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学专业

生态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园林专业 课程内容 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69-02

园林专业背景的从业者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而在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阶段,生态学相关课程所占的分量很小,通常四年中只有一门景观生态学或园林生态学必修课,学生对生态学知识尤其是最基础的概念理论了解不多。因此,在针对园林专业的景观生态学课程设计上,首先应该突出基础概念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应加强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讲解。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来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对该景观生态学课程重要程度认知不充分。园林专业本科生比较重视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而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景观生态学相关概念、理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二)生态学基础薄弱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开始讲授之前,学生对于生态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另外,生态学很多理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用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实例的讲解过程当中,就会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选择的教材比较单一,园林专业更多应用了园林生态学的相关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常富、陈玮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此类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更加偏向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园林植物生态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其中也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但是涉及内容很浅,而景观生态学最主要的内容为尺度、格局与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念,因此只以园林生态学相关教材来备课的话,讲授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实验任务设计比较偏向于传统生态学,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园林专业的实践应用性。

二、教学改革探析

(一)强调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材已经应用了很长时间,教材当中绪论部分的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前沿和社会相关热点。而园林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领域相关的期刊报纸,比如《中国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landscape urban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y》等相关领域的文献内容和理念比较新颖,有大量的城市热岛、城市空气污染、城市水污染、城市暴雨时节内涝灾害等城市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解决途径,可总结提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对于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视程度,增加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课程内容革新

本课程是园林专业本科生唯一的生态类的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兼顾基础性和应用性。与本课程相关的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景观生态学教材,比如周志翔主编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王云才主编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二类是园林生态类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和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第三类是传统生态学教材,比如宋永昌主编的《植被生态学》。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在详细查阅了以上三类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后形成的,总体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划应用为主线,适当融合园林生态学和传统生态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理论的讲解,比如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概念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尽量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社会的需求。

景观生态学课程56学时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为16周,分讲述和实验两个部分,考察结果以考试为主。景观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种群及群落生态学基础、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物质环境、园林植物与水、园林植物与大气、土壤与园林植物、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讲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强调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部分主要包括景观格局、过程、尺度相关的基础概念理论,比如景观格局、景观功能、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异质性、景观多样性等概念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等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和渗透理论等;种群及群落生态学部分主要讲授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密度、种群性比、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格局、种内关系及种间竞争和种间互利等种间关系,群落方面主要包括群落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群落的基本特征、关于群落的主要观点、群落物种组成的定性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的定量分析、群落多样性(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种间关联与生态位、群落外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地下结构、年龄结构、群落的动态(群落演替、自然干扰与演替、群落的波动性、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等概念理论;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部分主要从城市环境(环境的概念、尺度与类型、城市环境)和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两部分来进行讲述;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环境部分主要包括光与园林植物(城市光环境、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温度与园林植物(城市温度环境、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等两部分;水与园林植物部分重点讲授城市水环境、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等内容;园林植物与大气部分包括城市大气环境、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风与园林植物等几个方面;土壤与园林植物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城市土壤特点、盐碱土与园林植物等四方面;城市生态系统部分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部分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梳理出近10年的相关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对景观生态相关原理的应用实践步骤和方法进行详细讲述。由于本课程多为基础性的知识,包括很多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传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因此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能够在将来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加以应用,增加实践当中的理性,学会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规划设计问题。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良好。

(三)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外业调查,此部分实验的开展需要与教学团队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科研项目主要是关于城市景观异质性与城市环境气候因子耦合关系的研究,在研究的前期阶段可以将班里学生分组,在研究区域布点或者设置样方进行生态环境因子数据的获取,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参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大尺度项目的前期调研分析,例如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另一部分为计算机实践,景观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尺度差异,景观生态学侧重于大尺度对象的研究,而3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景观生态学领域,那么一些最基本的3S技术也是园林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波段融合、栅格图裁切、景观解译等一些技术的操作步骤对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或者大尺度的景观生态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通过计算机实践部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

三、小结

基于目前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方式进行了阐述,着重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希望能为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提出新的视角。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当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投身于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相关领域,因此景观生态学课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郑祚芳,高华,王在文,刘伟东.城市化对北京夏季极端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10):1689-1694.

[2] 张正栋,蒙金华.基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降温通道规划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3(6):1261-1267.

[3] 孙小莉,李生才,曾庆轩,冯长根.城市空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4):73-76.

生态学专业范文2

自1977年在内蒙古大学创办我国第一个生态学专业以来,至今全国有近40所大学建立生态学专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侧重的专业角度也不相同。2010年浙江农林大学首次获批招收生态学本科专业学生,为了办好新专业,笔者对目前各大学的生态学专业所开课程、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些针对浙江地区具有特色的想法,试图为办好生态学专业借鉴。

1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学专业现状

1.1本科专业建设滞后

学校早在2005年就取得生态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每年招收约30名研究生。一方面,设置生态学本科专业,可以为生态学硕士点提供优秀生源[1];另一方面,浙江省经济发达,生态问题突出,现在从事生态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多数不是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之前浙江省的院校还没有设置生态学本科专业,而社会需要真正经过系统培养的生态学专业人才。

1.2越来越庞大的生态学知识体系与有限的教学资源之间矛盾突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科,仅生物和环境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更是一个超大的知识体系,而且目前生态学已日益上升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达到矛盾的对立统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中显得非常重要,很多专家担心“什么都是生态学”可能导致“生态学什么都不是”。

1.3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际差距较大

学生在认识、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时,能力与社会期望有一定的距离[2]。生态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科学问题,也不完全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问题,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生态学知识难以使他们在毕业后的较短时间内抓住复杂生态问题的实质。

2生态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模式

2.1加强实践教学

在生态学专业教学中,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在学院现有的生态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之上,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通过丰富实习活动与实验研究的体验,将课堂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感性的认识,将一些概念和理论转化为对具体实际的认识。同时根据学院专业特点和就业背景,有选择性地增开实践课程,与生态工程、生态恢复、生态规划及环境污染等有关生态实验是教学重点[3-4]。针对实验课时较少等问题,应有选择性地把部分野外实验带到生产实践环节中去开展。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2开展课程互动

随着生态学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扩展,课堂教学内容也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应尽可能地将新知识、新技术传授给学生。如让学生准备一些短教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再由教师点评;让学生到生产单位找案例,最后与其他学生分析讲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教师根据自身工作及科研中需解决的问题做成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找出解决办法;做一些调查问卷,了解现有生态学专业学生的想法及问题,把生态生产实践及科研中遇到的问题等都纳入其中,通过研讨、互动等措施,使生态学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5]。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态课堂,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把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达到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3借鉴国外经验

主要有柏林大学的研讨制、哈佛大学的习纳明、杜克大学的FOCUS、斯坦福大学的导读制等较为典型的案例,都是采用小班制,在导师指导下,指定多门相关必读书,组织小班研讨,以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中完善和捍卫自己的观点,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教师对学生主要起引导作用,帮助其发现调研过程中的漏洞和不确定之处,使学生以个人判断为中心,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和求证。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途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从而形成独到的判断和崭新的结论。

2.4科研教学相结合

利用一些生产单位提出的实际生态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科研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到生产实践中去找一些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用这些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从当前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角度理解和认识到生态学专业的重要性,让学生熟悉科研过程,训练科研思维,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6]。对科研的深入开展,也使教师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形成生态研究促进教学的局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要与科研相结合,而且要求教师的教学也要与科研相结合,形成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训练互动和谐的动态整体。因此,优化激励机制,改变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对于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

3结束语

生态学在当今的社会中已占有很高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等相关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因此,办好生态专业也是社会赋予生态学者的历史责任。浙江农林大学地处“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地区,生态是一个大问题,为保护好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培养专门的生态本科学生更是显得重要。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起步晚,因而要多去兄弟院校学习,侧重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探讨研究学校生态学专业办学模式,办出特色,真正为地方建设服务[7]。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在办生态专业时,要重点考虑其就业渠道,教授学生相关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社会上的全能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通过这些模式上的创新,定能使学校的生态专业办的越来越好。

4参考文献

[1] 章家恩,骆世明,秦钟,等.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630-1634.

[2] 江萍.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价值与运行模式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7):50-52.

[3] 周智慧.小班化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形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2):18.

[4] 陈书涛,胡正华,肖琼,等.关于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气象教育与科学,2008,31(3-4):16-19.

[5] 李爱芬,段舜山.信息时代生态学本科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浅析[J].生态科学,2004,23(2):189-191.

生态学专业范文3

1932年,W.Waller在《教学社会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概念。1966年,美国教育家E. Ashby 首次提出并应用“高等教育生态”概念。他提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国外学者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微观教育生态学、宏观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因子生态学。国内对教育生态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有吴鼎福 [1 ]、任凯 [2 ]、范国睿 [3 ]、贺祖斌 [4 ]、李森 [5 ]等。其研究方法和对象各不相同,但主要着眼于高等教育生态化、学术生态、 高等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涉及教育生态学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教育的宏观生态最大范围是生态圈,研究以教育为中心的各种环境系统。微观研究关注学校和课堂环境,如教师发展、课程设置、座位安排等涉及师生情感和心理建设的教学因素,欲寻求一个合理的生态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李森,2011)。国内的微观生态学研究也多集中于中小学和谐课堂生态的建设,对独立学院的生态研究观照不够。而当前独立学院的教育现状又迫使我们对其进行全面性的、生态性的考察,以解决现有课堂教学生态中出现的失衡现象。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课堂观察、实验研究的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用于调查和了解当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生态课堂的发展现状。调查对象为我院英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22名,共发放问卷22份,回收有效问卷22份;随机选取2011级和2012级学生189名,共发放问卷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75份。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结合本研究的重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学主体(即师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生态环境、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法,即小范围的观摩和问卷调查,以便对生态课堂现状有初步的了解和评价,确定主要调查内容。并听取反馈意见,理清调查的问题范围,修正模糊表述;第二阶段在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问卷调查,以便搜集整理出生态课堂发展现状,并深入探讨英语专业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异化失调现象;第三阶段则是从微观生态学的视角去解读当前的课堂现状,寻求解决问题的生态化途径。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主体的异化。在调查学生角色预期定位时,76%的学生和91%的教师都希望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符合建构主义的先驱George Kelly [6 ]的观点。每个人都像“科学家”一样不断寻求对周围世界的解释,从事自己的个人试验,建构假设,积极地寻求验证,从而建立起他对所处环境和所交往的人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个人构念,因人而异。而79%的学生和91%的老师都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是知识的接受者。可见,教师“一言堂”的状况仍广泛存在。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但教学的中心是学生,一切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了老师权威的地位,教师掌控着学习的一切,如何规划课堂内容、如何控制师生交流、如何掌控教学节奏、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等。50%以上的学生都认可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麻木的观众。这种参与感可以有利于促进学习群体的凝聚力,增强对课堂和教学的认同感,从而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的异化。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就是教材。39%的学生认为当前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中心。为完成教学目标和内容,许多教师把教材奉为圣经,使一切内容与教材相符合。同时,31%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根本不实用,与社会脱节。3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普遍稍难。教材是死的,而学生和教师是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的解读教材,才会实现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对话”,这样才能促使教育充满活力的、持续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同时,还应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鼓励学生自我成长,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满足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各有不同,对待相同的知识内容理解和消化的能力也因人而异。独立学院学生入学分数较低,文化课成绩普遍不理想,基础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尽量摆脱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特点,在难度和深度上不要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独立学院在教材选择和课程设置方面,不能照搬母体校的课程模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

(三)教学目标的异化。“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李森,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7 ]中规定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能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熟练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种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掌握英语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与海内外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实际调查中,5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差,无法与老师和同学用英语交流;56%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能力差,常有语法错误;68.2%的教师也承认在教学中采用的最多的一项教学活动是讲解知识点。在回答 “学生在语言课堂上的主要活动”一题时,77.3%的教师选择听讲和做笔记。以上数据表明,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差,应引起语言教学者对语言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依然以教授语法、词汇等知识为主,学生只是知识被动的接收者,而不是主体,无法创造自然地道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锻炼语言输出能力的机会。

(四)教学模式的异化。培养目标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这一新生态因子的进入,教育系统原有的生态平衡必然被打乱,如何建构新模式下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70%的学生认可计算机网络可以让师生获得更多的教学和学习资源;51%的学生认为网络也是培养学生互助学习、合作学习的有利平台,方便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45%的学生认同网络资源是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92%的学生都认可多媒体教学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恰当地使用教学媒体,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教材内容。但在教学观摩过程中,有些教师出现过分依赖多媒体、过度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没有恰当遵循多媒体的选用原则,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46%的教师也认为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少且陈旧,频发故障、维修不及时、机房使用有严格限制,很少对外开放等。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多媒体环境下语言课堂的顺利进行和新型网络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五)教学评估的异化。在对教学评估的调查和访谈中,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是最强烈的。91%和82%的教师认为除语言知识考核外,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应纳入学生学习评估的范畴。而学生从自身的学习体会出发,也认为除了考试成绩之外,还要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自主学习成绩和作业情况等。而现有的教学评估中考试成绩的比重过大,导致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通过考试,而不是如何有效地掌握知识。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为例,必修课均为考试科目,包括口试与笔试两种方式。按年度安排的连续性课程,考试分为三次阶段考试和年终综合考试,考试成绩的评定按阶段考试平均成绩占40%,年终综合考试成绩占60%计算。通过调查发现,我系的教学评估模式依然以考试为主要形式、教师为考评主体、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考察对象,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标准必然阻碍教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发展过程的认识,无法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遏制其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实现自我的深刻认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独立学院要建设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体系,设立多维度的学习考核制度,升级教学管理系统。

(六)生态环境的异化。生态环境分为物质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精神环境,对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高等教育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校园建设、班级规模、教学设施等方面。社会文化环境范围比较广,包括家庭环境、价值环境、语言环境、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多种感情或情感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称之为精神环境,具体包括交往环境、教学气氛和心理环境等方面 [8 ]。在学生对学校的教学环境满意程度的调查中,47%的同学对当前的微观生态环境不太满意,认为校园景观差,教室颜色单一、布置单调。完善的自然物质环境是良好课堂生态的基础。学校的建筑、景致、内在设施以及布局装饰被研究者称为“第三位教师”,因此良好的物质条件对教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需要学校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投入资金和设备,为素质教育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对家庭环境的调查中,56%的父母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很支持,并提出建议;27%的父母对他们的学习不干涉,鼓励其自由发展;19%的父母很严格,造成了学生很大的学习压力。独立学院的学生多来自富裕家庭,普遍存在思维活跃、多才多艺、社会交际能力突出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自我为中心、自主学习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特征。独立学院教师应不断总结学生的特点,在教授课堂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精神状态,转变自身角色,淡化教师的权威,帮助学生张扬个性,鼓励学生表达意见和看法,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中与学生交流,体现情感共鸣的交融性。

生态学专业范文4

论文关键词:教育生态学;信息化环境;教师专业发展

一、前言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开始较早,相对来说也较为成熟,但是国内外的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并不一致,仍然众说纷纭。综合现有定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自我发展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渐提高自身从教修养,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突出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个方面,既是教师成长的结果,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如何在新时代信息化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研究此问题大多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以教育生态学视角为基点研究的文献比较少见。教育生态学实为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概括而言,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也是一种生态现象,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发展为目的的生态进化过程。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与影响其专业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信息环境等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即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该系统的运行规律也就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本文试图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中,应用整体效应、花盆效应、最适度原则、限制因子定律等基本生态学原理,思考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二、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角度思考

1.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稳固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效应”

教育生态系统是由各层次的教阶结构单元和外界多维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的网络。各个单元和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一种复杂的结构,在功能上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参数及其变量,彼此间具有相互调节和制约的作用,从而产生整体效应。教师专业发展根本目的是实现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最终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整体效应”法则,教师专业发展在个体独立中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而应强化其群体的整体效应,这就要求教师各个体之间需要彼此相互学习、相互协同、相互提供营养,在协调整体效应的前提下进而促进个体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在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开放的的生态系统中,不仅以教师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积极互动作为进化发展手段,亦需和学校系统、社会教育系统等进行各种有效及时的交流。

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一线教师成为新课改的被动执行者,所谓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一般难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一成不变、毫无创新,习惯于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合作意识不强;一部分新老师有畏难情绪和懒惰的想象存在,不愿或羞于向其他教师请教探讨。但现实教学中有些学科要求教师不仅拥有本学科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需要积累相关专业知识。例如,高考文综试卷每道题包含政治、地理、历史三科知识,因此要求文科教师将三科知识融合贯通。不同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社会教育系统之间的交流更是微乎其微。

利用现代网络为不同学科教师、不同学校教师、教师与社会教育资源创设有效的交流和协作环境,就其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教育现象进行相互交流,通过相互交流达成相互合作的目的。这种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即网络学习共同体,在此共同体中每位教师的身份都是平等的,彼此之间相互分享对方的观点,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有利资源,在相互帮助中提升教师的“整体效应”,最终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共同发展。信息化环境下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途径很多:可以利用QQ群、BBS等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便捷教师快速获取校外教育资源。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的平台,共享实践智慧,共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之间的思维火花碰撞机会增多,导致新观点、新见解、新假设增多,为创新孕育了丰厚的土壤和环境。

2.开展虚拟校本培训,摆脱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在教育生态学中又称为“局部生态环境效应”。花盆作为一个半人工的小生境或栖所,不仅在空间上具有束缚性,而且由于是人为创造的适宜环境,易于导致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下降。在花盆内的个体或群体对花盆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离开此生态环境,就难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与此类似,如果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是局限在传统封闭半封闭的继续教育系统中,而教师脱离现实的教学生活与实践坐而论道,也会使教师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

传统的教师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培训内容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为主,忽视教师其他方面需求,如教师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较为欠缺;二是培训方式单一,忽视培训方式的多样性;三是培训经费短缺,教师外出培训实践机会不均、加大教师的负担等。不可否认,传统式的教师培训具有强大的理论优势,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在深厚的理论修养前提下得以提高,但却脱离学校实际,造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由此衍生了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

虽然目前人们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并未统一,但是,总体来说,它以促进学校及学校中教师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资培训机构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学校发起与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校本培训以实践为导向,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都得到升华,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全员性、互动性、全程性特点,并可节省大笔经费,降低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减少学校和教师的负担,提高培训效率。通过校本培训可以改变以往教师培训形式单一,内容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实践性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从“封闭”环境到“生态”状态的回归,摆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是一种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活动或模式。由此类推,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虚拟校本培训,借助于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交流、共享与协作的工具,非常有利于摆脱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是促进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虚拟校本培训使校本培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方便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的广泛参与,便于校内教师第一时间享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应用Blog和Wiki为教师搭建自我反思的良平台;通过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如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电子书籍等),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运用网络的同时可以补充操作性强、能提高教学效果的计算机软件知识;节省外出培训时间和经费的消耗。

3.加强校务网上公开力度,坚守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适度原则”

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和生态系统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上、下限幅度之间,教育生态的主体能够很好地发展,这就是教育的“最适度原则”。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未得到充分的调动,教师专业就得不到最适度的发展,教师专业得不到适度发展,必将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究其原因,涉及社会、学校和教师本身的诸多主客观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校务的公平公开化是调节众多主客观因素的重要手段。实行校务公开,让广大教师知校情、参校政、督校务,不仅是加强学校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师在发扬主人翁精神的同时更是调动了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政务公开现状是一方面校务公开的程序还不够规范,另一方面校务公开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实际操作上,对一些人事制度改革、财务收支状况、教师职称聘任等比较敏感的问题公开力度不够,使教师对学校校务产生抵触心理,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超耐失衡,阻碍教师专业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可以效仿国家行政部门的“政务公开”方法,将制度决策、评估方法等公开在网上,奖罚明确,做到真正的政务透明化,并集思广益,允许教师参与决策制定。在积极参与决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得到极大发扬,工作热情得以维持。

4.平衡信息资源配置,消除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限制性因子”

限制性因子是一些生态因素缺乏,或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因子,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性因子。信息化环境下亦存在众多限制教师专业发展的因子,要使教师专业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分析各种限制性因子,找出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想法设法消除主导限制性因子的束缚。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限制性因子有: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环境较差;信息资源区域性配置失衡;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偏弱。因此,急需改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健全校园网络系统;平衡信息资源配备,尤其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化的投资力度,同时增添相应数量的信息化设备,缩小城乡学校信息化差距;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的内容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获得教育技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身专业发展生态困限的主动超越。

生态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生态学;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250-02

作为人才培养的生态因子,管理制度规约着人才培养的方向、过程、效能及行为,是其成败的关键。管理制度生态对专业生态平衡与进化产生着重要影响,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与进化离不开管理制度的构建。

一、管理制度生态的实质

高校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到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通过管理制度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保证教育过程的稳定和发展,使学校内环境与社会外环境之间达到协调化和最优化,综合作用于人才培养过程。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一组规则与规范的体系,带有一定外在的与内在的强制性[1]。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定义了有关各方的行为规范,以及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模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行为规范模式、关系和外部行为规则与程序实质上是制度因素指定的人在生态位宽度和培养过程中相关主体、生态化的人际关系和健康行为的状态模式[2]。因此,管理制度生态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专业建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管理制度的生态结构

由于教学管理涉及到各种因素,因此,管理制度是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为对象的,并规定行为的规则或规范每一个具体行为和活动的内容,使教学过程和活动有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根据管理的对象,可以将其分为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课程和教材等教学要素建设管理、教师教学行为管理、学生学习行为管理、教学场所和设备使用管理、教学结果管理、教学监控与信息反馈管理、教学活动奖励与惩罚管理、教学研究与创新管理、教学组织与队伍管理等多个方面,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实施、监控和反馈既是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结构要素,又构成前后相续、彼此相依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度系统,在制度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着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功能。”[3]

教学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学管理系统具有纵向和横向的协调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是线性结构,而是立体网络结构。管理系统存在于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要实现其功能,需考虑学校环境和国家管理制度等系统的外部影响。其中,学校环境对教学管理系统的实施效果的影响最直接,而国家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制度的依据。商务英语专业管理制度必须以学校和国家制度为基础来进行制定和执行。

三、管理制度的生态作用

管理制度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而每一项具体的管理制度又是相对独立的生态因子。管理制度的作用遵循着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商务英语专业管理制度建设必须发挥好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4]。

(一)生态幅和限制因子作用

每一项制度所规定的行为规则和规范都存在着一个耐受范围,当达到耐受的最低或最高限度时,制度就会产生约束力。这个耐受范围就是人才培养对于每一种制度的生态幅,只有处于生态幅中最适区域的行为才能够产生好的效果[5]。当制度已经限制了人才培养活动的进行,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时,这一制度也就成为了限制因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任何制度都可能由于环境的变化而成为限制因子,找出限制因子并进行改进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新动力。

(二)生态综合作用

由具体制度组成的制度系统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多维生态空间,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生态位。它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管理教学活动,规范行为模式,规定权利与责任。因此,管理系统是发挥综合作用的,并决定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直接与间接作用

管理系统对不同的教学活动及过程产生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并作用于其他子系统。比如,高校普遍存在的督导制度是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的,是对教师进行监督和获得信息反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样的制度还有很多,例如,学校分配制度、人事制度、保障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等。这些制度不仅会影响教学管理系统的功能,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重要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四)环境制约作用

教学管理制度不仅受到校内制度的横向影响,而且还受到校外制度的纵向制约。外部系统可分为两类:一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这类具有高等教育法律效应的规定是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的基础。二是其他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尽管社会管理体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明显具备政府的权力效能,具有隐性的力量,是管理制度必须遵循的外部系统。

(五)阶段性作用

任何制度都是要适应环境变化的,人为地延长或催化一个教学管理系统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现实中,所有和环境条件不相容的管理体系,虽然有时是先进的设计理念,预期的效果是理想的,然而会因为不符合环境条件而难以实现。因此可以说,没有理想的系统,只有合适的系统。

(六)主导因子作用

管理制度规定了人才培养活动的行为规则和规范,当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接近或超越管理制度所形成的生态幅边界时,会产生制度抑制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同时起作用的制度有多个,但不同制度的生态作用是非等价的,有的起决定性作用,教学活动往往受到这一制度的强力制约。这个制度就是管理制度生态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一是规定的制度和规范不变,通过严格的制度和教学活动的限制,与系统的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活动;二是根据系统和环境的变化,修改并完善该因子,使其指导新的教学活动。总之,人才培养情况是制度转变的风向标。

(七)内稳态和生态演化作用

制度的制定、实施、监控和反馈是教学管理制度的结构要素,这四个要素构成了管理制度完整有序运行的生态链,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是制度稳定运行和产生规范效力的内在结构基础。当环境变化超出了系统的自调节范围,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已无法实现时,制度创新就不可避免。显然,任何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平衡机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生态演化。制度变迁是制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管理制度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稳定与发展的统一,规范与创新的统一。

结语

管理制度是规范化、定型化了的行为准则,实质上规定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生态幅和生态位,确定了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作用。管理制度是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生态因子,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明显的层次性。从制度的内在结构看,制定、实施、监控和反馈是制度内含的四个结构要素,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者功能失调都将影响制度功能的实现。要保证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稳定和发展,管理制度生态功能就要实现最优化,就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制度建构原则,坚持“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校其他管理制度”的制度建构路径,建立以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制度体系[6],建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给予师生自主发展和自由创新的制度空间。

参考文献:

[1]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陈玉砚.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别敦荣.我所理解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C].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交流论文,2003.

[4]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上海:华中科技大学,2010.

生态学专业范文6

(一)形成生态化的教学目标是生态化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

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大多具有较为独立、自由、开放、张扬的个性,他们是一群年轻、有活力并蕴藏着巨大潜力和创造力的独特的生命。大学教育不只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行为模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如何进一步探知自己的创新能力,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真正达到学为我用的效果。生态化教育模式的整体目标应该是在看到学生的千差万别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们去自我主动调节学习状态的动态平衡。广告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不断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并传递能量给周边环境。作为老师,在生态化教学环境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努力去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有机、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能使其自由开放地思考、积极主动地合作、深入探究地学习的生态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整体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广告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生态化的教学内容

由于广告学领域的理论内容极其丰富,广告专业作为一个新生科学,它综合众多学科知识,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互有交叉,互相影响,所以构建生态化的教学内容就要特别注意专业知识内部的关联性。在生态式教育看来,只具有孤立知识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因此生态式教育主张打破专业内部各学科间壁垒,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勾连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从而牢固掌握知识要点,让各类知识在大脑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关系。除此之外,生态化教学模式所要选择的教学内容还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需求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其社会实践性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认为感兴趣、有用的知识,他们才会真正地接受和领悟,也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激情和灵性,从而形成专业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比例,完善课程结构。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学生“三基”的要求,以四大能力模块来给广告专业的学生进行课程安排。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在大学期间完成心灵的塑造,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业上要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精通广告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来培养广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课时分配和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合理规划,不可偏废。第二,有机串联,精选课程,形成整体。广告学专业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筑,尤其要注意“体系”的问题,这个体系不光指知识体系,更是指“能力”体系,即依照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按照能力模块的形式来设置课程,以能力为线索来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方案。各部分课程也非随意拼凑,而都是能力需求体系上的一部分,彼此相辅相成、有机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三)生态教学模式要运用生态的教学方法

基于数字化媒体的蓬勃发展,根据广告专业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该通过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关联课程跨界组合,不把教学停留在课堂的50分钟里,而应该将教育的思路影响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分体验生态教学方法的全覆盖、全功能的特性,不断强化学生与专业之间的有效连接,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工作的可适性,从而体现出广告学生态教学的优越性。生态教学模式其实并不局限于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各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广告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就是需要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是释放学生学习天性的有效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成长,进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生态状态中去。生态化的教学模式还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自主思考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构筑生态教学模式还要注意变自上而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即:教师解说多于学生表述、教师引导探究多于学生自主探究,这就容易让学生形成学习上的被动和思维上的懒惰。而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做课题和项目的引导者和实施者,倡导学生主动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依赖于老师对于课堂的施压而去完成项目。实践证明,自下而上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比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例如,笔者就曾经在广告经营与管理的课堂上采用“热议式教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学生和老师共同选择一个广告经营管理方向的热议话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对话。学生按照小组,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向老师和其他小组提出质疑,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实战问题。综上所述,广告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下的生态教学的途径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本体,充分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这样教师才可以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精选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生态学习环境。

二、构筑广告学专业生态教学模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