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1

[关键词]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述评;界面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129-02

1 引 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归根结底是通过科技项目实现的,特别是重大科技项目正逐渐成为解决重大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难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中之重。一般认为,“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财政稳定持续支持,以提供公共科技产品为主的国家科技主体计划,都属于重大科技项目。经检索发现,目前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并不多见,仅有的文献主要是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概念、特征、项目管理模式以及存在问题/对策方面的研究。下面将从上述三个方面对重大科技项目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以期能为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2 关于概念和特征的研究

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的概念,兰劲松已经给出了较为完善的定义,而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特征则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兰劲松在参考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阿威克教授提出的大项目(Megaprojects)概念的基础上对重大科技项目进行了定义,将其界定为国家科学研究计划中意义重大、规模庞大、耗资巨大、内容涉及广、研究周期长的科技项目。同时他也分析指出了重大科技项目具有重、大、难、深四个特征,其中,“重”是指重大科技项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大”是指项目规模庞大、耗资巨大;“难”是指项目研究往往存在着不少困难,是科学研究中的难题;“深”是指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过程的深入尤其是其研究结果的精深。张智文、申金升提出重大科技项目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综合性、影响或效益的广泛性、长期性、高投入与高风险性、组织管理的复杂性等特点。倪健在继承兰劲松成果的基础上从管理视角分析了重大科技项目的基本特征即体现政府意志、整合科技资源、高投入与高风险性、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影响或效益的广泛性。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重大科技项目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高创新性、高风险性、高整合性、高投入与高影响性。

3 关于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

项目管理模式是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实践的分析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性管理运作方法论。张智文、申金升针对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面临的新问题从提高体制效率(即因采用某种组织管理体制后而增加的收益与成本之比)视角对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立全过程闭环控制与项目协调管理两方面建议。兰劲松在分析构建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结构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目标一致原则、分工协作原则、信息沟通原则和机构精简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大科技项目的权变制矩阵结构与合同制组织结构的管理模式。王化兰、王长峰在分析出重大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过程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后,基于整体一致性原则、先进可行性原则、数量适中性原则、突出关键性原则和动态协调性原则提出了节点控制、接口管理、监督管理等建议。陈省平、郑湘峙、罗轶、刘涛以国家“863”计划“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项目为例,对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的模式进行了探讨,从中总结出“强调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行为、实行‘产学研’联合模式、加强重大项目的过程管理等项目组织实施模式”的经验。蒋玉涛、招富刚、朱星华在分析了重大科技专项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需求调研分析不足、过程管理比较落后、成果转化比较薄弱、经费支持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管理部门缺乏协调五个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具有主体层次多元化、资金管理、行政管理、技术管理三足鼎立、凸显过程管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特征的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模式。王芳、赵兰香通过对美国国防采办创新管理过程、技术方法的研究,分别从工作分解结构方法、并行决策技术、阶段门方法等方面分析并提出了重大科技项目模块化资源配置管理技术模式。陈强、鲍悦华、程妤以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的管理实践为分析对象,对重大科技项目管理中的资源配置模式、内部协同机制、组织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变革路径设计的基本思路与保障措施。不难发现,上述研究可以概括为对重大科技项目管理过程类、项目组织结构类以及项目投入产出类问题的研究,也就是说,有关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都能被划归到上述三个类别之中。

4 关于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现有研究分别从法律法规制度、项目监控机制与项目评估机制分析并给出了重大科技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倪健针对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中存在的过程管理模式落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投资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三项问题,提出了对治的五条建议即引入监理机制、实施过程创新管理、实施风险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加强成果的社会化评估评价。胡宝民、王婷、李子彪对从表现形式、实施过程、行为分布、发展趋势等视角对重大科技专项的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新时期区域重大科技专项科技计划的制订提出建立重大科技专项长效机制、加强专项成果的示范推广、健全评价和监督约束机制等建议。李春好、杜元伟在分析现行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中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监控、评估机制不完善等缺陷的基础上,从项目管理全过程视角提出了对科技项目合作实施科学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对策。现有研究对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所提出的改进对策可以归纳为健全项目监控机制、健全项目评估机制以及提高科技管理部门管理效率三个方面。

5 结 论

虽然已经学者开展了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概念、特征、管理模式以及存在问题与对策方面的研究,但是现有研究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仍存在众多有待完善之处,特别是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合作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未见报道。考虑到界面管理作为一种消除界面障碍的协调理论,已被应用于合作管理领域并被认为是能够有效解决合作冲突、提高合作效率的重要管理模式。但令人遗憾的是,界面管理理论目前尚未被应用于重大科技项目合作管理领域。从界面管理视角来看,现有成果因为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针对重大科技项目中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配置问题而展开的冲突协调,所以都可以被抽象为是对重大科技项目中的人才类、实物类或者资金类等界面问题(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管理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设和研究问题的具体类型上看,现有成果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其一,只是简单地以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界面问题为研究对象,并未考虑重大科技项目中界面问题具有类型多样性的特征,从而使其研究结论仅是资源配置问题的局部最优解而非全局最优解。其二,没有考虑界面与界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或者说都隐含着一个共同假设前提即界面与界面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无法解决现实项目管理中更为普遍存在的界面与界面之间具有复杂影响关系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其三,仅考虑了存在单一实施主体的重大科技项目界面管理问题,故并不适用于解决存在多个实施主体的项目合作界面管理问题即容易引起合作主体之间为之冲突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参考文献:

[1]兰劲松,薛天祥. 重大科技项目的概念、特征与组织[J]. 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11(5):52-55.

[2]张智文,申金升.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的若干思考[J]. 中国软科学,1998(12):50-53.

[3]倪健. 基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创新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6(5):36-37,55.

[4]王化兰,王长峰. 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74-77.

[5]陈省平,郑湘峙,罗轶,等. 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以国家863计划“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项目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4):93-94.

[6]蒋玉涛,招富刚,朱星华.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模式构想[J]. 中国科技论坛,2008(10):14-17.

[7]王芳,赵兰香. 重大科技项目模块化创新管理方法研究――对美国国防采办管理方法的探析[J]. 科研管理,2009,30(1):1-7.

[8]陈强,鲍悦华,程妤. 重大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及协同机制研究[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9]胡宝民,王婷,李子彪. 重大科技专项的特征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7(9):81-85.

[10]李春好,杜元伟. 我国科技合作项目管理机制的缺陷分析与改进对策[J]. 管理学报,2010,7(2):1-7.

[11]郭斌. 企业界面管理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1999,20(5):73-79.

[12]聂柯渐. 界面管理系统化研究――管理科学研究的新方向[J]. 市场论坛,2006(3):44-45.

[13]刘兰剑,党兴华. 合作技术创新界面管理研究及其新进展[J]. 科研管理,2007,28(3):1-7.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2

长期以来,通过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及评估评审机制在项目立项、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实施。专家和中介机构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监控的科学化进程。然而,由于科技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活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规范的项目监督和实时信息反馈机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

1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监控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对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监控的工作,我们历来十分重视,为不断完善对项目实施的监控。保证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计划项目的成功,监控研究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了新的模式和方法。

“八·五” 以来,各级科委在科技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起草并颁布了一大批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标志着我国科技法制建设跨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十·五”期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科技管理的法规建设有了大的发展。在项目管理上,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规范》为基本规范,制订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监督管理实施方案》和《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定了对项目活动中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分别情况进行责任追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加强了各方面的监督作用,推动了监管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计划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门和项目实施管理单位在加强管理和协调的同时,在不同层次上加强监督制约;充分发挥监察部门、社会中介机构、社会舆论等外部监督作用,实现对科技项目申报、审批、管理、验收和科技经费的配置、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监督,并使之制度化。

各省市科技管理部门除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为各类科技计划相配套的管理办法之外,还依据当地实际,制定了专门的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办法。为实施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理制提供了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对项目的监控发展了新的监控管理办法。

2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监控的运行机制、主要特点和监控内容

从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监控机制上分析,目前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机制:

2.1 行政监控机制。这种监控机制适用于各省市科技厅。其主要特点是:按科技管理职能的相应部门负责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各职能部门根据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开展监控工作。在监控组织形式上有:(1)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组成的专项资金监管小组。(2)科技部门相关处室组成的联合检查组。(3)科技部门相关处室独立与行业专家组成的检查组。

监控的具体职能和内容为:对项目的实施情况每年不少于一次进行检查。项目检查以面上检查为主,重点抽查为辅。重点跟踪项目的开发进度和阶段成果情况;监督检查项目资金匹配落实和专项资金经费使用情况;了解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监督落实相应处理措施。

2.2 受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专家小组监管机制。其主要特点是:结合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设立了专家组,以及计划项目管理中心。在管理上形成了由政府负责宏观目标的决策、政策和措施的制定,领域专家委员会负责咨询、监督和评价,主题专家组负责技术决策和项目管理中心负责过程管理的体制。这个行政、专家和管理中心三方各负其责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监控的具体职能和内容基本上与第(1)点相似。监督委员会实行任期制,每届3年。

2.3 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专业管理机构监管机制。由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有资格的管理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管理机构对项目实施负责全过程监督管理,定期向科技主管部门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和管理建议。其主要特点是:按照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人员专业化的原则,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对受委托的项目管理范围和领域进行监管。管理机构作为中介机构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及时的原则进行项目的跟踪管理,且不干扰或干预项目的正常实施。监控的具体职能和内容为:以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承担各类计划项目跟踪管理的日常工作,实施各类计划项目的追踪和绩效考评,跟踪项目进展及经费使用情况,组织专家对项目资助和研究开况进行考评,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项目任务节点的完成情况,提出项目继续执行、调整执行、终止执行的建议。

转贴于 3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监控的绩效与问题

3.1 监控绩效。上述各种监督控制的运行模式,都不同程度地获得较好的管理效果。如国家科技部根据“九·五” 期间对863计划项目的实施情况,于2002年8月正式成立了由9名院士组成的863计划监督委员会,负责受理对863计划课题评审和计划执行中发生问题的投诉、举报,并对863计划管理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未发现重大管理问题,表明管理机制创新取得良好效果。

湖北省科技厅针对长期以来重立项、轻管理的科技管理部门的通病,2003年委托武汉市科技咨询评估中心对l6个“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的128个课题进行了中期评估,结果有l3个课题评为一般,被亮黄牌,有3个课题定为较差被停止执行。这一做法在全省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中引起了较大的震动,此举对项目承担单位是一种督促,可以更有效地促进项目合同的执行。

实践证明,加强对项目的监督检查,使科技管理部门了解计划项目运行的状态、地方资金结构的问题,为项目调整和滚动支持提供了科学依据,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逐步做到科学化和高效率。

3.2 监控工作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中国科技项目管理总体上是严格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但由于在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还不尽科学和完善,因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2.1 主要存在问题为:

(1)管理分散。由于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管理主要由计划部门和相关处室共同负责,因而在实施监督中缺少真正的负责部门,加之相关处室分别对项目进行监督,有关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变化的信息系统不够完备,互通情况不够,使计划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过程。

(2)重立项、轻管理。科技管理部门重在资金分配,轻过程管理。由于受人力和时间的多种因素限制,只能对重大项目进行监督,项目检查容易走过场,监管不到位,多为短期行为,缺乏全过程的动态监督。

(3)监督管理办法简单。项目实施监控信息的采集依靠两种方法,一是项目承担方填报年度项目执行情况统计表,二是管理部门的抽查。检查的对象、时间、内容没有制度化,监督缺乏体系,往往很难全面、深入地了解项目实施过程的真实情况。

(4)管理观念落后。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和办法,办法生硬,缺乏适当的及时的调控能力,监管的工具和技术相对落后。

3.2.2 产生问题的原因。从项目监控存在的问题上分析,可以认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反映为认识缺陷和技术缺陷。

(1)监管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大多数省市科技厅把对项目的监督作为一项内容,归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之中,操作性不强,对监督的职能、职责、要求、措施、内容、办法、标准缺乏严格的确认和规范,管理分散,管理者可监可不监,可多监可少监。

(2)监管观念落后,管理方法生硬,对管理的功能认识不清。管理者往往认为是一种管与被管和的关系。然而,现代监管的观念是,项目监管的职能实质上是为项目相关各方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项目监管将不仅仅是监管,应该是监管加咨询,也许更多的是以咨询和服务的身份参与项目的实施中去。而目前的监管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这些。

(3)项目监管缺乏科学性。长期以来,科技部门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多是根据当年的工作忙闲情况,在年内的某一时段集中多部门进行一次大检查。这种检查违背了项目运行的科学规律。每一个项目均有自身的运行周期,每个阶段的控制节点才是有效监管的关键点,集中大检查的作法,是对项目运行缺乏理解,浪费监督资源。

(4)监管缺乏明确的程序和方法论,缺乏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方法。对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等科学方法得不到应用,在遇到问题时,缺乏规范的科学的方法来处理。

3.2.3 运行机制缺陷。目前我国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对项目的监控,主要采用的是行政监控方式及专家小组监控方式,其利弊也是明显的:

(1)关于行政监控机制的利弊。有利方面:管理人员直接进行监督,对管理工作比较熟悉,容易发现项目实施中的问题;监督与控制相结合,管理效率高,管理成本低。不利方面:立项和管理合一,立查不分,容易出现管理的偏差和腐败;由于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较多,对项目的监管往往是临时性的,短期行为,监管不到位,难以实现全过程管理;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宏观管理。

(2)关于受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专家小组监管机制的利弊。有利方面: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进行监管,利于发现项目问题;专家小组相对公平、公正,评价较为客观;行政部门可以摆脱过多的日常管理事务,有利于宏观管理。不利方面:专家也是项目承担者,有利益相关性,影响评价的公正性;专家监管也非本职工作,往往也是临时性的短期行为,难以实现全过程管理;专家监管缺乏专业化、规范化。

4 新时期科技计划项目监控管理的改革建议

新时期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科技体制的创新,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中介机构的发展和逐步成熟,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管工作获得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科学监督的认识也已有了较大的提高。

首先,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监控应是开放的、多元组织的共同协作,是政府、机构和公众的共同监督。其次,科技计划项目的监控应属于过程型监控,需要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的监控。再之,应从监控法规、协作团队、监控标准、信息体系和监控方法、监控对象等方面建设完备的监控系统。

为进一步使项目监控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4.1 完善政策法规和监控责任制,依法管理。计划项目的实施应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作保证,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程序以及明确的各管理主体的职能、职责、权利和义务,是确保科技计划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项目监控系统应以这些法定文件为依据,从项目立项至验收的全过程都应遵守管理法规,依法管理和监控,因此,建立健全计划项目的管理办法有利于科学规范管理。

对于项目的监控,可以认为监控的责任不是由一个监管单位独立承担的,而是由项目的实施关联者共同承担的。因此,在设立项目的初期就应该明确各工作流程、各工作层面的有关单位、人员应负的监控责任,这其中包括行政管理部门、项目委托管理者、项目实施者和社会中介机构。为了避免监控缺位和纠纷,应建立硬约束的监管责任制,保证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4.2 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 实行委托的专业机构监管模式,保障项目监控的有效运行。项目监控活动应置于动态全过程的监控范围,改变目前主要依靠临时检查和专家小组监管的方式,由人员监控变为系统监控。

近年来政府科技投资出现不断增长趋势,政府要管的重大项目也日趋复杂,因而,政府对项目的监管难以到位。为了提高监管工作的质量,不应提倡政府内部建立庞大的监管机构,具体的监管工作可以通过由政府向社会中介机构订立合同的方式开展,中介机构在履行合同的基础上实施项目监管,保证监管工作的质量。

科技中介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科技中介组织作为科技宏观调控的中间环节,能替代政府延伸行使部分社会职能,其所具有的沟通作用、调节作用、监督作用、作用、服务作用、组织协调作用,可使政府的意图体现在微观的科技运行过程之中。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1—3年,通过引入中介机构参与管理,可加强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督,并根据国家和地方的需求、市场变化和执行情况,适当调整计划内容,项目目标和经费配置。

因此,充分利用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和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督与控制,已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其项目监管的主要职能为:

(1)对行政管理者负责。对正在实施的项目进行监督,帮助行政管理者正确的完成项目,主要起到咨询、服务和建议的作用。

(2)对项目承担者进行监督和咨询。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的监督,同时对项目承担者的一些问题能够提供咨询,对重大问题能进行协调和解决。

(3)充当行政管理者和承担者的沟通桥梁。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应主动与行政管理者和承担者进行沟通以解决问题,特别从一个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的立场来阐述问题的本质。

科技计划的监控,涉及项目评估评审、项目进展调查、财务管理核算、组织协调、信息资料统计分析、决策建议等,有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因此,建立受行政委托的监管机构,将项目监督工作从行政管理中分离出来,发挥市场作用,以经济杠杆和适当的行政措施进行指导性开放性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既有利于监控工作的正常进行,又有利于行政宏观管理。可有效地改变重立项、轻管理,管种不管收,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使对项目的跟踪管理、全过程管理得以实现。

从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管理规律分析,应用市场化方法,由受委托的专业化规范化的第三方机构实施对项目的监督管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监管运行机制,效果也最好。

4.3 建设科学的项目风险监控体系,提高监管的科学性。由于项目实施过程的不确定性,因而导致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不能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就会给项目带来很大的损失,同时也给政府的科技计划及经济发展带来损失。

应用风险监控的科学方法,采用节点检查制度,通过跟踪项目的实施过程,可以识别项目的风险,即识别剩余的风险和出现的风险。预测未来风险,评估风险级别,修改风险管理计划,提出风险控制决策,评估风险控制效果等一系列风险管理过程。

传统的监控模式多数为结果型监管,一般在问题突现后才开始对项目监督检查,此时的纠偏,事倍功半,损失较大。合理的监控体系应属于过程型体系,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的监控,这样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得到纠正,将损失减少到最小,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4.4 根据科技项目的不同层次和重要性,采取不同的监管形式。从项目的科技经济关联度,依据项目的重要性、急迫性、样板性、复杂性和经费数额等,可将计划项目分为三个级别:“重大、重要、一般”,对不同的级别,监控关注的程度不同,方式不同,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对于重大项目(重大计划、重大专项等),大多关系到科技经济结合的大项目,资金投入较大,应作为重点监管的项目。对于重要项目和一般性项目,其监控力度比重大项目降低一定的档次。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监管,以保证监督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在监控指标体系的建设上,应制定较全面的完备的监控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工具,对项目的实施全过程实行动态的监控,采用节点监控法,使管理层清楚了解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发展趋势。

4.5 积极培育项目监管中介机构。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是实施监督的主体,也是监督结论的责任者。监督机构的信誉、能力、经验以及监督人员的素质都是决定监督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必须明确科技监督机构必然是独立于决策部门或科技管理部门以外的专业机构,其监督结论也是这个机构在科学、客观、公平、公正原则下独立做出的,这是从机制上保证监督质量的必要措施。但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只是这种保证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监督机构要通过自身建设的不断完善来适应监督事业的发展。

项目的监督需要监管团队具有良好的技术背景,很好的项目风险预警能力,很好的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现代项目管理知识。需要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监管团队。

为了达到科学监管的目的,需要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地培育项目监管中介机构。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3

关键词 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76-01

农业科研项目主要是指研究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对农业科技进步有重要突破,对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项目[1]。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和支持也逐渐增多,项目的管理工作也开始变得精细化、信息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是指课题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过程管理。其目的是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本文仅针对农业科研项目立项之后、结项之前,即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讨论。

1 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现状

1.1 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控制,无法保证研究质量

管理方面存在“重立项,轻执行”的模式,即只重视项目申报和立项,合同签订后,项目执行与管理脱节,对于项目如何执行没有任何措施,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项目的实际成效达不到预期目标。

1.1.1 沟通不畅,加大过程管理难度。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上级主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组等各个方面。由于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往往导致主管部门、管理部门和课题组相互之间沟通不及时,从而出现“信息不对称”[2]的现象,主管和管理部门不能准确地掌握研究动态,无法了解具体执行过程,评估和预防出现的风险,加重了过程管理的难度。

1.1.2 项目预算缺乏监管,影响过程管理。在项目预算执行方面,很多单位和部门未能充分开展财务监管,难以保证经费的使用效率。由于项目负责人不重视以及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在预算执行监督中往往出现“支出随意、滥用经费、中饱私囊、用票据滥竽充数”甚至“监管真空”等现象[3]。

1.1.3 影响因素多,重大科研项目过程管理难。重大科研项目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尤为关键。由于是多个单位联合攻关、共同协作,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影响因素较多,难以预测每个子项目的结果。因此,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出现技术路线存在差异、人员流动、信息资源不平衡等,都会影响项目的执行[4-6]。

1.2 管理模式和方法有待改进和创新

随着国家对项目管理的重视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项目管理多是采用网络信息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方便快捷,在节省资源的情况下,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过程管理多是采取固定时间段内填报执行进展或者中期研究报告等方式开展。笔者认为目前的模式还无法达到有效监管的预期水平。其一是科研项目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不能准确定量,因此此种单一模式无法全面、深入了解项目的实际和真实的进展情况,使得项目中期检查成为“表面文章”而流于形式,最终导致项目完成时,只能凭借项目产出来评估项目完成情况。其二是不同的科研项目研究节点不同。基础研究项目重在探索和创新,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突破或进展。应用项目则是对基础研究的扩展,有特定的目标和目的。在同一时间节点内,开展项目过程评估,必然会影响项目的完成质量。此外,目前项目的评估方式和体系过于单一,无法开展项目全过程评估,使项目始终在可控范围内进行[7]。

因此,综上如何利用便捷的信息化管理,选取适合的节点,提高项目的过程管理水平,及时鉴别和评估项目执行中的风险,才能更好地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

2 加强农业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建议

2.1 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过程管理

全方位的过程管理除了监督项目执行进度外,还应包括控制执行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项目支撑和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管理。笔者建议在管理过程中应结合项目的特点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动”是指管理部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进行项目常规管理,对项目进行动态监测,确保项目支撑条件,协调各方的关系;开展实地考察,收集和分析项目执行实际信息,监控项目执行进度;掌握项目进度动态,及时对项目执行中的风险做出评估和预防。“静”是指选取合适的时间节点进行阶段性或里程碑式的检查汇报,由课题组主动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总结项目执行,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下一阶段的项目情况,必要时可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或评审机构开展经费检查或执行情况评估。“动静”结合共同保证项目的执行质量。

2.2 项目过程管理中利用信息化手段

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项目管理者和项目组之间各种信息的共享,让项目组及时反映项目最新进展和存在问题,管理者及时处理反馈的问题,减少中间环节信息滞纳时间和信息失真,提高信息传递和处理效率[8]。笔者认为目前可以从两方面来改善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一是设计业务流程,完善管理系统,彻底实行信息化管理,实行“无纸化”办公,让科研人员逐步适应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二是“扬长避短”,加强管理工作,做好信息化管理的辅助工作,找到信息化手段与管理之间的最佳配合方式,发挥信息化的最大效益。如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等项目管理制度,及时预防项目执行过程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建立监督评价机制,监管和评估项目执行情况,保障项目顺利执行。加强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与上级科研主管部门三者之间的联络与沟通,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提高项目的执行质量。

3 参考文献

[1] 刘红霞,郑健,侯佳贤,等.浅析农业科研项目动态过程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4,34(12):244-255.

[2] 钟卫.过程管理方法在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4):62-63.

[3] 李发福.从项目预算的全过程看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弊端[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59-62.

[4] 朱彩青,瞿雯婕,陈克樱.高校二级学院重大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J].云南科技管理,2015(3):21-22.

[5] 杨熙.大型科研项目模块化过程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7):84.

[6] 严智宇.高校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实践研究[J].今日科技,2014(7):53-54.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 国土资源 科技管理 科技支撑体系

国土资源事业是高科技行业,加快广西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既是落实国土资源部“科技兴地”战略的需要,也是保障广西国土资源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管理现状及问题

1、广西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组织全系统积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等部专项以及各地方科技专项项目,在土地、地质、矿产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经过汇交总结,“十一五”期间共计1881项成果,其中,各省(区、市)相关单位汇交成果867项,占46。1%,广西汇交成果95项,占省(区市)汇交成果总数的9。1%,排在各省(区市)汇交成果的第二位,但是广西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率并不高。

从获奖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共评出一等奖37项,二等奖301项。其中,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获奖数为111项,占获奖总数的32。8%;广西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

从申请国家专利情况、科技著作出版情况、核心论文等方面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研发投入情况

2012年,国土资源部门投入科技研发经费38.9亿元,科技研发项目3016项,国土资源项目平均经费129万元。

2012年,广西国土资源部门141个项目中,19个部级项目,经费1153万元,项目平均经费61万元;区级项目56个,经费2420万元,项目平均经费43万元;本单位项目66个,经费9577万元,项目平均经费145万元。从项目数看,主要是本单位项目,区级和本单位项目较多;从项目经费看,以本单位项目经费为主,占总经费的72%。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研发主要以本单位项目为主,其次是区级项目,没有国家级项目。

3、广西国土资源领域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从国土资源部科技管理制度看,在科技规划计划、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推广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在国土资源部和广西区委的领导下,在科技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2006―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但尚未形成科技管理的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4、广西国土资源部门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状况

从国土资源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情况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省级科技人才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与其他省区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课题组对广西14个地级市中的9个地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了调查统计。从科技管理方面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实际科技管理人员多于所设岗位数,科技管理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高。课题组同时调查了四家相关单位,这4家单位的人员总数为617人,实际科研人员数为327人,占人员总数的53%。其中,本科以上有231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1%。可以看出,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科技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区级国土资源部门所属事业单位。

5、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积极开展野外科学研究,国土资源部门建立第一批野外科学观测与综合研究基地84个,其中,广西地区有4个野外科学观测与综合研究基地,占基地总数的4.8%。

按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国土资源部门自2009年以来,已在全国设立了两批共计105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其中,科技场馆类有36个,资源保护类有61个,科研实验类有8个。广西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总计有2个,即广西地质博物馆和中国岩溶地质馆,均为科技场馆类科普基地。

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及框架

在充分分析广西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及需求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指导,以建立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国土资源日常工作需求为切入点,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及框架。这既是落实“富民兴桂”,“科技兴地”的重大举措,又是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破两难、促转变”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队伍科技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意义十分重大。

1、总体目标

以国土资源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为核心,深化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改革,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体系。全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成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系统工作人员的科技素质全面提升,科技拔尖人才大量涌现。建立与区国土资源工作相适应的科技工作新体制、新机制,促进全区国土资源工作的现代化。

2、科技支撑体系框架

广西国土资源科技支撑体系,包括“一个平台、三个体系、四个领域”。“一个平台”,指广义上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即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科技制度体系、科技人才队伍三个方面。“三个体系”指科技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和科技投入体系。“四个领域”指重大专项、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见图2)。

(2)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根据广西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国土资源人才引进机制。大力推进人才、智力与项目相结合的引才方式,建立国土资源重点领域人才特聘专家、访问学者制度,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咨询、兼职、项目合作等形式,吸纳人才和智力。围绕国土资源重点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国土资源人才信息平台,急需紧缺人才供需信息。

(3)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积极选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到发达国家培训、培养和国内先进省份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为重点的国际合作。鼓励广西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强国际合作,力争境外找矿有大的突破,培养一批国际型创新企业。

【参考文献】

[1] Asheim B.T,Isaksen A.:Regiona l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

[2] Po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2).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2).

[4] 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0-2011)[M].地质出版社,20011.

[5]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十一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总结与“十二五”工作思路汇编[S].2011.

[6] 姜琳、朱欣然:我国矿业权市场化程度评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

[7] 鹿爱莉、谢承祥:我国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工作现状与建议[J].中国矿业,2009(5).

[8] 马晓河:区域经济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J].市场论坛,2012(4).

[9] 田凤鸣: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优质服务[J].南方国土资源,2012(1).

[10] 汪民:信息化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J].资源・产业,2001(3).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5

[关键词]科技创新;促进 ;中小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D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197-01

1、前言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就业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市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对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是,我市中小企业的总量和集群化水平还很低,基本上以劳动密集、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技术人才缺乏、信息面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下一步我市科技工作应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以项目扶持带动为手段,以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注重科技项目开发,以成果转化落地为目标,全面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2、注重科技平台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我市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联合本地高校和研究院所,开展平台服务工作,为企业开放实验室,提供样品检验、分析,技术咨询,文献检索等服务。在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运行中,也应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形成多方位的信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

1、以尊重知识产权为前提,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方式共享服务

成果数据库、中外专利数据库和中文期刊数据库等所有能在公网上运行的数据库要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此外,为解除知识产权的限制,实现光盘资源共享,可利用电子阅览室、原文传递等方式,解决企业科研人员的燃眉之急。

2、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对科技管理部门政务流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源,可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深加工成二次、三次信息,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数据信息产品,形成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创新、专利及产权交易等各种数据库,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期望获得的信息,定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用户的信箱中,为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3、转变传统的“等客上门”的服务模式

对有需求的任何一个单位都指派专人上门服务,可开展运用科技信息资源讲座,也可以是企业关心的企业科技工作讲座。

4、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扩大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影响,帮助企业克服由于规模小、条件不具备而无法实现技术攻关等问题,突出政府在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中的服务职能。

3、注重创新主体培育,采取措施,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重视科技创新

中小企业主要领导要有科技创新的强烈意识,真正把科技创新当作企业的第一生产力抓紧抓好。要健全科技创新领导体系,主要领导亲自抓创新,并有得力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要健全科技管理组织和科技机构,并把科技管理与科技开发区分开来。企业在搞好生产性技术研发的同时,应成立战略研发机构,开发新的产品,为企业永续发展做好战略储备。

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研发投入的主体,是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因此,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信息服务等方式积极推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实施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创新能力建设等科技扶持项目,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型企业试点等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注重科技项目开发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1、引进项目

确立“科技招商”理念,以科技项目为牵动,通过小分队招商、展会招商、载体招商和专项招商等途径,多赴北京、江苏、上海等地开展科技合作,实现“引进一个项目、催生一批企业、壮大一个产业”的目标。

2、扶持项目

全市科技经费应集中向产业化前景好、经济支撑力强的重大项目倾斜,重点解决新能源、石油石化、地方工业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

3、创建品牌

政府应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宣传推介、梯次培育等方式,将品牌培育与项目、企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培育一批有锦州特色、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产品。

5、注重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架起桥梁

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政府应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

围绕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应重点建设开通我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使其具备科技成果展示、转化,科技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等服务功能。

2、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加强锦州科技信息网建设,使其成为全市重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应向全市开放,实现国内最权威的科技学术会论文、国内核心期刊、国内最为完整的科技信息群、最为权威的企业产品数据库、科技外文数据库以及各行业法律法规数据库等资源的共享,为企业提供信息检索、项目查新、网上宣传、域名注册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3、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

应走进企业,走访市内高校院所,搜集企业技术需求,举办、参加校企对接活动,促成企业与科研院所项目在我市实现转化落地。

6、结论

总之,现今处在科技创新的时代,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不但政策上需要创新,服务上更需要创新。不仅要从平台建设,科技资源共享上多下功夫,还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创新思维,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皖春.创新基金引领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J]. 安徽科技.2014(01)

[2] 黄丽萍,李义芬,吕向阳,李全文.广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3)

[3] 谭影慧.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突破的瓶颈[J].学理论.2015(35)

[4] 孙小会.加快石家庄市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分析[J].电子制作.2013(12)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

一、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科技兴农是强国之本,农业科研人才的供给是农业振兴的保障。如何培养和提高农业科研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课题,是科技兴农的重要环节。

从我国目前农业科研人才来看,主要有集中培养途径,一是各大高校;二是各个科研研究院、研究所或其他科研单位;三是涉农企业等。其中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才,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培养科研人才的重要生产基地。

但是,在发展中,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建议,通过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才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应用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国家重视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农业科研单位借助政策、资金扶持等各方面条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研环境、软硬件都得以提升,以国家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学科带头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业科研人才,科研单位成为培养农业科研人员的一块沃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足。

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缺乏优惠政策扶持、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导致了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受阻。

(一)农业科研人才缺乏发展空间,储备不足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中,仍然受人才储备不足的制约,农业科技不能很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依然处于传统农业模式之中,人才需要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一方面对农业科研人才迫切需求,一方面农学专业的人才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加之,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和热门就业岗位的影响,农业科研人才纷纷转行,造成人才空缺巨大。

(二)人才培养经费不足

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我国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对农业科研人才的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工作环境差,人才待遇差,很难吸引人,导致农业科研人才纷纷流失,人才培养停滞, 后备动力不足。

(三)缺乏有效的评估和考核体系

完善的考核和评估体系,是反映科研成果质量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传统的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中,采取传统的评价体系,过分注重成果,没有有效的人才流入机制,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人才缺乏独立性、创新性,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标准,造成供需矛盾。

三、国外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

欧美国家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借鉴,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享受政府财政支持,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以法律提供保障,开设各类培训课程,配备现代教学设施,主张多层次培养人才。

德国的显著特色是人才培养“双元制”,是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教育形式,学生在农业院校学习后直接进入企业实习,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内容在企业里完成,现无缝衔接。这种培养方式,让学生不但拥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拥有更宽的知识面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社会相适应。

亚洲模式以日本为代表,行业协会功不可没,教育先从生产实践开始,然后进入课堂学习,最后,两者相结合同时展开,注重培养对农业劳作的认同感和团队意识。

从以上国家在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一是政府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完善的法律保障作为后盾,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得以有效实施,显著效果,实现产业升级;二是实践出真知,科研方向是实践调研后的结果。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可以和高校联合,一方面在学校讲课,一方面通过科研单位贴近农业生产活动,使科研人才能迅速完成从理论到实际农业生产活动的转化;三是培养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实时调整,适应农业发展需求变化,确保每一个人都有用武之地,严格遵循人力资源的供需理论。

四、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探索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培养新模式,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准确把握其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现状,实行差别化管理,创新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

(一)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培养过程中要明确目标,注重创新。人才创新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生命力,科学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以现代化农业的最新导向为指导,培养出过硬的人才队伍。

同时,健全机制,根据农业科研单位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引入资金和优惠政策,鼓励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来。

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是为了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之中,为农业发展带来先进生产力,只有人才开发与实现效果并重,才能使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二)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对策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资金问题、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农业科研单位的专业人才培养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充分利用政策的支持

政府在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因此,各大农业科研单位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方面的有关资金,优惠政策和高新项目的扶持资金等,加大对研发经费的投入,对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提供经费保障,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鼓励并吸引在学术方面有造诣的科研人才投入到农业科研之中,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同时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借助现代化设施,利用互联网提高人才的知识水平,确保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 壮大农业科研人才队伍

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尤为重要,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进农业科技改革的主导,是实现转型的关键。

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根据各大农业科研单位的能力、人才结构、人才层次的不同,努力吸收各种人才,强化队伍结构构成,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的科研人才,并通过培训、再教育等方式壮大人才队伍的力量,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和农业知识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加强人才的交流合作,支持各大单位、院校、国内外进行学习、交流,互相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理念,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创造性。

3.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畅通,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机制和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各大农业科研单位要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反馈机制,培养实用型人才。

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结构层次不同,学历、岗位、课题参与及科研研究成果均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形成吃大锅饭的属性,这会打击人才努力的积极性,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出台考核评价机制,调整培养机制,因地制宜地与日常的工作、科研贡献等相匹配,对工作能力突出、对科技成果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才给予充分肯定,提供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科研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初步了解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我们发现M管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还呈现了许多亮点,但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现有的成绩不足以满足飞跃发展的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研人才的市场空缺较大,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的农业科研人才仍然亟需,人才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为了满足农业科研人才的需求,探索农业科研人才发展模式,对国外先进模式进行借鉴,并提出符合国内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现状的几点建议,包括利用政策扶持、构建庞大的科研人才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通过这些措施,实行全面的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陈以博,苏佳颖,詹存钰,陈伟民,王艳.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6(06).

[2]杜彬.中国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与效果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1(02).

[3]祁连弟.创新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