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国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国散文范文1
又有人说当你竭力去找喜欢一个人的理由时,只能说明,你不喜欢他;而当你说服自己给自己找许多不喜欢一个人的理由时,你已是深爱着他,爱与不爱,都不需要理由。
每个人的爱情都是分分合合的,只因为爱情是虚无缥缈的,看不透,摸不到的,从而很难领悟什么是爱情.在刻满了伤痕的时候我们都想把它从生命里删去,可是能删去仅是信息,却不是记忆。可是,如果,注定,它是一段记忆,又如何能删得掉?一次次地删除,如同一次次地镌刻,只会让它,深深地,写在心上。
爱,可以让我们心动,让我们快乐,让我们沉沦,但是,也可能让我们孤独。或许很多时候我们所坚持的爱,也许只是,我们为自己建造的海市蜃楼,无法割舍,亦无法进入。
爱国散文范文2
再看看老一辈的科学家们,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几经周折,在国外学成又归来了!他们要在自己的故土上散发光和热!
我们不否认国外的条件好,待遇优厚,不否认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是个“穷”国。可是,有句话说“子不嫌母丑,狗不谦家贫。”试问那些所谓有才华的哥哥姐姐们,你们学识渊博,又为何不肯为自己的祖国添砖加瓦,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富强起来呢?
爱国并非一句空话,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行。是啊,有句古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何说“天下无难事”呢?因为,做了,“难”事则转化为“易”事,不做则反之。作为一个中学生,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能为我国的将来出一份力量。
爱国散文范文3
一、抓住课堂。以书本为抓手,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以它为抓手,做到举一反三。比如,在上现代文教学时,刻意地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然后让学生回忆这类文体在考试时会考哪些题型。针对这些题型我们该怎样作答。甚至让学生自己编题目自己作答或自编题目同学作答,比一比看谁编得好,谁答得好。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首先让学生读后思考: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明白是散文后,再让学生回忆,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学习。考试时,对于散文经常考哪些题型?经过讨论分析总结后得出结论:散文分叙事和抒情两种。本文是叙事散文。作为叙事散文应该学习它:①选材围绕中心,形散神不散的特点。②人物的精神(或文章的主题)。针对这一点,考试经常会让我们概括散文写了那几件事情。这样,就让学生合作研讨,课文写了那几件事情?大家讨论后,推荐一组代表反馈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明确答案:①帮我修改讲义;②纠正解剖图;③关心我的解剖实验;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⑤匿名信事件;⑥看电影事件。
接着进行下面一个问题: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这篇文章是为了表现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有一次展开讨论。明确前四件是表现藤野先生:教学认真、严谨有学者的探究意识!热情关心、严格要求、正直热忱等。“匿名信事件”是写日本的“爱国青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看电影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体现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从而体现散文选材灵活又紧扣主旨的特点!
那么针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我们针对开头和结尾可以设置哪些问题呢?讨论了一会,设计为:①开头在东京的见闻和结尾回国后的经历,可以删去吗?为什么?②在东京的见闻和结尾回国后的经历,对表现藤野先生有用吗?学生讨论回答:不可以删去!开头能为作者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铺垫,结尾更能体现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影响之大,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主旨!
根据这一问题。我还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回忆开头段落和结尾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现代文阅读经常考的题型。我就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作答。对于作答内容,提醒学生要结合文章主旨、文章内容来回答,不可离开课文,泛泛作答。这样通过讨论总结,明确:开头段落,内容上用“清国留学生”来反面衬托鲁迅先生,突出了鲁迅先生可敬可贵的爱国精神。结构上又为鲁迅先生到仙台见藤野先生作了铺垫,与结尾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用同样的方法总结结尾段落的作用,效果不错呢!
其次还设计了散文语言的特点,结合本文注释,本课语言主要是反语的运用很有特色。有的学生设计了:“‘真是标致极了’这句中的‘标致’是什么意思呢?”等类问题。学生这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做巡视点拨了解学情。
二、评讲试卷,注重方法指导,做到举一反三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每次考试学生都很认真地对待,所以答题也比平时认真。这时候试卷里融进了学生的心血,如果能认真评讲,效果会远远高于平时练习质量。
在评讲试卷时,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试卷要做分析,掌握学生易错、错多的地方。在评讲试卷前,让学生自己看,错的题目自己会订正吗?如果会,自己改正,不会则同桌或小组讨论,兵教兵。例如第一项的字词及第二项的名句默写。自己订正后让学生把自己写错的内容写到黑板上,起到强调督促的作用。
爱国散文范文4
笔者进行过一些调查,总结其受冷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有的老师说自己教学能力有限,本来就不会教新诗;有的说中考考纲中没有要考新诗阅读的,所以不用好好教。还有一个原因,任何文章的诞生总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个人情怀有关。近代史虽是丰富多彩的,但人们似乎并不了解或者说不太感兴趣,古诗的时代背景等因其久远和格式化反而更容易了解把握,新诗不像古诗一样家喻户晓,教师自然就不乐意多上了。
而我个人认为新诗教学,在初中阶段绝不可被忽视。
一、 新诗教学承接着小学和高中
小学阶段古诗教学已成一道风景,但新诗很少出现。而初中是学习新诗的一个起步阶段,承担了让学生认识新诗、初步赏读新诗、热爱新诗的任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初中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好好学习。中考虽然不考新诗阅读,但不等于不要好好教学,语文教学不可功利。再者,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新诗的深化阶段(与古诗文相比,所占比例不大,更显初中新诗教学的重要),基础则是在初中打下的,兴趣也是在初中培养的,一些小诗人也是在初中就开始跃跃欲试的。而高中阶段,新诗教学任务量大,涵盖面广,教学任务又重,如果初中没有新诗学习的兴趣和功底,高中老师的教学将很费力。所以,初中新诗教学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关联着小学与高中的语文教学。
二、 新诗是对古诗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诗歌是璀璨的文化明珠,其形式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等无一不打动人心,作为中国人,几乎是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读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学阶段也学习了不少古诗,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家都重视它,课程标准、中考考纲也重视它。
所谓新诗,自然就是在古代诗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由诗。它是对古诗的继承和发展。新诗既由古诗演化而来,它就继承了中华古典诗词的美感,同样具有美的熏陶作用。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就继承了《诗经》一咏三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一咏三叹中,“乡愁”由个人的离愁到两岸的离愁,情感高远,境界开阔。赏读此诗,情意绵绵。
什么是朦胧诗呢?关于朦胧诗有各种解说。其实诗歌的朦胧美始发于诗经中的《蒹葭》。从蒹葭和清霜创设的朦胧意境懂得什么叫朦胧美,才能更好地理解《星星变奏曲》等朦胧诗的朦胧美,再结合时代背景读懂这类诗的象征意义,才能对朦胧诗作全面把握。
诵读是积累的第一步。人们爱学古诗,还因为古诗是最精练最空灵的文化,易记易用易触思。新诗当然也有其特点。学习新诗,从某个角度看,恰是对古诗学习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它与古诗一样魅力无穷,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识记、欣赏,不可小觑。
三、 新诗与其他文学样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诗歌(新诗)是与小说、散文、戏剧相并列的文学样式,语文的文学味主要就是通过对这四大文学样式的学习感悟、品味得来,新诗有着独立的个性,同时又与各种文学体裁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新诗,一样需要知人论世,一样需要谋篇布局,一样讲究写作手法,一样可以进行想象联想的最佳训练,一样具有审美的愉悦……但不同的文学样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所以既可互相关联又不可或缺。
新诗《在山的那一边》《华南虎》《星星变奏曲》《我用残损的手掌》等都用了象征手法。学生在反复诵读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的特点、研究意象的含义、挖掘深层的情思,这与散文,尤其是写景散文、抒情散文的学习有什么两样?有时候,散文讲究点韵律就变成散文诗了。可见,诗不是孤立的文体。再如:端木蕻良的散文《土地的誓言》不仅有诗的韵律,其在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爱这土地》等诗歌也一脉相承。如果再结合小说《最后一课》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否可以组合为一个爱国主义主题?由此上升到“任何被蹂躏、被侵略的国家和民族都是打不垮征服不了的”高度,是否可以升华学生的崇高情感呢?
新诗的审美磁场很大很强,它是被淹没在文学海洋中的一片区域。故而,初中语文绝对不能忽视新诗的教学。
爱国散文范文5
一、中学语文教育与古典散文鉴赏的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除了训练学生文字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承担着启发思辨智慧、培养伦理观念、增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重大任务。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这部分必须经由文学鉴赏教学来达成。古典散文是先人流传下的智慧结晶,它表现出作家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社会的关照和思考。从《左传》、《论语》、《孟子》、《史记》,到韩愈、柳宗元、苏轼的散文,再到明代小品文、清代桐城派散文,它们记载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蕴涵了圣哲先贤光辉的思想,保存了精粹丰富的语言,因而具有德育、智育与美育的多重功能。而鉴赏教学能客观的去发掘与再现文学作品的美感与内涵,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透过作品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陶冶,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情趣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古典散文的鉴赏教学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笔者认为古典散文的鉴赏教学,可以给予学生两种启发:一是感性思维的启发。藉由这些作品让学生一窥文字之美的堂奥,从中得到抒感,洗涤心灵的可能,提升美感教育;一是理性道德思维的建立。藉由对古典散文的理解,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塑造一个适于现代社会的良好品格。
二、古典散文鉴赏教学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为了反应人生、反应生活,其层面相当广大。古典散文向来讲求真实,其内容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又其题材广泛,无所不包,所以阅读古典散文可以帮助读者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现状,了解古往今来各个时代、各个区域的自然风光、风土民情以及经济政治等。因此,鉴赏古典散文不仅能让学生丰富人生阅历,启迪人生智慧,也能提高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如:开创历史散文先河的《左传》,以其详实的史料补充了《春秋》的简略记事,使春秋时期的历史面貌得以展现于世人面前;贾谊的《过秦论》以回顾秦代兴亡的过程,归结出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司马迁的《史记》纪录了黄帝至西汉的人物事迹与史实,展现时代历史的风云变幻;吴均的《与宋元思书》描写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光水色;郦道元的《水经注》描绘出三峡壮丽之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反映中唐时期农民在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悲惨生活。
(二)陶冶学生的情性,塑造学生的人格
阅读古典散文可以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古典散文的内容丰厚广博,不仅详尽的展现自先秦至清代两千多年的文学面貌,而且深入的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透过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得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以伦理道德为根本的政治观念,学习理性的思考,树立并培养自己的精神人格和道德情操。如学生可以从《论语》中看到孔子所表现的仁爱思想,从《孟子》所言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激发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意志,从《五柳先生传》中感受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贫乐道的精神。古代文人在他们的散文作品中还常常抒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如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爱国精神都是教育学生的优秀素材。
(三)提升学生艺术审美境界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它表现的媒介是语文。古典散文的鉴赏是依靠语言来激发强烈的情感,唤起鉴赏者联想,甚至与鉴赏者的旧经验产生连结关系,而产生美感的享受。
优秀的古典散文作品呈现的是社会生活的艺术美,它能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观,使其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并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与享受。鉴赏古典散文则是一种美的飨宴,学生透过想象与联想能获得美感的享受,心灵的共鸣。古典散文中恰如其分的遣词用句、谋篇布局,往往带给学生直接的审美感受,而意境的创造,更令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巨大的吸引力使人一读便爱不释手。
爱国散文范文6
一、任真淳朴,着意追求自然美,不事雕琢
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雕虫丧天真”,为了做到这一点,李白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了尝试。
1.善于向民歌学习,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
李白的一生漫游从未停止过,他每到一地都会学到当地的知识,为他向民歌学习打下了基础,尤其是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很大影响。
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
李白还有大量以乐府旧题创作的诗作,如《蜀道难》《将进酒》《长干行》《子夜歌》等。其中的《子夜四时歌》不管是从选材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极具乐府色彩,明代王世贞评得精当:“青莲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
2.善于锤炼诗的语言,使之工整自然。
李白在诗歌创作时,经常会力求精选最具表现力的语言。如“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歌》),表达了诗人游寓秋浦欲达扬州,而又留恋长安的愁闷心情。“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蜀僧睿弹琴》),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这种精炼的语言,在五言诗中运用的最为明显,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低头是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吞吐之语与矫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语言,唤起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3.善于将怵目惊心的自然景象,写得平和自然,令人神往。
李白的很多诗歌既有雄浑的意境,让人领略到奇险的自然景象,又使人心旷神怡,情绪松快。例如《送友人入蜀》,诗人写道“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诗人用优美的笔调写出艰险壮美的景象,使诗既有雄浑的意境,又给人以优美的感触。
二、散文句式的语言应用,比较自然,不受拘谨
诗歌语言要求严谨,散文语言比较自然,不受拘谨,而李白却能将诗歌语言散文化,决不让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冲破格律的限制,运用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这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说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该是何等潇洒、适意!表现了李白的生活作风虽然很放诞,但并不颓废,这样的语言描写非常生动而富有戏剧色彩。
这样散文化的语言还有很多,如在《上留田行》一诗这样写道:“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此诗沈德潜评曰“末一节促节繁音,如闻乐章之乱”。可见,这几句散文化的句子并没有让文章的结构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诗的艺术感、音乐感更强。
三、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李白一生志向远大,希望为国立功,是个典型的爱国诗人。他这一腔爱国之情,从不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想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用五岳的轻,来衬托然诺的重,来写侠客的豪侠性格。“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写人生短暂。“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用汗水不能想西北倒流的客观事实,否定功名富贵的永久存在。
李白还善于将夸张和想象两者并用,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共同创造出诗歌中的奇幻色彩。“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
这种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句子在李白诗集中俯拾即是,但如若说用得最好的,当属《蜀道难》一诗。诗人写道:“连峰去天不盈尺”以致“使人听此凋朱颜”。为了强调“秦”和“蜀”之间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用到了数字上的夸张“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蜀道之艰险,他更是用到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想象神话故事中太阳神的座驾都因这蜀道之雄奇而无法通过,极言蜀道之高。为了强调青泥岭山路之盘曲,诗人用到了“百步九折”。如此等等极度的夸张,配以作者从头到尾对于蜀道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高险,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