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又临黄河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又临黄河岸范文1
中华民族中曾经有无数的故人在黄河之上用目光和心光来丈量人生和人世的深度,也曾经有无数个先贤们依着黄河之水吟诉人生之大悲大喜……有人说黄河就是中华民族不屈足迹的一道绵延数千里的回声,也许古代诗人就是沿着这个回声的韵律来沉湎于诗的歌喉的。
三国时期的魏国诗人阮籍,生长于河南黄河岸边,投生于曹魏乱世,其“悲愤哀怨”之心曲,多寄托于黄河“隐晦曲折”之辞章来表达。阮籍面对滔滔的黄河,发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千古慨叹。后来面对源远流长的黄河回看一生隐忍,已知功名难恃,人生如云,自可释然,于是不再幽怨“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而是米看世事,有了“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的达观情怀。(阮籍《咏怀》)在黄河身边,有时才情傲然的阮籍却是一袭布衣的小子,他的思想和心潮是和黄河的波动一脉的共鸣,黄河是自己的母亲,阮籍和黄河两岸的子子孙孙都是黄河母亲的孩子。
王之涣肯定是位黄河的知者。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美尽矣。作为盛唐时代的不称心者,他高才远志,也唯有借助登临鹳雀楼聊以抒发了。站在鹳雀楼上,王之涣天目顿开,既实话实说,也假话真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鹳雀楼笔者是登临过的,今人修建的鹳雀楼巍峨硕大,远比王之涣登临的彼时鹳雀楼更高迈。即使如此,也只能北望中条山,南见河如带。王之涣目接千里,心随河走。河归海去,终得其所,苍茫楼头,诗人多少悠悠难舍情,该是缭绕于“一片孤城万仞山”之上啊!
出生地濒临黄河的杜甫似乎一生都倾情于长江。可是当他闻知官军收复萧关陇地一带,长达7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挥笔写下了“青海黄河卷塞云”的赞叹诗句。(杜甫《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
李太白眼中的黄河则是最为丰富也最为多姿的。李太白面朝黄河的时候会经常抬起诗意的头颅,在微醺中诗情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有时还会满怀犹豫,踌躇无措,把心中的郁结都倒给黄河――“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太白心高,但绝对不是迂夫子,世间万千纠葛,他都懂,只是不屑为之而已。所以,他懂得“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太白豪迈,所以他眼中的大河更带有绝世的性情和气势,“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太白多奇思,大河生异象,“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李白《北上行》)太白情纵横,大河任填塞,“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太白雄心在,黄河做试场,“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耻作易水别,临岐泪滂沱”;(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太白情无忌,遥遥千万里,“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李白《寄远其六》)
生于渤海蓝(今河北沧县)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的高适曾经与李杜相会于汴京古吹台,他的《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最为可赏:“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殊为难得地表达了他“睹楚汉城而厌战,吊禹迹而兴叹”的忧患心境。
韦应物面对黄河时却表现出了另一种情怀:“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诗人是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新官赴任,本当是春风得意,势如大河东去,韦应物却觉得自己既非巧者,亦非智者,只是一个无所求也将无所作为的随波逐流者。这就很有意味了。积弊既久,大厦将倾,韦应物只能做如此感伤语了。
又临黄河岸范文2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 艺术魅力
《黄河大合唱》有五个版本。一个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因为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要组成一个真正的管弦乐队是不可能的。当时只有几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类的乐器,大多数人都不能识五线谱,所以就用简谱。第二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作了一些调整。第三个版本是“上海乐团版本”,就是李焕之1987年根据冼星海的“苏联版本”为上海乐团改编的一个版本。第四个版本是“中央乐团版本”是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这个版本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今天,大家能听到的就是这个版本。第五个版本是钢琴伴奏版本。这个版本是由瞿维来编订的,主要是为演出方便而改编的。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a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 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又临黄河岸范文3
若愚客
隐匿密林深处,
蕴蓄万千情愫。
银链荡心声,
总把相思倾诉。
听瀑,听瀑,
意境沁人感悟。
——《念奴娇》 相思瀑布
走进相思谷风景区,像走进了绿色世界,置身在一望无际葱绿葳蕤的林海里。浓郁的色彩给人清新自然、宁静舒适的感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旖旎着游人的情感天地。相思谷的名字充满诗情画意,令人无限遐思,总感觉不仅仅是来游玩,还带着一份新奇,一份探索,一份求知。于是,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思绪紧随着一个个景致活跃飞腾起来。
旅游车掠着小巧袖珍的“相思湖”而过,平静如镜的湖面发出诱人的亮光,美丽极了。导游在讲述一个古老凄美的故事——相传当年王母娘娘把牛郎织女活生生拆开,茫茫银河岸隔双星。织女终日相思缱绻,以泪洗面,其中有一滴眼泪挥洒在相思谷,人世间就有了这汪翡翠般的相思湖。深秋季节的湖水不满,隐约可见湖岸露出的残枝败叶,让人油生伤感。一梦千年爱,红尘执手难。故事的主人公敢于冲破世俗的桎梏,相亲相爱,男耕女织,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的爱情乐章,最后却落得劳燕分飞各西东,只能等待每年一次的七夕相会。鹊桥筑起的相思渡口,是爱的驿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银河两岸,从此留下彼此千百年的守望,也给世人留下千百年的唏嘘。
旅游车顺着山坡蜿蜒而上,然后在峰顶停靠。走下车,清风迎面吹来,让人心旷神怡。极目眺望,峰峦叠翠,气象万千,深秋的相思谷色彩开始斑斓,片片枫叶红在绿色的林海里泛出一抹抹异彩。这里是南国最大的红豆林景区,生长着一种叫红豆树的乔木,秋冬时节,一颗颗红如玛瑙的果实破荚而出,轻轻地跳落在柔软的落叶上,矫健地跃了一个滚,又在静静地蛰伏守望着,等候游人前来拾捡。果实叫红豆又名相思豆。据说古代有位,因思念出征战死于边塞的夫君,朝夕倚于门前树下恸哭,泪水流干了,眼里流出了血,染红了庭前树根,于是就结出了具有相思意义的红色小豆子。古往今来,相思红豆成为男女情人寄托思念的信物。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诗就把红豆描绘得淋漓尽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游客们蜂拥着在红豆树下拾捡相思豆,欢声笑语在幽静的山谷回荡。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红豆仿佛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手心灵动,传递着一份份情思,撩拨着你的情愫,温柔着你的双眸。
相思谷最美的景点还数瀑布,顺着曲径幽路,我们去叩访瀑布,远远地就传来淙淙流水的召唤。这里是瀑布的世界,一条幽深的山谷扎堆着百丈礤、相思和青云瀑布群。三个瀑布大小有别,各具特色,立足其间,听不到鸟鸣,听不到风声,只有流水的天籁之音。
百丈礤瀑布高耸雄伟,气势磅礴,40米宽的白练以高60米的落差飞流直下,水声轰鸣,空谷回响,场面非常壮观,令人震撼。跌宕回旋,其音铮铮,像在演奏者一曲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如万马奔腾,其势浩然,像在演奏一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也拨动了心中那根尘封的琴弦,焕发了心中那份久违的激情。
相比百丈礤瀑布的气派,青云瀑布便显得小巧、精致。湍急的溪流从岩壁上跃下深潭,声如洪钟,像在演奏一曲民乐合奏《泉水叮咚响》。溪水在水潭中急速地回旋又急速地奔流而去,“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匆匆而来,匆匆而走,仿佛去赶赴一场音乐会,跳跃的音符见证着溪水欢快的心情。
相思瀑布像一位淡雅俏丽的姑娘,站立在峡谷中央,遥望着谷底方向,等待着爱人飘逸的身影。水帘悬挂,如披着一条洁白的盖头,遮掩着羞红的脸庞。一条条银练晃荡着,飞花碎玉,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平平仄仄,悠扬悦耳的旋律像在演奏一曲琵琶曲《高山流水》,琴瑟相和遇知音。
飞流产生一种气流,水花飞溅到水潭边的竹林草丛,枝叶摇曳,竹影婆娑,风生雾起,如临仙境。端坐竹林旁,闭上眼睛,心境异常开阔,异常空灵,一颗心被水声洗濯得干净透亮。水声如琴,水声如歌,用心聆听,用心感受,恍如是瀑布姑娘的呢喃,恍如是瀑布姑娘的心跳,能感悟到那忐忑欢愉的心声。
悠悠流水在倾诉真情。一帘轻纱,一帘幽梦,一帘相思,柔情似水,梦盼佳期,花前月下与君共剪西窗烛。不在乎流年季节的转角轮回,这潺潺不绝的流水是姑娘一如既往的守候。
撷一片竹叶,吹一曲恋歌,独对一池秋水,寄托一腔柔情。生活是美好的,爱情是美好的,珍惜今天的拥有,愿你我在岁月流年里许一场清欢。
又临黄河岸范文4
关键词:水库河;生态负外部性;河流生态系统;生态补偿;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49-06
所谓“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前者产生的外部性是负的,称为负外部性;后者产生的外部性是正的,称为正外部性[1] 。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就是典型的生态负外部性。水电开发的生态负外部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坝施工所固有的,另一种是由于不同大坝的特殊运作模式所造成的。在这许许多多错综复杂的生态负外部性中,最严重的就是水电开发隔离了生活在大坝上游与下游的物种,阻止它们的迁徙和其他的物种运动;以及减少了河流正常的泛滥,阻止河流形成洪泛平原,使“漫滩河”转变成了“水库河”,破坏了河流自然泛滥产生的“漫滩河”生态系统。
1.河流生态系统的构成
1.1 河流生态系统
河流生态系统是指在河流内生物群落和河流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包括河源、河源至大海之间的河道、河岸地区、河道、河岸和洪泛区中有关的地下水、湿地、河口以及其他依赖于淡水流入的近岸环境;是由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复合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组成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非生物环境由能源、气候、基质和介质、物质代谢原料等因素组成,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包括陆地河岸生态系统和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藻类、水草;消费者――主要包括陆地河岸生态系统和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中的食草动物、两栖动物等,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大量的鱼类(如鲢鱼、草鱼等)及一些两栖动物,和分解者――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等组成[2] 。
1.2 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河流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流动性、连续性等特点,其结构特征可用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等思维框架模型来描述。
从纵向分析,河流生态系统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从河源到河口均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其典型特征是河流形态多样性。①上、中、下游生境的异质性。河流大多发源于高山,流经丘陵,穿过冲积平原而到达河口。上、中、下游所流经地区的气象、水文、地貌和地质条件等有很大差异,从而形成不同主流、支流、河湾、湿地、沼泽、冲积平原、洪泛平原等,其流态、流速、流量、水质以及水文周期等呈现不同的变化,从而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境。②河流生态系统纵向的蜿蜒性。自然界的河流都是蜿蜒曲折的,使得河流生态系统的水生生态系统子系统内形成急流、瀑布、跌水、缓流,同时陆地河岸子系统和湿地及沼泽子系统也随着蜿蜒曲折的河流产生多样性,这样为生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境。③河流生态系统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表现为水中浅滩、深潭交替出现,浅滩增加水流的紊流,促进河水充氧,是很多水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觅食的场所[3];深潭是鱼类的保护区和缓慢释放到河流中的有机物储存区;同时,岸边湿地、沼泽、森林、草原等交替,为两栖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等提供了生存环境。
从横向看,河流生态系统由河道、洪泛区、河岸地带、河流附近的湿地及沼泽地带等组成。河道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河流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纽带和通道。洪泛区是河道两侧受洪水周期性影响的高度变化的区域,包括浅滩、浅水湖和湿地等,洪泛区可以吸纳滞后洪水、保持土壤等,是生物重要的栖息地。河流沿岸的森林、草原、湿地及沼泽等可以保持土壤,防止泥沙冲入河流;截流降水、涵养水源,可以减缓降水的地表径流,在枯水季节又可以补充河水等等。
在垂向上,河流生态系统的水生生态子系统可分为表层、中层、底层和基底。在表层,由于河水流动,与大气接触面大,水气交换良好,特别是急流、跌水和瀑布河段,河水含有较丰富的氧气,这有利于喜氧性水生生物的生存和好气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表层是水生生态子系统初级生产最主要的水层。在中、下层,随着氧气、阳光等的减弱,浮游生物等随之减少;而鱼类等有在营表层生活的、有在营底层生活的,还有大量生活在水体中下层的。大部分河流的基底由卵石、砾石、沙土、黏土等组成,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同时,水生生态子系统又不断地与陆地河岸子系统、湿地及沼泽子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等交换,构成了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
在时间上,河流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气候变化、降雨量增减、人为干扰、温度升降等,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河流是有生命的,河道形态的变化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人为的干扰对河流的影响有的不需要太长时间,如水质污染、过量取水等等。
2.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间物质循环的主要通道,河流生态系统是鱼类、两栖动物、水生植物、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地。在分析水坝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时,不应孤立地看待在江河上建坝蓄水产生的单方面影响,应该从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包括近海区域)的角度加以考虑[4]。
在河流筑坝蓄水后,河流将产生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改变河流的物理、生物、化学因素。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非生物要素和生物要素两个方面,同时根据影响程度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筑坝最先引起流域中诸如流域水文、水质、泥沙等非生物要素的变化;进而产生对流域生态系统中初级生物要素(初级生物、浮游生物等)和流域地形地貌的变化(河道变形、三角洲萎缩等);第一、二级共同综合作用引起了第三级较高级(无脊椎动物、鱼等)和高级(哺乳动物、鸟类等)生物要素的变化。
2.1 第一级非生物要素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1.1 河流形态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1.1.1 “饥饿的”河水。
江河流经地区的土壤和岩石被剥蚀,流水带走了这些沉积物。所有的大坝和水库则存留了其中一些沉积物,特别是大的鹅卵石和砾石,这样,河流下游就缺乏应有的沉积物。没有低位出口的大水库和大坝一般都会截留流入的90%的沉积物,有时甚至是100%。大坝以下的清水是“饥饿的”:通过剥蚀河床和河岸,它会努力夺回它的沉积物。被饥饿的河流所截留的沉积物可能会在更下游的地方进一步沉积下来,而且大坝以下的河床被剥蚀(冲刷)慢慢会被更下游的河床逐渐升高(沉积)所取代。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坝以下河床的易剥蚀的物质最终将被冲走,而且,河床将变成以岩石为“盔甲”。带盔甲的大坝以下的河床不会有鲑鱼等产卵所需的砂石,也不会有作为深海底的(河床底部)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软体动物和贝壳类动物等生存环境的砾石。深水处的动物是鱼类和水禽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同时,由于河道会被淤泥等覆盖,河道沉积物还可能减少砂石的面积。
通常,在关闭大坝的头十年内,河床会被剥蚀好几米。河床加深将降低河流地下水的水位,引起洪泛平原的井水水位的下降,威胁到当地植枯。长期来说,下游河道所受的主要影响通常是河道变深变窄,使得有沙洲、河滩和多重河道交织在一起的蜿蜒河流变成了只有相对笔直的单一河道。例如,在内布拉斯加的大坝对普拉特河的调节已经将一段河道缩减了3/4,宽度也从19世纪末的1 000米减少到20世纪60年代的265米[5]。没有建大坝的支流将它们的沉积物冲入那些受大坝调节的河流,这些河流因不再有正常的洪流而无法将冲入的沉积物冲走,因此,其河道容量的减少尤其可能发生。一条有交织河道的河流减少到只有单一河道,将极大地减少它能养育的动植物的多样性。
2.1.1.2 “饥饿”的平原。
三角洲是成百上千年的河流沉积物积累而成的,部分是由于它们的沉淀物和压实的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的侵蚀作用而成。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对三角洲尤其重要,如果除去流入的沉淀物,那么三角洲就会衰退,最终被侵蚀掉。在阿斯旺高坝建造之前,尼罗河每年平均将约1.24亿吨的沉积物带入到大海中,另外在狭窄的洪泛平原和三角洲地区沉积950万吨沉积物,对几乎所有的埃及人民来说,洪泛平原和三角洲就是他们的家。建坝后,淤泥的失去被许多人认为对埃及农业已经造成了严重影响,以至需要大量的人工费,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水平也长期下降。我国的小浪底大坝和三峡大坝必然减少黄河和长江搬运到入海口的泥沙量,富饶的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也将面临侵蚀的威胁,三角洲上的生态系统也必将受到影响。
2.1.1.3 “饥饿”的海滨地区。
河流沉积物被剥夺所造成的影响一直从河口延伸到很长的海岸线,由于没有来自陆地的沉积物,现在海岸线也不得不面临被海浪剥蚀的危险。大坝引起的海岸被侵蚀的最突出的例子之一就是加纳沃尔特河口东部的贝宁拜特(Bight)。阿科松博水坝几乎隔断了对沃尔特河口的沉积物的供应,并因此隔断了沉积物随朝东的海流而去的道路。邻近的多哥和贝宁海岸线现在正以每年10~15米的速度被吞噬掉。在1984年仅一次暴风雨过后,海洋的位置就前进了20米。
2.1.2 水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1.2.1 水温及氧气。
流水在静止时所经历的化学、热力和物理变化会严重污染一个水库及下游的河流。一般来说,水质退化的程度与水库保持的时间相关――它的储水能力除以流入的水量。在水质较差的河流中,大坝以下靠前的水池里的水质退化比较小或没有退化,但是在主坝后面的储存了多个月甚至几年的水,对于水库和大坝以下几十千米以远的河流里的生物来说就是致命的。因为从主坝后面的水库释放出来的水在夏天通常比河水更冷,在冬天又比河水更温,而从水库顶部附近的出口放出来的水一年到头都比河水温暖。给天然的河水加温或冷却都会影响水中所含的被溶解的氧气及悬浮固体的数量,而且会影响发生在水中的化学反应。季节温度的改变还会破坏水生物的生命周期――例如,幼虫的繁殖、孵化和蜕变经常取决于温度的变化。
水库不仅会截留河流的沉积物,同时还截留河流带来的营养成分。在天气温暖的时候,藻类可能在营养极丰富的或富营养的水库表面附近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藻类消耗水库的营养成分,产生大量的氧气。因此,夏天水库表层温度较高、营养成分耗尽、被溶解的氧气含量高,从而藻类生长繁茂。藻类的繁茂生长可以为鱼类提供食物,但是也使得水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阻止水流入水库,覆盖砂石河床,而且限制风景娱乐。当水库里的藻类死去时,它们就沉入水库底层,在那里腐烂,这时它们要消耗底层本来就有限的氧气。这种耗尽氧气的水的酸度经常导致这种水能够溶解湖床中的矿物质,如铁和锰。这样,在温暖的气候下有低位出口的大坝放出来的水就将是寒冷的、氧气含量低的、富含营养的并且含有酸性物质,而且可能矿物浓度很高。一条河流被溶解的氧气水平足够高就是河流水质好的一个主要标志。很少含被溶解的氧气的水会使水生物“窒息而亡”,而且会使这种水不适于饮用。更重要的是,对于微生物来说,被溶解的氧气是非常重要的,它使得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的岩屑和污染物。
2.1.2.2 淹没。
在水库被装满水以后的第一年间,被淹没的植被和土壤的分解会大量地消耗水中的氧气。正在腐烂的有机物质也会导致温室沼气和二氧化碳大量释放。在阿根廷和巴拉圭交界处的亚西莱塔水坝的水轮机1994年8月第一次检测以后,在大坝后面的刚注满水的水库中正在分解的植被对氧气的消耗被认为是导致下游12万多条鱼死亡的凶手[6]。
只是在最近,科学家才知道现在普遍出现的水库污染问题,在鱼体内水银的含量积累过高。水银以无害有机的形式在许多土壤中都存在。以新水库底层的分解物质为食物的微生物能将这种无机的水银变成甲基水银,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毒素。甲基水银可以被水中食物链末端的浮游生物及其他生物所吸收。当甲基水银沿着食物链向上传递时,它就会逐渐集中在食肉的动物体内。通过这种生物积累的过程,在处于水库食物链顶端的以鱼为食物的大鱼的体内组织中,其甲基水银的含量可能要高于食物链低端的小有机物好几倍。
2.1.2.3 甜水变盐水。由于大坝极大地增加了暴晒在太阳底下的水面面积,所以,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的大坝会导致大量的水被蒸发掉。每年全世界水库蒸发掉170立方千米左右的水,相当于所有人类活动消耗的淡水总量的7%强[7]。库水的大量蒸发,导致河流盐度上升。如科罗拉多流域上胡佛大坝后的水库蒸发的水量是河流流量的1/3,库水的大量蒸发导致河流的盐度上升,位于墨西哥北部边界的因皮里尔坝上的科罗拉多河的盐度,在1941~1969年间平均为785ppm,到1990年增加到900ppm,2000年后超过1 200ppm[8]。同时,不断地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带到地表,导致了土壤盐碱化,由排出的灌溉水带入河流,同样会引起河流盐度上升。此外,坝址上游土地盐渍化会影响地下水的盐度,通过地下水与河流的水力交换,又会影响河流水体的盐度[9]。同时,上游修坝也会影响下游的盐化,如印度于1975年在恒河上建造了法拉卡大坝以后,枯季河流流量减少,造成孟加拉国土地盐化程度不断加重,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盐化影响的土地已从建坝前的近35万hm2增加到89万hm2[10]。高盐度对水生有机物是有害的,而且它们会腐蚀管道和机器。
2.1.3 水文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坝之所以对水文造成重要影响就是因为人们强加给河流一种人工的流量变化模式,正如斯特格纳指出的,“一条修建了大坝的河流不仅像一个浴缸一样被塞子塞上,而且像一个水龙头一样被拧开和关上”[11]。在魁北克,耗电高峰出现在冬天,但那时,因为水被雪和冰阻挡,河流流量自然处于最低水平。为了满足人们在严寒气候下对电的需求,大坝和河流改道使拉格兰德河在冬天的流量增加了8倍,而且为了储存第二年冬天的用水,强制性地消除了春天的洪水泛滥。盆地之间的河流改道加重了大坝工程对河流的影响:为了增加发电量而把伊斯特梅恩河平均每年流入詹姆斯海湾的总量翻了一番。然而,流入伊斯特梅恩河河口的流量却减少了90%。
下游建坝后季节流动模式受到的另一种影响就是短期的每天甚至每小时河水水位的变动,为了满足对电的高峰消耗而释放的水有时候会使得河流水位变动达到好几米之多。水的释放量与电力需求之间的关联意味着格伦峡谷下游河流水位现在不是根据科罗拉多河盆地的降水量而变化,而是根据类似电力需求量在周末或公共假日下降等因素而变化的。河流水位按这种规模变动会造成许多不良生态后果。河流水位的迅速波动会加速对下游的剥蚀,而且会冲掉河岸的树木、灌木和草。如果没有河边植被将其固定住,那么河岸就会被侵蚀得更快。河滨的植被为河边的生物提供食物的保护,有些还为小鸟如翠鸟提供树枝,让它们停在树枝上等待它们的食物从身边游过。它还能在夏天提供树阴,使得河水不至于变得太热。更重要的是,掉入水中的树叶和树枝还是昆虫和其他水生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水库水位的迅速变动会交替地暴露和淹没鱼群在潜水中有利的休息场所,这将会妨碍鱼群产卵。水禽筑巢也会受到同样的影响。水位变动还会影响水库岸边植被和沼泽地植被的生长,从而使得近岸的浅水区毫无生气――浅水区通常是自然湖和水塘生物最丰富的地区[12]。
河流和洪泛平原的生态系统都非常适应河流每年泛滥和干枯的循环。许多物种都依靠季节性干旱和营养物的波动或变动所给出的信号来决定是否开始繁殖、孵卵、迁徙或其他重要的生命周期阶段。每年的洪水泛滥为沼泽地不仅补充水分而且补充营养,而被洪水冲走的洪泛平原上的家养和野生动物的粪肥又使河流富有营养。洪水会将鱼卵和鱼苗冲入洪泛平原的回水区或湖泊中,在那里它们可以孵卵、长大,直到下一次洪水到来以后再回到河流中去。成年鱼和其他水生动物如乌龟也会跟随着洪水,在被淹的灌木和树木丛中,享用洪水带来的新食物。生态学家贝利(P.Bayley)称“洪水波动的好处”就是河流和洪泛平原有如此令人吃惊的生物多样性和产量的主要原因――河流中每单位盆地面积的动物多样性比海洋要高65倍。估计热带河流年泛滥的鱼产量比没有洪泛平原的河流的鱼产量要高100倍,而在每亩盆地面积中要比热带湖泊和水库中的鱼产量高4倍。多数淡水鱼种都在河流和洪泛平原中发现,很少鱼种只适应湖泊中的生活环境。生物学家一般都认为,大坝和其他控制洪水的计划是许多弊端中最具破坏性的,它正在引起河流和河滨物种的迅速灭亡。世界上9 000种淡水鱼至少有20%在最近濒临灭绝或受到威胁[13]。
当平原不再泛滥时,河岸及洪泛平原上的植物和动物也要倒霉――或者当河流在不当的时候发大水时。例如,乔治亚大草原上的大坝的水不合理地释放出来,几乎杀死了河流沿岸所有无遮挡的柏树种子。对密苏里河和南非的蓬格拉河的泛洪平原的研究表明,在河流上游建了大坝以后,森林物种的多样性有所减少。在肯尼亚的塔纳河的洪泛平原上,因为上游的一系列大坝而导致洪水减少使得那儿的森林失去了再生的能力,因此似乎就要慢慢地枯死了[14]。
2.2 第一、二级非生物要素综合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坝改变了河流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生活环境,使两栖动物、软体动物、昆虫、鱼类、水禽以及其他滨河的和湿地的生命形式受到了威胁。世界上9 000种淡水鱼至少有20%在最近濒临灭绝或受到威胁,这与修建水坝水库有直接的关系;对于那些筑坝多的国家,这个比例还要高,如美国近2/5,而在德国则有3/4;哥伦比亚河流经的大盆地内建有约130个大坝,坚固的水坝阻挡了溯河产卵的鲑鱼和鳟鱼,1960~1980年间鲑鱼业的损失就达65亿美元;印度西北部的河豚群现在被大坝和防洪堤分隔成数个孤立的群体,分别只剩下150~300只和145只左右,且已经明显分为数个相互隔离的种群,其生存发展环境已非常脆弱。
2.2.1 对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河流生态系统第一级非生物要素水文、水质、泥沙等的变化,影响了无脊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使微型无脊椎动物的分布特征和数量(通常是种类减少)显著改变;大量鹅卵石和砂石被水坝拦截,使河床底部的软体、贝壳类等无脊椎动物失去了生存环境;同时,由于幼虫的繁殖、孵化和蜕变经常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河水水温的改变会改变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及生命周期,这会干扰无脊椎动物种类和生长发育过程。
河流生态系统第二级非生物要素河道变化、水坝分隔等,也同样影响了无脊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修建水坝后,水域面积扩大,对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的繁衍十分有利。但是,原有的沙洲、河滩和蜿蜒河道等交织在一起的河流系统变成相对笔直的单一河道,减少了原有河道所能养育的无脊椎动物的种类,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同时,水坝的分割作用改变了河流的水力学特性,形成了高位水头,影响了河道内无脊椎动物的栖息和迁移。
2.2.2 对鱼类的影响
2.2.2.1 第一级非生物要素变化对鱼类的影响。
水库水体温度分层和水质退化,会对鱼类产生很大影响。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比河水温度低,这会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高坝溢流泄洪时,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能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一些深水水库,水体温度较低,放水过程会造成一些土著鱼类等水生生物难以适应。D.M.Rosenberg.等人研究表明,在水坝修建前后,从所收集的被调查水库资料显示,鱼体内的水银浓度都已经增加,水质的恶化会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河水流速、水位的变化也会对鱼类产生影响。由河流环境变为水库环境后,流水性适应的鱼类就无法生存,取而代之的是以静水生活的种类。修建水坝,改变了山溪性河流的一些水文特征,库区水面变宽,流速变缓,水质透明度提高,有利淤积缓流型水生生物的生长及鱼类繁殖;但是,河流水位的急剧变化,交替地暴露和淹没鱼群在浅水中有利的休息场所,又妨碍了鱼群产卵。
泥沙被大量拦截在水坝前的水库内,影响了下游鱼类、底栖生物等的生存栖息环境。同时也阻隔了输送到下游和河口的大量盐分、有机物和浮游生物,这影响了下游鱼类的产量。如尼罗河阿斯旺自1970年投入使用以来,上游来水和来沙量减少,致使尼罗河上渔业资源大幅度减少,流域中原有的47种商业鱼种,只剩下了17种。同时由于尼罗河河口供沙不足,不仅河口三角洲平原向内陆收缩,而且由于缺乏来自陆地的盐分和有机物,致使沙丁鱼的年获量减少1.8万吨。
2.2.2.2 第二级非生物要素变化对鱼类的影响。
水坝建设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许多水库已成为水产供应基地。但是,水坝也对鱼类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根据水产环保部门的研究结果,对河流天然渔业资源破坏性最大的是建水坝、修水库。水坝不仅对某些溯流而上的鱼类的迁徙造成阻隔,同样会减缓或阻挡鱼类向下游迁徙,水库中激流的消失,常会导致某些鱼类(如幼鲑鱼)迷失向下游迁徙的方向感,进而被其他动物猎食。同时,在相对单一的水库生存环境中繁衍的鱼的种类,只占丰富的河流生存环境鱼的种类的极小一部分。如长江中的珍贵鱼类――鲥鱼,过去的年平均产量为500t左右,最高产量曾达1 500t,但近几年已经捕不到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修建于鄱阳湖上游峡江的万安大坝于1990年正式蓄水发电,切断了鲥鱼的洄游路线,使之无法上溯至峡江上游产卵繁衍;20世纪80年代初长江葛洲坝大坝建成后,由于阻断了中华鲟上溯产卵的通道,集中于坝下的中华鲟亲鱼成群跃起,在坝体上撞得头破血流,长江葛洲坝与三峡大坝的建造,影响了30多种经济鱼类的洄游路线,使自然繁殖的鲟资源量较建坝前减少了97%[15];岩滩水库1992年开始蓄水,1997年6月水库建成5年间鱼类种类减少38.6%,底栖动物减少77%,水生维管束植物减少100%;广西恭城河虎豹电站大坝截流第一年,有数万斤拟到上游产卵的银鳔鱼死亡,当年俯拾即是的银鳔鱼迄今在恭城绝迹了;郁江西津电站建成后大花鳊鱼及许多美味河鲜鱼类也都绝迹了,因西津大坝阻隔,仅10年不到,郁江野生鱼苗数量锐减90%以上[16]。
世界各国在建坝时解决鱼类洄游问题通常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采取工程措施,建鱼梯、鱼道等;另一种是对洄游鱼类进行人工繁殖。但是,目前在国内外高坝过鱼苦无良策且过鱼道投资过高的情况下,所有水利工程设渔业增殖保护站是可行的。
2.2.3 对鸟类、哺乳类动物的影响。
修建水坝后,水域面积扩大,对水禽等的繁衍十分有利,良好的生境会促进其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但是,水坝也对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水库淹没,使原来以这些陆生植物为栖息地的野生动物被迫迁徙,影响到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大规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割与侵占,会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威胁了生物的生存,加剧了物种的灭绝。如贡嘎山南坡水坝的修建,将造成牛羚、马鹿等珍稀动物的高山湖滨栖息活动地的丧失。水库切断了沿河及穿过河谷的迁移路线,分割了河流生态系统,这会导致生物在一个更小的基因范围内近亲繁殖,对物种的进化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洪泛平原、湿地往往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但是,水坝的修建,使它们缩小或消失了,致使越来越多的哺乳类动物等物种因其生存和生活空间的丧失而面临濒危或灭绝,繁殖能力下降,种群数量和质量减少和退化。如赞比亚的喀辅埃河6 000km2的洪泛平原曾是世界上野生动物最丰富的生物生活环境之一,当在上游修建了伊特兹茨水坝后,消除了这个平原主要部分的季节性洪水泛滥,除了平原最低部分被戈吉水库覆盖着外,而剩余的地方是干的,湿地消失了,几乎没有了鸟,羚羊也相对少多了,没有一匹斑马和角马。
3. 水利水电开发生态负外部性的控制对策
面对水电开发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种种生态负外部性问题,在国际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主张最大限度地开发水电这种可再生资源,另一种则反对一切对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简单地反对一切水电建设,主张拆坝,将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相反,回避水电开发给生态系统带来的问题,忽视对生态系统的补偿,无疑会给人类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因此,比较现实和合理的做法是:在既满足人类社会经济需求又不损害或少损害生态系统功能中寻找平衡点,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水坝要采取相应的控制对策,尽量减少危害。
3.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根据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生态补偿措施。依据生态补偿中“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基本原则,水电开发的补偿支持者应是从中获得增加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受益者。一般情况下,水电开发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发电、供水、灌溉等[17],不仅水电开发的业主是主要受益者,河流流经地区的城市和农村也从中获得显著的灌溉和供水效益。因此,水电开发业主的河流流经地区的受益者应按受益比例支付生态补偿金额。在补偿强度,即补偿多少的问题上,若要将水电开发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完全内部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的损失就应是补偿的基本数额。在具体的水电开发项目中,分析开发方案对河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并据此进行生态补偿时,应先开展河流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明确开发项目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定量评估河流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增加和减少的价值,也就是生态功能价值变化的正效益和负效益。
3.2 尽量减少淹没影响
在修建大坝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库容,而应当考虑水库淹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之间寻求一种最优组合。如果无法避免大面积的淹没,那应当在水库装满水之前,对被淹没地区的植被进行彻底的清除。并对淹没区的野生动物进行营救和转移,因为那些被搁浅在小岛上或在局部受淹的树梢上的动物大多数都被淹死或饿死。在对野生动物进行营救的时候,应当考虑到那些被抓住的动物一旦放生,它们经常太紧张,通常受到伤害而且经常没有可以居住的生活环境――那些被认为合适的环境总是被其他竞争者所占据了。
3.3 建立有利于生态的大坝
如果大坝的修建只是为了扩大电力或储水时,最通常采用的补救措施就是从水库中释放更多的水。这种做法通常有利于下游的鱼,但有时是为了造成较大的“洪流”来冲走聚积下来的有害的巨石和砂石。在美国,能源管理委员会要求许多私有大坝的经营者释放一定量的水,作为更换他们的联邦大坝经营执照的条件。重新得到许可的大坝因为不得不保证一定量的河流流量而造成的发电量的减少而造成的收入下降迫使一些大坝经营者关闭水力发电厂,放弃建设新项目的计划。放掉多余的水的好处之一就是,它将增加下游被溶解的氧气量。人们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措施增加氧气量,如人工为经过涡轮的水注入空气。另外一种减轻大坝对下游水质影响的方法是给大坝安装进水口,进水口可以从不同水位的水库中抽水,从而调整释放出来的水的水温。选择性抽水虽然无法再现河流温度的原始季节变化,但能够改善大坝以下水的温度条件,有利于下游的野生动物,特别是像鲑鱼等怕高温的动物。
3.4 人工培育生态系统
大坝对河流最直接的影响是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长江上游是许多洄游鱼类的重要栖息地,洄游鱼类需要三场一道(繁殖场、约肥场、产卵场、洄游通道),梯级水库的建设造成洄游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命通道阻隔,相当多的洄游鱼类可能灭绝[18]。由于修建鱼道不仅增加工程成本和技术难度,而且较难评价其效果,所以目前已建和在建大坝基本上没有考虑修建鱼道。径流式电站虽然河流水文过程影响较小,但水流利用率一般很高,河道水流基本上通过引水管道和水轮机流过,也会对鱼类等水生生物带来毁灭性打击。对那些自然生存环境被大坝破坏了的鱼类的补救措施可以采用孵卵器进行人工培养。并在水轮机入口前安装屏蔽及支流系统,以阻止鱼类被吸进水轮机入口。对有洄游习性的鱼类可以人工诱捕,然后倒入驳船,用驳船运输它们通过水库和大坝。用驳船运输的鱼比那些自己通过水库的鱼的存活率高很多。在大坝上增设鱼道或鱼梯,让有能力通过鱼道的鱼类可以完成迁徙活动。
4.结论
水电开发在经过了资金约束时期和市场约束时期后,进入了生态环境约束时期。忽视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只看到其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会使人类的生存和文明难以延续。当然,不建大坝或者拆除大坝,也并非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唯一选择。因为,在不同的河流、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坝址上建坝,带来的生态问题是不同的,要认真做好生态环境评估报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一概否定建坝。因此,在对每一条河、每一个大坝进行规划设计时,都要十分慎重地对待生态问题,认真做好生态环境评估报告。过去的水利资源规划,按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往往追求100%的开发率,产生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和移民问题。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为响应十七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号召,在水电开发规划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少,生态环境问题少的河流,可以100%的开发;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多,生态环境问题大的河流,可以放弃部分河段的开发;参照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况,水电资源平均开发70%~80%是可行的。
另外,水电工程的不同设计与运行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差别很大。在设计时应尽可能减少淹地移民、减轻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设计鱼道,低位出水口等设施,以保证鱼类的迁徙以及在机组全停时也能下泄最低生态流量。在运行阶段,不能总是调峰运行,应兼顾河流生态系统的季节性,让大坝下游的生态系统能感受到季节引起的河流水文、水质等的变化,从而恢复它们原始的生活习性和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 保罗•萨谬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肖建红.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及其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9.
[3] 栾建国,陈文祥.河流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和服务功能[J].人民长江,2004,35(9):41-43.
[4] M.P.麦卡内等.减轻水坝环境影响的泄洪调度方法[J].水利水电快报,2002,23(2):1-4.
[5] [美]P•麦卡利.大坝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35.
[6] Yacyreta Killing Fish, World Rivers Review[M], Second/Third Quarter, 1994.
[7] I.A.Shiklomanov. World Fresh Water Resources[J]. Water in Crisis, 2005:19-20.
[8] Mccully P. Silence River. London: Zed Books Ltd, 1996:50-150.
[9] 祁继英,阮晓红.水坝对流域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分析.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1):37-40.
[10] 陈沈良,陈吉余.河流建坝对海岸的影响,科学(上海),2002,54(1),12-15.
[11] W.Stegner, Where the Bluebird Sings to the Lemonade Spring: Living and Writing in the West, Penguin, New York 1992,(9).
[12] P.B.Moyle and J.J.Cech Jr.,Fishes: An Introduction to Ichthyology,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J,1988,(2):77.
[13] J.N.Abramovitz, Aquatic Species Disappearing[J]. Vital Signs 1996:124.
[14] F.M.R.Hughes, The influence of flooding regimes on forest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in the tana river floodplain, Kenya[J]. Applied Ecology 1990,(27).
[15] 贾敬德.淡水渔业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淡水渔业,2004,(5):59-61.
[16] 周解,何安尤.水坝与救鱼的论争――论水利枢纽工程对渔业生态环境的影响[J].广西水产科技,2004,(2):6-10.
又临黄河岸范文5
【关键词】堤防险情,防护措施,防护原则
中图分类号:TV87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城市的堤防险情主要包括漏洞,管涌,渗水,满溢,风浪等,这些堤防险情会对城市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就堤防险情这个方面,每个不同的险情类型,都有不一样的抢险的方法,因为救险的方法比较的专业,技术要求高,因此在实施堤防工作前必须统筹谋划,设计研究出最为合适的方法,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城市堤防险情类型
1. 漏洞即集中渗流通道。
在汛期高水位下,堤防背水坡或堤脚附近出现横贯堤身或堤基的渗流孔洞,俗称漏洞。根据出水清可分为清水漏洞和浑水漏洞。如漏洞出浑水,或由清变浑,或时清时浑,则表明漏洞正在迅速扩大,堤防有发生蛰陷、坍塌甚至溃口的危险。因此,若发生漏洞险情,特别是浑水漏洞,必须慎重对待,全力以赴,迅速进行抢护。
2.管涌(泡泉,翻沙鼓水)
汛期高水位时,沙性土在渗流力作用下被水流不断带走,形管状渗流通道的现象,即为管涌,也称翻沙鼓水、泡泉等。出水口冒沙并常形成“沙环”,故又称沙沸。在粘土和草皮固结的地表土层,有时管涌表现为土块隆起,称为牛皮包,又称鼓泡。管涌一般发生在背水坡脚附近地面或较远的潭坑、池塘或洼地,多呈孔状冒水冒沙。出水口孔径小的如蚁穴,大的可达几十厘米。
渗水
高水位下浸润线抬高,背水坡出逸点高出地面,引起土体湿润或发软,有水逸出的现象,称为渗水,也叫散浸或洇水,是堤防较常见的险情之一。当浸润线抬高过多,出逸点偏高时,若无反滤保护,就可能发展为冲刷、滑坡、流土,甚至陷坑等险情。
穿堤建筑物接触冲刷
穿堤建筑物与土体结合部位,由于施工质量问题,或不均匀沉陷等因素发生开裂、裂缝,形成渗水通道,造成结合部位土体 的渗透破坏。这种险情造成的危害往往比较严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漫溢
土堤不允许洪水漫顶过水,但当遭遇超标准洪水等原因时,就会造成堤防漫溢过水,形成溃决大险。
6.风浪
汛期江河涨水后,水面加宽,堤前水深增加,风浪也随之增大,堤防临水坡在风浪的连续冲击淘刷下,易遭受破坏。轻者使临水坡淘刷成浪坎,重者造成堤防坍塌、滑坡、漫溢等险情,使堤身遭受严重破坏,以致溃决成灾。
7. 岸坡崩坍堤防的迎水岸坡,尤其是水流弯道处的凹岸,顶冲迎溜,加上风浪作用,最易使岸坡底受到冲刷或淘空,形成陡坡,终致失稳而坍或窝崩,危及堤防安全。同时也由于持续高水位,使堤内土体浸润饱和,抗剪强度降低而导致堤坡失稳。水位下降时,堤坡土体内重力水来不及排出,形成指向迎水坡面的渗流力。加上孔隙水压力过高,也是引起滑坡的重要原因。8. 管涌与流土在汛期高水位作用下,堤内外水压力差引起地下水的渗流运动。当渗透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后,堤背水侧坡面或地表土体会发生渗透变形。管涌俗称翻砂鼓水,是土体中的细颗粒沿着骨架颗粒间的孔隙被冲出土体的现象,发生在不均匀的无粘性土层。管涌孔径可达数毫米至数百毫米,孔周形成环状沙丘,冒水处水色混浊。近堤管涌的发展会导致土体塌陷乃至溃堤。流土是在渗流出口处土体突然松动隆起,发生浮动的现象,发生在粘性土层或比较均匀的无粘性土层,其危害与管涌相当。在多层地基的堤段,险情往往相伴发生。9. 堤坝背水坡散浸散浸是地下水浸润面已从背水坡面出逸的表现,如不及时处理,也有可能发展为管涌、滑坡或漏洞等险情。
10. 堤身跌窝与漏洞堤身发生跌窝险情主要是由于其中有隐患,跌窝常伴随堤身漏洞发生,宜结合漏洞处理,这类险情破坏了堤防完整性,又缩短渗径,严重时有导致堤防突然失事的危险,抢堵跌窝应查明原因,迅速抢堵。翻挖时,应注意边坡稳定性,必要时尚需加大断面,作为支撑,以免坍塌扩大,跌窝抢护后,还应随时监测。
三、堤防险情的抢护原则
1. 漏洞险情的抢护原则
一旦漏洞出水,险情发展很快,特别是浑水漏洞,将迅速危及堤防安全。所以一旦发现漏洞,应迅速组织人力和筹集物料,抢早抢小,一气呵成。抢护原则是:“前截后导,临重于背”。即在抢护时,应首先在临水找到漏洞进水口,及时堵塞,截断漏水来源,同时,在背水漏洞出水口采用反滤和围井,降低洞内水流流速,延缓并制止土料流失,防止险情扩大,切忌在漏洞出口处用不透水料强塞硬堵,以免造成更大险情。
2. 管涌险情的抢护原则
抢护管涌险情的原则应是制止涌水带沙,而留有渗水出路。这样既可使沙层不再被破坏,又可以降低附近渗水压力,使险情得以控制和稳定。
值得警惕的是,管涌虽然是堤防溃口的极为明显和常见的原因,但对它的危险性仍有认识不足,措施不当,或麻痹疏忽,贻误时机的。如大围井抢筑不及,或高围井倒塌都曾造成决堤灾害。
3. 渗水险情的抢护原则
渗水的抢护原则应是“前堵后排”。“需特别指出的是,背水坡反滤排水只缓解了堤坡表面土体的险情,而对于渗水引起的滑动效果不大,需要时还应做压渗固脚平台,以控制可能因堤背水坡渗水带来的脱坡险情。
4. 接触冲刷险情的抢护原则
穿堤建筑物与堤身、堤基接触带产生接触冲刷,险情发展很快,直接危及建筑物与堤防的安全,所以抢险时,应抢早抢小,一气呵成。抢护原则是在建筑物临水面进行截堵,背水面进行反滤导水,特别是基础与建筑物接触部位产生冲刷破坏时,应抬高堤内渠道水位,减小冲刷水流流速。对可能产生建筑物塌陷的,应在堤临水面修筑挡水围堰或重新筑堤等。
城市堤防抢护的方法
1. 反虑铺盖:在背河大面积出险管涌时,如料源不足,可采用反虑铺盖抢护。即在出现管涌的范围内,分层铺填透水性好的反虑料,以降低涌水流速,制止地基土颗粒流失。根基所用反虑材料的不同分为砂石反虑铺盖和梢料反虑铺盖。2. 固脚阻滑:背河滑坡时,将土袋、块石、铅丝笼等重物堆放在滑坡体边脚,使其能起阻止继续下滑和固脚的双重作用。同时移走滑动面上部和堤顶的重物,并削缓陡坡。3. 虑水土撑:适应于堤防背水坡范围较大、险情较重、取土困难的滑坡抢护。在滑坡体上顺坡挖沟,沟内作反虑,填筑透水性大的砂料,分层夯实而成土撑。一般每条土撑顺堤方向长10米,顶宽5—8米,边坡1:3—1:5,土撑间距8—10米。4. 横墙隔断:适用于横向的裂缝抢险。除沿裂缝方向开挖沟槽外,还每隔3—5米开挖一条横向沟槽,沟槽内用粘土分层回填夯实。如裂缝已与河水相通,开挖沟槽前,应采取前戗截留措施。5. 软帘盖堵:当知道漏洞进口大致位置且附近无树木杂物时,可采用软帘盖堵。软帘可用土工布或篷布制作。抢险时沿临水堤肩,顺坡铺盖洞口,或从船上铺放,然后抛压土工包、土工兜或土袋,再填压土料。修成前戗。
6. 临水筑戗:在渗水堤段临水破,用粘性土料修筑前戗,填筑前应将坡上的杂草、树丛等杂物清除。一般戗顶宽3—5米,高出水面1米,程度超过渗水段两端5米。若提前有溜时,戗土易被冲走,填筑前可采用桩柳或土袋围堰保护。7. 沉柳缓流防冲:适应于堤防临水坡被淘刷长度较大的险情。维护方法是:用枝叶茂密的柳树头,捆扎大块石头等重物,顺堤从下游向上游,有外到里,依次抛沉。水浅溜缓时可改为挂柳防冲等措施。
五、结束语
城市堤防建设刻不容缓,但是在建设施工之前一定要认真地分析城市周围环境以及地质特征等方面,确保堤防施工的安全开展和堤防的正常运作。很多的沿海沿江城市的险情是不一样的,从当地城市的具体的险情出发,研究分析最为有效的措施,保证堤防工程实施的最优化,同时也更好的守护城市居民的人身安全和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1]关于水管体制改革后工程险情抢护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年33期
[2]浅谈险情抢护的原则和方法[J];网络财富;2013年01期
[3]付道华,堤基管涌险情的判别和抢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10期
又临黄河岸范文6
[关键词] 区域循环经济 水权 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多,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合作增强了区域间的整体经济实力,使不同地区能够得到共同发展。但这种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方式为主,是以无计划的利用环境资源而换来的。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继续飞速发展,其与自然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尖锐。一方面,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后,经济赖以飞速发展的基础减弱,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要平衡两者,达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在环境资源中,水资源是各行各业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自然环境生存并自我修复的关键要素。因此,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就应首先面对我国现有的水资源特点,利用建设有效的水权制度使水资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同志曾经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这句话表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从理论层面上讲,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经济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上的经济形式。即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循环经济理论原理为指导,以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经济模式。区域循环经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首先区域本身就既可以表示一个企业或一个工业园区,也可以表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可以是在其区域内部的企业、工业园区等单元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和更大深度上实发展的循环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的组成单元,只有区域循环经济很好的建立并发展起来,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优化,真正建立起节约型社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
从实践角度上讲,区域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最终目标是使区域内的经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达到共同的和谐发展,其实质是在充分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重组化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种生产原材料和生产废弃物相互之间的交换建立起来生态产业链。
区域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有:
1.由点及面的发展模式。一个区域内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不同,发展程度有差异,因此不能全面铺开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根据区位优势理论和自然资源的实际禀赋,选择区域内的重点地区;接着选取该地区内的核心企业,利用循环经济原理对该企业进行试点,从而带动整个地区,进而整个区域发展循环经济。
2.与区域资源紧密结合。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离不开目标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充分的了解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有助于建立合理高效的产业群,大大提高对原材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3.生态化产业链。在实现循环经济的区域内,各产业的原材料和废弃物均会被其他产业利用。一个产业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得以再次进入生产循环,使整个区域的资源投入减量化,并大大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降低了环境压力。
可以说区域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消除了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冲突。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作为建设区域生态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程,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富裕、文明、健康的生活,这与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而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的决心。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点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不仅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同时环境资源本身的一些特点也会成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瓶颈。
二、水权制度的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水资源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构建和管理是实现区域循环经济,进而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水资源管理手段的一种,水权制度的建设是为了维护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目的是通过水权的合理有效配置,平衡人类用水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有序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世界各主要国家对水权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的水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澳大利亚的水资源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水权指水资源的使用权。澳大利亚建立了水权分配制度,并培育水市场,鼓励通过市场合理配置水资源。其最早的水权是实行河岸权制度,即与河道毗连的土地所有者拥有用水权,并可继承。20世纪初,联邦政府又通过立法明确了水资源是公共资源,归州政府所有,由州政府调整和分配水权。澳大利亚的水权交易从1983年开始,到目前为止交易额越来越大,有关的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水市场已基本形成。这一水权管理制度的实际实施促进了节约用水,同时也促使水资源按市场规律自行合理配置,提高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美国的水权制度以层层详细的法律形式体现,且因州而异,如在水资源丰富的东部采用的是河岸权,在干旱的西部采用的是优先专用权。法律中包括地表水权、地下水权、州际间的水权配置等多个方面,具体又分为滨岸使用权、优先专用权、公共水权等各层次。而美国联邦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介入不以水资源分配为目的,其主要是针对水质保护。
在加拿大必须持有用水许可证或根据水法获得批准才有权使用地表水。用水许可证是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审批的有效法律文件,规定了水权的条件和期限,其中包括取水地点、优先日期、最大引用量、用水时间等详细规定。而通过水法获得的批准是由水资源管理部门发行的时间短于一年的用水证明。[4]
南非是一个缺水国家,降水分部不均,用水压力大。1997年的《供水法》确定了水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资源,交由政府相应的权力来确定水资源的获取人和获取量。该法提倡梯级收费,想要使用更多水资源的用户需交纳更多的水费,既等同于对超额用水的罚款。印度、墨西哥、菲律宾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尝试通过建立水市场进行水权转让。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分布不均,以东南部水量最为充沛,西北部多为缺水地区。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此外我国国情复杂,各流域水资源丰贫不均,各区域发展程度不同,个别地区对水资源的归属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致使水资源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制约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更不用说建设区域循环经济达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了。
因此如何建立合理的水权制度,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管理,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建立合理的水权制度,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利用水权能够很好的解决水资源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使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缓解或解决不同地区争水吃的现象,促进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和水资源分布情况,我国应当建立适应自己的水权制度。目前关于水权制度的概念和建立方式尚未完全形成定论,我国在这个领域内尚处于探索阶段。而水权制度可从不同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1.水权制度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很大,其中水资源的丰缺度是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一般沿海或沿江城市和地区较为富裕,经济发展较快,而西北部缺水地区则相对发展速度较慢。因此我国陆续的进行了多个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就是要把水源充沛地区的水资源引入水资源缺乏的地区,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当地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进一步达到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正是基于此目的,使受水区的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各产业用水得到基本满足。
在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的水资源配置中,应当引入水权的概念。因为是跨流域调水工程,所以水资源的配置就会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区和城市,那么这些地区和城市就会面临如何分配新增调水的问题,将水权概念引入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的引入方法可以将水权作为某种因子加入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建立基于水权因子的优化配置模型,从而算出受水地区或城市的分配水量。
2.水权制度对水资源的保护
在我国,水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属于人们。而这种使用权不是无限制的,一旦水权问题得到明确,一定地区的人口,其可支配的水资源是定量的,有限的,因而在开发和使用时就不得不考虑投入产出效益,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上游地区不能因为取水便利而无节制用水,下游地区也不会因为取水机会差而失去生活、生产的基本用水条件,同样会以水权限度内的水资源来安排和发挥出最佳综合效益。从经济学的原理来看,水权确定之前,使用水资源不具有排他性,而水权一旦界定明确,使用水资源就具有排他性,这对用水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合理的水权制度的建立,能够使水权得到合理的分配,从而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节约了用水,保护了水资源环境。
3.通过水权转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权制度的建立必定会赋予水资源一定的经济价值,作为水资源的使用者来说,水资源的使用权本身就具有经济价值,因此更多的用水者不会只将水资源当成一般的自然资源对待,而会更多的考虑其内部的经济价值。建立水交易市场正是顺应水资源经济价值的结果。水市场建立后,更多地区或城市对水资源的使用会更加有效率,因为对水资源的使用率和利用率越高,就会节约越多的水资源。而这些多余的水资源不会像之前被浪费掉,而是将其拿到水交易市场,将这部分水转让给缺水的地区或城市,或者是用水效益更高的地区。这样以来可以间接的起到避免用水浪费、节约用水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水资源的交易对初始水资源配置结果进行修正,使水资源整体配置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得到极大有效的利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水权制度的建立能够对水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使水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和接近实际要求,从而提高了用水效率,节约了水资源。在使各个地区、城市的各产业用水得到基本保障的同时,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提供给自然界自我更新所需要的生态用水。使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再因为争用水资源而互相制约,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进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金铎王树恩: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推进经济集约型增长[J].天津大学学报,2006,(7)
[2]江西省水利厅赴澳大利亚培训团: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及水权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江西水利经济,2008,(3)
[3]沙景华王倩宜张亚男等:国外水权及水资源管理制度模式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