。我的作文课就是聊天课,学生们非常乐于上这种谈天式的作文课,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聊天入手,有话可说

新课标将作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写话、习作、写作。其实这也正是作文的三个层次,而写话则排在第一个层次。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即写话教学。教师通过作文理念的渗透,让学生树立轻松写话的意识。心中有所思,眼中有所见,手中有所写,便是好文章。

每周我给学生上的作文课便是聊天课,当然,这个聊天并不是简单地聊天,而是和学生交流生活所见,分享心中所想,而后组织整理,将聊天的内容用文字展现出来。在聊天的过程中,学生乐于说,教师则起到了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使其将所说呈现为所写。

我的聊天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问学生: “我想知道有多少同学怕写作文,可以举个手吗?”教室里有一半学生举手。我又问:“为什么怕写作文?”学生的回答是不知道写什么。对学生的问题,我并不进行正面评价,而是话锋一转:“那我们今天不写作文,我们来聊天。聊什么呢?就聊聊什么是作文吧。”学生放松了下来,我就展开了对作文的探讨,让学生参与进来:“大家心中的作文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作文就是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有的说作文就是写一件事;还有的说作文就是写一个人。

其实,作文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聊天,学生对作文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恐惧和害怕的意识层面,体会到作文不但和自己有关,而且就是自己随时随地都在做的事——聊天。

二、突出生活和个性,说得有条有理

学生对作文概念的建立是需要时间的,也需要量的积累,如果单从理论上阐释,会将教师累晕,学生也会听得一头雾水。为此,我只和学生聊天。

我说:“我想讲个笑话给大家听,讲完后,你们也讲一个好不好?我讲的这个笑话是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的笑话。有个村长开会,这样说:‘兔子们,虾米们,报告我上吊了,上级老表很痛失……’可是还没讲完就被村民轰下去了。,”听到这里,学生笑得前仰后合。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表示也要讲。有学生讲:“有个外地人找部长办事,到了以后就问:‘你知道部长在哪里吗?’部长就说:‘我就是不讲。’外地人很奇怪,就反复问:‘麻烦你告诉我,部长到底在哪里。’部长还是那句话:‘我就是不讲。’外地人就生气了,拍桌子:‘你讲不讲?’部长也生气了:‘为什么拍我桌子?我就是不讲。’刚说完,外地人就给了部长一个耳光。”这个笑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我在课堂上设置讲笑话的环节,并非是为讲笑话而讲笑话,这是我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的一个策略。学生讲完了笑话后,我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1.“今天我们没有上作文课,而是上了一节(  )的聊天课。”大家可以在括号里填上“开心、快乐、非常有趣、让我意想不到、别开生面”等字词。

2.老师讲了一个(  )的笑话,大家听了都(  )。听完后,我觉得(  ),心里想(  )。

3.后来我也讲了一个笑话,内容是这样的:(  )。

在填空写话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想怎么填就怎么填,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说写结合,以清楚表达为目标

写话是写作的第一阶段,根据教学实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建立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比如在说话的时候,很多学生会使用方言,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将方言顺利转换为普通话。为此我的训练方式是:说写结合,清楚表达。

比如,有学生填空:“我听了一个(很好笑)的笑话。”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表达不够清楚。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是什么笑话?具体内容是什么?”再如有学生填空:“我听老师讲的那个笑话,觉得(很搞笑),心里想(真好玩)。”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心里想的内容是什么?”这样一步步训练,一层层引导,学生会逐渐将填空的内容充实起来,最终使层次结构也丰满起来,不但表达清楚,而且内容丰富。

三年级简单实验作文范文3

所谓快乐习作教学,就是从研究学生习作心理出发,采用各种能激发学生快乐习作情绪的方法或策略,以期达到学生乐于用笔写出心中神奇世界的目的。那么,如何运用快乐习作教学策略呢?

一、化解“不愿写”,注入快乐“催化剂”

习作起始阶段,畏难、不愿写的心理,大部分学生都有。因此,习作教学首先得研究学生的习作心理,千方百计消除他们的习作恐惧,注入快乐习作的“催化剂”,让他们觉得“我手写我心”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从而化解“不愿写”的消极心理。

1.简单好玩的评价。评价是标尺。对还不到十岁的孩子,我们不能太为难他们。简单好玩的评价,犹如“糖果”,反而会更有实效。

文章写完一页,只要通顺就得优。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符号、图画代替,有错别字也没关系,只要能读通意思就算通顺。写到一页半就是优加星,写完两页就是优加三星,写完两页半就是优加五星,星不封顶。课堂习作全部展览,大家随意交流、评价。教师减少精批细改,对一些常见错误,如错别字、病句错句等,只笼统指出,如“有错别字”,或用横线画出,让学生自己去修改,避免扼杀学生的创意表达。至于是否全部修改好,不强求,只要学生有自我修改的意识,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对书面表达偏慢的学生,给他们一些“倾斜政策”,如采用“与老师合作写”的方式,请学生与老师交流。教师不断启发,列好提纲,标注关键词,再请学生完成整篇文章。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也能慢慢走上良好的习作之路。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哪怕最蠢的女人,也会兴高采烈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走出人生的第一步!教师就应像母亲一样去对待刚起步习作的学生,让他们不断看到希望,激发上进,获得成功。

2.吸引人的“玩具”。习作如学步,迈步前的“玩具”激励也必不可少。此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习作课堂的吸引力。

小故事。学生爱听故事。习作课堂引入小故事,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入写作状态。如一堂作文课,教师先讲一个《大仲马吃蘑菇》的小故事,学生们听得专心,笑得开心,然后再请学生复述故事,允许互相提醒,最后把这个故事内容记下来。内容不求全责备,不求一次见效。学生心情愉悦,听、说、写紧紧联系在一起,丝毫不感到习作的困难。

做游戏。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先做一个游戏,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更“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做哑剧”游戏,在课堂上没有绳子,却可以“跳绳”,可以“拔河”。学生又跑又跳,有满肚子的话要讲,可游戏规则却不许讲,一直憋到游戏结束也不行,只能把想说的话写到纸上。这个游戏,学生玩得越快乐,他们要表达的思想就越丰富,文章也就能写得越好。

另外,画画、做实验、做手工、看视频等,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总之,教师不管通过什么“玩具”去激励,只要能吊足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写出好作文。

二、解决“写什么”,攫取快乐“大宝藏”

不知道写什么,是学生习作的最大问题。内容是第一位的,没有写作的内容,写作就无从入手。阅读和生活就像“大宝藏”,写作素材无处不在。但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往往对一些鲜活的素材熟视无睹。对此,教师就要慢慢培养学生学会攫取快乐“大宝藏”的习惯。

1.读写“交朋友”。课内阅读巧练笔。课堂作业本基本上每课都有“小练笔”的设计,那是很好的习作素材。除此,教师还可随文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练笔内容。如,三年级下册《太阳》一文,根据太阳大、远、热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点,改编为《太阳的自述》,学生会兴趣盎然。又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是介绍祖国美丽风光的,可以引导学生写导游词,来介绍西沙群岛、小兴安岭、香港等地。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身经历,对写这种趣味练笔充满兴趣。

课外阅读若能与习作结合,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吹小号的天鹅》这本书,在阅读推荐课上,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阅读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一连串的问题出来了:“天鹅路易斯赚钱干什么?”“它是怎样赚钱的?”“它和塞蕾娜最后结婚了吗?”教师因势利导,请学生大胆猜测,用笔记录下来,这就是一次很好的习作。再如本书在交流课上,书中有关男孩萨姆恳请一年级老师收下路易斯这只天鹅当学生的章节,主人公的心情跌宕起伏,对话描写精彩纷呈,学生交流得特别有劲,朗读、表演,兴致高涨。随后教师让学生仿照此处,描写自己恳请别人做什么的对话,学生写得活灵活现。

2.主题习作“变变脸”。人教版教材的习作,很多地方老师都感到难教。习作要求模糊,没有鲜明的序列与明晰的训练点,内容宽泛,缺少新意,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只有给主题习作“变变脸”,方可吸引学生快乐地提笔写作。

如三年级下册第五组习作是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表达真情实感。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三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积淀少,越亲近的人反而越写不好,不是泛泛而谈,就是千人一面。在上这堂课时,我做了大胆的“变脸”:给老师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写写自己与他们之间的事,让老师更好地了解你们。教学时,我首先引入国际大奖小说《亲爱的汉修先生》,推荐后,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阅读。接着学生仔细阅读了小主人公鲍雷伊写给作家汉修先生有关介绍自己、父母等章节的书信。学生在了解主人公情况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怎样介绍,怎么写书信。然后转入正题,让学生像文中的鲍雷伊一样向老师介绍爸爸或妈妈。有国际大奖作品的引路,学生的习作自然又深情。

3.“好消息”。课余饭后,只要我在教室里,就常有几个学生围在我身旁,争相告诉我一些趣味乐事。看着他们可爱的笑脸,我也禁不住心花怒放。学生天生就有攫取快乐素材的本领。如果把这些“好消息”与习作结合起来,出去,就能让更多的人心情愉悦,又能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一举两得。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于是,“好消息”的活动就开始了。

三年级简单实验作文范文4

关键词:作文 民工子女 写作 提高

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操练,更多的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把积淀在自己心中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这就是"作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课程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习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然而,"谈文色变",却成了我们各年级段学生一个普遍的现象。

我们学校地处经济较发达乡镇,外来民工子女数,占全校总数的90。这些"民工子女"大多数来自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山村,他们行为习惯差,知识面狭窄,口语表达能力低下。"民工子女"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望着他们一双双茫然的眼神,身为语文工作者的我陷入了沉思......

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汲取好的经验。希望这些外来"民工子女"同样享受到优质教育,让"作文"这朵绚丽之花,在他们身上得以自由地绽放。

一、从课堂的点滴抓起

(一)"字词、图画"来引路。

在学完拼音后,我们的教材首先安排的是归类识字,让学生积累自己最喜欢的词,再用这些词练习说一句、两句话。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上两三个说一句或几句话。

图画是低年级教材随处可见的东西。我们应该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利用,让学生观察图片,进行看图说话训练。如教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可让学生观察图。图上有谁?他表情如何?在干什么?四周有些什么景物?课后,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说说自己认为家乡最美的地方。

(二)"结合课文"来拓展。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活泼可爱、富有情趣。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与文中相关的内容。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七》,这首儿歌时,当学生认识了动物的名称后,老师设计了如下的一个说话练习。

锦鸡锦鸡, 锦鸡锦鸡,

你的羽毛( ), 你的羽毛( ),

真( )! 像( )!

真( )!

可选择这些词(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绚丽多彩)

学生在学完这篇课文后,不仅加深了对"锦鸡"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积累了描写色彩的词语以及比喻句的运用。

二、培植学生的习作兴趣。

(一)降低难度,"循序渐进"

三年级是小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我们切不可急于求成,要让学生觉得习作并不难。有这样一个三年级的课例,我们不妨借鉴。

课前,请一生看成语,做动作,其他学生猜成语。(热身)

课始,教师出示游戏规则: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来不能笑,不能动来不能叫!动作千姿又百态,看谁造型有特点。师说"预备",学生便立即摆出各种造型。等很多孩子都"定"不住的时候,游戏算是结束了一次。老师介入提问:游戏开始后,教室里有什么变化?游戏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游戏中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描述"木头人"的造型,老师又专门请了一生上台做动作。第二次的游戏是:大战"逗笑人"和"木头人"。任务:"逗笑人"用动作、语言、表情去逗"木头人"。两位学生上台来,一人演"木头人",一人演"逗笑人"。这一轮游戏结束后,学生们个个都笑得前仰后翻。老师适时介入:你们觉得哪里好玩?能同桌相互说一说吗?学生个个都手舞足蹈,相互描述着刚才的游戏。时机差不多成熟了,老师说:说,现在我们可能还不能完全把这种快乐带给别人,但我们可以用写的形式来表达。不过要写下让自己觉得最精彩的地方。学生马上开始动笔。

这是一次成功的习作。从亲身做动作到观察别人做动作,再从说到写,循序渐进,一切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真正做到了习作是言语技巧的运用以及生命情感的宣泄和升华。

(二)阅读课上,来"练笔"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先生就极力倡导"把写挤进课堂"。我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书也很重视练笔。在阅读课上,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导向,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1.锁定"课例"

课文,其实就是学生模仿的最好的范例。挖掘学生天生的模仿才能,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燕子》,第一小节对燕子外形的描写,主要是抓住了燕子的特色来写。在此,我们不妨让学生来写写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或物。练笔中,学生明白了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这样才能吸引人。

2.聚焦"插图"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图画。这些插图,有的在文中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有的在文中却是一笔带过。然而插图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多得的资源,尤其可以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堂"练笔"时,应抓住这一语言训练点,不但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燕子专列》的插图描绘的是"贝蒂"救助燕子的情景。而课文中只是简单地作了描述,说她救护了十几只燕子。而小贝蒂具体都是在哪些地方寻找到燕子的呢?这其中都碰到了哪些困难?当她发现燕子时,她会怎么做、怎么说?我们可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图片,再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贝蒂怎样救护燕子的细节写下来。这样一来,静止的画面立刻动了起来,而且从贝蒂的身上折射出了课文的主题。

其实,除了我以上例举的两个课堂"练笔"外,我们可设计的小练笔还有很多。我们应做到紧扣文本,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灵活地取舍与设计。

三、捕捉时机,积累素材。

写作素材的积累,对于生活内容单一的 "民工子女"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活动内容中猎取生活镜头,不失时机地反复提醒,让学生自觉树立积累素材的意识。

如,有次写"难忘的一件事"的习作。一个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是写自己一次生病了,然后妈妈怎样背着他上医院看病的一件事。全文"流水帐"般记录了一通,没有丝毫的感情。面批时,我对他说:"你还记得三年级那会儿发大水的事吗?"学生回答说:"记得。"我说:"你那天没有及时回家,你爸妈是怎么去找你的?后来你回到家,又怎样呢?"学生欣喜地说:"我知道了。"等到那天下午,那个学生就来交他新写的作文了。这篇作文情真意切,"难忘"二字洋溢在字里行间。

在作文讲评时,我把那个学生的作文,作为一个例子,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讨:我们的作文有内容可写吗?平时大家觉得不知道写什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遇到自己有感触的事物,可以用一两句话把它记录下来。

四、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习惯。

从小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培养学生自能修改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我们可让学生学习修改一句话。从三年级开始,习作教学从"写话"正式进入"习作"阶段。我们可让给学生学习修改一段话。我们定位的要求是:能文从字顺地表达想说的意思。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出现了这样两篇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 《一张画像》。我们可以以这两篇文章作为教学的契机,感悟大作家对修改文章的重视,以及修改习作的方法。在以后的习作评改中,我就让学生把习得的方法利用起来,给自己评改作文,给同学评改作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要想学生真正爱上习作,真正做到写作是一种心理的需要,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民工子女"和当地的学生一样,一样拥有一片灿烂的天空,让他们在习作中充满自信,创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习作教学走向"开放"》《小学语文教学》2009.6崔峦

[2]《习作起步阶段怎么教》《小学语文教学》2010.7余琴

三年级简单实验作文范文5

关键词:三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练笔;有效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的习作提出的阶段性目标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发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1]这些目标比较笼统、含糊,虽然看起来都是“你懂的”,但实际操作与训练中老师如何指导才能有效?才能让孩子们不拘形式地写?真值得大家好好地思考。当前,关于三年级起步作文的指导方法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如著名特级教师刘仁增提出的“语用”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在现有的教材中如何做到关注语用[2],活用教材,强化练笔呢?

一、分项突破、强化仿写

“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它既是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方法训练的例子,它也是优美习作的典范。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运用课文这个典范,深入挖掘文本的潜在素材,抓好练笔的训练。怎么进行有效的练笔?首先,强化课文经典段落的仿写,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训练点对学生的练笔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项突破。就拿课程标准里的一句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来说吧,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分成好多项,然后有侧重地来逐个突破。例1:人教版三上的第二课《金色的草地》第三段中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蒲公英的花瓣的形状是如何发生变化的,由花瓣形状的变化引起草地颜色的变化。这里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牵牛花、芙蓉花上午和下午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训练的落脚点在“变化”。只要学生能写出具体的变化就是达成本次练笔的目标。例2:在三下第1课《燕子和》三下第5课《翠鸟》中描写燕子、翠鸟的外形特征时就重在观察顺序,写燕子的外形是按“整体――部分”的顺序,写翠鸟的外形则是按爪子、羽毛、眼睛、嘴,即按“从下到上”的顺序来观察。所以在教学中安排小练笔时也应重点放在是否有按观察顺序作为评价学生练笔质量好坏的标准。例3:三下的第3课《荷花》中除了引导孩子们按照荷叶、花朵、莲蓬的顺序观察以外,特别要引导孩子们感受作者在观察之后进行的想象。在阅读教学课堂设置的描写自己喜欢的花的练笔中也要以是否加入想象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像这样,同样是观察,可是观察的要求不一样,有的是重在观察变化,有的重在观察顺序,有的则要求在观察中要加入想象……逐级深入,循序渐进,层层提高。学生就会以课文为依托,不断地提高练笔水平。

还有,像三上的11课《秋天的雨》、19课《赵州桥》、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些课文都是典型的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例子,在教学中也要引导孩子们学会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心句在前,中心句在后,中心句在中间的……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只有平时经常进行多样化的练笔,才能在习作中如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不拘形式”。

二、引导迁移,想象画面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课文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课文描写,想象画面给课文补白。给课文补白既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更是学生进行练笔的有效渠道,真可谓是“一箭双雕”。例1:三上16课《找骆驼》最后一段话:“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在教学中就可以抓住此处作为练笔的落脚点,设计如下的练笔:“商人听了,仔细盯着路上,果然看见路的左边真的有 ,右边 ,他走过了 ,翻过 ,看见路边的树叶上果然 。他的心情 ,继续朝前走去,终于看见他的骆驼。”所填写的既是对前面内容的复习与巩固,更是对旧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例2:三下的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一段有这样的描述:“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小练笔:A、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中夏天的描写想象小村庄的森林的画面并写出来。B、村前河水清澈见底是什么样子?请结合学过的课文《珍珠泉》描写泉水清澈的语句想象画面,把小村庄清澈的河水描述出来等等。把原本一句简单的语言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既帮助理解课文又进行练笔训练。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习作的训练还只是个起步,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表情达意,学会仿写,学会迁移就是很好的开始了,再加上课堂教学中的分项点滴进行专项训练,积少成多,循序渐进,最终就一定能厚积薄发。

三、自主积累,水到渠成

课堂的训练与指导是方向,课后的词句积累是基石。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练笔的。三年级的学生词汇匮乏,应要求他们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做到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引导孩子们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做观察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调词遣句也能挥洒自如。

总之,老师在课堂上多点语用意识,讲究练笔的设计与训练;学生在课外多些积累与运用,作文这一万丈高楼的第一块基石――段的训练,将可以坚不可摧!

参考文献:

三年级简单实验作文范文6

一、“消失”原因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自身的角色定位。该课程从我校课表上“消失”,有其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必需。

其一,基于课程的价值追问而“消失”。

为什么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追问。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一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而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则过分地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淡化了它作为能力提升和终身发展的支持性作用,未能体现信息技术的价值追求(至少未能充分体现出其价值追求)。

比如,信息技术教材中安排了WORD课程的学习,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至于学生能否利用WORD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课程能否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则一律不问。可等到将来学生想用WORD解决问题时,他们还得从头再学。那么,《纲要》中的“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要求也就名存实亡了。反之,如果将WORD课程的学习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整合起来,由语文教师来教学,其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学生不但能够学到技术,更能学以致用,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培养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当然,这就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得心应手地开展教学工作。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操作的难度大幅降低,信息技术工具的简易化、设备的大众化,使得人们比以前更加容易在课堂之外接触到信息技术,从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要领。所以,当学生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操作技能和技巧的时候,教师再在课堂中按照教材教其学技术,就失去了学习的本来意义。

如教材中安排了下载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的内容,按照我校学生的家庭条件,基本上人人家中都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一、二年级的学生甚至是入学前的孩子,都已学会了下载的技术,且下载的信息也更为丰富。这时,如果我们还是按老路子、老办法去框定学生,其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也就可想再知了。

在新的时代、新的技术、新的终端面前,信息技术是一门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崭新课程,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必须紧跟学生的成长需求,必须依赖于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只有如此,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才能最大化。

其二,基于课程统整的要求而“消失”。

从我校提出课程改革、实施课程统整开始,信息技术课程也就结束了它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的历史。所谓课程的统整,就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社会议题出发,将课程与生活密切结合,而学生则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课程内容对学生而言就不再陌生了,其学习兴趣亦得到了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丢弃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相反,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

比如,我们在教学“朋友”这一统整课程时,在它的众多教学目标里,我们就非常明确地标出了两条。一是初步掌握拍摄视频与编辑视频的能力,并提高审美能力。二是熟练掌握下载音乐与欣赏音乐的能力,能够与微电影的主题相匹配。在进行课程统整时,我们将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根据统整内容进行整体安排。这样的安排,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息素养,更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实践证明,把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针对“消失”进行的实践探索

为了深化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究整合新模式,完善和充实教学资源库,培养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骨干教师,并突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支持性,培养具有个j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未来公民,我们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原有内容进行了以下整合。

将“信息技术初步”“操作系统简单介绍”与一年级语文课程整合。语文教师可根据具体的班级情况,带领学生走进机房,让学生认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造,熟悉键盘和鼠标的基本操作(游戏方式),并在学生学完拼音后,通过先认读后书写的教学步骤,巩固拼音学习,渗透打字教学。

将“用计算机画画”与二年级美术课程整合。美术教师结合传统美术课进行“画图”的教学,这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方面,是以往普通信息技术教师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学到了技术,更是大幅提升了艺术审美能力。

将“用计算机作文”与三年级的语文、美术课程整合。在学生开始作文和阅读时,由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机房进行阅读和作文,并由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制作电子小报等。这也体现了大纲的要求:学习是为了应用,是为将来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将“网络的简单应用”与四年级各学科进行整合。我们根据各个学科的需要,由其他学科教师结合相应的学科内容,带领学生进入机房进行资料查阅、下载、整理,以及邮件收发、博客和论坛的使用学习等。

将“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与五年级语文、美术学科整合,语文教师可结合班会、作文等内容进行教学,美术教师则可结合小报的制作等进行教学。

上一篇河南高考作文

下一篇个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