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平庸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拒绝平庸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拒绝平庸作文

拒绝平庸作文范文1

本文通过分析2011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在阅卷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考场作文的一些雷人现象,在审题立意等方面为考生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鹰能飞翔于蔚蓝的天空,不与小鸟共舞,是因为它拒绝平庸;鲸鱼能翱翔于大海,不与虾为伴,是因为它拒绝平庸;虎能怒吼百川,成为森林之王,是因为它能拒绝平庸,在人生中我们应该拒绝平庸,才能获得人生的辉煌。”

“妈妈是个女子。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外公便不让她读书。”

2011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为《拒绝平庸》,这是摘录于两篇作文中的话。

第一段话看起来整齐华丽,很能吓唬人,实际上是以表面上的热闹华彩与假深沉,来掩盖内容的空洞无物与内心的贫瘠,既不合事实,又不合情理。第二段话是典型的废话。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都不相信这些是读书十二载的高三学生所写,这种识见能力,这种遣词用语的水平,触目惊心!像这种雷人的见解和用语现象,几乎贯穿于整个阅卷的过程中,阅卷场上不时会听到阅卷老师强忍不住的笑声。“感谢”这些考生给我们紧张严肃又劳累的阅卷生活,带来轻松。但作为阅卷老师,笑完以后,更多的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思,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考生怎么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是什么使他们见识如此低俗平庸?是什么使他们的视角如此狭窄封闭?是什么使他们的语言如此平淡寡味?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考生平时阅读少、思考少、写作少。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就要提高语文素养,作文素养,在平时要多读多思多写。读多就识闻广博,思多就缜密深刻,写多就流畅恣肆。

针对考场作文的一些雷人现象,在审题立意正确前提下,特提出如下的应对措施。

一、题记能揭示主旨,忌不着边际

许多考生喜欢在作文的开头写题记。恰当的题记能指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常常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清人李渔说得好:“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题记主要有点题式、映衬式、悬念式和交代式等形式。

精彩的题记能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样,先让“一枝红杏”带给人春的好信息。如:“一个人想平庸,阻拦的人很少;一个人想出众,阻拦的人很多。”“世界的大小,有时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用在《拒绝平庸》上,都精彩恰当。

而差的题记或如佛头着粪,或见一斑而知全文之烂。如:“平庸≠平凡,这我知道。”“要问大千世界什么人最多,无外乎平庸之辈。”“蛹与蝴蝶,毫无疑问,我选择后者。”以上三个题记就有点废话连篇,不着边际,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二、描写要抓住特征,忌粗疏荒谬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抓住特征,具体形象地把描写对象(人、事、物、景、环境)的存在和变化(状态、变化的情态)精细地描绘出来,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像《祝福》中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描写,《背影》中父亲的背影的描写都很传神逼真。

三、引用能恰到好处,忌出现硬伤

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诗文名句,既能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又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增加作文的文化底蕴。

“柏拉图说:‘任何的成功,与战胜自己的成功相比,都微不足道。任何的失败,与失去自我的失败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刘新吾说:‘麻雀有麻雀的领地与快乐,这些并不是老鹰的生活能给予的。’”

这些引用足见考生读书之广,运用之巧,对《拒绝平庸》很有说服力,很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而下面的引用要么篡改原文,要么弄错作者,这些硬伤严重削弱了说服力。

如“天下兴亡,匹女有责”,看样是女生写的,就写成“匹夫有责”也不会让人误解。

“‘仰天大笑出门去,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李白也曾被贬失意”,则是混搭诗句了。

“鲁迅曾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把大家耳熟能详的、但丁说的话,张冠李戴,移到鲁迅头上。不忠实于原话,弄错作者都是引用的大忌!

四、事例能证明观点,忌乱贴标签

据说有80%的考生写议论文,可能是它容易写吧。可是真能写好的人并不多,其中很多问题就出在论据上,把命题当标签,随随便便地就贴在某些有名望的人或有影响的事之上。或者弄错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者编造虚假材料。如有些考生写道:

“爱因斯坦的跌宕人生,不也正是拒绝平庸,追求平凡人生最好的例证吗?”

有人写鲁迅“留学日本,回国之后,他便行医救人,后来,他发现中国人多病于心,心中有恙,人则不强,人不强则国殇,于是鲁迅毅然选择弃医从文拒绝平庸。”

有人把曾子杀猪的故事说成他的妻子杀猪的,把瓦特说成是“中国杰出的发明家”等等,这样的论据怎么能证明观点?这样的文章怎么会得高分呢?

五、结构能合理顺畅,忌简单紊乱

所谓结构合理顺畅,下笔之前能有整体的构思,最好列出提纲,要有文体意识,忌写成“四不像”。

有些考生头脑中没有起码的大纲,看一看题目就动笔,写了开头再想下一段,没有整体的意识。或拖泥带水地“绕圈子”,或东挪西凑地“填格子”,生拉硬扯完成800个字。结果就造成文中脱节、重复、散杂的情况。

写议论文不写成有深度的递进式、正反鲜明的对比式,而多是简单地分解成三个平面的并列的分论点,加一些材料完事。“拒绝平庸,需要1、2、3。”“拒绝平庸,可以A、B、C。”这样的句式比比皆是。如:

“拒绝平庸,要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拒绝平庸,要有一颗耐得住平庸的心;拒绝平庸,要有光彩后超脱平庸的心。”

“莲花能出淤泥而不染,因为它有坚守,所以能拒绝平庸;滴水可以穿石,因为它有坚守,所以能拒绝平庸;小草能破土穿石,因为它有坚守,所以能拒绝平庸。”

六、说理能符合事理,忌莫名其妙

议论文的核心在于阐明道理,以理服人,理是否说得深刻透彻,这是衡量议论文质量的关键,但同时也要让议论语言生动活泼,让枯燥的说理文采斐然,使读者乐于阅读。因此就得有逻辑地说话,有联系地说话,学会深入、有见识地说话。

“金龟子游荡草原,缱绻的目光锁住的是几个粪球,却忽略草原的地大物博,于是终日沉浸在裹腹的满足之中,沦为逐臭之夫。井底之蛙贪图井底的安逸,拒绝奔赴大海的怀抱,甘愿碌碌一生,成为别人的笑谈。而雄鹰拒绝平庸,以荆棘为房,削去对家的依恋,以瓦砾为食,炼就尖锐的长嘴,重洗自然法则。拒绝平庸,雄鹰矫健的翅膀划破长空,问鼎苍穹,激起人类我主沉浮的斗志。”既不顾动物习性,一味苛求,又不合事实,任意拔高或贬低,很是没有道理。

而精彩的说理总是朴素中蕴含哲思,平淡中富有深味,如:“人生并不要做独一无二的太阳,那满天闪烁的繁星难道是平庸吗?它们总是平凡却又各放光彩罢了。”“青草平凡,但它绝不平庸,根在土中,心却向着蓝天伸长。愿做一株小草,平凡的身躯中发出‘拒绝平庸’的呐喊。”

七、用词能贴切传神,忌生编乱造

遣词用语能很好地反映考生的语文功底。“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吕叔湘语)

使用修辞,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如排比能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等等。华丽齐整是美,平淡素朴也是美。有时用妥一个字“而境界全出”,有时改动一个词而尽得风流。

“平庸是什么,平庸是古代动乱时期的归隐热,平庸是方兴未艾的超女热,是骡子是马都敢拉上台面叫唤两声;平庸是东施效颦,平庸是瓦釜雷鸣一般的爆炸头……还自然一个本色,我们要拒绝平庸。”形象生动地批评了各种平庸,对比鲜明,振聋发聩。

“平庸是花,拒绝是严冬。平庸是鱼,拒绝是水。”

“平庸就像机器,没有油,吱吱哑哑,发出杂乱的吵闹声。”

“鲜花终究要插在牛粪上,于是我妈决定嫁给我那平庸的父亲。”这些比喻读后的感觉是什么?胡言乱语罢了。

八、抒情能有感而发,忌无病

抒情就是在记叙文中抒发对人事景物的思想感情,用褒扬、赞美或感叹的语气表达作者的感受。它的作用是表明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借以加强记叙的深度,揭示文章的主旨。它是建立在记叙的基础上的,忌无病,也忌不合情理。

“不在乎高,不在乎远,会飞就是鸟;不在乎快,不在乎深,会游就是鱼。平庸不会让鸟儿飞翔,不会使小草拼命生长,平庸更不会让梦想开花。”前后有什么联系呢?鸟儿飞翔,小草生长和平庸有关系吗?

“此时的我惭愧了,难道一个乞丐连享受阳光也要带有一颗乞讨的心,难道我的眼光就那么平庸,只把乞丐定义成要饭的,树儿在嘲笑我,鸟儿在嘲笑我,嘲笑平庸。”

这是考生有一次看到在草地边晒太阳的一个乞丐,出于同情就往罐子里扔了一元钱,结果那个乞丐追上来还给他了,抒发的一番感慨。合乎情理吗?大家认为向乞丐施舍是平庸吗?相信中国会有如此有品位的乞丐吗?

九、故事能曲尽其妙,忌简单图解

《考试说明》要求“构思精巧”。怎样才能精巧?用作家王蒙的话说就是“亏他想得出来”。

清人袁枚则说:“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就是说写文章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尺水兴波。故事写作尤要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悬念迭出,跌宕起伏,妙趣横生,使观文者蹙眉才舒,又屏息凝神,随情节的变化、人物的悲喜而惊惧、忧虑,欢欣、狂喜。

如满分作文“和尚指点画家”,考生描写了一个画家“拒绝平庸”的过程,阐发了不仅画画要用心,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用心,才能超越平庸。

而很多考生要么用伪情感或假故事来制造深刻;要么走不出“小我”的境界,只会通过叙写一个小故事来表达一下内心的感受,简单图解一句预设的话语或道理。故事本身就“浅”,表达的感受自然也“弱”,阐发的道理也“陋”。

有的用父亲种桃子过程,最后通过父亲之口说明什么是平庸与不平庸:“很多桃子长的又大又红,看似喜人可口,实则毫无甜味,而恰恰那些带着疤痕不甘平庸的桃子,却是最甜的呀!桃子不甘平庸,人也一样啊。”

有的则编了个小故事,最后,“父亲(或母亲、爷爷等)常说一句话:‘人可以平凡,不可以平庸。’”

十、结尾能耐人寻味,忌空喊口号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作文中的收尾也是如此。

收尾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音乐,一曲终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荡,缭绕。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这样精辟的话:“我构思的习惯是,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尾。一件艺术品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最后的工作是否恰当。最后的一句台词,最后一笔油彩等,最容易成功和最容易失败之处往往都在这里。”

考场作文结尾的不足情形:记叙文中结尾“简单”,缺少构思;散文中结尾长篇大论,“画蛇添足”;议论文中语言平淡,点题不足,软弱无力。共性问题是字数不够,口号来凑,常见的是“同学们,让我们……吧”。

聪明的考生能在结尾做到或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或抒发感情,动人心弦;或升华思想,给人启迪;或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总之能富有文采、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如:

“只有抬头才能看见星星,只有行动才能追逐梦想,只有拒绝平庸才能使梦想成为现实,才能在崎岖的山路上采撷成功的花朵。”

拒绝平庸作文范文2

正文:

我们不能选择出生的方式,不能象尧舜那样,出生时就可以将天地之间的精华尽纳于皮囊之中;不能象项羽那样,生有两个瞳孔;也不能象刘备那样,大耳垂肩,双手过膝;我们不能选择门第;不能选择父母;不能选择儿时的玩伴;不能选择家乡的水土……

我们有太多的不能,我们没有诸葛孔明的天赋,也没有玉皇大帝的法力,我们是是平常的肉身,地位卑微;我们是凡世的轻尘,不名一文;我们卑微,但不卑贱;我们弱小,但不能无为;谁也不能剥夺我们纯洁的灵魂,谁也不能扫除我们的崇高的智慧,我们是人,就要活得高贵!

我们高贵,因为我们的头颅始终向着太阳初升的方位;我们高贵,因为我们的亲朋好友让我们欣慰,我们高贵,因为贫瘠的土地给了我们独特的文化品味……我们不需要施舍,更不需要上帝的期许,在明如夏花、清如秋水的人间里,我们永远是快乐的神!

我们是快乐的神,所以,我们永不自卑。虽然我们平凡,但是我们不能平庸地错过每一次欣赏美丽风景的机会。

曾经几时,沧海变成了桑田;曾经几度,岁月蹉跎凝固;人类的文明如诗如画,点点墨迹,轻轻涂鸦,你我的踪迹就像隐匿在枝干后的那朵梅花,不被人注意,不使人惊讶,甚至有点残败、有点暗淡、有点凄苦、有点迷惘……但是,在万木凋谢、冰雪消融、严寒彻骨的冬天里,我们用我们的纯洁、用我们的血液向人们渲染着信仰意义、报告着春天的消息……

我们并不伟大,但是,我们拒绝了平庸!即使在历史的画卷中,我们成了那画中的空白,我们也不后悔,因为,正是这空白让这画面具有了想象的空间和人性的回归!

我们拒绝平庸,天地因此变得奇伟;我们拒绝平庸,人生因此充满生机。面对形形世俗众相,也许我们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命运的前程,但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拒绝平庸;面对各式各样的热嘲冷讽,也许我们狭隘的思想像蛰伏出笼的冬虫,顽强地噬咬着自己的心灵,但请在电闪雷鸣中看我们的行动:拒绝平庸!

滚滚长江东逝水。平庸的生命犹如被污染的河流,四周洋溢着恶臭,没有激情、没有光明,碌碌无为,悄然无声,等待着命运的青睐,等待着善良的支援,最后,平庸将四周的草木毒死,将林中的小鸟迫害,最后,生命之树因为平庸而枯萎凋零、不足挂齿……

平凡地生,但不能平庸地死,这是我们生命的宣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何去何从,人心自知。选择了平庸,就将自己的生命光华深埋在了地下,天长日久,黯然失色,日久长天,再无锋芒。

拒绝平庸,需要勇气,因为,生命是为勇敢者创设的情境,里面机关重重,险象丛生,但又婀娜多姿,像《聊斋》里的狐精鬼妹,艳丽充满诱惑,你如果简单地投怀送抱,贪图享受,那么,平庸的死,就是唯一的结果。反之,如果你志向远大、气势恢弘、信念坚定、义无反顾,那么,我们将不再平庸。

拒绝平庸作文范文3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反思;作文教学

一、高考作文题受到批评所引起的反思

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一出,总会招致骂声一片,尤其是作文,似乎全社会人人都可以参与批评。批评多并不代表试卷的质量不好,相反,能引起争论与思考,本身就是高考的社会效应,这也恰恰说明了语文试卷在人们心中的分量。201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拒绝平庸”出来以后,引来无数的批评。笔者整理了以下几种情况:

1.批评作文主题先行

江苏卷的命题者可谓煞费苦心,生怕学生审题偏差,误了人生十分重要的一场考试,因此给了学生明确的指向性,希望扶着他们走路,让他们走得更稳一些,然而这却成了诟病最多的地方。

其中不乏幽默的调侃,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把《拒绝平庸》评为“最平庸的题目”,有着“最便宜的思维和最不费吹灰之力既安全又保险的诸多特性”。

也有中肯的分析与期望。北大教授温儒敏就指出:有些省区市的作文题“指向性”太明显,例如:《拒绝平庸》《总有一种期待》《时间在流逝》等,考生可能早有准备,容易套题,也容易落入“文艺腔”一路。我赞成高考作文尽量往理性思维和开放性方面靠一靠。

2.批评文体倾向性过强

从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阅卷情况来看,写记叙文的得分普遍高于写议论文的。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也经常呼吁学生写体现高中生真实生活、感受和思想的记叙文。

但诚如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所说:“拒绝平庸”这个题目文体倾向性过强,常规记叙文很难操作。“平庸”指“寻常而不突出,平凡”,一个人是否“平庸”,非一时一事所能显示,而要“拒绝平庸”也非一朝一夕可见效,故而以叙一人一事为主且以描写见长的记叙文很难承载这样的过程。这就逼着考生一窝蜂扑向议论性文章,而议论性文章因为立意的限定也很难见出考生认识的深度。

3.批评引导学生说假话

不得不承认,“拒绝平庸”的思想确实能够代表很大一部分考生的心声,他们渴望不平凡的生活,因此三年来苦苦奋斗,为的就是金榜题名,出人头地。然而主题已定,必然限制另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为了谋求一个安全的分数,势必有大量的学生在“拒绝平庸”的大帽子下,不敢显露自己的真面目,只能说些违心的套话,大话,夹起尾巴做人,最终,我们的考生不过就是“平庸”的考生。

吉林卫视“天天五味评”栏目主持人梁宏达一针见血地指出:“拒绝平庸”就等于让学生里边一部分相对来讲承认自己很弱小,承认我自己不愿意去经历大风大浪,我愿意老老实实过一辈子的学生,写出“拒绝平庸”这种假话,这就是标准化答案!这样的捆绑,捆绑不出优秀学生,相反只能捆绑住他们的自由和想象力,这样的做法,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二、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拒绝平庸”

社会对于语文高考作文题的关注与批评,恰恰让我们语文教师有种深深的使命感。我们要学会批评,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面对高考考题,我们也确实有资格批评甚至谩骂,但是这之后呢?我们不能只图口舌之快,面对问题是否更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语文教师应该做和可以做的事情呢?

首先,仔细审视这些批评,实际上指出了很多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一是一种从上而下的力求保险而毫无创新的教学意识;二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问题;三是知识教育的僵化导致学生思想僵化的问题。这里固然包含着体制的问题,但作为整体中重要环节的语文教师的作用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平庸的语文教师必然培养出学生平庸的语文水平!

其次,这些批评意见以及2011年江苏省语文高考作文题为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起到另一个作用,那就是让我们思考如何做一个不平庸的语文教师,努力教出不平庸的学生?这才是看过批评之后我们应该做的事。

1.如何做不平庸的语文教师

(1)用广泛的阅读开阔视野

“语文老师把精力都放在做题目上了,书也不读了,教出来的学生能好到哪里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题海战术不仅把学生卷进了习题的漩涡,更把语文老师也拖进了那个黑洞。学生科目繁多,而教师是教育教学以外的杂事众多,将师生推到了阅读的荒原。而一个不爱阅读的语文老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很老土的一句话,却是真理。读书的过程,就是用前人的头脑充实自己头脑的过程,便是提升智慧甚至再造生命的过程。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灵体悟,那力透纸背的情感,那飞扬的文字,任你驰骋想象,极尽冥思,于是我们才能得到新知,颐养性灵,茅塞顿开。

语文教师的智慧,不仅仅来自于生活的体验,也不仅仅来自于科班学习的知识,更来自于阅读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要做一个不平庸的语文教师,就一定要为自己腾出阅读的时间,去开阔自己的视野。

(2)要用深刻的反思提升自我

以研促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途径。但铺天盖地的教育教学论文,究竟造就了多少个高水平的教师呢?

突然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盛产博士,却出不了大师?根据媒体披露,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们成了最盛产博士的国度。可是,随着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大师的辞世,下一个大师又在哪里?

其实两个问题的根本是一样的,功利化的思想主导了博士教育,也主导了教师发展方向。为评职称、为晋级……无非是追名逐利。

一个平凡岗位上的教师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但要我们有深邃的目光,平静的心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反思。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反思,一次作业的批改也可以反思。不做大而空的高谈阔论,只从小处入手研究,也许我们也可以走出平庸的行列,在教师的岗位上散发出哪怕yulu.cc的光与热。

2.用有效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作文题的好坏固然能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发挥,但是再平庸的作文题也可以写出不平庸的文章来!

有很多语文教师主张作文“无为而治”,认为与其乱作为,不如不作为。这话确实不错,所以作文教学一定要有效地作为。

(1)加强文体规范训练

因为过去几年很多创新形式的文体在高考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使得许多学生想要投机取巧,寄希望于别出心裁的文体,如书信体、寓言体等,殊不知创新的前提是要懂得规范。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文体规范训练显得格外重要。

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两种文体是记叙文和议论文。

但作为高中生,如果只会写一人一事的简单记叙文显然是不行的,在训练中,笔者特别强调要学生学会写复杂记叙文。

所谓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再局限于只叙述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结局,而通常是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件组成;第二,使用的表现手法更为复杂,即要求运用各种描段,使人物或者事件生动活泼起来;第三,在表达方式上的复杂了,要求做到记叙、抒情和议论综合运用,即所谓夹叙夹议兼抒情。

用形象的说法,复杂记叙文更像是“主题照片墙”。围绕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片断,采用适当的顺序,加以不同的点评与说明,重新构成画面丰富、主题鲜明的内容。这里最重要的是片断的结构。首先,要有贯穿始终的线索,这样材料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是片断的顺序,可以是层递式也可以是并列式,以层递式为佳,辅之以情景交融式和点面结合式。

议论文的训练中,很多教师过分强调一个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的形式,却忽视了议论文本身是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是存在现实意义,而不是摆一个议论文的架子的。事实上,议论文的思想性要远远高于形式的价值,即便用最常见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也能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来的。当然一些技巧也是要注意训练的,比如论证的方法,大多数学生熟练运用的是例证法,一例一议的文章十分多见,如果能够变化使用喻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等,文章就更具阅读性,也自然能够让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

(2)注重“三读”

所谓“三读”,是读书、读生活和读内心。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好文章的关键还在于思想内容,而来源就在生活中,书本里和自己的内心。读书,丰富自己的人生,开阔自己的视野;读生活,用一颗懂爱的心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读内心,让学生敢于真实地表达自我。

参考文献: 

[1]盛玲.复杂记叙文的结构调控[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9). 

[2]郭凤霞.重视文体规范,关注现实生活[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2). 

拒绝平庸作文范文4

我们改变不了平庸,因为“平庸”不是个变数,而是个定数。

然,你会说:只要活出最美的自己,把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便不是平庸。

这是所有作文要用到的话语,却有几人真正思考过这句话。你会和别人一样读完高中,甚至大学,也许你会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个美满的家庭,你会一度以为你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然,若你静下来,用自己的心去想,去思考,你便会发现这种生活,与十二亿多人无任何不同的人生轨迹。

平庸,是个定数。

因为所有人的生命轨迹前半段是一模一样的,小学,初中,大学。也许有的人拒绝平庸,他读了一个不错的大学,找个一份较好点的工作。有的人则会自己创业,这或许失败率更高,也许在别人眼里甚至是不可理喻,但,这就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路,这才是摆脱中国式平庸的办法,这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有效的。

而,成功过后的花朵,所有人指看到了它的姹紫嫣红,却没有注意到它那妖艳的颜色却是在开放过程中因磨砺而渗出的血花!

拒绝平庸作文范文5

在议论文中,鲜活新颖的材料的灵活运用在论证中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却经常发现,要么缺少可以恰当证明观点的事例,要么使用的还是陈旧老套的事例。所以,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怎样让自己的作文中的材料鲜活生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构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可以储存鲜活材料的宝库,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轻松拿出、自如使用呢?

一、 从课文教材中归纳材料。

十几年语文学下来,单是课文也学了几百篇,可是写起作文来为什么还是觉得没有材料?那么多经典的文章学完就放在了一边,却没有想着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实在可惜。比如作文《守护信念》,很多同学依然在谈屈原、司马迁是如何守护信念的,如果回顾一下我们高中的课文,必修

二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琼珊对于常春藤叶的寄托就是一种对于信念的寄托,而贝尔曼冒雨画出藤叶也是帮助琼珊守护住了信念;也可以使用必修三《五人墓碑记》中五人对于道义的坚守;甚至可以使用《品质》中老鞋匠格斯拉先生对于做鞋手艺以及品质的坚守来作为材料。这样的材料相比较来说就会新鲜生动得多。

我们的选修教材,像《〈史记〉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如果仅仅是作为文言文学习,学过后就放在一边也是得不偿失的。我们要学着将书中的一些事例、材料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在写作文时方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例子。比如作文《诚信的力量》,大部分同学想到的常用的总是关羽千里走单骑、海尔集团张瑞敏砸掉不合格产品、三鹿奶粉等,如果能将学过的文章准确使用自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史记〉选读》中的“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就是一个鲜活的因管仲使齐桓公守信用而带来巨大功效的例子,也可以使用《屈原列传》中的例子:楚国原来与齐国交好,却因贪图秦国土地而断绝了与齐国的友好关系,受骗后与秦国交战大败而齐国也不援救楚国,楚国困窘不堪。这样一个丧失了诚信的反面的例子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而感到新鲜。

除了语文教材外,配套的教材《语文读本》也是绝佳的素材来源,如果能够耐下心来读一读,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寻到许多新鲜的事例的。其实我们可以将三年的课文内容做一下梳理归纳,比如必修教材一到五中的每一个专题都是有主题的,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事例,将这些事例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积累下来,就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鲜活材料。

二、 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

例文一 拒绝平庸并非是一味地盲从时代潮流的脚步,也不是故意地与大众的认识相忤逆,而是清醒地活着,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精神。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顺从内心的指引,追寻自身的梦想,而舍弃了人们所认为的“好工作”,孤身来到巴黎,克服病痛折磨,最终自我流放到一座小岛,创作了足以震惊世界的名画。他没有只满足于地上六便士的眼光,而是追逐着心底那轮明月的清辉,拒绝了平庸,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例文二 我是一块平庸的石头,生于荒山中,我有一个生于茅房的石头老弟,人称又臭又硬;也有生于青埂峰的石头老兄,人家背后刻着一部什么《石头记》,挺有名气的。我是既没臭气,也无名气,平平庸庸,风吹雨淋,真是石头比石头,气死石头。偶尔脑袋上落只鸟,留下一坨一坨的东西飞走了……

这样的作文显然充满文学色彩,无论是材料的使用还是语言的表达都是出类拔萃的。

例文一中将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作文的材料,的确会让读屈原司马迁读到呕吐的阅卷教师击节叫好;例文二中的文字相信很多同学都是非常熟悉的,将《红楼梦》中的有关情节化作了自己的素材使用,对比性强,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叹服。

其实,我们也可以学着将自己读过的名著作品化作自己的材料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比如我们在平日的阅读中已经熟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尤其是文科学生,难道只是想着用来完成附加题的“名著阅读”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将熟读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经过思考合理地运用到作文中去进行例证呢?

高考在即,也许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再去阅读课外名著,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将平日里已经阅读过的熟悉的文章做一下梳理归纳,整理出几类材料,做好储备工作,也许只是在考场中的灵光乍现,也足以让自己的作文上升几个等级啊!

三、 从社会生活中搜寻材料。

例文三 还记得一年前的四月,在校礼堂聆听周国平先生演讲的情景。我怀着一颗极为敬重的心,去感受一位写出澄明而深刻文字的大智慧者的思考。可结果很是失望,我没触摸到他的深度思考,反而,在会场中,充斥着恶俗的商业味道。

没有人否认周国平先生是一位不平庸的哲学家,善从哲学的高度辨析人生和世态。我也不能说他已变得平庸,只是,无可置疑,在那个无法用哲学气息掩盖商业味道的上午,他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走向平庸。他自己很清楚,他说:“成为一个职业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堕落,一种平庸。”他无力拒绝。

例文四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载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而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木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例文三中,聆听周国平这场演讲的同学当不在少数,然而也只有这位同学敏锐地从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之中搜寻思考从而引发了自己的质疑反问;例文四中,这位同学只是由路过的一个饭馆的命名引发自己的思考感悟,联想到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蚁族、蜗居等等,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又怎么可能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材料的要求可以这样理解:“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也就是说,材料要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文章由于来自于学生生活、来自于身边的社会,所以能写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够打动人心。如果所用材料皆来自于故纸堆中,又总是那些陈旧事例,自然会缺少震撼,不能够感染读者。

《扬子晚报》曾有一个介绍高考作文的专题,题目叫做《作文的根在生活,魂在思维》,其中写出“风沙渡”的考生王希说,要学会从生活中捕捉素材,缺少观察的文章就如同无根的浮萍,当然观察之后还要将素材经过自己的思考感悟升华到一定的高度,比如在路上碰到一位捡垃圾的老婆婆,很多人心中肯定会有一阵酸楚,但是有几人会将这个积累成自己作文的素材,而且能够把思考上升到社会保障、孝悌之义、贫富差距等高度上呢?

能够和社会现实相联系的事例除了自己经历以外,还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来获取。如果我们能够关注社会新闻,学着从新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选取适合自己的角度化作自己作文中的材料,相信那也是与众不同的鲜活事例。比如,“小悦悦事件”也完全可以作为“守护信念”的一个反面例子来使用的。

我们如果抱着这样一种想法,就会要求自己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反思生活,从自己的身边开始观察,能够对自己的生活甚至社会上发生的一切进行思考,那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也就有了自己的材料。

拒绝平庸作文范文6

然而,反观目前中学生写作实际,我们发现,学生在最后论证阶段经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虎头蛇尾,在承题破题时,思维严谨,而到最后论证需要给力部分,却忽视沿袭前部分条分缕析的风格,忽略了最后论证发力的机会;二是思维疲软,即便有些学生已经注意到最后论证的重要性,但是苦于思维能力和品质有限,最后论证尽显“强弩之末”式思维疲态;三是架屋叠床,最后的论证与前一部分论证属于同义反复,缺少思维的掘进和提升;四是以叙代议,部分学生轻论证重印证,直接用举例说明观点,敷衍了事;五是空洞俗套,部分学生在最后部分,选择大而无当的情意俗套来论证,多从“毅力、勇气、信心、决心”等方面进行论证,有注水论证的嫌疑,易使论证流入宿弊。

议论文最后部分的论证,位居收官,所释放的能量理应非同一般。为此,在写作中,我们应指导学生重视最后论证的思维发力,努力与前文形成螺旋向上之势,展现文脉的建筑美和逻辑的扩张性。下面,笔者结合部分省份高考优秀作文,谈谈议论文最后论证五种论证方向。

却顾所来径:回头补充

众所周知,学生在写作中喜欢边写边想,边写边调整。因此,前面论证部分容易留下论证缝隙。思维不周全、不缜密现象实属正常。为此,在论证的最后阶段,回头补充论证就是很好思维习惯。回头补充论证可以让论证更严谨、更具思辨性。

选文一:因而,细心呵护之“细”就极为重要。常常是一个细节消除彼此的芥蒂,常常一个不经意的小举动引起内心的荡漾涟漪。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细心呵护的每一举动都在为这一工程添砖加瓦。当信任建起,善意就畅通无阻。在和谐关系中感受到的愉悦感,砥砺善心继续前行。――《细心呵护生命》

小作者在开篇提出中心观点:细心呵护他人的生命,杜绝小过失造成大伤害,才能收获信任。紧接着,小作者指出“细心呵护他人的生命,能够建立平等的沟通,从而给予直达内心的慰藉”,论证细心呵护他人生命的必要性,藉此,进一步指出“细心呵护他人的生命,努力将伤害的可能减小,不使自己善良的心蒙上愧怍的阴影”论及其意义。行文快至末尾,作者突然“杀出回马枪”,揪住中心论点中的“细”字做文章。小作者开口之小、文思之密、思维之深,令人叹服。

下面一段也是属于“回马枪”型。但与上文不同的是,下面一段选文的小作者并未对中心论点补充说明,而是对第二个分论点进行补充论证。小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后,指出“他们需要痛苦的努力才能获得些什么,他们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主体――平凡者”,即平凡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之常态。紧接着,也就是选文部分,小作者顺势而下,赶紧对平凡与平庸进行了补充论证,使得中心论点“拒绝平庸”更具针对性和严谨性。

选文二:然而,平凡决不是平庸。承认自我平凡的过程,不等价于接纳平庸在自身的留宿。恰恰相反,平庸者正是因为拒不承认自己的平凡而在凌乱喧闹的内心深处迷失了自我,也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与宁静。唯有承认平凡,以最普通的视角安静地奋斗在这个世界,牢牢把持住真实的自我,而不让他在过热的期待和过冷的现实的双重压迫下扭曲变形,才可能拒绝平庸最后的亲附,让你变得鼠目寸光。――《拒绝平庸》

盛景次第开:向前递进

作为议论文的三大基本论证结构之一的递进式,是大家关注最多的论证形式。但是,对最后论证部分,哪些层面是递进的基点,哪些方向是递进的出路,这一点鲜有人提及。以选文三四为例,试述之。

选文三: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希望的曙光。如今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正能量被广泛地传播;多少温暖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了黎明的脉息。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觉悟,中国正向着文明大国之梦迈着坚定的步伐。――《拒绝“平庸之恶”》

选文四: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慈善需行之有道》

以上同属于递进式。但其递进的基点和方向均不相同。选文三指出“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希望的曙光”,如此号召式的话语,显然是针对中心论点“拒绝‘平庸之恶’”而言。因为,选文的前面部分文字――第二论证部分,小作者正在总结“所以,我们必须自省,分清善恶,坚持自我”,论证已经告一段落。明显的是,选文三并未按照“坚守自我”的文思往下展开。与之迥异的是,选文四开头直接阐明与前文段落的关系:“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一句话三个分句,即三个小论点,同属怎么办层面。由此断定:选段的论证起点肯定是第二个分论点,而并非是中心论点。概言之:最后论证部分的论证起点有两个: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并且,根据对优秀议论文习作的分析,我们发现:在递进式论证结构中,最后论证的思路方向一般有这样四种:“物―人―社会”式、名言验证式、由表及里式和柳暗花明式。选文三属于第一种,选文四属于第四种。

曲径通幽处:深处挖掘

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观点,提出一定的见解和主张,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在写作中,揭示本质、探究关键、抓住实质内容等等应是议论文写作追求的终极方向。

选文五:其实,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其关键在于不互相侵扰,不事征服。古人也寻幽探险,也流连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但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虔诚而小心。他们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也适可而止。我以为,这样的探险,才是真正触摸了自然的心跳,却不将其惊扰的方式。如此,既将人的环境诗化,也使万物自然的环境留得一份清静。我们可以自在地欣赏环境所赠予的天光云影,花柳水月,却切不可去探求、征辟自然的禁地。古人所谓“天人合一”,我宁愿将其理解为是人在天地之间安详地栖息,而让心神畅游于世界。――《安然相对不惊飞》

选文六:其实,人们对于美的渴求或许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现实的失望,所以一旦有美被挖掘出来,便会蜂拥而至。但是仔细想来,那些拥有“美”的人只是做了他们该做的。他们没有成为无情的旁观者,而是伸出了手给予了别人关爱与力量,人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而我们又在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吹灭那支蜡烛》

以上两段选文均为今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两位小作者在文末不约而同地探究事物之本质和关键。选文四,小作者在原文中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紧接着论证其必然性。至于中心论点中“适当的距离”究竟为何物?作者在文末论证时指出:适当的距离究其本质应为“天人合一,心神畅游于世界”,直言关键,直中靶心。与选文五不同的是,选文六的小作者并未谈其观点本质,而是探究的是深层原因。原文的中心是:人们对美的渴求。小作者在论证,并未遵循“为什么、怎么办”的论证套路,而是先正反列举“对美的渴求”的表现,然后深入挖掘内在原因:人们对于美的渴求或许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现实的失望。如此发力,使得论证拒绝肤浅、走向深刻。

临去回眸一转:左右转折

借用“回眸一转”中的“转”,特指让论证思维转折。所谓思维发生转折,即在最后论证阶段,其思维走向不再顺着上文的思路往前进,而是发生拐弯:或反向思维,从反面对观点进行论证;或宕开一笔,然后让论证思维继续前进;或者另辟蹊径,使得论证具有柳暗花明之效。

选文七:然而也有许多人为了生存,为了追名逐利,为了向上攀爬……出卖尊严。现实生活中有为息事宁人屈辱下跪的,有为金钱触及道德底线的,更有为一时利益出卖人格的……尊严,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丢失尊严,丧失人格,就算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只会为世人所不耻。文强、许迈永、曾锦春之流为了一己私利,出卖人格,出卖尊严,全然忘却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李浩之流,为泄私欲,不惜任意限制、剥夺他人自由和生命,完全丧失为人的底线,丑恶至极。――《神圣的尊严》

选文八:我想,社会环境固然重要,但要想在时代合唱的边缘有自己独吟的空地,仍需个人拒绝平庸的选择。不一味追随大流,也不刻意触碰逆鳞,这或许是拒绝平庸的最好态度。――《拒绝平庸》

选文七属于逆向思维。根据选文内容,我们不难推断出前文论证内容:许多仁人志士视尊严为生命,誓死保卫自身尊严。而选文八属于宕开一笔,小作者在前文中已经论证到:“要想让更多的人成功地拒绝平庸,还需要社会能够包容更多的异见”。按理,接下来,作者应顺着思路从社会层面继续论证。但是,小作者文末突然指出:社会层面的拒绝依然是以个人层面为基础的,再由此生发,又巧妙回到中心论点上。大开小合,高开低走,首尾圆合,浑然天成。

除此,还有一种转折的方式,即另辟蹊径式,在论证层面上,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建筑学、音乐、审美、宗教等方面对前文进行转折,凸显论证思路的灵活与多变,体现思维的开阔性与丰厚性,进而使得论证更有力、更全面。

居高身自远:高处提升

“千古文章立意高”,唯有高屋建瓴,方能气势难挡。为此,在议论文写作中,尤其在最后论证阶段,或哲学提升,或超越小我,或发散思维,努力占领思维制高点,进而开阔论证视野,提升论证高度。

选文九: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召唤人。当宗法制度在第一个诸侯国被破坏时,当文字狱兴起、抓起第一个书生时,当压迫第一个民众时,当中国国门第一次被外国列强打开缝隙时,这些细小的迹象都预示着某种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见微知著,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一叶知秋》

选文十:“心即理也。”明代的王阳明是这样解释心与理的关系。虽有夸张和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能看出人们对于“心”的重要性的认识。――《好奇心》

上一篇日之内优

下一篇祝福爸爸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