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云南的歌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云南的歌会范文1
关键词 饮食歌谣;越语;语言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06-2
引言
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艺术、交往习惯。歌谣作为语言的一种承载体,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越南歌谣也是这样,我们考察研究这类歌谣的深层含义旨在进一步理解越南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与沟通。
一、越南饮食文化观念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人民只有吃饱了才有生存下去的力量。越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越南人很切实的说:“有稻才有道”, 证明饮食对他们的重要性,有物质能量才可以谈得上精神的活动,甚至连天大的老天爷也不敢侵犯人的饮食权,“老天不敢在人吃饭时打雷”。越南人所有的活动都可以用“吃”字放在前面,表明了他们把吃看得更重要,如词语中的“吃喝”、“吃住”、“吃穿”、“吃玩”、“吃睡”、“吃学”等等。连计算时间,越南人的传统说法也是用饮食、耕种的事来作为时间单位。
越南饮食作为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发展、演变和积累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和特征。越南人以大米为主,喜吃糯米,用大米、糯米来制作各种可口的食品。饮食以酸辣和清淡为特色。日常的副食品主要有鱼、鱼露、酱、腌菜和各种蔬菜。越南人一般不饮烈性酒,喜欢喝中国茶和咖啡。日常使用筷子吃饭,也同中国一样有忌讳。
二、越南饮食歌谣中的稻米烙印
语言学家张公瑾说过:“语言是一种文化。世界上各民族都在适应特定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各民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由环境本身决定的。” ②我们从各种语言的载体中总能发现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而饮食也是一门文化课题,一种利用自然环境的文化,把自然环境中的东西变为自己需要的方法。游牧文化的居民偏于肉食,而越南饮食却明显的体现出了水稻农业文明的烙印。因为越南地处热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特别适合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越南人偏于习惯吃植物食粮,其中大米占首要地位,“有稻才有道”,说的就是稻谷、大米,俗语中的“人吃米活,鱼在水游”,充分说明了大米对他们生活有着特大意义。比如:“什么时候河水涨起来,好让我们的稻谷快长成,这样我就开心了”。这当中表现了种水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直接影响到人的心情,稻谷收成好,人们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而且句中说到水跟稻谷的关系,因为越南多数种的是水稻,水在农业生产中相当的重要,越南“国家”这个单词跟“水”是同一个单词,可以说“水”与“国”并存。歌谣:“何时到十月,稻谷收成养活全家”十月是稻谷收成的季节,人们盼望着粮食的大丰收好保证全家人的温饱。而稻谷在歌谣中除了表现它在物质生存方面还常常用于表达感情,如:“哥哥一人挑着稻,让我一起帮忙挑,若是你也一同挑,两人相约做好友”,在稻谷收成的季节,农民们都忙着收割、挑稻,青年们也相互帮忙着分担,在这种分担劳作过程中产生了友谊之情;“我俩就如那孕穗,有缘却不得父母心”,用稻谷的“孕穗“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感情,“孕穗”茁壮的生长着,充满生机活力,却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结果,如“我们”一样,相恋美好,却被父母阻挠,没有结果;“女子嫁了人就像稻谷进了仓”,把“女人”比作“稻谷”,把“男人”比作“仓库”,稻谷收割晒干后放到仓库储存才算安全,而女人嫁了人才算有了安全感。
三、越南饮食歌谣中蕴含的男女情感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在以前还是现代社会,人们喜欢用各种语言形式来歌颂这一美好的主题。在越南歌谣中也出现了许多利用食物来表达情感和礼仪的句子,它们有的含蓄有的直白,有的奔放有的委婉,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相辅相成。表达男女嫁娶的句子,如:“妹妹何时嫁人,好让哥哥买扁米,柿子做彩礼,不想妹妹已经嫁人,只好让扁米发霉、柿子腐烂”。在越南,扁米饼和柿子是两种很贵重的东西,常用来做彩礼,哪家姑娘得男方用这两种食物做彩礼是件很自豪的事,怎奈歌谣中的“妹妹”已经嫁人,“哥哥”无福享受。于是他很失意,只得让扁米发霉,柿子腐烂。表达男女相恋甜蜜、如胶似漆的句子:“牵你的手如吃生春卷,搂你的腰如喝美酒”,生吃春卷是越南的特色食品,用春卷皮包裹肉丝、蔬菜蘸酱料吃,入口清新,就像爱人的手那样细嫩,靠在爱人的腰间就像喝到美酒那样香甜美味。用春卷跟美酒象征爱人间美好的情感。表达妻子爱丈夫的句子:“爱夫就熬蚬鸭粥,煮瓜花汤,泡莲花茶”,俗话说:“要想栓住男人的心就得先管住他的胃”。做得一手好菜是贤惠妻子的表现,蚬鸭粥、瓜花汤、莲花茶都是很补很有益身体健康的食物,一个妻子疼爱丈夫的表现就是给他做这些最好吃最有营养的东西,充分展现妻子的贤惠和体贴;“手拿三个瓜,一个吃,一个存,还有一个留给夫君尝”,通过分配三个瓜,看出妻子很懂得料理生活,挂念夫君、心疼夫君。从一些歌谣中反映古时候的夫妻生活,三妻四妾是常有的事,所以妻妾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一不小心就被打入“冷宫”,所以为了博取丈夫的疼爱,也会“软制人”跟“迁就,顺从”。如:“夫君啊,别生妾身的气,妾身就如夫君肚饿时的救急的凉饭”18,这句歌谣中,妾侍把自身比喻成“凉饭”,虽不如热饭可口,但在夫君肚饿之时也能解决“燃眉之急”,表示这位“妾侍”甘愿做“凉饭”,在夫君需要的时候尽心侍奉,用这种手段来虏获人心;顺从、迁就丈夫的句子还有:“烧碳烤鱼至金黄,拿钱买酒侍夫君”,妻子拿钱给丈夫买美酒,烤鱼配作下酒菜,表明在越南家庭里,妻子是侍奉的角色,为丈夫买酒做菜,尽心侍奉。
四、越南饮食歌谣中蕴含的社会道德
“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③ 越南人的饮食歌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越南社会的伦理道德,也起着规范社会伦理道德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到:1. 孝敬父母。越南长期以来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儒家思想最基本的礼仪风范,所以在越南社会对父母的孝敬可谓是必须的。从歌谣中我们可以解读到这种优良的社会品德。如:“五钱买一鱼块,和米碾碎喂老母亲”,母亲年老了,牙齿咬不动食物,买回鱼块和着米磨碎了煮着给母亲吃,这样既有营养又能下咽,体现了儿女体贴老人,细心照顾老人的孝心。“肚饿就吃枣树叶,米饭留给牙咬不动的母亲”,宁可自己吃树叶也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年老的母亲2. 勤俭节约:越南人崇尚简朴的生活,认为清淡简朴的生活是幸福的:“碎米饭吃得饱,稻草窝睡得暖”,由于以前生产力落后,劳动成果都是来之不易,所以长辈们总是教育晚辈要注意节约,不要浪费。节俭的人比奢侈浪费的人更能干大事成大业:“勤做省吃能有余,做多猛吃等于空”。 3.处事道德:越南人很看重生活中说话办事及与人交往要有所节制,把握尺度:“吃完有节有度”,“看锅吃饭,择向而坐”因为越南人讲究长幼有序,上下尊卑,选择座位就是其中一种体现。批判行事不端正的行为:“饭没吃完就去玩,事没做完就去找街坊邻居。”
这些带有饮食特色的歌谣都是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各种要求和警示,甚至是从微小的行为或细节来表达,从中不难看出越南人强调生活要适度、有节制,为人要谦虚谨慎,做事不要半途而废。
结语
世界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组织生活。”越南饮食歌谣背后也是有东西的,我们把它们深层意义所反映的不同社会文化内容做分析的同时,发现它们从单一的吃饭、单一的食材关涉到风俗习惯、世间情感、道德修养等。其文化内涵也从最初的“吃“发展成具有各种深层含义的表达和教导。而通过歌谣传唱等形式,让这些“道理”从上辈人中流传了下来,它们决定和影响了后辈人的生活组织、生活理念以及生活行为。由此可见,这些饮食歌谣不仅仅表现了越南民俗,还对人们有了更多的指导作用,它在越南社会文化进步的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也是不容替代的,也便于我们通过语言研究来探索越南文化风俗。
参考文献:
[1]祈广谋:《越语文化语言学》[M],外语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
云南的歌会范文2
一、以人衬景,浓墨重彩绘对歌。
山野对歌,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因此,作者交代了对歌方式的多样性和对歌内容后,重点描绘了对歌人。对那位年轻妇女的出场,作者采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在这里“站、理、拍”的动作和“笑”的神态,表现了那位年轻女子对歌获胜后心里的轻松欢快。不仅如此,作者还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肖像:“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在这一段中,写面容黑中透红,写牙齿白白的,写衣饰突出了色彩、样式、特色,写辫子形色具备,以浓墨重彩的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这种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不仅是为了赋予人物惟妙惟肖的形体状貌,为人物形象造型画像,更重要的目的是以“形”传“神”,鲜明地展现出人物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妇女的形象仿佛映入我们眼中。在这里,作者以浓墨重彩的工笔方式对唱歌人进行描绘,烘托出了欢快的场面,描绘出了朴素动人的情景,我们可称之为“以人衬景”。
二、以景衬人,艳丽淡雅绣漫歌。
山路漫歌“,漫”者,漫不经心也。它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这样的闲情雅致,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秀山丽水中才会有。因此,作者着力描绘出了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此处的环境描写,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山坡树林,写花,写鸟,写人,绣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来。如写花:“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从视觉的角度运用比喻的手法写艳丽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写鸟,如云雀,这样写道:“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起飞、扶摇、盘旋、唱、钻去”等动词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在碧蓝天空的映衬下更添几分淡雅的气氛。这幅山野风光图,有天空、报春花艳丽的蓝色和具有淡雅色彩的悠悠鸟鸣,山花烂漫,山鸟齐鸣,这是何等的生机勃勃!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这种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与优美的歌的写法,我们姑且称之为“以景衬人”吧。
云南的歌会范文3
因为隐于深山。传统的白族文化得以完好保存。在这里白曲弹唱和本子曲、霸王鞭、古乐演奏、滇戏演唱等传统文化一直盛行,尤以白曲对唱和霸王鞭最负盛名,是远近闻名的白曲村。这里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舞霸王鞭,而且高手层出不穷,歌王、歌后一代又一代。走进村里。来迎接我们的村委会姜副主任就是一个好歌手,他的儿子18岁的阿鹏在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中获得优秀奖。姜副主任年轻时靠对歌找到了爱情,而阿鹏8岁就报名参加石宝山歌会。14岁走进了《云南印象》。在石龙,这样的歌王歌后世家有许多。
石龙还有一绝是霸王鞭,据说白族霸王鞭的发源地就是这里。村里82岁的老人李定鸿是霸王鞭的正宗传人。也是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师。30年前,许多地方霸王鞭都失传了。县里就组织人到石龙向老人学习。才重新恢复了这种古老的传统舞蹈。现在在剑川的任何节日,都能看到霸王鞭表演,老人功不可没。老人拿出他那支百年历史的霸王鞭给我看。黝黑发亮的鞭上,两头串着铜钱。中间挂着铃铛,老人说:“霸王鞭长二尺四,代表24节气;鞭有5节,铃铛和铜钱也是5个,代表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青黄赤白黑。以及五谷丰登。”在我们的要求下,老人舞了一段。他手持霸王鞭尾端。用鞭头敲击身体肩、肘、手、腿、脚等部位,以中速稍慢的节奏进行表演,“观音扫地”、“双飞蝴蝶”、“童子拜佛”……一个又一个动作。苍劲有力,70年的功力尽览无余。
石龙人热爱生活。纵情歌舞。追求爱情。人们在农闲时就到石宝山上对歌弹弦,寻找爱情。几百年下来。就形成了号称“中国歌城”的石宝山歌会。在人们的记忆中,白族人的情感表达是含蓄深沉的。但在石宝山歌会,你领略到的将是热情奔放的白族情歌。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到八月初一。剑川和周边各县的白族以及彝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数万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云集到石宝山多情谷。方圆十里的山间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条条五彩斑斓的长龙。歌台高筑。三天三夜。通宵达旦,纵歌纵情。弦歌之声夜以继日地飘荡在山间林莽,石宝山成为了情歌的海洋。
云南的歌会范文4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组织和引领学生接近文本,走进文本,教会学生与大师的对话,并从中获取愉悦,产生和弦,陶醉其中。最后反观文本,走出文本。
领人“旅游区”,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接近文本。《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必须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散步》,我是这样进行的:“同学们,让我们一同《散步》,《散步》里有……”生:(各抒己见)浓浓的亲情。生机勃勃的春意、和谐的家庭氛围等等。师:让我们一同走进美文《散步》――哪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一由于学生亲身经历过,所以。很容易体味到课文的意味。此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还未打开课本,就已进入和谐、温馨的亲情氛围,整个课堂相当轻松和谐。另外。以师生平等对话接近文本。例如:《云南的歌会》,我是唱着歌走进课堂的,通过对话把学生领入歇会现场。走进云南,观赏“美景”,一下就把学生带进文本。请学生精读课文第四段,看看歌会的精彩之处。面对精美绝伦的云南风光,此时无声胜有声,给学生遐想的空间,尽情地放飞她们的思维,引领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多角度赏析的方法。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在“美点欣赏”中学习语言、习得语感,提高阅读欣赏水平。总之,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轻松驾驭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快乐。
师生脚踏阿佤山,耳听赶马女孩发哑带沙的歌声,融入歌会,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契合力,领略到淳朴的本色美,体会到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以提高,思想感情得以升华,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云南的歌会范文5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较广、支系庞杂的少数民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川、滇、黔、桂西北等地,并以云南境内的人口最多。在民间流传的传说中,彝族始祖仲牟由生有六子即彝族“六祖”,后来六祖分支继续南迁,形成今天散布在西南各地的彝族。由于分布广、分支多、历史久、来源广等特点,各地彝族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乃至音乐等有很大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彝族音乐具有东亚乐系的诸多特征,主要涉及民间音乐一类。民间信仰如祭祀、占卜或驱鬼仪式中“毕摩”或“苏尼”(巫师)使用的音乐,也可以归于民间音乐的范畴。在所有类别中,民歌是彝族人民表达感情、传承传播民族历史文化和自我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若以体裁、功能等特点划分,则大致可分山歌、情歌、叙事歌、风俗歌、儿歌,以及求神祈福或驱鬼除魔等民间信仰活动且吟且唱的祭祀歌,等等。
彝族的民歌音乐存在三个色彩区: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的大小凉山,云南的中、南、北部,贵州六盘山和毕节地区。凉山彝族的山歌称“丫”或“丫合”,独用假声或小嗓的高腔唱法,调式常有交替或游移现象。由于当地生产力低下、群众的生活非常困苦,倾诉悲惨生活、渴望自由的“撒朱合”(诉苦歌)山歌非常多。此外,凉山彝族的叙事歌、婚嫁仪式过程中的“媳谐尼几”(婚嫁歌),以及由“阿冉妞”作为特有歌头词句贯穿的“古朱合”(情歌)等歌种,也很有代表性。其中,意为“妈妈的女儿”的《阿莫里惹》,叙述历史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等长篇叙事歌,也都是彝族民间文学中的杰作。
云南彝族的支系十分复杂,音乐也各有特色。流传在红河地区的“四大腔”(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和四腔)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大型多段套曲,多为男女在“吃火草烟”这类交际习俗活动中演唱。它的歌词用汉语,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在我国民歌中亦非常罕见。其中,历史渊源流长、旋律优美动听、演唱别具一格的海菜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至于贵州的彝族民歌形式多样且带有地域特色,民间常按大、小的分类观念划分为山上唱的和家里唱的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歌会、歌节上按一定程式对唱或独唱的“曲谷”和用汉语唱彝歌的“霎叉”,后者包括婚礼各环节伴娘考问接亲人的“骂挪”、“搓果朴”、“鲁果朴”,宾主互祝的“鲁外”,新娘出嫁前的“曲介”等婚礼歌,以及统称“y合”的丧事歌、叙唱民间故事和历史神话传说的“走谷”等等。
云南的歌会范文6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微课”特点
若要使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最大优势,首先要了解并深入研究微课的特点。微课的特点主要有:
(一)教学时间较短
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间以5~8分钟为宜,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这对于45分钟一节课的时间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二)教学内容较少
微课中每个视频涉及的教学可能只有一个知识点,甚至一道试题,或某个教学环节,主题突出,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攻克一个问题,相对于平时的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微课更注重“质”,精准度高,因此\用微课的课堂也常被称为“微课堂”。
(三)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支持网络在线播放,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四)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
微视频中的内容虽微,但却是一个完整的情景,资源使用方便。它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包括教学素材、知识讲解、反馈练习等,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景,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的教与学情景,既能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微课虽“微”,但却不容忽视,微课的意义非凡、效果明显,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步调虽慢但效果不慢,知识虽微但道理、智慧不微。
二、初中语文“微课”应用策略探究
(一)制定有效的整体规划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使用微课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教师对微课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校具备的微课软硬件的情况,从而制定出具体详细的微课实施的整体规划,以保证微课能够正常有效实施。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我先是让班长和我一起调查了班级同学母亲对自己关爱的事实,并在征得同意后拍些照片或录段视频,然后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把这些照片或视频加入其中,与先生的母亲一起感受母爱。课后发现学生更能体会到母亲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空前高涨。
(二)充分挖掘微课的教学功能
在利用微课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中心,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意在辅助学生的学习,在知识的传输、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归纳中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因此,应注意挖掘微课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功能。
1.课程学习功能。
微课的创设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制作微课时不能只想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有趣,一切都要围绕课程知识来展开,微课若没有课程学习功能,便也失去了开发的意义。如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可以稍微介绍一些云南的特色民俗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姑娘节,但在视频的重点还是要回归到云南的歌会中,介绍其他节日时可以直接以一张图片表示。
2.重复播放的功能。
微课视频不是一次性的,教师可以反复使用,学生也可以重复观看,观看后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回头再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程度,同时也能节约教师重复讲授同一个问题的时间。特别是对古代诗词歌赋的学习,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学生通过一遍视频的观看很难彻底明了课文内容及其内涵,必须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去学习、了解、掌握平时生活中几乎不用的“古文”。
3.交流互助功能。
微课视频不仅能用于课堂,在课后学生也能通过网络或学校建立的微课平台进行多次的观看和学习,且能在观看的同时和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能通过网络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优化微课视频教学内容和形式。如在学习《孔乙己》时,课后笔者把制作的微课视频放在学校平台上,让同事和学生观看并发表意见,因为孔乙己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因此在交流平台上出现了很多言论,笔者在其中发现了不少亮点,学生也从中深刻了解到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感情。
总之,为了更好地提高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在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地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不断地提高自我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