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的形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雾的形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雾的形成范文1

雨――我们知道,云是离散形式的液态水(小水滴)或固态水(小冰晶)形成的.其形成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冷气流时放出热量,以尘埃为核心凝结(凝华)成数目巨大、直径很小的小水滴(小冰晶).可见,无论是朵朵白云还是满天乌云,均不是水蒸气的集合,而是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液化或者凝华后的产物,由液态水滴为主所组成的云体称为水成云,由小冰晶为主组成的云体称为冰成云,而由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

在一定的温度、气压的条件下,水成云内小水滴由于水蒸气的不断液化而逐渐增大,当增大到不能在空中悬浮时就会下落到地面,这就成了雨.而对冰成云和混合云来说,是由于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蒸气不断凝华使冰成云或混合云中的小冰晶不断增大,从而形成冰晶或雪花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遇到较高温度的气流后又熔化为水滴下落到地面,从而形成降雨.

雨滴的直径在0.1~7mm之间,按其大小和降落缓急可分为毛毛雨、小雨、中雨、大雨、阵雨、暴雨.适时适量的降雨能够解除旱情,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把降雨过程称为“天降甘霖”、“及时喜雨”,并把“风调雨顺”与“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联系起来,可见雨水在人们心目中多么重要.

了解了雨滴的成因,就可以实施人工降雨以解除干旱,其方法是利用高射炮、小火箭或飞机把食盐、碘化银或干冰(故态二氧化碳)粉末播撒到云层中,作为凝结核和降温剂,促使水蒸气液化为小雨滴以及加速小雨滴变大直至下落为雨.

露――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树叶及农作物上经常可以看到露珠,露也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以上罢了.

在0℃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露和霜一样,也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较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使物体上的露珠冻结起来,这叫做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

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它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霜――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结晶.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熔化了.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翻翻日历,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熔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有微风的时候,空气缓慢地流过冷物体表面,不断地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但是,风大的时候,由于空气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妨碍霜的形成.大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霜的形成,不仅和上述天气条件有关,而且和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假如质量相同,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那么,在同一时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得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这就是说,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表面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叶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体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块等.

霜本身对植物本没有害处,通常人们所说的“霜害”,实际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时产生的“冻害”.

雾――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km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一般来说,秋冬早晨雾特别多,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1m3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g;而气温在20℃时,1m3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g.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并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悬浮在空气中,这就形成了雾.

雾的形成范文2

关键词:雾霾 形成原因 危害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130-01

近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2012年以来雾霾现象在我国大城市与东部大城市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引发了公众关注。

1 霾的概念

雾霾,顾名思义,就是雾和霾。雾是由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是一种空气中的水汽产生凝结的自然天气现象;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硝酸、硫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颗粒物形成的造成视觉障碍的气溶胶系统,即灰霾,它是由大气污染导致的;霾在水汽凝结、空气湿度变大的情况下就转化成了雾,通常从空气湿度上对两者判断。雾霾主要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组成[1]。

2 雾霾形成的原因

2.1 自然环境原因

入冬后,我国的气溶胶浓度较高,空气气压低,近地面空气湿度相对较大,且大多数地区都以静风、微风为主,天气状况处于静态,从而使得空气中的小颗粒物聚集,悬浮在空气中[2]。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风在流经高楼大厦时,受到高楼的阻挡和摩擦作用,也会使得风的流速明显减慢,静风现象增多。静风现象的出现不能促进悬浮颗粒的分解和消失,最后只能长期积累在城市中或者郊区附近[3]。

2.2 环境污染

随着我国大公交、单位班车、私家车的数量增多,汽车尾气排放量急剧上升,而汽车尾气成分中的CO、碳氢化合物(HC)、固体悬浮颗粒物、含铅化合物和NOx这些均是雾霾环境的主体污染物[4]。形成雾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冬季大量燃烧煤炭。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地区通过燃烧煤炭来取暖,而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量的污染物,且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污染物会在大气中发生反应,生成较大的粒子,促使雾霾的形成。

2.3 追求经济发展

从改革开放起,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致力于提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视了许多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污染气体,这些气体不能扩散和稀释,从而形成雾霾。而我国对于这些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以至于这些企业对减少环境污染意识还不够。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催生了雾霾的形成。

3 雾霾的危害

3.1 易于诱发传染疾病

雾霾天气时,会导致近地层的紫外线辐射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活性增强,增多传染病的可能性。雾霾的出现使我们的空气质量下降,空气中带有更多的细菌和病毒,这些状况的出现更易于传染病扩散和疾病发生。众所周知,中国每年都会有大范围、危害性强的传染病,这些传染病的出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环境恶化造成的,其中雾霾就是诱发传染病的原因之一。

3.2 引发大量疾病

雾霾成分中含有许多的有毒气体及直径很小的生物气溶胶粒子,它们能直接进入人体的呼吸道和肺泡引发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对人们的呼吸系统有很大的危害。同时长期生活在雾霾严重的城市,使得人体的汗腺堵塞,汗水不易排除,致使人们胸闷、血压升高,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2013年10月17日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

3.3 对交通的影响

当出现雾霾时,整个天空都会灰蒙蒙的,我们的视线能见度低,容易引起交通堵塞,发生交通事故。

4 雾霾的防治措施

4.1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现阶段,在发展经济时,我国应更多的关注环境问题,不能在一味的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应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观念,不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应着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改进,减少的污染排放,尽可能的推行鼓励使用可再生、可清洁能源。逐步的改造和搬迁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

4.2 倡导清洁能源

尽可能的减少使用不可再生、不可清洁能源的使用,推行环保新标,构建低碳生态社会。提倡企业、工厂使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国家应大力研究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可清洁能源,并加大对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的资金投入,鼓励中国在科研方面投入的精力及经费,优化我国的设备装置。对于雾霾天气较为严重的地区,加大对工厂排放废气污染的监督及管理力度,取缔传统的燃煤锅炉,大力推广清洁能源。

4.3 大力倡导绿色出行

我国近年来车的数量飞速增长,汽车尾气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我们应控制机动车数量及尾气,减少城市中机动车的数量,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更多的选择使用自行车、轻轨、公交车、电动汽车及地铁等交通工具,国家地区应加大对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环境整治,提升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4.4 合理布局绿化建设

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对树木乱砍乱伐,使得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及植被数量大大减少,且我国大多数都市区绿地分布不均,面积严重不足,而绿色植物可以为我们人类带来许多的好处。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对净化空气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应大力的提倡植树造林,合理的布局绿化建设。

5 结语

长期生活在雾霾天气下会给我们的生活、身体、心理等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而雾霾现象的产生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绝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人为的破坏,所以我们应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通过我们的行动来治理改善雾霾状况,还我们自己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润清.雾霾天气气象学定义及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7):44.

[2] 杨晓芳,白金芳,丁享.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5).

雾的形成范文3

承诺如空气一般,无形,却已在人心。

-——题记

“承诺常常像蝴蝶,美丽的飞盘旋转后不见……”我时常听人低吟这曲调,好像已融入空气中,无形的盘旋。我心中便会产生怀疑,承诺真的可以那么轻易说出而又转瞬即忘吗?不!大仲马给了我一个准确的答案。

20岁时,大仲马来到巴黎闯荡,他找到父亲的旧友并让他帮忙找一份工作。大仲马无奈之下,只能随口承诺:“将来定会送你一座美丽的大城堡。而后,大仲马年收入只有五百法郎,而一座城堡至少需要二十万法郎。他蓦然一惊,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初夸下海口有多糊涂,不觉懊悔。而他没有放弃,为了增加收入,他开始写剧本,在不惑之年,终于建起了一座豪华城堡送给旧友。

或许,这就是大仲马的选择,承诺就代表要有坚定信心。

这则故事一直影响着我。我从小对英语感兴趣,也就自小参加英语比赛,但最终也没名列前茅,渐渐地我周围也就多了失望的叹气,而我的眼神也就随之暗淡。当我狠下决心在参加一个比赛时,我想父母承诺:“无论如何定会拿到第一名。”为了这个承诺,我便尽全力去实现,增加知识面,了解时事热点。尽量达到熟练再也不?熟练的程度。我暗自坚定的说;“无论付出多少代价,我也要得到第一名。最终,当我在电话中,得知我是第一名,承诺如空气一般,无形,却已在人心。

雾的形成范文4

我国城市品牌塑造的现状

什么是城市品牌?美国杜克大学的凯文・凯勒教授在《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给城市品牌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

城市品牌作为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性要素,如何塑造和完善城市品牌形象,推动城市的更快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发展的要务之一。但由于我们打造城市品牌的历史不长、经验不足,再加上其他原因,我国城市在品牌打造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我国城市品牌塑造过程中的常见误区

品牌形象趋同。城市品牌化最基本的环节是树立品牌形象,我国不少城市仅根据一个或几个因素,轻率地对城市进行定位,导致城市的品牌形象特色不够突出,缺乏足够的辨识度。渠县喊出了“黄花之乡”的口号,山西大同县则要建设“火山文化,黄花之乡”,而湖南邵东、祁东也以盛产黄花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地方也提出了“黄花之乡”的建设目标。“黄花之乡”遍地开花,而国民并无“火眼金睛”,“黄花之乡”究竟指哪儿让人疑惑。

品牌定位飘忽多变。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目的不在于短期的轰动效应,而应是一个深度和持续的系统工程。但国内许多城市的品牌定位飘忽不定、变动频繁,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例如成都市的宣传口号由“成功之都,多彩之都,美食之都”变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广州市原本的城市形象口号是“一日读懂两千年”,而为迎接2010年亚运会筹备,经过广泛征集口号最终定为“千年羊城,南国明珠”。不少城市也在单一品牌未打造成功就开始多品牌打造。以渠县为例,这些年花了不少力气打造“黄花之乡”、“汉阕之乡”和“竹编之乡”,但并未见成效。究其原因不外乎一是抱着侥幸心理,希望“东方不亮西方亮”;二是已经在某个品牌上投入了一定的资源却没有成功,但是不愿之前的努力白费,于是在寻求新的品牌打造过程中不忘也给老品牌“加把火”。

热衷于鼓吹名人。任何城市都有当地独特的名人轶事,从名人上凸显城市特色并无不妥,但是这些名人能否承载得起城市品牌的重任值得考虑。像孔子故里那样,至今尚存与孔子相关的孔府、 孔陵的毕竟是少数,多数地方已经很难找到名人的遗迹,更看不到名人对这个地方的现实影响,纵然挂一个“××故里”等的招牌,对提升城市形象到底能有多大作用?①有的城市甚至拿反面人物作为城市品牌代表,如“严嵩故里”、“刘文彩故里”。城市品牌一旦与美誉度低下的名人联系在一起,城市品牌的美誉度也会随之下降。

沟通重外轻内,民间参与不足。古人云:“城,以盛民也。”我国的城市在品牌塑造中,往往重视政府运作,忽视民间推动;重视对外推广,忽视对内沟通。城市品牌化过程大多是政府绝对主导,社会和民间参与不足,这不仅降低了城市品牌推广的广度和深度,更削弱了城市形象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忽视与内部受众的沟通,城市品牌早晚会失去依托和支持,最终沦为一个徒有其表的空壳。

城市品牌塑造问题的应对措施

构筑品牌的“usp”,体现城市品牌的特殊性。品牌形象缺乏辨识度,会造成误解。比如“休闲之都”、“浪漫之都”等城市品牌形象就缺乏足够的特质和辨识度。2003年初,大连、珠海、连云港等城市相继提出要打造“浪漫之都”,为了成为唯一使用这个称谓的城市,大连市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浪漫之都”。②到底如何定义“浪漫”,哪个城市最“浪漫”,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城市以浪漫为品牌形象,难以给人清晰印象,尤其是巴黎早以浪漫傲然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可以运用广告大师罗瑟・瑞夫斯的“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USP),亦即“独特销售主张”理论来解决,这一理论要求找出产品所独具的特点并加以强调。在城市品牌塑造过程中,首先要找出本城市独一无二的特质,这种特质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关注度,而且要与城市的内涵相一致。渠县着力推广“黄花之乡”的形象,但黄花的特质并不够明晰。洛阳打造牡丹之乡,牡丹象征繁华富贵,安徽蒙城以牛为形象,牛的勤勉向上人所共知。因此,两相比对,高下立现。

品牌定位应该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基本内涵应该保持统一,部分外延和内涵可以与时俱进。一方面,城市品牌一经确定就不能轻易更改,否则会让人对城市的认知产生矛盾或者不协调;另一方面,城市品牌又需要随城市的发展与时俱进,城市在发展,城市品牌也要随之发展,否则,城市品牌和城市实践就会脱节。伦敦以“雾都”的称号遐迩闻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被称为“雾都”是当时伦敦的荣耀,因为“雾都”反映了伦敦经济发达、烟囱林立的繁荣景象。但在全球生态环境每况愈下的今天,“雾都”已不再是伦敦所希望的称号,更不是荣耀。伦敦城市品牌不变的内涵,即伦敦的繁荣兴旺,现在不再借助“雾都”的帽子,而是通过英国首都、伦敦金融城等形象来体现。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品牌的与时俱进,多品牌也被提上了日程。一个城市往往具有多个特点,这为多品牌的打造奠定了基础,并且这些特点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这决定了在不同时期城市应该突出其不同的特点。只有在突出城市主品牌的前提下,加强各品牌之间的联系,通过多品牌战略,更加凸显城市的主品牌,才能达到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果。

合理利用名人资源。利用名人宣传,传播速度快,易操作,有些图省事的地方打造城市品牌时就顺手拈来,殊不知用名人也是有讲究的。借助名人打造城市品牌时要巧用名人,借古鉴外,重在名人所具有的精神气质,突出其与所在城市精神气质相通那面,与现展相协调那面,与国际潮流相适应那面。渠县借黄英打造渠县品牌,正是看中了黄英身上“自信自立不服输”的特质,与渠县正鼎力推崇的“敢想敢干、敢拼敢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相契合。③基于此,渠县才有借快女黄英推进渠县城市营销之举。但在目前,黄英的影响力有限,而其知名度的延续时间尚且存疑。城市品牌形象的形成和推广是个长期的过程,摆在渠县人民面前的是如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陆续推出更多“敢想敢干、敢拼敢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黄英”来,形成“惠安女”那样的品牌效应。

政府主导不包办,民间主体不偏离。首先,在城市品牌打造中,政府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政府既有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能保持打造品牌的统一性、有序性。但不应当把政府主导变成政府包办。在更大范围内加以讨论,更广泛地集中民智,品牌形象的确立才会更切合城市实际。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广泛讨论和辩驳都会增加民间对城市品牌的认识和认同,并在行动中自觉落实到品牌打造上来,使品牌打造过程不会偏离预先设定。本次渠县借快女黄英营销渠县,推广渠县品牌形象,政府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民间的主体作用,营销宣传效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值得肯定的。其次,城市品牌的打造应去掉“长官意志”。在目前中国的行政体制下,政府主要领导对本地的宏观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产生了“李书记来了种李,柳市长来了种柳”这样的现象,城市品牌形象的确立常随领导的更换而改变。城市品牌的形成和巩固是个长期过程,固然需要因时而变,但在短时间内飘移不定是不利于城市品牌打造的。只有将品牌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下来,依靠制度的力量才能保证品牌内涵的连续、合力的形成、打造的有序。

城市品牌的打造实践在走上市场经济道路的中国虽然已经有一些年头,但还很不成熟,失误和曲折不可避免。城市品牌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不是简单的包装品。它是关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概念,需要整个城市、媒体的共同宣传和营销,需要科学定义、科学塑造和科学维护。只有抓准城市品牌核心,找对问题进行科学规划,才能对城市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注释:

①王兴赋:《城市品牌建设的三个误区》,《旅游时代》,2009(1)。

②《“浪漫之都”今后只有大连能用 珠海身份尴尬》,网易旅游,

③田文生:《一座西部县城的狂欢――“快女”黄英背后的强力推手》,《中国青年报》,2009年9月5日。

雾的形成范文5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时,才能使整个学习积极起来,具体表现为:学习情绪高,学习意志顽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从生理角度来讲,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学习尤如一辆汽车,兴趣则是汽车上的发动机,没有发动机,汽车则开不动,发动机马力大,汽车跑得快,怎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呢?最好的办法是:首先使学生感到这个学科有价值――即有用。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都致力于体现物理知识“有用”两字含义。如我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先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而且还可以计算体积,还能鉴别物质。这时有学生提出来:可以鉴别金银手饰吗?我肯定的给予了回答,能!这节课就是要让同学们失学习“密度测量”,从而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了,听课情绪更高了,求知欲望更强了,出乎预料地掌握好密度测量的方法,我同意他们在完成课党实验要求的同时,允许进行自带物品的密度测量和鉴别。并在方法上予以指导,这时我感觉到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由感兴趣发展成为一种乐趣。因此,我在物理教学中总是充分利用每节课恰当地把物理知识和祖国的“四化”建设及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学生自身的进一步学习发展和科研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煮饭、烧水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从简单的肩挑人扛到现代化的家庭电器化,工、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从简单的步行、游泳到飞机、轮船的制造,从火药发明到原子弹,人造卫星的上天。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其次,学习物理有趣由于物理知识抽象,而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在实际教学中形式要新,即溶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寓教于乐,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蕴含着极大的扭力,每章每节都有新的知识、概念、规律。特别是概念、原理、定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都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利用其求知欲望、好奇心而又有系统,有目的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象这种采取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代替简单枯燥的概念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学物理有趣。

再次,学习物理“好玩”,我还根据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有“爱玩”“爱摆弄”等特点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这些特点我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我采取了将传统看法中的丧志。影响学习,转变为“益智”利于学习。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校的条件将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也常将课本中的一般实验改成生动有趣实验。如我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将课本中演示大气压存在实验的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盖性,倒置过来水不流出来的纸片改成用针扎许多小洞,重做上述实验水也不流出来,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他们做得那么认真,观察得那么细仔,听老师解释原因是那么如神。

雾的形成范文6

关键词:活性污泥法 有机聚合物 形成与降解

前言

人们早就认识到活性污泥法中曝气初期存在基质快速降解过程,通常认为这一过程是由于悬浮和胶体有机物质被活性污泥吸附造成的,由此开发出“生物接触稳定法”和“A-B法”等工艺。而对于溶解性物质在活性污泥法初期快速去除及其转化研究得较少,Siddiqi指出在快速降解阶段,溶解性物质也被污泥吸收同化;Bunch指出在初期30分钟内溶解性COD的降解速率几乎维持最大;Libor Novak建立了溶解性有机碳生物吸收数学模型。在70年代兴起的生物除磷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厌氧条件下污泥能快速去除溶解性有机物,部分转化为胞内聚合物,如PHB等。

本研究观察了好氧及营养均衡条件下,不存在积磷菌的活性污泥对两种化学特性不同的溶解性有机物--苯甲酸钠和葡萄糖的吸收及转化情况,得出了曝气初期溶解性COD的快速降解与污泥细胞内PHB及糖原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活性污泥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吸收与转化机理。

研究方法

研究在模型装置中进行,活性污泥法运行采用SBR方式,程序由LOGO时间控制器实现。模拟废水有机底物分别为苯甲酸钠和葡萄糖,COD控制在1000 mg/l左右;并投加一定的无机盐以维持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均衡和pH中性条件。废水中COD:N:P控制在100:5:1,以使所含的磷恰好满足微生物生长需求,没有积磷菌积磷现象。

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维持在1800 - 2400 mg/l,污泥先培养驯化三周以上,适应了单一基质环境后,取水样、泥样进行分析。

胞内聚合物的分析方法为:PHB--气相色谱法;糖原--蒽酮法;胞外聚集物ECP用热提取法,然后测定碳水化合物。

结果与讨论

1、溶解性COD在曝气初期的快速降解现象

由图1可以看出:苯甲酸钠和葡萄糖废水的COD在曝气初期存在一个快速降阶段。前10分钟下降速率极快,速率超过了 50mg/l.min,且速率几乎不变,呈直线下降,这种现象与Libor Novak描述的数学模型相符。10 - 15分钟后速率骤然减缓,60分钟后COD还有略为上升的趋势

2、污泥驯化对COD快速降解的影响

由图2可知:刚从校污水处理站取来的污泥未经曝气,不适应新的废水,故对苯甲酸钠的去除率很低,且将自身吸附的物质释放出来而导致COD有一个略微升高的过程(系列1);经4小时曝气后的污泥,在开始的10分钟内有一个快速吸收过程,但因其不适应新的废水,COD的去除率很低(系列2);经葡萄糖废水培养驯化的污泥,主要由适应葡萄糖的优势菌种组成,故对苯甲酸钠的去除效果很差,不出现COD的快速降解过程(系列3)。

转贴于 3、胞内聚合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苯甲酸钠废水在曝气过程中,随着COD的降低,污泥中胞内聚合物PHB的含量随之增加,从开始的0.096 mg/mgVSS增加到60分钟时的0.272 mg/mgVSS ,60分钟以后PHB的含量开始下降;而细胞表面聚合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基本接近于零,表明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并没有停留在细胞表面,而主要是被细胞吸收到体内形成了胞内聚合物PHB。 在60分钟内有59%被去除的苯甲酸钠转化为PHB。其后继续曝气,COD 降到56mg/l以下,细菌进行内源呼吸,该阶段PHB作为能源和碳源被消耗,至曝气4小时PHB的含量已降至0.191 mg/mgVSS 。

葡萄糖废水有类似的规律,曝气初期的10分钟内,总碳水化合物从0.179 mg/mgVSS增长到0.289 mg/mgVSS,其中胞外碳水化合物从0.0024 mg/mgVSS增长到0.0058 mg/mgVSS,占总增长量的3%,胞内碳水化合物从0.176 mg/mgVSS增长到0.283 mg/mgVSS,占总增长量的97%,约有24.5% 被吸收的葡萄糖转化为胞内碳水化合物--糖原而贮存。

结 论

1、未经培养驯化的污泥对溶解性有机物--苯甲酸钠和葡萄糖降解作用甚微,在曝气初期不存在COD的快速降解阶段;而经该物质培养后的污泥对该物质有较好的吸收转化作用,在曝气初期30分钟内COD快速降解,去除率可达90%以上。

2、被吸收的苯甲酸钠几乎不在细胞表面停留,转入细胞内主要以PHB的形式贮存,转化率约为59%;而葡萄糖仅有约0.8%滞留细胞外,转入细胞内的主要以糖原形式贮存,转化率约为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