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规划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划设计论文范文1
这里所谈的“民族形式”乃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当代建筑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出的特点是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形式、文化内涵、构成手法的运用,这种运用不是简单照搬照抄一些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上的特征,而是要真正理解传统建筑艺术的真谛,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灵活运用。
贝聿铭先生在设计香山饭店时,就对“民族形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其设计的香山饭店的平面采用了以建筑围成的“院落”做为空间布局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它具有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看上去俨然类似一个中国古典园林。在平面设计中,他设计了一个“四季庭院”——即中庭,这种处理手法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形式与手法,而是有一些西方现代建筑的构成要素,但这并未使香山饭店失去中国格调,由于设计者采用了对称的四合院式的布局以及传统的庭园布置和建筑符号,使得外来的建筑处理手法与中国的建筑形式相融合,也使得中国的传统处理手法得到深化发展。
商业化的设计倾向
处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的建筑师,难以保证其设计行为不沾染商业化。那些别具一格、独出心裁、能强烈引人注意的设计无疑将成为商家的首选。满足大众及业主的需求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投业主所好无疑是建筑师最现实的选择,于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挖空心思、别出心裁的大量怪异造型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建筑师设计出来的作品只要能为公众所瞩目,任何“拿来主义”的东西都会被运用于建筑处理手法中。这些大量独特的建筑语汇和灵活多变的手法的运用,能够为建筑产品或环境增添具有时代感的气息,满足人们适应市场经济、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
武汉泰合广场由中南建筑设计院与香港一家建筑事务所合作设计,主体楼高47层,是一座综合性、智能型融写字楼、商场、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超高层建筑。设计采用主体塔楼裙楼分开设置的手法,裙楼采用全玻璃幕墙,成为主体塔楼的背景,使得176米的超高层建筑看起来拔地而起、巍然屹立。在立面处理上,大楼采用镜面玻璃组成的垂直统长角窗,使平板的立面具有凹凸立体感,加上不同角度镜面的反光效果,使建筑物熠熠生辉。大楼下部用层层叠叠的不同角度的镜面组成宝石状结晶体,光怪陆离,璨烂生辉。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商业化设计的处理手法。讲究“高技术”的建筑设计倾向
“高技术”的设计倾向不仅在建筑中采用新技术,还将高科技的结构、材料、设备作为建筑表现其自身美的元素,这一设计手法,在全球近一个世纪建筑发展史中获得空前的发展。在“高技术”作品中,建筑师采用了玻璃、钢、铝合金以及织物等多种材料,重点突出金属技术构件等现代材料的特征,创造了更加灵活的建筑空间。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高技术建筑开始进入中国。其中上海大剧院是一个代表例子,它由法国夏氏建筑师事务所与华东建筑设计院合作设计,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整幢建筑物晶莹、透明、壮观、典雅。大厦的外形围护结构中玻璃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金属结构也以其精巧性能完美地与玻璃结合在一起,通畅明亮,将大厦内部空间暴露无遗,行人可以在外部看到内部。其内部疏散楼梯也展现出一种技术美,增强了建筑的轻巧感。光线、透明度和轻巧性使大厦充满梦幻与活力,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舒展向上的屋顶体现钢结构的轻巧与建筑物的运动感,也隐喻着上海对世界文化艺术的热情追求。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及新材料的运用塑造出上海大剧院的优美形象,使之成为上海新的标志性建筑。
三种倾向的发展历程
规划设计论文范文2
中国几千年来认为“入土为安”——死者必须埋入地下的习俗已经根深蒂固。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入土为安”实际上是这一哲学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我们常用的汉字“葬”,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放入土中,下面填些树枝,上面洒些土,种上纤草。《易经》中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的不少学者均从理论上阐说了这一习俗。他们认为:“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所以死后要归于土,又说“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葬于土,返本还原之道也”,所以“葬者,乃五行之返本还原,归根复命;而教化之变达也”,将人死后入土,提到教化的高度。
但是,无序的孤茔野坟在城市边缘的路旁、沟边散乱地扩展是不可取的,严重损害卫生、观瞻和节约用地原则。在全国提倡火葬的情况下,墓地仍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着。“阴宅”挤压“阳宅”空间,也不利于阴阳平衡。集中的有序的城市公共墓地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功能用地。人类敬祖宗悼亲人的精神情操,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祭祀活动,也是一种传统习俗。但是现行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和有关杂志缺乏城市公墓内容,在一般城市总体规划中甚至没有公墓(陵园)用地项目。
因此,陵园的规划与设计也就显示出了其迫切性。笔者有幸参与了几个陵园的规划设计,本文就上海福寿园(东园)为例,与同行进行交流。
概况
上海福寿园地处青浦城南,佘山景畔。前期的西园占地350亩,以中式风格为主;东园占地300亩,定位为现代式陵园。陵园中结合上海已故百位名人,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休闲、参观场所。
规划设计立足于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赋予陵园以新的属性: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形成现代陵园的新概念。
设计理念
将人文纪念功能与陵园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文明场所,又达到为青少年和市民游览休闲、欣赏文化艺术、接受教育的目的。两大功能的有机结合,既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效应,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这一设计理念,福寿园东园将建成一座有深厚文化积淀,有浓郁的艺术氛围,有特色的绿色生态公园,与西园共同成为重要精神文明基地。
规划设计原则
陵园公园化的原则
现代陵园要摒弃阴森、恐怖的感觉,要重新赋予她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陵园公园化的理念在于把陵园做成一个大公园,通过墓碑的合理摆放、园道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建一座陵园“公园”。让我们的前辈和故人安静地置身于这样一个花园中,每逢祭扫之日,后人可踏着和风,迎着煦日,来缅怀他们。
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整个东园基地中,三面环水,地势较平坦,因此在规划中开渠引流,挖土堆地形,以三条水渠贯穿于基地之中,汇集在基地中心形成两个面积相对集中的水面,在相应岸边的四周堆一些微地形,增强景观层次。
阴事阳做的原则
进入陵园,首先看到的不是“排排坐”的墓碑,而是草坪、鲜花、河流、与之相协调的建筑(艺术雕塑中心、业务房)、园林小品等,耳边传来是悠扬的音乐,天上的飞鸽,水中的游鱼,消除了传统意义上陵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抑感。
坚持现代式风格的原则
东园的总体规划与西园大相径庭,以现代式风格为主,规划设计中全部采用现代的亭、廊、桥,且大量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如:亲水平台、溪坑石跌水、布膜等,包括主体建筑(业务房)都采用了钢结构、大玻璃钢结构的现代式风格,与西园相比较更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风水学的设计原则
园区内的道路分主干道、次干道和三级道(园区小径,墓间人行小道)。主干道可行机动车,在清明、冬至人流拥挤时,又可起到疏散人流的作用。次干道可行电瓶车,除了三个入口采用直线形的道路外,原则上按风水学“曲则顺”、“直则冲”的原理,设计成弯弯曲曲,也有利于景观设计。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考虑到来客扫墓、祭扫的需求,在布局上、绿化上、人员流向和车辆流向等诸方面作充分的考虑。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陵园的建设与一般的房地产建设不同,是以“逐步建设、滚动开发”的模式运作的。这样可保持陵园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一块,销售一块。将地区位置相对较普通的区域先进行开发,逐步形成区域形的大规模,再将拥有规模优势的较好区域作开发,这样既避免了一哄而上浪费土地资源,同时也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
福寿园东园的设计与建设也遵循了这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先将基地的土地进行开发。这样若干年后将形成以中心湖区景观带和周边墓区的格局,此时再对中心湖区作开发,将获得高利润的回报。
墓区
艺术墓
是一座座纪念墓碑,又是一尊尊高品位的艺术品,给后人以舒心的视觉享受。人生命结束后,用艺术形式表现自己,不同的人生,用各自喜爱艺术的形式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墓区景观是集祭扫、纪念、游览、瞻仰于一体的园林。用园林手法表现、设置墓位比较随意、活泼,自然展现为一座特殊的公园。艺术墓区可依职业、身份的不同划分为不同区域,如高知区、军人区、公安区、红十字区、老干部区等等。
树葬
以树葬墓园代替立墓树塔是当前殡葬的新风尚。利用新建园区四周坡地环绕的树林,发展树葬墓区业务,也可满足热爱自然的群体的需求。
草坪葬
草坪葬绿草菁菁,点缀鲜花和小巧精美的墓碑,碑上或几句人生格言,或是一个美丽的雕像,一点没有死亡的气息,相反呈现一片阳光灿烂。
传统墓葬
位于陵园周边侧,绿相簇拥之下,远看只见树不见碑。
其他形式
由于三期是西洋式风格,可尝试采用天主教、基督教的墓葬方式;也可尝试建造一个四季亭,做一个花葬。
竖向设计
整个公园在总体地势平坦的基础上,遵循中国传统造园中“挖池堆山”的手法,局部造微地形,满足景观要求的同时,也便于排水。
植物设计以生态为先导,保护生物资源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植物选择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尽量选择当地乡土树种。充分利用上海丰富的乔木、果树等植物资源来绿化美化基地环境。创造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赢的局面。
规划设计论文范文3
君豪现代生态农业园位于襄城县,隶属于河南省许昌市,距离许昌市区30余公里,距平顶山市20余公里,位于中原城市圈范围之内。襄城县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是“城在水中、水绕城流、城水相依、人水亲和”,其环境优雅,城秀人和。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0hm2,地形丰富。园区地处北汝河北岸,与氾河交汇其周边为农田,地势较低水位较高。氾河在区域水系规划定位中为永久性水系,项目所在地是北汝河水系景观规划中重要节点。其周边秀丽的风光和的充足的水资源为园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项目分析
2.1优势分析
交通便利。园区位于襄城县以东,北临省道,南依汝河观光大堤。在城市规划的外环之内。田园风光秀丽迷人,温泉资源丰富,周边乡村风情、果品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民俗旅游基础较好,休闲服务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客源辐射范围及腹地不断扩张,有利于聚集人气与营造通畅的服务网络。地形丰富。园区外部与城郊地势平坦的农田野林和城市外部河流接壤,其内部地势低洼,水位较高。利用原有地形基础,挖低成河、加高成山,挖湖堆山、塑造空间。打造秀美的山水格局,营造清新桃源的优美意境。良田美景。襄城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农业种植历史悠久、资源基础良好,农田和果园有着都市农业发展的必要基础。呈现着一派迷人的田园风格。基于如此良田美景,可结合规划项目对其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多样化发展,充分发挥潜在优势。丰盈水系。园区南依北汝河堤,北汝河起源伏牛山脉,自古水清势淼,文人墨客倍相咏之。有唐代殴阳詹的《汝州行》:“湛湛清流九曲湾,浮沉澈底似拖蓝。扁舟一叶无人系,风动横移向碧滩。”如今的北汝河堤已建成防洪堤坝和防护林带。行于河堤之上,其绿树成荫花竞相放,不见西湖柳岸却闻汝河莺啼。
2.2存在的问题分析
任何项目的开发和运作都可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对生态农业园进行分析可以防止一些消极现象的产生。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受时间、空间、劳动力的制约,旅游观光业主要受时间制约。在花果期后游客的数量减少,旅游接待设施闲置,与旅游相关的企业收入减少,不利于吸纳企业资金的再投入,限制了观光旅游规模的扩大[2],因此如何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丰富产品种类,拉长服务链,提高单位土地的收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是解决问题关键。依据国家土壤分类标准。将许昌市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24个土属,45个土种。总土壤面积38.41万公顷,其中中低产田有6.7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褐土和潮土土壤类型上[3]。规划区域其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层浅、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效养分含量低,因此应合理有效的采取措施改善农田的土地性质。人为因素的入侵,交通工具的气体排放,以及噪声污染,会破坏生境斑块。而农业生产同样存在污染,主要来源是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和农村农作物生产废物,其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防治有难度。在生态农业园创建的过程中应着重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3总体规划设计模式
3.1规划设计模式的理念
君豪生态农业园规划理念为“农业生产为核心”的以循环农业、休闲、生态综合模式的有机融合。突显“青绿新襄、桃园新境”的主题。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展现观光园区的景观特色。通过“以农业带休闲、以观光促生产”的模式,发挥农业生产的基础作用,与观光产业相辅相成,营造园林式的生态农业园区,以探索创意农业的综合新模式。
3.2规划设计模式原则
3.2.1生态性原则在农业园中,主张施用有机质肥料,在“自然”状态下种植、养殖;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外部“低输入”。实现以科技为先领,以生态环保、规模适当为准则,生产绿色产品,探索式发展。生态性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4]。
3.2.2经济性原则观光生态农业的兴起必然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以农业和旅游业为基础,带动了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协调发展,繁荣了农村市场与农村经济[5]。在规划设计中把经济生产融入到园区的建设中,充分发挥采摘园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注意非采摘季节的景观规划吸引游人,提高农业园区的经济效益。
3.2.3特色性原则农业园的开发应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规划设计要与实际结合,因地制宜[6]。景观规划为园区服务,突出区域的特色,为园区带来更多的旅游价值和经济效益。
3.2.4多样性原则农业园以满足园区经济效益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注重园区多样化的发展,建立以农业生产为主体,休闲服务为辅助的双向经营方式。拓宽农业和旅游业的广度,为旅游活动增添新景观,丰富园区品种,使园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3.3园区空间结构园区设计模式
与襄城县打造“清绿新襄、市秀人和”水系新景观的举措相符合,设计注重体现中原良田美景的元素,如花果繁茂的果园、速生阔叶林地、鱼荷共存的池塘、色彩丰富花园等,彰显中原现代生态的特色。通过地形整理、集雨灌溉、挖湖堆山、养鱼种树的措施,形成园林式现代综合性生态农业园区。
3.4功能分区
结合不同的设计手段将豪放秀丽的山水风貌强化,形成“山水情怀、桃园意境”的格局。即“一带三区”的空间布局(如图2)。中部—清理河道,整修水形;西部—平地建筑、交通集散;东部—纳土造岭、再造丘陵果园;南部—风景防护林。“一带”—水系景观带:主体水系流向为从南至北,水系支流环绕园中局部,形成园区大的山水格局和小的林荫花溪。围绕水系布置景观,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结合给排水设计和水体生态处理,符合生态、节能、环保的理念。“三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高档水果种植、观赏、婚纱外景和休闲餐饮;休闲娱乐观光区:休闲采摘、水上游乐、湿地景观、户外休闲、野炊烧烤;林景休憩区:林中小居、花园休憩、迷你健身。
4规划设计模式策略
4.1以农业生产为基础
君豪生态农业园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科学制定全区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生产、加工、观光、风味餐饮一条龙产业。让人们体验“农”的氛围,参与“农”的生活,享受“农”的风和文化。加大现代科技农业、农业科研基地、示范基地、培训基地的开发建设力度,同时结合休闲旅游,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休闲体验的活动综合服务园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农业。对原始农业进行新包装,引领农业景观由乡土走向时尚[7]。
4.2注重休闲、景观功能的体现
在农业园规划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某种农业元素放大,农业主题公园、植物专类园、农林作物主题文化园等均是将农业、景观与旅游相结合,以主题特色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农业园的体现形式[8],既具有农业景观、林地景观的农业本质,又具有艺术景观、水体景观、园林文化等的创新特性[9]。本项目根据生产的重要性和活动的性质把园区分为6个功能区,即文化餐饮区、节庆活动区、欢乐水谷区、休闲采摘区、林园小憩区、江南庭院区。文化餐饮区。文化餐饮区包括游客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生态停车场、珍奇花果树木展示。文化餐饮区是进去园区后的第一站,包含游客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生态停车场。以君豪商务餐厅和生态餐厅为主体建筑,设有游客服务中心,具有前台接待、科普展示、水果品尝、采摘打包结算、办公室等功能。其次具有珍奇花果树木欣赏区域,参与园艺艺术的趣味活动。节庆活动区。此区域地势平坦、道路和广场较多,紧邻餐厅。有玫瑰花园、喷泉、观鱼池、欧式小火车、铁轨道、瓜果长廊、音乐休闲吧、灵犀喷泉广场等。设计中有玫瑰、薰衣草等构成浪漫的基调,花海中设置有景观构筑物,如:即如走进了一个浪漫的世界,这里即将成为一处表达爱情、婚庆、求婚等节庆活动,还有企业聚会、寿宴、庆典、户外会议等商务活动。欢乐水谷区。利用周边的高地形和中间变化多样的水体形成欢乐水谷区,其起点为喷泉、欢乐壁泉、林影花溪、荷花池,经过虹桥、情人岛、月光平台、水上游乐、板桥,到达椰林盛景、白沙滩、抓鱼池、芦苇荡等,翻越出水闸而出。一路景致涟漪、一谷欢歌笑语。休闲采摘区。休闲采摘区有爬坡上山、游览观光、休闲采摘、渔翁垂钓、滨水游乐、自助野餐等。利用水系、山体和植物营造山水、桃园、新境的美好愿景。以桃树、梨树、葡萄、樱桃、冬枣为主,具有较长的采摘期;树下的黑皮花生、紫红薯、草莓等保健农作物也丰富了休闲采摘活动。林园小憩区。它处于园区的东南角,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容有林园小居、林内娱乐、林下小观。它是园区的高端游憩产品,能够独自运营接待游客。同时,作为园区一部分,整体风貌也于其它区域相统一,整体景观同样是以林木果树和少量花卉来营造,打造一个环境优雅的林下浪漫意境。主要项目有:林园小居、林内娱乐、林下小观。江南庭院。江南庭院相对独立,服务于宾馆人群。有江南竹韵、凌霄花架、顽石迎宾等。以江南特色为主打造恬静的景观,供游人欣赏。
4.3注重生态建设
园区的建设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的规律,在保护、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确保景观格局的连续性、完整性,达到整体生态协调、功能连通和景观和谐[10]。君豪生态农业园中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殖等理论和技术,形成“果园-瓜菜”、“果园-保健作物”,水体种荷养鱼,水与废弃物循化利用等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提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通过防护围墙的立体绿化、游泳馆的半地下建设、宾馆建筑的高林遮荫、温室的内部种植、户外小筑引入林下等等措施,创造农业园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
5结语
规划设计论文范文4
1前言
作为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代先驱、首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合会(IFLA)主席以及历届IFLA的名誉主席,杰弗里·吉利柯的经历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发展紧密相关。杰弗里·吉利柯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长达70多年,从192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花园》(与J.C.亚特兰大合著)起,到1992年规划设计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庭院,杰弗里·吉利柯一生出版发表专著论文数十部,完成的建筑与景观规划设计100多项。其中,《人类的景观造园》(TheLandscapeofMan)[1]一书被译成多国文字,在规划设计界广为流传。
回顾国际规划设计界发展的历史,建筑和景观曾经是相互分离的两大部分。过去,建筑凌驾于景观之上,支配着景观;如今,这种情况不复存在,甚至已截然相反。在人类步入21世纪的今天,景观成为重要的因素,随着世界各国关注焦点的转变,生态环境问题已被优先考虑,这些都促使景观规划设计学进入了重要的中心舞台。虽然起初杰弗里·吉利柯是个建筑师,并且在学生时代最初也与其他建筑师一样得到了建筑学的严格训练与实践,但是在这场景观第一、生态第一的观念转变进程中,他是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界当之无愧的主帅。
2专业教育背景
本文着重在杰弗里·吉利柯作品的扼要分析介绍,并非个人传记。但是,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有赖于对于其生平的了解,因为,规划设计作品自身无法解释发生在杰弗里·吉利柯长达70年的规划设计生涯中的这样和那样的转变。对这样一个职业变迁的真正理解,不仅需要单纯的设计作品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对其设计动机的了解、痴迷以及兴趣。
杰弗里·吉利柯190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96年9月逝世。他最早的建筑经验源于建造其父母的住宅。在寄宿学校,他接受了古典而正统的教育。之后,他幸运地遇见了建筑师C.F.A.福塞(C.F.A.Voysey),被引导进入位于贝德福特(Bedford)广场的建筑联合学校,就读于建筑学专业。在那,杰弗里·吉利柯与其学友J.C.(约克)斯费尔德(J.C.(JOCK)Shepherd)合作,进行长达5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花园的研究,并出版了专著。那时,几乎没有关于该领域的权威著作。通常,只有建筑物被细心地记录下来,其他要素则被排除在外,与建筑邻近而不可分割的花园也不例外。因此,这一研究极大地影响了杰弗里·吉利柯后来事业的形成。
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研究激起了杰弗里·吉利柯对于景观园林设计哲学领域的好奇心。凭借其古典主义方面坚实的基础,他开始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这种将设计与哲学相联系的习惯,最初只是暂时的、尝试性的;后来得以确定和继续,最终贯穿其整个规划设计生涯。同时,这一习惯也扩展了其作品范围。
3专业实践的发展与追求
杰弗里·吉利柯的规划设计实践可以分为三大阶段:1927~1960年、1960~1980年、1980~1996年。
第一阶段从1927年获得建筑师从业资格开始,长达30年之久,极大地影响到杰弗里·吉利柯的整个规划设计生涯。其间,主要有三件事影响了杰弗里·吉利柯的规划设计。第一,当他还是学生时,获得一个机会,转向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这启发了他思考建筑物及其环境的整体关系;第二,在此后的一段时期,他留校任教达五年之久,学生们对于那个时代现代建筑的狂热追随以及对于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和尤里奇·门德尔松(ErichMendelsohn)作品的狂热崇拜深深地影响了他。这两种不同特征的影响使他既能深刻理解历史传统,又能跟上时代潮流。第三,在花园设计和建筑设计中,他都得到了家具设计师高登·罗素(GordonRussell)友好的专业支持。
20世纪五十年代末,杰弗里·吉利柯在专业上已具备巩固的地位,1960年,他被委任领导首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合会。对于大多数规划设计师来说,这也许意味着整个职业生涯,然而,对于杰弗里·吉利柯来说,20世纪五十年代末所获得的成就只是一个开始。1960~1980年期间,其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发生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深刻的变化。他改变了与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伙伴的合作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加专一地应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技巧。这一单纯的转变对其设计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之变得更加富有特色并极具个性。同时,也深化了其景观设计哲学思想,这可以从他作图的线条、构思以及完成的项目中看出。
与其设计哲学的追求一样,杰弗里·吉利柯不断发展的技巧也是注重实效的:设计形式的表达在不断地进化并得到提炼升华。出于对于现代主义运动的同情,早期的古典主义手法得到了修正;当后现代主义理论迷惑了许多出色的设计师之时,其“二元论”使他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期间具有巩固的地位。总之,他总能轻松自如地游离于现代世界与古典主义世界之间,对于二者驾轻就熟、胸有成竹。
杰弗里·吉利柯的景观规划设计作品,绝大部分属于环境设计。不管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生态方面的考虑总是占着主导地位。对于生存环境这一人类的根本资源,杰弗里·吉利柯认为,通过保护全球的环境来达到保存人类文明的目的是关键而核心的任务,其中,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平衡作用。在其名著《人类的景观造园》一书中(1975年,1986年、1992年),杰弗里·吉利柯写道:“今天,作为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在逐步展开的世界面貌表现出了集体性的物质主义而非规定的宗教性。在先进国家,个人在其所拥有的家园住区之中产生、演化、并形成其个人信仰。对他(她)存在的最大威胁可能并非商业第一主义,并非战争、污染、噪音以及主要能源的消耗,甚至亦非断子绝孙的危险,而是由于鉴赏力的严重缺乏和历史上价值观念的相继解体毁灭所导致的盲目无知,而这种相辅相成的鉴赏力和价值观念正是那种单纯而伟大的理念的象征。”[1]
4杰弗里·吉利柯作品解读
对于杰弗里·吉利柯来说,设计与其环境背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无论是什么地方的项目,他总能探索出该地的场所精神,并将这一精神清晰地定义下来,从不脱离和歪曲事实。这样的案例在他最早的一些项目中就已有所体现,例如查达·乔治(CheddarGorge)或作为对照的迪奇雷(Ditchley)公园。在查达·乔治,基地本身所具有的戏剧化效果通过水平安排的建筑物得到突出,并通过水池的反射进一步强化;在迪奇雷公园,被赋予历史意义的长平全合适,使得整个建筑物成为后来加建的景观环境的一部分(图1)。又如在拉尼麦德(Runnymede),肯尼迪纪念碑被建造在到草地北坡的途中,要到达纪念碑,必须穿过自然林地,这是一条寓意深刻的“朝圣者之路”
之后,分析场所各方面的条件成了杰弗里·吉利柯工作的中心。在许多园林设计中,他首先将主体建筑安排在景观环境中,使之成为其中一员,而不是简单生硬地安放在环境中。在大约20个项目中都曾运用了长平台或长步道,其中也包括小尺度的平台。随着这一设计技巧的发展,它更多地浓缩了场所的历程。在拉尼麦德,它被设计成联系圣地和自我反省座位的一条线;在克罗伊斯特(Gloueester,1961年),长步道被改换成城市背景下的步行路线的形式,连结哈尔(High)街和花园;在莫丹拉(Modena,1980年),步道位于长水体的旁边;在心境园(1986年)中,它又变成一条水上游线,一条通过综合场所的主要游线。对此,迪奇雷公园的委托人提到:“无论怎样,平台是杰弗里·吉利柯的一项伟大成就。”
透过林荫道的狭长景观视轴(vista)是杰弗里·吉利柯景观设计的另一个主要词汇。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它们都被合乎逻辑地设置,与其余的景观要素相辅相成。在诺丁汉(Nottingham)大学(1955年),哈特威尔(Hartwell,1979年),布列斯卡(Brescia,1981年),圣保罗的沃登拜里(WaldenBury,1983年)和休特(shute,1987年)以及其他无数的项目中,这一特殊的景观被杰弗里·吉利柯创造或再创造。尤其在贝克汉姆·布鲁德(BuckenhamBroad,1977年),贝尼威尔·麦纳(BarnwellManor,1981年)和唐德克姆(Tudcombe,1989年)中,这一手法更为突出。在埃汶顿(Everton)中,许多技巧被有效地用于遮掩直接的视线,以使游人在经过此步道时能观赏道路两边的景色。
水是又一个使杰弗里·吉利柯着迷的景观元素。在许多项目中,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景观要素,例如休特(1970年)和莫丹拉(1980年)等。同时,水也常常作为一种现状特征被加以开发利用,例如撒顿场所(SuttonPlace)(1980年)和心境园(1986年)等。在撒顿场所中,水如瀑布般泻下;休特项目则充分开发具有视听双重感受的涓涓细流;在为迪奇雷(图1)等所做的规划中,杰弗里·吉利柯特别增加了泉水,以作为一种最主要的水的表现形式。
为了增强上述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许多辅助设计要素被或者联合、或者单独地使用。这些辅助设计要素的范围从凉亭、坐凳到棚架、雕塑、水缸,到装饰性的花瓶、篮子等等。它们被有计划地、有效地应用在许多项目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许多要素还被确立为花园设计行业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然而,即使这样,杰弗里·吉利柯一直十分谨慎、节俭地应用它们,以求获得高质量的景观环境效果。
在杰弗里·吉利柯的作品中很难找到精彩的植被规划。仅仅在三个案例中,植被规划被证实是成功的:克里汶顿(Cliveden),埃汶顿和撒顿场所。实际上,前者是由他的妻子苏珊·吉利柯(SusanJellicoe)设计的;后两者则是由海利·斯莱福(HilaryShrive)设计的。杰弗里·吉利柯只是与他们共同商榷设计方案。事实上,杰弗里·吉利柯是第一位敢于承认自己不是种植设计师的景观规划设计师。
从以上可以看出,杰弗里·吉利柯作品的尺度涵盖极广,从小规模的城市花园到大面积的游憩综合场所。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这些作品的共同要素呢?首先,在理性分析方面是考虑人性的尺度。其次,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关注人类的天性。杰弗里·吉利柯认为,下意识的心理活动在领悟、感受景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将依此行动。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二是人类群体共有的。在创造力面前,这是一种十分谦逊的态度,至今,只有他认真并坚定地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思考研究这一规划设计界的根本问题。
杰弗里·吉利柯还是第一位声称自己是现代主义者的设计师。如果说他是现代主义者,那么其现代主义是不受特定时间影响并且更加专业化的。对于新事物,他总是以一种不断考察的态度对待它们。在每个项目中,出于灵感的需要,他总是涉猎得更加遥远、更为广泛。自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出自对于文艺复兴艺术的热爱,杰弗里·吉利柯成了一位热衷于评价现代绘画和雕塑的人,特别是对于保罗·克利(PaulKlee)、马列维奇(Malevich)、康达斯基(Kandinsky)、毕加索(Picasso)、亨利·摩尔(HerryMoore)和安东尼·卡罗(ArthonyCaro)的作品。其更多的设计灵感还来自于广泛的文化方面的积累,尤其是20世纪的各种哲学思潮。对于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他也兴趣盎然、长久不衰,这启发了他关于景观布局结构的概念。
5代表性作品简介
杰弗里·吉利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创作于1980年至1996年期间,包括:撒顿场所,莫丹拉市民公园(Modena),心境园(第一期、第二期)和休特住宅花园(见彩图),此外,还有曾被提议但未实现的特尔尼公园(1989年)以及为开罗所做的设计(1992年)。
5.1撒顿场所
撒顿场所的对称式布局形成于1526年左右文艺复兴初期的修建和1905年的扩建。现在的景观始建于1980年,是对创造力、生命和志向抱负的巧妙隐喻,其中东墙花园(EastWalledGarden)则展现了天堂乐园与圣地园。从这一作品可以看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对杰弗里·吉利柯的深刻影响,撒顿场所花园与干布瑞尔别墅同样表达了其个人头脑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5.2莫丹拉市民公园
莫丹拉市民公园和撒顿场所一样,结构上是古典主义的,但是二者的目标不同。表面上,如同任何一个市镇公园一样,莫丹拉市民公园为集体性的都市社会提供娱乐和休闲;实际上,它意在打开基于尊严之上的潜意识的窗口,表达当今人类社会与古典主义世界的联系,从而强化旧城中心区的价值。这一作品体现了作者广泛的文化方面的积累。正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开阔的视野和对于人文主义的热爱启发了这一设计。
5.3心境园
心境园1985年立项,位于得克萨斯州卡尔文斯顿的不宜居住的墨西哥湾海岸。在这一著名的景观设计中,诸文明被组织在一起,各类植物被精心培育,并与其花园的多样形态结合为一体。富有教育意味的校园和玻璃房,架在沼泽之上的步行小径和苗圃,以及通过步行或乘船穿越伊甸园和激动人心的诸文明世界……,在游览过程中,你将发现,宇宙之中诸文明的存在方式是多么的脆弱而不稳定。值得注意的是,苗圃被指北针从稳定的古典主义摆向了不稳定的浪漫主义;充满敌意的海神波塞冬(Poseidon)和友善的谷物女神黛麦特(Demeter)的巨大头颅从外太空越过保护墙注视着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奇特的、充满希望的、美丽的产物,那样的踌躇而迷茫。
5.4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庭院(AtlantaHistoricalSociety''''sGardens)
1992年设计的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庭院景观,体现了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提出的观点:“下意识与意识相互协调”的论点。这是一种崭新的、涉及西方人与环境关系的哲学思想。
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庭院的场地(33英亩)长满了本地生的树木,被深壑与河谷一分为二。北半部为斯旺住宅占用,其宏伟的意大利风格宅邸和庭园始建于1927年,当时该城市的社会历史景观方才开始。南半部有两个现代博物馆,附带一个停车场和村庄。对景观设计师来说,如何将这些分离的元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恢弘的理念——一个穿越历史的景观城市,这是设计的难点。常规的几何式的古典主义方法强调中央景物,不论对场地还是设计意图均不合适。通常的英国浪漫主义景观设计方法是用一条假设的河流统一整体,这在统一诸景观要素方面是可行的,但同样与该计划的真正意图不符。
故而,受赫拉克利特的启示,杰弗里·吉利柯产生“穿越时空的宇宙的运动”这一设计概念。基于这种能力,借助于这种能力,人类的潜意识能如河流一般在脑海中记录下经历过的事物。为了创造自身运动的感觉,一连串的体验被组织成一个整体,如同一曲交响乐。路径则被刻意设计成不抢不显,往往掩蔽在树丛之中很难寻觅。为了与设计概念协调,避免有交叉路口。整个路径方案,其原理如同一个圆,从起点到终点,再回到起点,又重新开始。
顺着小路,生命的起源是巨大台地台阶前的狩猎场。从这里,穿过一片昔日是印第安人居住地的树林,到达一个建于1830年的白人村庄。向下走,从一座木桥上跨越小溪,爬上通往十字路口下方那个象征着1863年城市消亡的洞穴之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新亚特兰大。穿过一个又一个棚架下的花园以及一个维多利亚式的游艺室后,进入斯旺住宅花园和充满亚特兰大狂欢喜庆的气氛之中。参观过这些敬献给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辉煌礼物,沿着那条有着水池、喷泉、绿荫穹架以及斯旺宅邸特有景观的小路前行,不知不觉中就徜徉在一个温馨的中世纪室内花园之中了。再穿过一条疑惑重重的山谷,就能战战兢兢地攀上一个大台地,见到一片赫拉克利特的小树林。这样的景观感受让人不禁想起一句常言:“万事流转,永无止息。”
6结语
“一开始你用正常的方式准备进行一个设计,你会发现这种设计索然无味;然后,你将设计图纸放在一段距离之外,并且最好将其上下颠倒……,……你逐渐意识到它为你建议出一种与原设计方案完全不同的但又十分友好的设计思想雏形。”
“按照C.J.休(C.J.Jung)的理论,现在我们拥有两个截然不同并且相互分离的世界——意识世界和下意识世界。二者对抗时,我们处于混沌状态;二者分开时,我们不受影响;然而,当二者协调时,那就是艺术”。“如果可以,别告诉任何人,因为这种感觉是从一个下意识到另一个下意识的启示,并且会被理智破坏。”
“所有的艺术都出自于下意识”。“虚构的不可见世界的理论在原本一片空白的迪奇雷公园的多样的形式中得以效法;在30年后的同一家族的休特住宅设计中,这一理论成为我设计的关键。”
“我要最深切的感谢我的业主们,他们的理解、鼓励和参与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图纸是向项目委托人介绍规划设计的媒介。建筑是静止的,但是在景观设计中就连所运用的材料也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同时,接替原先业主的新业主的品味和要求也是变化的。我的思想的真谛都在这些独一无二的设计图中。”
“我们的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现在,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景观设计是各类艺术当中一门最为综合的艺术。这样一种认识基于三重理由:(1)在生物圈中,现存微妙的自然平衡秩序以及地球的保护层,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而且,似乎只有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才能恢复这种平衡,以保证生存。(2)在这些努力当中,首先需要的是诉诸生态,这些生态系统无非都是可持续存在的有效的动物状态的回归。(3)由于人类自己就是从这样的充满生机的动物状态进化过来的,所以人类所创造的环境,实际上,也就是他的抽象观念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第一重理由在人类的生物学层次上,引发了一种直觉的要求,并且由此导致了"绿色革命",这就像1972年在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斯德哥尔摩会议上所描述的那样;第二重理由鼓励着专家们进行综合的生态规划;而第三重理由正在以历史上从来没有构想过的尺度和规模,推动着景观艺术的发展”[1]。
杰出的景观园林作品首先来源于深刻杰出的思想,在初步了解了杰弗里·吉利柯作品及其专业生涯之后,对于杰弗里·吉利柯以上的思考言论,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将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视为艺术,从艺术创作的理论、方法、途径寻求景观园林设计的独特风格,眼光面向古今东西,目标瞄准全世界景观园林事业的发展,实践行动具体落实在亲手绘制的设计图纸上,孜孜不倦,勤奋一生,这就是杰弗里·吉利柯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及其专业生涯的缩影。
今天,人类已步入第三个千年,景观与园林设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遍及全球,深入人心。作为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代先驱,鉴于他大部分职业生涯的国际化,勿容置疑,杰弗里·吉利柯已成为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活动方面的首席人物。
规划设计论文范文5
为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先行建设电力工业是其必要的保障。一般来说电力工程设计当中电力系统设计是在中期电源建设基本确定以后才能进行详细设计。所以说电力建设工程中规划设计是其很重要的一个前期程序,如果想要做到能源优化配置,以便减少风险损失和降低资源应用的成本,就应该充分的来进行前期考察和综合性系统分析。
2、电力建设项目中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研究,对于论证电力建设项目有无建设需求的必要性,也为电力工程师在进行单项电力工程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单项电力工程在进行设计时,其系统规划设计涉及到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点。
2.1预测和分析电网中的电力负荷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对拟建电力工程区域的用电负荷进行预测和分析,主要针对10年以内的中短期电力项目中用电负荷进行预测分析。它是围绕着当地居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运行而展开的。对于电力工程用电负荷预测工作除了承建区域,还要在其他方面进行详细考察和分析,例如该电力建设项目区域内后期是否有类似或者重复的电力建设项目规划和施工计划。如果说有相关电力建设项目正在规划或者施工,那此时应该考虑已实施的项目和正在规划项目有没有互相影响和冲突状况出现,各方面的影响都要全面考虑。
2.2电源出力和其规划情况
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中,电源规划是其整个电力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单项电力工程建设是否必要的重要论证依据就是对周边情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为了方面规划设计和分析电量输出情况,需要对规划项目周边的电网情况进行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对于电源来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国家统一调度电源和地方调度电源两种。其中归国家电网协调统一调度的各类大型发电厂为统一调度电源;一些地方企业或地方建立起来的发电厂则属于地方调度电源,包括小型水电站,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企业自备的电力发电设备等产生的电源。在水电当中不管是大型水电站也好,还是小型水电站也好。每种电源因为依赖水文等自然状况发电,水文期间发电量等出力情况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电源间如何合理科学的分配出力情况,来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2.3电力电量平衡
电力电量平衡需要注意研究和分析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要想维持好电力系统状态运行良好,首先是发电厂的装机容量需要确定,然后在年度计划安排中规划和调整发电设备的装机容量增减量。(2)充分利用自然水电资源,降低燃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燃料消耗更合理更环保,并计算系统需要的燃料消耗量。(3)为了满足设计年内不同季节不同状态下的的系统调峰需要,还要确定系统的调峰容量。(4)不同系统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电力电量交换情况也要做好相应分析工作。
2.4接入系统方案
电力建设项目在论述接入方案时,对于发电厂的接入网系统,出线与回路电压等级的选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种因素。(1)对系统安全稳定水平的影响。(2)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传输过程中电量损耗,应减少电路回路数量和电压等级。电厂的主接线要进行简化处理,尽量不要电网结构复杂化。(3)出线与回路电压等级的选定还需要根据发电厂规划装机容量大小,输电方向和回路,距离远近等因素相关。
2.5电气计算
第一,在电力系统设计中最基本的计算就是潮流计算,想要采用最直观的方法来比较电力工程各接入系统方案是否优劣,这就需要来进行潮流计算。如果想了解功率和电压在电网中的分布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来进行潮流计算。潮流计算不仅能准确的检查出电网上各设备元器件是否满足电网正常运行的要求,还是确定电力系统网络的运行方式得重要依据。第二,潮流计算为后面的电网中电流稳定计算提供了基础,在单项电力建设工程设计中稳定计算经常用到的计算项包括电压稳定的计算、系统暂态计算、和频率稳定性计算等。这些计算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校验各接入电网的可选系统方案参数能否正常运行,是否满足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要求,在必要的情况下提出安稳策略和保障措施。第三,短路电流计算,其验算的主要是在电网元器件当中由于故障短路所产生的不正常电流数值。电力建设项目工程当中每个系统接入节点处会出现各种情况的短路电流,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准确计算出电流范围数值,这些数据是电气设备选型的重要依据和指标。电力网架结构和电力运行系统方式在能够确定的情况下,还能进行电气设备得校验。这样也可以让我们选择符合要求的继电保护器,以确保在发生电气故障时能迅速切断电流,最大程度上降低短路电流所造成的损失。第四,对电网采取补偿无偿功的措施,采取这种措施的主要原因是可降低电网中各类元器件因电能的输送无用功所造成的电能不必要的损耗。因而我们可以先前向电网中提供与其相应的无功功率,这样降电能损耗降到最低。而在实际电网中是否有需要来进行无偿功的平衡措施,主要是根据电网中负荷的变化来决定的。
3、结语
电力建设项目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带动作用。一个好的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对整个项目的优化和提升作用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对电力系统设计也更加严格。科学分析地区之间的电力负荷与传输,以及不同电力系统间电量融合并网情况,才能够更好的对电力建设项目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规划。
作者:涂程长 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规划设计论文范文6
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建设之车”在高速奔驰。一方面,我们的规划设计者在繁荣的市场经济服务中已成为空间生产者,他们为不同的客户规划着“程式化”的蓝图。
另一方面,我国新生的规划设计市场尚不成熟,许多客户本身毫无经验,企划过程十分混乱。因而,对于规划设计单位来说,这是一个绝对的“卖方”市场,如果有能力在相同的时间内做3个项目,为什么只做1个?因为几乎所有的方案都有人买单。
这是经济时代的产物,“需求决定一切”——这是一条经久不变的市场规律。
在规划设计中,被用得最多的词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化”,而规划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也常常被忽视的内容就是“生活”—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的生活,往往被排除在外,许多规划设计不顾最基本的场地要求,将任意“拼贴”“拷贝”的城市空间形态随处“移植”。从本质上讲,一种城市空间形态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它与其产生的历史、人文、气候、地理环境相适应、协调,城市空间模式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逐步创造,有机形成,决非一朝一夕就可形成。
与刚学习美术的入门者一样,我国国内的规划设计者是规划设计市场的入门者,传统的中国文化,在短时间内无法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之路,“临摹”成为惟一出路,这并非不可取,问题的关键是要看明白了再做。然而,事实上一些毫无实践经验的规划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一进入市场便能跟着做大型项目,还没等他们完全明白过来,便已进入生产状态,他们缺少一个经验传承与积累的过程。“缺乏判断”,已成为许多青年规划师的通病,因此,用“工具齐备、目标混乱”来形容当前的规划设计市场,并不为过。
我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名列世界第三位,2001年我国住宅竣工面积为12亿8千万m2,这大约是日本(1亿100万m2)的11.6倍。一位日本同行在北京寻找合作事务所时,发现主持事务所的大都是从国营大设计院出来,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做着相当于区域规划尺度的项目[1].旺盛的市场需求把许多年青人推向了规划设计舞台的前沿。
规划设计者是市场中的产品供应者,市场的另一端是“客户群”,即各级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形象工程”往往来自政府,“炒作工程”则来自开发商,由于这些“客户”对基本的建设程序把握不当,在未进行理性、正规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或经济分析之前,就匆匆进入形态规划设计阶段,导致招标成果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2].
在上述情况下,某些大型规划设计项目的邀标,选择了在策划和规划上并非其所长的境内、外规划建筑事务所,使其凭着设计师个人的想象、设计观点和手法,在极短的时间内,仅靠走马观花的调研、有限的感性材料及数据,便做出了一个个“大手笔”的规划,其实际效果和长远效益显然是不可靠的。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业内人士应该怎么做?
2、竞争与合作—规划设计市场中的业内人士
我国国内规划设计市场主要有3类设计单位:国内规划设计院、境外公司、民营设计事务所或咨询公司。目前,虽然境外公司拿走了许多国际性的项目,但规划设计市场仍主要由本土的公司主导。另外,新兴的民营建筑事务所发展速度很快,其潜力不可小看。
在国有规划设计院改制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趋势。
一部分设计院在改制的同时,采用了兼并重组的模式,使自己的客户群迅速增强—伴随市场的扩张,产值大幅度增加,这其中行业调整的产值大于行业重组的产值。2001年3月,同济规划建筑设计院与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院总院合并成立新的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通过股份转换,同济大学成为设计院的主要持股人,其产值从1998年的0.45亿元发展到2003年的4.5亿元。同样,华东、上海两院携手组建了上海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之后陆续兼并了其它设计院,2003年,它的产值超过了5亿元[3].
在民营设计公司里,有国内知名专家,“海归派”开办的设计事务所,也有在国内经济转型和市场转轨时期萌生的,挂靠在大中设计院旗下的中小型设计公司,这类公司良莠并存,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与大设计院相比,民营公司机制活,包袱轻,在市场中如鱼得水。一般来说,直接从事单一的规划设计业务的民营公司比较少,大部分公司以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为主,规划业务处于次要地位,这与我国规划编制的审批程序与资质要求相关,许多民营公司即便有实力进行规划编制,但也需要与国有的规划设计院合作,才能具有规划资质。
在冲击规划设计市场的公司中,有不少是“海外兵团”,这些境外公司在开拓国内市场时,一般先雇佣具有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的华人,然后进入中国地区成立办事处,公司在中国以国际公司的品牌来运作项目;也有一些公司由外国建筑师和规划师直接介入,不找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本土化倾向,他们希望住在中国,生活在中国,做中国的规划设计业务,但这是极少的现象。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达到70%以上,因此,城市建设项目的规模一般与中国国内相差甚远。国外的城市规划师一般成立咨询机构,而非事务所,由于建筑师事务所有时也涉猎城市设计等项目,因此,进入内地的许多国外设计机构本身所从事的业务背景往往是建筑设计而非城市规划。
目前,国内规划设计项目的运作,常常出现几个单位合作的情况,比如,某城市规划院与境外公司合作,这种合作方式一方面可以利用境外公司的国际背景与设计经验、国际取费标准,另一方面可依靠国内规划院的管理与资质,在市场上取得双赢的结果。
更多情况下,国内、国外设计单位之间处于一种明显的竞争关系,许多大型的规划设计投标都由国外公司与国内设计院、民营公司一同竞争,在同样的业务能力水平下,管理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即如何利用公司现有的资源,使业务管理流程以最高效的形式出现,并不断开拓新的社会资源的能力)成为规划设计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境外公司常常利用国内设计公司与规划院的资质,以及国内人力资本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利润回报;而国内规划设计单位则利用固有的社会关系、资质与业务渠道,在与境外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学习对方的管理经验与文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自主的核心竞争力。国内规划设计市场不乏优秀的人力资源,这些资源是竞争力的集聚点,但却往往易被资本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境外公司吸引,开展业务需要人力,因此,失去优秀的设计人才就意味着失去市场。
我国许多城市规划设计院在“改制”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第一线规划工作者的境遇,从而使大量的人才流失。这种制度变迁,意味着私营公司与境外公司的市场份额愈来愈大。
3、文化缺失是一种遗憾—市场运作需要文化支持
文化的本质是人性,这也体现了城市规划最根本的目标—“以人为本”,而随着规划设计市场化的开始,许多打着“以人为本”旗号的规划正在破坏着人的最基本的需求。
人们常常在文章中读到国际化与地域化的争论,这种争论是肤浅的,其深层次的内涵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的冲突。
从生活上对人的关怀是最温柔的举动,而在中国利益驱动下的规划设计市场,还无法达到这个深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而这种缺憾将影响许多人的一生,因为他们必须面对别人为他们规划的生活场景,在喧嚣的都市里,人们在心底无声地呐喊:“还我们一片广阔的天空,还我们一个安静的生活,给我们一个清洁而健康的世界!”
文化是文明过程的结晶,当前规划设计市场所实践的每一步都将影响城市未来的文化形态。市场最基本的规律是“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这条规律无关乎社会关怀与道德伦理,而城市规划最本真的价值指向却是一种对市民大众生活、工作、出行的真切关怀,因此,可以说,城市规划的市场竞争应该体现在这个价值基础上,而不是供求关系。目前,规划设计市场也已认识到如果以设计取费作为衡量准则,会导致价值取向的偏离。
城市规划文化在市场运作下已逐步体现出时代要求,许多业内人士已经认识到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形态规划,更应关注、研究城市发展的核心与动力,即城市政治、经济与社会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行业收入固然是好事,但更应体现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取向,城市规划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规划师作为实践层面的操作者,应时刻不忘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否则,随着业务量与收入的增长,城市规划的文化价值却被淡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甚至是缺憾。因为形态与平面构图无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人口、交通、就业等实际问题,城市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已是势在必行的行业变革,这是市场化运作下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的课题。
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指出:“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也许人们还未意识到,规划方案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都可能与私有财产有关系。过去我们要求每一位市民“舍小家为大家”,人们习惯了忽视个体利益,按照政府意愿调整利益关系,如今面对这一矛盾,人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储备[4].
4、大家都有“杀手锏”—规划设计市场的管理工具
规划设计市场的运作需要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城市政府是最大的委托者,其次是利益集团(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与集体),而受委托者一般是规划设计单位或个人。介入市场最深的是利益集团,它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运作者。政府往往着重于全面平衡各方利益,推动社会、经济平衡与良性发展。因此在总体规划的层面下,政府还会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条例来约束利益集团的市场运作,规范土地运营的市场行为。
在我国规划设计市场的运作过程中,政府既是外部环境的营造者,又是最大的委托人,政府最大的管理工具是法规与政策,这是推动或制约规划设计市场的先决条件。随着政府向服务功能转型,其委托人的角色也将逐渐淡化,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可以防止权力集中所导致的腐败行为。
在市场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管理工具—价格杠杆是最基本的经济手段。正是这个来自客户端的“价格杠杆”,促使规划设计单位努力从“品牌”“服务”“经验”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身价,因为这些是衡量规划设计单位身价的砝码。
当前,我们制定的收费标准仍是一个底线,无法指导市场运营的实际取费。在实际运营中,随着城市规划收费标准日趋多元化,许多有品牌的规划设计单位凭借实力可以拿到超过国家标准几倍的规划设计费用,而许多私营的规划设计公司却很难收取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设计费。市场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毕竟市场运作不同于规划设计业务本身,利益集团更看重的是品牌、实力与业绩,这是定价的出发点,如果你是规划设计市场的新秀,那么就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
规划设计单位在市场中并非没有主动权,成功的规划设计公司往往有3个秘诀:第一是和谐的内部环境;第二是有效的市场策略;第三是优秀的规划设计人才。三者缺一不可。许多设计公司具备了第一条与第三条,但往往缺少第二条,因为规划设计单位的市场策略制定者、实施者往往是业务人员,在市场经验与运作能力上的欠缺,使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大打折扣,这也是“新秀”公司难以成长的内部因素之一。
规划设计单位的市场管理工具是行业规范,设计人员对行业规范的熟悉程度是公司介入市场的一个先决条件,经验是规划设计单位的宝贵财富。
对规划师个人而言,市场准入制度是取得“注册规划师”资格,另外,行业协会的“规划师职责”也是制约规划师个人行为的标准。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的《道德与职业操守守则》规定了规划师的四大职责:第一是规划师对公众的职责,向公众利益负责是规划师的首要职责;第二是规划师对客户、雇主的职责;第三是规划师对行业和同行的职责;第四是规划师的自我职责,规划师必须努力提高职业素质、工作效率及知识水平。
因此,可以说行业协会或学会对规划设计市场的规范作用是巨大的,其主要作用是将城市规划行业的基本价值定位在公众利益的基础上,使规划师的个人行为在受到市场价格杠杆的侵扰下,依然保持该行业的独立与尊严制度。
5、建立的学术探讨—“破”与“立”的辩证关系
经常听到新上任的市长抱怨:城市规划落后了。细细琢磨这种批评可能有两种含义:一是觉得城市规划行业过于保守,大家都忙着扩规模,上台阶,你却经常“泼冷水”,一会儿强调珍惜土地资源,一会儿呼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二是说城市规划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落后了,至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下,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4].
其实,市场管理涉及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内容,可以拿来进行学术探讨的主要是制度建设方面的内容。我国规划设计市场的培育与国家政府行政职能的转换有直接的关系,如前文所述,只有政府从市场中脱离,更多地站在市场外部环境建设、服务与监督职能上来引导市场,规划设计市场的组织才能更趋多元化。
我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我国现行管理体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3个缺位上:一是省和地市(州)两级政府对下级城乡规划的指导、协调、监督的职能缺位;二是在城乡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有效的事前、事中的监督职能缺位;三是对‘长官意识’‘乱指挥’制约的缺位”[5].
另有规划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漫长的审批和核定周期,使许多城市长时间处在合法的总体规划不好用,实施的总体规划不合法的尴尬境地”[6],这说明,当前规划设计市场的外部环境仍有待于改革与转型,低效率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制约规划设计市场高效运作的一个“瓶颈”。
浙江省建设厅城市规划处姚昭晖副处长指出了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面临的五大矛盾与问题。这五大矛盾是:①城市规划的战略性与政府任期政绩显化性之间的矛盾;②城市的扩张性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③城市规划利益的整体性与开发商利益的局部性之间的矛盾;④城市规划过程的封闭性与规划工作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⑤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7].这些矛盾集中体现了目前社会制度转型期间的城市规划现状,也是当前规划设计市场外部环境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另外,问题中有4个问题与市场管理有关,如第5点“管理职能被肢解”具体表现为规划职能被分割,规划空间被分割,专业规划各自为政的现象,这与政府监督职能的地位有直接关系;第6点“管理依据模糊”导致规划决策与实施管理机构权力重叠,造成管理上随意性很大;第7点“违法处罚”只有象征意义,很难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第8点“社会监督缺位”—由于规划管理工作是封闭运行的,公众不了解规划的内容,也没有途径进行监督,虽然规划的民主化一直在被倡导,但是土地权属关系一直很模糊,这是导致公众无法介入规划监督的直接原因。在市场机制下,只有当具有明确归属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才有可能引起纠纷。如果利益对象的责任不明确,公众利益就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所谓“公地的悲哀”,皆出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