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项目化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职 课程 项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79-02

课程项目化改造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项目化课程作为高职教育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在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内涵、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升能力培养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项目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组织教学活动,特别适合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值得高职院校探索、研究并推广的课程模式。

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课程是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核心课程,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为了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针对该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拟采用项目化教学对课程进行改革。

一、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课程现状

课程传统名称为“水轮机及辅助设备”,经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后更名为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是水轮机、水轮机调节、水力机组辅助设备三门课程有机整合并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隶属于“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水轮机检修和维护的岗位能力。同时,考取该门课程对应的“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获取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主要是应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单项训练,训练内容缺乏与职业活动之间的联系,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加上学生的抽象思维欠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创新精神,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缺乏系统性、综合性、专业性训练的状况下,导致训练效果不佳。传统课程仅就单元知识开展教学,相互间没有典型的系统案例,特别是缺乏现代水电站设备运行与检修的案例;教学过程远离生产现场,学生没有实践经验,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教学效果仅能停留在概念层次,无法训练学生的运行维护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将来的岗位工作。因此,有必要对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

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思路

(一)确定课程对应的岗位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坚持校企合作的原则,使课程教学目标来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把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教学过程。为此,课程开发与建设需要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调研与分析,本课程培养对象的初次就业岗位是水电站水轮机检修工或电力安装公司的水轮机安装工、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随着能力的提高,可晋升水轮机安装或检修技术员、安装与检修主管等岗位。对应岗位的能力要求是学生能正确使用工量具完成水轮机拆卸、总装,能开机操作并调节水轮机功率,能分析处理水轮机常见故障和事故等。在明确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项目课程开发原则,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设置课程项目与教学内容。

(二)明晰前后课程的关系

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课程是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前导是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和电机与电气设备,这四门课程为学习水轮机及其调速器的构造原理和水力机组油、水、气三大系统的工作原理,打下了读图、材料、传动机构、电机驱动和低压电器等常规知识与技能的坚实基础。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中,水轮机是水力机组安装与检修的主要工作对象;水轮机调速器,特别是微机调速器是水电站自动化的主要控制对象;水力机组油、水、气三大系统是水电站计算机监控主要对象。可见,后续的水力机组安装与检修、水电站自动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三门课程是本课程的深化,本课程为该三门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技术基础。

水轮机是水电站三大主要机电设备之一,水轮机的调节控制是水电站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的核心技术,水轮机的拆装、调试与维护是水电站运行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本课程对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了支撑作用。

(三)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能力培养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归纳出本课程对应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1.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使用工量具完成水轮机拆卸、总装,能开机操作并调节水轮机功率,能分析处理水轮机常见故障和事故。

2.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水轮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水电站辅助设备系统的组成、原理、作用、运行与维护,熟悉水轮机的拆装流程及工艺,掌握水轮机调节的原理与方法。

3.素质目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训练资料搜集和材料撰写能力,锻炼工作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安全施工和工程质量意识。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及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将职业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内容,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设计教学项目,与工作岗位对接

为使教学与工作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确保项目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课程开发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为此,本课程结合企业的现有设备,基于“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检修”的工作过程,以真实的设备运行、检修为载体,设计了“编写水电站介绍书”、“拆卸水轮机”、“水轮机修复”、“水轮机总装”、“水轮机功率调节”、“处理水电站油系统运行故障”、“处理水电站水系统运行故障”、“处理水电站气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处理水轮机运行故障”等9个项目,共计18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把原有的课程内容重构于教学项目中,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训练和素质养成融入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这样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遵循了“工作任务由单一到综合、工作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学生自主活动由少到多、职业能力由低到高,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三、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完成仅仅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课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必须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和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建设。否则,项目化教学仅仅是纸上谈兵,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1.首先要有适应于项目课程教学的教材。教材内容要与课程项目化设计内容一致,教材选择的项目载体与现有设备相同;在项目化教学刚刚起步,还无法找到合适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自编适用于项目课程教学的校本教材成为了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材中编制有工作任务单、考核表、学习情境、课程项目等内容,以满足项目教学的需要。

2.开发虚拟拆装游戏软件、教学软件。对于水轮机拆卸和安装等项目的学习,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可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直接在实际设备上操作固然是最理想的教学手段,但是,由于水轮机属于大型成套的生产性设备,价格昂贵,设备配置不可能满足教学的要求。为此,通过自主研制水轮机虚拟拆装游戏,不仅满足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教学内容操作练习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效率,迎合了高职学生的兴趣特点,还能有效防止由于学生误操作造成的设备损害。同时自主开发设计的三维动画,以形象方式展示设备的结构原理、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过程,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通过技术服务承包项目,特别是结合当前中小型水电站检修及调试外包的机会,寻找真实的生产过程开展项目教学。学校可以为企业职工开展技术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同时也争取更多的企业技术专家和骨干为课程教学服务,达到校企双赢。此外,通过联合企业举办技能大赛来加强对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跟踪行业技术发展,有针对性地更新和选取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并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骨干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一体化集中教学是项目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学模式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改造中,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为原则选取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做相结合,集教学、实训为一体的现场教学为主,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关知识、操作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完全打破传统教学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行动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由于每个项目的完成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不是三、四节课就可以完成的;而且,在校内也很难配备与典型工作任务相一致的教学设备。因此,为了教学的连续、项目的完整和便于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拟在真实的水电站环境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集中教学、分组实施完成。对于水轮机相似理论等对具体工作岗位而言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尽可能简化,以便于就真实的水电站环境进行该内容的行动导向教学。

实践证明,项目化课程是一种适合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但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在实施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时候,除了要做好课程项目设计外,还要注意项目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关注教学资源建设、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实施与评价改革等方面的问题。只有系统化地策划整个课程改革工作,才能使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长春.高职化工单元操作课程项目化改造[J].高教论坛,2010(1)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项目化教学范文2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保险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其发展速度较快,对于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目前各大院校保险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保险工作的人员比例逐年上升,但是大多数毕业生到保险公司从事营销工作,难度较大,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也容易被市场淘汰。所以,如何让学生在校做好知识和能力准备,加强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迎接市场的挑战,是摆在金融保险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与本科学术型人才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更加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

1.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知识是基石,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知识要求是够用即可,不在于多在于精,即在操控的工作过程中掌握必备的知识。

2.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精通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理论知识100分,操作能力等于0的情况不允许发生。

3.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积极上进的心态。同样在基层工作,大学生应具备脱颖而出的潜力,并同时能够维持良好的人脉关系。

二、保险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1.心理素质

做为保险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要具有知难而进,不畏挫折的信心,面对困难,要有不屈不挠的决心。而做为内勤,更是要有严谨细致的责任心。

2.业务素质

新时期保险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做为公司员工,了解市场,了解公司,了解公司产品自是不必多说,业务人员本人也是要有专业的保险知识理论和相关理财知识,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保险服务。

3.品德修养

保险公司销售的是无形商品,相较有形商品而言,对于销售人员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品德修养方面。保险业讲究的是最大诚信,不是说一单做成万事大吉,而是要用良好的亲和力和品德修养,不断为客户服务。几乎每家公司的司训都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服务第一,客户至上,忠诚公司,热爱产品等。

4.社交沟通能力

保险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要通过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信任,才能进行后续的客户往来。真诚待人,善解人意,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力和沟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保持良好的仪容和优雅的风度,热情周到,仪态大方,又注重基本的礼仪,这样更有利于人脉的积累。

三、培养优秀保险人才

针对保险公司对于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当前保险专业学生的现状,各高职院校应探索一条创新之路,对症下药,对准症结找解决办法,打造优秀的保险人才以适应市场。

1.做好诚信教育,全方位能力提升

人无信不立。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只知道学习应试科目而忽略了其他素质的培养。做为财经类专业学生,特别是将来要从事金融业的工作,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中,诚信当先,要让学生树立诚信观念,渗透到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去。比如学生课前的纪律承诺,考试前的诚信承诺,都是做好诚信教育的基本方法。学生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通过有意识安排一些锻炼活动可以收到良好效果。比如开设各种辅修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践课等,像应用性极强的计算机和财务等课程,加大课时量和实训环节,让学生切实掌握工作工具的用法,拉近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出校门是要和人沟通的,是要准确表达自己意愿的,所以需要刻意的锻炼。做为教学管理者就要给提供相应的平台,以求学生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

2.加强学界与业界的沟通,与保险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

国内的保险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界与业界的脱钩,一方面,保险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难找,即便进入业内工作,时间也不长久;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人才难求,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常常跳槽而去。这主要是保险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所造成的。针对这一情况,保险高等职业教育推行的做法是校企深度合作,即学校与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市场和企业需求培养人才,这样的话正好弥补了市场与学校之间的真空地带。此举可谓“一举三得”,即公司通过学校可以培养和接收需要的人才,缩短了培训时间,节约了成本;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平台参与到公司的业务与运营中去,实践经验得到提高,课堂中不再是枯燥的纯理论;学生通过学校与公司的合作培养,既扎实了理论基础,摆脱了枯燥的理论课堂,又能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项目化教学探索

项目化教学范文3

关键词: 实践教学 翻转课堂 项目化教学 分层教学

1.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不足,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项目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但实施后,教学效果不显著。究其原因,学生的课余时间没有利用,课余时间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很少,导致教学很累,在课堂上既要讲项目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讲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还要在课堂上实施项目,包括项目的实践、仿真等。由于项目化内容丰富,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在课堂中实践,给项目化教学提出了难题,如何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项目化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利用微视频和课件,让学生在课前先学习,再把问题带到课堂,课堂中与老师的交流,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中加强实践环节,做中学、学中做,老师始终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课堂利用率,使项目化教学得以真正实施[1][3]。

2.“翻转课堂”的项目化教学的模式[4]

以《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为例,介绍“翻转课堂”的项目化教学应用,由于这门课是电子信息类课程,理论知识枯燥,难理解,学生一开始就失去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这几年,尝试项目化教学,做中学、学中做,增加实践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引入“翻转课堂”的项目化教学,重点解决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项目教学可能会产生学生机械的操作和制作,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不够,课时紧张,由于既要讲理论,又要实践,导致课堂互动性不够,学生不是带着问题上课,而是机械地按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创造性不能得以发挥。

课前模块:通过对学生的充分深入了解,结合实际情况,选取N个项目[2],一开始选取小项目为主,比如,可以选取音频放大器制作,手机充电器制作,稳压电源制作,抢答器制作,篮球比赛计时计分器制作,数字钟,信号灯制作等。通过对每个项目制作一份工作页,项目的理论基础知识,课件,视频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先在网上选择要做的项目,在充分了解项目的背景,研究企业生产情况。经充分调查和了解,学习项目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备到课堂中讨论。

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就课前遇到问题先做讲解,教师这时只做记录,不做点评,让学生参与讨论,就学生问题进行争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请记住,这时,老师千万不能批评学生,应该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对项目设计奇思妙想,也许,伟大的创意由此产生。经过激烈讨论后,老师对学生肯定,及时做肯定评价,然后就项目中的问题深入探讨,不能唱独角戏,以讨论形式开展学习,在无形中学习理论知识。学生经过课前准备,教师对学生进行抽查,要求就选取项目的了解情况,以及学习中遇难的问题进行讲解。教师的角色由讲解者变为咨询者,记录下学生遇到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点拨,学习理论知识,内化知识。项目的实施,老师尽量对学生的设计不予以否定,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在MULISIM或PROTEUS中进行仿真,数据是否正确,通过讨论反复修改,直到达到项目要求。成果展示,学生就自己的项目进行自我评价,其他同学有权力打分、点评,并提出问题,让项目展示者回答。项目考核,根据学生项目的方案设计、项目质量、答辩情况,学生和老师进行打分、评价,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课后:学生对自己设计的项目进行总结,写项目实践报告总结,不仅对项目做整体小结,包括项目方案、实现方法、步骤、项目特点、用户使用的说明、项目的创新点等,而且对电路设计理论做分析,包括理论计算,理论知识点分析等。针对理论分析或其他存在的问题,教师在线答疑环节,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改进教学方法等。

3.教学实践

以《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稳压直流电源”的制作为例。

(1)课前准备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电路基础薄弱,模拟电路是学生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课前制作微视频,每个视频时间控制在6~8分钟比较合适,每个视频介绍一个点,比如,欧姆定律,作为一个视频讲解,视频强调趣味性、简单性和实用性,在讲的时候,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或万用表等仪器作为辅助设备。元器件视频,包括变压器的知识微视频;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微视频;二极管知识微视频;整流,滤波的微视频;7805芯片的微视频。布置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要求设计一个正5V的直流电压,纹波系数,输出电流等参数要求,根据7805芯片的参数要求,计算各个环节的数据,以及选取元器件,总的原则,是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有创新性地设计出项目。

(2)课堂教学策略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让学生做汇报,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始终让学生扮演角度,老师扮演咨询者、指导者和伴随者。根据学生课前学习、设计,带着自己的作品,汇报成果,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课上进行讨论,老师以咨询者角色参与讨论、指导,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渗透知识点。其次,加强实践环节,学生经过课前学习,自己的设计,对项目有了方向和把握,更多时间用于项目实践,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同时,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项目化实施。

4.结语

翻转课堂的项目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5]取得了一些效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翻转课堂要求课前学习,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能否做到需要一个过程,让百分之七十的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带动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但在实施过程中,对一些学生来说,效果不显著,需要继续创新课堂教学,可引入分层教学等混合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雪.以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的实践研究[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陈容红,崔健.创设真实的工业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

[3]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项目化教学范文4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分析化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51―02

一、引言

分析化学以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为基础,并吸收物理、生物、统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充实本身的内容,从而解决科学、技术所提出的各种分析问题。项目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我们将“项目化教学”应用于分析化学课程,通过对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二、《分析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

为了使项目化教学能够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得到落实,提出如下教学程序:学生接项目、接检测样品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寻找检测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点评设计学生准备检测试剂和仪器学生检测学生处理和分析数据,评价结果小结,撰写研究报告知识反馈。这些环节相辅相成、相互推进。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项目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个项目来完成。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一整套分析测试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为辅,主要为项目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和咨询服务,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分析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

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子项目。设计子项目时要考虑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综合起来,且要难易适中,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同时还要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其次,设计子项目时努力使之有吸引力,以学生感兴趣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及社会关注的热点为选题背景,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针对分析化学课程内容,设计五大模块: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每个模块中包含若干相对独立的子项目。以“酸碱滴定法”模块为例说明,该模块包括三个子项目:(1)石灰石纯度的测定项目;(2)工业用冰乙酸含量检测项目;(3)面粉中粗蛋白质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这三个项目涵盖了分析化学整体目标中酸碱滴定法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在内容安排上,打破了课程体系的章节编排,知识点由少到多,由简到难,融知识、技能要点于各个项目中,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同时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四、《分析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以“酸碱滴定法”中工业用冰乙酸含量检测项目为例进行说明。

1.教师提出项目任务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教学项目任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查阅资料,确定物质检验方案;(2)检测,具体包括:选择、准备玻璃器皿和设备,配制试液、试剂和标准滴定溶液,冰乙酸含量的测定;(3)评价检测结果,开具检测报告;(4)资料归档。通过上述任务要求学生能检索标准检测资料,能用确定好的检测方法和滴定分析测试技术测定工业冰乙酸含量,能正确计算检测结果并进行认证。

2.学生针对项目任务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

学生自由组合,一般5人为一组,每组推荐一个小组长,组长是“项目主管”,在各个项目中轮换。组长针对具体项目任务,合理安排学习行为,通过自学教材、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多种途径,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包括所选用的实验方法、所涉及的实验原理、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等。要求每组整理、总结出自己的意见,为实验和课堂讨论做好准备。教师在此过程中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只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引导,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资料并对资料进行选择和分析。

3.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讨论,教师进行评价

各项目组选代表阐明所选用的实验方法,说明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教师针对每一实验方案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及一定的注意事项与要求,使其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酸碱滴定原理、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酸碱滴定可行性判断方法及指示剂的选择方法、标准溶液和一般溶液的配制、酸碱水溶液中[H+]的计算方法、滴定突跃、分析结果的表示、有效数字、误差的分类和来源及减免方法、误差与偏差的有关计算都有了一定的掌握。

4.学生实施实验方案

随后学生进行项目实验的全部过程,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出详细的指导性问题和提示,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和教学。在对基本操作严格要求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根据认知规律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创新”,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余地。如果条件允许,建议采用视频教学手段,将规范的操作用录屏软件记录下来,在学习操作时同步播放,便于学生巩固规范的操作技能。

5.讨论实验结果,教师、学生总结提高

最后各项目组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评价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设计的实验项目进行讨论。从实验方案是否选取合理,实验步骤是否简单,实验仪器是否简单、易于操作,测定结果是否准确度高以及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速度的快慢,小组分工合作好坏方面评估项目工作中的各组的优缺点。在此过程中,教师用赏识的态度肯定每组的成绩、每个学生的优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静态知识的考核为主,缺乏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不能对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行全面的评定。项目化教学考核实现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占学生总成绩的70%,终结性评价占学生总成绩的30%。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两部分,学生自评互评包括学生课堂表现自我评价、项目团队自我评价以及组内成员互评;教师评价包括学习档案资料评价、课堂团队汇报评价、检测工作过程评价、单个项目过程性评价以及整门课程过程性评价。项目化教学考核设计了团队考核,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结束语

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的永恒课题,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个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完善的过程。项目教学法把单纯的实验学习定位成项目,使学生不拘泥于对课本的理解。经过从理论探究到实施方案,每一个学生都围绕自己的“项目”进行不断的分析、研究、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意识,激活了思维,提高了理论水平,锻炼了实践技能,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走向。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适合教师的教学,而且适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02).

[3]徐国庆.项目教学开发的核心技术[J].职教论坛(教研版),2006(04).

[4]李似姣.“分析化学前沿”教学内容及方法的研讨[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2).

项目化教学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师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 (a)-0000-00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大多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我院是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是当前我院大多数专业、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方法,项目化课程建设也是我院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我院信息工程系数字媒体专业的《UI设计》课程对于项目化教学中“师徒制”的新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院专家的指导下,系部老师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协同合作推进教学课程改革,经过本学期的课程实践,系部老师又结合反馈进行总结、改进,最终形成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效果好等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资料。以下内容基于项目化教学中“师徒制”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一、项目化教学中项目的实例化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我们的课程在开设之前,选取本地实力较强的广告公司来作为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一方,邀请企业中的设计师来担任任课老师,并把企业中以往案例设计成一个个小项目。课程项目的实例化设计,让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突显了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性设计。

二、项目化教学中项目组的实现

分组教学是指教师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的一种方法。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项目是由团队中的各个成员协商合作共同完成。分组教学有行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交往沟通表达能力。根据学生在实验室的座位前后两排相邻6人为一组,要求每组中学生能力、特长各有不同,各个层次的学生要求平均分到每个组中,在学习过程了,根据学生能力、分配不同的项目任务。同时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每个学生也要按时完成,要求学生能参与到项目组的各个设计角色中,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最后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项目教学中“师徒制”的特点

职业院校引入的“师徒制”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它有四个明显特征:1、办学主体是校企合作,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双方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共同育人。2、教学师资和学员都是双重身份,师徒具有双重身份,接受两类教师的教育。3、学习方式上的特点,项目化的教学中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与让学生走入企业、以岗位老师带徒弟的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学习。4、以“知识+技能”构成整个教学体系,实行企业岗位需求与培养内容的对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职业与专业、岗位与课程的完全对接和融合。

四、项目教学中“师徒制”教学模式的实现

项目化的师徒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培养教育创新的一种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选定长期合作的企业来作为项目资源的机构保障。其次要提前设计好项目开发训练任务与过程。第三在学生进行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考核制度,考核标准是测试“徒弟”或学生成师、毕业的标准,也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训练目标。第四是项目组领导(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要有丰富的项目设计经验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师徒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项目案例、发现项目设计规律,提升项目设计过程中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也从根本上缩短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

在项目开发训练实施过程中,项目老师或技术人员作为师傅带领学员对项目进行分析、讨论设计方案、设计实现步骤,项目老师再演示设计过程,在演示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步骤及效果,回头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步骤进行具体设计,有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商量解决。在设计过程中,能力强的学生甚至担任了师傅的角色,及时给出问题的学生指导、处理并解决问题。在整个的项目分析、设计、开发实现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要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去,按要求完成每个环境的任务。项目老师再根据项目组中每个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导,把不完善的地方改进、提高。个别的学生可以依照能力、程度不同添加或修改项目内容或要求。

五、项目化教学中“师徒制”教学模式中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

在进行项目分组时,各个组中的学生能力各异,不管从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表达能力、文字功底、时间观念上都是参差不齐。这样的学生放在一个组中,一方面是希望同学们能互相帮助,通过学习中“帮”、“带”的过程能带动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也希望有特长的学生在项目组中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自己特定方面的能力,积累更多的经验。在课堂中,原来的课程教学上,学生一开始让做,都是自己做自己的,没有交流。现在的课程教学上,一开始学生更习惯于讨论项目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发言表_自己的想法,有不同意见的他们之间还会争论,或者争出个高低,或者每个想法都做,看看有什么不同。在设计实现过程中,哪一步做不好了,会互相交流、问问旁边的或组长或老师。在每次的项目课程总结中,回收到的学生的反馈信息与往常的相比,各方向都有所提高。

六、项目化教学中“师徒制”教学的问题

我院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源层次不等,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UI设计》本是一个集灵感、美感、艺术感、设计思路、设计过程为一体的课程。我们的课程设计更测重于设计过程的实现。也就是说,学生设计方法学会,设计点子缺乏。真正进入现实社会,参与项目设计时,前期的项目方案设计更为重要,也这方面是我们学生缺少的。再一个,项目化课程设计要求了每一个项目完成的时间和效果,每组中能力较好的学生一般完成的时间较短,可能还有所创新。能力差的学生花费的时间较多,效果也一般般,这本身是个矛盾,既要加强能力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学习任务,又要保持能力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

“师徒制”是适应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培训制度。职业教育“师徒制”逐渐成为一个较有效的职业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将更加有利于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将更加有利地促进职业院校服务范围的拓展,促进职业教育生源的多样化,并促进职业学生的全面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通国,李贤正.师徒制在高职教学中的现代运用[J].科技信息,2010,(18)

[2]李江立.职业教育“现代师徒制”四化培养模式的探究[J].经济师,2013,(2)

项目化教学范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本院2007级护理专业二年级160名学生(2个班)作为传统组,其中男12名、女148名,年龄18~21岁,平均19.2岁;2008级护理专业二年级161名学生(2个班)作为教改组,男16名、女145名,年龄18~22岁,平均19.7岁。两组同为3年制专科统招生;教材采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健康评估》(李晓慧主编),以《临床心电图学》(黄苑主编)作为主要参考书,以校编教学大纲为指导进行教学;其任课教师及教学学时(18学时)均相同。两组性别、年龄和各基础学科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教学方法

传统组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向传递模式,辅以电教设备、临床正常及常见异常类型心电图报告完成教学。教改组以项目化教学完成心电图教学,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1.2.1课程整体设计

基本原则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突出能力目标,设计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课程整体内容。

1.2.1.1课程目标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项目化训练,学生能运用心电图学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获得较强的心电图阅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其课程目标主要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

1.2.1.1.1能力目标

①能识别心电图机主要操作部件,能正确操作心电图机并独立描记1份心电图;②能准确测量心电图各部分组成,计算心率;③能按程序分析心电图,能准确判断心电图各组成部分是否正常,判断心电轴及其临床意义;④能识别左右心房、左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并归纳其心电图特点;⑤能识别心肌缺血、坏死心电图,并作出定性、定位及分期诊断;⑥能正确分析严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并作出判断;⑦能分析高钾、低钾、高钙、低钙及洋地黄类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1.2.1.1.2知识目标

①学会心电图常规12导联的联线方式,熟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②掌握心电图各部分的意义;③掌握心电图各部分的正常范围;④熟悉心肌缺血、坏死的原因,了解心肌梗死图形的演变;⑤了解各种心律失常的概念、临床意义;⑥了解心电图对电解质紊乱及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监测意义。

1.2.1.1.3素质拓展目标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培养

学生对待患者爱心、专心、细心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积极主动态度,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协作和自我学习能力等。

1.2.1.2项目设计,内容重组,任务分解

心电图学课程共18学时,考虑到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在设计项目时,由引领项目逐渐过渡到主导项目,最后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自主项目。设计的项目要覆盖所有知识点,能实现所有能力和知识目标,每个能力在项目的任务中要得到反复训练。对心电图学内容进行重组和项目任务设计(见表1),再将各任务细分为子任务,如任务5分解为4个子任务:①测量心肌缺血坏死时Q波、ST段下移及T波改变的特点;②根据心肌梗死时心电图的演变确定分期,结合六轴系统确定心肌梗死的定位;③总结归纳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分期及定位特点;④用实图反复训练,做出诊断报告并提供诊断依据。通过任务1~7的训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心电图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阅图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最后通过任务8的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综合技能。在训练过程中,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1.2.1.3教学情境设计

1.2.1.3.1教师工作情景设计

①任务导入,案例引入,讲解所下达的任务单,由学生扮演标准化患者。案例:患者,男性,65岁。劳累后常感心悸、胸闷1年,因休息即能缓解,故未予注意。1h前突感心悸,胸骨后持续闷痛,出冷汗随即送急诊,发病后入院作心电图检查。将病例及其发生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期的心电图发给学生,要学生针对所给心电图,完成任务5包含的4个子任务。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③指导学生按心电图分析方法对心电图进行逐步分析,完成任务。④通过知识点考查和技能考核,监督学生工作进程和结果。⑤通过检查对学生工作成果进行评价、归纳和总结。⑥反馈。

1.2.1.3.2学生工作情景设计

①分组,每6~7人1组,接受项目任务;②查阅资料,进行知识技能准备;③根据任务要求,针对患者及其心电图进行分析,完成子任务;④提交任务成果;⑤陈述完成的任务,相互点评,接受老师评价和指导;⑥反馈。

1.2.2评价方法

①比较两组心电图阅图报告及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心电图阅图报告包括自己的心电图(正常心电图)和另5份异常心电图写出报告(允许查阅参考书)。两组理论考试试卷难度和心电图阅图难度及其覆盖面无差异,实行统一标准评阅。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中,低于60分为差。②了解教改组学生对项目化教学的评价。发放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等11个问题。发放调查问卷161份,全部有效回收。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进行秩和检验和统计描述,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心电图阅图报告及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比较见表2。

2.2教改组学生对项目化教学效果的评价见表3。

3讨论

上一篇乳牛

下一篇短篇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