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麦冬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麦冬的作用

麦冬的作用范文1

1、养阴润肺:养阴的功效是麦冬一个突出的作用,对于日常熬夜或是内火所致的口干舌燥以及心悸失眠等阴虚症状,用麦冬泡水喝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增强免疫:药理研究表明,麦冬中的成分麦冬多糖可增加免疫器官脾脏的重量,因而有增加免疫细胞数量的作用,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3、降低血糖:研究显示,麦冬还有一定的降糖作用,这主要得益于麦冬具有调节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可以促进体内肝糖原的合成,起到降血糖作用。

4、保护心血管:药理研究显示,麦冬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扩大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可保护心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来源:文章屋网 )

麦冬的作用范文2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63-01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使其备受关注。如何对冠心病的发生进行预测,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巨大挑战。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高龄等之外,一些新的危险因素正逐渐被发现。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主动脉脉压差增大,且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1-2]。本研究通过冠脉造影时直接测量主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方法,探讨主动脉脉压差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龙口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拟诊冠心病或确诊冠心病的住院患者400例,年龄38-79岁,平均(60±9.7)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造影分为2组,冠脉正常组(狭窄﹤50%或正常)160例,其中男68例,女92例;冠脉狭窄组(至少存在1支血管内径狭窄≥50%)240例,其中男170例,女70例,冠脉狭窄组按累及冠脉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75)、2支病变组(83)、多支病变组(82)。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自身免疫病、肾脏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夹层患者。

1.2研究方法

1.3 血清学指标 对所有入组患者第二天晨起空腹采集静脉血3ml送检,离心取血清,采用日本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酸(UA)、总胆红素(TBIL)、血清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POA1)水平。

1.4 冠脉造影术 由心内科专业医师进行冠脉造影操作,造影路径由术者经验选择,送入导管分别进行左右冠脉造影,通过多投照确定冠脉情况并记录冠脉造影结果。造影结果由2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介入医师评定,以各投照中病变的最大狭窄程度作为病变狭窄程度。CAD诊断标准:冠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或主要分支内径狭窄50%。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或右冠状动脉(RCA)中有一支狭窄者归为单支病变组;两支有病变者归为双支病变组;三支均有病变者归为多支病变组。对于左主干(LM)病变者,无论LAD及LCX有无病变,均归为双支病变组;若同时合并RCA病变者归为三支病变组,三支及三支以上病变者均归为多支病变组。

冠脉造影术中进行有创主动脉血压测量,待造影结束后将造影导管撤至主动脉根部,待血压波形稳定后测量主动脉血压值。取连续10个心动周期的压力波形最高点数值的平均值为主动脉收缩压(SBP),取连续10个心动周期的压力波形最低点数值的平均值为主动脉舒张压(DBP),PP值=SBP—DBP。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I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板均数间采用t检验,多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检验,不同参数间相关性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危险因素。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AD组与非CAD组患者比较 与非CAD组相比,CAD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显著增大(P

2.2 不同冠脉支数组患者检测指标变化 多支病变组与其他三组比较TBIL水平偏低,LDL-C、UA、LPa、APOB/APOA1、PP明显增高(P

2.3 无须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 分别以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LDL-C,UA,LPa,APOB/APOA1,PP为自变量,以组别及病变数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PP是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

3 讨论

正常状态下,主动脉可以缓冲左心室射血产生的能量波动和压力波动,其动脉扩张性降低的主要表现为动脉僵硬度的增加,因为压力波形的发生部位据升主动脉较近,结果增加了主动脉和心室收缩力,降低了舒张压力。主动脉缓冲功能的降低可导致收缩压水平升高,舒张压水平降低,PP增大,这是主动脉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加的信号[3]。脉压增宽可导致动脉血管的牵拉力增大,加快弹力纤维的退行性变及断裂,促进内皮功能障碍,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诱导冠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使冠脉微小动脉重构,降低冠脉血流储备[4]。从病理生理角度看,主动脉血压的变化才是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

临床工作中,测量血压的方法有无创肱动脉外周测量及有创的主动脉测量两种方法。由于传统的外周测量方法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心动脉血压可以准确表达实际血压变化。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发现PP作为心血管疾病预测因子的价值由于收缩压及舒张压。Frankin等[5]研究进一步指出:与其他心血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脂、血糖、肌酐、BMI)相比,PP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最佳指标。Zakopoulos[6]等评价了1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有冠脉病变而无高血压的患者PP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颈动脉病变和左室质量指数的关系,结果表示PP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最佳的预测因子。本研究对PP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发现PP与冠脉病变的程度呈正相关,各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果提示PP是冠心病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预测指标,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总之,主动脉脉压差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尤其在多支病变患者增高明显,可以对冠心病及严重程度进行预测,是冠心病危险因素之一,对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Philipper F,Chemaly E,Blacher J,el al Aortic pulse pressure and ext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ercutance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candidate[J] AM J Hypertents 2002,15(8):672-677

[2] 马志敏,陈喆,杨毅,等 导管测量的中心动脉压参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0,18(3):138-141

[3] MiwaY,Tsushima,M,Arima H ,et al Pulse pressure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the progression of aortic wall calc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ntrolled hyperlipidemia[J] Hypertension,2004,43(3):536-540

[4] McEniery CM,Wallace S,Mackenzie IS,et al Endothelial function isassociated with pulse pressure, pulse wave velocity,and augmentation index in healthy humans[J] Hypertension,2006,48(4):602-608

麦冬的作用范文3

方法:用针刺、推拿加仰卧拔伸牵引扳法与针刺加推拿各治疗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与讨论:针刺、推拿加仰卧拔伸牵引扳法与针刺、推拿治疗相比,前者能缩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疗程、提高远期疗效、减低医疗成本。

关键词:板法针刺推拿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46-0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复杂、较常见的一型,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进几年发病逐渐趋向年轻化。由于先天发育不良,急、慢性损伤,而至颈椎间盘退变、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或颈部软组织结构继发退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出现阵发性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觉障碍等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弯到某一位置时诱发或加重。笔者近年来在本科室住院病人中,进行针刺、推拿、仰卧拔伸牵引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自2004年来在本科室住院病人中,经过颈椎X线片、CT或MIR检查,选择无推拿、扳法禁忌证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患者,依据住院确诊时间先后随机分成2组,各45人,其中男性43人,女性47人;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48.9岁;病程最短25天,最长36年,平均11年。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并经TCD检查有椎-基底动脉供血异常并存,结合颈椎CT、或MRI检查,排外有推拿及板法治疗禁忌证的患者,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组、对照组。

2治疗方法

2.1针刺取穴:风池、天柱、相应颈夹脊、颈白劳、百会、太阳、合谷、太冲,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肤,针刺得气后中等刺激,实证用泻法;虚证补太冲,加补太溪,留针30分钟,中间捻针3次。

2.2推拿:患者正坐,医者先分别按揉风池、天柱、天鼎、缺盆、肩内俞、颈白劳、百会、太阳、率谷等穴位约5分钟。然后,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滚法、一指禅推法放松颈项部肌肉约12分钟,再用拿法,拿揉颈项部并配合推桥弓约2分钟,随后使用轻柔的弹拨法,重点弹拨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约3分钟,拔伸颈项部结束手法治疗(手法参照俞大方主编《推拿学》[2])。

2.3扳法:采取仰卧拔伸牵引扳法,患者采取仰卧,全身放松。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部,以拇指按压于病变椎体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部作为“动点”,以术者托后颈的手为支点,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选择适当的牵引角度,顺势拔伸颈椎,持续牵引3~5分钟,使椎体间隙相应增宽,增加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张力,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活动头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改变关节间隙或复位,可根据病情需要行1~2次。

麦冬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左右;桡尺动脉;冠脉介入;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106-01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clinical value and security of coronary intervention by the left and right ulnar artery path. Methods: Select 2516 cases of coronary intervention by the left and right ulnar artery path operation in our hospital since 2004 and observe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operations and complications of coronary artery and the ulnar artery. Allen test and reverse Allen test of both hands are taken before operation, the puncture package of Japanese company Teromo is used for puncture and TR Band hemostasis balloon is applied for enswathement and hemostasis. Results: There are no conspicuous differences with the operation success rate, PCI success rate, clinical success, exposure time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Conclusion: Allen test and reverse Allen test of both left and right hand should be taken before the operation of coronary intervention by the left and right ulnar artery path. The left and right ulnar artery means four vascular approaches, which will greatly increase the options of doctors, reduce bleeding,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the suffering of patients and complete the intervention.

【Key words】left and right; ulnar artery;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mplications

自1989年Campeau等首次经桡动脉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术[1],Kiemeneij又于1994年将其应用于PTCA及支架的植入,使心脏介入进入新的纪元[2]以来,桡动脉入路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和采用。其相对股动脉入路在外周血管并发症较多、住院时间长、患者花费增加和舒适度低等方面优势明显。为观察左侧桡动脉、左右尺动脉入路与常规右侧桡动脉入路是否有相同优势,现将我院自2004年以来,经左右桡尺动脉途径共完成冠脉介入手术2516例,观察手术成功率、冠脉及桡尺动脉并发症等情况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4年11月至2009年11月我院共2516例经左右桡尺动脉行冠脉介入手术,其中经右侧尺动脉途径完成了19例手术(其中右侧桡动脉细小12例,右侧桡动脉穿刺失败7例),经左侧桡动脉途径完成了57例手术(其中右侧Allen试验阴性者15例,右侧桡动脉、肱动脉痉挛、闭塞、扭曲、细小31例,右上肢畸形、瘢痕等11例),经左侧尺动脉途径完成了13例手术(其中右侧Allen试验阴性左侧桡动脉细小者9例,左侧桡动脉痉挛、闭塞、扭曲4例),共89例为观察组。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完成了1653例手术,随机选择其中90例为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和围手术期治疗无统计学差异。

1.2 Allen试验和反向Allen试验:(1)检查者用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2)患者反复握拳和张开数次至手掌变白;(3)松开对尺动脉或桡动脉(反向Allen试验)的压迫,继续压迫桡动脉或尺动脉(反向Allen试验),观察手掌供血恢复情况,如果手掌颜色在10s内恢复正常,表明尺、桡动脉侧支循环良好,即为Allen试验或反向Allen试验阳性。入组所有患者均测试双手Allen试验及反向Allen试验。

1.3 方法:均采用日本Teromo公司的穿刺包穿刺,患者平卧位,手臂平放,并将手腕部适当垫高,以利于暴露穿刺部位。取前臂桡骨茎突上1.5-2.0 cm桡动脉搏动最强处或尺动脉豌豆骨突起上1~2 cm 内侧尺动脉搏动最强点为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采用日本Teromo公司的穿刺包穿刺,植入6F动脉鞘,两组均采用Seldinger技术和Judkins技术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导丝导管技术和术式均按照病人的解剖特点和病变特点进行选择[3]。术后拔除动脉鞘管,用TR-Band止血气囊包扎。术后4-6h逐渐撤除止血气囊。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手术成功率、PCI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无明显差异。

2.2 冠状动脉造影曝光时间观察组为(6±2.1)min;对照组为(5.8±2.5)min,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2.3 两组病人血管并发症 观察组有5例皮下瘀血,对照组有7例皮下瘀血,均于术后5-10日内逐渐吸收。2组均无血管闭塞、假性动脉瘤,穿刺部位感染、手掌供血障碍等情况发生。经统计学处理2组血管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经桡动脉PCI相对经股动脉具有出血和血管相关性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痛苦小、住院时间缩短和住院费用减低等优点,应该得到积极推广并成为各个心脏中心PCI的首选路径[4]。

虽然绝大多数冠心病介入诊疗均可以通过桡动脉途径得以实现,但如果出现右侧桡动脉细小、Allen试验阴性、穿刺失败、桡动脉或肱动脉闭塞、迂曲等情况多数术者可能改选用股动脉进行手术,增加了患者痛苦。如果术前测试了左右手的Allen试验和反Allen试验,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左侧桡动脉或者左右尺动脉,同样具有以上优点,而且我们临床观察表明左右桡尺动脉手术成功率、曝光时间、血管并发症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桡尺动脉相对较细,容易痉挛,右侧桡动脉穿刺失败后可以首选右侧尺动脉或左侧桡动脉,但如果插入鞘管后发现血管闭塞、迂曲只能选择对侧桡动脉或尺动脉,以避免影响手部供血。解剖研究表明[5],17%的右手和29%的左手的尺动脉直径大于桡动脉直径,所以经尺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可作为经桡动脉入路的补充,也可作为部分患者的首选穿刺血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路径。

左右桡尺动脉,四条血管入路,大大增加了介入医生的选择余地,一样能减少出血和血管相关性并发症、减少病人痛苦,完成介入治疗。随着介入器械的不断更新,手术医生的技术进步,经桡尺动脉入路行冠脉介入治疗技术一定会发展的更加丰富完美。

参考文献

[1] Campeau IG Percutaneous trans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89,16:3-7

[2] Kiemeneij F,Laalxnan GJ,Slagboom T,et al.Transradial Palmaz-Schata coronary stenting on an out patient basis:results of aprospective pilot study[J]. J Invasive Cardiol,1995,7,Suppl A: 5A-llA

[3] 周玉杰等主编.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6-293

麦冬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蛛丝; 亚急性缺血; 动物模型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0901-04

Subacute Bloodstream Blockade Effect by Supercontraction of Spider Silk

LI Lianda1,ZHOU Xiaohui2,WU Limao2,HAN Lei3,LI Yikui1,WANG Wei2

(1.Xiyuan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Beijing 100091,China;

2.Pharmacy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uangzhou 310058,Zhejiang,China;

3.Pharmacy College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alian 106600,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present study tried to make a new models of subacute ischemic disease by new material-spider silk. Methods: Femoral artery of rats was blocked with spider silk to set up the subacute ischemic model. Observation on ligated femoral artery lasted 10 days. Blood flow, systolic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oxidatively modified proteins in serum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ligation. Meanwhile, hist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femoral artery at different times were observed by HE stain. Results:We found that blood flow, systolic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femoral artery showed a descent tendency. Biochemical assay showed that oxidatively modified protein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first three days and reached peak on the 3rd day.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as a progressive procedure from partial to complete occlusion of lumen of blood vessel and there was possibility of recanalization at last in the occlusive vessel. Conclusion:Al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igation by spider silk might be applied to models of subacute ischemic disease such as subacute femoral artery ischemia.

Keywords:spider silk; subacute ischemia; animal model

局部缺血,即局部区域血流供应不足,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血管腔内阻塞、腔外组织压迫、血管痉挛等),可以导致局部组织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表现[1],很多疾病如心肌缺血、糖尿病型小血管病以及Buerger’s综合征等均由此引发。近几十年来,局部血管急性阻断一直是建立局部缺血模型最常用的造模方法。但是,目前通常使用的丝线结扎法是一种急性实验方法,它所建立的模型用于评价慢性或亚急性等渐进性发展疾病并不是很理想。

蜘蛛,节肢动物,蛛形纲,蜘蛛目动物的统称。有3.5万多种,遍布于全世界。蜘蛛丝做为一种天然动物蛋白纤维具有特殊的蛋白质二级结构,该结构决定了其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特性。蜘蛛丝纤维是自然界力学性能最优良的天然纤维蛋白,所具有的强固性、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是其他人造纤维材料所无法比拟的,蛛丝具有比钢丝更大的抗拉强度,与防弹材料Kevlar有着相同的数量级强度。由于其独特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缓慢的可降解性,使其成为近年来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十分感兴趣的一类特殊生物材料[2],在组织工程支架及固缩材料上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此外,蛛丝如果与水充分接触,将会收缩至原长度的50%,同时其机械特性亦会发生显著改变,即强度下降但弹性却渐进性增强,这种现象被称为“超收缩现象”,已有学者[3]对超收缩现象的分子结构变化机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正是由于蛛丝这种渐进性增强的弹性变化,决定了其有可能用于建立慢性或亚急性的局部缺血性疾病模型。

由此,笔者想到了采用具有超收缩特性的蛛丝为材料来结扎动脉血管,模拟冠脉的慢性缺血过程,从而为未来进一步将蛛丝应用于制作慢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进而动态观察其病理过程并进行机理研究打下基础。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将蛛丝或人造蛛丝开发研制成为冠心病心肌缺血动物造模中所需的新型生物材料。

蜘蛛的种类很多,大腹圆蜘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加之其产丝的腹囊较大,产丝量较大,因此,本实验研究中以大腹圆蜘蛛作为选用的蜘蛛品种。蛛丝的种类很多,收缩性最强的一般认为是蜘蛛拖丝[4-8],所以,在本实验研究中,笔者应用大腹圆蜘蛛的拖丝探索了制作SD大鼠亚急性后肢缺血模型的方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实验准备

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180±30)g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0只,模型组20只。按动物实验室标准条件[温度(23±2)℃;相对湿度(65±2)%;12h昼夜循环]饲养动物。标准动物饲料喂养,任意饮水。本实验中所用的SD大鼠购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用大腹圆蜘蛛(体重95~190mg)捕捉于杭州植物园,由浙江大学昆虫研究所鉴定。

1.2 动物模型的制作

在造模手术之前,在室温(23±2)℃和相对湿度(25±2)%条件下,用10cm×10cm的小塑料框架从5只大腹圆蜘蛛尾部将蛛丝盘绕下来,转动速度为1cm/s,该速度与蜘蛛在自然状态下吐丝结网的速度近似[9]。将10cm蜘蛛拖丝折叠5次而成一段2cm结扎用丝,备用。 大鼠在手术前晚禁食8h,手术当日采用45mg/kg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给药。大鼠麻醉后于左后肢内侧皮肤切开一纵向切口,分离股动脉两侧伴行的股静脉及神经,彻底暴露股动脉。将蛛丝以适当的力度缠绕于造模组大鼠股动脉共10周,最终形成2mm长的结扎点。对照组大鼠暴露股动脉但不进行结扎操作。术后缝合切口并消毒,肌肉注射青霉素(25万U•kg-1•d-1),从手术当日起连续注射3天。

1.3 血流量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测量

于术前、结扎即刻、结扎后1、2、3、5、10、20、30min采用Biopac多导生理记录仪(型号:MP-150,美国Biopac system公司)及超声多普勒探头(型号:CBI-202,美国Triton Technology公司)记录股动脉血流。将连接换能器的探针插入股动脉结扎点远心端10mm处,测定股动脉压力。测量完毕拔出探针后,出血点用凝胶海绵压迫止血。

1.4 血清OMP的生化测定

于术前、手术即刻、术后1、2、3、5日尾静脉取血,测定血清OMP含量。其生化测定方法参照相关文献[10-13]。血清中蛋白质浓度的测定则运用Lowry蛋白质定量法[14-16]。结果以nmol OMP/mg 蛋白质含量来表示。

1.5 组织化学染色

在造模手术后的第1、3、5、7、10天,每次随机选取6只大鼠(对照组2只,模型组4只),戊巴比妥钠麻醉,切除结扎的后肢,立刻放入福尔马林溶液中静置24h。乙醇脱水,二甲苯清洗后用石蜡包埋,10μm切片,HE染色。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均以±s表示,数据统计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行ONE-WAY ANOVA分析。

2 结 果

2.1 蛛丝结扎股动脉所产生的阻断效果

见图1。可以观察到用蛛丝结扎大鼠股动脉后,股动脉的血流逐渐减少、血栓形成以及机化的过程。

A.结扎前;B.结扎即刻;C.结扎后3h;D.结扎后1天;E. 结扎后3天;F.结扎后5天;G.结扎后7天;H.结扎后10天。各图中,箭头1所示的均为蛛丝结扎部位,箭头2所示的均为近心端,箭头3所示的均是远心端。 以上各图显示了蛛丝结扎股动脉所产生的渐进过程与最终结果。 图A为未结扎股动脉,箭头1所示的为预期结扎部位。图B中股动脉刚刚被结扎,箭头1所示的是股动脉被蛛丝缠绕的部位。图C是结扎后3h的股动脉,从图中可看出,股动脉结扎部位下游,血流量明显减少,但仍有部分血流通过。图D 是结扎后1天的股动脉。在它的结扎部位下游,已经基本观察不到血流。图E~H中,结扎部位上端血栓慢慢形成,结扎部位下游已经检测不到任何血流。图G中在结扎点的上端,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已经凝固了的血栓。图H显示,手术后第10天。

图1 蛛丝结扎股动脉所产生的阻断效果

2.2 模型大鼠股动脉血流量

见图2。可以观察到用蛛丝结扎大鼠股动脉后的30min内,大鼠股动脉的血流量表现为缓慢的渐进性下降过程。

蛛丝结扎30min内,大鼠股动脉的血流量表现为缓慢的渐进性下降过程。

图2 模型大鼠股动脉血流量变化曲线(n=10)

2.3 模型大鼠股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

见图3。可以观察到用蛛丝结扎大鼠股动脉后的30min内,大鼠股动脉的收缩压与舒张压表现为缓慢的渐进性下降过程。

蛛丝结扎30min内,大鼠股动脉的收缩压与舒张压表现为缓慢的渐进性下降过程。

图3 模型大鼠股动脉收缩压 舒张压变化曲线(n=10)

2.4 血清OMP的变化

见图4。可以观察到用蛛丝结扎大鼠股动脉后,血清氧化修饰蛋白含量在手术后的前3天上升,3天后回落的情况。

血清氧化修饰蛋白含量在手术后的前3天上升,3天后下降。

图4 血清氧化修饰蛋白的生化检测结果(n=10)

2.5 大鼠股动脉HE染色

见图5 。可以观察到用蛛丝结扎后,股动脉从部分闭塞发展为完全闭塞的渐进过程。

A~E各图中,箭头1所指为股动脉管壁,箭头2所指为股动脉血管腔,箭头3所指为结扎蛛丝。以上各图显示了蛛丝结扎股动脉所产生的渐进过程与最终结果。A.结扎前的股动脉。图中见股动脉管壁清晰,未见白细胞浸润。B.结扎后1天的股动脉。由图可见在蛛丝和血管壁之间存在大量的白细胞。C.结扎后3天的股动脉。可见在股动脉结扎部位附近的血管腔内,白细胞和红细胞聚集并阻塞管腔。表示蛛丝结扎处形成的血栓,白细胞占有很大的比例。D.结扎后5天的股动脉。由图可见,结扎部位分布着大量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将血管管腔几乎完全阻塞。表示阻塞管腔的红细胞与白细胞夹杂的血栓,表示残存的管腔(这并不表示股动脉存在畅通的血流)。E.结扎后10天的股动脉。由图可见,血管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闭塞之后,血栓(表示的部分)出现再通现象,有一部分的血管管腔再次形成(表示的部分),但这时活体状态下的股动脉仍不存在畅通的血流。

图5 大鼠股动脉的HE染色

3 讨 论

蛛丝有着非常卓越的弹性和自收缩性能。古代的中医外科医师使用蛛丝来结扎切除病人皮肤表面的赘生物,其可以有效并且毫无痛苦地产生7~10天持久的慢性切割作用,疗效确切。因此,本研究以10天作为观察周期,利用蛛丝特异的自收缩特性制作股动脉结扎致缺血动物模型。

目前的缺血性疾病动物模型大多只适用于急性缺血和急性缺血再灌注实验研究。这些缺血模型普遍存在局限性,原因在于大多数缺血模型动物都会非常快速的建立起有效的侧枝循环,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血液的正常灌注[17]。所以有学者认为简单的结扎股动脉或者髂动脉并不能造成肢体局部充分的缺血[18]。正因为如此,动物的急性后肢缺血模型和临床上人类肢体的慢性局部缺血疾病之间的可比性并不是很好。相反地,亚急性或慢性的缺血过程可能更接近于临床。

本实验中明确地观察到了蛛丝对血管的亚急性机械结扎作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与组织结构异常。笔者的观察证实:用蛛丝结扎血管、阻断局部血流是有效的,血压和血流量都呈现出亚急性的下降过程。在结扎即刻,血管即开始出现比较缓慢的、渐进而明确的狭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持续大约30min。之后,由于血流量已下降到较低水平,因此不再出现明显下降。在术后1~10天,HE染色显示出结扎血管逐渐呈现出完全闭塞的状态,并逐渐形成血栓以及血栓的再通,这些亚急性的组织缺血表现表明本实验在制作血管阻断性缺血模型上是可行性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蛛丝对血管,即使是象大鼠股动脉这类比较粗大的血管,也具有确切的结扎作用。其次,蛛丝的结扎过程是一个渐进的亚急性过程,而非立即的完全阻断。在本实验中蛛丝所表现出来的亚急性渐进阻断过程并没有象蛛丝对体表赘生物的结扎切割过程那样长和缓慢。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蛛丝的质量、结扎的手法以及局部组织特性等,例如干燥条件下结扎体表赘生物与湿性体内环境下结扎血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后续研究中,笔者还需进行进一步试验,采用包括生物工程合成蛛丝在内的其它种类蛛丝,探索更为合理科学的手术技术,并在机体的不同组织不同管径的血管局部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1) 建立蛛丝结扎研究的标准流程:统一蛛丝采集、折叠和结扎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等标准,使各项操作流程标准化,保证重复性,并将这些标准流程扩大到其它种类蛛丝的研究;(2) 扩大蛛丝结扎的使用范围:进一步研究蛛丝结扎对不同动物、不同组织、不同管径血管的影响;(3) 通过药物评价进一步验证蛛丝结扎造成的慢性缺血模型效果。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PS, McCarty WL,Patophysiology. Clinical Concepts of Disease Processes[M]. 2nd ed.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2.

[2] 李敏,黄建坤,涂桂云,等. RGD-蜘蛛拖丝蛋白聚合物的生物合成与纯化[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4,21(6):1006-1010.

[3] Holland GP, Lewis RV, Yarger JL. WISE NMR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cale heterogeneity and mobility in supercontracted Nephila clavipes spider dragline silk[J]. J Am Chem Soc,2004,126:5867 - 5872.

[4] Xu M, Lewis RV. Structure of a protein superfiber: spider dragline silk[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0, 87:7120-7124.

[5] Huemmerich D, Scheibel T, Vollrath F, et al. Novel assembly properties of recombinant spider dragline silk proteins[J]. Curr Biol,2004, 14 :2070-2074.

[6] Dong Z, Lewis RV, Middaugh C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pider silk elasticity[J].Arch Biochem Biophys,1991, 284 :53-57.

[7] Augsten K, Muhlig P, Herrmann C. Glycoproteins and skin-core structure in Nephila clavipes spider silk observ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J]. Scanning,2000, 22:12-15.

[8] 李敏,章文贤,黄智华,等.蜘蛛拖丝蛋白基因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生物工程学报, 2002,18(3):331-334.

[9] Bell FI, McEwen IJ, Viney C. Fibre science: supercontraction stress in wet spider dragline[J]. Nature,2002, 416:37.

[10] Dalle-Donne I, Rossi R, Giustarini D, et al. Protein carbonyl groups as biomarkers of oxidative stress[J]. Clin Chim Acta,2003, 329:23-38.

[11] Levine R L, Garland D, Oliver C N, et al. Determination of carbonyl content in oxidatively modified proteins[J]. Methods Enzymol,1990,186:464-487.

[12] Levine RL, Williams J, Stadtman ER, et al. Carbonyl assay for determination of oxidatively modified proteins[J]. Methods Enzymol, 1994, 233: 346-357.

[13] Lowry OH, Rosebrough NJ, Farr AL, et al. Protein measurement with the Folin phenol reagent[J]. J Biol Chem,1951,193:265-276.

[14] Buss IH, Chan TP, Sluis KB, et al. Protein carbonyl measurement by asensitive ELISA method[J]. Free Radic Biol Med,1997,23:361-366.

[15] Iskra M, Majewski W. Activities of copper, zinc-superoxide dismutasein erythrocytes and ceruloplasmin in serum in chronic ischemia of the lower limbs[J]. Int J Clin Lab Res,1999,29:64-67.

[16] Oliver CN, Ahn B, Moerman EJ,et al. Age-related changes in oxidazed proteins[J]. J Biol Chem,1987,262:5488-5491.

[17] Lundberg G, Luo F, Blegen H, et al. A rat model for severe limb ischemia at rest[J].Eur Surg Res,2003, 35:430-438.

[18] Hong JH, Bahk YW, Suh JS, et al.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ischemia in rabbit hindlimb[J]. J Korean Med Sci,2001,16:630-635.

麦冬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彩超;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3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73-02脑卒中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出血性损伤和脑部缺血,并且多发于老年人群,通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其疾病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应用彩超检查中,通过判断斑块的特性和粥样硬化的特性进行诊断,并可为相关疾病提供辅助信息[1]。本文就以在本院治疗的78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动脉彩超检查情况,分析其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和分组资料选自2012年4月――2013年8月在我院救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将其作为研究组。其中男53例,女25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2±9.37)岁,病龄23天-4年,平均病龄(2±6.34)年,并且所有患者均存在明显的临床表现,通过CT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选取健康志愿者和非心血管疾病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4例,女24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3±10.2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并通过血管分析软件实施相关的分析。取样的容积为2-4mm,并将声束和血流的夹角确定为小于60度。在检查时,让患者采用平卧位,并将其颈部充分的暴露,应用探头轻轻的触碰其皮肤,走形方向在颈根部胸锁乳突肌和气管间进行,采用自上而下的,并且连续的进行横向、纵向的扫查。对颈总动脉的远端、中段和近端依次实施检查,继而检查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动脉的分叉处。

主要观测的指标为距离颈总动脉分叉前约2cm处的CAA内径;测量分叉后方1cm处的ICA内径;并观测颈动脉中的中膜厚度(IMT),并且其正常值应小于1.0mm若是大于1.2mm,则可将其视作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同时,还需观测斑块所处的位置的回声、形状、大小等特点,还需观察官腔狭窄的程度。

1.3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诊断标准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诊断标准参照:①轻度狭窄:内径的减少程度小于50%;②中度狭窄:内径减小于51%-99%;③闭塞:内径减少100%[2]。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分析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组中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为63例例,发生率为8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0%;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官腔轻度狭窄的发生率为29.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6%,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为一类全身范围内的慢性疾病,患者产生病变时,能够累及到身体循环中大中型的动脉,特别是脑动脉、冠状动脉动脉和主动脉最容易受到损害。动脉硬化的基本病理,主要表现为动脉的内膜类脂质沉积,进而逐步的产生钙化、内膜增厚和血栓形成等症状,最终造成官腔闭塞,或是狭窄。因为颈动脉作为心脑连接的主重要管道,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观测,能够直观的反应出脑动脉病变发生的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通常发生于就动脉分叉处,该情况的存在,与该处血流的流动特点具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其血流具有流速缓慢、紊乱的特点。

根据大量的研究证明颈动脉粥样斑点的存在与脑卒中的发生具有较大的关系。同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扁平斑块的超声检查中,其回声表现得比较均匀,能够紧贴在管壁上,一般不会存在脱落的现象。而硬斑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斑,表现得比较稳定,对患者的危害性较小,并且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软斑通常呈松散状的分布,并且其表面呈现不规则的变化,对于不存在回声并且边缘较低的溃疡斑,通常会存在出血现象,并且发展相对较快,属于不稳定类型的斑块,并且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栓子的重要来源[3]。

在本次研究中,分析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组中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为63例例,发生率为8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0%;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官腔轻度狭窄的发生率为29.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6%,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的产生不但与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质有关,并且还与颈动脉的管道狭窄程度具有较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结合高档彩色超声诊断仪的应用,有助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范围、位置和病理类型等的观察,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进行较好的预测。并且其应用具有可重复和简便易行的特点,可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较好的预后价值提供参考。同时,对于无明显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能够帮助其检出,进而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丁作鹏,何年安,赵志宏,章生龙,刘力,程昱,隋秀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及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3,2(10):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