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展社会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展社会学范文1
浙江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8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社会发展模式上,“综合发展模式”产生于(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发展社会学中的制度学派中,强调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代表人物是( )
A.列维(Levy) B.斯梅尔瑟(Smelser)
C.贝拉(Bellah) D.哈根(Hagen)
3.发展社会学中的人格学派中,探讨创造型人格与社会发展的代表人物是( )
A.麦克莱兰(McClelland) B.葛斯(Geertz)
C.英格尔斯(Inkeles) D.哈根(Hagen)
4.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是( )
A.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
B.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内因
C.看不到社会发展的渐进性
D.坚持“发展道路的同一论”
5.依附理论在探讨拉美国家脱贫途径中,法兰克提出了( )
A.综合派方案 B.革命派方案
C.改良派方案 D.中间派方案
6.在前工业工业革命时代,能够提高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增加劳动原料 B.改善劳动工具
C.提高劳动分工 D.增加劳动力
7.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当城市化水平达到______,城市化进程呈现减缓趋势,甚至出现停滞或下降。( )
A.70% B.75%
C.80% D.85%
8.最早提出了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的是( )
A.李普赛特 B.亨廷顿
C.帕特南 D.托克维尔
9.在法国启蒙时期,强调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的是( )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拉美特利
10.认为理性是人类调节和控制自身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这是属于理性的( )
A.本体论内涵 B.认识论内涵
C.价值论内涵 D.方法论内涵
11.______,国家粮食局宣布“户粮挂钩”政策废除,需凭户口定量供应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时代宣告结束。( )
A.1978年 B.1998年
C.2001年 D.2003年
12.认为传统社会是“机械团结的社会”而现代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社会”的观点的是( )
A.斯宾塞 B.涂尔干
C.帕森斯 D.韦伯
13.基尼系数中,代表绝对不平等,财富全部收入集中于一人的状态的基尼系数是( )
A.0 B.0.5
C.0.75 D.1
14.反映贫富差距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的是( )
A.财富增值效应 B.马太效应
C.转型效应 D.倒“U”理论
15.在现代化进程中,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代表人物是( )
A.刘易斯 B.麦多斯
C.卡森 D.鲍姆
16.最早提出“失范”概念的是社会学家( )
A.涂尔干 B.默顿
C.英格尔斯 D.帕森斯
17.社会失序根据其发生范围的不同,可分为( )
A.建设性失序和破坏性失序 B.局部失序和整体失序
C.经济失序、政治失序和文化失序 D.结构失序和行为失序
18.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结构是( )
A.均衡发展战略和内向型区域结构 B.均衡发展战略和外向型区域结构
C.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内向型区域结构 D.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外向型区域结构
19.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中,______既依靠自我发展又靠政策推动而发展起来的地区。(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环渤海地区 D.东海、南海旅游区
20.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有按照等级关系进行分层,______属于这种社会分层。( )
A.基于市场关系的社会分层 B.基于生产关系的社会分层
C.依据社会身份进行的分层 D.依据权力关系进行的分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特征是( )
A.曲折性 B.前进性
C.渐进性 D.局部性
E.整体性
22.在华勒斯坦看来,边陲国家要突破边陲地位主要的途径是( )
A.把握时机 B.吸引外资
C.自力更生 D.自行研发
E.增加国内消费
23.在工业化动力的历史分析中,______在众多因素中是最重要的。( )
A.技术进步 B.市场扩张
C.人口素质提升 D.信息传播
E.企业家精神
24.基督教神学培育的社会精神是( )
A.羔羊意识 B.公民意识
C.仆人意识 D.奴隶意识
E.兄弟意识
25.现代型社会的主要特征包含( )
A.市场经济 B.市民社会
C.民主政治 D.个人自由
E.社会保障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6.依附理论的学术渊源
27.刘易斯的二元经济
28.离规行为
29.组织结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0.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31.简述中国农业社会中的“内卷化”状态。
32.简述世俗化的基本特征。
33.简述对我国社会流动的合理化趋势的理解。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4.论述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的区别。
发展社会学范文2
谈到二00五年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时,李培林说,主要包括七个方面,首先明年中国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中国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两次经济增长高峰之后,目前进入了第三个经济高速成长时期。
其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保护过渡到了限期,垄断行业改革到了关键点。到二 00四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过了三年过渡期,国内大部分产业的保护过渡措施到期,垄断行业的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盈利空间较大的银行和汽车行业首当其冲。
第三,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城市化加速目前已经形成巨大的利益驱动力量。李培林认为,加快城市化,关键是力口快农民的市民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打破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中国经济发展保持这一根本的推动力。
第四,老龄化问题逐步显化。目前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一点三亿,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目前全国仅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劳动力有不同程度的养老保险。现在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很大挑战。
第五,劳动关系的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虚假短缺。很多农民收入提高后,他们也会进行比较,虽然在农村挣钱没有在城市里多,但在城市里要随时面临,失业的可能,或者其他一些威胁。
发展社会学范文3
[关键词]市场化;科学;社会化;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3-0121-02
从科学的光芒闪耀于人类文明史的那一天起,对于科学是什么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这并非是科学的内涵难以琢磨,而是因为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时代、地域的人们所从事的这种特殊的研究活动对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如果从科学认识发生学的观点看,社会作为各种实体的有机结合,不是像积木那样可以随便分割的,科学在成长的过程中,其触角伸向了社会的各个组成实体(如经济、政治、技术、伦理、宗教、艺术等),并发生了很难严格区分的融合和嬗变,科学也就不再像其发生的初期那样容易辨别。生活于各个阶级、阶层中的人们在感受到科学带给自己、带给他人的巨大变化中试图从不同角度审视科学,考察科学,界定科学。
事实上,对科学内涵由来已久的争论极好地体现了科学的社会化过程。人们较早意识到科学是一种目的在于探索自然规律的理性知识,这一点有别于常识和其他知识,但在形态上却没有什么区别。它虽然广泛但却成系统,它虽然繁杂但却有条理,在解释自然方面,比其他知识更具说服力。后来,有人从科学认知方法是否可靠来理解科学成果的正确性,经过漫长而激烈的争论总结出数学方法、实验手段、逻辑理性等一套特殊的操作规范。科学,以其程序上的一丝不苟保证了结论的无可辩驳。随着科学成果的大量增加,人们发现科学知识的形体虽然是不断增长的、新陈代谢的,但其形态却是单一僵化的。它通常被储存在书本等媒体里,告诉感兴趣的读者前人探索的结果,而得到那个结果之前的艰苦的过程和其中丰富的内涵我们却知之甚少。科学研究者大半生的努力体现在教科书中往往只有短短的几行,更多的人毕生从事与科学相关的活动却无法为后人所知。显然,知识的严谨简洁、其形式的单一有限掩盖了科学社会性的、多元化的内涵。随着科学活动的大面积展开和科学的社会体制的建立,人们越来越发现:知识和方法的后面——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科学本身包含着丰富内容,正如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中写道:“从根本上把科学看做是一种社会活动,看做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系列行为。从这一角度看,科学不单单是一条条零散的确证的知识,而且不单单是一系列得到这种知识的逻辑方法。……通过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也许能领会科学与社会其他部分的确定的联系,例如,与政治权威,与职业体系,与社会等级分层的结构,以及与文化理想和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许许多多的内容也许是科学所先天蕴涵的,它不仅仅意味着科学自身的发展行为多种多样,还意味着科学作为一个新的实体给社会既有实体带来的变化多种多样。刘珺珺在《科学社会学》中这样评说:“关于科学的这种认识,不再把科学看做是一种孤立存在的东西,而强调科学同技术、生产、经济与政治等现象的联系。实际的历史说明了这种观点,所以人们达到这种认识是一种必然。”
发展社会学范文4
当下是以现代体育为发展主流的社会,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建立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自为意识。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要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而文化自为是要我们应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原生态”或“次生态”文化进行结构重组、创造加工、诠释弘扬,从而在民族内部形成一股凝聚力,并以传统文化为前进的原动力。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对其进行“复制”,而是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要改变过去民族传统体育单一的发展形式,把民族传统体育更多的运用到现代教育、民俗旅游、健身休闲、体育竞赛、文化传承等社会发展需要上来。
(四)实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只有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为其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解决长期以来群众体育因资金不足而带来发展滞后的问题。因此,我国各民族地区政府应组织力量,对本地民俗体育资源进行充分地挖掘和整理,用以明确开发项目方向,将开发项目与本地民俗节庆活动、自然景观、其他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打出知名度,制定出一条民俗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最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区域性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不断成熟化,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增长时,再逐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民俗体育培训、民俗体育文化与信息服务、民俗体育器材、民俗体育服饰及民俗体育吉祥物等方面的产业开发项目,并将它们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共同开发,共同实现民俗体育产业化道路。
三.总结
当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正在为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生活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目前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弱化与衰颓之势,因此面临层层危机,举步维艰。我们必须采取策略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使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旅游开发构想[J],体育学刊,2010,17(6)
高慧林,亢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的困境及策略[J],体育学刊,2010,17(4)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个性,是具有世界话语权的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不同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在当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为此本文从社会学的视野,对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战略,以期能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实践提供一些有应用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生存与发展 社会学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十分珍贵的财富,我国56个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了这一令世人惊叹的灿烂文化,她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文化根底之深厚,令回人为之骄傲,今世人赞叹和折服,并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这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去维护、改善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状况,对我国民族文化乃至民族发展意义重大。
一.民族体育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行为的主导力度
政府是一个国家代表统治阶级行使权力的机构,政府行为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希望通过政府行为使事物发展不违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朝着国家建设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今天,政府制定的许多政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体,政府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就极有可能被边缘化。
(二)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也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向了现代工业社会,尽管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但今天的农业生产方式远比古代的农耕生产要先进科学,现代工业、科学技术已融入到了农业生产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偏远山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处于落后阶段,但大环境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心理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而是更多的选择了现代潮流的时尚体育项目。
(三)文化发展中的冲突与融合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全球化的时代,文化领域也不例外,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相互认同、相互互补、相互借鉴和利用,尽管相比下西方文化更有优势,占据着主流,不断影响着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但不能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影响。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互融互异的文化发展,这种充满了冲突和融合的矛盾存在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是必须的,因此,我们要理性对待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选择性的融合外来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层面做出某些改变,使传统的东西富有时代活力。今天,有许多民俗体育项目在人们生活视野中逐渐消失,这与其自身缺乏创新思想,不能融合外来文化有很大关联。
二.民族体育发展战略
(一)发挥政府行为的主导作用
政府行为对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政府必要的行政介入,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各项工作具有方向性和保障性。目前,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工作还应加大主导力度。同样,广泛社会力量的参与对开发民族传统体育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如何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政府来制定出一些相关的必要配套政策,用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并制约、规范他们的行为。
发展社会学范文5
古人说“天行有常”。这个“常”,实质就是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和统筹社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程度提高和成熟的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武器,是我们党理论和实践全面走向自觉的坐标。我们党要走出执政兴亡周期律的怪圈,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牢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科学,目的在发展,根本在领会,重点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科学与发展的有机统一。科学体现规律性,发展体现目的性,只有把规律性和目的性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全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要把握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这个核心,就要坚持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始终抓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主题,把人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坚持科学为人发现、为人理解、为人运用、为人服务。要坚持对人对事的科学态度,不怨天尤人,把客观实际与人的创造精神紧密联系起来。要讲客观,但不唯条件论。以貌似唯物主义的态度掩饰不作为,实质是对科学精神的背离,也与党的实事求是的宗旨相违背。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不能“望时而待之”,而要“应时而使之”,积极作为。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制天命而用之”这个社会主义长期兴盛和繁荣的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长期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武器,党员干部要自觉运用好这个武器,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服务。
政策决策,凸显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既是政党行动的出发点,又是行动的过程和归宿,是政党赖以建立和生存的基础,是推行党的重大方针路线的根本保障。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决策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为民、惠民、富民,体现执行力和公信力的统一,连续性和开拓性的统一,现实性和预见性的统一。执行力是政策的生命力,在任何时候都要维护政策的权威性,令行禁止。但是,政策制订前应充分考虑和尊重社会各阶层的具体状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解决民生最紧迫的问题,关注民众的诉求愿望,在兼顾公平原则的基础上,表现出灵活性。政策的连续是科学的要求,是一个社会理性、自信和成熟的标志,是政府取信于民的手段,是民众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依托。社会的良性发展始终离不开政策的指导、调节和制约,政策的连续性越强,社会震荡的风险也就会愈小。但连续性并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政策制订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因此,政策决策要完整体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要求,实现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有机结合,既急民之所急,立足现实,又知民之所欲,擘画未来。
求真务实,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
发展社会学范文6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
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
1、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