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加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粮油加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粮油加工

粮油加工范文1

我国粮油加工装备存在的问题

我国粮油加工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总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种类增多,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也有很大的改观,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制造的粮油加工装备约80%处于国际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水平,约15%处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或接近目前国际先进水平,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左右[2]。国内粮油加工装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1产品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有待提高

粮油加工装备的机械性能和可靠性与机械制造技术、原材料材质和结构设计等有直接关系。一方面,国内粮油加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机械加工手段相对比较落后,诸如采用数控加工中心、数控激光切割机等高精度加工设备的企业较少,导致生产的机械设备内部结构和关键部件达不到设计精度和外观要求,模具也存在较多问题;另一方面,加工制造过程中所用的原材料材质和加工工艺与国外有较大差距,材料强度和耐磨性能较差,尤其是国内钢材等材料的热处理工艺不过关。以上诸多因素造成了国内粮油加工装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差、无故障时间短、外观造型粗糙不够美观等,设备使用寿命与国际先进产品也有一定差距。

2产品结构单一

国内生产的粮油加工装备单机多,成套设备少;通用机型多,对特殊要求和特殊物料加工的设备短缺;技术含量低、结构简单的产品多,供大于求,而高技术附加值、高生产率的产品少,需要大量重复引进;主机多、辅机少。发达国家无论技术简单还是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种类均较为齐全,产品系列依市场需求而派生,配套性强。

3企业组织结构存在不足

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国内粮油加工装备制造企业往往注重生产加工和销售而轻研究开发,研究创新不够,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及时提品,大多数企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超过10%,而其中真正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为数不多。

4科研投入和自主创新不足,缺乏关键核心技术

我国粮油加工装备虽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粮食加工业科研投入少、研发力量分散且比较薄弱、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有待完善。在粮食科技方面,国家将科技经费的80%以上投入在产前和产中领域,而对于产后投入较少,2008年,国家在粮食加工企业的科技投入19.57亿元,仅占销售收入的0.2%,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在粮油加工装备研究领域,缺乏相应的科研手段和设施,在全国范围内尚没有专业的试验基地,以往新产品的研发主要是依赖样机仿制和局部改进等形式完成研制工作;在设计方面,缺乏理论依据、标准依据和试验研究手段;在机械制造方面,缺乏完备的制造规范和质量保证体系。国内相当一部分粮油加工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没有建立企业研发机制,缺少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结合的“产、学、研”创新平台,造成国内粮油加工装备制造企业产品仿制的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少,仅对结构进行局部改进,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零配件和耐用件依赖于进口。另外,进入国内的国外大型粮油加工装备制造企业与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进展缓慢,不利于我国粮油加工装备制造业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的提高[5]。

粮油加工装备的发展趋势

1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6~8]

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借助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高效干燥技术和超微技术等稻谷加工技术,并结合自动化工艺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稻谷加工业中获得了很强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高额利润。在小麦制粉过程中,采用多类型传感器、计算机管理和智能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面粉生产过程的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整个生产过程由计算机实施控制,而日产千吨专用面粉自动控制技术与在线检测技术都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2装备更加高效、节能和绿色环保

粮油加工装备将向高效、节能、高得率、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在粮油加工中注重提高得率,充分利用粮油产品资源,并对加工中的副产品进行综合有效的利用,这方面国外做得很突出,如玉米淀粉和副产品的回收率达到99%,损失仅为1%。

粮油加工范文2

一、科学规划布局,实施“百亿工程”。

按照优化布局、集群发展,科技指导、创新产品,市场导向、合理配置,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原则,调整完善内江市“十二五”粮油加工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15年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安全营养、绿色环保的现代粮油加工业体系。大力实施粮油加工业“百亿工程”,即2015年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同时对现有粮油加工企业进行重新规划布局,计划到2015年形成日处理稻谷50吨~100吨以上的大米加工厂10户,日处理稻谷200吨的大米加工厂3户,日处理小麦60吨~80吨的面粉厂6户,日处理菜籽50吨~100吨菜油加工厂3户,饲料转化企业年生产能力由45万吨提高到90万吨,玉米深加工年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的规模,方便小食品加工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的规模。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内江市粮食资源、消费市场和加工产能分布现状,突出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加工企业,大力扶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化企业结构;推进粮油产业化经营,打造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加快营养健康、方便食品和特色产品开发,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现代粮油加工集群,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园区。一是在市区范围内,依托内江国家粮食储备库新建日处理稻谷200吨的大米加工厂一个,通过对香椿、飞龙(米厂)、汉丰、勇俊、飞虹桥5个米厂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达到日处理稻谷400吨的生产规模,确保市区内日处理能力600吨,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二是搞好产品深加工。以市区和城市居民为主要的消费对象,依托内江国家粮食储备库大米厂、飞龙(大米厂和面粉厂),重点生产小包装精制大米和面粉(挂面);隆昌县发挥传统特色产品的优势,通过对豆类制品和酿造制品改进工艺制作和包装,促使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开发新产品。依托东兴区蜀国食品有限公司开发薯类系列产品,粗粮细作,让紫薯产品摆上市民餐桌和厨房;资中运达粮油工业公司,要利用自己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着力开发花生和大豆扎油项目,在扩大业务的同时为当地农民种植的花生和黄豆提供销售渠道。

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依靠技术创新,对传统粮油加工业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粮油工业科学、快速、集约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开发中高端的粮油食品,提高粮油转化效益。资中运达公司和唐源油厂将现有生产能力4.5万吨提高到8万吨,其扩大的产能以开发产品深加工为主,通过对食用油的升级换代和提高小包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四、促进粮油产业集聚发展。

粮油加工范文3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市场的基本定位决定了其课程体系“以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据此,应通过市场调研以及岗位实务来确定职业岗位群与职业能力,进而系统科学的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并大力推进“资格证书”制度。

“以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它是由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市场的基本定位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把培养重点放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还要求学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与企业、与就业相结合,把产业、专业、就业相连接,从而实现面向市场办学校,围绕企业设专业,针对岗位设课程,对接社会搞教改。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只有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遵循劳动过程系统化原则,深深扎根于行业、企业当中,紧密依托行业,根据岗位的新标准、新要求,围绕核心能力,从根本上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通过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

通过对辽宁省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调查,并经过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论证,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粮油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粮油加工专业包括碾米、制粉、油脂加工3个专业。跟踪调查显示,粮油加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任职的工作有:面粉厂、米厂、油脂厂、食品厂、饲料厂的生产、技术、质量、GMP认证管理等工作;物料的预处理、产品的加工与提纯、半成品与成品的质量监督检验、“三废”处理等技术操作工作;技术开发工作,如工艺、设备的技术革新和改造,参与工艺、工程设计及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原材料及产品的采购与销售工作。此外,还可以到化工企业及微量成分检测等专业相关部门任职。

二、根据岗位实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

基于CBE理论,对专业岗位群和从业人员在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析:3个专业岗位的通用能力为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礼仪。3个专业的岗位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化工原理、油脂化学、通风除尘与气力输送等有关基本操作技能。专业的岗位专业技能主要包括现代粮食加工企业设备及工艺操作能力、进行技术测定和按操作规程组织生产的基本能力、副产品综合利用能力、粮油加工厂设计能力等。设计和创新技能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由于工作内容、工作岗位性质不同,不同的岗位也有一些特殊的能力要求,如销售人员还须具备英语会话能力、办公自动化能力等,原料及产品购销人员应具备物流管理能力等。

三、“以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粮油加工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学院始终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要求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为主线,依托由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专家、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课程开发。经过岗位(群)的任务分析,能力分解,建立能力图表,在形成能力模块的基础上确定课程,较好地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更贴近人才市场的需求。

(一)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成

理论教学体系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大部分组成。基础课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普遍的客观规律,包括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如政治、法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WTO基础知识等公共课。专业课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要求在专业范围内,沿核心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方向进行综合和发展,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如粮油加工专业开设的专业课有制粉工艺与设备、碾米工艺与设备、油脂制取工艺与设备、油脂加工工艺与设备、饲料加工与检测、粮食加工自动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外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所选修的有益于增强自身专业能力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实践教学。根据职业技能的要求,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增加了实践课的比例,即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为1:1。在实践教学一中,既有基础实验,又有专业实验;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创新能力训练;既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校外实习、课程设计、校内实训、毕业设计和第二课堂活动等环节。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技能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分为基础性实验和专业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为验证性、基本仪器使用及基本测试方法为目的的实验,主要分布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销重复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验,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手快,具有较强的第一任职能力。

校内实训。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如针对碾米、制粉、油脂专业中通风除尘的技术要求,利用校内的通风除尘实验室和碾米整套生产设备对学生进行包括设备设计与保养、生产工艺与技术及生产管理等内容的实训。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就某一技术或操作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通过校内实训既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对专业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及科学管理有了一定认识。

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认识实习,一般在第一学期安排,为期1周。主要是到粮食加工企业的车间,了解米、面、油脂原料及其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及安全生产规范等。二是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为期5周,主要任务:了解和掌握粮油加工厂工艺设备的结构、参数;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能基本完成顶岗操作。三是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为期10周,主要任务:完成制粉、碾米、制油、通风、自动控制技术、设计安装等粮油加工厂全过程的综合实习;完成各车间、各岗位的操作技能训练;掌握各岗位应知应会的训练内容;达到毕业后直接上岗操作的技术水平。

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对某一植物油脂加工厂生产工艺设计和车间设计,掌握相关资料的查阅方法、生产工艺的选择、设备的选型、车间设备和管路设计及说明书的撰写等基本设计方法,初步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选题时应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与校内实训内容,有一定的工程或技术背景。毕业设计有益于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技术和相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英语短剧表演赛、实验操作技能竞赛、专业操作技能竞赛等。学生在综合实验和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

四、大力推进“资格证书”制度

粮油加工范文4

一、当前粮油加工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一)粮油加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十一五”是粮油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应急加工供应体系不断健全。近年来,大批具备资质的加工企业承担了“托市收购加工”、“定向供应原粮、定向加工销售”等政策性任务。目前全国确定的粮油应急加工定点企业已达到5799家,应急供应定点企业已达到16038家,较好地完成了“保供稳价”任务,并经受住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二是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据国家粮食局2011年粮油加工业统计,大米总产量达8218万吨,比2005年增加1.8倍;面粉总产量达8524万吨,增加1.4倍;食用植物油总产量达2267万吨,增加0.8倍。产品结构明显改善。主要以北京、天津、山东、河南、陕西、安徽、湖南、广西等省区市为代表,营 养健康新产品产量增加较快,主食产业化进程明显提速。三是粮油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北京等大城市的小麦粉、大米抽检合格率达到99%。品牌效应显著增强,古船、五得利、福临门、北大荒、三全、思念、白象、乐惠等一批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四是民营、国有、外资等多元主体竞争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民营企业数量占88.9%。规模以上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前二十位企业大米的产量是总产量的13%,比2005年增加1.7倍;前二十位企业小麦粉的产量是总产量的17%,增加0.7倍;前二十位企业食用植物油的产量是总产量的55%,增加1.3倍。五是粮机装备国产化程度提高。稻谷、小麦、主食加工、玉米深加工等技术进步明显,转化增值技术等实现了产业化,数字化色选机、淀粉加工成套设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江苏、湖北等省,已经初步建成了粮机装备基地。六是产业布局向主产区集中趋势显现。已形成一批初具特色的黑龙江建三江、吉林长春、山东日照、安徽合肥、湖南长沙、江苏靖江、四川成都、江西吉安等100多个粮油加工产业园区。2011年粮油加工业总产值1.9万亿元,同比增幅超过25%,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北、河北、广东等七省的总产值都分别超过了千亿元。中粮、中纺集团等央企粮油加工业销售收入保持较高增速,良友、吉粮、京粮、重粮,及江苏、湖南、天津、江西等地方国有粮油集团实力明显增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为了粮油加工业的发展,各级粮食部门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加工规划的引领。国家粮食局和黑龙江、安徽、湖北、内蒙、重庆等20多个省份都编制了“十一五”加工规划,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拓宽了项目投资渠道,充分发挥了规划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尤其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局起草和了《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引导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深入开展粮油加工产业政策研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保供稳价、行业准入等政策精神,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参加相关玉米深加工调整整顿行动,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用粮和产能增长初见成效,用粮同比增幅回落。开展大豆产业、稻谷加工、外资行业准入等产业政策研究。粮油加工业结构调整全面纳入新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了行业发展方向。三是粮油加工业统计监测体系不断健 全。2008年底以来实施了新的粮油加工业统计制 度,并通过网络直报,统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体系更加健全,统计范围扩大,企业数量比2005年统计数增加了30%,承办了多批共五千余家企业申请政策性托市收购加工任务的资格审查。完成了2011年上半年玉米深加工等专项调查,为服务粮食调控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四是各地粮油加工行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各地结合实际,深入推进粮油加工产业发展,河南、江苏、山东、湖北、黑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省粮食部门积极履行行业管理职能,部分主产省还建立了以粮食局牵头协调机制,落实扶持措施,每年通过地方财政用于扶持粮油加工业发展的资金共5亿多元,在推进结构调整、加工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全国树立了很好的样板。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行业发展方式粗放。目前加工业的发展仍然依赖数量扩张,产能过剩问题突出。2011年我国稻谷加工、油料处理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5%、57%,呈继续下降趋势,产能过剩主要是落后产能比重较大。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较差,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二是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主产区粮食加工、沿海地区大豆及沿江地区油菜籽加工产能扩张过快;玉米深加工用粮同比增幅8.7%,本来去年国家控制目标是总量减少,但结果还在增长,特别是非食用玉米深加工消费需求增长过快,玉米供需趋紧矛盾逐步显现。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关键装备仍主要依赖国外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民族产业抵御跨国资本竞争力差。四是粮油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食品安全检测监测能力有待加强,部分产品存在过度加工,浪费资源的现象。五是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职能交叉,扶持政策和管理手段亟待充实,粮食生产与加工互为促进的机制有待健全。

粮油加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对此,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主动出击。面临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形势,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切实增强做好粮油加工业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快推进粮油加工业结构调整,努力满足城乡居民粮油食品消费新期待。

二、加快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落实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转变粮油加工业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粮食行业和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今年初我局了《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目前全国已有吉林等8个省市正式了粮油加工规划,有14个省已将加工内容列入了当地行业发展规划,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规划的落实开了个好头。

(一)“十二五”粮油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路。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关键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内涵包括:经济发展要在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收入合理分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等总体要求,这是国家的总体要求。结合粮油加工业发展实际,就是要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式转变,要把粮油加工业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按照“转方式、调结构、强创新、重质量、上水平、促升级、保安全”的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上来,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布局,促进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主食产业化。要贯彻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安全卫生、营养健康,创新驱动、节能减排的原则,增强粮油加工业保障供给安全的能力,努力推动“十二五”粮油加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十二五”粮油加工业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安全营养、绿色环保的现代粮油加工体系,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改善,布局进一步合理,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加工保障供给安全不断增强。产业规模和效益平稳增长,粮油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左右;主食产业化的水平明显提高;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优势明显的大型加工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及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粮机装备自主化率提高到60%左右;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这些目标在规划中都有数字要求。

(三)“十二五”粮油加工业发展的七大任务:

一是提高口粮供给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全面推进主食产业化。继续支持饲料加工业发展,严格限制非食用粮食深加工产能增长,确保口粮、饲料用粮供给安全。完善政府储备体系和商品粮加工体系的配套衔接,加强特大城市及重点、敏感地区的加工供应能力保障体系建设。我们要求各地都有一定的成品粮应急储备,原来是10天,现在国家提出要求要提高到15天,为什么要对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都有成品粮储备要求呢?也是基于前几年雨雪冰冻灾害,还有日本福岛地震带给我们的教训。出现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往往是道路和电力都中断,在此情况下作为一个大城市,能不能在所有外界资源都暂时中断的情况下自保,起码能坚持10天左右等待外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国5?12大地震发生在山区,没有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如果再发生像唐山地震或者福岛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可能情况更为严重,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应急加工能力和应急成品粮保障能力。我们鼓励具备资质的加工企业继续承担“托市收购加工”、“定向供应原粮、定向加工销售”等保供稳价政策性任务,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加快升级换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加工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建立优质粮油规模化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刚才刘满仓副省长谈到,河南省在加快土地流转,正在建千亩方、万亩方。山东省土地流转也非常快,今天来到会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有的一个企业的生产基地就达到了二十多万亩,像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实现原料的专用化、标准化、规模化。鼓励和支持中小微型企业走“专特精新”发展道路,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以山东等前十位加工业发达的省份为主。要以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避免单纯追求产值目标的现象。我们不提产值翻多少翻,关键是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按照“安全、优质、营养、健康、方便、美味”的要求,加快系列化、多元化、营养健康粮油食品、特别是主食产品的开发,提高优、新、特产品比重。从过去的“两白一黄”的米面油的普通产品过渡到适用于不同需要的专用制品、主食产品和预加工主食原料产品;从单一主粮加工到多种粮食和营养物的复合、强化产品;从过去简单的机械碾米、磨面加工产品到挤压膨化、分离分选、预发酵和预蒸煮冷冻等特色产品;从短链条、粗利用、低附加值产品到长链条、综合利用、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品结构的提升。实施“食用油多元化战略”,发展具有特色的国产食用油,努力提高食用油自给水平。严格控制米面油等成品粮的过度加工,引导过去过精过白过细消费倾向。加快推进稻壳发电或供热、米糠制油等加工副产品规模化综合利用。

四是加快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坚持产区为主、兼顾销区和重要物流节点的原则,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聚集区。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发展稻谷综合加工基地和菜籽油、米糠油、油茶籽油等特色油脂加工业;黄淮海等地区重点发展小麦、花生油加工基地;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大力发展杂粮及薯类加工业;东北地区在发展稻谷、玉米综合加工基地的同时,要严格控制非食用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用粮增长;京、津、沪、渝等特大城市和东南部主要销区要与产区结合,发展产、购、储、调、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粮食产业集群;沿海地区要整合资源发展先进产能,继续控制大豆油加工产能过度扩张。要形成一批具有科技含量高、综合利用全、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现代粮油加工基地,努力打造诸如天津临港食用油加工园区、黑龙江鹤岗稻米加工园区、郑州主食产业化园区、湖北荆州双低菜籽油加工园区等特色产业集聚区。

五是健全粮油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制修订符合国情的粮油加工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检测方法标准。加大对省级、重点地市级和重点企业的粮油质量及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满足主管部门和企业对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等的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等指标快速检测检验的需要,加快建立粮油食品质量安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全面提高粮油食品安全水平。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全国建立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中央和地方联合投入约几十个亿,以增强粮食质量安全检测能力。

六是推动粮油加工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装备、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示范。推进全谷物食品开发、高效低耗节能、深度开发转化增值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主食品加工关键装备和技术创新,加快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智能控制等自主化进程。粮食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积极引领行业的科技创新。江苏、湖北、湖南、河南、河北、浙江、广东等省要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粮机装备企业。

七是完善应急加工供应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粮油加工企业参与应急加工及供应体系建设,完善特大和大型城市的小包装成品粮油加工、储运配套设施和检测能力,建立快速反应、准确高效的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络,以应对城乡居民和部队的粮油应急保障的需要。

为实现以上七项任务,要积极创造条件,突出重点,组织实施粮油加工业转型升级五大工程。即:粮油加工园区建设的“百园工程”、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粮油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工程、主食产业化示范工程、粮油应急加工与供应工程。这五个工程在规划中都有具体要求。

(四)关于落实规划的要求。

各省级粮食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和工业信息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密切配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加工发展规划或意见,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协调,认真做好本规划的贯彻落实。

三、开拓创新扎实做好当前的几项重点工作

落实“十二五”粮油加工业发展规划,需要结合各地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加快推进粮油加工业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完善方案,全面推进主食产业化。刚才正晓同志已全面阐述推进主食产业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措施。我们要认真领会正晓同志的讲话,高度重视这项重要任务,明确目标,细化方案,抓好落实。主食产业化,为什么说是“从农田到餐桌”的一项重要的产业化项目呢?“从农田到餐桌”是粮食产业链条,但是我们现在就缺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的主食产业化就是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是扎实做好《全面推进主食产业化增强口粮供应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的编制和落实工作。《实施意见》目前已经经过国家粮食局局长办公会审议,在这次会上广泛听取意见修改完善后,正式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各地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意见。二是要狠抓落实,明确工作责任,制订及完善具体方案,细化目标,明确进度安排,积极协调有关资金支持,认真组织实施。三是健全部门间协作配合,合力推动,加大支持力度,规范运作,严格监管,确保质量。四是加强宣传,增强广大企业推进主食产业化服务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协力推进、社会广泛支持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统筹协调,全方位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一是要取得省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省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协调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省级粮食局要加强行业指导、协调和服务,创新工作思路,健全粮油加工行业管理机构,努力找到实实在在的工作抓手和载体,要在抓统计、抓规划、抓政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抓项目、抓园区、抓企业、抓科技、抓标准。发挥行业管理优势,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形成合力。三是积极协调沟通争取国家和本省市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并争取农发行、国开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加工企业融资授信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现有的技术进步和改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主食产业化、加工园区建设等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对重点企业规划、科技和金融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四是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办实事。通过报纸等媒体和举办粮食科技周、全国粮油精品展等重大活动,做好加工重点企业、先进典型等方面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技术改造项目组织力度,促进粮油加工企业技术进步。2009年以来国家企业技术改造专项支持粮油加工业的项目数量达700多项,中央投资支持资金合计十多亿元。一是按照“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加大对主产区应急加工体系、综合利用、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装备自主化等项目支持力度。二是各省级粮食局要主动加强与省级发展改革委、工信厅的沟通协调,建立重点技改项目库,优先支持符合规划、有前景的项目纳入地方申报计划。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粮油加工业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我们初步提出了粮油加工业技改项目申报遴选工作的征求意见方案,准备在现有申报渠道的基础上,组织遴选推荐一批高水平的示范项目,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淘汰落后、改造工艺流程、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传统产业先进产能比重等方面做工作。

粮油加工范文5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以转变管理职能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为主导,努力构筑完善粮食平安保证、粮食产业发展及社会服务体系,坚持统筹兼顾、部门协作、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市场监测,完善调控措施,坚决依法行政,促进全县粮油市场基本稳定和粮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粮食收购、贮藏运作、产销协作、市场监管等工作。

二、总体工作要求

(一)充分认识当前及今年粮油供求形势。今年以来。全国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丰收。目前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国家粮食贮藏富余,市场行情稳定。但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国际间粮油贸易的发展,粮油供求全球化、大流通的格局已经形成。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口粮、饲料用粮的需求将呈上涨趋势,大豆、玉米对外依存度较高。特别是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时刷新,极大地刺激了生物能源的开发使用,玉米等谷物消耗量大幅增加,加剧了粮食的供需矛盾。再加上农资、农药、化肥等价格上涨,农民种粮利息提高等诸多因素影响,今年的粮油供求及价格形势可能比较复杂,应予高度关注。

(二)高度重视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确保粮油市场供应。稳定物价的关键,既关系到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又关系到民心稳定、社会和谐。虽然我县粮源供应充分,但在大流通的形势下,确保粮油供应平安责任重大。因此,必需积极采取措施,细化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责任,切实做好粮油供应和市场稳定工作。

(三)统一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为进一步做好全县粮油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由县商务和粮食局、县粮食贮藏供应办公室联合成立保证粮油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粮食部门要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为统筹做好全县粮油保供稳价工作,有效实施县保证粮油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工作方案,保证工作顺畅,提高调控效能。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切实把保证粮油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做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民以食为天。稳定价格,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体现党和政府服务人民的宗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努力抓好粮食平安存储和销售工作,要加大粮油购销指导力度。充分发挥民营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入市参与,着力掌握粮源,空虚库存。要认真协助粮油加工企业正确分析市场行情,有序推销,维护好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要认真做好贮藏粮购入存储计划,要督促承储企业积极配合,适时做好贮藏粮食调储,以有效增加市场粮源投放量,缓解需求压力。

(二)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和预警预报。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尤其是加强对粮油库存数量、品种及价格的跟踪监测,当库存下降和价格涨幅较大时,及时发出预警和通报。物价部门要及时掌握市场和价格动态,科学分析和判断价格变化趋势,关键时期,要第一时间演讲市场运行中苗头性、趋势性的问题。当粮食市场发生异常动摇时,有关部门要快速反应,并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三)进一步完善粮油应急预案。全县粮食应急保供体制已初步建立。应急顺序、应急人员未经过有效的锻炼,必需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做到各项准备充分超前、各种措施扎实细致、各自责任明确到位。要建立健全预警预报制度,以便出现问题及时启动预案快速应急。要按照《县粮食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细化粮油应急供应方案,抓好粮油应急加工、供应企业的落实工作,备足应急粮源库存,以增强市场供应保证能力,满足粮油应急供应需要。

(四)加强粮油市场价格监测。严格粮油市场价格每日监测预报制度。及时采价、报价,确保价格数据准确及时,对粮油库存下降和价格涨幅较大的时候,要及时发出预警和预报,同时,向政府提出意见或建议。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准确分析和掌握购销、库存变化情况,发现价格异动和紧急问题要及时报告,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平稳。

(五)加大粮油市场的监管力度。切实履行粮政管理职能。加强对关系民生价格的监管,重点检查农副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和商场超市的群众生活必需品以及废品油、液化气等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严厉打击各种串通定价、合谋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价格欺诈、捏造涨价信息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要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群众心理预期,为促进粮油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发明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认真做好特殊群体和军粮供应工作。认真做好特殊群体的粮油供应工作。积极组织粮源,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关供应预案。同时,还要做好灾民、低收入群体等的口粮供应工作。

保质保量供应军粮,完善军供管理机制。坚持做到四统一”即统一组织货源、统一加工、统一调拨、统一结算。为确保军供粮油的质量平安,从推销源头抓起,对军供粮油采购、保管、供应过程的质量实施全程监督,坚持一批一检一报告制度。

确保粮油供应平安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要努力做好全县粮油市场宏观调控工作。要科学、准确、及时地掌握相关信息,正确分析价格动摇的原因,积极配合新闻媒体宣传政府在扶持生产发展、改善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众生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引导社会各方面客观看待价格动摇影响,理性对待市场价格变化,防止不当炒作,杜绝恶意炒作,努力形成和谐健康的舆论氛围。

粮油加工范文6

工程量清单报价均采用综合单价形式,综合单价中包含了工程直接费、工程间接费、利润和应上缴的各种税费等,工程量清单报价简单明了,更适合工程的招投标。工程量清单报价要求投标单位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实力报价,并逐渐推行最低投标中标法,从而打破了工程造价形式的单一性和垄断性,呈现出有高有低的多样性。

通过采用多个工程量清单进行报价的项目投标工作,在实际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招投标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增加了投标报价的透明度,使公平、公正、公开性得到更充分体现,为施工单位竞争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起点。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后的招投标工作,淡化了标底的作用,消除了编制标底给招标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标底作为评标的参考,设与不设均可,不再作为中标是否的依据,彻底避免了标底的跑、漏、靠现象,使招标工程真正做到了符合“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施工方“报价权”的回归和“合理低价中标”的评定原则,杜绝了建设市场可能的权钱交易,堵住了建设市场恶性竞争的漏洞,净化了建筑市场环境,确保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了我国有形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过去的招标投标过程中,基本上所有的风险都是由投标方独自承担,缺乏公平和公正,造成了人为的压低价格,标底和中标价格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工程造价。实行新的计价规范后,量价分离使招标人承担工程量的风险,投标人确定人工、材料、机械等的价格,承担价的风险。这样,双方在招投标过程中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投标方可以在计算出成本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利润作为报价进行投标,并且可以掌握标价的下浮幅度,保证了投标方的利益。并且工程量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了投标人的行为,也避免了各种弄虚作假行为的出现。同时,如果招标人的工程量清单计算有误,也存在着相应的风险,给投标方以合同签订后进行索赔的机会。招投标双方风险共担,体现了合同法中合同双方平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