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教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教材

初中化学教材范文1

一、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涉及到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建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理论基础,但由于缺乏直观性,教师只能通过语言的描述、多媒体的演示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而学生有限的化学知识又很难使他们具备这样的想象力。所以本节教材成为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内容。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现行教材把三种概念融在一起讲解,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减弱了对概念的要求。尤其是对“离子”概念的讲解,删掉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而仅仅在“知识视窗”中简单提及然后在文中直接讲解‘离子、阴离子、阳离子、氯化钠的形成'。这样的安排看似简单,实际上给学生背上记忆的包袱,留下了理解的断层。对当今的初三学生来讲,他们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理解水准,求知欲和探索需求会让他们不仅仅满足知道“是什么”,还想知道“为什么”,而这种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的做法恰好留下了缺憾,尤其是对一些喜欢追根问底的学生疑问更多。我们教师的感觉是:减少了教材内容,增加了讲解负担。

为了防止这些概念成为学生脑海中“空中楼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先用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电子的行为,帮助学生建立电子运动的大致图象,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知识视窗中所列出的图示,引导他们归纳每一层的电子数特点,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特点等等。最后归纳出三点排布规律,并举例强调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当学生有了初步印象时,请他们自己排出 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完成后和课本图示进行对照,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理性思维。这时再深入一步,请同学根据规律尝试排出第19和20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强调规律兼顾的必要性。此时再讲解‘稳定结构'的概念,由此引出化学变化中电子的得失情况,很自然就导出了阴、阳离子的问题,也很自然就明白阴阳离子只有相互结合才能不显电性,为钠离子和氯离子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的理解打下基础,同时也会为以后理解化合价的来源、正负埋下伏笔,这时再阅读课文,即使教师不讲解,学生也完全可以看懂、理解。这样看起来似乎讲解的内容多了,学生的负担重了,但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走,理解得也较快。而且由于整个过程层层渗透,丝丝入扣,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也会重视对规律的总结和运用,而不会见得对什么都只是一背了之,无形中会养成一个较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我认为讲述离子而不讲述电子排布,不涉及排布规律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无论是从教师的讲解角度,学生的理解角度,或者学生的自学角度、拓宽知识面的角度等那一点出发,课本去掉对该部分的讲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是不太合适的。

二、教材对有关‘氢气'知识是按照燃料的角度、金属的角度分段处理的。在第五章第一节讲述了‘氢气的特性及可燃性',在第六章第一节讲了‘氢气制备',在第三节讲了‘氢气还原氧化铜'。把有关氢气的知识该讲的都讲了而且是顺应课文需求‘呼之欲出'的,降低了难度要求,安排的比较到位。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按课本的顺序学习以后,却有一个凌乱、繁杂、了无头绪的感觉,并没有把三部分的知识统一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在涉及到有关氢气的综合性习题时,无从下手。因为对初中学生而言,完整的思维能力尚未形成,他们的思维方式仅局限于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这一经验型思维方式,而对如何归纳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在总结的基础上运用还缺乏一定的能力因为教材在前面已经有氧气的实验室制备的完整的体系可以借鉴,因此笔者在讲氢燃料时,对照氧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装置、收集、检验等对氢气进行讲解,详细讲解了可燃性、提及了还原性,推测了用途。而且讲解制备原理时,对药品的使用进行了探究,拓展了镁带、锌粒、铁钉、铜片与稀酸的反应,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选择实验室制备氢气的理想药品,并在讨论过程中分析其它药品不合适的原因,等于是把教材第六章的部分内容前置。在金属一章学习时,通过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回忆制取氢气的探究实验,学生就很快理解金属活动顺序。在观察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探究分解产物时,联系氢气性质对还原性进行讲解,学生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三、教材中均用代数公式对几个基本反应类型进行了简单表述,旨在使之简单、易懂,让学生记忆方便。但笔者认为有的使用不太合适。例如:化合反应的简单描述是: A+B=AB。在教学中就有学生产生疑问:把两种反应物写在一起就是产物吗?AB到底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产物AB中角数之比只能是1:1的关系吗?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所以笔者认为应以A+B----C表述更为合适,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C是和A、B完全不同的新物质,决不至于产生上述的疑问。

教材第三章把分解反应的简单描述为 AB=A+B,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给学生讲解为A=B+C。

此外,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课后习题第五题“辨别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一题中,第三小题是:氧化汞加热分解。由于学生以后要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所以笔者认为该题出现在此,不太合适。在酸碱盐的教学中,教材把稀硫酸、稀盐酸、浓硫酸的稀释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讲解;把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揉在一起讲解。到底是先分开讲再融合,还是依据教材讲,那种方式更适合学生?还是很值得商榷的。

初中化学教材范文2

>> 浅谈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间的教学衔接 浅谈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衔接 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衔接 浅谈初中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衔接 初中化学中的“优先”原则与中考化学解题例析 中职化学教学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刍议职高化学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 浅议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 从小学科学的生物教学看小学与初中课程的衔接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刍议初中化学科学素质培养 初中化学科学素养培养问题研究 浅谈初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 浅议初中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 浅谈初中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 浅谈初中化学科学性教学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归类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3-4-9.

[2]郝京华,路培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书.科学(三年级~六年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刘晟,刘恩山.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教育学报,2012,(2):81~87.

[5]李佳涛,王静,崔鸿.以“学习进阶”方式统整的美国科学教育课程――基于《K-12科学教育框架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3,(5):20~26.

初中化学教材范文3

关键词:学生生活;初中化学教材;处理技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6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教材是学校教育中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是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种媒体,教师对教材的领悟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使之适合学生发展。然而,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有一些教师认为“剪裁”和“加工”教材就是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喜好对教材进行简单改变,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调整教材内容或活动设计上,而很少考虑教材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研究肤浅,没有领悟教材编排意图,更没有从学生生活的视角去分析教材,使自己对教材的处理流于形式,教学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即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要与生活紧密相联,要为改造社会生活服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教师处理教材,实质就是要从课程的高度理解和把握教材,用课程标准来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把“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两相融通起来,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一、基于学生生活视角的化学教材处理的基本理念

基于学生生活视角的化学教材处理的过程,关键是要找到学生经验的生长点,即儿童的认知水平处在何种程度,需要何种情感体验,有哪些技能需求,兴趣和动机在哪等,找到了这些,就找到了教材与学生生活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在化学教材处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下面三个基本理念:

1. 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初中化学教材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世界”中找到“影子”,这些“影子”如同知识“介质”,会拉近学生思维与化学知识间的距离。因此,教师要循着“化学源于生活”的思路,从学生生活的视角去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生活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还化学教学以生活的本色。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使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材以“盐酸和氢氧化钠”为例,探究了“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够发生中和反应”。对学生而言,“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是陌生的、生活中不常见的,但是学生对“松花蛋”和“食醋”并不陌生。教师在处理这一内容时,如果把“为什么有苦涩味的松花蛋蘸了食醋以后就变得鲜美可口”作为学习、探究的主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以生活化的取材和生动活泼的编排,把“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学习活动置身于“松花蛋”中的碱与“食醋”中的酸发生反应这样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的动机,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归属和固着新知识,而且还能够对所学知识赋予其意义。用“化学源于生活”的观点去处理教材,实质上是将学习内容有机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可以感知的环境之中,其目的就是把教材内容“生活化”,这是一个把化学知识情境化的过程。

2. 化学高于生活

化学源于生活,同时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化学知识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发展,随之也高于生活。同样,化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可能的未来生活。如果化学教材处理取向仅仅定位为“生活化的化学”,只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就会落入常识的范围,看起来很热闹,实则缺乏有效的化学学科知识教学与化学思维活动,课堂教学就会表面化,化学学科的味道就没有了。因此,教师要循着“化学高于生活”的思路,在繁杂的内容中梳理出化学核心知识,设计核心问题来开展教学,走出“生活化的化学”层面,实现学生的思维重构,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以短短的200多个文字介绍了“金属与氧气反应”。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对比镁、铁、铝、铜分别与氧气的反应的实验现象,并回答:①四种金属和氧气反应需要的温度是否相同,哪种金属的温度更高?②你认为铁丝的粗细对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没有影响?③氧气的纯度与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什么影响?④四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哪种金属最剧烈?⑤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它们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呢?⑥生活中我们用金,铂等金属加工首饰,这些金属是否和氧气反应?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概括得出:影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因素有金属本身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以及金属与氧气的接触面积;Mg在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Fe升温后能与氧气反应,Au高温下也不能与氧气反应,因此,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Fe>Au 。这样,学生超越了日常生活中对金属的一些零碎的、常识性的认识,获得了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般规律。用“化学高于生活”的观点去处理教材,实质上是将化学知识从具体的情境中分离抽象出来,成为概括性的知识,其目的就是由“现实原型”向相应的“化学模式”过渡的过程,这是一个化学化的过程,即“去情景化”的过程。

3. 化学服务生活

“生活世界”是“化学世界”的根基与源泉,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到“生活世界”。为此,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整合,使化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创设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学习情景,让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把体验感知与观察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化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通过这些有意安排的环节让学生在无意中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化学,让化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在学习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时,教材设计了如下讨论环节:①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②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而在应用“气体的溶解度”时,教材设计了给鱼塘里的鱼增氧。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妨增加“鸡蛋羹”的做法。“鸡蛋羹”几乎是家里必做的一道菜,但是许多人做出来的“鸡蛋羹” 不但有蜂窝眼,而且口感比较老。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鸡蛋羹”制作时“最好是温开水,而不能用冷水”,因为冷水中溶解比较多的气体,加热时会在蛋羹形成许多“气室”即蜂窝眼。增加这样的内容,学生会感觉到化学不但有趣,而且有用。用“化学服务生活”的观点去处理教材,实质上是将获得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是“去情境化”之后的一个“再情境化”的过程。

二、基于学生生活视角的化学教材处理的基本技巧

活用教材是新课程背景下所提出来的全新的理念,它赋予了教师驾驭新教材的灵活性。下面,我们就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为例,来说明学生生活视角下的化学教材处理的基本技巧。

1. 重组调整

在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一节化学课的教学过程常常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为此,教师在备课时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重组调整,包括教材内容的重组调整、顺序的重组调整、形式的重组调整等等,通过重组调整,让课堂教学的每个板块成为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一问题。

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环顾家里面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锅、壶、刀、水龙头、电线等都是金属材料;而学生学习上涉及的金属用品也不少,如笔尖、不锈钢尺、圆规、金属文具盒、订书钉、回形针、铁夹、眼镜架;衣服上的金属拉链、金属钮扣,随身带的硬币;教室里铝合金门窗、多媒体设备上的金属材料、电灯、课桌椅上的铁钉等等。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找一找金属材料、课上看一看金属材料、学生说一说使用这些金属材料是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在这里,“找金属”、“看金属”、“说金属”浑然形成了一个教学板块。同样的,教材中的“金属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金属与合金”可以分别独立成块。显然,教材中涉及到的“马踏飞燕”、“沧州铁狮子”等有关金属的开发、使用历史就可以调整到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去学习。

2. 扩展延伸

教材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收入所有能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的信息。教材扩展延伸就是对教材的重难点适当扩加个案、增添实验、设计活动,激活教材。对于教材所涉及到的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知识点,可以作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并使之更生动和更易理解;对于教材所涉及到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点,可以增加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对教材中的活动难度过高内容,设计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活动来降低难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对教材作适当的扩展,决不能被认为可以任意增加教材的分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前提必须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认识合金的特性,知道合金的性能更优于纯金属”是课题“金属材料”的一个重点。保险丝就是用武德合金制成的,家庭电路中为什么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到保险丝,为此,在处理这部分教材内容时,可以增加一个演示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分别把“武德合金”、“铜丝”、“铁丝”安装在电闸盒中,当电路中发生短路或超载,电流过大,导线便会发热时,观察“武德合金”、“铜丝”、“铁丝”的变化,由此让学生理解“武德合金用50%铋、25%铅、12.5%锡和12.5%镉制成的,它的熔点是70℃,比所有成分金属熔点都低”。这样扩展的实验内容既生动真实又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要求。

3.替换更新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为此,对于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远离学生生活与知识背景的素材,可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素材去代替教材素材。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可以通过实验内容的生活化和实验用品的生活化来把实验和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这样的替换更新,更能发挥实验的作用,体现出实验的魅力。

“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硬铝片和铝片的颜色与光泽,将黄铜片和铜片、硬铝片和铝片两两互相刻画,比较他们的硬度”是课题“金属材料”中的一个实验。按照教材提供的样本,学生不容易把课本提供的标准的“黄铜片和铜片、硬铝片和铝片”与生活中的这些金属原型联系在一起,由此获得的合金的知识也常常是“惰性”的知识。为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可以用学生身边的“黄铜钥匙”、“ 硬铝钥匙”替换教材中的“黄铜片”、“硬铝片”。这样的处理,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铜、铝的单质硬度较小,不适合做锁和钥匙”,“生活中用到的铜钥匙原来都是铜的合金”,“合金的硬度比组成他们的纯金属单质的硬度大”。

4.删繁就简

新课程提出“用教材教”,教材只能是教学的一个载体与参考,而非唯一依据,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自已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这样才能更好的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果。删繁就简指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的地方特点和不同的群体经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除或减少,让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删繁就简,改变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起到准确快速传达信息的功能,突出教材的重点和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删减的内容要不影响每单元的基本要求,而不是中考不考的内容就可以删掉。

课题“金属材料”有一张“资料卡片”:“金属之最”;对合金,教材还呈现了表8-2“一些常见的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这些内容比较繁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学习,如“一些常见的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时,可以选择与生活关系密切的“不锈钢”、“18K黄金”作为合金的代表学习,其余内容可以删减,让通过课后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删繁就简,排除了一些形式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一个例子,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教师处理教材时,要积极审视教材,用好这个例子;要敢于加工教材,超越这个例子;要大胆自选教材,走出这个例子。教师要通过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合理演绎、科学整合教材,密切联系生活,贴近学生的个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将书本知识生活化,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的教学体系,使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资料

[1] 薛城. 教材也无非是个例子”的误解[J].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6)

[2] 杨骞. 教师:从教材处理到课程开发[J]. 辽宁教育研究, 2001,(9)

[3] 顾国瑜.教材处理的几种常用方法[J]. 教学与管理, 2003,(11)

初中化学教材范文4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材 教学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重要媒体。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新教材设置的栏目没有足够的重视,新教材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新教材和以往的教材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些家庭小实验,拓展性课题,资料,单元图、插图,化学技术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几个方面。但是,本人在多次听课和查阅教案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和教案编写中对新教材设置的栏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新教材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重视“家庭小实验”的作用

“家庭小实验”全书共有10个,它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配合课堂教学而编写的,由学生在课外完成。该栏目的设置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这些小实验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社会性,都需要学生自己操作,有的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如“自制简易净水器”,“石墨的导电试验”,“生成炭黑的试验”,“清洗餐具”等可让学生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家庭小实验”的教学主要是教师的重视和学生兴趣的激发,学生的实验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特别是对有创意的实验要在班上推广,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实验的要求和结论,教师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以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应重视“拓展性课题”内容的作用

初中化学“拓展性课题”内容总共5篇,它是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例如,“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一课,重在体现如果将煤和石油只作燃料,不仅是浪费,而且煤中所含的硫,氮等元素较多,燃烧后的产物会污染大气环境。所以,如何合理和综合利用煤和石油,一直是是化学科技工作者致力研究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环保意识。这些内容的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力争做到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饱,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少,吃好,不可随意拓宽加深更不能搞一刀切。

三、应重视“资料”的作用

对于“资料”部分,全书共有14篇之多。考试大纲对其不作要求,因此广大教师也就对资料不加以重视。本人认为“资料”主要是介绍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索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药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资料”的教学可采用: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当堂阅读,也可作为一个课时进行讲解。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可结合实际教学当堂进行,以便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在生产、运输和贮存时的安全知识。或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介绍给家长,以体现化学的价值,同时增长学生和家长的安全常识。又如“认识服装的标签”,“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含氧量”,“除去织物上污渍的方法”等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和成就感,体会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重视“插图、彩图及单元图”的作用

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就是:全书都在封页配有形象鲜明的彩图,每单元配有代表本单元主要内容的“单元图”,还有穿插在教材中的若干幅简洁明了的“插图”,共计320余幅,。这些图中,有现代高科技产品或技术的展示,有生动活泼的漫画,有微观粒子运动的宏观比喻,有害物及科学家的照片等。特别是每个实验都有实验操作图,这对学生尽快熟悉实验用品和试剂,了解实验过程,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大有帮助。这样设置使教材内容在表达形式上图文并茂,新颖活泼,既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时体现了教材的趣味性,又降低了学生自学的难度,对学生学习情趣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例如“构成物质的奥秘”一节中用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的图片,这样的图片既直观又让学生印象深刻,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在“离子”一节讲到“离子的形成”时编入的几幅拟人化的插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化学概念,突破了知识难点。因此,这么多的图片无疑是教材中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图片引出化学概念,培养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投影,录像或多媒体,将其中的静态画面转变为动态画面就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五、应重视“化学・技术・社会”的作用

初中化学化学教材中出现的“化学?技术?社会”重在体现化学的前瞻性,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例如“海底‘可燃冰’”, 旨在介绍其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立志成才。

六、应重视“调查与研究”的作用

初中化学教材范文5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然而,教材中的实验由于受到教学资源或其他因素影响, 往往达不到设计的效果。教师通过自身的反复实验研究,改进和创新实验,旨在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对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和补充。

一、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1.改进原因

①实验用品多,体积大;

②浓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污染十分严重;

③实验过程中装置不能移动。

2.改进装置(如图)

3.实验操作

①向小烧杯中倒入少量的酚酞试液;

②往试管内倒入少量的浓氨水并及时塞紧橡皮塞,导管另一端伸入装有酚酞试液的小烧杯中;(可用小塑料瓶代替试管)

③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4.改进后的优点

①易于操作,演示效果直观准确;

②不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减少了氨气污染;

③节约药品,装置可移动;

④实验用具易得,更能激发学生改进实验的探究欲望。

二、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实验

1.改进原因

硫燃烧明显的实验现象是学生认识氧气化学性质的直观教学手段,但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却会造成空气污染,产生的刺激性气味也会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

2.改进装置(如图)

3.实验操作

【实验原理】

①B装置中燃烧匙固定在带有a导管的单孔塞上,硬质玻璃管透光性好,不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

②C装置的广口瓶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硫气体,避免污染;

③打开D装置中的阀门,气体就会从左向右依次进入各装置。

【实验过程】

步骤一: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上,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伸入硬质玻璃管内(如图B装置),打开阀门,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步骤二:将导管a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如图A装置),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4.改进后的优点

①改进后的实验能有效地防止SO2对空气的污染,减少对师生健康的危害。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②该实验是根据化学原理设计成趣味性实验,能使学生兴趣盎然、耳目一新,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新知识;

③学生可进一步拓展和应用,运用该装置的设计原理,还能进行其它有毒气体的实验,同样能达到避免污染的目的。

三、关于实验室制取CO2药品及装置选择

1.改进原因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课标教材活动与探究实验(见上册P113)对实验室里制取CO2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进行了探究,但对于药品的选择和实验装置的优化描述不够,学生很难从众多反应中记住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同时也很难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或描述改进装置的优点。

2.改进装置(如图)

3.实验操作

①对药品及装置选择的探究

实验A: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未反应;

实验B: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

实验C: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

②教师演示实验:在试管、锥形瓶和广口瓶中,事先相应放入少量碳酸钙粉末、大理石、大理石,然后在A试管中倒入稀盐酸后连接导管,固定装置;将B装置连接好后,从长颈漏斗中直接加入稀硫酸;将C注射器吸取稀盐酸后连接装置,推动活塞滴加稀盐酸。让学生观察现象,选择药品和实验装置,并说明理由。

③学生运用选择的药品,合理组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4.改进后的优点

通过三组对比实验,对实验室里为什么要选择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C02气体理由进行探究,并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实验中理解了制取气体的思路,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本质。

四、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改进原因

原实验的缺陷:

① 木炭和氧化铜的质量比难以把握,无论哪种反应物过量,都会掩盖生成的红色的铜,使实验现象不明显;

② 实验花费的时间长,学生缺乏观察的耐心;

③ 最后冷却时,空气进入试管,很容易将灼热的铜重新氧化,导致实验失败。

2.改进装置(如图)

3.实验操作

〔操作步骤〕

① 取一片长约7-8cm,宽约1cm的铜片,把表面可能存在的氧化物用砂纸除去;

② 在酒精灯上加热,使之表面生成一层氧化铜。或把铜片烧红后立即伸入到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③ 在一支干燥的试管中装入一定量的经烘干处理过的木炭粉,再将经过2处理过的铜片部分埋入木炭粉中;按如图所示装配好仪器,加热;

④ 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移走导管,停止加热。待试管逐渐冷却后,用镊子把铜片夹出。洗净铜片表面的碳粉,观察现象。

【注意事项】

① 为了达到对比的效果,不要把整片铜片都镀上氧化铜;

② 给铜片镀上的氧化铜最好是新制的,最好在上课前提前十分钟处理好铜片。因为使用隔天镀上的氧化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4.改进后的优点

初中化学教材范文6

一、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诱导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最好的方法是使其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布鲁纳语)物质世界因化学而变得色彩斑斓、多姿多彩,工农业生产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例如:教学空气质量时,给学生简要介绍1952年12月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正是由于二氧化硫和尘粒增大了四倍,加上浓雾发生协生作用,造成四千多人死亡;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也是由于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氮和烃类严重超标,造成几千人死亡。又如,结合我市雨水酸度的平均值几乎在PH=5以下的实例,介绍酸雨

的危害;在教学水资源时,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缺乏问题,我国600多个大中城市中就有300多个城市发生了缺水现象,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这样给学生列举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能使学生感到化学既有趣又重要。可见,穿插实际问题是诱发兴趣的重要方法。

二、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手

段,也是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窗口。在上新课前,设计一两个富有启发性的实验,利用实验中出现的奇妙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可使学生产生激奋、高昂的学习情趣。比如,在上绪言课时,可将一张事前用碱溶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白纸贴在小黑板上,然后用棉花蘸取无色的酚酞试液往纸上一擦,白纸上立刻奇迹般地出现了两个红色大字“化学”。这时学生非常好奇,利用这个极好的机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等一系列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如“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水中点火”“自制酸碱指示剂”“魔棒点灯”等等实验,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此时引出新课内容,就能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以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的土壤、水样的酸碱性,了解重庆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实验的魅力深深地诱惑着学生,促进了智力的发展,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

效果。

三、进行化学史教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并不是教而是学,不是平铺直叙的讲解或灌输,而是积极的诱导与启发,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带领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对新奇事物的兴奋感。例如:在绪言的教学中,讲化学发展过程时,讲讲居里夫人的故事,讲讲侯德榜的故事;教学空气成分时,讲讲拉瓦锡的故事;教学元素周期表时,讲讲门捷列夫的故事。你会发现学生的眼里充满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在教学中进行化学史教育,引导学生去追踪化学发展的足迹就会使学生获得一种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求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这就为学生学好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用身边的化学实例,稳定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学生身边的化学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化学,教师应随时提示学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并进行解释。例如:我们烧的煤球为什么要打上很多孔?用茶叶能不能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吃松花蛋时为什么要加一些食醋?为什么在客厅就能闻到妈妈炒菜的香味?运动后出的汗水为什么有咸味?通过生活实例的了解与分析,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逐渐稳定。

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通过成立化学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长知识、增才干。如开展趣味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及自编化学学习园地,举办化学晚会和化学知识讲座等活动,将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联系起来,相互促进,可为拓展学生视野、挖掘学习化学的潜力服务,更能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