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范文1

2010年,3D电影增加到了24部,《阿凡达》《爱丽丝梦游仙境》《驯龙高手》《玩具总动员3》先后称霸票房榜,轰动一时,而25部3D影片在北美地区的票房总收入超过了30亿美元。

数字背后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目前,全球票房前10名的3D电影中,动画片占了8部,另外两部《阿凡达》《爱丽丝梦游仙境》则是运用3D技术结合真人表演的幻想片,充满了华丽震撼的虚拟场景。3D票房长势喜人的2010年,动画、奇幻类型在所有3D影片中有18部,剩下的是3部恐怖片《电锯惊魂》《猛鬼生日宴》《食人鱼》与两部喜剧片《猫狗大战2》《蠢蛋搞怪秀》及一部歌舞片《舞出我人生3》。

凡大制作必3D?

虽然《阿凡达》将3D技术带至一个全新的境界,创造了票房神话,并引发了3D电影风暴,但它似乎传递出一种信息:凡大制作必3D。于是“那些斥巨资拍摄的系列影片,例如《加勒比海盗4》《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完结篇纷纷在今年推出3D版:《青蜂侠》《绿灯侠》《雷神托尔》等漫画英雄也无一例外以3D面貌现身。科幻、奇幻以及神话类型几乎撑起了3D电影的半壁江山。

3D电影的另外一支主力军则是动画片。比起真人电影,动画片更适合3D的技术特点和市场行情。尤其近年来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再加上本身的优势――视觉冲击力更强,细节更丰富,更能刺激人的感官愉悦――三维动画代替二维动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派拉蒙公司2010年北美票房17.4亿美元,在几大片商业绩中紧随华纳公司位居次席,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其发行的梦工厂动画将产量从一年一部三维动画改成了一年三部。

其实无论从技术,创意还是营销,《阿凡达》都达到了某种极致,尤其詹姆斯・卡梅隆自行研发的虚拟摄像系统为3D电影的视觉特效带来了全新的突破。但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伴随低谷甚至进入一个停滞期。不是因为技术本身无法再突破,而是技术前进的脚步太快,人们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应该如何消化这些技术。事实上,现有的技术储备已经足够让全世界的导演折腾上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观众再也感觉不到最初看《阿凡达》时的那种血脉贲张的视觉震撼力和对新技术的兴奋感。再宏大华丽的战争场面,超不过直升机与翼龙的空中决战,再凶猛的史前生物,比不上魅影骑士的坐骑凶暴强悍,再迷人的景色没有潘多拉星球宏伟壮阔:至于家园、和平、正义的主题,后来者更是鲜有涉及。

为什么?观察去年至今好莱坞上映的3D电影从《诸神之战》《猫狗大战2》《最后的风之子》《纳尼亚传奇:黎明踏浪演号》《格列弗游记》到《创:战纪》,可以看到一个整体的趋势;技术繁华到一定程度,却没有好的故事去填充。好莱坞制片人几乎绝望地在世界各地搜罗3D题材、童话、东方寓言、希腊神话、会说话的动物海底怪兽,电子游戏……所以《创:战纪》受到影评人和观众的双重诟病一点都不奇怪,虽然它的故事还算有创意,视觉效果也十分惊人,但影片所杜撰的时空和世界观,甚至无法与它的前作《电子世界争霸战》相提并论。

拍摄于1982年的《电子世界争霸战》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描写虚拟空间的科幻电影,虽然其内涵没有《黑客帝国》具有的深度和厚度,但情节中蕴含的科幻理念和视觉元素十分前卫,为后来的科幻电影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创:战纪》虽然打着《电子世界争霸战》续集的旗号,但营造的虚拟世界毫无新意,除了炫目的特技之外再无可取之处。不似《阿凡达》,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细节,有厚度,充满想象力却真实可信的世界,让人有身临其境、融入其中的感觉。

正是内容的瓶颈,逼迫好莱坞导演不得不往形式上突破,越来越往视觉刺激的路线上走。他们想到的一个捷径是把那些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经典影片重新制作成30电影上映,像《星球大战》《泰坦尼克号》都准备在明年推出3D版。但是,即使3D版《星球大战》《泰坦尼克号》在特效的运用上技巧更娴熟,做工更精细,质感更真实,但它们还能再像《阿凡达》那样激动人心吗?《阿凡达》之后,3D电影应该怎么拍,恐怕这也是所有电影人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詹姆斯・卡梅隆也不例外。13年前,他从《泰坦尼克号》赚足了钱,又深深厌烦传统电影制作方式的无趣,就自己埋头开发了一套立体摄影系统,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深海异形》。期间,他请酷爱海底探险的澳大利亚制片人安德鲁・韦特任顾问,两人就此开始长期合作。

多年前,韦特在澳大利亚南部一个海底洞穴探险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困在了里面海水夹杂着石块和泥沙倒灌进洞,切断了退路冲毁了洞里的岩石,也冲走了逃生设备。韦特认为自己逃生的希望非常渺茫。多亏当地政府准确判断和快速的救援能力,韦特和同伴才逃过了一劫。后来,韦特和卡梅隆聊起这次难忘经历,两人都觉得这是个绝佳的题材。“为什么一定要做成3D?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让技术营造出幽闭的空间感来表现人物的绝望和恐惧。技术始终是在内容之后的。”卡梅隆谈到故事时这样表示。

寻找突破

根据英文维基百科的数据,2011年好来莱坞计划以3D发行的电影有34部,与2010年相比,除了数量增加之外,最明显的变化是3D电影的类型更加丰富多元,出现了惊悚、悬疑、动作,历史,战争等类型,虽然比重只占很小一部分。同时,除了已经步入3D行列的好莱坞一线导演斯皮尔伯格,迈克尔・贝、彼得・杰克逊,罗伯特・泽米基斯之外,今年执起3D导筒的导演中又增添了马丁・西科塞斯和索德伯格两位重量级人物。

老马拍摄的影片名为《雨果・卡布里特》,是个儿童题材的冒险片,主人公12岁的孤儿雨果,住在巴黎火车站的高墙内,在熙攘的人群中穿梭,藏身于大钟后方,冷眼观察来往过客,满脑子都是秘密。雨果的父亲在修理博物馆机器人的过程中离奇死去,为了找出父亲留给他的信息雨果也开始修理这个机器人,然而这却引出更复杂、惊人的秘密,雨果的命运就此改变。该片主演包括本・金斯利、克里斯托弗・李、裘德・洛等知名英国男演员,男主角雨果则由英国童星阿萨・巴特菲尔德扮演,计划今年12月上映、

以《性、谎言、录像带》成名的索德伯格则计划拍摄一部惊悚动作片《传染病》主演可谓明星云集、包括马特・达蒙、凯特・温丝莱特、裘德・洛、格温妮丝・帕特洛、玛丽昂・歌迪亚、故事跨越四大洲,讲述某种致命病毒大爆发引发全球恐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出国际医疗小组,找寻办法控制疾病蔓延。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范文2

本文对欧盟企业电影植入广告策略进行研究,选取了2010年度票房收入排名靠前的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共20部作为样本,研究欧盟品牌电影植入广告的特点,探索欧盟品牌电影植入广告的奥秘,为中国企业更好地定位和实施电影植入广告提供参考。

欧盟企业电影植入广告的起源

最早的电影植入广告出现在欧洲,随后好莱坞使其发扬光大,成为一种令人注目的商业模式。据文献记载,以电影媒介为载体的营销方式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在欧洲,电影植入广告可以追溯到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和一个瑞士商人合作拍摄了一部短片《瑞士的洗衣日》(Washing Day in Switzerland),其中植入了利佛兄弟公司(当今世界著名的联合利华公司的前身)的品牌。①

中国是欧盟企业的目标市场,中国的植入式广告进入了划时展的阶段。虽然整体看来中国的电影植入广告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慢,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它在中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稀少到广泛使用。

欧盟企业采用电影植入广告的原因

电影植入广告作为一种新型媒体营销策略,与传统广告相比,拥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传播优势。但是,作为一种品牌营销工具,它的发展离不开欧盟广告主的青睐、电影制作方的需求以及国家对电影文化产业的推动,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目标市场的国家政策减少电视台广告时段,迫使更多的欧盟广告主使用电影植入广告策略。根据我国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播出机构每套节目每小时商业广告播出时长不得超过12分钟,播出电视剧时,不得在每集(以四十五分钟计)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媒体播出广告受限,企业播放广告减少,使电视媒体不得不通过植入广告的形式,为企业提供广告服务,这也恰好为植入广告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时机。

第二,欧盟各个国家对电影文化产业大力推广,为植入式广告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欧盟自1991年以来,共制定和实施了四个媒体计划,总投入为20亿欧元,保护和促进欧盟电影和视听业的发展。欧盟媒体计划的总目标就是保护和促进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和扶持欧洲电影、视听产业的发展,使欧洲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反映欧洲本土文化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从而加强欧洲各国人之间的了解和凝聚力,以及增强欧洲电影和视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欧洲视听产品在欧洲内外的发行和上映。

第三,欧洲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品牌营销意识强,对产品的营销宣传力度加大。消费市场广阔,市场竞争激烈,而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也日趋严重,如果只是传统地认为产品质量好,就守株待兔让消费者主动上门求购是不太现实的。欧洲各个商家竞相吸引消费者,所以如何最大限度地将产品传达给消费者,成为商家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第四,电影生产者为了融资提前回收制作成本,对植入广告有巨大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制作的投资规模迅速增长,电影产业面临较大的压力,另外加上互联网等迅速发展,使人们观看电影的途径发生较大的变化。电影制作方利用电影植入广告手段可以减少电影投资成本,甚至可以在电影上映前收回投资成本,进而减轻投资方的压力,给电影生产者带来更大的收益。

欧盟企业电影植入广告实例分析

根据2010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统计,笔者选取了票房收入前10名的进口影片和票房收入前10名的国产影片为样本。笔者采用自己观看电影、阅读影评、搜集相关媒体报道的方式,对这20部电影中所植入的品牌进行识别、挑选。另外,由于进口影片中大多植入的是西方品牌,有些品牌在国内知名度比较低,较难识别、辨认,所以笔者特意请海外留学的朋友进行电影植入品牌的识别、挑选。

研究发现:在进口影片中,共有电影植入品牌117个。按照品牌所属地域不同来分类,主要有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古巴和巴西等的品牌。其中美国、欧盟、日本植入品牌遥遥领先,美国品牌植入数量最多为58个,其次是欧盟为41个,日本10个,其余国家或地区共有植入品牌8个。在国产影片中,共有电影植入品牌22个,其中中国品牌17个,欧盟品牌5个。从植入电影的题材方面来看,笔者发现除去电影导演主动拒绝广告主进行品牌植入广告的情况外,现代题材和科幻题材的电影比古装题材和神话故事题材的电影更适合植入广告。比如,《钢铁侠2》的品牌植入广告最多,而在《大兵小将》、《爱丽丝梦游仙境》、《诸神之战》、《波斯王子:时之刃》这几部电影中均未发现品牌植入电影的实例。《大兵小将》是讲述中国战国时代后期的故事,属于历史古装片,其余三部都带有童话色彩、神话色彩。

具体来说,欧盟企业在进行电影植入广告时更多地选择欧美地区的电影,特别是欧盟本土的电影,而在中国的电影中欧盟品牌植入不多。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电影植入广告策略已使用多年,手法更高超,比中国的植入层次更深入。市场研究公司PQ媒体公司(PQ Media)估计,1974年美国植入式广告业务的价值为1740万美元,2009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近70亿美元,75%的主要电视网电视剧资金源于植入式广告;另一方面是因为欧盟和美国有更相近的地缘因素,他们有着更多的价值认同。品牌文化受到社会文化因素、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欧盟企业在相近的文化背景下植入品牌广告,不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便可以很好地与消费者达成共鸣。

从所统计的品牌植入数量中,还可以发现欧盟企业偏好将品牌植入那些由著名导演执导的电影,比如欧盟企业将28个品牌植入乔恩・费儒执导的《钢铁侠2》和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盗梦空间》。欧盟企业在选择植入电影时特别看重大牌导演,这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广告主为保证媒体计划的实施和媒体目标的实现,都会谨慎地选择媒体,要考虑它的覆盖面、暴露频次以及持续性。欧盟企业在这一点上考虑得非常周全,欧盟广告主选择那些著名导演的大制作,电影上映的范围大,受众覆盖面广。而且许多受欢迎的电影会在各地重复播放,这样也增加了电影中植入品牌的曝光频次和持续性效果,从而对品牌传播产生很大助推作用。

同时,美国企业主要将本国品牌植入本国电影中,特别是好莱坞制作的大片,很少将品牌植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中。从电影题材上来说,美国企业更偏好将品牌植入科幻片和动画片中,比如在科幻片《钢铁侠2》、《阿凡达》和动画片《玩具总动员3》中,美国企业一共植入了48个品牌,占美国在这20部电影中所植入品牌总数的82.7%。与欧盟企业、美国企业相比而言,电影植入广告这种媒体策略尚未在日本企业中广泛使用,在所选取的电影植入广告样本中,日本企业植入的品牌数量约8%。而且,日本企业在进行电影植入广告时,对电影题材和导演制作等方面无明显偏好。

注释:

上一篇辩论赛开场白

下一篇幸福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