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练习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伤仲永练习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伤仲永练习题范文1

[关键词]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严重挤压伤; 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4-0030-03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使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迅速降低至正常水平的50%以下,且血液中尿素氮及血液中肌酐迅速增高,进而引起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及急性尿毒症症状[1]。急性肾功能衰竭如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一旦出现延误或者误诊,将严重影响患者肾功能的恢复,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2]。为了探讨治疗严重挤压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本文对2010年3月~2012年7月在我院抢救的48例严重挤压伤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抢救的48例严重挤压伤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所有患者经诊断确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均在短时间内出现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50%以上,患者的血清尿氮素、肌酐迅速升高甚至达到265.2 μmol/L等。其中男33例,女15例,年龄31~67岁,平均(46.7±3.2)岁。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为严重的挤压伤。

1.2 治疗方法

本研究所用的连续肾脏替代法仪器是由瑞典Gambrro公司生产PRISMA的血液过滤装置,连续肾脏替代疗法使用的仪器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血泵、超滤泵、补液泵、液体平衡控制器、补液加温器以及血液和偷袭安全警报器等。该装置可以模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可以将血液中的能够透过半透膜的部分溶质以及水分排出体外,从而可以将血液中小分子溶质以对流方式清除出体外,以达到净化血液成分的功能。

所有患者均采用右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方法。留管时间2~53 d,平均留管8.9 d。所有患者给予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法。血流量维持在每分钟100~150 mL。置换液采用改良的Port配方,配方的主要成分离子浓度为:钠离子147 mmol/L,氯离子115 mmol/L,钙离子1.2 mmol/L,锰离子0.7 mmol/L,葡萄糖11.8 mmol/L。每24小时置换液用量约为19~24 L。在仪器的链接过程中,首先使用浓度为50 mg/L的肝素生理盐水对仪器的血滤器和管路进行预冲洗浸泡约25 min,然后用1 L生理盐水冲洗。对于凝血象正常的患者给予普通的肝素抗凝,首次用量为0.3~0.5 mg/kg,然后通过输液泵持续输入,每小时用量2~10 mg,接着再根据患者的凝血时间和滤过状态进行调整。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首次用量为2000~4000 IU,然后追加用量为每小时400~800 IU,对于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则不使用任何抗凝剂[3]。所有患者的治疗时间3~35 d,平均治疗时间15 d。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每位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置换液输入量、滤出量以及总出入量等,每隔1 h记录一次,同时对患者的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等项目进行监测和记录,每天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以检测生理生化指标,主要包括BUN、Scr、血钾、血钠、HCO3-以及BE等,血液标本的收集要在置换液输入端口前动脉端留取[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率表示,P

2 结果

2.1 连续性肾脏替代法治疗前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分别检测和分析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使用连续肾脏替代法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变化情况。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连续性肾脏替代法治疗前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分别检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后的生化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伤仲永练习题范文2

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只重字词句含义及用法的问题,这与课标精神和课后练习设置的意图是不太吻合的。把古诗文教学的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是解决当前古诗文教学困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困难 课标 课后练习 比较对策

1.初中古诗文教学常见困难

(1)老师要求学生记住文言词语的意思,学生不去记,或者记不住。(2)老师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汇进行梳理积累,学生做不到。(3)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翻译理解时不懂得用,面对句子,下不了手。(4)进行句子翻译时,总要掉词漏译。

2.教学初中古诗文的依据

2.1 课标要求: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2 语文教课后练习题设置。第二册:《伤仲永》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木兰诗》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孙权劝学》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口技》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短文两篇》二、翻译下列句子,填出句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狼》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第六册:《公输》二、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孟子〉两章》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鱼我所欲也》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庄子〉故事两则》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曹刿论战》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愚公移山》二、辨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异同。

2.3 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从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方面,在初中阶段要教会学生朗读文言诗文,读准停顿节奏,注意句式语气。另一方面,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是能阅读文言的必要前提,因而这样的练习贯穿文言学习的全过程,不过,这种要求的量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用“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等形式,显然是强调文言词语的解释、积累必须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也即必须在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这也是学生学习文言的途径和方法。另外,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关于课文内容理解,思想情感体验及评价的思考题,如《童趣》的第一题是这样说的,“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立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这表明文言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把文言当作“语言工具”来教,另一个目标则是它的人文性,把文言文当作“文化载体”,用以培育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只重字词句含义及用法的问题,这与课标精神和课后练习设置的意图是不太吻合的。笔者认为,把古诗文教学的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是解决当前古诗文教学困难的有效途径。

3.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我认为,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法: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分析,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灵感。最终学生感觉到没多大意思,老师也感觉到教古诗文很吃力,效果还很差。因此我们要适应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由自主深入进去:抑扬顿挫的朗读,感受其语言,美充满情感的朗读,体会其情景美;带着想象去朗读,体会其意境美;惟有如此,我们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1 在赏析中学会鉴赏美。

3.1.1 领悟美的意境。古人写诗贵在含蓄,常有言外之意。我们学诗,要从读入手,批文入情,体会诗作的饿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阴韵和谐、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风光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夺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此艳丽动人的画面,如此春意盎然的景象,单就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不够的。课堂上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观看flas,或给课文配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和联想,脑海中重现诗所描绘的画面:黄四娘家门前,是一片花的海洋,少女仰头而观,书生低头吟诗,孩童嬉笑不绝,诗人自己则徜徉在人群中,花海下;看到蝴蝶翩翩起舞,听着早春黄莺清脆的鸣啼,不由诗兴即发,边走边吟。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早春景象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再让学生全体起立,闭上眼睛,背起双手,一起朗诵全文。那是何等的享受!

3.1.2 品位美的语言。古诗表情达意,往往运用夸张、比拟、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且凝练,读起来常给人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反复推敲,领悟写法的巧妙。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情达意提供借鉴。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冬雪喻春花,构思巧妙,想法奇特,描绘出了边塞一夜大雪,万树挂白的壮观景象;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把雪后的群山喻为游动的银蛇,把雪后的丘陵喻为奔驰的白象,景象壮观,意象阔大,实在是妙绝;再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用社会和自然中现象,揭示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言简意赅,又流露了诗人昂扬奋发的情感。这些诗句经学生揣测玩味,必将沉积于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之中,化为学生人格气质的底蕴。

3.2 在活动中学会创造美。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应当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大力提倡背诵课外古诗词,尤其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应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积累。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他们的古诗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他们的健康人格就会逐步养成。我们经常展开以下活动:

3.2.1 开展“每课一诗”活动。自七年级开学始,就借着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浓厚兴趣,要求每节语文课前,全体同学共同朗读背诵预先抄在黑板上的一首古诗词。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下去,效果就不求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