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二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秋词二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秋词二首范文1

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副理事长赵东花在会上指出,儿童慈善是儿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组织为儿童提供优质服务,首先需要准确定位儿童需求,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才能切实将儿童慈善项目做大做优做精做强。

调研期间,报告编写组就流动儿童的“逃课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按照年级顺序对于“想要逃课”的愿望比例中分别为:9.2%,7.5%,10.4%,23.3%,29.2和38.4%。

报告认为,流动儿童年级越高,发展的空间和动力越小。所以,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如何给他们提供一个发展的路径,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报告指出,基础慈善项目的开展为广大的困境儿童提供了与普通孩子平等的生存机会,为保障儿童的基础权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基础慈善项目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随着政府对儿童领域的基础投入不断加大,公益组织面临新的课题;另一方面,儿童的特殊权益需求日益凸显。

报告指出,在保障基本生存基础之上如何通过专业化的公益方式促进儿童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发展需求虽不再与贫困、失能、特殊的困境直接关联,但却同样是困境孩子面临的需求。这些需求可称之为“发展需求”。例如,艺术能力的培养、团队意识的培养、思想品质的培养、公民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儿童参与和表达的机会、现代生活方式的适应、人生意义的探寻等。

报告认为,确定儿童需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儿童数量占到了人口总体的16.6%。如果对全国2亿多儿童进行一个需求状况的调研和普查几乎无法想像。而单就其中的弱势儿童来说,他们的需求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

秋词二首范文2

2、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词二首范文3

凤凰鸣兮,于彼高冈。梧桐生兮,于彼朝阳。(节选自《诗经・大雅・卷阿》)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节选自汉诗《孔雀东南飞》)

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学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经年不见君王面,花落黄昏空掩门。(刘媛《长门怨》)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晏殊《撼庭秋》)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以上诗词中,不少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尤其是当梧桐、夜雨这两种事物同时出现时,不是表现生离的感情,便是表现死别的感情,显得哀婉动人。

中国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用梧桐树来表达生离死别的悲伤情感呢?这和“梧桐”的读音有关――梧桐与“吾同”谐音,意思是“跟我一样”。细说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首先,梧桐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唐宋时期,南北各地的人们都喜欢种植梧桐。因为梧桐树比较干净,而且枝繁叶茂,夏天可以为人们遮挡炎炎烈日,因此,庭院里、水井边,常有梧桐树的身影。有诗为证:“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李白《扶风豪士歌》),“蟋蟀鸣洞房,梧桐落金井。”(张祜《墙头花二首》)

其次,古代有“梧”是雄树、“桐”是雌树的说法。因此,梧桐可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例如,孟郊的《列女操》中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的句子。汉代枚乘的《七发》中有“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的说法。后代又有拿梧桐半死比喻丧偶的。例如,白居易的《为薛台悼亡》中有“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的句子。

秋词二首范文4

关键词:朱淑真诗 忧愁怨恨 意象 艺术特征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人。“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1]“文章幽艳,才色清丽。”[2]“宋代闺秀,淑真、易安并称隽才”[3],然淑真“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竟无知者,悒悒抱恨而终”[4]。其作品集有《断肠诗集》和《断肠词》。

今观其诗,怀淑真情感基调之忧愁怨恨,品淑真诗歌意象之断肠与个性化,探淑真作品之艺术特征。

一、朱淑真诗歌的情感基调――“愁”“恨”“怨”:“断肠”之音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本是充满希望与美好的,而在诗人的眼中,“自入春来日日愁,惜花翻作为花羞。”(《春日杂书(其十)》)“若到旧家游冶处,只因满眼是春愁。”(《约游春不去》)日日充满着愁情,可以想象,诗人所经历的生活是何等的凄凉、惆怅,让其没有心情去享受春日的美好,而是慨然自叹。

“停针无语泪盈眸,不但伤春夏亦愁。”(《羞燕》)“窗外蛩吟解说秋,迢迢清夜忆前游。月华飞过西楼上,添得离人一段愁。”(《秋夜来书》)“自嗟老景光阴速,唯使佳时感怆多。更念鳏居憔悴客,映书无寐奈愁何?”(《对雪一律》)由这几首诗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四季都带着丝丝愁情,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诗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其“因匹偶非伦,勿遂素志,赋断肠集十卷,以自解郁郁不乐之恨”[5]。诗文为其最好的例证:“益悔风流多不足,始知恩爱是愁根。”(《秋夜牵情》)“逢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繁华种种成愁恨,最是西楼近夕阳。”(《伤别》)爱恨情愁,萦绕在诗人的心间,“生不幸,死亦不幸!”[6]“黄昏院落雨潇潇,独对孤灯恨气高。”“芭蕉叶上梧桐里,c点声声有断肠。”(《闷怀》)“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悲秋,作为古代的经典意象,传达出无数文人的忧思与愁怨,同样,淑真借秋景传真情,将其内心真实的一面呈现给读者。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诗人怀着忧愁怨恨之情,用断肠之音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深知“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又吟风。磨穿铁砚成何事,绣折金针却有功。”(《自责》)尽管诗题为自责,实为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对当时社会束缚女性,扼杀女性智慧的辛辣讽刺。

二、朱淑真诗歌中的意象――月、黄昏、梅、竹、楼阁、栏杆(阑干)、酒等

朱淑真的诗,内容丰富多样:有抒写个人情怀的,有描绘自然景物的,有反映田园农事的,有品评历史人物的。诗人大胆展示了女性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对真挚爱情的大胆歌唱,对不和谐婚姻的不满与抗争,对传统社会严禁的越礼行为的描写,对妇女传统生活方式的质疑以及对妇女生活狭小天地之外的广阔世界的浓厚兴趣,等等。

诗中意象,饱含作者之情,同时,又有深刻的内涵寓于其中。下文将选取其抒写个人情怀与描绘自然景物之诗的代表性意象进行简要赏析。

(一)月

“卷帘待明月,扶槛对西风。……几许旧时事,今宵与谁同!”(《独坐》)孤单、寂寞的一个人,倚着栏杆,面对秋景,只能“待明月”,诗人的心声有谁来听,曾经美好的旧时之事,今日只能空回忆,漫漫长夜,谁能与我共同度过,分享我心中的喜怒哀乐呢?无人陪同,难免黯然神伤。

“寂寂疏帘挂玉楼,楼头新月曲如钩。不许问我情深浅,钩动长天远水愁。”(《月》)寂寞的一个人,长期过着闺阁生活,独处玉楼,与月为伴。虽云莫问情之深浅,实则似天若水。天,难以企及的高度;水,难以看透其深度的。不难想象,诗人是多么无奈,多么期望得到心灵上的寄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朱淑真虽未曾有过李煜的经历,但宋代的理学亦将人们的思想,不合理制度的存在,尤其是男女权利的不平等,更让身为女儿身的诗人增添了那份幽怨与愁情。

(二)黄昏

“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后到黄昏。更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秋夜有感》)虽有文章写到“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但心灵的窗户一旦被打碎,心如刀绞肠犹断,此种情感让女子如何承受?更何况是秋夜细雨黄昏之景?无疑增添了浓浓的愁情。

“黄昏院落雨潇潇,独对孤灯恨气高。针线懒拈肠自断,梧桐叶叶剪风刀。”(《闷怀》)雨中院落,独自一人,面对黄昏和幽暗的孤灯,心中的怨恨渐渐加深,无心做女工,只见得梧桐似剪刀,无情地飘摇,让人断肠。“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面对秋雨,独自观黄昏之景,夜伴残灯,愁情愈发浓厚,不觉有断肠之感。

(三)梅

诗人借助于不同情态的梅,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格。

“梅花枝上雪初融,一夜高风激转东。”(《立春前一日》)“雪从庾岭梅中尽,春向隋堤柳上来。多少园林正萧条,纷纷争逐趁时开。”(《新春二绝》)春雪初融,映日梅花是清秀、富丽与妩媚的,与挺拔婀娜的柳为伴,色彩相映成趣,给人以绘画之美感。“争逐”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体现了诗人对于美的渴望、向往与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早春之梅,作为春的使者,将春天的气息带给人间,是诗人美好理想的寄托。

“只有宫娃无一事,每将施额斗妆匀。”(《梅花二首(其一)》)“酷爱清香折一枝,故簪香髻蓦思维。”(《秋夜牵情六首(其五)》)这是朱淑真的梅妆诗,表现了闺阁女性的爱美之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梅花恣逞春情性,不管风姨号令严。”(《雪二首(其一)》)这是处于风雨中的梅花,融入了诗人风雨飘摇般的生命体验,她是勇敢的反抗者,追求着人类的美好,与相悖势力进行顽强的抗争。

“庾岭腊梅寒散乱,章台风柳絮萦回。”(《咏雪》)腊梅,傲霜雪、斗奇寒,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具备坚韧的品格,超凡脱俗,象征着诗人高洁的情操。

“明窗莹几净无尘,月映幽窗夜色新。惟有梅花无限意,射人又放一枝春。”(《冬日梅窗书事四首(其一)》)静谧的月夜,梅花带来春的气息,融情于景,诗人有着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借皓月之梅,再现其纯洁高尚的审美情趣与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四)竹

“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直竹》)清代郑板桥有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题竹石》)从两首诗中不难发现,竹所具有的劲直挺拔的形象与斗雪傲霜、坚不可摧的精神。

孤高无畏,烈女之心,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松、竹、梅――“岁寒三友”,梅、竹在淑真的诗中均有所体现,可见,诗人内心世界除了闺阁中的忧愁哀怨,还有坚强无畏、孤高圣洁的一面。那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抗与控诉,是诗人的心声。

(五)楼阁、栏杆(阑干)

“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文书。”(《夏日游水阁》)这首诗中,诗人凭栏,与文、书为伴,虽有美好之感,但“独”字亦反映出诗人的孤寂,正如其词所说:“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减字木兰花・春怨》)淑真唱出了心中的孤寂之音,愁病交加,更加让人怜惜。楼阁之中,诗人度过一生。

“高楼惆怅凭栏久,心逐白云南向浮。”(《春日书怀》)独居高楼,心怀惆怅之情,身在此而心在彼,追寻美好的梦想,却又如云般飘渺。栏杆,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征着不合理的礼教的束缚,它限制了诗人的生活,使诗人不免会有惆怅与慨叹之感。

(六)酒

朱淑真的一生,是诗的一生,是梦的一生。“酒”这一意象,可以看出她对青春生命的珍惜与韶华易逝的感伤。

“消破旧愁凭酒盏,去除新恨赖诗篇。”(《春霁》)“滞酒杯消旧恨,禁持诗句遣新愁。”(《诉春》)诗与酒紧密相连,二者皆为诗人的最爱,似友人一般,诗人可以在诗中倾诉内心的不快,通过饮酒来排解心中的愁情。此时的酒为残酒,似苦酒。伴随着诗人的心路历程,“酒”生动体现了诗人酸甜苦辣的情绪体验。

“牵情自觉诗豪健,痛饮唯觉酒力微。穷日追欢欢不足,恨无为计锁斜辉。”(《春园小宴》)美酒是朱淑真青春激情勃发的催化剂。酒中虽有淡淡的苦涩,但在春天里,诗人用美酒挥洒着青春生命的芬芳,展现着青春生命的活力。

酒,文人墨客常咏之物:陶渊明采菊东篱,悠然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见,淑真的至真至上之情,由酒而激发,体现了其冲破世俗羁绊后所特有的非凡创造力。

此外,诗中多次提到“东君”,如“东君负我春三月,我负东君三月春。”(《问春古律》)“东君若也怜孤独,莫使韶光便似秋。”(《诉春》)“玲珑巧蹙紫罗囊,今得东君著意妆。”(《瑞香》)可见,东君,似诗人的男友,诗人的精神寄托,渴望“东君”能够爱自己,同时,“女为悦己者容”,诗人亦如此,只可惜,诗人一生未遇到知心至爱之人,只能于深闺中以诗传情,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以此方式传达,这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今日来看,尤感不平!

三、朱淑真诗歌的艺术特征

朱淑真诗,最为显著的特色,即为:物我合一,寄情于景。与此同时,其诗歌的艺术特征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凄怆悲苦

诗人笔下,四季充满着愁情。春日愁:“自如春来日日愁,惜花翻作为花羞。”(《春日杂书十首(其十)》)夏日愁:“停针无语泪盈眸,不但伤春夏亦愁。”(《羞燕》)秋日愁:“桃花脸上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新秋》)冬日愁:“题诗欲排闷,对景倍悲伤。”(《初冬书怀》)。

同时,观其诗,愁情无处不在。见落花之伤感:“眼底落花千万点,脸边新泪两三行。”(《恨春五首(其五)》)听雨声之忧愁:“鸣窗各听芭蕉雨,一叶中藏万斛愁。”(《秋夜闻雨三首(其三)》)登楼阁之感伤:“夕阳楼上望,独倚泪偷流。”(《秋楼晚望》)不仅如此,诗人的愁情也由美景而生:“繁华种种成愁恨”,“良辰美景俱成恨”。

故陈廷焯评淑真诗词曰:“凄婉,得五代人神髓。”(《大雅集》)朱惟公说:“语颇哀婉,意各有指。”(《朱淑真断肠诗词序》)

(二)含蓄委婉

“临姬约我踏青游,强拂愁眉下小楼。去户欲行还自省,也知憔悴见人羞。”“少年意思懒能愁,爱好心情一向休。若到旧家游冶处,只应满眼是春愁。”(《约游春不去二首》)踏青游玩,本是乐事,可在诗人那里,有着难言之隐,心中的愁情无法排解,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首诗暗含幽怨,第三句中暗示诗人不愿到“旧家游冶处”,而缘由却一字未提,可见,触景伤情,这里一定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牵起作者的愁情。(《名媛诗归》)评此诗说:“少年二句,幽恨之极,直欲自废,此处殊不堪言。”

可见,淑真的真实情感寓于所写景物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清新婉丽,蓄思含情”(《魏仲恭・断肠诗集序》)。

(三)纤细腻

“一痕雨过湿秋光,纨扇初抛自有凉。雾影乍随山影薄,蛩声偏接漏声长。”(《早秋》)这首诗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听觉上描写都十分细致,借景抒情,在读者眼前形成一幅清新的画面,有身临其境之感。

综观淑真诗,春夏秋冬之景,无不精心描绘,体味诗歌意象所创造的意境之美,感受其中传达的深情。

(四)景物情化

“有我之境,以我^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7]淑真笔下的诗,创造的多为有我之境,寄情于景,使景物有着人物般的感情,通人性、懂人情,给予诗人以心灵上的寄托。如:“江风也似知人意,密递清香到室中。”(《咏梅》)风解愁情,梅花的清香打破了诗人孤寂的心情。“莫做寻常看,嫦娥亦解愁。”(《中秋》)月的通人性,于此诗中有所体现。故孙寿斋赞赏说:“朱淑真禀嘲风咏月之才,负《阳春》《白雪》之句,凡触物而思,因时而感,形诸歌咏,见于词章,顷刻立就,一唱三叹,听之者多,和之者少,可谓出辞之标格矣!”(《断肠诗集后序》)

此外,淑真之诗也有豪迈之作,如“帘外有山千万叠,醉眸浑作怒涛看”“何当拨去闲云雾,放出光辉万里清”。

但淑真诗的主体风格依然围绕“断肠”二字,多感伤、愁怨之诗篇。

“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尔。”敢于向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传统礼教抗争,是朱淑真的个性使然,虽多闺阁愁怨,亦有豪放之作。断肠之音,余音犹在。

注释:

[1]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六)。

[2]钟惺:《名媛诗归》(卷十九),明刊本。

[3]许玉缘:《校补序》。

[4]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

[5]田艺蘅:《纪略》。

[6]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7]王国维:《人间词话》。

参考文献:

[1][宋]朱淑真.断肠诗词[M].长春:长春古籍出版社,1983.

[2][宋]朱淑真.朱淑真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3]苏者聪.宋代女性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秋词二首范文5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的情感)。

【考点精析】

高考对古代诗词内容情感的鉴赏要求表述为“评价文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是建立在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基础之上的,能力层级为D。这要求考生对全诗(词)主旨的准确把握,即是对作者表达的某种感情,某种哲理,或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某种总结和概括;同时也要求考生从手法和内容上评价其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对人事、历史事件的认识在当时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意义、哲理意义或阶级、时代的局限性等。

【方法指引】

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怎样答好这一题目,我认为首先要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一、找准切入点,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以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

古人云:“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以诗人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为切入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2. 以诗词的标题或注释作为切入点。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而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被贬官至河南蔡州”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苦闷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通过描写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联想到自己如同秋风中的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表达出了诗人一种愤愤不平的感伤之情。

3. 以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为切入点。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4. 以诗词所选取的意象为切入点。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5. 以作品中具有含蓄义或理趣义(诗眼)的句子为切入点。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6. 以诗词中典故的含义为切入点。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

遣 怀

杜 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二、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思想感情类题目一般答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根据诗歌题材,简要分析情感载体。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都会选择一些景物(意象)、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及典故,或者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等,利用它们特殊的涵意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所以考生要掌握常见的意象和典故的含意,在鉴赏时准确分析诗人选用的情感载体。第二步,点明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基调。诗词情感内涵及基调属于鉴赏方面的专业语言,一般情感内涵包括建功立业、淡泊名利、思乡怀远、针砭时弊、离愁别恨、友谊爱情、坚守节操、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等;而感情基调一般包括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等。

答题过程要依问作答,要点全面准确。如果只要求“指出”则只需直接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如果要去“结合诗歌内容”就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再指出表达的情感。答案注意简洁有序,顺畅完整。

【巩固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武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 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要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2分)诗歌尾联运用了(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西汉终军)请求长缨出使南越两个典故,鲜明地传达出了自己这这份积极情感。(2分)

2.(1)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2分)(2)诗歌也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1分)

秋词二首范文6

关键词:宋代;田园诗;田园词;破体

中图分类号:i20722;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7017509

作者简介:刘 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副研究员 (江苏 南京 210013)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破体”现象屡见不鲜,“凡是打破各种文体的疆界,超越比较材料的局限,移花接木,相资为用,造成渗透交融,蔚为新奇鲜活之美学效果者,皆谓之‘破体’”①。文体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在宋代格外突出,王水照先生就曾经指出:“在两宋文坛上,‘破体为文’的种种尝试,如以文为诗、以赋为诗、以古入律、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赋为文、以文为赋、以文为四六等,令人目不暇接,其风气日益炽盛”②。而各种文体的互动中,诗和词的沟通又是最显著的,“诗与词是关系最密切、沟通渠道最多的两种文体。诗词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生发,是中国韵文文体关系中的最突出现象”③。宋代文学创作中诗体和词体相互借鉴、渗透、融通的现象已引起不少关注,既有着眼于一代词作的“以诗为词”或诗作的“以词为诗”,也有注目于个别作者的诗词破体或互渗④,但诗与词这两类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同一题材时,是如何移花接木,相资为用的,迄今却鲜有人论及。应该说相同题材的诗和词更值得我们具体地比勘和对照,本文即以田园题材为例,考察宋代田园诗词创作中的“以诗为词”和“以词为诗”,以期深化宋代诗词破体现象的研究。

北宋时期,田园诗词的破体主要出现在词的创作中。田园本是诗歌的传统题材,其滥觞于《诗经》,到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宗立派,经盛唐王维、储光羲等踵事增华,至中晚唐田家诗又别具一格,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艺术传统,北宋的田园诗创作正是承历代余绪而有所发展。而词作为一种娱宾遣兴、助酒佐欢的游戏笔墨,本为艳科,在唐五代时很少涉猎田园题材,现存仅有欧阳炯、李珣的《南乡子》偶尔写到一些南粤风土和女子的劳动生活,但未脱妍丽风调,孙光宪《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一首稍清新自然,被赞为:“《花间集》中忽有此淡朴咏田家耕织之词,诚为异采”《栩庄漫记》,载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19页。。但全唐五代词中也仅此一首。应该说宋词开始正式引入田园题材,计有约四十位作者,近百首田园词作。这种对诗歌传统题材的借鉴,本身就是一种破体的表现。在具体的写作中,早期的田园词也表现出鲜明的“以诗为词”的特色。

第一,北宋出现的田园词多檃栝诗句而成,或受诗歌的感发而作,在某种程度上堪称诗之苗裔和附庸。

北宋人创作的田园词有完全集诗句而成。如黄庭坚曾戏效王安石创作一首《菩萨蛮》:

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戏效荆公作。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王安石的《菩萨蛮》描写退居半山的闲逸生活,词中各句分别集自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殷益《看牡丹》:“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王维《游春曲》:“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韩愈《南溪始泛》:“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方棫《失题》:“午醉醒来晚,

无人梦自惊。”(一作陈叔宝诗)李白《杨叛儿歌》:“何许最关情,乌啼白门柳。”《杨升庵外集》记载:“古乐府‘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蔵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李白用其意衍为《杨叛儿歌》曰:‘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情,乌啼白门柳。’”参见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郭祥正《题人山居》:“谢家庄上无多景,只有黄鹂三两声。”宋彭乘撰《墨客挥犀》卷十:“郭祥正,字功甫。有逸才,诗多新意。又曾题人山居一联云:谢家庄上无多景,只有黄鹂三两声。公(按:王安石)乃命工绘为图,自题其上,云此是功甫题山居诗处。即遣人以金酒钟并图遗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偶有一二字不同。黄庭坚的词则分别集自郑谷《柳》:“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韩偓《醉着》:“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杜甫《西郊》:“无人觉来往,踈懒意何长。”杜甫《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杜甫《可惜》:“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孟郊《怨别》:“君问去何之,贱身难自保。”其中也仅数字略有不同。王安石的另外一首描写闲居环境的《浣溪沙》“百亩庭中半是苔,门前古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黄昇《花庵词选》也标明为“集句”。可以看出,前人和时人的诗句是北宋人写作田园词的重要资源。

北宋的田园词还有受诗意感发而作。如苏轼《江神子》,其序云:“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戍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词云: 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馀龄。

词中以渊明自比抒发了归隐之志,情愫淡泊,景致清丽,与陶渊明众多田园诗意趣相通。

第二,北宋田园词在词牌的选择上,比较侧重齐言体式,接近于五七言律绝和六言绝句,在体制形式上保留着较为浓重的诗体特点罗漫在《词体出现与发展的词史意义》(《中华词学》第二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一文中指出中晚唐、五代与北宋初期的词,在体制上接近诗体,这一特点同样适用于早期田园词。。

如王安石有5首田园词,分别采用《菩萨蛮》、《渔家傲》、《浣溪沙》和《清平乐》4种词牌。上文所引的《菩萨蛮》上阕前两句为七言,后两句为五言,下阕四句均为五言,分别从五七言律绝诗中集句而成;被黄昇《花庵词选》誉为“极能道闲居之趣”的《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揉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清风扫”,上下阕句式相同,若各去掉其中的3个字,俨然是两首七绝;《清平乐》的下阕为四句六言,“丈夫运用堂堂 。且莫五角六张。若有一卮芳酒, 逍遥自在无妨”,和王维《田园乐》“出入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蹀躞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形式上几乎无异;《浣溪沙》则上下阕均为三句整齐的七言,更接近于诗体。苏轼11首田园词中《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也采用的是《浣溪沙》词牌,上下阕均为七言三句;他在贬谪黄州期间则用《鹧鸪天》的词牌写了一首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体式比较接近于七律。

毫无疑问,北宋田园词的发展得到了诗歌的助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是宋代田园诗词创作从“以诗为词”向“以词为诗”转换的关键人物。他的《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以及《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等田园词,在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成功地开创了新的经典,被其后的田园诗词共同追摹,既促进了宋代田园诗词的初度融合,又拉开了田园词对田园诗发生影响的序幕。

一、经典词汇的锻造

俞成元《萤雪丛说》卷上曰:“诗随景物下语……于渔父则曰一蓑烟雨,于农夫则曰一犁春雨,于舟子则曰一篙春水,皆曲尽形容之妙也。”《说郛》卷十五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一犁春雨”这个语汇贴切地状出春耕时节最典型的景物——春雨和犁,使人联想到细雨蒙蒙

中或雨后初晴农人扶犁耕作于春野的情境,既有春意萌动的美感,又蕴含着恬淡质朴的农耕意趣,的确堪称“曲尽形容之妙”。这个形容农夫生涯的经典语汇最早出自苏轼《如梦令?有寄》词: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但是“一犁春雨”并非苏词凭空创造,而是借鉴了众多诗句而成。《如梦令》的末句就有从诗歌中衍化的痕迹,“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实则糅合了晚唐薛能《伏牛山》“不为时危耕不得,一犁风雨便归休”和五代蜀徐光溥《留侯受南唐节度使知郡事辟予为属以诗谢之》:“晋江江畔趁春风,耕破云山几万重。雨足一犁无外事,使君何啻五侯封”的诗意,在上两首诗中,“归”、“江”、“一犁”和“雨”的字眼均具备。而宋初诗人王禹偁《寄郓城萧处士》“夜踏月华三径小,晓耕秋色一犁深”,以及林逋《杂兴四首》:“拂水远天孤榜晚,夹村微雨一犁春”。成为“一犁春雨”更直接的语汇源头。显然,苏轼借鉴了若干诗歌语汇的精髓,经过锤炼锻造,定型为一个经典语汇,用于词的写作中。这个词汇以其新奇优美的艺术效果,受到其后词人们的拥趸,在田园词中反复地被采用。如毛滂《浣溪沙》:“本是青门学灌园。生涯浑在乱山前。一犁春雨种瓜田。”王炎《清平乐》:“儿曹耳语。借问何处去。家在翠微深处住。生计一犁春雨。”

同时,这一语汇又跨越了诗词的界限,受到诗人们的青睐,被借入田园诗的创作中。最早是苏辙《同外孙文九新春五绝句》诗云:“雪覆西山三顷麦,一犁春雨祝天工。”南宋田园诗也多翻之入诗,如范成大《致一斋述事》:“今朝麦粒黄堪麫,几日秧田绿似针。除却一犁春雨足,眼前无物可关心”。卢俦《石照劝农晚归有雨》:“十里好山供客醉,一犁春雨劝农归。”蔡戡《春郊即事》:“一犁春雨欲平塍,预卜今年穑事成。”赵葵《丰年》:“一犁春雨足生涯,黍稷桑麻已满略。”方岳《闻罢》:“一犁春雨平生事,莫与诸公作话头。”等等,直至宋末元初,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园杂兴》命题征诗,第一名罗公福诗中有句:“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也是“一犁春雨”语汇的简单变体。

二、经典句法的定型

苏词《浣溪沙》中有“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曾被《高斋诗话》誉为“奇句”《高斋诗话》:“东坡长短句云‘村南村北响缫车。’参差诗云‘隔林仿髴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秦少游云‘菇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三诗大同小异,皆也奇句也。”载(宋)魏庆之编《诗人玉屑》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45页。。它从听觉的角度侧面渲染出家家户户缫丝时的忙碌热烈气氛,以声写景,构思新警奇拔;“村南村北”即满村、遍村之意,以一个坐标性的名词“村”重复出现,用两个相反的方位词“南”、“北”连贯起来,句式简单而不失奇趣,节奏感和音律感很强,具有一种民歌的风味。

纵览文学史,应该说苏词“村南村北”之句式是受杜甫和白居易田园诗的影响。杜甫《客至》一诗中有“舍南舍北皆春水”一句,描写了村居周围春水上涨的盎然景象,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二十六评曰:“村朴趣,村朴语”陆时雍:《唐诗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而它的句法独特,《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七注曰:“又是一体”。白居易的田园诗也借用这种句式,将字眼改换成“村南村北”,如《村夜》一诗:“霜草苍苍情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个句式引起了一向讲究句法的宋代诗人的关注和效仿,王安石《临河道中》诗即有:“村南村北禾黍黄,穿林入坞岐路长”。黄庭坚《从人求花》诗中有:“舍南舍北勃姑啼。”《山谷外集诗注》注此句时即列出两句唐诗,“柳子厚《闻黄鹂诗》‘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杜诗‘舍南舍北皆春水’”《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五,《四部丛刊续编》本。。显然已经点出黄庭坚诗句和杜诗、柳诗的渊源关系。而苏轼首次将“村南村北”的句法阑入词中,用于描写乡村的声响,这一句法和立意由此而定型,对宋代的田园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苏轼以后的田园诗中有24首采用了“村南村北”句式,多数用来表现乡村的鸟鸣声、劳作声等。如范浚《春雪晚晴出西村》:“歩屐寻春犯雪泥,村南村北鹁鸠啼。”陆游《小园四首》:“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冬晴与子垣子聿游湖

》:“村南村北纺车鸣,打豆家家趁快晴。”《秋思》:“村南村北鹁鸪鸣,小雨霏霏又作晴。”戴复古《乌盐角行》:“村南村北声相续,青郊雨后耕黄犊。”戴昺《五禽言》:“麦熟锻磨,麦熟锻磨,村南村北声相和。”方岳《农谣》:“春雨初晴水拍堤,村南村北鹁鸪啼。”等等。另有27首将南、北二字调换位置,形成了“村北村南”的句式,始自南宋,如吴可《荒陂》:“荒陂终日水车鸣,村北村南共一声。”范成大《上沙舍舟》:“村北村南打稻声,竹舆随处款柴荆。”陆游《秋词》:“村北村南喧地碓,大牲如阜酒如江。”何子举《桐畈犁耕》:“村北村南布谷声,豳风歌罢足关情。”等等。由此可见,宋代田园诗对“村南村北”句法颇为偏爱,应当说,苏词对这种句法的定型以及在田园诗中的推广和运用功莫大焉。

三、经典主题的缔造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苏轼最出色的田园词。这组词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以诗为词”,既汲取了中晚唐王建《雨过山村》、王驾《社日》等田园诗的传统,着力刻画田园清丽的风光和欢乐的生活;同时也沿用了韦应物《观田家》、白居易《观刈麦》等田园诗的写作视角,抒发官员深入农村的观感。但这组词超越同期作品之处在于,它们并没有拘泥于对诗歌一味的模仿,字句上没有明显沿袭诗歌的痕迹,艺术构思也不纯粹受到诗歌的影响或启发,最为重要的是,这组词的主题富有原创的意义和价值。在唐代的田园诗中,诗人以官员身份深入乡间者,往往怀有惭愧的心理和悯农的情怀,如韦诗末云“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白诗末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与之不同的是,苏词确立的是全新的主题。其一是与民同乐的主题。目睹农村雨后种种欢乐场景,词人也完全陶醉其中,“旋抹红妆看使君”、“敲门试问野人家”等情节反映出官与民的融洽关系,“使君元是此中人”更是点明了官员生长于斯故能与农家心脉相通的基础。其二是经历宦海沉浮后思归田园故里的主题,这在末词中有所表现,“何时收拾耦耕身”的喟叹是其最直白的表达。莫砺锋先生曾经评论苏轼《浣溪沙》:“这组词最着力之处是在于抒写自己作为地方长官下乡劝农的所见所感,从而以充满泥土气息而在词苑别开生面。”莫砺锋:《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第11页。莫先生点出“地方长官下乡劝农”的写作背景可谓独具慧眼,苏轼这组田园词不仅因此在词苑别开生面,更是对南宋时期大量涌现的围绕劝农而作的田园诗产生重要影响。

自北宋后期始,朝廷命州县各级地方长官均兼一地劝农官,除岁时以劝课农桑为考课内容外,还特别要求守令在春耕时节必须深入乡间进行劝课。出郊劝农不仅加强了宋代州县长官对农业生产的实质性关注,也为他们创作田园诗提供了契机,围绕着劝农而作的田园诗数量激增刘蔚:《宋代田园诗的政治因缘》,《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综观这些作品,往往有一些固定的套数,即从官员的视角观察田园风物和农家生活,或抒发与民同乐的感受,或抒发思归之情,其中往往能看出苏词的影子。如张嵲《劝农》:“皇恩力本劝农耕,老稚争随刺史行。杨柳垂村麯尘色,殊乡时节近清明。”因篇幅的限制,这首绝句无法像苏词那样缓缓展开农村生活的一副副画卷,但是其中所描写的老幼争随刺史的场景,以及杨柳成荫、村酒渐熟等风物,仿佛是苏词的微缩,官民的和谐同乐之情更是与苏词一脉相承。再如楼钥《劝农》:“一番好雨润桑麻,和气欢声十万家。太守劝农才出郭,老农含哺竞随车。”徐鹿卿《护法寺劝农呈秘丞》:“犬吠柴门晓,牛肥草径鲜。殷勤觞父老,和气酿丰年。”都是一派官民同乐,欢洽融和的景象。此外王炎《劝农出郊三绝》其二、陈着《嵊县劝农途中示同寮二首》其一、江万里《劝农》、孟点《劝农即事》等作品都在描写桃红柳绿、桑麻沃若、人欢犬吠的田园景色后,不忘抒写仁政爱民、与民同乐的心意,如江万里诗“欲知太守乐其乐,乐在田家欢笑中”,孟点诗“长官元是扶犁手,乐与耕夫笑语同”,俨然是苏词“使君元是此中人”的翻版。而苏词中“何时收拾耦耕身”的感慨也总在南宋田园诗中回荡。如虞俦《石照劝农晚归有雨》、王十朋《芝山劝农》、范成大《四月十日出郊》、留硕《阳江劝农》、曾丰《假守晋康出郊劝农》、方岳《劝耕》其二等均表达了类似的思归主题

,尤其是诗末的叹归之情,分明是肇自苏词。如范成大诗云:“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邻翁万里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方岳诗云:“归欤我亦耦耕人,麦陇桑畦意自亲。”因此,苏轼《浣溪沙》虽然在南宋词坛鲜有继响,但是却影响了田园诗的一种新的类型,尤其是主题堪称宋代劝农类田园诗的鼻祖。

苏词为宋代田园诗的破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元素,除上文所述的从语汇、句法到主题的广泛影响之外,还有诗人甚至直接翻词句入诗,如南宋时期王之道《夏日雨霁郊行次韵刘春卿》描写初夏久旱逢雨后的田园风光和耕作场景,其中“桑麻光似泼”、“簌簌花褪枣”等句很明显从苏词中《浣溪沙》化用。《按麦行和魏定父韵》中“问言豆叶何时黄”也是从苏词化出。利登《田家》:“小雨初晴岁事新,一犂江上趁初春。豆畦种罢无人守,缚得黄茅更似人。”前两句即是“江上一犁春雨”的扩版,足见苏轼词对田园诗的影响之大。

南宋时期,在“诗词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王兆鹏:《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田园诗词的互动也有了更为积极和多元的表现,一方面田园词仍然受着诗的影响,延续着北宋以来以诗为词的传统;另一方面田园诗也开始破体,以词为诗成为一种必然的创作趋势。 田园词的以诗为词在辛弃疾的创作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他有十余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词作,这些作品也代表了南宋田园词的最高成就。仔细考察,其中渗透着不少诗歌的因子。辛词曾受陶渊明诗歌的影响,夏承焘先生早已指出这一点,他说:“他(辛弃疾)的农村词无疑受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和启发”夏承焘:《辛稼轩的农村词》,《光明日报》1958年5月18日。。袁行霈先生在总结辛词与陶诗的关系时则更明确地指出:“(辛词)有的是全词隐括陶的某一作品;有的是明引陶的诗句、文句;有的诗暗用陶的典故;有的是借用陶的意境”袁行霈:《陶渊明与辛弃疾》,载《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并列举出《贺新郎》(题傅岩叟悠然阁)等数词,兹不赘述。 辛弃疾的田园词还受到了从汉乐府至北宋时期众多诗歌的影响。例如其颇富盛名的《清平乐》(茅檐低小),首句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檐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1页。,实已点出了与杜诗的渊源关系。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我们认为是参照了汉乐府诗的句式。乐府古辞《长安有狭斜行》中云:“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参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五“相和曲辞?清调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成为同题乐府的一个固定格式,如荀昶同题诗写到“大兄珥金珰,中兄振缨緌,伏腊一来归,邻里生光辉。小弟无所为,斗鸡东陌逵”,梁武帝同题诗写到“大息组絪缊,中息佩陆离,小息尚青绮,总角游南皮”。 杜诗也部分继承了这种句式,如《 最能行》“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较之杜诗,辛词句式模仿得更为接近,并把农家三子动作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故张侃《拙轩集》卷五《跋拣词》曾评:“古乐府有三息诗,杜工部用于诗,辛待制用于词,各臻其妙”。辛弃疾另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首句“明月别枝惊鹊”,即化用苏轼《次韵蒋景叔》诗“月明惊鹊未安枝”,下阕“七八个”两句化用唐卢延让《松寺》“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更富妙趣。《检校山园书所见》下阕“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也是演绎杜甫《秋野五首》“枣熟从人打”、《暂往白帝复还东屯》“拾穗许村童”等诗意。

关注家庭生活是晋唐以来田园诗的一个传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和郭主簿二首》“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自己家庭的天伦之乐。到了唐代,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描写了傍晚时分老人盼着放牧的孩子早点回家的细节,家人间互相关爱的亲情真切感人。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三“野老本贫贱,冒暑锄瓜田。……使妇提蚕筐,呼儿傍渔船”,也以家庭为单位,写到了一家人的劳动分工。《田家杂兴八首》其一“不能自力作,黾勉娶邻

女。既念生子孙,方思广田圃”,则涉及农村家庭的婚嫁生活。杜甫《进艇》“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江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等都兴趣盎然地描写村居期间家人自在的生活。这一脉传统一直延伸到宋代田园诗的写作中。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旨在表现每个家庭成员的勤劳。陆游《丰岁》“羊腔酒担争迎妇,鼍鼓龙船共赛神”、《杂咏》“陵边人家丛竹里,灯火喧呼迎妇归”则反映出农村家庭娶亲的热闹场景。但是在田园词的写作中,很少有人承续此一传统,即便苏轼也没有对之深入发掘,辛弃疾首次把它引入田园词的创作中,成为其作品的重要题材。如《清平乐》(茅檐低小)中重点刻画了一家五口的劳动生活画面,其乐融融,富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写到乡间女子开开心心回娘家的情景,桑间小路上洒满了欢声笑语。《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青裙编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则写到农家女趁农闲时去外婆家走亲戚的情形。《鹊桥仙?山行书所见》“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鹧鸪天?戏题村舍》“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也是描写了农村家庭的婚嫁、省亲之事,这些侧重家庭生活、天伦之乐的内容都是辛弃疾以前田园词中所未见的,应当说是借鉴了诗歌的艺术传统。

南宋田园词的以诗为词还体现在诗词兼善者的创作中。南宋出现不少既写有田园诗也写有田园词的作者,如刘子翚、冯时行、王炎、范成大、陆游、杨万里、韩淲、刘克庄、吴潜等。但是,应当看到,他们田园诗的数量远超过田园词,也就是说他们主要的精力多是写诗,偶尔作些词,因此诗的内容、风格、意象、表现手法等不自觉地蔓延到词的创作中来,所作之词“与其诗不甚相远也”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载《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23页。。如著名的田园诗人范成大有《蝶恋花》和《浣溪沙》两首田园词。《蝶恋花》描写春日田园景象,“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与其田园诗《自阊门骑马入越城》“雪白鹅儿绿杨柳”、“村前村后东风满”,《四时田园杂兴》“五月江吴麦秀寒”、“谷雨如丝复似尘”等取景、措辞如出一辙。《浣溪沙?江村道中》描写秋日田园景象:“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我们对照其田园诗,可以发现饱满的稻穗、槿花、篱落、青黄的果实等意象与《竹下》诗中“稻穗黄欲卧,槿花红未落”,《 清江道中橘园甚伙》诗中“秋日篱落明青黄”高度重合,而首句句式与《髙景庵泉亭》诗中“万里西风熟秔稻”也颇为接近。

我们再以陆游的田园诗词为例说明。陆游晚年退居三山,创作过近千首田园诗,也写了《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太平时》(竹里房栊一径深)、《恋绣衾》(不惜貂裘换钓篷)、《采桑子》(三山山下闲居士)等7首反映田园生活的词。这些词俨然是诗歌的翻版。比如《鹧鸪天》上阕:“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不独诗意和其它多首表现淡泊情志的诗歌雷同,字句上也颇多相似。首句与卷三六《水村》首句“家住烟波似画图”诗意相近,末两句更是将卷八二《 夏日》“行穿密竹卧看山”中的两个动作拆开而成。《太平时》下阕:“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描写闲居清静无为的生活和心境,临帖、燃香的情景与卷十三《北窗》诗末:“破羌临罢榰颐久,又破铜匜半篆香”完全一致,“自修琴”和“洗尘襟”则截取自卷二一《到家旬余意味甚适戱书》“玉徽零落自修琴”和卷四四《开东园路北至山脚因治路傍隙地杂植花草》“金沙泉冷洗尘襟”。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陆游笔下,其诗词在句法思想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连齐言体与长短句的形式都没有明显的区分,诗句与词句已完全趋于一致,表现出‘诗人作词,往往不能脱尽诗腔的创作现象’。”许芳红:《宋代诗词互渗现象鸟瞰》,载《唐圭璋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暨词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第717页。 的是,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经过了两百余年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它的艺术特质,逐步自立于诗歌,并反过来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者

张春义指出:“宋诗中确存在着一种不为人所注意的普泛现象,即在题材接近的领域内,宋诗往往凸露出某种‘词化’的痕迹。”张春义:《从“诗似小词”看词对宋诗的影响》,《宜春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这比较符合田园题材创作的实际情况,至南宋时期,田园诗也开始破体,出现了以词为诗的现象。

南宋劝农类田园诗大量借鉴了苏轼词的艺术元素,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也是以词为诗的一个特例,上文已有所述,兹不重复。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是,词的一些特质如写景细腻、设色妍丽、情致婉转、风调柔弱、境界纤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渗入南宋田园诗的创作中。相对而言,宋以前的田园诗一般写景疏朗、设色清淡、抒情直白、风格古朴自然,境界浑成,如清人杨雍建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曰:“‘暧暧’四语极村朴,是田家野老景色”杨雍建评选《诗镜》十《晋第三》,载《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2页。。日本近藤元粹评之曰:“直吐露真情来,无一修饰语,而其间有无穷妙味。”近藤元粹评订《陶渊明集》卷二,载《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4页。明人王鏊评王维《辋川集》曰:“摩诘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王鏊:《震泽长语》卷下,载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第四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263页。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评孟浩然《过故人庄》:“此诗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35页。但宋代的田园诗尤其是南宋的作品,随着诗词之间的互渗,逐渐沾染上一些词的风味。如范成大,清人潘德舆就指出他有些诗作“生情婉转,微嫌近于词耳”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九,载《清诗话续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8页。。试看其《春晚即事》:“屋头清樾暗荆扉,紫葚斓斑翠荚肥。春晚轩窗人独困,日长篱落燕双飞。”这首诗描写村居的晚春景致和人的闲适感受,柴门、桑葚、皂荚、篱笆、燕子等都是田园中普通景物,但是刻画细腻精巧,设色妍丽;后两句所写人之情绪慵懒,意趣清雅,也分明富有词的韵味。陈造《村居二首》其二:“卷书揩目小披襟,睡起初便茗椀深。一缕碧檀无与语,坐窗闲看竹移阴。”这首诗旨在描摹出村居时百无聊赖的心绪,蕴含着些许惆怅苦闷的深意,但诗中始终未点透一字,而是通过一系列消磨光阴的动作,曲折回环地表达出来,文心细腻,笔力纤弱,有如易安闺阁笔墨。陆游的田园诗风格颇为多样,既有古淡、平远、自然之作,也不乏婉曲、秾丽、精工之作。如《自诒》“高枕时时闻解箨,卷帘片片数飞花”,《村居书喜》“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西村劳农》“片片飞花随步远,离离芳草上墙生”,《夏初湖村杂题》“嫩日轻风夏未深,曲廊倚杖得闲吟”等。贺裳《载酒园诗话》评陆游诗“惟善写眼前景物而音节琅然可听。一诗中必有一联致语,如雨中草色,葱翠欲滴。间出新脆之句,犹十月海棠,枯条特发数蕊,娇艳撩人”贺裳:《载酒园诗话》,载《清诗话续编》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51页。。我们看“音节琅然可听”、“新脆之句”、“娇艳撩人”等评语多是用来评价词作的,贺裳用其评陆游诗,可见其诗所具有的词之要素。至于一些词人的田园诗更是明显带有词的痕迹,如姜夔《次韵德久》:“篱落青青花倒垂,避人黄鸟雨中飞。西郊寂寞无车马,时有溪童卖菜归”。篱笆、草花本是田园诗常见意象,但姜夔独用词人手法写出“花倒垂”,凭添了几分柔弱之气;第三句化用陶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但“寂寞”二字改变了平淡直白的风味,意境益显幽深静谧。张宏生先生曾评价姜夔“有意识地将词法引入诗中,使他的某些作品显得风姿秀逸,颇为别致”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12页。,我们从这首田园诗的写作中的确可见一斑。再如高翥《首夏》:“漾漾池塘碧染衣,阴阴草树绿成围。江村寂寞春归后,一点杨花不见飞。”诗歌写江村初夏的景色,首句即有词意,将池塘碧波贻荡之态刻画得细腻入微;诗中字里行间透露的淡淡伤春情怀,也为词中所常见,而非田园诗的传统格调。

余 论

综观宋代田园诗词创作的破体现象,北宋时期主要是词的破体,即田园这一传统的诗歌题材引入词的创作领域,或化用其字句,或融其诗意,体式上也接近于齐言。但苏轼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