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美术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课件

小学美术课件范文1

关键词:剪纸艺术;美术课堂;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17-02

民间剪纸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千百年来,结合中国民俗及每一个家庭的愿望,成为最受百姓欢迎的艺术种类之一。源于这一艺术门类的独特魅力,剪纸也进入了多个版本的小学美术教材。

就小学美术教学而言,教师应重视将地方剪纸艺术引入美术课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中国民间剪纸的概念、范畴及艺术特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介绍,使小学生重视、热爱民间剪纸,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民族认同感、爱国主义情感等,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

一、民间剪纸概述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与其他民间艺术相比,其普及程度更广泛,对老百姓而言更为实用。剪纸,顾名思义是一种用纸创作的艺术,通过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切或镂刻来表现物象,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其材料广泛、易得,形式多样,寓意丰富、深刻,寄予了百姓的美好愿望与生活理想。对剪纸艺术深有研究的吕胜中老师指出,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之所以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是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题材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性,使得我们可以领略民族的神秘、雄浑和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1]民艺专家潘鲁生也指出,经过无数代剪纸老艺人的艺术实践,以及各地剪纸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剪法和刀法上,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程式化的剪刻手法,也有基本的表现方法和造型纹样。[2]

作为一种民间美术,民间剪纸与百姓生活、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和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蕴含。例如,滨州民间剪纸由于受到了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其中许多主题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直接写照,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民情、民风和民愿。

二、小学美术课中民间剪纸的内容及意义

本文以人教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为依托探究剪纸艺术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策略。梳理教材可以见出,几乎每个学段每本教材的内容都包括剪纸,并按由简到难、由浅至深的思路加以编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剪纸艺术的被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在剪纸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各地乃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剪纸的基本知识、技巧、艺术特色,剪纸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逻辑,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剪纸艺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激起他们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意识。通过学生的动手体验等实践,学生可以感受到令人感动的工匠精神,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小学生的专注力、观察能力、联想能力乃至创造能力等较为全面的美术素养。

三、小学美术教师应如何上好剪纸课

基于剪纸艺术的特质,民间剪纸属于综合探索领域性质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效教学的实施依赖于教师合理组织剪纸教学内容,系统规划教学过程,选择适用、可行的教学方法等。

1.注意教师自身知识素养的提高。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要对民间剪纸有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认识,通过对民间剪纸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理解,以提高“教”的质量。在剪纸教学中,教师在正确认识中国民间剪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民间剪纸的热爱程度,用强烈的热爱中国民间剪纸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共鸣,进而让其热爱中国民间剪纸。

2.注意民间剪纸教学的综合探究。作为一门综合的、交叉性的艺术门类,在教材中,剪纸艺术被设置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那么在教学中,自然需要与其他学科综合探索、融会贯通。中国民间剪纸绝非孤立的一门课程,它与绘画、设计、音乐和舞蹈等学科紧密相连。例如,在2013年的春节节目中,一群小学生通过舞蹈向全国观众呈现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剪花花”表演,实现了中国民间剪纸与舞蹈艺术的结合。而现代的艺术教育也强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核心素养,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3.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具体“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剪纸教学中的表现和发展,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旨在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剪纸教学的效果。(1)在进行中国民间剪纸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利用PPT、视频、图片等资料,通过讲解、示范、师生共同讨论、小组发言等方式,共同探究剪纸艺术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2)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教学策略。方法是否有效与方法是否适用密切相关。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知识之间的系统性等,尽量选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故事法、情境教学法等,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剪纸艺人的各种形式、各种花样的剪纸作品,邀请老艺人进课堂与学生一起探究剪纸艺术等学生感兴趣、易于接受的方式。就作品的呈现方式而言,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剪出各种有趣、有意义的图案或作品,制成纪念册收藏,比如独具特色的花册等。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剪纸作品装扮教室,举行特色剪纸展览,举行义卖活动。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学生由此表现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得以提升。

4.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在剪纸教学活动中,传授剪纸的知识,初步了解剪纸的历史、造型特征、表现形式、表现方法、装饰方法、剪纸对象的结构特征等,使学生能更好地从事剪纸活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展示剪纸作品,增加学生感悟剪纸作品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对剪纸的感受与认识,从而提高审美品味和审美判断力。剪纸技能是学生从事剪纸活动的能力,是培养剪纸造型能力的重要保障。学生通过教师示范、自我练习、完成相关的作业、教师评价总结等方式,掌握剪纸的基本刀法、剪法、纹样、表现手法。在实践过程中,首先,教师耐心示范,演示折法、剪法及装饰纹样的剪法,鼓励学生加强实践;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要求学生通过临摹、练习、创作把习得的知识技能得以强化与巩固。新授过程中以欣赏临摹作品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课堂作业练习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结合教师的评价指导,自主创作,将剪纸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同时,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因材施教,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四、总结

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对知识的学习和对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美术素养更为重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传统民间剪纸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向学生展示剪纸艺术的魅力,既是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的需要,也对加深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认知,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助益良多。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课件范文2

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装备,信息技术服务于学校教学活动,在南京的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过程中,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投入与装备,已经普及到了每所学校。通过不断地投入与更新完善,今天的教育技术装备,尤其是信息技术类教育装备,在常态化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网络机房的建设,在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的同时,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语音教学、英语听力的训练与考试、数据采集、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给教学活动带来的种种便利。如何让信息技术、网络机房更好地为学科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服务,提升信息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率与使用空间,让我们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成功,这是我们教育部门所需要思考与研究的,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的方向。

数字技术在美术课标教学的目标实现与要求,可以围绕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具体要求,结合课标中所涉及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软件运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表现形式所要求的思考与运用,通过两者的结合来进行学科问的试验与尝试。

南京市教育装备在服务教学、服务学校的同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中,就数字美术画板的装备,如何结合网络机房的特于美术教学活动做了这个项目的整合计划,在该学科的拓展与实践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设计,并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使整个项目从项目的论证,政府采购到装备、验收,再到培训、竞赛以及课题的研究与总结,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装备理念创新的尝试,为探索和诠释新课改过程中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做一些实践。

通过实践,明确目标:在数字化环境下数字美术画板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与应用。体现教育活动中技术装备的新理念与管理模式上的探索。

围绕这个目标的实现,我们通过加强与教学课标、教学研究、技术应用、科技研发等领域专业人员的共同研究与探索,积极寻找一条适合新课改要求的装备与研究、管理与培训的模式与方法,体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的建设、配备、管理、应用、研究、培训、竞赛等内容的具体体现。

二、研究方法与方式

(1)座谈与研讨。通过与课程编委、学科教研、教学一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师、产品研发等专业人员座谈、研讨,同时通过积极组织撰写文章等形式收集意见与建议,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框架研究与素材构思。

(2)对数字美术产品的了解与实验。针对教学要求,通过与产品研发人员的沟通,引进、推荐不同产品进行对应功能的了解与认识,在向使用产品的学校教师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调研与产品性能试验,收集整理出适合教学需求的功能与要求。

(3)策划培训计划与量化培训内容,明确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应用数字美术画板的教学要求与技能要求的掌握程度及实现目标。

(4)组织竞赛活动与作品(论文、课件、作品)的收集。

(5)课题的研究。新技术应用与学科整合的意义与价值的研究,为形成新的装备理念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三、项目的实践

1.认识阶段

2009年度至2010年度初期,我们在主任室领导下,根据教学的需求与目标实现,在美术教学课标的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注意到未来美术课标中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与要求,为能够准确地达到这个环节的要求,主动与课标组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其教学课标的要求以及目标的实现,并结合对数字技术产品的研究与了解,针对数字美术画板系列产品,加大了研究力度,通过不断深入研究与研讨,对数字美术教学活动的情况及目标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信息技术的特性与产品本身所特有的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活动,并通过专家、教师的一些前期试验结果的分析与验证,得出了充分的论断,明确了数字美术画板这个新项目装备对美术教学所产生的意义与价值,为后期的试验项目装备、项目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依据。具体内容参见参考文文献[1][2][3]。

2.筹划与启动阶段

2010年度,为了让学校教学人员更好地了解与使用该系列产品,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学、融入教学,在主任室的领导下,我们在进行装备计划编排的同时,针对这个新项目的特点,做了全面推进的思考,并使该项目的建设与研究完整地呈现出技术装备与管理应用的体系特色。具体做法为:项目的标准制定工作、项目的装备过程管理工作、项目的教师培训计划工作、项目的应用拓展与作品竞赛等实践工作、项目的课题研究工作,内涵形式整体提出并分阶段地进行,最终将形成一个系统的工作系列,为后期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根据项目设计与布置,在完成数字美术画板装备启动的同时,安排了一系列的培训与活动:

(1)下发《宁教备通知[2011]14号》。

(2)汇总并落实区县学校申报教师培训名单。

(3)培训计划的实施。

(4)培训人员情况:分别组织了3个班(A,B,C),安排了近10位优秀教师、专家讲座,其中计划培训人数为126人,A班每人分别达20课时;B,C班每人12课时。

(5)落实数字美术画板教师技能培训课程。

(6)“数字绘画技术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开题、结题会议。

3.计划实施与过程管理阶段

第一阶段:

装备先行。在将此系列工作计划做了充分准备后,2011年下半年启动了10所试点项目学校的装备工作,并根据装备计划采取了1+1模式f即每所学校1套网络版数字美术画板+1套单机版,含软件),并通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项目招标公示、产品展示推荐、政府采购、装备事实与验收等),完成了该项目的调试、验收等装备工作。同期,召开“数字绘画技术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的开题会议,启动工作正式开始。

第二阶段:

整体推进。在2011年度,依据工作整体计划,我们通过联合市教研室、电教馆、小教培训中心和白下区进修学校、区装备办和南京茂立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技术与专业人员,组织专家与学科人员集体讨论研究,在做好常规技术应用培训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份相对完整的《2011年南京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数字化美术教育培训计划》。在培训计划与项目中,针对已装备项目的学校以及没有装备该项目的学校教师,分别组织了不同课时、不同要求的技术培训计划。并分别在玄武区南师附小启动了一期基础培训,组织在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后五期系统性和三期基础性的技能培训班的计划落实工作。

第三阶段:

成果展示。在执行的计划中,根据培训内容的进展情况再结合项目的验证工作,在培训计划完成的同时,我

们还进行论文、课件、作品的提交、评比等工作。2011年9月,组织专家、评委,分别就教师的论文、课件、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了收集整理,通过评选推荐出一批教师与学生的优秀作品,并于2011年10月10日在鼓楼区芳草园小学,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数字美术作品颁奖活动,为该系列活动的圆满结束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

课题开题。课题开题是伴随着项目的启动,同时结合整个项目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计划的执行同步进行的,在执行项目开展与活动落实中结合着课题内容。体现在课题实施计划、课题研究内容等项目上,明确课题目录、名称等,确定任务与要求。

4.成果展示与展望

通过这次活动,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在计划和落实中注意收集整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收获一:各类作品

(1)作品上缴情况

根据装备计划的落实情况,要求10所试点学校及前期参与过装备的学校,在对该项目的试验装备与管理应用培训的同时,对教师、学生进行论文、课件、作品的收集与上交,作为培训与学习考核的成果。共收到258份作品(经过筛选后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作品获奖情况

通过专家评选,分别优选出:

①教师论文: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2名。

②教师课件:二等奖2名。

③教师作品:一等奖8名,二等奖15名。

④学生作品:一等奖24名,二等奖34名,三等奖48名。

收获二:资料与队伍建设

(1)资料的收集

①教学光盘。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们在做好计划的同时,同步收集相关教学活动的录像,将每节课程都做了高清录制,并分别整理,形成了一个系列的教学模板,为后期教师的进修与学习、观摩与赛课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与样板,为今后数字美术学科的交流互动与推广提供了基础数据与资料。

②课件、论文、作品。通过对课件、论文、作品的收集,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学习与体验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不同形式的阐述,分别对信息技术产品与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应用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让教学理念在新的技术载体中能充分展现出来,让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③艺术鉴赏与学习途径的拓展。通过网络技术环境的搭建与应用,增加了对艺术鉴赏条件的改观。通过网络进行资料、作品的收集与整理,扩充了教学鉴赏途径,给教学活动带来了更便捷的鉴赏环境与学习条件,让更多的名家与作品展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让视野更加宽阔。

(2)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一线教师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学习与应用,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技能掌握和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数字美术画板培训计划在学校装备建设与学科整合应用的实践中启动,只是该项目在装备过程的一个阶段,就组织培训情况而言,有几点体会与感受。

①区县装备部门在配合报名上积极性很高,报名人员踊跃,体现了学校教师对该项目的重视与关注,也体现了对新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应用方面的关注。

②教师冒着酷暑积极参与这个培训活动,让人感动,尤其是高淳、溧水、六合等路远区县的教师,体现了教师队伍自身对业务知识提升的愿望。

③培训中,教师态度认真,求知欲强。表现在有一定美术功底的教师身上,他们在掌握基本要领后,能很快地运用新技术手段达到培训与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达到了培训的目的,为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期的学科发展与推广提供了借鉴。

④通过此次培训与活动的开展,让一部分教师在得到基础知识学习与掌握的同时,也让一批孩子得到了对该项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为后期新课程的学习、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收获三:课题成果

课题的成果是在结合装备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各个项目成果,也是这次数字美术画板项目装备管理过程中的一部分,与课题的研究成一个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①经教学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案例及其配套使用的教学课件;

②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③数字绘画课程产生的美术创作作品;

④数字绘画课程教学教程录像;

⑤课题组在综合实践课程与课外活动方面的经验总结;

⑥数字绘画课程公开教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录像;

⑦数字绘画教程发表。

收获四: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与实践

教育技术装备在教学活动中的研究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互动)与成效。加强课标学习,加强与教研、教学一线教育专家、教师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同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做好新技术在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学科整合与应用的整体项目策划与方案实施。为使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提供技术装备硬件的同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多部门联合做好指导、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效率。

5.感悟

数字美术画板的装备工作,是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2010年度工作计划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学科教学活动中的一项尝试性建设工作。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标准研究与方案论证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组织并形成了采购计划与标书。通过政府采购,分别在南京市的10所不同学校(高中、初中、小学)进行了装备,加上此前一些已经试验过学校,通过数字美术画板在学校装备建设与学科整合应用实践计划的实施与应用研究,整理并总结出了一些装备管理工作中的探索与体会。在得到区县、学校装备与教学人员一致好评的同时,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在应对未来新课改要求与装备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与项目建设,应在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牵头的形式下,以信息技术装备为龙头,由各有关教育理论研究部门、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教学一线的专业人士和科技研究、产品研发企业等部门、人员共同组建一支队伍,通过对技术装备的研究,形成指导、利用技术装备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全新现代教育模式。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此次对数字美术项目的装备管理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实践,收集并获得了一些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方面的资料与体会。希望这次的实践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信息技术服务学科方面走得更远,使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知识的学习能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我们作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一员,有信心、有能力使技术装备服务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为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彭博,信息、美术共创奇葩冲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6:21-23.

小学美术课件范文3

关键词:探究式;美术;实践;研究

本文力图以《美丽的拉花》一课为例,通过“探究式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新课改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寻找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故事描绘、实物演示、生活实践、游戏活动、录像、课件展示和音乐渲染等手段,檠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为学生自我发现、激发创造动机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中,首先,教师创设一个用拉花布置好的教室,当学生走进教室立刻产生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不由发出一声惊叹,教师抓住这一时机马上说:喜欢这个环境吗?那就先请你们摸一摸、看一看。通过这个小小的活动,使学生在这小小的空间里感受到无限的美感,得到无比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出问题,启发想象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境激发、感性体验,然后结合本课学习训练的重难点,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让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大胆想象,进入角色、自我发展;或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通过体验、发现性学习,认识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中,在学生兴趣至高时,老师问学生:通过看、摸有什么想法和问题?一石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把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向老师倾吐出来:“它与其他教室不同,这里很美,我喜欢这个教室;通过欣赏,我知道了拉花有什么用处;我还看到了教室里有多种拉花;我想知道这些拉花是怎么做成的?我想知道这些拉花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等等,这种情境设计,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入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中。

三、观察讨论,分析探究

这个环节在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相互探讨、集体相互交流和师生相互解疑等自主创新形式进行亲身体验,使学生自己观察分析、独立思考;操作实践、自我感悟;联想归纳、获取新知,达到解疑的目的。教师在学生观察、讨论、探究过程中要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和点拨,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自我得到锻炼,开发潜能。在课堂中,这一环节教师打破了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每小组的桌子上,放置几种制作好的拉花,让学生通过欣赏、展开、还原拉花,仔细观察、初步尝试探究出拉花的不同制作方法。在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剪剪做做中,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对拉花的折剪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并在教师的点拨、诱导下知道了拉花剪断的原因及避免剪断的方法。

四、创造表现,自我完善

这个环节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在交流中所反馈的信息,精心设计练习内容,让学生将新的认知结构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并大胆进行构思和创作,进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内化。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求异求新,拓宽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想象,促进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创新形式可以自主设计练习,进行想象创作;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共同设计,将个人学习成果分享给集体,同时接受集体的帮助,享用集体学习的成果,达到自我创新的目的。在课堂中,教师在学生上一环节学习探究的基础上,请学生到前面当“小老师”把各组学习探究的方法及注意的事项介绍给全班同学,并诱导学生变通训练,想一想,还有哪些新的剪折方法,请同学们大胆实践、创新,看看哪一组方法多而新,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又以小组探讨的形式,进入新的探究和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探究,有的把直线剪成曲线、折线,有的将一层折变成多层折,出现了举一反三的创新拉花,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评价总结,审美体验

小学美术课件范文4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优化

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素养、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启儿童创造思维的重任。以往小学美术教学大多采用封闭落后的临摹式教学,以及变相临摹的模仿教学。虽然有些学生的作品能够在明暗、色彩、构图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这样的美术教学结果,会使儿童思维形成定势,限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一把能够开启学生心智大门的最佳钥匙。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当发挥出美术的教学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强调美术在生活中的美化作用,充分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得学生对学术的兴趣转化为较为持久的认同感,形成对小学美术学习的重要动力,实现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纵观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其中不乏丰富多彩的新鲜事物,诸如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同龄人的优秀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亲身实践的工艺品、小制作课,还有走进户外课堂,与自然接触的写生课。这些教学内容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稍加整理和描述就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精心准备的语言和教材来形象、生动地描绘其中的内容,从而形成和谐、寓教于乐的教学气氛,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二、让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美术课程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想绘画,结合已经学过的简单文字以及拼音字母,看它们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通过绘画活动加工创造,巩固强化,逐渐过渡到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色块去表现复杂的事物,发展抽象概括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才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作画,启发学生对色彩、大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师应尊重他们自主,自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将来的创造性思维天窗的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少年儿童对绘画知识的逐步理解,鼓励他们做记忆画,再由记忆画逐渐导入“想象画”。由于记忆画教学对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协调发展模仿能力和创作才能的教育优势,所以在启蒙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贯穿形象记忆教学。教师对少儿的画应尽量用口去说,而不是用手去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起少儿的画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自信心。课堂小结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评,欣赏,体验创作的审美感受,在学生对课本上的范画欣赏过后,脱离课本进行创作,从点滴变通入手逐步积累,达到用绘画语言表达自然即自我情感的能力。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知识的增长,心理和生理有所发展,教学过程应逐渐加大“写生”的力度。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专家的研究证明,这个阶段少年儿童视觉感官的发展,写实的倾向日益明显,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而心理上进入了“压抑阶段”,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或者兴趣转移的现象,那些在低年级曾被认为是绘画天才的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绘画敬而远之甚至厌倦。这时应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让“眼”、“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与表现的心理素质,以“观察―思考――发展”为作业实践的线索,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抑,以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和表现欲望。写生教学的比重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逐渐加大,在学生有注意的品质,有积极的观察要求以后才能进行观察写生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用比较的方法思考,发现一些绘画语言,能够鉴赏物体的外部结构,以及明暗关系,物体的空间位置,色彩关系等,对客观实物形象与主观视觉形象反复比较,摆脱自由绘画阶段对物象的片面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少儿心理特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学习美术的兴趣,少年儿童的绘画技能就会逐渐成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在我们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美术学科的实践要以材料为依托,材料的配备需要经费投入,然而,在我们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地区,进行美术教学实践确实有很多困难。加上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不重视,学校从事美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学校在如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也在试验性改进等因素,我们的美育只能循序渐进,切忌不切实际的空泛说教。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课要多给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四、建立新型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应允许学生作品别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很难摆脱落后窠臼的束缚;我们常听到对学生作品用“像还是不像”评判的人不在少数,这自然而然地滑向落后保守的评价老路上。为了使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示范也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则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我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告戒后人“学我者死”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只要在学生作品中发现一点闪光的亮点就应当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开拓。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维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五、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

小学美术课件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数学课件 电子白板 大屏幕触摸屏显示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用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特别是电子白板、大屏幕触摸屏显示屏等先进教学媒体,由于它具有图、文、声、像并茂,能用生动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效果,能把学生带进一个五彩的境界,制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适时巧妙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严密古板的数学课堂也有了亲切、愉快、审美的气氛。不仅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那些平时不爱学习数学的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就“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计算机CAI课件的鲜艳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实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所以在以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感知角的形状时,用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出三副图案,先是出示一面色彩鲜艳的红领巾,让学生找出红领巾中的角,紧接着又出示一副逼真的钟表图案,还有一把漂亮的实物折扇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图形中的角,图象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教学能够做到动静结合,呈现事物发展过程,降低教学的难度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这就为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带来困难,教师单纯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向学生阐述清楚,采用CAI动态图象演示,利用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如采用CAI教学“线段、射线、直线”,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此后,再进行如下教学,(1)分别闪烁直线上线段两点间的部分,两个端点。启发学生说出: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2)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它没有端点。

CAI还能把复杂信息连续分解为简单的信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具体步骤:(1)清除屏幕,并且在屏幕的中央显示一红色亮点,闪烁数秒,在其旁打出“圆心”;(2)在屏幕上一条以圆心为一个端点,另一端在圆上的线段(虚线),闪烁数秒后,在其旁打出“半径”;(3)展示半径绕着圆心旋转,直到画出一个圆。并在整个过程适时加以解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牢牢地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计算机辅助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独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CAI互动平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可使学生在快慢适宜、因人施教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完善的思维训练,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这一课时,为了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师需要演示操作:对圆柱体是如何形成的,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沿着它的一边旋转,扫过的面形成阴影,旋转一周,屏幕上便出现一个圆柱体;然后把圆柱体进行分割,拼插成长方体,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也是底面积× 高,再由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推导得:v=πr rh。那么,在学生分小组操作完后,小组合作讨论,演算,学会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演示,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四、运用多媒体CAI课件能即时反馈学生信息,以达到巩固新知并形成知识技能的目的

小学美术课件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更优的支持,计算机介入教学领域,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使课堂教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形、动画、声音集为一体,让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不但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而且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对信息的存储。关于记忆比率的研究表明,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保持60%,3天后下降到15%;单用视觉,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下降到40%;视听并用,3小时后能保持85%,3天后可保持65%。可见,让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事物发展和数量间的逻辑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结合我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勾画出多姿多彩的视听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得到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有位专家曾经指出: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源泉,而形象思维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实践证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运用多媒体课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将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新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循环小数,什么是循环小数呢?请同学们看屏幕上一个现象”。我简单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以下信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学生一下子就被画面所吸引,这时我再轻轻触摸屏幕中间的画面,季节随着音乐声音而不断的变化,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不断出现交替的现象,学生们饶有兴趣地体验着循环的含义。此时我启发学生:

老师:“四个季节的出现有规律吗?”

学生们兴趣盎然,都说:“有,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总是重复出现”。

老师:“会不会出现着出现着就不见了呢?”

学生:“不会。”

老师:“那在重复出现的前面应该加上一个什么词?”

学生:“不断地。”

老师:“既然是不断地重复出现,重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学生:“无限的。”

在学生们回答问题的同时,我已经把循环小数概念的几个重点词:“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都板书出来了,这时学生们对于循环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用课件出示

1.找规律填空:……,

2.观察数字0.8383……,1.341515……

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它们都有“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等特征,说到最后两个数字“0.8383……”和“1.341515……”时,我加以概括:像这样的小数就叫做“循环小数”。学生们在季节的变化、按规律填空、观察数字中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循环小数”这一概念的理解记忆。

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如下情境:这天,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经过一个小村庄,好客的村民送给他们一个大西瓜,猪八戒抢过西瓜馋得口水直流,孙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每人吃四分之一吧。”猪八戒听了极不高兴地说:“我长得胖,肚皮最大,我要吃它的六分之一,至少也要吃五分之一。”孙悟空听后,立即切了六分之一给猪八戒,正当大家高兴地吃西瓜时,贪吃的猪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猪八戒为什么直拍脑袋吗?这样的课件既创设情境,以境生情,又孕伏新知识,分散难点,诱发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体,利于学生理清算理

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障碍,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难点具体化,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算理,突破难点。

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直接利用教具割、拼比较困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圆柱被切割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在课件演示的同时出示思考讨论题:

1.圆柱体的底面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在讲解的过程中,两个图形的底面积随着闪烁)

2.圆柱体的高和拼成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两个图形的高随着闪烁)

3.圆柱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5.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整堂课的教学,我把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圆柱的体积通过课件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在直观演示中逐步渗透知识的转化,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变得简单化,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最后在巩固练习时,我又通过多媒体的交互性技术,随机给出圆柱的半径来让学生练习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将原本难以用板书和模型说清楚的原理轻轻松松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们真正做到了用心去感受知识、获得知识,学生会记忆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收集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探究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而多媒体就恰好可以储存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阅读、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本只提供了三幅例图:枫叶、蜻蜓和天平。只依靠课本,感性材料的数量是绝对不够的,容易引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片面理解。我在互联网上下载了近百张图片,图片范围有航空、植物、人体、动物、建筑物等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常见的。我把图片按范围制成若干幻灯片,供学生们欣赏,启发他们认识图形的特点。学生们集中对大量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分析,深刻地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如今,多媒体课件已经广泛深入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恰当地、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