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歌行朗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歌行朗诵范文1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01-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短歌行朗诵范文2
关键词:精彩展示 诗词创作 论语讲坛 风华好诗词
文化应该是融入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血液中的。我们民族的文化是从何而来?它是从《诗经》中来,从《论语》《庄子》等先秦诸子中来,从唐诗、宋词、元曲中来……激荡我们民族的血脉,历经千古不老!
一、初中语文第一节课,给学生一个传统文化的世界
初中语文第一课,我们便向学生介绍国学,介绍传统文化三股主流:儒、道、释。
我们向学生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领学生做猜测空间的游戏,从而锻炼学生表达和倾听能力,了解文化名人、著作等。
在“文学欣赏”这一环节,我们带领学生欣赏《蒹葭》,了解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风格,欣赏余光的《春天 遂想起》,了解余光中和他的乡愁诗,认识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我们还向大家推荐了《开心学国学》的主题曲,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摘抄优美古诗文、课前进行“精彩展示”
多年来,从六年级学生们入学开始,每周末都有一项作业――古诗文摘抄。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文篇目做摘抄笔记。
当我们学习《观沧海》时,有的学生便摘抄《短歌行》;当我们学习当我们学习《桃花源记》时,有的同学就摘抄《归去来兮辞》:当我们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后,有的同学摘抄他的《正气歌》……
如何检查学生的摘抄效果呢?
我在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设计了“精彩展示”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大声朗诵自己所摘抄的古诗文,让朗朗的诵读声成为语文课的前奏。
精彩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具有古诗词创作能力。请看学生的诗词习作(该诗获“诗词中国”传统诗词青少年创作大赛二等奖):
减字木兰花
王子欣
物是人非,言笑晏晏在耳畔。花落泪垂,美人独坐颦蛾眉。
流年似水,今秋未减前秋怨,借酒消愁,狂歌依旧情难旧。
武陵春 花木
陈 宇
荷兰竹柏不肯醉,牡丹只富贵,暮秋亦曾羡菊梅,红豆无声喟。
白杨是否伴梧桐,苦与甜滋味,木棉铁树万年青,无人解相思泪。
精彩展示,给每个孩子心中都洒下阳光,使他们成为留恋于语文青草地的快乐的孩子。
三、校本活动课――“华夏经典诵”和诗会活动的开展
每周两节的校本活动课,我们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的文学大家,并学习其作品。比如,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之后,便学习他的《兵车行》,感受苛酷的兵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学习《江城子 密州出猎》时,诵读班便学习《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年日夜记梦》,感受苏正月轼对亡妻深挚怀念和伤悼……
每年5月,我校召开了“‘激情满怀 诗诵风华’经典诵读诗会”,诗会期间,学校成了诗的海洋。诗会中,同学们热情高能高涨,表演形式多样:朗诵篇目中有经典诗歌,有自创诗歌 。
四、论语讲坛――教师们精神盛宴
《论语》被誉为“东方的圣经”,穿越千年不老,读《论语》就是让我们在奔波中沉静下来,静观自己的心灵,独享一刻之闲。为了引导教师从论语这东方圣经中觅人生的智慧与顿悟,我校开设了“论语讲坛”。
在学校的“论语讲坛”中,我向全校教师讲解了《论语》中的“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从“大学”谈起,从孔子、孟子、苏轼等角度讲解了我对“忠恕之道”的理解……使全校教师走近《论语》,了解了《论语》。
五、“风华好诗词大赛”的举行
2014年,我们组织了“风华好诗词”大赛。初赛九百人海选,复赛六十人角逐,决赛十二争雄,推出“决赛”现场,学年顶尖级选手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赛场步步惊心,迭起,掌声雷动。《哈尔滨日报》《生活报》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六、带领学生进行“名家系列研究”
近年来,我还带领学生进行了“苏轼系列研究”“杜甫系列研究”“李白月诗研究”。2012年6月15日,中语会副会长张鹏举教授来风华中学听了我的《黄州 苏轼 赤壁》,在全国“传统文化实践研究年会上”给予肯定。
七、访文庙走近孔子,沐浴儒家精神洗礼
为了更好地领悟儒家的思想精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哈尔滨文庙。通过参观大成殿、走畔桥,听讲解员介绍孔子的生平,我们共同感受着孔子自强不息的灵魂力量,使孔子的形象驶入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八、编辑出版《风华经典诵》《风华佳作园》
为了更集中地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主编了风华中学语文校本教材《风华经典诵》。包含包含《四书篇》《古诗词篇》《古文篇》《现代诗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悟国学。
《序言》中这样写:“《风华经典诵》采撷文学的朵朵浪花,献给风华莘莘学子,以承儒家思想的火种,传厚德载物之道。希望同学们润泽心灵,汲取智慧。”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为了让学生的生命在成长中留下痕迹,我还编辑出版了《风华佳作园》,已出版发行。
短歌行朗诵范文3
针对以上课堂诗歌意境引入出现的问题,笔者联系我国语文情境教学理论系统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方法及其它教学理论及个人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意境引入策略:诗歌诵读导入意境在诗歌教学中,采用多种朗诵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情感和内容,渐渐进入诗歌之境。联系生活展现意境由于社会阅历较少,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人文积累,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往往会存在误读。对此,诗歌意境引入时要联系当代社会和学生的周围生活。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轻轻地我走了”,“轻轻地”不能被“悄悄地”代替,因为前者是对动作的一个形象描写,包含悄然无声之意,后者只是安静无声之意。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入诗中淡美淡愁的意境,我们可以举母亲上班的例子。可以问“妈妈去上班了,她走时关门,我们应该说是轻轻关上门还是悄悄的关上门呢?”一句现实的生活例子,让两个形容词的区别形象起来,学生也因此更好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图画、表演、语言描绘等多方式学生主体创造体验诗歌意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活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诗歌教学意境引入可以通过图画再现意境,表演体会意境,语言描绘意境等多种教学方法,多方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增强诗歌意境美感品鉴效果。例如:纳兰性德的《故园》教学中,可以设计学生场景语言描绘、作画等方式,其中的孤舟、大雁、场景、言语情感交流从而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的漂泊生活以及思乡之情。再联系诗人的生平,从而让学生对诗歌意境进入更深一层的自我体验。又例如,闻一多的《发现》,通过讲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一个海归青年回国的故事情景,使学生消除时间和空间上的隔阂,走入诗中意境。
二、音乐渲染意境
思想家卡莱尔曾经说过:“诗是音乐性的思想。”选取与诗歌意境和情感表达相一致的音乐,为学生走入意境制造氛围。例如,鉴赏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选用古乐《汉宫秋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播放曲子《爱情故事》配乐朗读。音乐和诗歌相呼应,激发学生产生直接的听觉形象和相应的情感及丰富的想象力,推动学生步入诗歌意境,通过意象导入意境意象是组成意境的建筑材料,是以小范围构建大范围。只有对意象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通过文化常识介绍导入意境有意境的诗歌通常都是融入一定的文化积淀的,这就需要对文化常识进行一定的介绍。通过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意象的传统象征意、诗歌流派,诗人风格和生平等等文化常识都应该指导学生逐步积累,从而服务于理解诗歌,走入意境的。通过典故导入意境典故也是诗歌中经常借鉴的,只有对典故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诗中的意蕴,走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例如为进一步深入曹孟德《短歌行》中求才若渴的心情,可以给学生讲“萧何月下追韩信”和同时代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典故。通过品味语言导入意境我国自古就有“推敲”之说的美谈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千古名言。在讲究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的诗歌中更是如此。首先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有时,这些妙字佳句会对主题的表述。意境的深化、形象的突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王安石《泊州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从最初的“到”字、“过”、“入”等千余次修改,始定为“绿”。正是一个“绿”字让人从视觉角度直观鲜明地感受到春意特有的一片生机,这与当时他奉昭回京,重施变法的喜悦心情相谐和。
短歌行朗诵范文4
关键字: 诗歌;情境体验;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09-01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满堂灌""一言堂",让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就是对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语文教学方法及策略的改进,通过创造各种情境,调动学生,使学生获得体验,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活跃、高效。那么,怎样才能巧妙创设情境,激活课堂呢?下面,本人试从语文课堂的质疑、诵读、拓展思维、图画再现这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1.善于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质疑是求知的表现,也是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的钥匙。敢于质疑,才能有新的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的创设情境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质疑问难。学生善于质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和诗情。如在讲解《短歌行》一诗时,引导学生提出"曹操的忧是什么"这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质疑问难、释疑探究来理清曹操的忧情,细化、深化诗人之"忧",重点分析诗人因何而忧,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渴求贤才、建功立业的壮志,体味诗人的慷慨激昂、气魄雄豪。 在赏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句时,引导学生质疑,分析这是不是"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之意,从而得出这不是百无聊赖的酒徒庸夫滥饮作乐的口头禅,而是诗人所寄寓的沧凉之感。善于质疑,巧设悬念,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是为诗歌情景的创设提供了很好的情绪准备。"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陈旧,极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思维的惰性,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真正地融入到课堂里,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利用诵读,诱发体验,创设情境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催化剂,诵读之时心到、眼到、口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诱发体验,有利于诗歌情境的创设。在诗歌情境教学中,不管教师使用方法来创设情境,都应紧扣诗歌的语言来进行。精心设计诵读环节,指导诗歌诵读诗歌时的节奏、停顿、语调,在反复的诵读中不断地与诗人对话、交流,进入诗歌的意境,体验诗歌言美、形美、情美。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先让学生自读,揣摩诗的感情基调,接着教师范读全诗,通过揣摩语音语调的高低、轻重,以恰当的声音形式表现出作品的情感。接着跟着朗诵录音大声朗诵,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遍、漫、争、击、翔等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诱发体验,创设情境。
3.拓展思维,通过想象诱发体验 ,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运用图画、音乐等有目的地创设以意象为主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寓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中,进一步理解诗人情感;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思。例如在讲解《春江花月夜》时,字词梳理之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春江月夜的美景,让学生体味出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是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此起到的是刺激诱发学生想象的作用,春江月夜的江水之浩荡、江流之宛转、波浪之滟滟、孤月之皎皎、月光之朗照、白云之悠悠,这幅色调绚烂的中国水墨画,没有想象与联系,学生又怎么能体味得出呢?在讲《书愤》时,讲述61岁的陆游的不幸遭遇,此时的他被黜罢官已六年,赋闲在家,虽有大志,一心报效国家,但是志不得伸。诗人北望中原,以塞上长城自许,但是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何等豪迈!如今衰鬓苍颜,诗人心中之"愤"怎么能不涌上笔端呢?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对诗人不幸遭遇的概括,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中,使学生活跃思维,深入体味诗人之悲伤、之苦、之愤。诗歌鉴赏教学强调学生心理的内化,情景体验式教学法更加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通过想象,拓展思维,创设诗歌情境,成为诗歌情感的"见证者",成为诗人生活的"参与者",了解诗人的悲与乐,爱与恨,苦与痛。
4.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再现情境是创设情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近几年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音频、视频、图片、动画以图文并茂、完整形象再现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春江花月夜》时,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用画面展示诗中的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等意象,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画卷,通过图画的展示,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清幽的意境之美,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用到的意象"大江""浪""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都可以用图片一一展示,浩浩的大江、滔滔的巨浪、陡峭的石壁、如雪的浪花都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雄浑壮阔、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完善教法,是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的。情境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让诗歌教学不再枯燥无味,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活跃、高效,让诗歌的艺术魅力再次展现,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主编.《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短歌行朗诵范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1.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使之引发思考,同时这也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现象,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象,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首先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每首诗歌的教学,先让同学们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在吟诵诗歌的同时,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把同学们带入图书馆,让他们与好书为友,以诗词为友,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阅读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比如说教学进入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意境,帮助学生领悟浪漫主义理想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借助图书馆,讨论解决“东汉婚俗”、“七夕节”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师说》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问题的人。那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解释疑惑问题?如何当好引导者与合作者?《论语侍坐》给了我们启迪,孔子让每位学生言志,给予每个人畅所欲言的机会。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的教学课堂,教师进行作品背景介绍后,将课堂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他们了解的文学作品及文学作品中对曹操的认识,畅谈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达到赏析诗歌的目的,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有的学生说“曹操是真英雄,不是奸雄”。有的学生说“曹操是位出色的诗人,不当丞相,做一个自由诗人多好”。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基础。课堂是开发潜能、培养智能、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使语文课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诗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诗文的赏析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配合教学,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想法,举办一个“诗词知识”竞赛。让学生们进入备战状态,分组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经过一系列的比赛,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加鼓舞了学生的士气,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的热情。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她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研究、探索这一文化经典中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短歌行朗诵范文6
当前中小学校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多媒体教室设备,包括电子白板、幻灯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多媒体教学使原来的“一本教案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 魅力 ; 误区; 对策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设备将来源不同的多种信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进行控制并综合处理,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系统,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当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很大的艺术魅力。但是,不合理的运用不仅无助于师生的课堂教学,反而适得其反。下面,我就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当中的魅力,存在的几个误区和对策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1.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
它可以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感受清晰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等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转向主体化,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把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剪辑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片段,直观地再现了当时曹操作诗的情景,创设了教学情境,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当时曹操吟诗的心情,从而很好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本诗的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比较直观的美感教育
诗歌、散文本身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披文入情,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如讲柳永的《望海潮》时,我播放了一组杭州的名胜古迹图片,欣赏了杭州的美丽、富庶、繁华的景象,直接让学生产生了一种美的感受,自然容易理解词人极力赞美杭州的原因了。
3.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比如在执教《老人与海》时,我专门剪辑了老人出海捕鱼和与鲨鱼海上搏斗的影视画面,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资料,直接获得相应的情感教育,那就是体会到老人捕鱼的不易和与鲨鱼搏斗时勇敢无畏的精神。
4.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更好地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时,先向学生播放了金主完颜亮读了柳永的《望海潮》后遂起灭宋强烈念头的动画资料,极大地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学习本词的强烈愿望,取得了很好的导入效果。
5.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幻灯片展示,可以变抽象的说教为具体形象,使每一个问题比较直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般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知识容量要比常规课堂大得多。如在赏析柳永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利用幻灯片展示杨柳、晓风、残月这三种不同的意象,容易直观地理解它们组合在一起所营造的意境。
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的误区及对策
(一)误区:
1.简单地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
上课时老师忙于播放、展示幻灯片等资料,既不深讲,也没有突出重难点的板书。语文课近似于美术、音乐的欣赏课。使学生“只见机器不见师”,“只见画面不见文”,所获得的只是“转瞬即逝”的影音杂烩,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课件制作过于花哨,杂而不精
只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众多,背景过于复杂,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去,而忽视了对知识和能力的接收和培养。
3.课件播放影响了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和交流
多媒体教学课堂上要么老师滔滔不绝,要么不断地播放幻灯片,从而过分地强调了“人机对话”,忽视了师生的交流、沟通,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多媒体演示,缺少了师生思辨的火花、奔泻的激情和迸发的灵感。
4.幻灯片显示答案单一,课堂简单化一
学生往往只盯着屏幕看问题,等待下面的答案显示,因此影响、束缚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甚至根本不去动脑筋。
5.多媒体课堂上以视听画面代替朗读
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音像信息,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占用了不少时间,使课堂上学生读书、背诵的时间越来越少。
(二)对策:
1.语文多媒体教学思想观念要活,各取所需,物尽其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文体,课型特点
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好用足合适的的多媒体。
2.以生为主,优化设计
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使课件的流程能够随时调取,同时还要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
3.多媒体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老师的教学个性
语文多媒体课堂不能“以机代人”,因为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真实自然的情感交流。因此,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展示自己的特长,或朗诵、或理性分析、或激情讲解,充分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语文多媒体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
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各种电教媒体如何用的恰到好处,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流畅,过渡自然,这需要老师在课前巧妙的设计。
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也使语文课堂显得异彩纷呈,充满了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传景,以媒传情,才能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语文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