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折纸粽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折纸粽子范文1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经理人薪酬
机构投资者是否影响公司治理,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极大兴趣,但研究视角和结论并不统一。由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作用难以直接衡量,有一大批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公司特殊事件,比如反接管提案、经理人薪酬设计、并购与研发支出等进行深入研究。与之前的“短期主义和股东消极主义”不同,这种研究更加关注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更加关注股东积极主义及其效果。本文在机构投资者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综述了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特殊事件的影响;结合有关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内外部条件,构建了基于事件视角的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研究的逻辑框架,旨在刻画西方已有研究成果和局限性的基础上,为我国机构投资者研究提供参考。
一、机构投资者类型
目前,基于机构投资者类型来研究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即重视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愿意并有能力发挥监督作用,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由于自身特点和投资理念的差异,其投资偏好和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可能不同。因此,合理区分机构投资者类型是进一步检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效果的研究基础。机构投资者与被投资公司是否存在现有或潜在的商业关系往往影响其监督效力,Brickley et al. (1988) 据此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那些与上市公司只存在投资关系的机构投资者,即压力不敏感型(也被称作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通常认为只有他们才能够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不受短期目标影响,着眼于长期回报,有动机参与公司治理,监督管理层,并从公司治理活动中得到更大的收益;另一类是那些对公司业务存在依赖关系的机构投资者,即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由于他们不想破坏其与被投资公司的关系,而往往采取中庸或支持公司决策的态度。
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投资行为特征和投资偏好,Bushee(1998)根据机构投资者过去的投资行为特征(交易频率和投资组合多元化程度),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短期型——偏好多样化的投资和频繁的组合变动,一般会采用“买好卖坏”战略;长期型——偏好均衡投资、不轻易变动投资组合,即注重关系投资、提供长期稳定的投资量;准指数型——偏好多样化的投资,但相对不轻易变动投资组合,即消极的、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投资战略。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Almazan et al.(2005)根据监督成本的不同,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潜在的积极的机构投资者和潜在的消极的机构投资者。潜在的积极的机构投资者,如独立的投资咨询公司和投资公司,相对于潜在的消极的机构投资者,如信托银行和保险公司,通常具有的特征:(1)拥有更多的技术员工,以便于收集信息;(2)投资方面面临更少的监管和法律约束;(3)与公司有较少的商业关系。Gillan & Starks(2007)认为积极的机构投资者不仅包括那些试图在不改变公司的控制权情况下,积极改善公司管理和运营不合理方面的机构投资者,而且还有两类极端的情况:一类通过买卖公司的股份来显示对公司重视的机构投资者,另一类采取接管和杠杆收购的形式来达到改变公司治理目的的机构投资者。
Chen et al. (2007)从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和持股比例两个维度,划分不同的机构投资者类型,研究何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会对公司实施监督,缓解股东与经理人的利益冲突。研究表明,只有独立的持股比例高的并进行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才能对公司实施监督,缓解股东经理人之间的冲突;短期型持股比例小的以及不独立型机构投资者,不会对被投资公司实施监督。Bushee, Carter & Gerakos(2008)根据在投资决策和交易过程中机构投资者是否偏好治理机制较好的公司,将其划分为治理敏感型和治理不敏感型。治理敏感型的机构投资者偏好选择治理机制较好的公司进行投资,对于治理不敏感型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公司治理并不是其投资和交易决策的决定因素之一。其中Brickley et al. (1988),Almazan et al.(2005)和Chen et al. (2007)的机构投资者分类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后续很多文献都是以它们为基础研究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特殊事件的影响
目前,不少文献的研究基于机构投资者的类型差别,从反接管提案、经理人薪酬、并购与研发支出等方面,对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是否使上市公司反接管提案更合理、薪酬机制安排更恰当、并购决策更科学、R&D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地位更重要,从而使得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提高了公司价值。
1. 基于反接管提案视角。机构投资者对于反接管提案的态度,是机构股东行使投票权的表现之一。基于已有文献的研究,机构投资者与反接管提案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一些文献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在反接管提案事件中能够发挥直接或间接的监督作用。Brickley et al.(1988)开创了机构投资者分类研究的先河,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投票权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得出压力不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积极监督反接管提案。Agrawal et al. (1992)以反接管提案为视角,检验了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的两类假说——积极监督假说和消极监督假说。其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小于5%)和各种类型提案的财富效应存在正相关性,从而也支持了Shleifer & Vishny(1986)的观点——认为大股东的存在能够更好地监督管理层的行为。此后,Borokhovich et al. (2000)等的研究也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积极地对反接管提案实施监督。
另一些文献研究表明不同法律形式的机构投资者对反接管提案有不同反应。Van Nuy(1993)发现与被投资公司不存在商业联系的机构投资者相比,银行和保险公司积极支持管理层发起的反接管提案,这主要是由于控制权收益低于由商业关系所带来的好处。除此之外,Borokhovich et al. (2006)通过反接管提案宣告前后的超额回报率的变化,验证机构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监督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只有持股比例高且与被投资公司不存在商业关系的机构投资者才能有效的监督公司的反接管提案。
综上所述,可知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以及其与被投资公司之间的商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构投资者对反接管提案的态度。
2. 基于经理人薪酬视角。经理人薪酬是协调股东与经理人利益冲突的强有力工具,机构投资者的存在能够对经理人薪酬结构调整施加重要的影响。David et al. (1998)认为压力不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的存在有效地降低了管理层薪酬的水平,并提高了中长期激励部分的比重,而其它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则不存在此类影响。Hartzell & Starks (2003)以1992-1997年1500家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股权集中度与经理人薪酬的绩效敏感性正相关,与经理人薪酬水平负相关,充分说明机构投资者的监督能够缓解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Gallagher et al. (2006)在Hartzell & Starks (2003)的基础上,重新检验了机构投资者在监督经理人薪酬方面的角色。他们认为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机构投资者持股增加了股票和期权收益、提高了工资和薪酬水平。然而,更高工资与更高的股票和期权收益相伴,其结果降低了工资占薪酬的比例;更高的薪酬水平来自于期权收益的增加。Khan et al.(2005)从理论的角度,验证了机构投资者所有权集中度和分散程度对经理人薪酬结构的影响。总之,机构投资者可以对被投资公司经理人薪酬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使经理人与股东目标趋于一致。监督成本阻碍机构投资者对经理人薪酬结构的调整发挥作用。Almazan et al.(2005)认为,当机构投资者有较低的隐性监督成本时,机构投资者对经理人薪酬绩效的敏感性和补偿水平的影响更高;同时发现潜在的积极的机构投资者有监督公司管理层的优势。
基于以上文献,机构投资者在降低经理人的成本、提高效率,以及加强经理人激励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如果机构投资者聘请了外部经理人来管理,那么外部经理人员在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行为取向并不一定符合机构投资者股东的利益,机构的外部经理人员有可能与被投资公司合谋。Levitz & Jennifer(2006)研究发现共同基金经常支持被投资公司经理人薪酬计划,并且阻止其它不赞同薪酬计划的股东,表明共同基金参与公司治理反而增强了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
3. 基于并购视角。并购是企业实现迅速扩张的途径,对公司价值有持续的影响。股东与经理人效用函数的不一致,使得经理人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有可能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实施可能有损于企业价值的并购活动(Jensen & Meckling,1976),经理人的机会主义加重了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股东提案为视角研究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存在一定缺陷:一方面,股东提案是建议性的没有强制约束力,经理人未必会按照股东的建议行事;另一方面,如果经理人采取股东的建议,那么这些提案将会是保密的。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并购事件这个新视角来研究机构股东积极主义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认为并购事件最能够清楚地刻画机构股东积极主义行为的效果(Lily Qiu,2006)。
机构投资者监督公司并购活动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实证研究并未形成一致结论。Qiu (2004)认为公共养老基金能够减少被投资公司经理人实施收购的可能性,并且认为机构投资者投资组合周转率的大小对并购业绩没有影响。与之相反,Gaspar et al.(2005)发现短视的机构投资者投资的公司更可能被收购,并且会得到相对于长期的机构投资者投资的公司而言更低的收购溢价。短视的机构投资者较弱的监管使得经理继续实施损害公司价值的收购活动。针对以上两种不同观点,Chen et al.(2007)通过并购事件发现,只有独立的长期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并购后的业绩相关,其它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不存在监督效应,而且该类型机构投资者降低了效应为负的并购发生的可能性。
机构投资者持股内生性问题,一直是研究机构投资者在并购中的影响效应的焦点。通常被并购目标公司的股东常常能够从高的并购溢价中受益。因此机构投资者有动力寻找潜在的被并购目标公司作为投资对象。Jorion et al.(2005)认为机构投资者具有信息优势,因此,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更易成为被收购的对象。Lily Qiu(2008)在改进Hotchkiss & Strickland (2003)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控制了机构所有权内生性后,发现大型的公众养老基金能够减少坏的并购,有大型的公众养老基金持股的公司并购后的长期业绩会更好,其他类型机构股东的存在会起到负的作用或没有影响,这与Qiu & Wan(2008)的研究结论一致。
4. 基于研发支出视角。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的研发决策的影响以及效果,各学者的观点尚未统一。Baysinger et al.(1991),Hansen & Hill (1991),Wahal & McConnell (1997)认为研发支出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正相关。Wahal & McConnell(2000)研究了1988-1994年美国2 500家企业的机构投资者与企业投资性资本支出和研发支出的关系,其结果不支持机构投资者导致公司管理者经营短视之说,反而在行业水平上存在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投资性资本支出与研发支出存在正相关关系。Le et al.(2006)研究发现,无论是实施长期稳健投资战略还是快进快出战略的机构投资者,对研发支出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都会有直接的影响。研发支出能够对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保护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并增加他们的收益(Tihanyi et al.,2003),这些研究支持机构投资者积极监督被投资公司的研发决策。
但也有不少学者持不同的观点,Berrone et al. (2005)以西班牙公司为样本,考虑了大股东的类型,发现银行机构持股比例与研发投资密度负相关,非金融公司持股比例与研发投资密度正相关。Samuel(1996)通过对1985-1990年美国557家制造业企业的研究指出,机构投资者的股权对企业的资本支出有正效应、对企业的研发支出有负效应、对企业的广告支出没有影响。此外,Chung et al.(2003)认为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的研发投资不存在影响,而Bushee(1998)则指出当公司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时,他们能够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不会允许管理层通过削减研发支出逆转公司的短期业绩。但是,当机构的持股比例极高时,机构投资者的动量交易行为会随着管理层削减研发投资可能性的增大而增多,即持股比例高的机构投资者对管理层研发支出的监督力度会随着公司业绩的变化而变化。
基于以上文献的回顾,由于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在交易风格、对经理人的激励、委托人、法律和监管环境、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也使得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动机和能力不同;同时,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作用难以直接观测到,但是机构投资者会影响公司的反接管提案的通过、经理人薪酬政策、研发支出政策和并购决策等,这些活动是可观测的,可以通过事件研究间接反映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作用。
三、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内外部条件
限制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条件很多,包括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条件。相对美国而言,新兴市场国家的机构投资者还不成熟,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法律制度对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规定的放宽,投资者保护的增强,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的进一步规范化等。
1.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不同的公司控制权分布,从而决定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委托关系的性质,进而影响公司整体的治理效率。Khan et al.(2005)认为机构投资者的股权集中度越高,越愿意对公司实施监督。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其交易成本越高。随着持股时间的延长,交易成本会越来越高,监督成本会降低。持股比例高并进行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将能够对公司实施监督和影响,并从中获利(Chen et al.,2007)。
2.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制约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Chao Xi(2006)以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为研究对象,认为在中国特殊的法律和现实背景下,机构股东积极主义受到多方面限制。所有权结构的高度集中,发行在外的三分之二的股票非流通,并且由两到三个大股东持有;基金托管人股东与基金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基金经理的联合行动问题;法律障碍,包括一只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市值不得超过基金净值的百分之十;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的百分之十;内部交易规则和持股披露规则等。Gillan & Starks(2007)认为法律制度的规定是限制机构投资者发挥其积极的监督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Seki(2005)以日本为例,发现随着法律制度对机构持股比例的放宽,增强了机构投资者对日本公司治理的关注度,机构投资者更加积极对公司实施监督。
3.投资者保护程度。投资者保护程度是影响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重要因素(Li et al.,2006)。Giannetti & Koskinen (2007) 基于国际的视角,研究发现投资者保护较差的国家的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国外投资,将较大的投资组合权重放在投资者保护较好的国家。Burkart & Panunzi(2006)发现,当投资者保护弱的时候,经理人更可能获取私人收益,机构股东在持股比例一定的情况下,有动力增强对经理人的监督;如果经理人获取私人收益的效应超过机构股东监督的效应,机构股东会增加持股比例。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1)机构股东积极主义不断演化,积极主义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2) 国外的研究已经区分了机构投资者的类型,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只有那些对外部压力不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时间较长的独立型机构投资者才更有可能参与公司治理;(3)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如巧妙地运用反接管提案、经理人薪酬设计、并购和研发支出等事件,实证研究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及效果;(4)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并购的内生性问题引起了关注。
关于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突破的地方:(1)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2)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内外部条件的研究。我国经济具有转轨加新兴市场特征,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 我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时间较短,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具有严重的缺陷和自身的特殊性,如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和监事会失效等。
2000年中国证监会提出“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战略以来,机构投资者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仍需进一步的壮大。在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股权分置改革完成、机构投资者不断壮大、研究数据不断丰富的今天,学术界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意义更加重大。机构投资者是否对公司治理,尤其是对股东与经理人的利益冲突问题产生了影响?产生了何种影响?在对待管理层提出的反接管提案以及高管薪酬设计、并购和研发等决策过程中,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是否使反接管提案更合理、薪酬机制安排更恰当、并购决策更科学、R&D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地位更重要,从而使得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公司业绩更好,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有待我国学者展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Almazan, A., Hartzell, J., Starks, L. Active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and cost of monitoring: evidence from executive compensation[J].Financial Management,2005(34):5-34.
[2] Agrawal, Anup, and Gershon N. Mandelker. Large shareholders and the monitoring of managers:The case of anti-takeover charter amendme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2(25):143-162.
[3] Brickley, J., Lease, R., Smith, C.Ownership structure and voting on antitakeover amendme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267-292.
[4] Borokhovich,K., K.Brunarski, and R. Parrino(2000),Variation in the monitoring incentives of outside blockholders.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Miami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Texas Working Paper.
[5] Chen, X., Harford, J., and Kai Li.(2007),Monitoring: Which Institutions Matter?[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6):279-305.
[6] Chao Xi.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Activism in China: Law and Practice(Part1)[J].International Company and Commercial Law Review,2006(9):251-262.
[7] Chao Xi.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Activism in China: Law and Practice(Part2)[J].International Company and Commercial Law Review,2006(10):287-294.
[8] David P.,Kochhar R.,Levitas E.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the level and mix of CEO compens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2):200-208.
[9] David R. Gallagher,Gavin S. Smith,Peter L. Swan. Do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Really Monitor Executive Compensation? Working Paper,2006.
[10]Gaspar, Jose-Miguel, Massimo Massa, and Pedro Matos. Shareholder investment horizon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6):135-165.
[11]Giannetti, Mariassunta, and Yrj Koskinen. Investor protection, equity returns, an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2007.
[12]Jorion, P., Z. Liu, and C. Shi. Informational effects of regulation fd: evidence from rating agenc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6):309-330.
[13]Khorana, A., Servaes, H., Tufano, P.Explaining the size of the mutual fund industry around the world.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8):145-185.
[14]KA Borokhovich, K Brunarski, YS Harman, R Parrino(2006), Variation in the Monitoring Incentives of Outside Stockholder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49, in press.
[15]Levitz, Jennifer(2006), Do Mutual Fund Managers Back CEO Pay?—Study Finds Firms Failed to Use Voting Power in Favor of Linking Compensation to Performanc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8 March, p. C.1.
[16]Lily Qiu, Hong Wan. Selection or Influenc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Acquisition Targets, working paper,2008.
[17]Lily Qiu. Selection or Influenc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Corporate Acquisitions.working paper,2008.
[18]Mike Burkart, Fausto Panunzi. Agency conflicts,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legal shareholder protec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6(15):1-31.
[19]Pascual Berrone, Jordi Surroca and Josep A. Tribó. The Influence of Blockholders on R&D Investments Intensity:Evidence From Spain. Working Paper,2005.
[20]Qiu, Lily. Which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monitor? Evidence from acquisition activity, Brow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4.
[21]Son Anh Le, Bruce Walters, Mark Kroll.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external monitor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spending and 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278-287.
[22]Samuel,C. Stock Market and Investment: The Govemance Role of the Market,Th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6.
折纸粽子范文2
本文综述了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的概念和具体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及表现形式,并简述了研究不足及展望。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职业化
2001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明确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一种职业。在今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越来越规范,它作为一种职业正朝着更为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作为经营企业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企业人才素质的高低,其管理水平对企业乃至社会的绩效起着关键性作用。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研究为推进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进程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说明,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育提供思路。
2.现实意义
职业化管理体系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牵引性,经营者可据此选拔、培训、评价、引导、淘汰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业者亦可以据此开展自身测评、改进、完善等各项工作以提升自身的职业化水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的概念界定和具体内容
职业是从事一种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能依靠专业技能取得劳动报酬。职业化是将一种工作转变为一种职业的运动过程,是一个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EliotFreidson(1973)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职业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从业者由于其拥有专业专长、关注生活质量以及为社会带来利益,而获得从事某种特定的工作、控制职业培训和职业进入、确定与评价工作方式的专有权力。ElaineFarndale(2005)指出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需具备以下因素:具有强烈的组织认同感、控制职业进入和行为标准、行为道德准则、系统的知识体系、经过培训和资格认证。宇卫昕(2005)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化包含内容: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专长;具有与文化、价值观念相一致的管理理念;具有一整套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2.人力资源管理者研究职业化的内容和方法
对于职业化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职业化管理体系上,研究方法主要使用了定性研究。欧洲在大范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源部门职业化的测量因素。宇卫昕(2005)、姜进章、赵曙明(2005)构建了人力资源职业化管理体系。姜农娟(2008)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评估指标体系,引导组织深入认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规范。史雪琳、孙闪闪(2014)构建了人力资源者职业化评价模型,并采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3.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的表现形式
第一,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机制。英国的职业认定程序非常严格,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获得人事管理协会的资格证书并成为会员,才有资格应聘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赵庆梅,2001)。第二,规范化的专业教育体系。如在高校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及职业化培训。欧洲的公司大都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学历和学位有较高的要求,对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求更高,如法国83%、西班牙68%、瑞典63%、英国7%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孙健敏,2000)。第三,市场认可。一是基于技能的薪酬水平认可,二是建立专业基于人才选拔的专业进入壁垒和基于道德约束的准出制度。第四,专业化的人员配置。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配置,对此欧洲各国非常重视,绝大多国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人数在6人以上(孙健敏,2000)。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1.研究不足
学术界已有的成果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问题的研究开展富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理论视角不够丰富。大多对职业化的含义及包含因素、表现形式、职业化管理体系等内容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定性分析,且研究方法和思路比较有限。二是研究方法的实证性不强,现有成果多进行了定性分析,鲜有在实证基础上的定量分析。这些不足表明,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化问题仍是一个有必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的课题。三是具体适用性不是太强。目前有些成果是通用性的职业化管理指标体系,而未针对某一行业、某一具体单位或某一管理层级或岗位。
2.研究展望
2002年,我国首次进行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认证,这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由职业正走向职业化。但是在认定的过程中,出现了认证标准和认证管理主体单一,认证仅通过理论考试和论文攥写,而缺乏对专业技能和过往绩效的考察,资格证书职业区分度不高,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认同,未成为职业准入的必要条件。同时,对于现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达不到职业化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也未提供退出机制。因此,未来,在研究内容上,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管理体系的研究,包含职业化标准的建立,职业资格认证、选拔与评价体系、人才培育机制,人才准入和退出机制、职业化进程等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对于包含上述内容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实践价值的成果。
作者:史雪琳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3]宇卫昕.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研究[D].南开大学,2005(5)
[4]姜进章,赵曙明.报社人力资源职业化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报业,2005(2):58-63
[5]姜农娟.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人才,2008(2):80-82
[6]赵庆梅.欧洲: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化[J].人才开发,2001(5):37
折纸粽子范文3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 会计信息质量 透明度
一、机构投资者与信息披露透明度
许多学者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信息披露透明度成正比。信息披露透明度可以从企业会计信息、接收、解读和扩散四个角度进行定性分析。是指企业披露信息的数量及频率,如果企业信息多、频率高,这说明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较高;接收是针对外部投资者而言,我国的外部投资者主要以散户为主,但散户的专业性相比机构投资者较差;解读是投资者对企业披露信息的解读。相对于一般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性更强,他们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对于管理层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他们的甄别和解读能力要高于一般投资者;扩散是指机构投资者通过网络、电视和报纸等渠道将自己的研报传递给一般投资者。经过机构投资者分析后的信息更容易被一般投资者接收,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另外,上市企业为了再融资,往往会企业经营业绩优异的信息,向市场传递经营状况良好,进而吸引机构投资者的加入。Shleifer和Visliny(1997)发现机构投资者会在股东大会上通过投票要求企业披露信息。丁方飞等(2009)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持股规模和参与持股家数能提高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
二、机构投资者与财务报告可靠性
财务报告可靠性主要与盈余管理程度有关,盈余管理涉及到企业的会计操纵,一般来讲,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财务报告可靠性越低。会计盈余信息是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重要参考指标。从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过程中存在多种盈余管理形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私人利益,这与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中的中立性是相对的。对外财务报告的最基本原则就是中立性,盈余管理背离了企业的中立性原则。邓妍娑(2005)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行业间并无明显差异。我国资本市场利润操纵行为较严重,引起了学者的重视。王化成等(2006)认为我国盈余管理程度之所以这么严重,是因为缺少机构投资者。我国集中的股权结构,导致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都由少数几个大股东觉定,甚至是绝对控股股东决定。这些大股东有能力也有动机操纵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王琨和肖星(2005)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关联方资金占用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对公司经营运作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刘立国和杜莹(2003)以被通告舞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方面,对公司治理与财务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度与财务舞弊正相关。
国外对机构投资者与会计信息质量之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Grier和Zychowicz(1994)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财务杠杆呈负相关关系,他们认为这是机构投资者的潜在监督在起作用。Brent(2002)研究认为,机构股东倾向于发起和参与股东议案,有较强的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意愿。其持有的股份客观上可以减少小股东的“搭便车”行为。
折纸粽子范文4
杂志对这986封信件中的500封做了统计,并根据其中的结果编写如下报告。
你最喜欢的电竞项目:DotA一枝独秀
DotA还能火几年?每年年初的时候,电子竞技行业的从业人士都会问问自己。2012年伴随着《英雄联盟》,DOTA2等DotA类游戏的强势进入,DotA的玩家数量已经开始有所流失。最明显的情况就是在如今的网吧中,DotA早已经不是一统江湖的局面,相当上手更加简单的《英雄联盟》成为了网吧里的主流。
但2012年的读者来信中,有近七成的读者都是DotA玩家,可以看到在电子竞技的爱好者眼里,DotA的地位依然稳固,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电竞项目。最近一两年才刚刚火爆起来的《英雄联盟》,可能是因为杂志版面与报道篇幅并不多的原因,在读者来信中只有一成多点的玩家选择了这项游戏。
剩下来的读者中,几乎90%的玩家都选择了《魔兽争霸3》,这不禁让人有些意外。尽管《星际争霸2》的比赛如此之多,但是喜欢星际的读者数量并不多,相反如今已经日落西山的《魔兽争霸3》却依然坚挺。可以看见,《星际争霸2》在中国也遇见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在中国这片电竞热土上《魔兽争霸3》与中国电子竞技有着太多的联系,这也是这款游戏在中国经久不衰的原因。
最关注的赛事:重回中国WCG赢得人气
谁是2012年度最受关注的电竞赛事呢?在2011年的调查中WCG与G联赛旗鼓相当,但是在今年的读者来信调查中,WCG已经以较大的优势成为了中国人气赛事,82%的读者选择了WCG,这也说明了WCG在玩家心目中的地位与分量。WCG的票数大幅领先,与2012年与2013年WCG世界总决赛在中国昆山举行有着很大的关系。贯穿全年的媒体宣传,再加上《魔兽争霸3》,DotA,DotA2,《穿越火线》等深受中国玩家喜爱的电竞项目,陆续成为总决赛项目后,WCG在中国玩家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再次得到了巩固。
在今年的最受关注赛事的评选中,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2011年还与WCG拼得难分高低的G联赛,在2012年又遇见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那就是本土赛事ACE联赛。ACE联赛在2012年成功举办,超高水平的对抗以及超长时间的赛制,让中国DotA爱好者大呼过瘾。G联赛与ACE这两项本土赛事在所有的读者来信中,还是分别得到了三成左右读者的追捧,成绩还是可喜可贺,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本土赛事能够得到更多玩家的重视。
WCG,G联赛与ACE可以说是2012年《电子竞技》杂志读者调查表里最受欢迎的三大赛事,而其他的一些比赛情况相对较惨,StarsWar、ESWC、IEM、TGA等比赛的支持率都不足10%。
最受欢迎的魔兽选手:Sky
高达89%的支持率,Sky成为了2012年读者调查表中,所有调查项目里的支持率冠军。Sky作为中国电子竞技的旗帜性人物,在电子竞技的世界里地位还是无人能比。可以看见在勾选最关注的比赛项目里,几乎每一位勾选了《魔兽争霸3》的玩家都会选择Sky,而其他游戏的爱好者里,基本上也都会带上Sky。2012年WCG中国区总决赛Sky勇夺冠军,更是让喜爱他的粉丝兴奋不已。
除了Sky,他的老对手Moon的得票依然很高。尽管Moon已经没有打太多的比赛,出现在中国电竞玩家面前的机会也相对较少,但是2012年WCG世界总决赛季军中Sky与Moon的经典一战,让我们再次回想起当年一场场经典的木盖大战!而改变不死族命运的男人Ted,同时也是借了一把WCG的东风,也拿到了不少选票。可惜在这个项目里因为Sky的存在,其他选手还是很难威胁到第一的位置。比较难过的是,因为《魔兽争霸3》项目的没落,Infi,Th000,Fly,Grubby等魔兽老 将,已经慢慢淡出比赛舞台,在读者来信调查表 里,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老将支持率也直线下 降。
最受欢迎星际2选手:西瓜携手F91
2012年是中国《星际争霸2》比较悲剧的一年,国内比赛的重视程度不高,星际2国服的低迷人气,让这个曾经雄心壮志的电竞项目一直都郁郁不得志。因为项目在中国地区的低迷,星际2选手支持率也受到了不小影响。
在国内选手里西瓜与F91成为了人气王,一个是成绩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选手,一个是最具人气的星际选手,西瓜与F91成为了2012年最受欢迎的星际2选手。唯一让我们比较欣慰的是,今年国内的得票选手击败了国外选手,成为了读者们最喜爱的星际2选手。当然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还是希望国内的星际2选手能够继续加油,在国际赛场上拼杀回更多的荣誉。而在国外选手里,MVP,Flash,Boxer等新老选手依然是读者的最爱。
最受欢迎的DotA战队和DotA选手:iG战队与430
赢走百万美元拿到TI2世界总决赛世界冠军的iG战队,成为了2012年最受欢迎的DotA战队。毫无疑问,这个夏天在美国举行的这场世纪大战里,iG的成功问鼎不仅收获了高额的赛事奖金,还在最短的时间里赢得了大量爱好者的心。高达76%的支持率,iG战队拿到这个人气战队的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悬念,紧随其后的DK、LGD与iG之间的得票都有着较大的差距。
有趣的是,谁是最受欢迎的DotA选手中,从我们开始统计的时候,Burning的得票一直都处于领先位置,但是开始统计下半年的读者调查表后,430,YYF,Zhou的得票直线上升,最终新的人气王属于iG战队的中单之王430。2012年iG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这都与强势的中路430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iG在2012年的成功,只会让他们的对手更加努力,让他们更想击败iG。2013年,属于DotA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
你最喜欢收看的频道:游戏风云
在读者调查表里,我们列出了游戏风云,GTV,PLU,NeoTV,MarsTV,优酷等电竞视频提供商。在2012年的得票中,游戏风云的得票依然排名榜首,不过紧随游戏风云之后的GTV的得票率依然很高,最后才是PLU,NeoTV以及MarsTV。
从之前的最受关注的赛事我们就不难想象,一个电竞视频提供商能否提供高质量的电竞比赛,对于他们来说非常关键。游戏风云的G联赛,GTV的ACE联赛,这两项赛事已经在之前杀得不可开交,果然在最喜欢收看的频道里,GTV与游戏风云又成为了死对头。
2013年游戏风云能否继续蝉联冠军,那还得看在自己电竞品牌赛事上的建设,GTV能否借着ACE联赛的势头,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支持者,2013年将成为非常关键的一年。
你最喜欢的电子产品品牌:技嘉
最喜欢的电子产品品牌结果中有些让人感觉意外,在大量的电子产品品牌中,技嘉以50%的支持率拿到了冠军,而去年的冠军Razer的支持率尽然不足10%,电竞专业外设赛睿,以及I-ROCKS在这个结果中排名也是相对靠前,分别拥有着23%以及34%的支持率。
从这个结果也不难看到,从这些电子产品品牌对电子竞技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这个特定人群对品牌的支持率。近几年技嘉一直对电子竞技的支持,在战队,比赛,以及产品上都有很多与电子竞技相结合的地方,2012年技嘉拿到了第一的成绩,我们当然一点都不吃惊。
有趣的是,在2012年里电竞专业外设品牌中,Razer的支持率大幅下滑,而I-ROCKS与赛睿的支持率上升迅猛。我们可以这么理解,I-ROCKS与赛睿在2012年国内电竞赛事以及俱乐部的投入上都是非常显著的,而电子竞技越来越受到大众认可的今天,一套高品质的电竞外设变得尤为重要,而I-ROCKS与赛睿明显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赢走了不少读者的心。
你最关注的电子产品:鼠标&键盘
杂志列出了许多电子产品,最终的调查结果如下:鼠标得票率为59%,键盘为56%,耳机为46%、鼠标垫42%、显卡为40%、内存25%、CPU为21%、主板12%、显示器为4%。从这个结果就不难看出,鼠标键盘无疑就是电竞爱好者最重要的两个装备,读者调查表中鼠标与键盘的关注度也是最高的两个外设。除此之外,在2012年的读者调查表里,我们可以看见鼠标垫与耳机的关注度同样很高,这个可以理解为电竞爱好者现在在鼠标与键盘的需求以及了解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开始追求更多更专业的电竞外设产品。最让人看不懂的是,在内存这里也有近25%的人选。
最公整字体奖
冠军
获奖读者:陈厚学
年龄:16岁
每天的读者来信中都有很多字迹潦草的朋友,给编辑部在阅读时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不过,我们也经常会收到一些书写公正,而且是让人感觉公正的有点不可思议的来信。
这封来自贵州陈厚学同学的来信就非常值得表扬,正面的调查表填写公正看上去十分清爽,背面的电竞留言板内容没有一处改动,更像是电脑打印上去的一样。
公正指数:95%
亚军
获奖读者:喜儿
年龄:18岁
喜儿的读者来信同样精彩,来信里喜儿的字体非常优美,不过能否拿到亚军的名次,在编辑部还是进行了一轮激烈的争论。最终,苏三与皮杰在吵得面红耳赤后,皮杰选择了认可苏三的意见,最终让喜儿拿到了亚军的名次。PS:苏三表示因为喜儿是一名女玩家,在这里我们要鼓励女玩家,让更多的女玩家来信。
公正指数:80%
季军
获奖读者:孙旭
年龄:18岁
孙旭同学的来信整体来看还是非常整洁,而孙旭在与喜儿的评选中,也成为了编辑部本次评奖中议论最多的话题。最终孙旭惜败,我们认为孙旭吃亏在字体太粗,加粗后的黑字在本来就不太大的读者留言板中看上去感觉稍微有点瑕疵。不过孙旭的来信在全年整体的读者来信中,还是值得表扬!
公正指数:70%
最可爱字体奖
获奖读者:傅俊凯
年龄:18岁
这样的字体让人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位男同学之手,而苏三在看到读者的来信后在编辑部更是大呼一句:“好可爱的来信啊!”所以编辑部从那一刻开始就决定,在年末的时候一定要给这封信颁上这么一个奖项。
最无间道字体奖
获奖读者:郭振葳
年龄:15岁
如果不是郭振葳同学将两封来信一起寄来,我们几乎无法相信,这样的两封来信是出自一个人之手。对读者关爱有加,对读者底细了如指掌的苏三更是在这里爆料:“郭振葳以前来信写的字都难看死了,今年怎么变得这么好看了?”
最认真来信奖
获奖读者:储程健
年龄:17岁
首次看见了一封读者来信图文并茂,而且在信封的背面更是贴满了各种小纸,让皮杰感叹,小小的一封来信竟然能够有如此之大的信息量!当然这封来信的精髓在于拆开之后,里面高达近20页的“长篇小说”,为了不错过这封来信的全部内容,皮杰花了一个下午才看完整封来信,直接导致耽误了当日的写稿任务。
历史最悠久的来信奖
获奖读者:张学森
年龄:18岁
小火看见了这封来信后只想问一句张学森同学,您是攒了多久的读者调查表啊?从2011年1月开始,一直到2012年10月,张同学直接将10多张读者调查表一起寄来。不过编辑部众人在看到张学森的来信后,还是有些感动,毕竟张同学长久以来一直对《电子竞技》杂志都是非常的支持,所以我们也必须要给张同学颁奖鼓励!
最粉嫩来信奖
获奖读者:朱陈键
折纸粽子范文5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企业价值;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治理方面
首先,国外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偏好持有公司治理质量较好的公司。Useemeta.l(1993)在对美国养老基金进行研究后发现,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在决策时更关注目标公司的董事会构成、董事会是否独立、董事的经验、所有权是否分散。Russell Reynolds Associates(1998)在对美国的机构投资者进行研究后发现,董事会质量、构成和管理层激励是美国的机构投资者比较关注的因素。McKinsey(2000)通过对全球200家机构投资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主要参考目标公司的治理状况。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关注的公司通常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具有较多的外部董事;外部董事的独立性较强, 外部董事与公司没有经营方面的业务往来;董事持有公司的大部分股权;董事的报酬主要是股票和期权;能够积极对投资者的需求做出回应。Chiu& Monin(2003)在对新西兰的投资基金进行研究后发现,上市公司治理过程和治理结构的独立性, 特别是独立董事的比例、CE的职责、新董事的选择是新西兰基金经理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重要参考因素。
其次,研究还表明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多的表现出“审慎人”的特征。Badrinath(1989)最早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特征并提出了“审慎人”假说。这些公司的特征包括公司规模、超额回报、值、标准普尔等级、上市时间、收益率和流动性等。DelGuercio(1996)的研究也发现机构投资者由于受托责任,偏好持有具有审慎特征的公司股票, 而且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受“审慎人”标准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Eakinset a.l(1998)对美国1988年-1991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进一步支持了“审慎人”假说。
最后,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时,不仅能主动积极地“用手投票”来监督公司的高级管理层, 而且还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应对业绩表现较差的公司时,还会选择“用脚投票”即卖掉其持有的公司股票这种被动方式参与公司治理。Shleifer&Vishny(1986)研究发现对于由于股权分散造成的“搭便车”行为,那些大的机构股东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从而监督公司。Bushee(1998)认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的研发费用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作者认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对管理层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干预,还可以促使管理层加大公司研发力量投入,从而追求公司的长远利益。Gillan和Starks(2002)发现机构投资者提出的议案能获得较多的支持票数,而个人投资者获得较少。相对与个人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时,机构投资者具有明显的优势。作者认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所获得的回报大于其监督公司的成本,股东积极主义能够提升公司的企业价值。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机构投资者并不是总选择参与公司治理,在面临公司业绩表现较差的公司时,他们同样会选择“用脚投票”而不是积极的与公司管理层沟通。Duggal&Millar(1999)认为机构投资者在证皇谐∩厦挥邪缪葜匾的监督角色。Renneboog(2000)发现对比利时的机构投资者进行研究后并没有发现机构投资者扮演了有效监督者的角色。还有McConnell&Wahal(2000),Masashi Toshino&MegumiSuto(2005)等。
2.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价值和绩效方面
关于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国外也有相当多的文献对此研究。Rajeswararao(1991)和Chaganti&Damapour(1991)研究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机构投资者股权集中度越高,公司绩效就越好。Darin G.Clay(2002)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的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还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自由现金流量高的公司更为显著。Marcia等(2003)对公司经营业绩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程度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公司的经营现金流收益不仅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有显著的关系,而且和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数量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关系。McConnell、Servaes(2007)和Nesbitt(2007)也发现机构投资者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机构投资者并不能显著的提升公司业绩。如Faccio&Lasfer(2000)采用会计利润和市场回报来衡量公司业绩,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没有关系。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虽然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出现较晚,但是近年来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也相对比较多,主要集中在机构投资者持股和目标公司的治理情况以及绩效方面。
1.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治理方面
首先,国内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偏好公司治理水平较好的公司。江向才(2004)在对中国219个机构投资者的持股行为进行研究后发现, 公司治理的好坏和信息透明度的高低是机构投资者投资时主要关注的因素。肖星和王琨(2005)通过对我国沪深A股2000年-2003年的数据研究发现,我国证煌蹲驶金非常关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外部董事比例及董事会成员专业能力。
其次,国内大多数学者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能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发挥监督作用。王琨、肖星(2005)对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进行研究,寻找其与关联方占用的关系,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侵占小股东利益的关联方占用呈负相关,机构持股参与公司治理可以有效降低关联方占用。高雷等(2006)、唐清泉等(2005)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隧道挖掘”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隧道挖掘”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可以起到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作用。王奇波(2006)通过模型将机构投资者引入到上市公司控制权竞争之中,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通过参与目标公司的控制权竞争,可以有效减少第一大股东的收益,从而降低中小股东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小股东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水平。翁洪波、吴世农(2007)也发现,在股利发放水平上,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明显的高于机构投资者没有持股的公司。
2.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价值和绩效方面
折纸粽子范文6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7.0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7-0158-02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在血液透析患者中所占比例逐年升高[1]。由于老年人群体质差,常伴多种急慢性疾病,在长期血液透析期间也更容易并发复杂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关注度更高[2]。有研究指出,自主支持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满足患者的需求,改变患者的行为,提高护理质量[3]。本研究对老年血液透析护理中开展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干预的临床优势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护理服?罩柿刻峁┎慰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2月-2016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透析治疗的1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0~82岁,平均(66.85±5.27)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高中/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0~81岁,平均(66.88±5.3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中专14例、大专及以上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血液透析治疗适应证,且透析治疗时间超过3个月;年龄超过60岁,有1位及以上家人陪同照顾;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有精神疾病者;有视力或听力及认知功能障碍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完成教育干预和护理工作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1)集体健康教育。组织观察组所有患者每隔4周进行1次集体健康教育讲座,每次1~1.5 h,共3次。主要完成对患者和家属疾病基本知识、日常照料经验、正确用药、并发症预防、健康饮食及正确生活习惯等内容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血液透析及护理知识的认知度,并对家属的照料工作进行肯定和表扬[4]。注意在宣教的内容中要突出对患者和家属的关怀、理解、支持、鼓励等。(2)个性化健康教育。每周1次,每次15 min。针对患者和家属的实际情况进行逐一访谈,通过开放式提问、反馈式倾听、引导自我动机性陈述等咨询技巧掌握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健康状态,疏导患者和家属的压力和负性情绪,对家属的照料工作予以鼓励和赞赏,耐心解决照料期间所遇到的问题[5]。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入院时)和干预后(护理干预后)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
总体幸福感量表包括18个问题,涉及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关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6个维度,计算总体幸福感,评分越高表示主观幸福感越高[6]。
自我效能量表包括10个问题,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等内容,共40分,评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好[7]。
生活质量采取文献[8]SF-36进行评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本研究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关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总体幸福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效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患者较其他年龄段患者在血液透析更容易发生多种复杂并发症,也更需要家属长时间的照顾和陪伴,否则容易对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但长期照料期间家属也会承受较大负担和压力,需要加强关注[9]。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干预很好地兼顾了患者和家属在照顾与被照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护理干预不仅有利于减轻家属的负担,提高其照顾技巧,也能够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10]。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关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总体幸福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干预在改善患者身心状态及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