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给父亲的口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给父亲的口信范文1
对于一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来说,大量的日子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但是从笔者的几年班主任实践来看,班主任工作怕就怕连小事也做不到位,小事也做不好。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初一新生班级里有两位同学,一个叫黄琪,女生,一个叫王吉,男生。两人的姓名不一样,性别也不一样。因此,平时老师和同学们也从未叫错名字,弄错人。但恰恰就是这完全不一样的名字,弄出了一场闹剧。某周五快放学前,班主任老师接到电话,是一个家长打来的,说是叫王吉同学不要直接回家,而是去市区的车站等父亲,然后去父亲的上班地。这是很普通的一个电话。但由于班主任老师没有备注是哪个家长的手机号,误听成了叫黄琪同学去车站等爸爸了。结果,放学后,一个同学往东,一个同学往西,弄巧成拙。两位同学都没有到目的地去。可想而知,家长等得有多着急,孩子有多害怕了。最后,还是两个孩子聪明,巧用自己的机智,顺利地回到了各自的家。该事情给家长和学校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这给我们这些身为一线教师的班主任着实提了个醒。
二、案例分析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班主任也太粗心了吧,名字都会搞错。的确,在这件事情上,班主任存在很大的失误,没有班主任的听错,也不会有接下来一系列的麻烦产生,班主任的责任自然无法推卸。但这个班主任怎么会如此粗心呢?原来,一切原因归于这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名字。对于老师和同学们来说,用普通话念这两个名字自然没什么问题,且完全不一样。但用当地的方言读这两个名字时,音效差别几乎不能分辨,而事件发生那天,孩子的家长正是用方言说的孩子的名字,才会使班主任老师搞错名字。
其次,该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大部分家长双方或其中一方都是长期在外省工作,很少回家一次。而有小部分家长则在当地的市区工作。每到双休日,这些孩子就会去家长的工作地,与家长度过双休。平时,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络方式,一般都是使用家校通软件,通过信息,来相互沟通孩子的在校情况。由于工作关系,家长也很少直接用电话联系老师。而在此事件中,当时班主任老师的手机上有来电显示号码但没有家长名字,老师在接到电话时也没有特别在意号码,只是觉得熟悉,知道这是平时经常跟自己在联系的几位学生家长之一,随后就转告了学生。因为倘若是陌生号码,老师肯定会对照一下学生家长的信息后,再做下一步的决定。该老师只是凭着自己的记忆和经验来断定家长信息,而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核实,才致传达错误。
另外,老师其实是把要转达给王吉同学的口信误转达给了黄琪同学。但在当时,黄琪同学却是很轻松的答应了。事实上,黄琪的爸爸常年在外省工作,一般只在过年时才回家一次,平时根本就不回来,而她妈妈则长期待在家里,照顾刚出生的小弟弟。在老师向她传递爸爸让她去市区车站的口信时,她没有任何质疑和惊讶的表情,似乎一切都是对的。父亲常年在外省工作,今天却突然说要回来,听到老师说这个消息,黄琪并没有丝毫的惊讶和反应。这也令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或许,在学校里,学生就是喜欢完全相信老师说的话,尽量去做个乖学生,哪怕对老师的错误也不会产生任何质疑。这就是学校里最中规中矩的学生,他们明明有自己的思想,却不敢发表,不敢质疑,对老师的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教育人士深思。
最后,在当黄琪家长发现孩子并未按时回家时,她并未向老师直接联系询问,只是通过他人与老师联系,得知孩子是被所谓的老师口中的孩子父亲给骗走了后,她当即通知了所有亲朋好友,赶向市区车站,寻找女儿,并想弄清楚是如何的一个骗局。这给后阶段的工作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给学校处理事情带来很大麻烦,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也许,我们可以说,这事件中的黄琪家长过于冲动和武断了,贸然采取了行动。当时她本应该亲自和老师联系并核实情况,告知老师孩子父亲其实是常年在外省工作,老师就会了解状况,及时对来电号码进行查询和弄清,避免家长的担心和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三、案例诊断
上述案例中,很多老师都关注到了班级管理细节的重要性。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小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老师和学生都应有重视细节的观念,任何大事都由小事做起,都从各个细小的环节做起,都从集体的每一个成员的重视开始。一个班级才能真正地管理得有声有色。针对上述案件,笔者认为,班级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从学生家庭入手,全面掌握学生信息
作为班主任,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好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更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
在此案例中,该班主任虽然掌握学生的相关信息,拥有家长的联系方式,但他未做到随身携带信息,或者将家长联系方式存于自己的手机中。若当时老师手机上有家长名字显示,就不会发生名字搞错问题了。另外,如果老师平时与家长有沟通的话,肯定会了解到学生家长是长期在外省工作这个信息,那样的话,就会引起老师的警惕,不会把信息传递错误了。一切原因均在于老师未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信息。
因此,在每学年新生入学后,班主任都应该进行学生相关信息登记,包括家庭地址、现居住地、家长姓名、家庭固定电话、手机号码等。除了这些基本信息,班主任老师可通过家校沟通,或者平日的学生谈心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比如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工作地址、工种,其他兄弟姐妹的状况等。总之,越详细越好。因为这些细小的信息,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开展日后的教育工作。
2.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争辩
传统的教学,老师是知识的化身与学术的权威,学生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只有唯师是从,处于绝对服从的被动地位,而教师过分依赖个人的知识魅力和压制的方式去影响和管理学生,这种师生间不平等的教学会大大地封闭学生的视野、限制学生的思维、并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创新的灵感。唯师是从的学生也常常被冠以最听话、最守纪的学生。哪怕是现世纪的生活中,老师和家长也总是更喜欢此类听话的孩子。
在此案例中,当老师告知孩子家长的口信时,孩子显然可以推测父亲常年在外省工作,不可能突然回来,更不可能让其去车站等候。但她却没有及时向老师提出质疑,也没有说明情况,甚至连本能的惊讶表情也没有,只是简单地听从了老师的意见。若在当时,这个孩子能惊讶一下,或者告诉老师父亲的情况,再或者问问老师父亲为何让她去车站等待,然后亲自与家长通上电话等,也不会有后来的事件发生。相信这里面的孩子平时绝对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孩子。
由此可见,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善于争辩、反驳的能力。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争辩,在争辩的时候学生往往能想出我们意想不到的解题方法,创造出异乎寻常的智慧。否则,学生只会是读书的机器。德国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认为:争辩,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善于争辩的孩子,将来会比较自信,也富有创造力。
3.做好宣传预防工作,遇事要沉着冷静
近年来,由于社会上频频发生学生在校被骗走事件,导致家长和老师闻风色变。例如,2010年琼海市嘉积中学海桂学校多名学生家长接到陌生来电称“你的孩子遇到车祸急需用钱输血”,而被骗去不少钱财。目前犯罪分子手段多样,电话、短信诈骗已不足为奇。骗子往往利用家长牵挂孩子,听闻孩子出事了就特别着急的心理,编造谎言实施诈骗。因此,作为学校,可多多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向学生灌输各种安全知识,防止学生上当受骗,做好预防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向家长传授安全知识,告知如何机智应对紧急事件发生。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遇到此类事件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着急下结论,以免影响事件的正确处理。
给父亲的口信范文2
“可爱”与“冤仇”是一组相反的修饰词语,作者是先写“冤仇”呢,还是先写“可爱”?但,无论如何,情感线索应该是这篇文章的主线吧!
“可爱”也好,“冤仇”也罢,这篇文章应该是以事写情的吧!
“可爱”与“冤仇”共同修饰的中心词是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竟让作者如此纠结?
……
有时候,探求猜想的合理性是阅读的原动力,那就请你读下去吧,并对照批注,看看你是否同意批注人的阅读感受。
可爱的冤仇人
(标题看似纠结,其实暗藏着文本的层次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的情感,还有就是本文的线索,这的确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标题。)
吴念真
①我很讨厌那个警察,从外表就开始讨厌起。
(作者从“讨厌”起笔,一句话中就有两个“讨厌”,可见厌恶至极,“从外表就开始讨厌起”的言外之意是,对于那位警察的内在也肯定很讨厌。)
第一段:散文的“起”,直接引出写作的对象。
②秃头、凸肚,还有……狐臭(这种省略号之后的再列举,其实是在强调这位“警察”外貌上的特征有“狐臭”)。他的制服,从来没有平整过,不是少了扣子就是绽了缝。有一次,我妈好心地要他脱下来帮他补,他竟然穿着已然发黄、到处是破洞的内衣(警察的着装不及一般的村民,无论在哪个社会实属罕见,可见他的境况多么糟糕),腆着肚子和一堆矿工在树下喝起太白酒,配三文鱼。
③听大人说,他和主管不合,不但老是升不上去,而且分配的管区,就是我们那个从派出所要走一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的小村落。
④他没有太太。据说是在基隆河边淘煤炭时,不幸淹死了。不过,有个女儿,低我两个年级,她应该像妈妈,因为没她爸爸那么胖,长得还算好看。
⑤这个女儿,经常是我们那边的人送他礼物的好借口。春末夏初,我妈会到隔壁村落挖竹笋。看到他就会给一袋,说:“炒一炒,给你女儿带午餐。”(此段两个句子,话题与事例之间的承接很直接、紧密)
⑥过年。全村偷杀猪,那种没盖税印的肉,我父亲甚至会明目张胆地给他一大块,然后一本正经地说:“这块死猪仔肉(彼此心照不宣的漂亮借口,避免了警察的“为难”),带回去给你女儿补一补。(又承“好借口”)
第②至⑥段,散文的“承”。简要交代“警察”的人脉(人际关系),叙述了警察的生活境况。“承”是文章主体部分展开之前的必要铺垫。
以下部分围绕我与警察来展开叙事。
⑦父亲这辈子最大的缺点。就是好赌。每年至少有一次。妈妈因为赌博这件事,和父亲吵到离家出走,不是呛声要“断缘断念”当尼姑,就是要去台北帮佣,“自己赚自己吃”,最后,通常都是我按照她蓄意透露(这其中蕴含着恨与爱:恨丈夫的屡教不改,爱孩子与家庭,当然还有给自己台阶下的智慧)给别人的口信,去不同的地方求她回来。
⑦有一次,我受不了,把这样的事写在日记上,老师跟我说,可以写一封检举信给派出所,要他们去抓赌。
⑨老师特别交代说:“要写真实姓名和地址,不然,警察不理你。”
⑩不知道是老师太单纯还是我太蠢(“太单纯”与“太蠢”其实是一个意思,因对象不同表达不同而已。这一句是作者回忆往事时,自己站出来,直接发表看法。从叙事的角度上看,此句可删掉;但此句属于插入性的句子,增强了叙事的“味道”——提示下文,一切皆因“太单纯”而使然。)。我真的写了信,趁派出所的服务台没人的时候,往上头一摆,然后跑开了。
{11}两三天后的一个周末,下课回到家,我看到那个警察开心地跟父亲以及其他叔叔伯伯在树下喝酒聊天,他一看到我,就说:“应该是他写的吧(败笔,前面说写了真实姓名的呀,此句应改为“是你小子写的吧”),没想到小小的个头文笔却那么好。”
{12}他竟然把我那封检举信拿给半个村子的人观赏。
{13}我被父亲吊起来狠狠地打,叔叔伯伯还在一旁加油添醋地说:“这么小,就学会当告密者,该打。”
{14}最后拦阻父亲并且帮我解下绳子的,也是他。从那时候开始,到我离家到台北工作,在那段时间里,我再也没正眼看过他一次(语言简洁,恨到骨髓。通过细微动作来写恨,比直接写心里恨,更生动,更令人难忘,妙笔)。
第⑦至{26}段是散文“转”。散文中“转”的部分,就是内容的展开部分。在散文中,“承”与“转”是“理性感受”与“展开的事件”的关系。
其中第⑦至{14}段是“转一”,这是正传,即沿着“讨厌?”来展开故事,所以,这一部分的情感基调是“可恨?”。
{15}再看到他,是将近二十年之后的事。
(紧承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衔接事件,这是常用的段落甚至事件之间的衔接方法。)
{16}那时,父亲因硅肺病经常住院,有一天,我去医院探视,打开病房的门,闻到一股浓烈而熟悉的狐臭味(从厌恶的角度突出人物特征),不用说就知道,坐在父亲床边的那个老人是谁。
{17}他笑着问我:“还认得我吗?”
{18}我心里说:“要忘掉你,还真难咧。”
(“要忘掉你,还真难咧。”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我相信大家都懂。)
{19}他得意地跟我说:“刚刚我还跟你父亲讲你写的电影《多桑》,我眼光真的不错,小时候就看出你文笔好。现在,不但在报纸上写文章,还‘写电影’,写得这么出名。”
给父亲的口信范文3
50年代中期,我家收到邮递员送来的第一封信,是解放前走西口到内蒙古的二伯父写来的。这封信从写到收共走了两个多月,父亲从信中得知离散多年的骨肉同胞还活在人世间,就是这封信才使我与口外的同族兄弟姐妹至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我上初中、高中及至上大学都是邮递员把通知书送到村里的,邮递员给村里送来福音,村人是很欢迎他们的,以致成为村人家里的座上宾。
我接到上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正是中秋时节,我把邮递员张好杰请回家中,拿月饼和肉包子招待。那时的信件有平信和挂号信之分,挂号信丢失的可能性小,一般都要送到本人手里,我从初中到大学的通知书都是挂了号的信。那时除了信件传递信息外,还有电报,但价钱高,乡人没有什么太急的事,一般是不采用的。我二伯父病危,通知我父亲时,就是采取电报的方式,这是我家至今收到的唯一一封电报。
上世纪60年代初,村里栽电杆,架电线,由县城到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再到村里通了有线电话。这种电话有个摇把,手摇几下,公社机房接机,再按你的要求中转,有时一接就通,方便了村人;有时一个电话一天半天也接不通。尽管费时,它毕竟给乡人带来了方便,成为小山村具有现代气息的标志。
当时在电话线上再接一根铁丝安上了喇叭,这种喇叭装在一木匣子里,挂在墙上,人称“洋戏匣子”。那时公社开会什么的一般是通过这种匣子来通知各村的干部。
夏日夜里,村人聚集其下,听着匣子里播出的神池道情那种惬意的神情,至今仍记忆犹新。后来我家也安了这种匣子,因此,我家也就成为乡人们常来常往的地方。
记得我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劳作,夜里匣子里传来让我到公社学区报到,参加民办教师培训的通知,从此,我就“参加了工作”。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那些大村子装上了高音喇叭,这家伙真的声音很高,毗邻我村的朔县上圪佬村的高音喇叭响起,我村也可听到。每当村人谈论起高音喇叭时,村人总认为那家伙在我们那样的小村用处不大。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大学毕业,办公室用的是拨号电话。这种电话面上有个圆盘,盘上有十个圆孔,十个孔相对应的是从0到9十个数,按号拨数,拨一个放开,圆盘复原后再拨。要拨个七、八位的数,没一分半分钟是不行的。
尽管费时,但要比手摇式电话先进多了,然跨省、跨县仍需中转交换。我当时在忻县地委宣传部工作,记得通知各县参加“真理标准”讨论会,整整一天的时间才将所辖的14个县通知完。当时部里的那伙年轻人不怕写材料,就怕揽上打电话的差事。
上世纪80代末,办公桌上的电话换成了数字电话,这种电话不摇不拨,而是按,省却了中转交换,功能很多,可以随心所欲地直拨,这种电话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后来,我家里也安了这样的电话,有个什么事,按按即可。我就是从这种电话在家里第一时间得到女儿被太谷交校录取的信息。这种电话好是好,但需老守着它,如离开它,接打无人,也就暴露出它不能移动的弊端来。
后来,为了方便,随身携带了BP机,亦称传呼机。这家伙会随时得到有人呼叫自己的信息,当得到呼叫信息后,立即就近找部电话回过去,双方及时交流,迅速地把事儿办了。一年,家父急病,妻子很着急,打传呼告我,我又用传呼手段呼叫在市医院工作的朋友,使老父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这种工具弥补了固定电话不能移的不足,然而也存在不能及时找到电话的尴尬。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人将传呼机弃之不用,换之而来的是大哥大,这东西既可随身携带,又可直接通话,可价钱上万元,我当时那几个小钱是买不起的,但我确实沾过它的光。我和朋友外出,车子被搁浅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路,眼看就要夜宿荒野,挨饿受冻,心中不禁犯起了惆怅。谁知朋友从包中掏出大哥大,向另一朋友求援,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连夜修好车,安全回家,从这以后,我由衷地感谢那个大家伙。
时间推移到21世纪,我的传呼机也下了岗,女儿用她参加工作的第一笔钱为我买了部小巧的手机,这个小玩艺儿真怪,既可接打通话,又可收发短信;既可设置闹钟,又可记事照相……手机的使用极大地便捷了我的生活。随后妻子配备了小灵通,有个什么事,随时可与妻子通话,如今妻子也换成了手机,有事互发个短信即可。
几年后,家中添置了台电脑,妻子又上了什么宽带,电脑这东西作用太大了,它帮我及时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帮我查阅重要资料,可以说它是我生活和工作的好伙伴。侄女高考成功的第一消息就是从电脑上得知的,我向全国媒体提供的文稿,也是由电脑发出的,我写作、和朋友交换意见,谈吐心声有时也是通过电脑进行的。电脑真的帮了我不少忙,我打心里感谢它。
给父亲的口信范文4
3年来,我一直坚持让浩然来美国读书,而他始终拒绝我的安排。现在,竟然以既成事实来宣告他的胜利,我的失败。他的不听话明显是对我的不在乎!我满腔澎湃的母爱啊,无处落脚!
(一)期待与僵局
12年前,我和浩然的爸爸离婚了。那个时候,我正准备到北京读博,我也实在没有能力抚养10岁的儿子。儿子跟了他爸,很快又有了新的妈妈。
这么多年,我的生活过得非常辛苦,内心的孤独常常让我怀疑人生的意义,支撑我一路走下来的一个信念就是:我要努力为儿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3年前,我来到美国,生活安顿下来后,我就开始着手实施让儿子到美国读书的计划。我将此当做一件伟大的工程,用满腔的热情,也准备用足够的财力来完成这件事。没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儿子却并不买账,他说他喜欢呆在国内,他说他在国内也一样能有美好的前程。
我认为他目光短浅,写了很多邮件劝说他,不管我怎么说,浩然都是一句话:“妈,我知道您是为我好,但是我不想听从您的安排。”
我怀疑是他的父亲和继母在从中作梗。我给他父亲打了多个电话,反复声明: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浩然的前途,绝不是为了争夺儿子的抚养权。他父亲的态度很鲜明:儿子已经过了18岁,他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无权干涉。
我又猜测,是不是儿子记恨我从小抛弃他、远离他,因此现在要惩罚我。于是,我一遍遍地给他回忆10岁以前我对他的悉心照顾,给他讲述我当初选择离婚的无奈和这么多年的辛劳,向他表明我这样做都是站在他的立场上为他好。给他写信时,我常常是泪雨滂沱,如果他站在我面前,我真想将心剖开给他看。令我失望的是,浩然好像并不理解我的心情,他总是在我写了四五封信后,才简短地回几句:“妈妈,那是您的人生,和我关系不大。我只想好好过自己的生活。”他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如果您放弃我的美国之行计划,我们可以成为一对很好的母子。”
可是,我能放弃吗?当然不能!这是40多年我为儿子做的唯一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是支撑我辛苦打拼的唯一动力。
(二)从根部积累的内疚
儿子6个月时,我因临时决定要参加研究生考试,毅然将儿子送到乡下姥姥家,强行给他断奶。两个月后,我将儿子接回,儿子表情漠然,显得有些呆傻,所有的人都说这孩子像换了个人。姥姥告诉我,他几乎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是整夜的嚎哭,然后不哭了,只是瞪着眼睛发愣。完全陌生的环境,妈妈突然失踪,奶水突然断掉,小婴儿幼小的心灵经历了怎样的痛楚,无人知晓!
浩然8岁时,我开始和他爸频繁地争吵,甚至摔东西。浩然缩在角落里,瞪着一对惊恐的眼睛,一言不发。我其实很想将他搂进怀里,告诉他:“孩子,这不是你的错。”但是,怒火中烧的我却故意不理他,想借此惩罚他的父亲:你看到了吗?你的儿子为你的暴躁脾气买单!
浩然的父亲很快给他找了新家。我第一次到他们家,继母淡淡地说:“浩然昨天不听话,我打了他。”继母教育尽责,她在宣告她的权力,我作为亲生母亲,却不能说什么。
13岁时,浩然剪了个很酷的发型。继母很生气,一定要让他把头发剪短,浩然摔门而去,来到我租住的小屋。他的父亲紧跟而来,施以高压,要求浩然向继母道歉,否则不认他这个儿子。浩然最后打电话向继母道歉,并乖乖地剪了头发。我想说:“小孩子勇敢尝试一下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不便多说。
浩然读高一时,为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我跟他父亲商量。他父亲要求他学文科,浩然站起身,说是要学理科,并谈了自己的想法。他父亲声色俱厉:“你竟敢顶撞我!”并将茶水泼到浩然身上。浩然低下头。我想说:“孩子自己的事,应该由他自己选择。”但是,我将话吞下。我来美国时,浩然提出到飞机场送我,但是,他失约了。我打电话过去,他父亲说,昨天晚上他通宵未归,他正在接受闭门思过的惩罚,“这是多年的规矩,不能改。”他父亲强调。电话递到浩然手中,浩然说:“妈,是我不对……”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借口信号不好,迅速掐断。……
浩然在成长过程中压力一直非常大,他没有机会说“不”,没有权利说“不”,只能被动地服从。若我不是因为太好强,不是因为离婚,孩子就不会经历这些压力。孩子一直在压力中生活那么多年,严重损害了心理健康,但是,我却无能为力,我对不起孩子。这可能就是我坚持要让孩子来美国读书的真实原因吧:我只是想尽自己所能为他做点什么,以弥补我亏欠他的母爱。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我真正想救赎的是被内疚捆绑的自己!
(三)放手与释然
孩子是不属于你的,任你焦虑、内疚,他依然会按照成长的规律慢慢长大。想起纪伯伦的一首诗: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是的,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我给浩然写信:“浩然,妈妈知道你是真心不愿意来,妈妈尊重你的选择。你这么年轻,就这么有主见,这么能干,真让妈妈欣慰。恭喜你有了新的人生起点,也祝福你的人生越来越美好!”浩然很快回信:“妈妈,谢谢您的理解。现在我过得很开心,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的。”没想到,我的放手让我们母子的手握得更紧了。浩然的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频繁。
他告诉我,你和爸爸离婚后,我常常一个人呆在冷清孤独的屋子里,我想不通你们为什么要分开?想不通你们之间到底是谁错了?想不通你们哪个更爱我?不过,我最后明白了,我必须学会适应没有妈妈的日子,学会让别人接受我、喜欢我。他还告诉我,爸爸和继母对我要求严厉,因为他们害怕背上“贻误孩子”的罪名,我不怪他们,所以我就好好地听话……
我终于理解浩然为什么一直敢对妈妈说“不”,因为在妈妈这里,他能表达自己的意愿,他可以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似乎很不懂事,但是这都是他心理健康的必要出口,这是独立的呼喊,是长久压抑的反应。这对他的成长与独立,非常必要。
给父亲的口信范文5
我嚷着要去。爹说,大冷天,路又远。娘说去吧去吧,娃崽还没进过城呢,爹没再言语。
大清早,娘叫醒爹和我。娘在我脖颈上围了一条她出嫁时戴的红绸布,又往我兜里塞了三个刚出锅的糯米饭团。娘做完这些,从一块黑手帕里摸索出五块钱,嘱咐爹买点糖,过年用。爹说剩下的钱我买两包丰收牌烟行不,娘说不行,家里有烟叶子呢。我揉了揉眼,抢着说给我买挂鞭炮。娘想了想,对爹说,就依娃崽。
外边下着雪,走了一阵,我有点累,爹便把我背上。爹的脊背很宽厚,且暖暖的。不一阵子,我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睁开眼,看见好多很高的房子。爹说县城到了。
走了一阵,我看见一个巷口有几个人围着一口冒着青烟的锅在买什么。我问爹那是什么,爹说是油条。我问好吃吗,爹说当然好吃。我吸了吸鼻子,果然有很香的味道。
不觉间就到了亲戚家。亲戚问吃过饭了吗,爹说还没呢。亲戚皱皱眉头,不好意思地说,屋里昨晚就熄了火,我带你们去饭馆里吃吧。爹说不忙不忙,还早,先干活吧,反正肚子也不饿。亲戚说也好,新屋离这儿不远,一会儿就能搬完,到时我好好敬你几杯酒。爹不愧是好劳力,专拣大家伙、重家伙搬,我也帮着做。搬了一大半,亲戚对我说:“小家伙,挺能干。”说完塞给我两个金黄的鸭梨,又给爹两个。我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梨,不到半根烟的工夫,两个梨就落了肚。爹朝我笑笑,抹抹额头上的汗,又递给我一个。我想留着回家吃,但那梨太诱人了,我还是忍不住把它吞进了肚。
到了晌午,新屋的摆设在爹的帮衬下拾掇得整整齐齐。亲戚端来一盆热水,对爹说:“洗了手,我们去外边吃饭。”刚要走,门口响起脆脆的鞭炮声,一大群贺喜的男人女人便进了屋。亲戚撇下我们,忙着应酬去了。
爹领着我走出亲戚家,来到一个十字街口。爹说,饿了吧?我点点头。爹说,你吃糯米饭团吧。我睁大眼睛问,你帮亲戚干活,他不管饭吃吗?爹说,娃崽家懂什么,你没瞧见人家忙吗?再说,力气越用越有,我们不计较这个。爹说,你先吃着,爹去给你买鞭炮,行吗?我笑了。
爹去了,我从怀里掏出糯米饭团,一口气吃完了三个饭团,才想起把爹的那份也吃了。爹回来时买了二斤糖、一包海带,还有半斤冲甜酒用的片糖。爹很高兴地把两挂短短的鞭炮递到我手上。鞭炮用红纸包着,艳艳地撩人。我高兴得直跳。我说:“爹,饭团都叫我吃了,你饿不?”爹说:“爹不饿,爹吃了油条。”
我不信爹的话。爹便从衣袋里拿出用报纸包着的两根油条,说:“一根给你,一根给你娘留着,还有一根我伴着那个梨吃了,好香呢!”我咬了一口油条,果真味道很香。
回到家时,天一点点黑了起来。娘特意为我们做了一大盘韭菜炒辣椒,又爽口,又下饭。看得出爹很饿。爹一口气吃了四海碗饭。
第二天一大早,爹就上山背柴去了。娘走进我的屋子,手里拿着一个鸭梨,对我说:“你爹给娘买了个梨,娘不吃这东西。”我望着那只金黄的鸭梨,想对娘说些什么,嘴一动,我的喉咙就哽住了。
那个鸭梨又到了爹的手里,爹又让给娘,娘再让给我。我们都没有吃。最后那鸭梨烂掉了。
那是我第一次进城,县城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我只记住了那个金灿灿的鸭梨。
(选自《辽宁青年》,略有改动)
给父亲的口信范文6
――北京诚迅金融培训公司董事长许国庆
一个秋风渐起的午后,在北京东四环远洋天地的星巴克咖啡屋里,记者见到了传说中儒雅而内敛的许国庆先生――北京诚迅金融培训公司的董事长。就着空气中飘起的星星点点音乐和咖啡的迷香,一场更像是闲聊的采访展开了。
“国庆这个名字给我带来好运”
说起自己名字的由来,许国庆先生自豪地笑了。因为国庆这个名字,所以他已经前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等多个媒体的采访。
1960年10月1日,许国庆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当时沉浸在巨大幸福中的父亲灵机一动,给孩子取了这个名字。
和建国六十周年一样喜庆的是,许国庆先生的求学、职场历程看起来一路金光闪耀,让无数职场年轻人艳羡。在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三年,也就是1979年考上了北京大学;1986年来到了当时是美国第四大银行的汉华银行,也就是现在的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北京代表处;1991年去了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深造,获得MBA学历;1993年毕业后加入了华尔街的美国雷曼兄弟证券公司,担任纽约及香港债券部副总裁。1998年,他回到北京,独立创业成立诚迅金融培训公司,担任董事长至今。
“我帮助美资银行做成第一笔在华贷款业务”
金光灿烂的背后是艰辛和努力。当年作为一名初到外企的职场新人,许国庆用执着和汗水帮助汉华银行北京代表处做成了当时的第一笔在华贷款业务,金额超过上千万美元。
1986年9月,从北大经济学院毕业的许国庆来到了当时是美国第四大银行的汉华银行北京代表处。当时驻华外企简直是凤毛麟角,美国银行对中国市场持非常保守的态度,对于中国内地的贷款非常谨慎,一旦有什么信贷项目上报,不管好坏,项目还没有报到美国纽约,中途就被拦截砍掉了。虽说是驻北京多年的代表处,但当时只有几个员工,也没有做过国内的任何一笔大的信贷业务,平时也只是处理一些单据、信用证而已。
初到外企,许国庆是绞尽脑汁想办法跟不同的人联系,翻书找报纸查资讯,看看有什么机会,能够经常跟客户联系。入职的第二个月,恰逢快年底,许国庆开始积极给银行的客户送挂历。很多大客户门卫森严,有时候在传达室就被拦下了。而碰到运气好的时候,许国庆就可以上楼亲自把挂历送到客户手上,于是争分夺秒地介绍一下自己以及银行业务,加深对客户的了解和沟通,费尽唇舌。终于有一次在给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送挂历的时候,许国庆无意中获知客户正在谈一笔英国出口信贷业务,回来一汇报,当时代表处的美国老板立马泼冷水,这么多年了代表处都没有人做成一笔信贷业务,一个新人瞎折腾什么呐。许国庆最后还是说服了北京代表处的美国老板,经过艰难的交涉,终于办成了汉华银行在内地的第一笔贷款业务,金额超过上千万美元。紧接着,许国庆又帮助做成了北京吉普的出口信贷业务。作为一个新人,许国庆业绩连连,让不少老外对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员工竖起了大拇指。
初战告捷的许国庆改变了过去汉华银行的美国银行家们对中国大陆市场过于谨慎的立场,上司也看到他在营销方面的勤奋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但是告诫他光会拉业务只能算是一名不错的销售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银行家还需要具备很强的风险分析能力,否则将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安排他参加银行组织的信贷培训。最终他凭借出色的业绩升任汉华银行北京代表。
许国庆说,在汉华的五年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奠基石,时隔多年他体会到在职业生涯早期进入正规企业接受正规的训练是多么重要。
“中国崛起令外企摘掉有色眼镜”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职场,几乎没有外企这一说,到了80年代,驻华外企还是屈指可数,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驻华外企是最受职场人追捧的香馍馍,是高薪、金领的代名词;而步入21世纪之后,外企基本上是透明的,不再受求职者的盲目追随。在中华英才网举办的“大学生心目中的最佳雇主”的调查及评选中,人们惊讶地发现,名列第一的是国企,而外企威风不再。
许国庆告诉记者,他对外企在中国职场的巨大变化感触很深。
首先变的是薪酬。在80年代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外企员工都拿着高出本地员工一大截的薪酬,这也就无形中增加了外企的魅力。而现在,很多内地企业的薪酬水平已经与驻华外企的持平甚至超越。
其次变的是用人。回想1986年自己入职之初,当时在华的外企中高层管理者都是清一色的外籍人员,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员工。在他们看来,别说是提拔,中国本土员工不偷懒、不盗窃就算不错的了。而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中国员工也不再是小偷、懒鬼的代名词,无数的华人走上了外企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在外企担任的职位越来越高。
最后变的是外企与国内市场的合作关系。从高高在上到平起平坐,从遥不可及的公主到邻家小妹,外企在华地位的变迁也反映了这几十年来中国职场的发展和壮大,中国职场人的成长和成熟。
三个关于成功的心得
当记者问到是否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人士时,许国庆谦虚地笑着说:“我不认为自己是职场的成功人士。但是我可以作为一个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职场老人,与职场新人们一起分享一些对于成功的看法。”许国庆告诉记者,要获得职场成功,他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一个有追求的人。在早期就要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为之进行科学规划,踏踏实实为这个目标付出行动。
其次,做事情要认真、刻苦。吃苦耐劳仍旧是现在很多人所缺失的。
最后,要养成在细小之处乐于与人分享的好习惯。不仅仅要在大灾大难中奉献爱心,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要常常帮助有困难的人,学会与他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