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20个经典寓言故事

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1

写写王菲的音乐一直是我的愿望,不过总是感觉难以下笔,她的歌有时简单直接,有时又难以理解,但是她的音乐仍然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整个90年代,她用一部分歌曲引领流行音乐潮流,又用另一部分歌曲开创了自己的风格。我们选择了王菲的十首经典歌曲,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位拥有20年音乐生涯的歌坛天后。

1 《容易受伤的女人》

这首歌的粤语版首先出现在王菲92年《Coming Home》专辑中,之后的国语版又收录在93年《执迷不悔》专辑中。港台音乐受日本音乐影响颇深,中岛美雪的经典曲目也被王菲再次诠释,而正是这首歌,让王菲从一个不知名的歌手变成香港乐坛的实力派新星,借用当时一句流行的话:王菲已经不再是香港歌坛可有可无的人。

2 《誓言》

这首歌未必是王菲最流行的曲目,并没有唱响在大街小巷,不过《誓言》却是最能让王菲歌迷感动的曲目之一。王菲和窦唯这对曾经的神仙眷侣不知让多少人羡慕,郎才女貌,天作之合。《誓言》是两人音乐上的结晶,虽然写歌的时候两人还没有结婚,不过那种默契已经在音乐中贯穿始终。

3 《天空》

王菲的歌唱事业一路顺利,并没有明显的和低谷,稳步向前。1994年,王菲的专辑《天空》,“天籁之声”和“王菲”在此时已经可以画上等号,“菲式唱腔”逐步深入人心,《天空》、《影子》等已经成为标准的试音碟曲目。虽然当时王菲对音乐的整体驾驭能力还有不足,不过天后之相已经显露无遗。

4 《但愿人长久》

邓丽君是王菲最喜欢的歌手之一,翻唱她的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挑战偶像,挑战已经定型在听众心中的声音需要很大的勇气。《菲靡靡之音》专辑选择了13首经典歌曲,其中《又见炊烟》和《但愿人长久》两首大众最为熟悉,每逢中秋月圆之时、晚会之上,王菲都会带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5 《闷》

1997年,王菲的事业和生活春风得意,推出同名专辑《王菲1997》,这是一张难得的好专辑。《闷》是一首有着浓重乐队风格的曲目,歌词简单,旋律朗朗上口,MV中一头清新短发的王菲很随性的出现在镜头前,虽然是表演,却一点也不做作。林夕、王菲、张亚东的金三角组合也开始被我们熟知。

6 《红豆》

这首歌拥有很高的人气,80后几乎都能唱上几句。1998年,王菲已经是无可争议的歌坛天后,《唱游》这张专辑堪称经典,王菲在这张专辑中完全唱出了个性和自我,《半途而废》、《脸》等歌曲使王菲完全自成一派,其他人再也无法模仿。

7 《》

又是一张每一首歌都不该错过的经典专辑,而且再次展现了王菲多种音乐风格的驾驭能力。99年王菲与窦唯分手,感情生活的变化势必会体现在音乐中,就像《只爱陌生人》的专辑名字一样,王菲将全部感情倾注在音乐中,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只能在音乐中诉说,《》的歌词也许能够说明一切。

8 《EYES ON ME》

这是著名游戏《最终幻想8》的主题曲,由王菲演唱,可想而知王菲在日本的人气有多高。不仅如此,王菲还是第一个在日本武道馆举办个人演唱会的非日籍亚洲人,并且参演过日剧,看来称王菲是亚洲流行天后也不为过。

9 《寒武纪》

就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王菲的创作灵感也在《寓言》专辑中爆发,一人包办了前5首歌的作曲,从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开始,为我们带来了玄幻的寓言故事。王菲在这张专辑中大胆转变了风格,在商业音乐失控蔓延的年代,王菲带着她的寓言绝尘而去。

10 《将爱》

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2

【关键词】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读写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新课标针对阅读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偏向于向学生推荐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无异于在引导学生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对话,能敞亮学生的心扉,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能激发学生一生的文化向往,能让经典文化内化成学生的思维智慧,更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读诗歌,促想象;品诗歌,抒真情

诗歌,尤其是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经典文学作品的象征和标志。古诗词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蕴含着古老而丰厚的智慧,可寄山水情怀,可抒心中丘壑,可达社会之用……

1.x,品读,想象读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是小学语文教师最爱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必备凭借。低年级段的学生年幼,是用色彩、用声音、用形象来指导其阅读的。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动态图配乐展示,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还有些古诗词,对他们来说难以甚解,但不必怀疑学生的能力。他们仍然能读得淋漓尽致,甚至也能读出一种情感在心中抒发。

中高年级学生再次诵读70首古诗词,要求提升,开展主题阅读,如诗中山水、诗中日月、诗中情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研究诗人及其写作背景,挖掘诗歌更多的内涵,将诗歌读厚读长。中高年级段学生,还要注重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歌赋和美文,以拓展经典文化的内涵。如学完《做一片最美的叶子》,学生掀起读金波的热潮;学完《孔子游春》,学生找来《论语》选择性赏读;国庆节到来,学生表演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最具有想象的一种东西。低年级学生用直观的表演传递读诗的体会,中年级设身处地地想象情境,高年级的学生用心灵在读。不同的学生,他们的阅读想象不同,但他们同样能从诗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2.写,仿写,自由写

意兴阑珊地读,激情四射地品,借助诗词的力量,学生的积累日益丰厚,甚至雕塑出一颗敏锐的、洞察秋毫的心灵,成为灵气十足的小诗人。

低年级学生以模仿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等特点来写诗歌。如学习小诗《雨点》后,学生想象的火花在课堂上激发。“雨点落在树枝上,在树枝上荡秋千。”“雨点落在麦苗里,在麦苗里嬉笑。”……你一言,我一语,学生的想象力,将诗歌魅力诠释得近乎完美。中高年级的学生写诗歌已经能融入自己已有的认知和观点。为让学生的诗歌有内容可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等之间的一切,以拓宽学生的选材和思考的领域。

诗歌教育是一种宽容、自由的教育。诗歌品读和练写能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抓住那些叮当作响的词语就能飞上天空。小学生写诗歌,写作时间短,即兴诗比较多。虽然他们的诗简单粗糙,但是儿童的诗,追求的就是那份天然的不可雕琢的真。校级诗歌刊物《童诗轻舞飞扬》传阅在学生和家长的手中,见证的是学生诗歌的成长。

二、读故事,明真理;寻灵感,创故事

故事类别的书,又是学生的一大偏爱。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人物故事、科普故事……能激发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对感兴趣的人和物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并能从中获得真理。

1.绘本故事魅力无穷

绘本读物以画传达故事情节,比一般纯文本更能激发阅读兴趣。捧读绘本,你会发现,不同的人读同一本绘本故事,却能读出不同的故事情节,读懂不同的真理,读出不同的收获。课外阅读交流课上,一本绘本摆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一页一页地翻开,提问、引导、思考、听说读写……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绘本读物的多元性解读就能在这里绽放异彩。

2.真理故事发人深省

儿童文学家梅子涵说过这样一句话:“童话故事能让孩子读到一个动物或人的一生,能从其中汲取到丰富的哲学思想,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学生阅读思考童话故事,能让他们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能让他们的心灵受到真善美的洗礼。如《丑小鸭》的故事就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放弃,勇敢与坚强下去,梦想终会实现。

3.创写故事其乐融融

童话作家洪汛涛说过:“要开发少年儿童的幻想智力,提倡孩子们写童话!”教师指导学生走上童话之路,可采取的方法很多,可以续编、改编故事,推陈出新;可以根据情景创编故事,如班级有学生不注重个人卫生,通过创编童话故事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可以拓展生活空间,用故事反映生活,把想象和现实巧妙结合……故事是学生眼里闪烁的繁星,自主创作故事,是学生想象的结晶,是他们最美的梦。

三、读小说,促成长;忆童年,写生活

近年来,校园小说作家济济一堂,校园系列的小说更是层出不穷,甚至还有很多网络小说也在小学生的手中传阅。

1.雾里看花选读小说

校园小说文字活泼真诚,幽默直率,非常趣味地记录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然而,并非所有的校园小说都能得到成年人的肯定。朱光潜曾说:“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所以那些对校园生活情境的描写过头的,或过分迎合小学生叛逆心理的书籍,我们要加以筛选阅读。除此以外,教师还要补充一些经典小说,如中外动物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小说的精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初生牛犊试写生活

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3

关键词 动画 传统民族文化 自我确证 动画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1 动画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

1.1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

(1)萌芽:中国动画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0年万氏兄弟制作了第一部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动画《大闹画室》。(2)蓬勃发展:1941制作的大型动画《铁扇公主》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标志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3)缓慢发展时期:的爆发极大的冲击了刚刚发展起来的动画产业,当时出产的动画主要讲述革命战斗以及阶级斗争,与传统文化没什么联系。(4)白银时代:中国动画进入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动画都颇具中国传统民族特色,有《封神演义》、《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 (5)黑铁时代(1995-至今):我国动画与国际动画也展开交流与合作,数字生产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绘制方式,动画的制作也趋向多元化发展。

1.2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对动画的作用

1.2.1主题

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拥有庞大的民族体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独特的风俗习惯英雄人物民歌民谣等,还有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历史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传奇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以及经典著作,就像闻名世界的四大名著,我们很多动画都是来源于其中的故事,例如享誉世界的《大闹天宫》就是取材于《西游记》中神话故事。这些故事被改编成动画以后,通过动画的表现形式,将这些故事情节生动的描绘出来,将故事中深刻的道理以一种娱乐的方式让人们理解,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表达出我国优良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取向。

1.2.2表现手法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的发展中实现了浓厚的文化积淀,含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如汉代的砖刻北魏的石雕敦煌的壁画民间版画民间年画剪纸皮影水墨画刺绣汉字等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间智慧形成的积淀,可以作为制作动画的一种技术呈现,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别样的视觉体验。如将中国水墨文化与动画艺术设计结合的《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将民间的剪纸艺术与动画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作品《猪八戒吃西瓜》等,这些表现手法不仅使动画作品具有了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还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独体风情,同时也将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传统民族文化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

1.2.3造型设计

在当今动画走向产业化的背景下,动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不是形神兼备喜闻乐见是其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否受观众喜爱的关键。而各地方戏曲中造型多变的人物,如京剧中的小丑花脸,川剧中的变脸,湖南的花鼓戏等都可以被借鉴用于动画的造型设计,这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形象深深吸引了观众的视线,很容易使观众接受他,并能引起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造型参照了名著《西游记》中的描写,同时孙悟空的面部形态上借鉴了我国京剧戏曲艺术中的脸谱。

1.2.4音乐设计

动画中的音乐具有烘托气氛阐述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音乐是与剧情相配合的,传统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运用才能保证和提升动画作品的感染力。而中国传统锣鼓用于佛教音乐的木鱼等打击乐器;笛箫笙等吹奏乐器;二胡古筝琵琶等弹拉乐器;只有这些传统乐器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独特韵味表达出来。例如《大闹天宫》中的主旋律就运用了京剧中的锣鼓点,与动画角色形象中的京剧脸谱相互配合,贯穿全片,使整部动画片具有传统韵味。

2总结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动画艺术相结合,不仅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还丰富了动画的领域,为动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阔了观众的视野,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种解读传统文化的新渠道,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全球竞争力的动画精品,使中国动画屹立在世界巅峰。

参考文献

[1] 尹靖.中国传统文化大观[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社,1991.

[2] 张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动画造型设计[J].电影文学,2009(4).

[3] 邓波.传统与现代,中国动画片的选择[J].成都大学学报,2004(3).

[4] 王华威.中国动画片的民族化与国际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1).

[5] 朱明建,周艳,张苇.动画概论[M].湖北长江出版社,2008.

[6] 赵小波.欧洲动画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7] 动画产业年报课题组.中国动画产业年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8] 孙立军.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4

 

小学生朗读比赛计划1

 

一、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③培养学生读书兴趣。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二、诵读内容:

 

一、二年级主诵:《三字经》,优秀古诗文10首

 

《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清明》、《锄禾》、《一去二三里》、《游子吟》

 

三、四年级主诵:《弟子规》,优秀古诗文20首。

 

《游园不值》、《村居》、《春日》、《咏柳》、《回乡偶书》、《小池》、《山行》、《梅花》、《江雪》、《古朗月行》、《绝句—迟日江山丽》、《江南春》、《悯农——春种一粒粟》、《忆江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寻隐者不遇》、《早发白帝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竹石》

 

五、六年级主诵:《论语》,优秀古诗文30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喜雨》、《七步诗》、《滁州西涧》、《浪淘沙》、《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竹里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别董大》、《赠汪伦》、《独坐敬亭山》、《秋浦歌》、《宿建德江》、《长歌行》、《望天门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赠花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渔歌子》、《寒食》、《竹枝词》、《乌衣巷》、《望洞庭》、《元日》

 

三、活动安排和措施:

 

利用每天晨读课的30分钟时间,以及每周一节的班队课时间,组织学生诵读,语文老师全程指导,学生全员参与。

 

鼓励学生在家里每天诵读20--30分钟。让学生多接触优秀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每天早晨诵读形成常规,每班选一名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

 

2、每周班队课,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陶冶情操。

 

4、设立“经典诵读之星”。学期结束,由各班级选出本班的“经典诵读之星”,学校的橱窗内集中展示各班的“经典诵读之星”。

 

5、各班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诵读雷人”、“诵读能手”,在班级内上公告栏。以此激发学生们诵读热情。

 

6、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体会和感受,评选优秀诵读日记。

 

7、学校开展一次经典诵读主题活动或读书节。

 

8、学生用一本笔记本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要求应因人而异,重激励,忌强迫,不让学生觉得是负担。

 

四、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五、阅读书目

 

向全校学生和教师推荐阅读书目。推荐的书目中包括文学经典、思想修养、文学艺术、教师技能、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书籍,推荐的书籍可以到图书馆借阅。

 

六、学习形式

 

开展读书活动可采取自由结合或个人自学的形式,学生可按班级、年级组织学习,教师也可按年级组、教研组进行集体学习。

 

七、具体实施办法

 

书香校园建设,要服务于师生高质量的阅读需求,要将校园建设成对每一位师生开放的图书室:充分发挥图书室、图书角的阵地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师生读书活动的指导,继续将“阅读活动”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开设阅读课,使师生读书活动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工程。

 

(一)对学生读书活动的具体要求:

 

1.一条主线——熟读经典诗词。

 

一年级:熟读背诵比较简单、易理解的诗词20首;

 

二三四年级:熟读背诵经典诗词30首;

 

五六年级:熟读背诵有一定难度的经典诗词40首;

 

并为学期末的经典诵读比赛做好准备。(以新课标推荐小学生背诵的70篇古诗文为主)

 

2.必读书目——根据学校的推荐书目,组织学生开展“大阅读”活动。

 

一二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2本;

 

三四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3本;

 

五六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4本;

 

坚持写读书笔记,学期末举行读书笔记评比。

 

(二)对学生读书活动的具体措施:

 

1.凭借我校各班已有的图书角,每月作好一期新书介绍工作,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班主任要积极做好每日的图书管理工作,以确保读书活动的正常开展。

 

2.认真上好每周一节阅读课(一年级除外)。

 

3.每周一、周五中午早读时间为学生读书时间,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业学习环境,学生阅读时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低年级可以老师读故事给孩子听,听后并请学生交流故事及感想,或者指导学生书写“小小读书迷”;中高年级可以老师指导学生书写“采蜜集”,并交流,也可以上阅读指导课。(见附件)

 

4. 每月完成三次“采蜜集”或“小小读书迷”。低年级的孩子主要是摘录书中优美的语句、用一两句写写感受;中、高年级的孩子则是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读书笔记,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绘制精美的小插图。每月进行评比、展览活动,使阅读记录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拐杖。

 

5.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图书不得少于100册,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

 

6.与大队部结合,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的作用,开展“好书介绍”、“读书笔记活动”、“读书小博士”“中华经典朗诵”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7.学校教科室定期做好学生读书活动的检查工作,保证学生有计划有重点的读好每一本书,保证读书活动的实效性。

 

8.学校将对各班的阅读之星,不仅给以必要的表彰,而且还组织这些孩子到书店去,为学校购置书籍。这样做一是让孩子们可以购回他们自己想看爱看的书目,更是在学校中形成一种浓烈的阅读氛围。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与书籍走得更近,更易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阅读场”。

 

9.精心布置班级黑板报“读书版面”,并及时更新,学校德育处每月将进行评比,并纳入每月班主任考核中。

 

10、校园文化长廊定期出刊,每月进行评比。

 

(三)教师读书活动的要求及措施:

 

1.鼓励教师多读书,每位教师每月至少到教师阅览室学习4次,并做好相关的摘录。

 

2.每年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阅读4-5本教育论著。

 

小学生朗读比赛计划2

 

中华经典诗文内容广泛,语言精辟,思想深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和用语用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做好“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一)抓住学生的最佳记忆期,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学生诵读诗文经典,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在校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新知识,活跃思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活动要求

 

(一)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诵读,自然成诵。不定诵读指标,以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广泛宣传经典诵读的目的意义,不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取得社会、家长的支持。

 

(三)各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抓好过程管理。

 

(四)各学校要结合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评选诵读小能手活动和诵读经典竞赛等,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深化。

 

(五)各学校要充分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势,发挥多种功能,让孩子在活动中诵读。

 

(六)各学校要定期更换篇目,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

 

三、诵读内容

 

主要诵读内容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朱子家训》和精选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和《弟子规》。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和《三字经》。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和《千字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和《朱子家训》。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及精选的《大学》、《中庸》、《论语》部分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及精选的《孟子》、《论语》部分篇章等。

 

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论语》、《古文观止》及诸子百家等篇章。

 

四、活动安排

 

(一)编写校本教材。学校要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鼓励教师本着“扬弃”的原则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文诵读教材。

 

(二)纳入课程计划。利用校本课程的课时,每周1—2节课的时间和晨读进行诵读、赏析、评点。

 

(三)教学师资。语文教师要自觉担当重任,充分利用语文和校本课时引导学生诵读;音乐教师可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体育教师可利用体育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诵读活动的指导等。

 

(四)诵读方式。学校除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外,还通过晨读、课间操、活动课、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学习沙龙、专题经典讲座、评比诵读等形式开展诵读活动。

 

五、组织开展全镇“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一)参赛对象

 

羊头镇中小学校教师和中小学学生

 

(二)比赛程序

 

1.初赛

 

初赛由各学校自行组织进行。各学校要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初赛,确定决赛参加对象(见各校师生名额分配表),并于11月30日前把决赛报名表上交到中心学校办公室黎立林处。

 

2.决赛

 

决赛由羊头镇中心学校统一组织进行,时间初定为:教师组12月16日;学生组12月17日,决赛地点:羊头镇中学

 

(三)比赛规则

 

1.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2.诵读作品自选,但必须是中华经典诵读篇目。

 

3.参赛选手必须脱稿朗诵。诵读时可加音乐伴奏,伴奏音源由选手自备。

 

4.每位参赛选手比赛时间限制在8分钟以内。(超时将酌情扣分)

 

5.评分标准:

 

比赛采取100分制,其中:

 

a.作品内容(15分):选材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b.节目形式(15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如有配乐,配乐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c.语言技巧(40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嗓音条件较好,声音圆润悦耳,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d.临场表现(30分):衣着得体,体态语适当,表演到位,台风大方,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现场效果好。

 

六、奖项设置

 

比赛奖项设置分教师组和学生组。

 

教师组: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若干名

 

学生组: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若干名

 

1.参赛教师和学生奖:①荣誉证书 ②奖品

 

2.指导教师奖:荣誉证书

 

七、组织领导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贵在天天诵读,持之以恒。广大教育干部、教师要怀抱历史使命感,增强时代责任感,积极组织,真抓实干,确保此项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经研究决定,成立羊头镇中心学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组 员:xx

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5

关键词: 《圣经》 比喻 影响

一、引言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遗产的总汇,它是由三十余位作者先后历时一千多年的时间才完成的鸿篇巨著,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其大半篇幅是用特定文字并遵循一定规则写成的富于形象、饱含情感的书面作品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文学,它体现了古代犹太人和初期基督徒独特而杰出的文学天赋,展示出他们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圣经》犹如一朵瑰丽奇特的稀世之花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败,历来被众多伟大的诗人、作家所赞赏,同时也成为文学创作中取之不尽的题材和灵感来源,成为西方文学最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之一。它由《旧约》与《新约》组成,《旧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是耶稣基督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

二、《圣经》解读及其多元性

人们自接触《圣经》以来,将其放在至尊的地位进行膜拜式阅读,重新解读《圣经》,建构新的视角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进行反抗式阅读。首先要理解经典之义,而不是质疑、《圣经》的经典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将《圣经》作为文学(the Bible as literature)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对《旧约》主要集中在其文学阐释上,而对《新约》则更多地关注耶稣所使用的具有道德说教性质的“寓言故事”或“比喻”(parables)。《新约》中的“比喻”大多通过生动、贴近生活的故事的讲述,以期在自然事物和宗教教义之间达成一致。

文化具有多元性及模糊性,多元文化源于经典的多元性,文化身份的模糊源于经典的模糊。《圣经》并非希伯来先知横空出世地创造得来,它的诞生背景是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经典应对多元文化处境的方法,在不同文化制度各异。例如中国儒家文化确立经典是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圣经》采取的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创造性地阐释与发展。例如,犹太教只用《旧经》(《希伯来圣经》),基督教在其后加入《新约》,合而为一称为《圣经》。

三、《圣经》中的比喻

“比喻”一词在《希伯来圣经》(《旧约》)中为masal,在希腊文《圣经》中为parable,两个词的含义均包含喻道、箴言、引言、对比或比较之意。《圣经》中的比喻,是以属世生活的事实,来引证属天生命的真理。20世纪以来西方最负盛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加拿大学者弗莱在1982年推出新著,把《圣经》称为“伟大的密码”,因为他发现《圣经》从头到尾都是用比喻的或象征的语言来表达的,这些比喻、象征和寓言前后对应,暗中连结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密码系统,不仅为《新约》《旧约》提供了双重蕴含的叙述模式,而且给后世西方文学奠定了构思、想象和表达的原型基础。

《圣经》中的“比喻”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大致包含三种对象:一是经文中具有隐喻、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混沌”、“禁果”、“方舟”、“十字架”等,这些意象虽源于神话传说,但对于理解犹太――基督教的教义思想至关重要;二是《圣经》叙述语言和对话语言中所使用的修辞性比喻,如“神吐气如火”“你的肚脐像圆杯”、“乃是一种愈演愈烈的火焰”等;三是带有说理、劝诫或讽刺目的的比喻性小故事,把深奥的教理或观念用通俗的故事体现出来,如陶匠弄泥、两只大鹰、浪子回头等。这些比喻有的直接体现教义思想,如原罪、救赎、复活;也有的仅出于修辞技巧的需要,较典型地代表了希伯来文学的修辞特色;还有的基于源远流长的人类集体无意识,是保留在文明之中的神话思维时代的语言遗产。古往今来,中外诸多学者和专家对《圣经》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和阐释。就单其中的比喻也有各自不同的阐释方法,《圣经》中的比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一)隐喻及其象征意象

隐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语言现象,形成的年代或许与语言的诞生同样久远。在希腊文中,“隐喻”由“另一种”和“话语”组合而成,原指一类表面意义之外另有喻意的言论或作品。语词的即定含义与言说者的具体意念之间难免存在种种差异,此即现代符号学所谓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差异,隐喻就是在能指和所指之间有明显差异的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和造型艺术作品,这类作品在其直接和表面的意义之外还有另一层比喻意义。语词的含义是相对稳定的,人们欲借助语词指代的事物、陈述的意愿、抒发的情感却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是丰富多彩的,这就要求阅读或聆听者从有限的文字符号中看出意外之象,听出弦外之音,亦即不但把握语词的字面含义,还要感悟蕴涵与其间的超字面喻义。

在《圣经》中经过后人研读显现出隐喻或象征意义的意象很多,如下例:

神对挪亚说:“我决定消灭全人类……领进方舟,好让它们安然渡过洪水。”

――《旧约・创世纪》第六章

在这个洪水神话中留下的重要喻典之一是诺亚方舟。后世西方语言里,“方舟”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从苏美尔、巴比伦的方舟神话到《圣经》中的方舟,人类把抵御恐惧、逃避毁灭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个象征物上,流传了几千年而不衰。“方舟”是灾难的象征,也是救渡和再生的象征。一代代诗人墨客不断地重做着方舟之梦。每当人们处在绝望和悲伤的时候,总幻想有一只方舟救人出苦海。当代女作家张洁的《方舟》描写三位争强好胜的寡居女子,她们在与现实的冲突中倍感疲乏,作者设身处地地为她们着想,希望也有一只方舟出现,帮助她们找回在生活苦海中失落的自我。这也许是20世纪作家赋予方舟新的历史使命。

《圣经》中的这种意象比比皆是,它们虽然大多源自神话传说,但对于理解犹太――基督教的教义至关重要。

(二)生动的修辞性比喻

《旧约》的叙事语言、对话语言、抒情语言和描写语言中经常出现修辞性比喻,有时借以陈述信仰教诫,有时亦解说立身行事的原理或日常行为的规则。古犹太作者也常用修辞性比喻论述各种人生经验。比如,“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打还打”,主张同态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又如,“扫罗也列在先知中吗?”喻“俗人也可以成圣吗?”含有“不可思议”、“咄咄怪事”等讽刺意味。再如所罗门之子罗波安对民众代表的答复:“我的小拇指头比父亲的腰还粗。我父亲使你们负重轭,我必使你们负更重的轭;我父亲用鞭子责打你们,我要用蝎子鞭责打你们。”语中之“轭”原指牲畜在田间耕作时颈部所负的木器,“重轭”转喻君王加在民众身上的苦役和重税;“小拇指头比腰还粗”意为“有过之而无不及”;“蝎子鞭”是鞭头装有铁刺的鞭子,比普通鞭子的威力更胜一筹,作者以此转喻“变本加厉”、“加倍惩罚”。

先知以西结特别擅长讲比喻,他的书中通篇可见隐喻性文字,它们并不流于粗陋,而往往情节生动,细节翔实,寓意从多角度表达出来,又凝聚于内涵深刻的一个焦点。比如“阿荷拉与阿荷利巴”之事洋洋一千六百余言,通过一段有声有色的故事,揭示出撒马利亚和耶路撒冷陷落的根源。又如“枯骨复生”的场面:一堆枯骨奉先知之命筋骨相连,骨上长肉,肉上包皮,皮中进入气息,继而“站立起来,成为极强大的军队”,以此喻示流散他乡、屈身为奴的以色列人必定重归故土,再度强盛。

《旧约》中有许多形容耶和华愤怒和威力的描写,如:

看,神吐的气像一股硫黄火,喷在柴上,燃起熊熊烈火。

――《旧约・以赛亚书》第三十章第34节

看,从最远之处也能看到神……拖他们进入死亡。

――《旧约・以赛亚书》第三十章第27节

这里所引是典型的两段,用极夸张的、近乎神话般的笔法称颂神的可怕攻击力量和毁灭力量。此类描述在《新约》中几乎看不到,主要反映的是犹太教早期的神灵观,除了仁爱保佑的一面,还有惩罚摧毁的一面。这两段描述的背景都在于说明以色列人的神对异族敌人亚述军队的残酷打击手段。其中两个最令人胆寒的比喻乃是吐气如硫黄火和呼吸如洪涛。

《圣经》中使用这种修辞性比喻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世人对那些说教和人生经验的理解,使枯燥、抽象的说教更加生动、具体。

(三)福音书中的大量比喻

福音书是记载耶稣生平和言论的著作,就言论部分而言,三分之一以上用比喻写成。有西方学者认为:“在耶稣的教训中没有其他言论比他的比喻来的更有力、更恰当和更贴切。虽然耶稣并不是唯一用比喻教训人的人,但他肯定是善于使用比喻的人;他不单用比喻来说明所传讲的道理,那些比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要传讲的道理。耶稣的比喻不是一些简单的故事而已,正如有人说的,它们真是‘艺术的作品’和‘战争的武器’。”这段话论及比喻在耶稣言论中的重要地位,耶稣使用比喻的原因,以及那些比喻的基本特征――“艺术的作品”,是对其形式特征的概括,“征战的武器”是对其性质和功能的归纳。

耶稣讲道时为何常用比喻?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比喻中的喻体通常都是普通人喜闻乐见的物象,能使人由浅入深地领悟作者的意念,经过生动活泼的感性形象体会到精深的思辨性原理。比如“天国”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如何理解它的特征?耶稣以“芥菜种”为喻,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它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天上的鸟飞来宿在它的枝上。”用平凡的芥菜种说明天国必定由小到大之理,既使人感到亲切,又令人为之折服。又如耶稣以“面酵”为喻,说:“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依耶稣之见,正如面酵具有令面团发酵的巨大能量一样,天国的势力也将由弱到强,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福音书中有很多隐喻性的小故事,其文学特征可以从“浪子回头”中略见一斑。“浪子回头”的故事因耶稣的讲述而流传久远。“浪子”一名也成为具有双重效用的常见比喻,即可喻指在道德人格方面自我更新,即“死而复活”的忏悔者、迷途知返的人,又可喻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败家子。按照加拿大批评家弗莱的分析,《新约》中浪子回头的故事是严格按照《圣经》文学的叙述模式创制出来的。弗莱把这种贯穿于《旧约》《新约》的普通叙述模式概括为U型结构,即先是犯罪、堕落,然后是悔罪和拯救的循环运动,其发展曲线就像英文字母U,先下降而后上升。以色列人的一次次叛教和民族灾难都在这种叙述中得到了因果解释。

整部《圣经》从人类始祖堕落到最终获得拯救,也暗寓着U型结构的模式框架。浪子故事是表达天国之爱、上帝之爱的喻体。故事重心在于神对悔改者的态度。因为神之爱虽然普照在所有人身上,但照在罪人身上时更温暖,这也许由于神知道罪人比常人有更大的需要。不过在此并不意味着神忽视正直的人。父亲也像爱小儿子一样爱大儿子。当他说“我的孩子,你一直在我身边”时,是多么感人啊。他给了长子一个工作的世界,给了他一种最终权威的许诺:长子有一天将成为父亲,拥有父亲所拥有的一切,这比小儿子所希望的更多。父亲对浪子的感情是一种特殊场合的感情,而他对长子的感情却是始终如一的。

四、结语

《圣经》采用文学的手段,而不是直接的命题陈述,将真理蕴藏在不同的文学形式中,是一部具有高超文学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而比喻正是这种文学手段中的亮点,书中的一系列比喻解释了一些典型的语言在当时和现在的不同含义。它通俗易懂,既方便基督教教义在当时的传播,又有利于现代人对它的理解和研究,进一步促进人们对其文化价值的认识。

《圣经》通篇运用用比喻和象征的编码方式,前后联结为一个繁复而完整的语码系统,不仅为《旧约》、《新约》奠定了双重蕴涵的叙述模式,而且为后世的西方文化奠定了基本的想象构思和文学表达的原型基础。《圣经》中的比喻已经不只是单纯的比喻,它既有宗教寓意,又有故事本身的世俗的寓意,这些比喻往往同社会现实生活和国家政治大事有紧密的联系,对于今天我们理解、研究《圣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M].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2003.

[2]叶舒宪.圣经比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朝柯.《圣经》与希伯来民间文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4]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梁工.圣经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古敏、云峰.圣经文学二十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7]朱维之.圣经文学十二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8]许鼎新.希伯来民族简史[M].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1998.

[9]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马有藻,张西平.旧约导读、新约导读[M].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2005.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8

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6

1.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孩子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也越来越准确,可以给他选择一些故事情节相对比较复杂的图书。此外,随着思维逻辑性的萌芽和记忆策略的发展,4岁的孩子约有1/3可以使用连贯的语言,到6岁运用连贯语者可达1/2左右。这就为他们复述或讲述童书内容提供了基础。

2.孩子依旧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提问的类型从“是什么”变成“为什么”为主,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开始指向事物的内在道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性。对那些相对抽象的科普、数概念培养之类的读物产生了兴趣,推理能力的发展也使得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类读物。

3.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发展迅速,到了大班,大部分孩子都能进行自我评价。如何促进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可以成为绘本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

4.概括能力有所发展,五六岁的孩子已经具有某种推理能力,这为他们深入领悟故事背后的寓意提供了基础。可以择机引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经典的读物和哲学启蒙类童书。

5.进入了自我认同敏感期,喜欢用心仪的故事主人公指称自己,并模仿对方的行为。所以,这一时期的阅读,适合提供正面的故事形象。

读物选购

根据4~6岁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适当提供如下类型的童书。

1.篇幅较长的经典故事类绘本:如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红狐狸和小鸭子》、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蓬蓬头教授的万灵药》、南海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苏和的白马》、接力出版社2008年推出的“神奇小老鼠”系列和2010年推出的“巴巴爸爸”系列等。这一期的孩子,兴趣也有了相对明显的分化,喜欢画画的孩子,还可以给他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小幸运儿和大艺术家”系列。

2.经典的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值得注意的是给孩子选择这类读物时,一定要注意翻译、改编的质量,因为市面上这类读物太多了,小书摊上随处可见,质量良莠不齐。如果是国外的经典,建议买权威出版社(比如人民文学、浙江少儿出版社等)、权威译者(比如任溶溶、叶君健等)的版本。我个人陪桐桐读下来,发现不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有名的“塔木德童话”系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反而是她最喜欢的,我自己对这套童话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3.哲学启蒙类读物:如南海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一片树叶落下来》、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风中的树叶》、明天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风到哪里去了》、南海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石头汤》、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摇摇晃晃的桥》、明天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驴小弟变石头》、南海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100万只猫》等。

4.职业启蒙教育读物:时下,幼儿的职业体验越来越受到早教界的重视,但职业体验场馆不菲的消费让许多家长望而却步,职业启蒙教育读物则可以为孩子了解不同职业角色、熟悉特定的职业场景提供一个实惠的窗口,比较适合这个年龄的孩子阅读。我陪桐桐看过大约3套职业启蒙教育类读物,最喜欢的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小朋友的职业体验”系列(20本)。

5.数概念培养读物: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推出的“阶梯数学”系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推出的“生活数学游戏”系列等读物,可以为孩子提供数概念的进阶训练。不过,这一时期的数概念读物,却可以有其独特的形式,那就是绘本故事的形式,我陪桐桐看过长春出版社2009年从韩国引进的“数学绘本”系列,感觉还不错。

6. 科普类读物:在这方面,著名早期阅读推广人阿甲先生曾经在新浪“亲子大讲堂”中推荐过10大科普读物,我买了其中的接力出版社2009年引进的“第一次发现”丛书,果然非常棒。另外,我们自行购买或借阅的这类图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引进的“小小少年?科普文学馆”系列、北京理工大学2007年出版的“神奇的生命”系列丛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聪聪科学绘本”丛书。

7.培养自我认同感的读物:这类读物有助于孩子在建立角色认同的同时找到自尊和自信。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不起眼的小象》、湖南少儿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袋鼠宝宝小羊羔》、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我爱当河马》等。

8.介于绘本和纯文字之间的“桥梁书”类读物:从阅读的形式来看,可以让这一时期的孩子接触这种图书类型,以便孩子逐渐适应字数增多、篇幅加长的读物,为小学阶段的阅读打下基础。桐桐当前最喜欢的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长袜子皮皮》。对于那些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还可以尝试给他们阅读只有少量黑白插图的读物。我陪桐桐读过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她也非常喜欢。还有很多家长朋友向我推荐美国著名作家怀特先生为孩子写的3本书《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上海译文出版社)。

“悦读”习惯培养策略:

1.尊重孩子对故事角色的认同,慎选故事内容

有的孩子在看了某个绘本之后,出于对主人公的热爱,往往喜欢家长以故事中的角色来称呼自己,而且,这种称呼会随着他所接触的故事形象的增加,不断地发生变化。比如,桐桐就先后让我们称呼她小碧、蓝妹妹、白雪公主、艾丽莎、爱乐公主、茉莉等。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要嫌烦,尊重孩子的意愿吧,因为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问题,而是隐含着他不断寻求角色认同的努力,值得我们尊重。当然,为了避免孩子在负面形象中寻求自我认同,给孩子提供的图书,内容应该是积极健康的。

2.鼓励孩子独立阅读,但不强求

一些原来习惯跟着家长指读的孩子,甚至不曾指读但阅读习惯坚持良好的孩子,这个时期可能已经逐渐认识了一些字。这个时候,只要孩子愿意,家长就可以适当放手,多加鼓励,让他们自己独立阅读。有些孩子到了这个阶段仍不大识字,更谈不上独立阅读,这种情况下,家长也不用着急,只要坚持亲子共读,有时候孩子阅读行为的改变会是一个突然转折的过程。比如,原本没有刻意学过识字,但读到一定阶段,突然识了好多字,而且能指读了。也有的孩子,从亲子共读到独立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桐桐现在就处在一个“过渡时期”,拿到一本书后,喜欢先自己翻翻看看再让妈妈读,妈妈读完之后,也喜欢自觉“复习”一下,但还远没有达到独立阅读的程度,不过我相信,终有一天她会给我一个惊喜。

3.鼓励孩子复述甚至改编

此时的孩子,语言已经发展到能表达成段甚至成篇的故事,这个时候,就不妨利用绘本这个媒介,鼓励他去复述甚至根据绘本编故事。只要孩子愿意复述,不管复述的长短都给他鼓励,以此调动他的积极性。桐桐就是在我不断的鼓励下,逐渐由复述一两分钟到复述10分钟左右,由照本宣科地背绘本情节到逐渐加入自己的想象适当进行改编了。

常见问题:

孩子读完书回答不出问题怎么办?

非常巧合的是,日本童书专家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图画书论》的开篇,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

“当你读完一本书,正沉浸在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满足中时,有一位非常热情的朋友打来电话,刨根问底地询问你的读后感受,这时你会怎么样?

如果只是偶然被询问一次,也许你会礼貌地回答对方,或者你刚好很想和别人共享读书后的感动,你也会很高兴地回答对方的问题。但是,如果这种状况反复出现,你一定会感到厌烦。最后的结果是,即使你正在读书,但一想到读完以后会有很多问题等着你,你读书的兴致就会一扫而光。”

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观察到的,很多家长就和这位热情的朋友一样,喜欢在孩子读完一本书之后反复向孩子提一些问题,这样的初衷虽然是好的,但对孩子来说,这并不总是很受欢迎的做法。孩子打开一个绘本故事之后,他的思维和想象也往往会跟着情节的发展进入到故事的世界,即使故事已经结束,他依然可能会在故事带给他的幻想和感觉中停留那么一会儿。这个过程中,家长把很多问题抛出来,无疑会干扰孩子对故事的体验过程,而且,当提问成了习惯,读书往往会成为需要时刻准备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孩子带来思想负担。

所以,孩子回答不出问题,不是孩子本身不够聪明,而是家长的观念有点偏差,过于追求阅读后的功利结果,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阅读过程的乐趣。

Q. 关于宝宝的养育问题经常引起“家庭大战”,我该怎么办?

家里有了宝宝之后,围绕吃、睡、教育等一些细节上的事情经常发生争执。我觉得不能给宝宝吃甜食,婆婆却总喜欢用巧克力哄宝宝,老公觉得奶奶做得没错,我说的也有道理,一直在那儿和稀泥;还有就是宝宝看电视的事,我搬出很多道理都没法说服他们少让宝宝看电视,为此十分火大,担心宝宝因此会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可总吵架又不是个事儿,怎么办?—菜菜

A:孩子由家里的老人帮助带,隔代抚养,这是中国的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在国外是很少见的。外国人认为,孩子必须自己带,要不然就不要生,祖辈没有这个法律义务。其实,中国的法律也有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并没有规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这种法律责任。只是极为特殊的情况下:父母双亡,且祖父母有能力,才由祖父母带孙辈。老人给带孩子,这不是尽法律责任的行为,而是一种伦理行为。中国很注重亲情,老人心疼儿女,喜欢孩子,为减轻儿女的生活负担,让孙辈生活得舒适才这样做的。这是浅层次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养老的现状,绝大多数老年人将来需要依靠儿女,帮助子女带孩子也算是“感情投资”。

两代人带孩子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的差异,很难完全避免。老年人是过来人,带孩子有经验,有耐心,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但老年人的经验毕竟是几十年前取得的,现在难免会显得陈旧、过时,不见得能让儿女满意。

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小鸭子孵出来后,哪个大鸭子最先带,哪个就是“妈妈”。孩子也如是。小孩子长时间离开父母,会产生情感性饥饿,表现出对母爱的渴望,对孩子的感情或多或少地会有伤害,比如对父母冷漠,对人不热情。当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时,要重新建立感情,一般要费很大的气力。有的人到成年都跟父母感情淡漠,这跟小时候与父母长时间分离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父母要明确,孩子能自己带的最好自己带,有老人帮着带,也要以自己带为主,老人带为辅。

年轻父母还应当经常与老年人交流思想,传播科学的抚养知识,统一认识,莫等出现矛盾才争执;非原则问题没有必要那么较真,不要让老人觉得费力不讨好;遇到原则性的分歧,也要在尊重长辈的前提下通过平心静气的讨论来解决。

A:自己工作稳定又拥有可爱的宝宝、健康的长辈,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但年轻的妈妈也有要面对的生活问题,包括与老人的进一步融合,尤其是在养育宝宝的观念上,看得出妈妈有困惑、担心、无奈和焦虑,而这些情绪直接影响到了三代同堂在一起生活的气氛。其实养育观念或行为是带有时代特征的,需要两代人具备开放的姿态,不以对错好坏来论,而是尽量理解彼此。

上一篇伤感爱情诗句

下一篇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