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调歌头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古诗

水调歌头古诗范文1

1、四字成语书法:“惠风和畅”“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厚德载福”“紫气东来”“天道酬勤”“室雅兰香”“室雅人和”“宁静致远”“积健为雄”“大展宏图”等等。

2、励志名言书法作品:“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等等。

3、经典古诗词书法作品:《陋室铭》《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观沧海》《将进酒》《清平乐六盘山》《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水调歌头古诗范文2

然而,如果想要将初中语文课程中古诗文的教化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不仅需要教育者从多个角度着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充分运用好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发掘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思想得到熏陶。下面提出几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者应当牢牢把握住这些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水调歌头》时,教育者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苏轼在创作此首古诗时的背景,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创作情境中,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陌生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在教授《忆江南》时,教育者要着重强调“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两句诗词中所包含的失望与渴望的复杂情感,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激发出来,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诗词的内容。

二、营造意境,发扬传统文学之美

意境指的是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巧妙地结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富有独特美感的艺术境界。在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应当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古诗词作品的深层次意蕴。如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课时,教育者要将教学重点放到对“月”意象的教授上,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对“月”的意象展开自由的讨论与品评。而后,当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育者就要结合诗文内容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出现在古诗词中的“月”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感,从而对古诗文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比较喜爱新鲜事物且接受能力较强,因此更加青睐于由现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教学课堂,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来对古诗文课程进行二次加工,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活动中,让初中语文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如在教授《岳?楼记》时,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一段有关于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文化产生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将文章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以非常醒目的方式在屏幕中呈现出来,在成功引起学生注意后随即跳转到下一个画面,向学生展示几个勤恳工作、任劳任怨以及为苍生无私奉献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范仲淹的伟大精神。通过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的爱国情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育人价值。

水调歌头古诗范文3

对于古诗词,《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古往今来,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唐诗、宋词、元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用“以唱代教”、“以唱抒感”、“以唱代背”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歌唱熟了,诗词自然也就背熟了,有利于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复杂情感。具体做法如下:

一、用音乐营造课堂气氛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为可能。”用音乐导入,在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等方面可以发挥独到的作用。

如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播放王菲演唱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哀婉绵长、柔情似水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住学生,悠扬的乐曲声把学生带进了凄丽迷茫的意境中;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以《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浑厚的男中音、雄浑的气势,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当年赤壁鏖战时,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周瑜谈笑风生、指挥若定的神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流行音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用音乐指导学生品评古诗词

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很多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生很难领会。将音乐融入诗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能陶冶情操,并使诗歌潜入心扉。

如讲授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我播放翁培伦演唱的流行歌曲《护国良相狄仁杰》片头曲《饯别》,“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悲怆中包含高昂乐观的乐曲,加上翁培伦那至情至性,忧郁但不消极的男中音,把作者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似乎看到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的诗人,面对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想高飞远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但现实“夷羊满中野,盈高门”的可憎局面,又让诗人觉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通过流行歌曲,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更能体会出作者面对实际生活中的种种缺憾,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现代流行歌曲白话歌词,把晦涩难懂的古典诗词演绎得通俗易懂,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领会了诗的内涵。

三、用音乐帮助学生背诵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很多优秀内容被很多现代的音乐制作者制作成具有时代风格的音乐。在教学时,教师借助这些流行音乐,能使古诗词长留学生心间。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播放了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们边学边唱,不亦乐乎。十几分钟的时间,他们就把这首词全背了出来。这次尝试,拓宽了我的思路。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听一些这类歌曲。如:根据李煜《相见欢》改编的《独上西楼》、李煜《虞美人》改编的《几多愁》、李商隐《无题》被改编的《别亦难》、李清照《一剪梅》被改编的《月满西楼》等。渐渐的,当初不喜欢古诗词的学生也加入吟唱的队伍,古诗词的默写有了很大的改善。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恰当应用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进行古诗词教学,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音乐之美,而且为古诗词课堂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大大地提高了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水调歌头古诗范文4

从总体上看,古典诗词是一种意思含蓄的文学表现形式,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表现在字面上,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是通过诗词中意象(有特定含义的事物)的串接来表达,有的通过营造一种气氛或是创造某种意境让读者感受其中的情感。针对不同的情感表现方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下面试谈三种行之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法。

一、意象归纳法。意象在古诗词中是运用相当普遍,它是指文学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而且这种客观物象因经过反复运用而具有了某种特定意义。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就常常寄寓着作者高洁的情怀;“月”往往与思乡怀人有关;“流水”往往寄寓着某种哲理或某种愁思;“白(浮)云”则常寓有羁旅漂泊之感……这些意象出现在诗词中,就往往成为作者情感的载体。如"月"意象,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明月为载体,娓娓诉说心中的思乡之情;《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以明月表达了塞外征人的思乡之情;此外《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月”也寄寓着戌边征人思乡的含义。用“明月”表达怀人的如李白的《闻王晶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意象,表达了李白对贬谪“夜郎”的友人王昌龄的深切怀念;李白《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用明月沉碧海表达对日本友人晁衡的沉痛哀悼;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通篇贯穿着“月”意象,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亲人的怀念(题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但这并不是说古诗中所有的“明月”都含有这两种含义,也就是说,意象也只具有一般性的含义指向,而不是全部。

这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会反复出现。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注意多加归纳综合,让学生领悟意象特定的文化意义,也便于学生在不同的篇章中理解意象在诗词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流水”这个意象,我们古诗词中也有不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把流水滔滔东奔比作时光之匆匆流逝,一去不返,因此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启发人们珍惜时光;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以流水喻愁思。这些意象的大致含义相同,但在不同的篇章中的具体含义是有差别的,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区别理解。如上述“流水”意象所喻之“愁”就不同:李煜的“愁”是亡国之愁,李白的“愁”是报国无路的愁,李清照的“愁”是相思闲愁。

二、情景创设法。通过意象固然可以领悟诗歌的一般性含义,但如果能同时采取其他教学手段,那就更容易使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及其美学价值。其中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手段是情景教学。情景教学看似容易,但实际操作也颇有难度。

配音教学。配音教学是情景教学法的一种,它要求选配的乐曲要符合诗词的内容、情调和节奏,要能够为学习营造一种氛围。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今人谱的乐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在舒缓轻柔的音乐中去体味苏轼对胞弟真挚怀念的感情,及其高洁孤独的情怀。在学习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可播放《十里埋伏》,这首曲子情调高昂、节奏快疾,和辛弃疾梦中的“沙场秋点兵”的豪情相吻合,同时又能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而“可怜白发生”的悲愤之情。又如学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时,播放《春江花月夜》的MTV,首先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再从画面的美妙深沉的感官印象中体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种种思考;然后配合音乐朗读课文,细细领悟这首诗的美妙意境和深刻哲理。需要强调的是,选播的乐曲或MTV一定要与所学诗词的情调意境相契合,不能随便用一首曲子代替,否则也就起不到辅助的作用。

配画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画”,一是指教师为上课准备的幻灯画,一是指教师上课时为描述诗意即兴的“速描”,一是指课本上现成的插图。这三种“画”在课堂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如学柳宗元《江雪》,可制作幻灯片:在白茫茫的一片天地中突出一黑点――孤舟渔翁,通过这种白与黑、大与小的充分对比,让学生理解柳宗元孤独不屈的形象;王维《使至塞上》则可以选用一幅大漠风光的图画来帮助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景象;学习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对于“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的方位及诗人意指的行动路线,可在黑板上给予描述出来,以加深理解杜甫当时的高兴心情。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运用图画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水调歌头古诗范文5

中国的古诗浩如烟海,犹如一颗颗明珠,装点着中国的文坛。一首诗,就是一幅水墨风景画;一首诗,就是一个憾人心灵的故事,一首诗,就是一种凝结的思想。让我们一起步入诗的海洋!

小时候,老师总会一字一句的教我们念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现在想起,那些朗朗的诗声仍在脑海里回荡。

上了中学,老师仍然教我们唐诗宋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我们感受世间的喜怒哀乐。

从小学直到现在,我们已经学到了不少的唐诗宋词,以前我一直觉着学古诗很乏味,但是读到了杜甫的《春望》让我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读到《汉乐府》中的《长歌行》又让我感到时光的流逝,读到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又让我领略到深秋之时,霜降林空之时的种种风光。特别是学到苏轼的《水调歌头》,听到语文老师和音乐老师那动听的音乐让我对古诗更加喜爱。

水调歌头古诗范文6

2012年3月,湖南省长沙教育学院在市级骨干教师滚动培训中引入了北京的课例研修形式,其中,初中语文骨干班研修的课例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录像来源于上一期语文骨干班学员的课堂教学实录。通过对光碟的反复观看,以及网上同课资源的寻找与比较,笔者觉得,虽然课例研修本身就是一种行动与研究合一的方式,但是,对具体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课例研修正式开始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高质量课例研修开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研读新课标;一是对教学内容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研究。

义务教育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以及课程目标和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明确的提示,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等。

和我们观看的课堂教学实录一样,网络搜索的许多教学程序设计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模式:①文学常识介绍。②对词的相关内容的介绍。③对词人苏轼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介绍。④内容解析,疏通文意。⑤整体感知。要以一个课时来完成这些教学程序,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只能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路快速地走马观花,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偏重于带着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阅读课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基本上由教师带着学生走的教学设计,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理解的结果。

教学内容比较是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关键,比较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一是教材纵、横比较;二是学段内容比较;三是单元内容比较;四是课文外同质内容比较。

教材的橫向比较就是将同时期出版的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同一内容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重点思考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找出各自的优点加以整合。这种横向比较法对数、理、化等学科更有实用价值,同一知识点不同例题选择,可以看到不同的例说思路,有利于解题方法的优化。语文教材中,不同出版社的教材选择了同一文章,很难说对文章教学目标的定位有什么不同,从这一角度而言,语文学科不同版本的比较,对确定具体课文教学重点的意义并不大。教材的纵向比较就是把不同历史阶段出版的同类教材所选取的内容进行比较。从不同时期教材所选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探究教材编选者当时的价值判断以及时代的价值取向。每个时期的教材都有教案或教学设计,从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相同作品解读的差异中,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浓郁气息,在人文类教科书中,尤其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文化历史变迁的足迹。也许以前纸质教案所作的分析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没有直接的帮助,但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具有质感的历史气息,对学科教学价值取向的历史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再反观当下的教学材料,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会油然而生。“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教师不是政治家,某一具体教学内容也无促成社会兴衰的伟大力量,但从学问的角度而言,只有“通古今之变”,才能“成一家之言”。

学段的比较就是将本学段中相关内容集中起来,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所教内容的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