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视听语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范文1

关键词:影视广告;视听语言;探讨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38-02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简单、直接、老套的影视广告已经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了。在商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视听语言的审美运用在电影广告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展现出影视广告本身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艺术的美学价值。

一、影视广告中视听语言的重要性

1.传递有效的广告信息

影视广告的目的是帮助企业或公司在产品和客户之间建立起桥梁,使消费者充分的了解产品,并激发购买的欲望。影视广告的语言、内容、风格、编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以消费者为中心展开的创作,才能够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和喜爱。视听语言就是通过双向的传递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消费者传递最有效的广告信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以步步高点读机为例,画面主要以清新的绿色为主体,穿着粉色连衣裙的女孩开心的拿着点读机在学习英语,画外音“步步高点读机,哪里不会点哪里”,简练的广告词直击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整个画面充满了成长的希望和学习的快乐,小女孩的独白“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啦”,使主题的得到了升华,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就通过电影广告的视听语言,接收到了商品的信息。

2.营造良好的影视环境

视听语言在影视广告中的重要性,还在于对和谐、良好的影视环境的维护,关乎到了影视广告的质量。影视广告中视听语言的创作应该符合人们追求美好的本性,有效的规范影视广告的发展市场,反之,即使达到销售的目的,也不利于和谐影视环境的营造。例如,流传范围极广的“脑白金”广告,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家喻户晓的效果,“今年过年不收礼呀,要收只收脑白金”似乎成了人们最熟悉的广告词,并且也创造了商业的销售奇迹。然而,从影视广告的视听语言方面来说,忽略了对美感和价值的传递,对于良好的影视环境的构建是十分不利的,真正优秀的影视广告一定是基于视听语言的完美呈现的基础上创作的。

3.激发观众的审美意识

视听语言是一种因声音和画面而存在的艺术,优秀的影视广告一定是以审美为基础进行的创作,在画面、光线、色彩、语言以及观念上都能够体现出创作者的审美意识。经典的影视广告“妈妈洗脚”在一代人的心目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个小男孩因为看到妈妈为奶奶洗脚,也摇摇晃晃的端着一盆水要为妈妈洗脚,生活中非常不经意的一件小事,通过视听语言的表现,就传递出了中国传统的尊老爱幼的美德,同是表达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理念,引导了健康向上、积极美好的价值追求。视听语言就是通过暖色调的画面和温馨的语言将这种幸福无限放大,从而感染到每一个看到广告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就激发了观众的审美意识。

二、影视广告中视听语言的调性

1.趣味性

在今天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一个人每天都会接收到各种各样庞杂的信息,却很难在脑海里留下印象,繁忙的工作也是加大人们的压力,因此,影视广告中视听语言的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视觉是我们接受信息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审美体验最基础的因素,有人曾经做过统计,人们对美女、动物和可爱的孩子的接受程度较高,主要是从感官美出发的,可以将这些元素运用到影视广告中。在表现方式上,要避免过于严肃、正统的表达,会使观众丧失观看的兴趣,幽默风趣则更能吸引观众。例如,在可口可乐的广告中,画面上一个男士盯着身材曼妙的女郎目不转睛的欣赏,直到女郎渐渐淡出画面,出现瓶身与美女身材的对比,这种趣味性的展现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情感性

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的。电影广告是为了满足观众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品德,使观众通过视听语言获取美好、舒适、愉快的情绪。精神需求与情感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冷冰冰的内容是没有办法真正的打动人心的,只有为观众提供一张适合情感滋生的温床,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够在精神需求的层次上最大限度的提升观众的感受。在风景区、旅游区等影视广告中,比较擅长对美景的展示,在风景如画的景色里,有一个当地姑娘唱着山歌或划着船缓缓的出现在画面里,使观众在感情上产生向往之情。

3.共鸣性

共鸣的产生是情感、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综合的过程,在人们交谈互动的时候,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就能够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互相交谈的人通过联想、回忆、移情等方式渲染出的共鸣的情景。影视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视听语言的创作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购买的欲望。以雕牌洗衣粉的影视广告为例,年轻的妈妈失业了,一个人到处找工作,小女孩为了帮助妈妈减轻负担,主动承担起了洗衣服的任务,小女孩的独白是“妈妈说,雕牌洗衣粉只要一点就能洗好多衣服,可省钱了”。这一影视广告在播放时,社会上正面临的是下岗现象,一下子就引起了观众内心的共鸣,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三、影视广告中视听语言的运用

1.画面

画面是影视广告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视听语言中关键的组成部分,良好的画面表现能够带给观众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达到产品宣传的目的,在画面上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进行巧妙的构图。构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封闭式的、开放式的,有深层次的、简单的,也有规则的、不规则的,但是无论哪种形式,应该与所传达的主题是相符的,例如,在宣传儿童类产品时,多选用简单的、开放式的、不规则的构图,营造一种比较活泼的氛围。其次,要注重色彩的运用。色彩是画面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传达人物的情绪变化,例如,红色给人一种温暖、喜庆的感觉,绿色使人产生清净、希望或凄凉的情感,黑色代表着严肃、庄重,在很多贺新春的影视广告中,大多数广告会选择以喜气洋洋的红色为背景;在戒烟、戒毒等广告中则会才会黑色等暗色调的色彩,就是为了充分的表现出情感性。

2.光线

影视广告也是光与影的艺术,光线直接影响到了作品的成败。恰当的光线能够增强影视广告的美感,突出重要部分,在视觉上给观众造成一定的_击力。例如,在海飞丝洗发水的广告中,在整个画面中女孩头发上光线的对比度比较鲜明,就是为了突出洗发水柔滑、有色泽的效果,如果对光线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失误。在进行拍摄时,第一,要注意拍摄时间。自然光一天中的强度、光色、光位等都是不同的,要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第二,进行必要的布光拍摄。伞灯、雾灯、柔光灯等在影视广告的拍摄中也较为常见,为了使光线达到较理想的效果,要对光源进行严格的控制。

3.剪辑

剪辑属于影视广告制作的后期工序,也是一种对素材的再创作,通过剪辑将零散的画面合理有序的组接在一起,并保持影视广告原有的创意和观点。例如,新百伦的影视广告《致匠人》,在剪辑上通过蒙太奇的分切组合表达手法,画面在李宗盛和商品之间来回切换,却能够传递给观众一种匠人的精神和信念,将李宗盛对梦想的执着和新百伦对好鞋的追求统一了起来,剪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音乐

音乐作为辅助画面的一种特殊形式,能够烘托和渲染影视广告的节奏和氛围,增强影视广告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在立邦涂料的影视广告中,以湿润多雨、富有诗意的南国为背景,画面在整体感觉上比较恬静清新,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在音乐的选取上,采用了南国乐器葫芦丝的演奏,凸显出了影视广告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除此之外,音乐还要与作品的时空表现相对应,在中捷缝纫机的广告中,使用了蒙太奇的创作手法,音乐的旋律与琴古筝的旋律是相配的,出来的效果就比较自然,同时又能够传递出商品的信息。音乐在影视广告的运用能够起到景上添花的作用,但是一定要与各种因素相结合。

5.语言

影视广告的语言一般分为对话、旁白、独白等几种形式,是辅助画面明确表现广告的主题。影视广告的时间一般在30秒或150秒左右,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就要求在语言表达上一定要简洁、生动,具备瞬间抓住人心的感觉。影视广告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观众,所以将重要的内容进行放大,去掉所有的旁枝末节,鲜明的突出主题非常重要。同时,还要将影视广告的审美性和艺术性融合进来。例如,在关爱儿童成长的影视广告中,只有两个小女孩在各自的家里数着拍子跳皮筋“456、457、457……”,简简单单的语言生动的表现出了儿童内心的落寞和孤独。

四、结 语

影视广告中视听语言的运用涉及到了电影学、语言学、色彩学、心理学以及美学等多个领域,它并不是单纯的以营销和娱乐为目的的创作,而是要出体现出时代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因此,就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创作者要具备大量的、丰富的理论知识,构建出完整的具有当代视听语言特征的理论框架;其次,创作者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能够将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视听的表现手段展现出来,将技术和艺术进行完美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影视广告作品。

参考文献:

[1] 黄佳.影视广告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特征研究[J].电影文学, 2017(5):48-50.

[2] 孔静.影视广告镜头与音效的虚实关系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6.

[3] 薛蓓.基于电影学中的视听元素应用于影视广告创意的效果研究[J].新闻知识,2015,(03):52-53+48.

[4] 闫实.影视广告视听语言探索[J]. 电影评介,2011(16):80-81.

视听语言范文2

动画是一种大众娱乐的特殊艺术样式,具有“随心所欲”的艺术表现力和充满奇思妙想的叙事表达,是一种从视觉、听觉到心理体验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动画属于电影艺术的范畴,动画的视听语言往往与电影创作的诸多法则交织而“言”,但在其发展的轨迹上却又区别于实拍电影而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特性。电影艺术发展繁盛的百年里,动画视听语言随之变化并不断拓展。

一、动画视听语言延展了视听符号的信息编码功能

视听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形式,有其固有的、本体的元素,概括来说是指影像的画面及与之关联的声音,而这些元素带有符号化的特征。每个基本元素不同的组合规律,类似于编码原则,进而形成体系的信息沟通系统。动画从诞生之日开始就秉承电影的视听表现技巧,但又不局限于僵化的法则、原理,以其绘画性的特征和极大的自由度不断拓展视听的信息编码系统。如果说传统的电影视听语言的使用能够将抽象的、不易传达的思想和意图,通过镜头画面的有规律的组接和合理的视觉元素调度表现出来,完成复杂的叙事任务;那么动画的视听语言的功能则能将叙事的任务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更具有艺术风格。

因为动画的视觉元素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制约,即使只是抽象的几根线条、单纯的几个色块、不具生命的几个生活摆设,在动画的技巧表现之下也会焕发勃勃生机。动画短片ThoughtofYou中,表现舞蹈的情境,超长镜头一气呵成,镜头的运用没有“句式”和“语法”的概念,但每一个动作变化,每一个音乐节奏的推进都在对叙事逐一强化。并且画面的视觉主体的线条、墨点的流动都成为增强叙事情境表现的重要因素。在动画的世界中,随着观众视听趣味的改变,信息传递的编码系统被不断外延,编码的组合被创造性地重新解构整合。就像我们文字和交流语言的变化一样,动画的视听语言逐渐变得“流行”“时尚”,新的句式被开发出来,组合形式不断翻新,并逐渐成为新的法则和规律。

二、动画视听语言拓展了现实与假定影像相互映射的范畴

动画是具有高度假定性的艺术形式。我们在欣赏动画影片时,常常会被影片逼真的动态及视觉形象所感染,会瞬间产生真实的联想,被影片中假定的情节感动、说服。但其实我们看到的这一切,都是动画创作者创造出来的视觉符号的集合,都是创作者的假定。动画的创作过程、影片的构成以及最后观众的欣赏和读解都是具有假定性的。

动画作品里所有的景物、人物都是创作者对现实物件的提炼和概括,它们不具有所指代的现实物的所有属性,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它们只是在特定的情节内具有这些现实之物的某些属性,只是现实的影像,而不是现实本身。动画视听语言的运用所塑造出的形象,成功地让观众接受“此物即彼物”。影片《星际宝贝》是一部水彩风格的科幻动画作品,人物造型夸张,动态拉伸强烈,并且景物形态也非真实原貌,但是却用写实的绘画效果来处理背景,深入刻画物体的肌理和质感,使观众产生“真实”的错觉,沉浸在虚构故事和夸张的人物表演之中。声音语言对于塑造真实影像也同样功不可没。在观看动画作品时如果将声音关掉,会大大削弱影像的真实性,因为声音的运用能够塑造真实的空间,也能够很大程度地辅助展现影像的真实质感。用再创造的方式重现现实之物,让观众认知其真实性,动画的视、听觉语言在现实与影像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动画视听语言所包含的元素,如动画影像的场景、角色形象、色彩、影调、光线、音乐、音效等,都是现实世界的模拟与再现,也同时是一种重新的创造,源于现实,又远远高于现实。这些元素在动画的表意系统内又能够自成符号,互相影响、渗透,表达统一的叙事含义。

三、动画视听语言拓展了影像叙事中象征的意义

语言具备的特性,我们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信息传递,其二则是在此信息之下,由人类交往、社会活动所长期形成的某种既定成规对人产生的心理暗示。著名电影导演丹尼艾尔•阿里洪(DanielArijon)曾经说过:“一切语言都是某种既定的成规,一个被社会承认、教会它每一个成员来解释某些具有完整含义的符号。”①当我们阅读文字时,能够体会到文字描述中所产生的心理折射。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来自读者对文字情境的联想,在脑中形成的与生活记忆相关的画面。从动画特有的用画面讲述故事的方式可以看出,影像也具有与话语、文字相同的信息传递和心理暗示功能,并且比文字更加直观、形象。

如果说文字是无声话语的载体,那么影像则是无声话语的表演,更加接近我们用眼睛看见的世界。立足于动画叙事的基点之上,这里所说的“画面”并不是指我们凭空或是受某种刺激幻想的画面,这里讨论的是在动画作品中,每一帧画面与此叙事段落中的序列画面所形成的语言形式。视听语言作为一种信息沟通的符号系统,除了传递镜头画面表象的信息之外,更多的是以画面思维为基础的,传递给观众内在的、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视觉画面和听觉信息之外,视听语言的组合运用,能够使得各种思想意识得以延伸,营造出动画影片象征、暗示的意味。并且动画视听语言是具有时间的维度的,它不仅能够在画面之内完成叙事,更多的是通过镜头的连贯画面,传递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心理暗示。在影片《小马王》的开头有一段表现小马王在草原上奔驰,雄鹰在它上空展翅高飞。之后一个镜头将这两个视觉元素交叠起来,天空中展翅翱翔的雄鹰好像为它安上了巨大的翅膀,充分表现了小马王自由奔放的个性。这一段的影片配以悠扬宽广的乐音,基调十分激昂,暗示着小马王向往自由,无拘无束,不羁狂放的心理诉求,强化并有力地推进了心理叙事。动画的视听语言以其具象的“描述”,表现了丰富的、极具深意的暗示、象征含义。

四、动画视听语言的表现形式

拓展了“自由”和“想象”的概念动画的视听语言源于电影,但又与电影和普通的影视作品视听语言的运用略有不同。这里所说的“电影”,是相对真人扮演的电影而言的。两者的不同在于创作方式和制作工艺的区别。“电影”是以真实生命体为拍摄对象的,而“动画”则是以造型为艺术的作品。动画的拍摄对象可以是平面的绘画、立体的玩偶或者三维的虚拟形象,甚至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物件。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动画显得更加的自由。对于不同类型的动画作品,所运用的视听语言也会大不相同,视听语言的形式更加丰富。动画的高度假定性为创作者提供了无穷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为新型视听语言的探索、形成提供了可能性。电影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电影导演的视听语言手段是以省略和强调的手法,将现实中的情境提炼出来,加上自己的意图重新组合,形成全新的叙事。然而电影的创作与拍摄很大程度上受物理现实的制约。而动画却凭借其“假”的特性,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想象,动画的视听语言更加符合并能够激发出人类跳跃的、发散性的思维特性,使得动画颇有些“随心所欲,无所不能”的架势。

单从拍摄环节来看,在与真实摄影机的比较下,三维动画虚拟摄影机的优势突出。现实摄影机在拍摄时费时费力并且体积庞大,受到拍摄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数字虚拟摄影机的运用,则是在三维虚拟场景中建立虚拟摄影机以决定要被渲染的视点。与真实的摄影机不同,虚拟摄影机的运动不会被任何物理设备或结构所限制,我们可以拥有无限的虚拟摄影机机位,并可以随意移动机位、改变视角,进行大胆的尝试,完全不必担心现实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许多富有想象力的拍摄效果只需要在软件中调整摄影机的参数即可达到。在影像视觉的变化上,镜头的焦距可随时间做动态设定,镜头位移也可在空间及位置上产生无限变化。任何艺术创作者都渴望自由的、无所束缚的创作状态和创作工具。动画视听语言的表现形式完全能够使这个梦想成为现实,真正可以实现无穷的想象力在自由空间中尽情地展现。

五、愈渐丰富的视听语言形态

拓展了动画作品的艺术风格界定一部动画影片到底属于什么样的风格,最重要的是看它的视觉语言是什么形态的,最直观的也就是它的画面属性。二维动画片的视觉元素全部都是平面的造型,在二维屏幕上营造立体的空间效果。同样的,三维动画影片也是如此,其视觉元素都是计算机生成的立体造型。材料动画影片的视觉符号更有特殊的质感。这些分类都是依据影片的视觉语言属性来划分的。但是平面动画也好,立体动画也罢,都只是一个对动画大体的分类,还不能以这些分类来决定动画影片的艺术风格。动画的艺术风格应该是指在艺术作品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并统一于整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

视听语言范文3

艺术的生命在于语言,影像艺术更始如此。在21世纪的今天,电影和电视的合流过程中出现了“影像”概念的全新诠释,如今,影像的外延则至少应该包含了电影,电视和电脑动画。不管是电影,电视还是电脑动画,它们的视听语言都是相通的,即通过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作用于观众的感知。在动画片中,视听语言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视听语言,实际上就是将影视作品的语言分为视觉语言和听觉元素,进而分解成构图,景深,色彩,影调,灯光,景别,运动角度,机位,剪辑,对白,音响,音乐等元素。在大的方面,视听语言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影像。声音和剪辑。这样的划分之后,不难发现视听语言所包涵的内容的重要性了。无论是影像,声音还是剪辑,都在一部成功的动画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画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性艺术学科,它所涉及的方面也就十分的广。这样,要想得到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视听语言这个重要的因素是不可缺少的。更好的掌握视听语言的窍门与精髓,也是对提高动画理解程度的一个很好的帮助作用。

影像部分包括了构图,景深,色彩,影调,灯光,景别,运动,角度和机位。先是构图。电影构图可以分为运动构图,肖像构图,静物构图,群像构图等等。电影画面的构图通常是有四种不同的情况在变化:一是对象和摄影机都固定不动:二是机位固定,对象运动:三是对象固定,机位运动:四是对象和机位都运动。这样就涉及到了推,拉,摇,移,变焦等情况的产生。这些不仅仅是电影里要用到的知识,在动画片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然后是景深,即指在不同距离上的被摄对象在底片上能获得的清晰的空间范围是多少,在电影和动画电影中,是说画面中处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的层次。色彩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之一,这点在动画中运用的尤其多。例如在迪斯尼的动画作品里,往往明暗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来表现主题,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等等,它和影像都启到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电影画面由于影像的亮暗和反差的不同,通常以亮暗分为亮调,暗调和中间调等。然后是灯光,它在动画中主要是启到突出主体,平衡构图的作用,同时也为情节增添了戏剧性。再次是景别。―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在日本的动画片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种特写很多的景别,来传神的描写人物的内心情绪。还有角度和机位,每个镜头都有自己的角度,用来吸引观众的视角,并使观众对镜头中的人物有自己从感官上的评价。在最后还有“运动”,之所以把运动放到最后说,是因为无论什么内容,什么情节的动画片中都要用到推、拉、摇、移等拍摄技巧,它关系到角色的行动路线,位置和角色之间的交流表演活动。在运动这个元素里面,由于镜头需要经过剪辐处理,有画面中主置发生变化的问题,于是就产生了“轴线”问题。这里面机位的选择和轴线的关系是一个很容易混淆的问题。一般的都要遵循“轴线”原则,既不能跳轴。在镜头中有两个以上的人物的时候,应该在两个角色之间假定一条轴线,机位要在这条轴线的一侧变换,而不能越过这条轴线,转到180度以外的另一侧去拍摄。这样可以保证上下两个镜头中物体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如果跳轴,角色之间的位置关系很容易混淆。不过“跳轴”有时候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特殊表现手法。在动画片中出现的跳轴往往是刻画人物和叙事上的需要。在《埃及王子》中有很多这样的“过肩”(正反打)镜头。在正反打镜头中使用过肩,就说明角色双方的关系很紧张:如果不过肩,则暗示角色双方已经无法交流了,被镜头画框分开了,没有了共同的空间。

以上是影像部分的大概内容,它是最基础的。仔细分析这里面的每个元素。都可以运用到实际的动画创作中去。现在越来越多的动画爱好者和专业学习动画的人都有自己的动画作品,这里面有FLASH动画,有3D动画,泥塑动画,黏土动画等等这些具有独创性的新类型:其实无论是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表达,都要从视听语言里面体现出来,这样才有缜密和出色的“镜头感”。

“声音”在视听语言里是一种重要的媒介。在有对白出现的动画片里面,声音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包括背景音乐,反映人物内心情绪的音乐。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对白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下面我想仔细谈谈“剪辑”这个部分。当我们在观看电影电视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是不断地从一个画面“剪辑”到另一个画面的,剪辑影片不仅是把注意力从一个形象转到另一个形象的最简便的办法,从心理上来说也是完全正确的办法。这里说到剪辑就涉及到了剪辑所要关注的“技巧”的问题。我认为,剪辑的技巧与蒙太奇的运用是相关的,蒙太奇是一种思维观念,是一种电影的表达手法,也是一种剪辑技巧。其实蒙太奇的运用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在很多书籍里都详细的介绍过这个词所包含的种种了,但要真正理解,运用到实际当中却并非易事。我们都知道动画片是由一个个镜头组合而成的。这么多的镜头是需要分别的单独进行绘画和后期拍摄后,再经过有逻辑的组合形成段落,将段落组合成电影。这样,就有了蒙太奇的内容――分切组合。在电影里由多种多样不同的组合方式,因此也就诞生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蒙太奇技巧。我们最常见的“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垂直蒙太奇”等等。在这里用《埃及王子》一片来结合上述内容来进行分析。它讲述的是一个古老的“历史”,一个神话,它在探讨人类生存的本质,以及生命的价值和信仰的意义,所以影片从头到尾无不体现了一种“凝重”和“大气”。全片的开头部分的第一个镜头是让人迷茫和压抑的云。云不是普通的白色,而是偏暗蓝色的,天空是暖橙色的,使得前后景的色调反差明显:前景的云由上而下的运动显露出后景的天空,直到前景的云逐渐的消失后面的天空才完全显露出来,是在镜头得正中央有着强烈得阳光得天空。这个开头不难让我们感到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像是冥冥中有一种力量要带领我们探询似的。动画的视听语言的运动规律在开头有了一个完美的运用。而且丰富又不杂乱的色调对比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背景一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的奴役之中。在黑屏过后的第一个镜头是用了三种镜头角度来呈现出一个“法老头像”。全景仰角的拉镜头中,烟雾升腾,与前面的天空有了很好的连接。紧接着镜头的角度运动到头像的顶部,光线通亮,在镜头的衔接上是天衣无缝,但是灯光发生了大的变化,变亮了,这也体现了动画片中灯光的任意性。再下面是一个全景镜头,法老的头像成了后景,前景是一排排奴隶在工作。这三个镜头的意义最后在最后这个镜头中体现出来了――背景的宏伟建筑始 终处在光亮中,而前景的人物渺小又处在暗处。加上片中奴隶棕红的皮肤,和弥漫在空气中的尘埃。显现出他们的无助。同时大仰角和广角镜头的运用更加深了这种强烈的对比。这是一个比较大气的镜头组合,它带给我们一种信息,一种感觉,就是我前面说的人们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和自由的可贵这个主题。在细节上,本片在人物的造型和道具上都做了细致的刻画,比如片中曾出现过一个老人骨瘦嶙岣的手,那怪异的扭动和逆光中手的特写等等这样的细节的描写,都更加的强调了主题。一个经典的蒙太奇段落是一首视觉的交响曲。动画片运用镜头之间的分切组合构筑了一种动态影像大餐。

视听语言范文4

数字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计算机、电视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使传播者和接受者成为平等的交流者、所有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

二、数字媒体创意

“创意”(英文idea)创造性的想法,是表现主题的新颖构想、意念或主意、点子等。创意是数字媒体视听语言进行信息传播的思想内涵与灵魂,是具有感染力说服力的要素、是向受众诉求的主要动力,是改变受众思想动机的力量。希尔利・保利科夫说:创意就是用一种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方式来传达单个意念的技巧和才能,即所谓客观的思索,天才的表达。美国威廉・伯恩巴克指出:“创意,要使观众在一瞬间发出惊叹,立即明白产品的优点,而且永不忘记,这就是创意的真正效果。”

数字媒体创意是利用数字信息处理设备,通过构建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的创作平台,将创作理念通过视听语言中各个有效的视听元素如文字、图形、色彩、影像、声音并进行有意识、 有条理的编辑,创作出的高质量视听形象,通过各类数字传播媒体(如互联网、无线通信等)向受众传播,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并对公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字媒体艺术在创意与视听表现方面超越了传统大众媒体的表现形式。技术是数字媒体发展的发动机,创意是数字媒体艺术的灵魂,视听语言是创意的表现形式。

三、数字媒体类型

国际电信联盟(ITU) 从技术的角度定义将数字媒体分为五类:感觉媒体(Perception)、表示媒体(Presentation)、显示媒体(Display)、存储媒体(Storage)、传输媒体(Transmission)。感觉媒体是指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产生直接感觉(视、听、嗅、味、触觉)的媒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媒体,表示媒体是指为了传送感觉媒体的媒体,感觉媒体与表示媒体通称为逻辑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通称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通常意义下所称的数字媒体常指感觉媒体。在以上五种媒体中,感觉媒体是在数字媒体应用中呈现给用户的媒体元素,它主要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

按照数字媒体的传播形式,可分为网络型数字媒体(如Internet 互联网)和封装型数字媒体(如软磁盘和光盘)。

数字媒体当前的表现形式包括:数字动画、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手机媒体、数字展示、数字广告、数字游戏、数字广播、网络媒体等运用数字技术,以屏幕为表现载体的媒体。

按形态数字媒体可分为四类:1、传统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产品,如民间木偶剧或皮影戏数字动画。2、利用数字技术创作的艺术作品,如数字绘画、影视特效等。3、网络多媒体艺术作品,如网页设计等。4、互联网交互式多媒体艺术作品,如QQ农场游戏等。

四、数字媒体传播特点

数字媒体传播是一个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的全新领域,数字技术是数字媒体传播的基础。数字媒体吸收了传统媒体大部分的内容表达形式 依托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络的技术与传播方式融合文字、图形图像、影像、声音、多媒体、交互技术等多种内容表现形式,全方位、实时迅速地向目标受众传播信息。传播有五个特点:1、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2、受众的主动参与,3、信息碎片化,4、个人化的双向交流,5、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Audio-visual language)又称影视语言,是以影像和声音为载体的传达人们思想、意图、情感的语言表述系统,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艺术化设计向受众传播特定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语言,必然有语法。视听语言的语法是各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和各种音乐运用的技巧。这些方法与技巧来源于受众长期社会生活的视觉和听觉实践总结,完全符合受众心理与生理的习惯及审美趣味。可以说:20世纪以前是“文字时代”,20世纪是“影像时代”。

视听语言的概念来源于苏联蒙太奇学派的诞生,视听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表现方法和符号系统,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视听元素――人、景、物、光、色、声六大基本元素,其中视觉元素:人、景、物、光、色,听觉元素:声。视听叙述规则――叙事方式、镜头表现的内容、剧作结构、蒙太奇思维。视听语言的运用――镜头内部运动、镜头分切、镜头组合、声画关系、不同段落场面的的安排组合与剪辑。

六、视听语言的本质与特质

视听语言本质是影视艺术独有的艺术手段,但现已广泛运用至其它媒体艺术领域,它既是一种大众传媒的符号编码系统,也是一种科技本位的独特文化现象。视听语言具有两大特质:内容与形式。内容-被摄物(演员、场景、道具)。形式――拍摄法(景别、角度、运动)。视听语言三大构成主体是影像、声音、剪辑。三者关系是视、听结合的艺术。首先是“视”(影像),然后是“听”(声音),这些视听部分(影像和声音)最后通过剪辑,构成一部完整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

七、 数字媒体创意与视听语言表现特征

(一)综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涉及到多学科、技术、艺术、文化诸方面,蕴涵着多种的文化艺术理念。数字媒体创意与视听语言艺术对各种艺术特色的兼容并举有机结合,实现了艺术的“多样统一”与“变化统一”,实现了艺术语言的同一性和多元化的综合审美原则。数字媒体创意与视听语言艺术使用传统动画、影像、声音等表现手段,通过主题创意把多个视听要素联系起来,构建合理的逻辑关系形成独特创意,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效应,这样作品就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受众的思想和注意力会随着创作者的引导来进行思考和转变。

(二)交互性

数字媒体就是以网络或者信息终端为介质的互动传播媒介。在数字媒体艺术创意、视听语言表现与受众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所表现出的沟通互动、角色转换、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艺术模式。搭建框架与舞台,在互动中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和再创造,进而得到精神愉悦与情感的满足。

(三)娱乐性

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媒体、数字游戏、IPTV等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娱乐空间,媒体的娱乐性充分体现出来。例如受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实时、迅速从互联网库里搜索信息,浏览新闻、观看视频、分享图片和音乐,玩游戏等。

(四)虚拟现实

凭借虚拟现实数字技术水平的提升,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领域得到极大拓展,全息投影、3D的特效等新制作手段与技巧,使传统媒体难以虚拟架构建的视觉特效在数字媒体创意与视听语言的编辑与整合中得以实现,虚拟现实给受众带来了强大的错觉力量,创造了一个虚幻现实,在这个虚幻的现实不仅拓展了人们的想象力与视觉疆域,而且有着自身的意蕴和无穷性,同时创造出多维空间,带来令人震撼的的展示手段和视听效果。

(五)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数字媒体创意与视听语言表现的依靠数字媒体技术支撑,数字媒体技术与人文艺术有效融合在一起,综合了手机媒体、动画、影像、互动技术、数字内容等多种创新内容形式,打破了传统文化艺术内容表达形式与有限的创作空间,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数字媒体创意与视听语言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立体表现特点,运用不同形式的媒体视听表现方式并使之融合,使受众愉悦接收并形成良好印象,有效提升信息传播力与影响力。

结语

数字媒体创意与视听语言表现形式的发展是呈现出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趋势。数字媒体创意与视听语言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传统大众媒体的表现特点并加以发扬,这是一个传承与创新并重的过程。

数字媒体作为一种主要的信息传达手段,是与时代、经济、技术特征紧密联系的,数字媒体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空间,不仅带来创作领域的的变化,也极大的影响创意思维方式,视听表现效果,作品形态与风格。数字媒体创意与视听语言作为一种信息传达与表现艺术,内容将越来越融合,类型将越来越多样,产品将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弗兰兹,杨颖译:《创意无限》,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3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陈念群:《数字媒体艺术创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黄鸣奋:《互联网艺术创意》,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视听语言范文5

【关键词】 高职;动漫专业;视听语言;教学现状;存在问题;改革方法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大多以实用为主,为的是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某种实际操作能力,有一技之长,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课程设置是教学整体规划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小则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否;长远些看,关系到学生掌握技能水平高低,从而关系到就业。高职课程设置含有众多的技能、技法课程,但也不乏一些支撑实践课程的理论课程。这些理论课程在专业课程的整体规划中,虽不像技法课程的作用那么显而易见,却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指导作用推进着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

一、高职视听语言课程开展现状

以视听语言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普遍存在于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课程设置中,在课程计划中标注为纯理论课程,开设在其他动漫专业课程的前一学期。“视听语言”并不是制作动画的操作课程,却是构成动画的基本语言,不可或缺。

理论课对学生而言,就好似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一个学期的视听语言专业理论课教学,让学生们苦不堪言。在多年的视听语言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相当吃力,老师教学起来也难以带动学生的兴趣。

视听语言作为指导动画实践的理论课程,按照一般的课程编排规律,理论课程开设在实践课程之前,便开设在学生学习制作动画的前一学期。内容上,因为“视听语言”作为动画语言贯穿于操作复杂的动画制作的始终,此课程也就囊括了整个动画制作流程的每一环节,涉及内容繁多。

二、视听语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视听语言课程设置存在着如下问题:

1、视听语言作为理论课程只安排了理论讲授学时

视听语言正如汉语、英语一样是一门语言,学生要了解语言,必须在学习理论之后大量的运用。纯理论的教学势必造成“填鸭子”式的后果。

2、与实践课程衔接不合理

现有课程安排中视听语言与实践性专业课相距一个学期,学生在一个学期的视听语言理论学习之后,才能进行实践课程的操作。但这样的时间安排,理论和实践至少相隔一个学期之久,学生在进行实践时,早已忘记了之前的理论知识,理论难以真正指导实践。

3、教学内容不合理

视听语言涉及的动画环节多,但在教学时学生并未深入了解每个动画环节究竟是什么、要做什么、怎样做,理论知识教学没有搭建在所需的知识平台上,学生理解就有了难度。

这些矛盾,让视听语言课程,教起来吃力,学起来费力。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知识吸收率是极低的,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视听语言的课程改革

课程出现问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课程改革涉及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各个层面又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如何改需要深思熟虑。

高职动漫视听语言的课程教学,需要对高职视听语言课程的各个环节做如下整体部署:

1、改革视听语言的教学进度计划

教学进度计划是每一个专业所有课程的整体规划,可以起到统筹管理的作用。课程开设的学期、课时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均可以在教学计划上得以协调。

原先的视听语言仅仅只开设一个学期,60-80课时,并且全部为理论教学课时。

针对实际教学效果中的问题,在教学进度计划上,可以进行如下调整:

(1)分解教学计划,阶段式开设课程。为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环环相扣,实际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可调整视听语言教学计划为:每学期阶段式开设,并放置于剧本、分镜、造型设计、场景设计、二维、三维动画制作及后期剪辑特效等相关动画制作的教学环节前。这样的调整可减轻学生每学期理论课时过多的压力,并可以让学生学习理论后立刻进入相关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对视听语言诸多环节的理解,做到各个击破,切实实现理论指导实践。

(2)增设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理论课程是否就要全部理论讲授?是近几年很多高校学者都在探讨的问题。针对视听语言是指导相对复杂繁琐的动画制作这一特征,建议在原全部理论课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少量实践课时,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的知识点。

2、教材改革

如视听语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进行教学时段的拆分,必然制约着视听语言的教材改革。

视听语言的作用体现在动画制作的每一环节,对应的教材也需涵盖动画制作的各个方面。以往教材虽然浓缩,但知识点讲解不透彻;如想深入讲解知识点,就势必增加教材的厚度和分量。如此一来,教材像辞典一样笨重,不利于分学期教学时的携带和查阅。

按照之前提到的视听语言拆分开设的方案,可以把视听语言教材也拆分开,成为系列教材。如:《剧本中的视听语言》、《角色造型中的视听语言》、《场景设计中的视听语言》、《分镜脚本中的视听语言》、《蒙太奇中的视听语言》、《剪辑中的视听语言》、《后期特效中的视听语言》等。一本书拆成很多小本,视听语言的众多知识点拆分开来,放置在各个学期的相应位置学习。书变薄了,内容可以更细化,学生学习的难度有所降低。

另外,教材在拥有大量实例的同时,可增加一些供学生操作的练习题,取代以前的理论知识问答,让习题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方法总体改革思路。项目化教学犹如大学校园里的一阵春风,让各学科各专业纷纷活跃起来。如何让理论课程变得实用,便是项目化教学中的一大课题。

能否用项目化的思路来解决视听语言教学中的问题:理论授课后安排例子讲解,之后让学生用给定素材完成命题,如制作一剧本、分镜脚本、修改角色造型和场景、完成剪辑等等任务。理论知识得以及时应用,知识才能更好的消化,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才能体现出来,视听语言的各个部分讲解也更有的放矢。

(2)视听语言具体环节的教学方法。在讲解“剧本中的视听语言”时,可以细说如何把文学故事转换为动画剧本。通过改写文学故事片段为剧本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剧本中增加象声词能明确听觉效果;描写场景时,加入对色彩光线的描述,可确定其画面效果;用动词来明确一些“好像”“似乎”等词,以形成具体画面,等等。

而在讲解人物设定时,可通过让学生绘制给定性格的人物造型,并在作业点评中进行总评,进一步传达视听语言知识。如:怎样塑造一个“调皮”的小男孩。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勾画出人物形象,切身体会“如何完成抽象到视觉化的转化”。在作业分析中可以做如下总结:“调皮”这个形容词如何用视觉传达出来。在人物设定时,可以让小男孩的衣服不太干净,只穿运动或休闲装,有一双因为爬高上低被磨的有些破损的球鞋,手中总爱拿个小树枝或是小石子等等,来综合实现“调皮”一词的视觉化。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记忆深刻,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分镜头中的视听语言”讲授中,可练习把给定角色和场景的剧本绘制成分镜脚本,从而了解分镜脚本中的视听语言——是因为想突出角色表情,所以才用近景绘制这个分镜;想描绘环境的时候,用远景更合适些;而光线必须在绘制分镜时就考虑进去。比如:顺光、侧光、逆光,可以塑造同一角色的不同状态、性格转变等等。这样一来,视听语言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具象,也更易理解和操作,更有指导意义。

四、结语

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视听语言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以上的部分设想已经用于教学实践,且已取得初步成效。边学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课堂的互动,也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当然这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有待于在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尚需进一步修改,不足之处还请同行们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高明慧,滕秋红,丁建龙,孟鑫.“视听语言”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与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09.02.

[2] 金爱晖.对高校动漫设计专业的教学建议[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3.

[3] 李建伟.高校影视专业的人性化教学[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4] 吴林博.《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11.05.

[5] 李学昭.关于视听语言课的教学探讨[J].艺术教育, 2011.09.

视听语言范文6

ぃ酃丶词] 镜头;视听语言;幻觉;视听思维

视听语言是影视作品独特的传播手段和表达方式。无论我们走进电影院,还是坐在电脑、电视前,只要具备了屏幕和音响设备,我们就能够开始奇妙的观影之旅。影像所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平衡感、速度,抑或痛苦、高兴、抑郁等心理感受,都要通过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加以转化。因此,“从这种情况就得出一条重要法则:凡是中心特征不能加以形象化表现的事件,都不宜拍成电影。”[1]

动画片《花木兰》是第一部完全以东方文化为背景耗时近十年精心制作的动画大作,1998年全球首映便引起轰动,时至今日,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影片故事情节轻松幽默,引人入胜,透露出制作方的精心编排和巧妙设计,更重要的是,一个原本宣扬忠义孝道的民间故事,通过迪斯尼大师们的重新演绎,竟然成为女性追求独立解放,争取自我价值的豪迈宣言,使得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颇具时代气息。

动画片《花木兰》所创造出真实的观影幻觉,也正是因为视听语言的调用和组织符合了人们的视听思维习惯,准确揭示和再现了客观事物的自身规律和行为准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长镜头的大量运用

所谓“长镜头”,是指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的表现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段落,它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事物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作为与蒙太奇相对应的电影理论,长镜头由于不会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在大多数影片的开场部分,经常会用一个或一组长镜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在《花木兰》中,第一个长镜头就用在了影片刚刚开始的长城段落里,水墨画逐渐还原成为夜色笼罩的远古边陲,镜头缓慢后拉,巍峨险峻的长城依稀可辨,一个巡逻的士兵由下方入画,孤零零的脚步声,偌大空旷的夜幕,给人一种危机四伏的感觉。长镜头的运用,对渲染故事环境,描述即将发生的事件,起到了客观呈现的作用,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可信性和不可抗性。

二、画面运动的丰富性

(一)视觉运动

空间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具有无限性,它可以朝任意方向运动,也可以任意改变运动的轨迹。电影和摄影的共同点是,将三维空间压缩到二维的胶片上,但是,他们所描绘的事件却发生在真实的三维世界,因此,如何在平面上模拟立体幻觉成为电影和摄影的首要目标,这也是其他二维艺术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事实证明,单纯地、毫无选择地复制现实,并不会获得良好的空间感,画面需要一些特定的因素来强化,一个合格的摄影师会首先考虑景深,透视、焦距、光影等因素。幸好,电影的影像还可以运动,它可以利用各种丰富的运动形式来加强屏幕上的立体幻觉。“‘movies’‘motion pictures’‘moving pictures’―― 所有这些说法都表明运动在电影艺术中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2]

(二) 声音运动

声音的运动是相对于视觉运动而言的,确切地说是声音的变化。声音能体现出音源所处空间的位置、距离、大小、形态等特征,这是依据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来判断的。比如,人在走廊里的脚步声和在操场上的脚步声,它们的区别是很大的,走廊空间小,声音的回响大,而操场的空间大,声音回响小。只有掌握了声音的各种属性,掌握了人们认识声音的基本生活经验,才能做出更为逼真的视听效果。这一点,在动画片当中尤为突出,因为动画片里几乎所有的声音都是在录音棚里完成的,没有同步录音概念,声音的层次感容易单薄,缺乏变化。综观《花木兰》的录音效果,制作人员颇具专业水准,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完美无缺。

影片一开始,在表现长城由远而近的拉镜头当中,右声道传来旗子晃动的声音,接着,右侧烽火台上一面军旗入画,声音和画面衔接到了一起,顿时,场景的真实感被加强。我们注意看这里,先有旗子声音,而后军旗入画,这是符合生活规律的,镜头在逐渐后拉,靠近烽火台的过程当中,肯定会先听到旗子的响声,因为声音的速度比较快,而镜头的角度是向前的,只有在经过军旗之后,军旗进入了画面,我们才能看见声源。这个前后关系是正确的。并且,这样一来,镜头后部的空间也交代出来了,它和镜头前面的空间是关联的,它不是封闭的。

三、巧妙而又流畅的剪辑技巧

剪辑,英文名叫Film Editing,简单地说,就是剪去镜头内不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将有用的连接起来。剪辑是电影创作当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剪辑师的作用不同于导演和摄影师,导演关注的是结构和表演、情调和哲学观念;摄影师关心的是构图和照明、形象的运动和变化,然而剪辑师关心的却是下列元素:时间、节奏和速度、视觉和听觉的相互关系。”[3]一个合格的剪辑师至少可以将影片镜头组接得能够让观众看懂影片的意图,而一个优秀的剪辑师不但能够拯救一部濒临破产的影片,使它获得重生,还可以创造出令人难忘的视听奇观。

动画片的剪辑,和电影是有很大区别的。动画片在剧本完成的时候,要紧接着绘制出一个分镜头台本,而这个台本就是以后动画片的雏形,甚至是全部细节,其他制作人员要紧紧围绕分镜头台本进行具体绘制,实现镜头的各种运动、动作的转接、人物的对话等。并且,动画片分镜头要具体到每个镜头的长度,以保证绘制的场景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如果后期需要剪去的多余部分很多,那将是分镜师彻底的失败。可以说动画片完全依赖前期的剪辑规划,而电影剪辑在后期的活动范围则比较自由,有时候还会出现推倒重来的事情。鉴于此,动画导演或者分镜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剪辑基本功,熟练运用视听语言,准确估算镜头长度,完成节奏的细化和分解。《花木兰》当中常用的剪辑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视线匹配

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视线的方向标注画面空间。例如,《花木兰》开场部分,士兵正在巡逻,依次出现了下面几个镜头:“突然一个东西叼走了他的头盔,他抬头看”“一只猎鹰落在旗杆上”“士兵很是奇怪地看着”“猎鹰朝着右侧鸣叫”“士兵疑惑地跟着转头”“他走向垛口”。这期间,人和鸟的位置关系以及人物后来走的方向,观众是很清楚的,这全部依赖于视线所建立的坐标系统。

(二)动作匹配

动作匹配是指,在一个物体运动的过程中,直接切换到该物体或其他运动物体的另一个角度,也就是俗称的“动接动”,这种手法可以很轻松地掩盖剪辑所造成的视觉停顿感,尽量减少对观影幻觉的干扰,观众不易察觉。例如,木须催促战马为自己跑趟差,而战马拒不服从,赶走了木须,剩下蛐蛐自己待在马背上,蛐蛐立即向左跳出画面,下一个衔接的,是赐福刚洗完澡上岸的镜头,恰好也是从右往左运动,因此,两个运动匹配到了一起,场景也在不知不觉当中转换了区域。

动作匹配还要注意剪辑点前后的运动节奏,让运动合上节拍,这是更高的要求。“假如一种运动是由两个或三个以上的物体相继完成,要想知觉到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应不仅仅是需要一个连续性的轨道和方向,而且还需要一个恒定的水准或是一种能量递降的梯度,只有缺少一个条件,因果性看上去就会大大减弱。”[4]

(三)形状匹配

如果让剪辑点前后的两个画面具有足够多的相似点,那么它们的组接也是顺畅的。常见的方法有方接方,圆接圆,对角接对角,等等。木兰披上盔甲拿起宝剑的那个镜头,就使用了形状匹配法,宝剑取斜向构图,寒光闪闪,接下一个镜头,木兰打开马棚的木门,门缝的光影也是一个斜向构图,和宝剑的寒光正好吻合,因此,剪辑手法显得干净利落。紧接着,又出现了石碑上面龙的双眼和木兰奶奶的双眼相组接的例子以及绘画和真实的场景互换,这些都是《花木兰》当中非常有特色的剪辑手法。

四、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

如果声音和画面同步,它们之间产生了对应关系,那么银幕的真实感就会大大增强,观众对屏幕上的声源信以为真。迪斯尼十分精通此道,而迪斯尼一贯坚持的对口型传统,也是其动漫角色颇具真实感的首要原因,《花木兰》仍然保持着迪斯尼的优良传统,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图解音乐

《幻想曲》是这一方法的集大成者,导演展现出超强的音乐理解能力,并将它们进行视觉转化,比如阴暗的音色用霸王龙表示,欢快的笛声则改使用松鼠,从而获得很多趣味性。

影片刚开始,那副逐渐展开的水墨画,和背景音乐的呼应是显而易见的,女声合唱的旋律逐渐走高,并分为两个小节,而水墨线条也是逐步上扬,在第一小节末尾处停顿,然后继续往上,描绘出两个山脊,而在女声的旋律缓慢回落时,线条又改为向下的走势,在音乐重音的节拍上出现本片的题目。

(二)音乐的象征性

担当本次配乐的是著名好莱坞电影配乐大师杰瑞•高德史密斯(Jerry Goldsmith),一位高产的音乐家,他的配乐风格十分明显,乐器当中使用最多的是铜管乐器,并且很善于将不同的乐器赋予不同的含义。

《花木兰》当中,杰瑞•高德史密斯同样采取一贯的创作手法,不同的乐器代表不同的角色性格,比如用长笛和双簧管代表花木兰,大提琴代表李翔,大号代表单于,以此为中心创作极富个性和伸缩性的配乐作品。同时,杰瑞•高德史密斯还单独为不同的角色定义出符合其性格特征的主旋律,这些性格独具的段子,就像名片一样,听其声,如见其人,在此基础上,还根据不同情绪的需要,灵活地进行变奏,以求符合人物心理的描述和剧情的发展。

五、结 语

以上我们对《花木兰》的视听语言结构,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当然,促成这部动画片取得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视听语言的恰当运用,还有剧本结构的合理安排,文化内涵的国际性语调以及迪斯尼的成功商业运作,在这里,由于研究领域的原因,文章没有一并涉及,读者可参阅其他相关方向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美]霍华德.电影的力量[M].苏伯,李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6.

[2]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胡尧之,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54.

[3] [美] 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伍菡卿,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