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白的妈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白的妈妈范文1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融合蛋白类,BCR⁃ABL
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的预后因素主要有年龄、融合基因、对强的松的敏感反应、染色体分型等,其中融合基因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融合基因检测已成为儿童白血病诊治的常规检测项目。而BCR⁃ABL融合基因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其阳性的ALL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率仅为3%~5%[1]。BCR⁃ABL融合基因中以P190多见,现将本院诊治的10例BCR⁃ABLP190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等进行总结。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新诊断的BCR⁃ABLP190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发病年龄6岁5月至11岁8月,平均年龄(9.60±2.97)岁。诊断标准符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2]。其中融合基因、免疫分型、染色体项目,抽骨髓后均送天津血液病研究所检查。1.2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纳差、乏力、发热、皮肤瘀斑、血象异常等,入院白细胞计数(4.4~466.7)×109/L,其中3例白细胞>100×109/L,血涂片中均可见大量幼稚细胞。免疫分型10例均为B细胞型,占100%。分子生物学均检测到BCR⁃ABLP190融合基因阳性。P190融合基因阳性。1.3治疗方案所有病例均采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儿童ALL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2],10例患儿均在化疗(高危方案)的基础上于诱导期始加用伊马替尼。
2结果
2.1强的松诱导试验敏感性诱导第8天,行强的松敏感试验,即外周血涂片中幼稚细胞>1.0×109/L为不敏感。10例患儿中,4例不敏感。2.2第19天骨髓缓解情况7例完全缓解(原淋+幼淋<5%),2例部分缓解(原淋+幼淋在5%~25%之间),1例未缓解(原淋+幼淋>25%)。未完全缓解者,原方案诱导。2.3第35天骨髓缓解情况9例(90%)患儿骨髓均完全缓解。2.4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转阴情况至2016年7月,9例(90%)患儿MRD持续转阴。2.5BCR⁃ABL融合基因转阴情况至2016年7月,7例(70%)BCR⁃ABLP190融合基因持续阴性,2例(20%)BCR⁃ABLP190融合基因持续阳性。BCR⁃ABLP190融合基因持续阳性者,1例停用伊马替尼,换用达沙替尼后,拒绝行强化疗,未再检测基因,另1例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3讨论
雪白的妈妈范文2
关键词:施莱尔马赫;教化;个体性;爱;想象
作者简介:张云涛,男,哲学博士,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德国哲学与宗教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施莱尔马赫文化神学研究”,项目编号:13YJC7300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施莱尔马赫文化哲学研究”,项目编号:2012YB037
中图分类号:B51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6-0034-08
1796年,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来到柏林,加入早期浪漫派的阵营,这标志着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新洞见时期”[1](P25)或“发现阶段”[2](P54)。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两部最畅销的著作《论宗教》(?ber die Religion,1799)和《独白》(Monologen, 1800)。前者提出了“对宇宙的直观”(Anschauung des Universums),为宗教辩护;而后者则提出了“对自我的直观”(Selbstanschauung),批判了有物质追求却无精神追求的现代人以及康德、费希特式的理性主义者,确立了以个体性为基础的“教化伦理学”(Bildungsethik)[3](P478),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与启蒙主义迥异的自我观。一提到《论宗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批判将宗教与道德混同的做法,力图将二者区分开来,但实际上,这部著作又将宗教与一种新伦理学结合起来,正如施莱尔马赫自己所指出的:“对自我的直观与对宇宙的直观是相互影响的概念。”1不过,这种伦理学因为该书主题的限制并没有得到完整清晰的表述,只是在以“纯粹伦理学的形式进行自我审察(Selbstbetrachtung)”[4](P326)的《独白》中,它才完整地呈现出来。事实上,施莱尔马赫早年关注更多的不是宗教,而是伦理学。早在1787年,他就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并撰写了研究论文,还开始深入研究康德的道德哲学,尤其是其自由学说和至善理论,撰写了大量的手稿[5](P31-38),并在《论生命的价值》(?ber den Wert des Lebens)的手稿中追问人的使命。施莱尔马赫之所以能够在四周内完成《独白》,是因为他利用了《论生命的价值》以及1792年新年讲道文中的一些材料,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加工。因此,可以说,《独白》是青年施莱尔马赫“十三年伦理反思过程的结晶”[6](P230)。
在18世纪晚期,功利主义和物质 主义已经开始泛滥。被施莱尔马赫称之 为“这个时代的孩子”和“经验论者”的人们迷恋科学知识,沉醉于外在的感性世界和与功利直接相关的事情中,忽视自我的本真存在和真正价值,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和征服自然创造和享受物质财富。1在第一个独白中,施莱尔马赫展示了对自我与世界、永恒与时间性、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关系的不同认识,区分了庸俗的自我观与高贵的自我观。
对于世界与自我的关系这个“伟大之谜”,“这个时代的孩子”认为:“世界总是首要的,精神只是世界之中的一个不确定其位置和力量的微不足道的客人。”[7](P9)但在施莱尔马赫看来,“精神是首要的、唯一的,因为我承认为世界的东西是精神的最美丽的作品和反映它的镜子”2,外在世界“像一面神秘的镜子一样反映我们的最高的、最内在的本质”3。与此相应,“这个时代的孩子”害怕和敬畏无穷庞大的物质世界,认为人是渺小的和微不足道的,但是施莱尔马赫宣称:“物质世界只不过是人类共有的庞大身体,它属于人类,正如一个人的身体属于他一样。”[7](P10)在他看来,人类具有两种使命和功能:一种以享受为目标,力求占有外在的物质,使它对自己毕恭毕敬,通过改造和转化使它成为自己可以享受的东西;另一种以表现自己为目标,以自己的形象和精神来创造艺术品,使之成为展示自己的个性的窗口。4他在《伦理学纲要》(Brouillon zur Ethik)中更加鲜明地将这种观点陈述为“理性赋予自然灵魂”(Beseelung der Natur durch die Vernunft)[8](P87),通过理性的改造外在世界的组织活动和将内在的自我展示在艺术品和认识中的象征活动,理性弥漫和渗透世界,将世界塑造和转变成人的器官和表现自我的符号。因此,自然只是精神展示自身的机遇和材料,它被给予人只是为了让人的精神控制它,并且在那里显现自身。
对世界与自我的关系的不同认识必然导致对于必然与自由、时间性与永恒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在“这个时代的孩子”看来,世界处于必然性的因果链中,人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一切东西都受外在的环境规定,于是,“人成了时间和必然性的奴隶”[7](P8-9)。依据这种观点,如果人能从机械观出发解释全部的因果关系,从外在世界出发来考察生命,将包括自我在内的一切东西都看作是物质世界中的时间性的有限存在者,那么他就站在了“人性和自我理解的顶峰”[7](P7)。但是施莱尔马赫批判说,依据这种观点,“自由似乎只是一块覆盖在隐匿的、不可把握的必然性之上的面纱”[7](P12)。“这个时代的孩子”只将自我看作是短暂的表象的集合,而在这个集合中,每个表象排挤和取代另一个表象,它们相互冲突。这样一来,自我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整体。因此,这种观点也就无法说明作为人的生命的统一性的根源的自我同一性。
与此相对,施莱尔马赫认为,首先,既然世界是自我建构的,那么世界之中的因果性和时间也是自我建构的,自我相对于它们而言就是自由的:“时间之舞依据必然的旋律在和谐地进行,但是自由演奏旋律,选择按键,所有微妙的调整都是她的工作,因为这些都来自于人本身的内在规定和独特感受。”[7](P10)甚至在受外在世界影响时,我们也是有自由的,没有什么东西仅仅是世界施加在我们之上的结果,因为自我规定了外来的影响被接受和解释的方式。1其次,既然世界是自我建构的,那么,“只有通过内在的生命,外在的生命才能够被理解”[9](P227)。我们不应该反过来从外在的世界出发来认识人和规定人的使命。再次,自我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它之中,“一切是一,每个行动补充另一个行动,在每个行动中另一个行动被保存”[7](P12)。每个行动都显现和反映了自我的整个不可分割的存在。不仅如此,自我还具有与认识和行动不同的冥思和直观的能力,可以意识到一切有限事物处在无限者之中并且凭借它存在,所有时间性的事物处在永恒者之中并且凭借它存在,一切个别的东西是整体的一个部分,所有有限的东西是无限者的一种表现。[9](P214)因此,在冥思中,自我进入到永恒无限的领域中,从而具有永恒性和无限性。
施莱尔马赫的观点看似是一种张扬人的主体性的主观观念论,与费希特的观点并没有多大差异。2其实不然,施莱尔马赫指出,自我建构世界的活动不是个体的纯精神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性的活动,世界是自我在与其他存在的神圣团体中建构的,是大家协作的结果。[7](P10)其次,他并不否认物质质料的在先存在,人不能像上帝那样创造世界,他只是“帮助创造世界”[7](P35),对质料进行加工,使世界转变成合乎人的目的的、有意义的存在;同时,自我生活在他帮助创造的世界中,世界一旦形成,就独立于他之外存在,可以反作用于他。再次,正如前面对宇宙的直观所揭示的,施莱尔马赫主张一种“更高的实在论”(h?herer Realismus)[9](P213),承认除了自我和世界,还有一个至高的存在者,它是一切有限者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据。最后,依据施莱尔马赫的比喻,自然世界是人的身体,那么人同样会爱惜自然这个无机身体,而不是疯狂地征服它,掠夺它。
施莱尔马赫指出,那个时代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利益,确信通过知识和技术来控制自然就能获得福祉。施莱尔马赫“极端鄙视”这些骄傲的人[7](P29),他不属于那个时代。确实如此,施莱尔马赫天才般地意识到了现代性的危害:人们迷恋用技术控制自然,在这样做时,他们将自己贬低成只会使用机器和技术的人。在施莱尔马赫看来,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丰富多样的,自然不仅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也满足人的其他需要,人不应该只是按照科学技术的方式改造世界,而应该按艺术的方式建构与我们亲近的世界。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教化自我。[7](P24)但是,这种自我并非康德和费希特的普遍的理性自我,而是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自我。“个体性是施莱尔马赫生命哲学的原初发现。”3
在第二个独白中,施莱尔马赫将自 我及其对自身的意识和认识划分为三 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人处于类似畜生的阶段,与它们一样沉浸在转瞬即逝的感性杂多的印象和感受之中,缺乏自我意识和审察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内在生命完全无知,不知道人之为人的根据和人类的独特性,更没有对他们的人性的意识,不知道他自己就是人、人性就在他之中,因而他不配享有人的称号。认识与行动是密切相连的,对人性的正确认识引导人做符合人性的事情,不做与之相悖的事情,这反过来深化了对人性的认识。反之亦然,符合人性的行为使人正确地认识人性,而正确的认识又引导他不做违背人性的事情。[7](P16,22)既然这个层次的人没有对人性的清晰意识和正确认识,那么,他的认识和行动就不能有效地连接起来。但是,他们还是人,因而作为人之本性的良心或对人性的意识就依然在他们之中存在,不过只剩下“一小块自我意识”[7](P16)。良心降低为纪律执行者,仍然发挥作用,它时时警告和监督他们,要求他们的精神听从它,哪怕它是不情愿的。
精神必须超越这个低级的感性层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第二个层次,人们抛弃了动物式的感性生命,真正具有了良心,即“对整个人性的不间断的意识”[7](P17),清晰地意识到普遍的人性就是理性,人是独立的理性存在者,拥有“自由感” [7](P18)。他能够自觉承担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义务,“不再承认人们称之为良心的东西”[7](P17),即不再需要良心作为监督员来警告和谴责自己。此时,人获得了人性的普遍方面,认为人性是无差异的、普遍的理性,要求人普遍地遵守理性。同时,他将自我看作是在个体自我之中的普遍自我,宣称后者才是自我的本质和核心,而个体自我所拥有的特性和个性都是无关紧要的、应当忽略和克服的东西。在施莱尔马赫看来,认识到这一点的人无疑就是以康德、费希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施莱尔马赫过去接受的是莫拉维亚兄弟会所主张的人性已经完全腐败、需要信仰和良心教导的学说,在受到启蒙思潮影响、发现普遍人性之后,他不能再接受这套说教,于是不顾其父的反对,与莫拉维亚兄弟会诀别。他曾“带着自豪的快乐”回忆说,他并不后悔自己所做的,超越那个低级阶段是人所必须经历的,并用自己的经历描述了他所处的那个新阶段的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仅仅满足于发现理性,推崇同一个存在的平等性,将之看作是唯一的、最高的东西。我相信在任何情况下只有一种正确的事情,所有人的行为应该都是相同的,只是因为每个人的独特处境和地位,他们才彼此区分。”[7](P16-17)
很多人以为达到了对普遍人性的意识,使自己成为自觉履行义务的理性主体就完成了人性培育和自我教化的任务。但是,施莱尔马赫指出,他们还只是在寻求人性的半路上。他嘲笑康德和费希特这些最优秀的人也陷入到这个巨大的幻象中,终生被蒙骗,无法上升到人性的真正高峰。在他看来,他们把握到的只是粗糙的人性;把握它只是第一个目的,还有另一个更高的目的和“具有更高的伦理价值的东西”[7](P18),即个体的更高的存在。真实存在的并非康德、费希特所宣扬的同质的普遍理性主体或先验自我,好像“人性在未定型的粗糙的质量中,内部完全相同,只是因为外部的接触和摩擦而形成了稍纵即逝的现象”[7](P18),而是处在世界之中的拥有独特个性的个体自我。人在所有处境中并非只有一种正确的行动方式,而是存在着无数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它们并不违背普遍人性的法则。每个个体以独特的方式将人性的要素聚集和整合起来创造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自我,以自己的方式丰富和发展人性的内涵,展现它的活力和生命力。此时的独特性和个体性显然不是第一层次的感性生命的无价值的特殊性,而是个体自我不可转让的东西和独特价值所在,它是个体所具有的“最高的特权”[7](P19)。人的使命就是要取得对他的个体性的完全意识,获得“最高的直观”(h?chste Anschauung)。“每个人应该通过独特地结合人性的要素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人性,这样,人性可以在每种方式中显现它自身,并且可以使从人性的子宫中大量涌现出来的一切在无限性的充实中变成现实。”1
施莱尔马赫要求人们不只是关注人类的共性,而要“直观和理解自由为自身在每个个体中选择的本质”,达到“教化和伦理的更高的个体性阶段”[7](P17),认识个体自我。不过,他承认:“只有经历困难并且很晚,一个人才能取得对他的独特性的完全意识。”[7](P17)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担心从理性的高度跌到动物的层次,重新陷入到专注感性杂多的动物式生存状态之中,他们忽视个体性,更强调普遍人性和理性之于人的重要性,喜欢训练自己,使自己只注意共同的普遍人性和理性的道德法则;另一方面,他们害怕困难,不想花费气力来获得在他们看来并不重要的个体性。
施莱尔马赫试图打消人们的疑虑和害怕,他说,更高层次的个体性和独特性并非应被理性筛除的无关紧要的东西。相反,它构成了自我的本质特征,它并不与普遍理性和人性法则矛盾,一个人“可能采纳一千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却并没有危害到人性的法则”[7](P19)。正像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主义者呼吁人们要敢于运用理性,用它来审判一切,摆脱自己施加于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使自己获得对普遍理性和人性的认识,成为独立自足的理性主体一样,施莱尔马赫呼吁人们不仅要那样做,而且还要敢于再冒一次险,从那个阶段上升到更高的阶段,取得对他们的个体性的完全意识,使自己不再只是一个独立的理性主体,而且是一个拥有不可转让的独特个体性并且为此而骄傲的个体自我。
当然,如果施莱尔马赫所主张的自我仅仅是一个个体自我,那么,他仍然很难逃避个体主义和精英主义的指责。但是事实上,他所说的个体自我与他者及其构成的团体有着紧密的关系,个体发现自身和完善自身的条件是关注和接纳他者,与之形成团体。这构成了他的自我学说的独特之处。“施莱尔马赫的道德个体完全与团体相关。”[10](P35)
自我要想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 人,首先,他必须知道什么是普遍的人 性,而这只能通过人性的共同的仓库――具体体现人性的个体――才能做到。“没有每一个人的存在我们会多么缺乏对人性的直观啊!”[9](P236)其次,一个人要发现自己的个性,只能考察“整个人性”,而这种“整个人性”“只有通过对比个体的东西才能被认识”[7](P22),通过对比人性在他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现,发现他所不是的东西,确定哪种人性对他而言是格格不入的,哪些是他应该吸收的,由此获得对他的独特个性的意识[7](P21,55)。再次,在一个人获得了清晰的意识之后,如果他要选择发展自己的个性,他就得从人性的共同仓库中获取养料,而任何人要享用这个仓库,他也必须向这个仓库贡献自己的东西,因而必须向体现人性的他者和团体展现自己的人性,然后从那里获得人性材料。“我所拥有的一切都将打上我的印记,无论我的感受已经领悟了无限人性领域的多少东西,这些东西都同样将在我之中得到独特的教化,并被容纳到我的本质中。”[7](P24)最后,当自我已经形成自己的个体性之后,他还必须向外展示它,赢得大家的承认和欣赏1,从而确立对自己的个性的清晰意识和认同,并且依据他者的反馈,筹划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个性。综上可见,自我认识、发展自己的个性及其最终被承认都依赖于他者和团体,因而任何人要想将自己塑造成具有独特规定和个性的人,就必须向他所不是的一切东西敞开,进入到各种团体中,与他者进行交流。因此,施莱尔马赫说:“我不能像艺术家那样孤立地教化自身,在孤立中我的精神的汁液枯竭了,我的思想处于静止之中,因而我必须向前行,进入到与其他精神存在者的多样的团体中。”[7](P21)
既然真正的自我并非费希特的孤立的、绝对自由的自我,而是处于团体之中、与他者交往的个体自我,于是,施莱尔马赫从另一个层面重新解释了自我与世界、必然与自由的关系。施莱尔马赫指出,“世界”这个词暗示了无处不在和万能,而“只有精神存在者的永恒团体、他们的相互影响和互相教化、自由的崇高的和谐才值得被叫作世界”[7](P10)。既然自我存在于由诸个体自我构成的真正团体中,而他者“转变”和“塑造”了自我的存在,那么,自我就受到了他者的限制。“一个自由在另一个自由中发现了其界限,于是自由发生的东西拥有限制和团体的标志。”[7](P10)因此,唯一的一种“必然性”就从其他自我的实际存在中产生。但是,这个必然性也不是那种盲目的、异己的、压迫自我的外在必然性,而是“被自由之间的美妙的冲突规定的音调”[7](P10),它能帮助个体自我认识自身和实现自身。
正如前述,“这个时代的孩子”完全从功利和享乐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他们同样将人类的团体庸俗化、物质化,使原本用来培育人的个体性的精神团体降低为服务于世俗的东西的团体。在他们看来,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相互帮助,创造财富,一切都是为了实用的、外在的利益和目的,诸如增加财富和知识、获得帮助、对抗命运、结成联盟等。[7](P34)这就是他们在友谊、婚姻和国家中寻求的东西,被如此庸俗化的团体只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其成员被外在的观念限制,忍受精神被奴役的生活。施莱尔马赫批判这种做法,指出真正的团体是由精神存在者构成的有机体,其成员各自提供自己的才干和工作,为他人服务,同时将他者的影响视作自己的生命发展的一个必需部分,由此各成员在它之中获得发展,丰富内在的精神。
在《试论一种社会行为理论》(Versuch einer Theorie des gesellschaftlichen Betragens)一书中,
施莱尔马赫明确将那种专门培育其成员的个体性的团体称作“自由社交性”(freie Geselligkeit)。在职业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人的职业的性质规定,人为了实际的目的走到一起。在家庭中,人们的关系被血缘关系规定,并且家庭的成员有限,通常都是具有极大相似性的人。但是,自由社交性与二者不同。首先,职业领域和家庭对参与者有要求和限制,有一定共性的人才能在这个群体中,并且参与者往往并非完全自愿,但是自由社交性并没有设定参与的条件,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自愿参与进来。其次,职业领域和家庭生活都规定了个人的角色,人与人之间有着比较严格的界限和区分,参与者必须遵守一定约定俗成的规范,但在自由社交性中,参与者是具有不同个性的独立自由的个体存在,他们之间是平等的,“相互作用(Wechselwirkung)构成了社交性的全部本质”[9](P170)。最后,家庭和职业生活往往是为了外在的、实用的目的形成的,但自由社交性却不是这样的,其参与者没有外在的、功利的目的,纯粹是为了交往和“思想与情感的自由游戏”[9](P170)。不过,由于参与者充分自由,相互作用,这样就激发起他们各自的创造力,使他们展示其才华、兴趣和个性,也为其他个体提供了丰富的人性材料和经验,于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目的就实现了,即参与者的个体性被培育和发展起来。
人要发展自由独立的人格和培育 自己的个体性,就必须与他者相互作 用,建立团体,但要实现这个目标是需要条件的。如前所述,对比对个体认识和设定自己的个体性是至关重要的,想要使自身成为一个独特存在的个体必须向他所不是的其他存在者开放,而这需要对他者的“普遍感受”(allgemeiner Sinn)[7](P22)。这种感受对人的多样的性情或状态异常敏感,直接将它的对象感知为一个独特的整体,从而使人感受或分有他者的状态、观点或情感,知道他的行动如何被他人接受,从而向他者敞开。这种感受是相互的,使个体彼此进入到对方的精神世界之中,形成“心灵的相互直观”[7](P50)。尽管这种感受是个体完善的最高条件和最高保证[7](P22, 26),但其效用总是局限于有限的范围,如家庭或友人,如果要培育人的个体性,就必须扩展这种感受的范围,使之触及到这些范围之外的其他人,乃至整个人类,而这就需要作为连接自己与他人的纽带的爱和想象。
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通常将爱视作低级自私的情绪感受,因而他们忽视爱,要求将它置于理性的普遍法则之下。“法则和义务,在行动上的一致性和正义对他们而言就足够了。对他们而言,神圣的情感是毫无用处的财产,这也是他们为何让他们所拥有的一点爱粗野地生长而不加培育的原因。因为他们不承认神圣的情感,所以草率地将它扔到应该被一条法则控制的人性的共同的善中。”[7](P34)施莱尔马赫极力赞扬爱:“爱,你是精神世界的吸引力,没有你,个体生命和教化都是不可能的!……爱,你是起点和终点。”[7](P34)真正的爱是“仅指向人的独特存在的最纯粹的自由的行动”[7](P25),它以神圣的敬重为基础,爱一个人就是依据“我发现他或她的个体性以及理解它与整个人性的关系的程度爱他或她”[7](P26)。爱超出了尘世的利害关系,爱的是他者显现人性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性和内在的强大精神,而不是外在的东西,如身份、财富、容貌。因此,只有通过爱人,个体才能认识他者的无限价值,努力去理解他,由此发现人性和拥有完善的人性。相反,没有爱,人的内心世界就会很狭窄,不会对他者敏感,关注他的个体性;没有爱,人除了接受他人提供的人性材料,不会主动显现自己的个体性,提供自己的独特的人性材料供他人欣赏,因而在给予和接受之间无法达到平衡,而这只会妨碍自我教化。只有爱才能将对立的力量统一起来,使感性与理性、欲求与义务、个体与团体和解,因为爱可以连接自我与他者,它构成了个体行动的动力,只有爱他人,才能真心实意地按照理性法则行动,而不是出于害怕或其他外在因素而被迫履行自己的义务。
理性主义者在寻求道德的发展时同样贬低想象,他们“只承认合法性,只提供僵死的公式,而不提供生命,只知道准则和惯例,而不知道自由活动”[7](P34)。因此,他们的道德发展是孤立无援的,因为要完成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人们必须综合考虑行动者的现实状况和具体处境,知晓并且比较他拥有的诸种可能选择。要获得这一切只有依赖具有“神圣的力量”的“神奇”想象。[7](P48,34)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们直接接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生活的圈子也是非常狭窄的,这限制了精神的自由,“如果一个人的内在行动仅仅被局限在他实际接触到的少量外在事物上,那么,那个人在多少方面会始终未被规定和教化啊!”[7](P48)但是,想象弥补了现实的缺乏,提供了现实拒绝给予个体的东西,使他的精神超出自身的直接体验,与遥远的、不熟悉的世界和人性接触,将另一个人、另一个时代、另一个民族和人种的思想的本质和特征移植到自己的直观中,使人通过在想象中复述他人的行为来吸收他人的经验,进而获得对人性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因而“想象越生动,精神的活动越活跃,个人的成长就越快,越旺盛”[7](P57)。其次,道德要求人推己及人,爱他人,尊重他人,而想象可以充当帮手,使“我能够置身于我所观察到的另外一个人的处境中”[7](P48-49),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快乐,进而做道德的事情。最后,一个人要做出和评价一个道德判断,他就必须通过想象知晓诸多选项,并且在想象中判断在这种现实境况中何种选项是道德的。[7](P49)
尽管爱和想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施莱尔马赫并不像有些研究者所指责的那样看不到它们的局限性,譬如看不到想象很容易使人错误地解释他人及其动机[11](P142),事实上,他意识到了爱的盲目和想象的危害。想象提供了多种选择,但是其中有不少都是非道德的选择,不具有道德价值,而这需要理性的鉴别和判断。想象必须伴随内在的反思和自由的、无偏见的判断,即理性的活动。尽管想象所提供的材料比外在现实所呈现的要丰富,但是它们最终也要接受后者的证实和检验。[7](P49)爱和想象与理性都有不足,只有二者配合起来才能完成道德行为,促进个体的发展。想象对观念进行加工和组合,提供多种可能选项,使人的感受丰富,视野开阔,而理性则辨别这些选择,指导人做出合乎道德法则的选择,而爱驱使人落实这一选择,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法则。
综上,《独白》提出了一种教化伦理学,标志着“与康德和费希特的伦理学决裂”[12](P171)。后者是义务伦理学,而《独白》主张的是自我发展和实现的德性伦理学;后者推崇的是道德法则,而前者尊崇的是爱;后者强调普遍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求自我完全服从道德法则,克服其个体性和特殊性,成为同质的理性主体,而前者则主张自我的个体性是不可转让、替代和还原的,是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生命所在,自我要努力教化自己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具体存在;后者将理性与自然对立起来,而前者则要求通过个体的有机发展,将义务与倾向、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
这种教化伦理学虽然强调自我的个体性,但并不主张个体主义。相反,承认个体对他者和团体的依赖。
参 考 文 献
[1] Martin Redeker.Schleiermacher[M].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3.
[2] Frederick Beiser.Schleiermacher’s Ethics[A].Jacqueline Mari?a.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 Brent Sockness.Schleiermacher and The Ethics of Authenticy: The Monologen of 1800[J].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2004, (3).
[4] Schleiermacher.Kritische Gesamtausgabe,Abt.I, Band 12[M].Walter de Gruyter, 1995.
[5] 张云涛.青年施莱尔马赫的康德伦理学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 (2).
[6] Kurt Nowak.Schleiermacher und die Frühromantik[M].B?hlaus Nachf., 1986.
[7] Schleiermacher.Kritische Gesamtausgabe,Abt.I, Band 3[M].Walter de Gruyter, 1988.
[8] Schleiermacher.Schleiermachers Werke in Auswahl,Band 2[M].Leipzig, 1913.
[9] Schleiermacher.Kritische Gesamtausgabe,Abt.I, Band 2[M].Walter de Gruyter, 1984.
[10] Günter Meckenstock.Schleiermacher’s Auseinandersetzung mit Fichte[A].Sergio Sorrentino.Schleiermacher’s Philosophy and 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C].Edwin Mellen Press, 1992.
雪白的妈妈范文3
一、什么是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
交互式电子白板也叫电子白板,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信,将电子白板连接到PC,并利用投影机将PC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协作会议或教学环境,利用定位笔或者手指代替鼠标在白板上进行操作,可以运行任何应用程序,可以对文件进行编辑、注释、保存、演示等,在计算机上利用键盘及鼠标可以实现多种操作.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电子白板的一种,其可以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于一体,同时进行多人操作的一种新型的电子白板,相对于传统的数字化教学还有其特殊的辅助功能,如魔术笔、聚光灯、放大镜、幕布、翻转、容器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二、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效果
1. 利用SMART电子白板创设幼儿喜欢的、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的情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活动的兴趣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 ”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对于幼儿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导入的形式单一、枯燥,对于幼儿的吸引力不够. 而SMART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将图、声、文字通过处理,创设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的情境,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引起幼儿主动学习和求知的欲望. 在中班数学活动“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中,幼儿以角色公主的身份参与游戏,帮助公主找到通往魔女之城的路,去解救王子. 通过找到“通往魔女之城的钥匙”“通过有规律的彩色石子路”“利用图形搭建吊桥”“整理魔女之城”层层递进深入,从简单到复杂,营造了闯关游戏的氛围,从而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欲望,促使幼儿能够在情境中完成学习内容,掌握知识. 在大班数学活动“单双数”中,通过游戏转转转,巩固幼儿对于单双数的认识.
2. 利用SMART电子白板的可操作性、直观形象性,为幼儿提供直观的感受、形象的操作,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在SMART电子白板课件的制作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可以看到、摸到的情境. 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利用图、文、声、像相结合,为幼儿创造一个多感官的综合刺激,“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孩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幼儿通过教师提供的形象的操作,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掌握了实际的知识. 例如在大班数学“单双数”中,利用数字大小和动物的数量对应,然后通过两两排列,理解最后是一个的是单数,最后是两个的是双数. 在大班数学“十五只老鼠”中,教师通过边运用放大镜边讲述小老鼠们有的选择清早送牛奶的时候去送,有的选择中午邮差大叔按门铃的时候,还有的选择大半夜都睡着的时候,再利用放大镜的透视功能,将老鼠的数量呈现在幼儿的眼中,然后出示统计表,幼儿一下子就理解了,不需要教师再讲述操作表如何使用了,幼儿自发的就会去完成操作表.
3. 利用SMART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SMART电子白板的交互性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人机的互动,教师运用电子白板制作的课件,并设置了很多与教学活动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幼儿学习获得知识的突破口. 教师要让幼儿自发地去发现问题,并有兴趣去主动探索,利用课件中的提示和操作,动手动脑,在与课件的互动中不断尝试,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和白板之间会不断地接触和反馈信息,在接触和反馈中,幼儿找到正确答案时,会出现正确的提示,答案错误时,会出现错误的提示,幼儿可以再次尝试,解决问题.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发展. 如在大班数学“单双数”中,通过容器的运用,将1~10的数字和动物供幼儿拖入相应的框中,如果正确就会进去,并发出胜利的声音,如果不正确则会返回,并发出错误的提示.
雪白的妈妈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73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78-03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简称CML,属于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病[1]。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现阶段CML已可采用长期口服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关键是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患者依从性不高,这是引起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伊马替尼是一种ABL激酶竞争抑制剂,是目前治疗CML的首选药物,而该药也有一定的毒性,主要包括血液学毒性与非血液毒性两种情况[2]。为了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有效护理措施,以减少或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该院对2009年7月―2013年7月共收治的86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给予伊马替尼治疗,发现了恶心、呕吐、皮疹、血小板计数减少等毒性反应,在对其进行相应的药物处理与精心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患者用药依从性大大提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入住该院进行治疗的86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范围8~70岁,平均年龄(42.3±2.3)岁;随访时间12个月~8年,平均随访时间(2.5±1.2)年。采用伊马替尼治疗前,共有11例患者接受过羟基脲或干扰素治疗。治疗前,全部患者均行血尿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显示正常,均给予伊马替尼口服治疗。
1.2 护理干预措施
1.2.1 心理干预 尽管CML发病后能够将肿瘤转为慢性疾病治疗,但大多数患者仍极易出现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并担忧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大额医疗费用等。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性格、心理需要等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正确看待疾病,主动向患者介绍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应注意事项等,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为其解除疑虑,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2.2 皮疹护理 皮疹也是伊马替尼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皮疹可伴有瘙痒,尤以充血性丘疹多见,主要出现于躯干部。通常而言,大多出现在服用伊马替尼的30 d内,过敏体质者较为常见。对于该类患者,护理人员应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近期可疑用药情况、有无进食海鲜、有无解除花粉等过敏原接触史,有无发热症状,以便确定是否由伊马替尼所致。如果患者症状较轻,应注意保持皮肤卫生,尽量穿棉衣裤,不可使用肥皂等刺激物对皮肤进行清洗;若出现瘙痒,禁止用手搔抓,以免皮肤被损坏;可采用温水进行局部擦拭。如果患者症状较重,应遵医给予抗组胺药物,也可给予静脉或口服糖皮激素药物,暂停伊马替尼治疗。
1.2.3 消化道反应的护理 胃肠道反应也是伊马替尼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纳差、呕吐等[3]。该类反应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主要是治疗药物所致,但不可随意停药。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尝试改变药物服用方式,如餐后服用或睡前服用,但不可和西柚汁等影响药物吸收的食物一起服用。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注意根据患者的呕吐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如果是严重呕吐者,应及时给予多潘立酮、胃复安等止吐药物,并适当补充电解质。
1.2.4 水肿的护理 对于出现水肿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做到每天为患者监测体质量,判断水肿程度[4]。如果是症状较轻者,应避免食物过咸,并加强活动。卧床时可适当抬高四肢,促进回流;衣着应以宽松柔软为宜。如果是症状较严重者,应叮嘱其不要摄入过多钠盐,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给予相应的药物处理,减轻患者的水肿程度,直至正常生活不受影响。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确保电解质平衡。
1.2.5 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的护理措施 如果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情况严重,应立即中断治疗,待计数恢复至一定水平才可继续使用伊马替尼治疗。再次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时,必须密切留意患者血象变化情况,若再发生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现象,则要减少伊马替尼的剂量。如果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状较轻,可继续给予伊马替尼治疗,但患者应尽可能出入公共场所,预防交叉感染;如果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状较轻,应注意避免拔牙或进行其他手术。
1.2.6 骨关节与肌肉疼痛护理 一些患者在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后,可能会出现肌肉抽搐的情况,尤以四肢肌肉为主[5]。在随访该类患者时,应重点检查其局部皮肤及肌肉情况,排除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等局部感染,情况需要时可行血常规检查,排除肌肉溶解。对于症状较轻者,应以理疗为主,如按摩、推拿等;对于症状较严重者,应暂停药物治疗,注意对症止痛与肢体保暖,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以保证电解质平衡,并适当给予抗组胺药物。若采取上述措施后,症状还不能缓解,则要改变伊马替尼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护理前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记录,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护理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明显少于护理前,护理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雪白的妈妈范文5
【关键词】 高血压;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为探讨高血压有效治疗方法,笔者选取8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降压治疗,观察组给予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其中观察组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诊治的痰浊中阻型高血压患者82例,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48-79岁,平均(57.8±5.6)岁;病程1-7年,平均(4.3±0.2)年。患者舒张压均不低于90mmHg,收缩压均不低于140mmHg。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降压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基本方药为:炒白术12g、清半夏15g、陈皮6g、天麻10g、茯苓15g、竹茹10g、炙甘草6g、炒枳实6g、大枣2个,生姜3片。大便干结者加用决明子与大黄,肢体震颤者加用羚羊角粉、生龙骨与生牡蛎,腰膝酸软者加用牛膝、何首乌与杜仲,头晕头痛者加用珍珠母、钩藤与石决明。上述药物以水煎服,于早晚分为2次服用,两组均连续展开12周治疗。
1.3 疗效判定 显效:体征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基本消失,舒张压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程度不低于20mmHg,收缩压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程度不低于30mmHg;有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舒张压下降程度不低于10mmHg,收缩压下降程度不低于20mmHg;无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均无显著改善,舒张压、收缩压下降程度不符合上述判断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当结果满足P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有1例出现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对照组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恶心2例,头晕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 论
高血压患者主要症状为头晕、眩晕等[1],该病属于中医理论中“肝风”、“眩晕”范畴,为本虚标实症[2],肝肾阳虚而脾失健运是本,淤血、风阳、痰浊、郁火为标。随着现代不良生活习惯逐渐形成,饮食不节、劳倦损脾胃等现象日益常见,故而高血压发生率逐渐升高。
温胆汤取自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药方取自《医学心悟》(清程钟龄著)。我院在为高血压患者治疗时,观察组将两种药方合而为一,方中天麻可止头眩、平肝熄风,三者合用是对风痰头痛眩晕治疗的常用药物。白术可燥湿健脾,与天麻、半夏配伍,可共同发挥化痰祛湿、止眩功效。方中以茯苓加以辅佐,可发挥渗湿健脾功效,和白术配伍,对生痰症状有良好疗效;炒枳实与陈皮可化痰理气,气顺而痰消;炙甘草可调和药性,缓急和中,大枣、生姜有降逆止呕、调和脾胃功效。诸药合用,可共奏理气健脾、熄风化痰功效,可促使痰消风熄,有效治愈眩晕。
本次研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雪白的妈妈范文6
【关键词】 芪丹
Effect of QDTMT on expression of HSP70 in hippocampus of rats with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bstract】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Qidantongmai Tablet (QDTMT) on rats with focal hippocampal infarction. METHODS: Seventytwo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6 groups (n=12): control, shamoperated, ischemia, QDTMT of high dosage (QDTMTH), QDTMT of moderate dosage (QDTMTM) and QDTMT of low dosage (QDTMTL). The rat models were produced by photochemical methods and the expression of HSP70 was measur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fter the patholog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decreased in rats treated by QDTMT compared with those in control group. HSP70 positive cells in QDTMTtreated groups were more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ischemia group (23±3), QDTMTH (89±8), QDTMTM (78±6), QDTMTL(46±6) (P
【Keywords】 Qidantongmai Tablet;brain infarction; hippocampus
【摘要】 目的: 探讨芪丹通脉片(QDTMT)对大鼠海马局部梗死的影响和机制. 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n=12),即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组、QDTMT高剂量组(QDTMTH),QDTMT中剂量组(QDTMTM),QDTMT低剂量组(QDTMTL). 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大鼠单侧海马梗死模型, 对缺血脑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及HSP70免疫组化. 结果:QDTMT各给药组缺血灶内HSP70表达明显高于缺血组:缺血组23±3,QDTMTH组89±8,QDTMTM组78±6,QDTMTL组46±6(P
【关键词】 芪丹通脉片; 脑梗塞;海马
0引言
脑缺血后HSP70在鼠脑中的表达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药物的干预等因素能影响HSP70在缺血性脑损伤细胞中的表达. 我们通过光化学法诱导的海马局部梗死模型,观察芪丹通脉片对缺血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HSP70表达的影响,并对其脑保护机制进行了探讨.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SD雄性大鼠72只,体质量(200±20) g(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 芪丹通脉片(Qidantongmai Tablet,QDTMT)提取浸膏干粉(西京医院提供),加生理盐水配制成混悬液. 虎红(四氯四碘荧光素钠粉剂,RB,北京化工厂,批号:810627),密封避光保存,使用前用生理盐水稀释为25 g/L. 自制冷光源(西京医院理疗科和西安飞秒光电集团联合研制),光源为一充气氙灯,输出功率:MIN 0.008 W/cm2, MAX 0.37 W/cm2,输出波长490~550 nm,波峰530 nm, 输出端连一直径0.6 mm的石英光纤.
1.2方法
1.2.1海马局灶性缺血模型制备动物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分别是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组、 QDTMTH组(3.24 mg/kg), QDTMTM组(1.08 mg/kg), QDTMTL组(0.36 mg/kg). 大鼠用10 g/L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将其俯卧于脑立体定位仪上,沿头颅正中切开头皮暴露颅骨,在前囟后4.8 mm、中线向左旁开3.6 mm处,用牙科钻轻轻钻一个直径约1 mm的骨窗,光纤管尾端至皮层下3.1 mm(海马区). 于尾静脉注射25 g/L虎红(70 mg/kg)后,立即通过光纤管照射30 min. 光照强度:0.37 W/cm2. 术后缝合头皮,正常喂养. 假手术组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后光纤插入照射. QDTMT各剂量组于术后当日以10 mL/kg灌胃QDTMT溶液1 wk,1次/d. 缺血组及假手术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替代灌胃,余同中药治疗组.
1.2.2取脑固定术后第8日,将各组大鼠麻醉后开胸暴露心脏,经主动脉,先用生理盐水100 mL迅速冲洗血液,再用40 g/L多聚甲醛400 mL灌注固定2 h,取脑在4℃下进行后固定.
1.2.3观察病理改变每组取6只鼠脑,梯度乙醇脱水,石蜡包埋,经缺血处连续切片,片厚5 μm,每隔50 μm取1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 每只鼠脑取经缺血灶中心5张切片,光镜下(10×10)计数每张切片缺血灶内缺血神经细胞数. 经海马部位取材3 mm3大小组织块,30 mL/L戊二醛前固定,10 g/L锇酸后固定,0.1 mol/L PBS漂洗、丙酮梯度脱水, 丙酮∶包埋剂(1∶1)浸透,环氧树脂包埋及修块,超薄切片后, JEM1200EX透射电镜下观察.
1.2.4免疫组化分析每组取6只鼠脑,200 g/L蔗糖脱水至沉底,冰冻切片机经梗死部位进行30 μm厚连续冠状切片. 取缺血灶相同层面脑片做HSP70免疫组化ABC法染色. 主要步骤如下:切片经0.01 mol/L KPBS漂洗3×10 min后入含30 mg/L Triton X100的KPBS 30 min;经1∶2000小鼠抗 HSP70血清(Sigma)室温摇床孵育24 h;再经生物素化的抗鼠IgG(1∶500,Santa)抗血清室温2 h;ABC液(1∶500, Santa)室温2 h;DAB葡萄糖氧化酶法呈色,常规贴片、干燥、脱水透明、封片.每步骤后均用0.01 mol/L KPBS(pH 7.4)充分洗涤.对照脑片以KPBS替代一抗.取每只鼠脑经缺血灶的5张脑片,在光镜下(10×10)计数阳性细胞数. 计算出每组6只大鼠的免疫染色阳性细胞数.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x±s表示,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并用SNK方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
2结果
2.1病理改变和缺血神经细胞数比较光镜下可见,片状缺血灶区神经元肿胀、细胞核固缩深染,胞质嗜伊红性增强呈粉红色. 缺血侧组织空泡化. 在梗塞核心区部分神经元消失,残存的神经元严重变性,呈不可逆性 . QDTMT各组缺血神经细胞较缺血组少,假手术组几乎无缺血损伤. 电镜结果可见,正常对照组神经元细胞形态完整,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线粒体;线粒体嵴清晰,排列规则;核膜清晰,核内染色质以常染色质为主,核仁明显,微管、神经丝排列整齐;突触结构正常;毛细血管内壁光滑,内皮细胞结构完整,清晰. 模型组坏死中心区结构崩解严重,胞核染色质崩解,核溶解,仅见少量残存细胞器,细胞轮廓消失;在坏死周边部位,神经细胞核空泡化,核内异染色质增多,凝聚呈块状,边集明显;线粒体空泡化明显,嵴消失;微管、神经丝排列紊乱;毛细血管轮廓存在,内皮细胞消失,呈凝固性坏死改变(图1A). QDTMT各组神经元电子密度增高,核膜清晰,核内异染色质稍增多,核周间隙较狭窄;胞质内细胞器较明显,但内质网和线粒体均有水肿样改变,线粒体电子密度低,嵴减少,粗面内质网脱颗粒并扩张呈不规则泡状,高尔基体扩张,存在髓鞘样结构和少量紫褐素颗粒,毛细血管管周轻度水肿(图1B).A:缺血组; B:给药组.
图1芪丹通脉片对大鼠海马局部缺血病理结构的影响TEM ×12 000
2.2HSP70免疫组化分析缺血组阳性细胞表达最少,中药治疗组阳性细胞表达数增多,各剂量组间比较有差别,假手术组未见表达(表1,图2).
表1各组大鼠缺血神经细胞及HSP70免疫阳性细胞数比较(略)
图2芪丹通脉片对大鼠海马局部缺血HSP70表达的影响×25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正气虚弱,肝肾亏虚,痰瘀阻滞为其主导病机. 中医主要以益气活血、养血通窍等方法辨证论治. 临床上活血化瘀复方制剂被广泛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现代中医学认为,血瘀证涵盖血液循环障碍、血栓形成、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组织增生变性、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及生物活性因子调控异常等诸多病理改变. 活血化瘀的作用不仅表现为改善血液的流动性和血液黏度,降低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及其某些方面相关基因、蛋白的调控表达等,还包括影响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调节及免疫功能等.QDTMT是在气血相关理论指导下制成的纯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黄芪、丹参、当归、红花、桂枝组成.其中,黄芪与桂枝益气通阳,丹参、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活性成分黄芪 皂甙能改善细胞能量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丹参所含丹参素具有抗缺血、抗自由基、抑制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等作用,当归和红花可改善微循环,桂枝有促进纤溶等作用. 该药在既往实验研究中被证实,可以改善血流变浓、黏、凝、聚状态,保护缺氧状态下细胞线粒体结构,减轻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伤,具有抗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1-2].神经元调亡是脑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HSP70蛋白表达与缺血引起的海马区迟发性神经元损害关系密切. HSP70合成增加可防止蛋白质聚集. 它一方面阻止诱导调亡的因素起作用,另一方面保护染色体,防止参与调亡的蛋白酶和核酸攻击,阻止细胞开启自杀途径,减轻了细胞调亡.本实验表明,QDTMT对光化学法大鼠脑局部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 大鼠局部缺血造模后,QDTMT各给药组病理改变均较缺血对照组轻,且上调了HSP70蛋白表达. 轻度脑缺血损伤即可诱导HSP70表达,中度缺血可诱导转录,但不翻译,重度缺血时它只在梗死边缘区表达[3-4]. 本实验也观察到,中药治疗各组在缺血区和皮层等远隔区域有大量HSP70阳性细胞表达,而缺血组仅在坏死周边区域有少量表达. QDTMT可能通过改善脑缺血局部微循环,促进HSP70蛋白表达,增强脑组织的修复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宗仁,马静,行利,等.芪丹通脉片对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5):400-402.
[2] 魏立强,王宗仁,王琳,等. 芪丹通脉片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4):3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