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有三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有三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有三怕范文1

高考作文是对高考生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测试,但同时,作为一种主观表达意愿和空间非常大的考题,更是对考生高考后无论是走向社会还是到大学深造,所要具备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态度和能力的一次引导。

相比于此前“仰望星空”“手握一滴水”“两条鱼在河里游”等虚幻、抽象、宏大的题目,2013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明显“亲民化”了不少,“接地气”了不少,大多题目言之有物,让考生有话可说,联系实际,饱含哲理,具有人生启迪与引导意义。

比如直击学生时代、青春等问题,紧扣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让其在作文中反思和受到启发。像江西高考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围绕“中学时代,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周树人,但有些学生喜欢对前面的‘两怕’”发表看法;如浙江卷的作文题目分别引述了中国、英国、美国三位作家的一句有关青春的话,让学生就“青春”发表看法,让正值青春岁月的高考生,有很多话要话。比如全国卷高考作文(大纲版)的“同学关系”,更是直接:“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

比如引导学生思考、关注实际。像安徽卷作文题目以萧伯纳的名言为题,让考生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和从未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这样”发表看法。很明显,此题目的亮点在于,引导学生思考事物存在及其原因,引导学生用辩证与发展的观念看待问题。如四川省作文题目“过一个平衡的生活”。什么是平衡的生活,如何来过一个平衡的生活,想象空间很大,但却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如全国卷新课标版作文题“经验与勇气”,切开一颗珍珠,除了经验还需要过人的勇气,这样的命题可谓引人深思。

比如关注时事热点、文化现象等。像全国卷“爱心传递”,广东卷围绕“富翁捐款给三人,得到接受、犹豫着接受表示会还以及拒绝三种不同态度”的作文,均将目标和焦点对准了慈善和爱心,这在红会等慈善机构事件不断的当下,更具有现实意义。像山东高考作文,更是直接将焦点对准了该省高密市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让考生根据“《咬文嚼字》杂志让读者给莫言等一系列知名作家挑错误,莫言等获知后非常感谢杂志和给他挑错误的读者”这一材料写作。

学生有三怕范文2

关键词:作文生活化;有效教学;高中作文

一、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界定及意义

在《我的教育信念》中,杜威提出这样的观点: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这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异曲同工,均认为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语文学习中,诚如美国教育家怀特的名言: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而作文,更应是生活的再现和映照。

作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是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体验,使作文教学回归到人的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生活中积淀素材,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用生活丰富思想,抒写性灵,进而摆脱低效化写作的现状。

二、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变化视角,让写作动机生活化

在语文学习上,学生有众所周知的“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其中写作之怕大概更令人畏惧。写作难在哪儿呢?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搜肠刮肚的无话找话、嚼之无味的无趣找趣,这些“畏难”的主要原因,其实指向的正是目前写作动机的偏差――写作为了考试,为了分数,而不是出自生活,出自心声。因此,作文生活化教学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学生的写作动机。

在作文命题上注重与生活的对接。就命题所提的条件是:“第一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第二要能引起学生去搜寻材料,第三要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识。”来自于生活的题目,能引发学生的兴味,能使学生有主动写作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能时刻关注生活的热点,引领学生将再现生活的乐趣作为写作的主要动因。例如,在浙江卫视今年热播的“中国梦想秀”中,出现了一位崇明的季大姐,其“热辣”的表现在崇明生活网上引起了热议。于是,我在播放演出视频后,拟了这样一道题:有人认为季大姐的表现是为家乡争光,有人认为是让家乡丢脸。对此,你怎么看?当天学生想说的欲望十分热烈。虽然只是高一的学生,议论的能力还很稚嫩,但在片段写作中也尽情展现自己的想法。

文章可以“经世济用”,但对于学生而言,过于崇高的要求反而会扼杀写作的兴趣,甚至将写作的动机演化为功利的性质。叶圣陶曾指出:“作文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至于思想之高深,境界之超妙,皆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让学生的闲话、闲事、闲情,甚至是闲言碎语有抒写的空间,让学生的写作动机发自天然,我想,生活化的教学可为尝试。

2.清流活源,让思维训练生活化

作文生活化不仅是使学生养成关注生活、记录生活的良好习惯,更在于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在活泼泼的生活中体验情感的生成,揭示生命的意蕴。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具体的方法主要有:

(1)关注时事,深度思考

生活中总发生着新鲜的事件,或让人感慨,或让人激愤。这些事件,都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素材。如何从事件这一表象中探问本质,能否把握这一事件与另一事件的相似之处;如何有序展开思路,呈现自己的认识,这些,无一不是写作思维中的要事。

(2)与节假日以及学校的主题活动等相结合

我校的素质教育活动开展得多姿多彩,这就为课堂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契机。例如校运动会时,我们就要求学生捕捉赛场上可以引发关于生命思索的内容进行写作。在经过布局等方面的辅导后,学生当堂写出了不少较好的文章:如有学生以篮球比赛为视点:“人生如篮球赛,都是团体竞赛,只有发挥好团体的力量,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团体固然重要,必要的出位也是必不可少的。”“漂亮的篮球赛,通常更是内在的、心灵的交锋,较量定力、胆识与心智。那些势均力敌的比赛,实在是对双方的冷静、自信、洞察力等多方面素质的考验与挑战,需要有持久的耐力,不轻易服输、努力冲破僵局的信心。然而,人生难道不也是这样吗?冷静让你明确自己的目标,自信为你加分,洞察力让你善于洞烛契机,绝地逢生。”司空见惯的比赛,更或是习以为常的生活,都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去关注生活,去思考生活,从而激发出对生活的感悟。

(3)开展旨在激发学生思索、提升学生作文思想质量的专题写作训练

学生有三怕范文3

课堂上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个不发言了,你在那里急得要命,他呆在那里就是不动。不是若无其事,就是寒蝉若惊。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走进一年级的语文课堂,我们会被孩子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所感染,站起身子,伸长手臂:"我说!我说!" 大家举手发言积极踊跃,可是到了三年级,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变,会出现一批不爱发言的同学,到了四年级,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变成了少数。而到了高年级,课堂上甚至只有几个孩子敢于大胆发言。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对问题才生疑问,使其乐于提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说出一些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和部分学生判断哪些是否能被3整除,老师很快说出哪些能被“3”整除,可参与一起判断的学生可能还在用笔计算。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树立学生表达的自信

自信心是指对自己的能力与力量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态度,是对待自我态度方面的一种性格特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在客观因素影响下,以学习活动为中介,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而逐渐形成与发展的。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有几个方面:a 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b 性格本身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性格内向脆弱的人,挫折的耐受力差,容易缺乏自信。c 老师和同学的有意或无意伤害。因此,在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方面,我做了许多努力: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重视知识的积累,每堂语文课给予学生5分钟的有准备展示。如:成语背诵 、好句朗读、笑话大王、格言欣赏等。每天都轮换,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2课堂上,教师充分使用激励性评价语,努力使学生的每一次积极表达都获得某一方面的正面肯定。

3学生在表达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予以热情帮助,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由于班级中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导致自信心不足,怕被笑话

因此努力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一个和谐宽容的集体会使学生努力战胜自己的催化剂,当一个同学发言时,其他学生做到善待同学的发言,评价他人发言时,以积极鼓励为主,同时指出关键问题。这样的氛围,不但可以消除紧张心理,还能感受到来自同学间的鼓励与帮助。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创建。

四、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问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

学生有三怕范文4

一、让学生“知其然”而说

1. 算理――明明白白地说

大多数老师都认为计算题的算理比较简单,只在新授课时给学生讲一下,平时很少让学生说算理,只是让算错的学生自己订正一下就行了。其实有一半的学生算错的原因就是对算理的不太理解。所以在教学计算题时,不妨让学生多说说算理。例如:在低年级教学“3+4=?”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启发学生说出:因为3和4组成7,所以3+4=7;在中年级教学除法试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如果……那么……”的语句来进行分析;在高年级教学解方程时,可以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语句来说明计算过程。

2. 概念――有理有序地说

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讲究顺序性和逻辑性。例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的认识”以后,让学生说倍数和约数时,首先强调要在两个数整除的条件下,再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谁是约数。

3. 思路――完完整整地说

在低年级学生刚认识应用题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说说应用题的事理。说应用题事理,不只是让学生从头至尾把应用题读一遍,而且要让学生说出题中所讲的是什么事。例如:故事书和科技书比多少的事,同学们做纸花的事等。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完整地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经调查发现有70%的学生能正确列式解答,但不会或不能完整地说出具体的分析过程,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题目,他们的思维过程都是杂乱无序的、不严密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向学生多提几个“你为什么这样解答”“你是怎样想的”的问题,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解题思路,加深印象。

二、让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而问

学生如果只停留在“说”的层面上,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所以,要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向老师或同学提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说明“问”是何等重要。

1. 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创设一种愉快、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任意说几个多位数,老师马上说出能不能被2整除,然后共同验证,发现老师的判断正确无误。于是有学生问:“老师,你肯定有什么诀窍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2. 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提问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但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已经讲过,只是自己没有认真听导致没听见的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例如:对于在课上没有听清楚的同学,可以让他课后单独向老师提问;对于不敢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他向同学请教,或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其次,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不断地鼓励学生提问。

3.教给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为了使学生的提问恰到好处、有价值,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

(1)直问法: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方法有助于让其他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引发他们的思考。

(2)反问法:就是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提问,其表现形式一般为“难道……”。

(3)追问法:就是在弄懂了一个问题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

学生有三怕范文5

面向21世纪,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创造精神与能力在人类生活和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离开创造力,人既不能有什么预见,也不会有什么发明。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用人类创造的最新的知识财富来武装下一代的头脑。知识无穷,但人生有涯,只有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主要是创造思维能力,才能迅速而有效地掌握知识,将来也才有可能独立地创造性地工作和不断更新知识。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里成为强者是不可能的。这种创新精神能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要让儿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必须从低年级开始。

一、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了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容易沟通。如果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声“你真棒”、“你真聪明”……把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会给他们以亲切感,同时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心境之中。

二、教师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教学中,识字是重要的途径,又是写作的必要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开发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它是基础的基础。按修订版《大纲》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有效地达到目的,可运用点拨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一堂课中可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如教《乌鸦喝水》一课,教师提出:“谁想出了比乌鸦更好的喝水的办法?请说一说。”就有一位同学说:“乌鸦衔了那么多小石子,多费劲,如果能找来一根管子,往瓶子里一塞,不是能更快地喝到水吗?”同学们的回答句句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一问一答的传统模式。再如,通过学生读和听同学说,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这样,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对学生的创新给予积极的评价,及时地反馈矫正

学生有三怕范文6

今年全国各地加起来,一共有18套语文试卷,18道作文题。其中,只剩下广西一区仍然在用全国大纲卷,率先完成课改的河南、河北、山西、吉林、宁夏、云南、海南、陕西、新疆、黑龙江、内蒙古11省区仍然共用全国新课标卷Ⅰ,而在第二梯队完成课改后的贵州、甘肃、青海、4省区则共用全国新课标卷Ⅱ。

和以往相比,今年的18道高考作文题,有诸多新的变化、特点:

第一,凸显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历年均有显示文化气息的作文题,而今年这种气息特别浓厚。比如湖北卷的“上善若水任方圆”,题中的“上善若水”,以及两处的引文,均极具文化气息。“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上善若水任方圆”出自唐代诗人顾况《宜城放琴客歌》;“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则出自五代宋初诗人徐铉《以端溪砚酬张员外水精珠兼和来篇》。我们的古人很推崇“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所谓“上善若水”,说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而所谓“厚德载物”,则是指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这种体现文化气息的作文题还有很多,如福建卷引用了顾城的诗歌《忧天》,浙江卷引用了中国画家、英美文学家的名言,天津卷引用了韩愈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安徽卷引用了萧伯纳的名言等等。

第二,更关注更贴近现实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远离现实生活的作文命题,难以引起考生的写作兴趣,而贴近生活的作文命题,才更能引起考生的作文兴趣,也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思考生活的鲜明指向。如江西卷的“学生有‘三怕’”,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很多同学对此有或多或少的切身感受,面对此题应该说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完全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北京卷的“如何看手机”,关注的是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都玩手机的现象。此外,像四川卷的“过一种平衡的生活”,重庆卷的“豆腐升华了豆子”,全国大纲卷的“捡到手机之后”等等,这些作文题,均来自现实生活,考生人人都有所切身体会,有话可说。

第三,更重视理性思辨。“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是新课标对考生提出的要求。高考作文题命制一些独具理性思辨题,是完全符合考纲要求的。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作文题更具理性思辨。如全国新课标卷Ⅱ的“经验与勇气”、上海卷的“更重要的事”、广东卷的“帮助与施舍”、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安徽卷的“为什么能或不能这样”等等,均具理性思辨色彩。

第四,文体要求更清晰。如江西卷严格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福建卷也是严格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浙江卷则直接提要求“明确文体”等等。很多卷标注“文体自选”字样,并不是不要文体,而只是用哪种文体可以自己选择,更人性更灵活。高考作文切忌写“四不像”之文。

第五,材料作文几乎一统天下。18道作文题中,有17道是材料作文,只有天津卷是半命题作文。继话题作文消失之后,命题作文最终也消失了。

第六,开始注重用规范汉字。如今年四川卷率先标明“用规范汉字书写”。一些网络词汇,在进入主流媒体前,最好不要用,因为还未获公众认可,像“有木有”之类。而主流媒体已经使用的网络词汇,如“给力”、“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神马都是浮云”等等,则可以使用。

第七,赋分有所变化。上海卷、江苏卷、福建卷为70分,江西卷50分(小作文15分),其余均为60分。作文有增加分值的趋向,值得关注。

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到底孰优孰劣呢?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们不妨来进行一番盘点,统而笼之地泛泛而谈,总是枯燥乏味的。下面就让我们用一种排排座、颁颁奖的具体形象而新颖的方式,来进行一番梳理、评析、比对吧。

特等奖(2名):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四川卷)

“中学生有‘三怕’”(江西卷)

【获奖理由】

比对今年的18道题目,我认为四川和江西二卷的作文题略胜一筹。文题通俗易懂,观点完全开放,不作任何限制,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都是两题的共同长处。

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只要抓住关键词“平衡”二字写即可。观点是完全开放的,可以肯定平衡,也可以否定平衡。如劳逸结合、德智美体的全面发展、不偏科、家庭与事业并重……这些都是肯定平衡;而平衡而不平庸、舍鱼而取熊掌、爸妈疼哥而不疼你、付出而成绩不佳、成绩优异而孤单、败在无实践上、父母节俭孩子浪费、经济的代价是环境……这些都是否定平衡,都可以写,都能写出佳作。

江西卷“中学生有‘三怕’”,观点也是完全开放的。可以谈怕,也可以谈不怕;可以谈喜欢,也可以谈不喜欢;可以写一怕,可以写两怕,也可以写三怕。只要围绕“奥数、英文、周树人”三者的任何一者、两者或三者来谈自己的怕或不怕、喜欢或不喜欢,只要表达出来自己的观点、见解、感受等等,都是可以的。从阅卷现场传来的信息,全省27万多考生中,涌现出了500来篇满分文,这也充分地证明了,江西卷作文命题的有效性和成功性。

一等奖(3名):

“___而知之”(天津卷)

“更重要的事”(上海卷)

“经验与勇气”(全国新课标

卷Ⅱ)

【获奖理由】

作文题命制得好与坏,关键是看其于考生好不好写,能不能写出佳作。这三道题,相对而言,也比较好理解、比较好写。

天津卷“ 而知之”,写什么要根据你所填的字来确定。比如,有很多字眼可以填,“梦”、“推”、“思”、“问”、“行”、“读”、“做”、“察”、“研”、“听”(倾听)、“交(交友)”、“敲”(鼠标)、“游”(游戏、游泳、旅游等等)……关键是寻找到自己最拿手写的那个字。如爱而知之、痛而知之、生而知之、疑而知之、创而知之、悔而知之等。今年天津卷的这道半命题作文,很有创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上海卷“更重要的事”,也没有过多的限制。更重要的事,可以指国家、集体方面的,也可以指别人、自身方面的;可以是个人的,可以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如从国家、集体角度立意,可以写以天下为己任、以赴难献身为更重要的事,可以写救国救民、号呼天下为更重要的事等等;从个人角度立意,可以写人格、尊严为更重要的事,也可以写诚实合作为更重要的事,还可以写衣食住行、民生问题为更重要的事等等。

全国新课标卷Ⅱ“经验与勇气”,是关系型的材料作文。经验与勇气相比,有时恰恰是勇气更可贵,所谓“初生牛犊不畏虎”也。立意角度可以考虑“抛弃顾虑,勇往直前”、“摈弃鲁莽之勇”、“经验是成功的保证”等等。

二等奖(3名):

“探险者与蝴蝶”(江苏卷)

“沙子与珍珠”(辽宁卷)

“上善若水任方圆”(湖北卷)

【获奖理由】

这三道作文题有一定的角度可供写作,但范围比较窄了。像湖北卷的作文题,学生理解上尚存在某些障碍。

江苏卷“探险者与蝴蝶”,在立意上有很多角度,如探险者的角度、蝴蝶的角度、两者的角度等等。从探险者的角度,可以有这样的一些立意:保护环境从细微入手,发展与保护,父母应教给孩子什么等等。从蝴蝶的角度,可以有这样的一些立意:如何保护弱者,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们无处可躲等等。从两者的关系角度,可以有这样的一些立意:进军与退让,关爱与躲避等等。

辽宁卷“沙子与珍珠”,理解立意上比较单一,大概只能理解出这样一些意思:一个人要想脱颖而出,就得变成珍珠;要想被人认识被人尊重,要想超越平凡,你就要发光,就要脱颖而出,就要从沙子变成珍珠。着重论述点就是要如何从沙子变成珍珠。

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此题可写世界是由多样性组成的,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可写喜欢方正人生,也可写喜欢圆通人格。方是一种人生,圆也是一种人生,而最最完美的人生应该是像水一样具有包容性和随意性。

三等奖(3名):

“帮助与施舍”(广东卷)

“为什么能或不能这样”(安徽卷)

“愿变树根深深扎根”(福建卷)

【获奖理由】

这三道作文题和前面的比较起来,又略微逊色一些。其于考生能够挖掘的内容和写作的范围相对而言,就又缩减了,立意角度也不是那么多了。

广东卷“帮助与施舍”,涉及到做慈善者和接受慈善者两方。从做慈善者方面来说,可肯定献爱心、付出等善举,如可写“输血不如造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等;从接受慈善者方面来说,虽然有三种情况——一味接受、接受但偿还、谢谢并拒绝,但均可从怎样、如何对待别人的捐助角度去写,如可写“拒绝嗟来之食”、“自强自立才是根本”等等。当然,还可以从两者关系方面去写。

安徽卷“为什么能或不能这样”,此题的含义是:人不仅要站在过去,更在站在未来;人要追问过去,更要追问未来;人要多为梦想做准备,而不是只抓住过去不放手。实际上,这是一道如何对待过去和如何创造未来的作文题。可以有以下立意角度:“放飞梦想,开创未来”、“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放弃该放弃的,梦想该梦想的”、“别只是看着打翻的牛奶哭泣,一切要向前看”等等。

福建卷“愿变树根深深扎根”,此题的关键字是“根”。其寓意是:脚踏实地、真才实学、真抓实干、眼朝下看、深入生活、吃苦耐劳……当然,还可从反向切入:拒绝虚浮、做作、作秀、炫耀、卖弄……

鼓励奖(6名):

“丢失童心而沉沦”(浙江卷)

“咬作家文字”(山东卷)

“豆腐升华了豆子”(重庆卷)

“爱迪生如何看手机”(北京卷)

“捡到手机之后”(全国大纲卷)

“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全国新

课标卷Ⅰ)

【获奖理由】

这些文题中,有的显得肤浅、幼稚,如全国大纲卷和全国新课标卷Ⅰ;有的显得老旧过时,如山东卷和浙江卷;有的出得有点无厘头,如重庆卷。

浙江卷“丢失童心而沉沦”,关于童心、童年的话题,老早就已经说过了、写烂了,如2010年江西卷就命制过“找回童年”的文题,浙江卷仍然命制这样的作文题,真不知命题者是江郎才尽,还是别有用心。

山东卷“咬作家文字”,如何对待纠错的话题,虚心接受、改正,还是勃然大怒,也是非常老旧的。相比于去年山东卷的“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这道作文题,今年又逊色多了。

重庆卷“豆腐升华了豆子”,此题初看的确有点无厘头的味道,但仔细琢磨,才发现它是表达科技的作用的,科技可以改变食物、事物。寓意着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包装从而善于推销自己等等深意。

北京卷“爱迪生如何看手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固然是日新月异的,把爱迪生拉出来,让他惊叹于先进的手机科技成果,无异于让幼儿露无知于青年人,是非常幼稚的设题。当然,命题者的本意是,惊叹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先进性等等。

全国大纲卷“捡到手机之后”,捡到手机,要么还,要么不还,这再平常不过了。而设计被做慈善者的手机内容感动最终归还的情节,也既老俗又幼稚。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是不是从幼儿园就开始说教呢?

全国新课标卷Ⅰ“同学间的人际关系”,这个命题,我猜想,大概是受到多起大学生杀友事件的触发吧?同学间要如何相处,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不是幼儿园里阿姨的话语呢?一个即将升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仍然纠缠于如何处理好同学间关系的幼稚话题,是不是又重新回到了幼儿园时代或小学生时代呢?

最差奖(1名):

“我愿意”(湖南卷)

【获奖理由】

作文题是侧重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的,而不是侧重于考查其理解文题的能力。湖南卷提供的两段材料,非常难以理解、把握。虽然两段材料中都有“我愿意”的字眼,但如果单一写“我愿意”、“追逐梦想”或“守望亲情”都有可能偏题,因为要联系两段材料的共同意义来写,而“我愿意”、“追逐梦想”或“守望亲情”都是从某一则材料单独提炼出来的,并非两段材料的共意。那么,两段材料的共意是什么呢?应该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享受这个过程。在审题上纠缠不清的命题,往往是最差的命题。就像去年安徽卷的“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材料作文),我也把它列为了最差奖。

总之,我个人认为,一个作文题命制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其是否有利于考生的理解和写作。那些容易理解,写作角度众多,观点完全开放,考生一看就有写作冲动的作文题,并且考场佳作连连的,就是好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