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和鱼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飞鸟和鱼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飞鸟和鱼的故事

飞鸟和鱼的故事范文1

——题记 选自《《鱼和飞鸟故事》》

那,是天空之上与地平线之下的差别。

作为两种不同的生物,唯一的相似点,大概就是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区域性自由。那样的自由对于它们似乎没有多大的价值。

曾经,我以为飞鸟和鱼,是那样的自由与愉快。在那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上,度过自己的生命。

但,如果像泰戈尔书中所讲,那就完全不是那种情况了——

飞鸟,当在空中翱翔时,是孤傲偏执的——你相信吗?当它飞翔时,代表的不是自由与快乐。而是带去劳累的习惯。当它飞翔时,感觉不到俯视大地的美妙,而只是像磁悬浮窗外的街道一闪而过。

鱼,一条一尾鱼,无奈孤独得羡慕着岸边。游在水下世界,悠闲了一点、却又孤独了一点。鱼是不会说话的,但在安静的水中,有没有声音是不重要的。直到它遇见了飞鸟……

它们可以相遇是多大的缘分,飞鸟在广阔空中,路过的正好是那片池塘,而在仰视空中那么久,鱼偏偏看见那只飞鸟。那是一个偶然却又必然的巧合。说那个巧合偶然,是因为鱼和飞鸟两条平行的生命相交了。说是必然,那是由于在两个孤寂又相似的心灵相识后,一定会互相吸引着。

但现实无奈,天空海洋的区别。把两个生命好像被拉开了几个光年的距离。它们无法交往,甚至不能交流,只能在离得最近的时候看一下对方眼中的情感。

飞鸟和鱼的故事范文2

1、《执迷不悟》

《执迷不悟》是周仁、潘艺翔、卡其漠、铁脑袋mp3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首歌曲,于2020年9月4日正式发行,“我对你又何止是执迷不悟”,终究会遇到一个满眼都是你的人。

2、《永不失联的爱》

《永不失联的爱》是饶雪漫、周兴哲、吕圣斐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首歌曲,于2017年12月15日正式发行,同时这首歌也是戏剧《小妖的金色城堡》的主题曲,你是我这一辈子都不想失联的爱。

3、《说散就散》

《说散就散》是陈泳彤、张楚翘、伍乐城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首歌曲,于2016年6月14日正式发行,同时这首歌也是电影《前任3:再见前任》的主题曲,“因为成长,我们忽尔间说散就散”。

4、《像鱼》

《像鱼》乃网络十大热门伤感歌曲之一,是周有才、王贰浪、许笑荣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首歌曲,于2018年12月11日正式发行,“我要忘了你的样子,像鱼忘了海的味道”,其实内心早已有了答案,但还是会满怀期待。

5、《关键词》

《关键词》是林怡凤、林俊杰、吴庆隆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首歌曲,于2015年12月25日正式发行,没有任何的叙事,却总能看到自己的故事,看到属于自己的“关键词”。

6、《我们不该这样的》

《我们不该这样的》是浅紫、都智文、张赫宣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首歌曲,于2017年4月10日正式发行,同时这首歌也是电视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片尾曲,彻底失去这段感情后,才深知原来曾经的我在那段日子里,我是那么的幸福。

7、《说好的幸福呢》

《说好的幸福呢》是周杰伦、方文山、钟兴民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首歌曲,于2008年10月15日正式发行,“怎么了?你累了…说好的幸福呢?”,幸福,早已经消失不见了。

8、《回忆那么伤》

《回忆那么伤》是孙子涵、蒋蒋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首歌曲,于2016年10月10日正式发行,同时这首歌也是电视剧《花间提壶方大厨》的片尾曲,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还是好好把握现在。

9、《飞鸟和蝉》

《飞鸟和蝉》是耕耕、Kent王健、侯江浩、任然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首歌曲,于2020年7月3日正式发行,你是飞鸟,而我是蝉,我能陪你的只有一个夏天。

10、《渡我不渡她》

飞鸟和鱼的故事范文3

我不知道做错了什么?或许我根本没有错!只是我们已不再适合对方。

是他逐渐军事化、正规化。保守化的思想与我逐渐社会化、开放化、前卫化的意识相抵触?分开太久了,离开太远了,我还能说什么?我除了静静的听心一点一点碎裂的声音,我还能做什么?

去挽救吧!三年的感情,爱了三年的人,怎舍得就这样放弃?往事沥沥在目,他的笑永远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为什么叫SHINGING,那是我想做一个阳光灿烂的女孩,而他送给我的就是阳光灿烂的笑。

三年前的一个夜晚,一次偶然的相遇,他的出现在我平静的心湖上不经意地扔下一块小石头,却击起千层浪。那一刻,我尘封已久的心告诉自己,我们之间将有故事发生。

中学校园的路不知被我俩手牵手踏过多少遍,每一块砖石,每一寸草地都留下了我俩的欢歌笑语,它们静静地看着我们欢笑、打闹、赌气。他们记载着我们的分手、我们的痛苦、我们的复合。是啊!连草木都记得,我怎能忘却。

忘不了!忘不了他的笑,忘不了他的气,忘不了他的一切。他在我心中何止是烙印?我不愿看他的照片,我怕伤心。多少次以为,这一辈子一定是和他在一起了。真的,幻想过无数次,我们携手走完这一辈子。

昨晚,我喝醉了,却没哭。今天,我醒了,却哭了。爱情是什么?我反复问自己。是我变了,还是他变了?也许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原本相交的两条线,如今已逐渐成为平行线。大家都变了,感情难道也变了吗?我们的爱情难道已被时间和空间所埋葬?我们苦心经营的爱情啊!难道我该就此为我的爱情立块碑,在它面前深深哀悼?!

曾经,我们都是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鱼。如今,你已变成了鸟。鱼和鸟还能相恋吗?刚开始他们坚信,只要有爱,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当他们寻找共同栖所时,他们困惑了。或许,这本来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你有你的天,我有我的水,水和天本来就那么遥远。

回忆占了我所有的空余时间。曾经那样美,越美越催人落泪。你是那样的远,人远心也远。

回忆是摄人的女妖,不断引诱你回头,让你停下,而你再也冲不出蜘蛛网般的牢笼,稍一动弹便全身损伤,意志在陷阱里慢慢腐蚀、消耗。

回忆是一把双刃剑,无论你的过去是多么美好或糟糕,它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你的时间一点一点拐跑,只留下你一个人失恋般无法忍受惆怅。

回忆是有毒的,随时光流逝慢慢侵入你的骨髓,像把把黄沙把思想层层埋葬,直到万年后才露出堆堆白骨。

飞鸟和鱼的故事范文4

论文摘要: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一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风筝文化逐步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与中国的习俗、节日、文化融合使风筝的内容更加丰富,最终形成具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中国风筝文化。

风筝是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的一项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我国是风筝历史最为古老悠久的国家之一,放风筝是老幼皆宜、健康身心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它既能就地取材、制作方便、容易普及,也可以精细制作,显示不同民族的精湛工艺水平和美术构思。近年来,由于放飞技术的发展,风筝日益成为竞技性很强的体育活动。所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放风筝也逐渐成为国际友谊交往和文化体育交流受欢迎的媒介。

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始发明风筝的时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种神奇。一种能由人类自己驾驭的飞起物,足以让人高兴至极。因为那时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风筝开始寻找运用之路,具有传统历史的中国文化开始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越是历史久远的东西,留给后人的悬念越多。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追宝寻艺的故事,也只是小说中的内容,很难考究其历史的真伪。风筝,在中国的历史上,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种“雕虫小技”。在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有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筝的起始源头。

1 风筝的起源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1.1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1.2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1.3 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有人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2 风筝文化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2.1 求福: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它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2.2 长寿: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传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2.3 喜庆: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美满婚姻、夫妇和谐的还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2.4 吉祥: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是有着鹿角、牛头、蟒身、鱼鳞、鹰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3.民俗文化对风筝的巨大影响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现象。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动物是风筝题材的重要方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有,如龙风筝、凤风筝、仙鹤风筝、孔雀风筝、鹰风筝、燕子风筝、鸳鸯风筝、蝴蝶风筝、麒麟风筝、狮子风筝、十二生肖风筝、鱼风筝等等。这些大量的动物题材的风筝的出现,应该说与对动物崇拜是分不开的。例如,“龙”风筝和“凤”风筝的出现,确切地说是人们对“龙”和“凤”崇拜的具体体现。龙,是人们幻想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经》中有“应龙畜水”,“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之说。龙能给人带来祥瑞,具有变化的神力。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则把黄帝的形象和龙联系在一起。《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太昊氏(伏羲)以龙纪,故以龙师而官名。”《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阙里志·古冢》有“黄帝生寿丘”的记载。炎黄子孙便自认为是龙族,龙的后代,龙的传人。云南哀牢少数民族以“龙”为图腾标志,世代相续,皆身画龙,衣加尾,以示为龙的后人。龙还是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今天,人们仍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对“龙”的崇拜,产生了“龙文化”,便有了以“龙”为题材的“龙”风筝。

风筝在艺术家眼中是工艺品,因为它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天空的好奇与渴望,两千多年前,它承载了古人的梦想乘风而起,从此期望自由的心得到慰藉;而后它不仅担负起通信的重任,还渐渐将文化、娱乐、健身融于一身。千百年来,尽管风筝的形式不同,但是,它却一直与中国的民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它生自民间,所以具有质朴健康、寓教于乐的特点。在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独特民族审美观与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像其他文化现象一样,风筝在审美风格方面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区不同,风筝的风格也各有千秋,唯其如此,风筝的王国才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

4.结语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柴茂智.风筝.北京出版社,1991.

[2]梁俊雄.试论我国民间节目的体育文化特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3.

飞鸟和鱼的故事范文5

黑石号的命名源于这艘沉船在印尼勿里洞岛外海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被发现,因此打捞的德国寻宝者命名其为“Bath Hiram”,中文意译为“黑石”号。对黑石号的打捞始于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基本完成,从2000年开始对打捞文物进行整理。因出水长沙窑瓷碗中带有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年号,结合其他器物考证,沉船的年代被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

在中国陶瓷史上,打捞的瓷器对重新认知唐代长沙窑、北方白釉绿彩瓷等产品的面目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仅此一例。笔者曾为《收藏》杂志2008年1期刊出的“海上贸易瓷”专题撰稿,对黑石号沉船打捞文物概貌加以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据悉,国内博物馆曾有意借展黑石号文物,在展览没有促成之前,国内爱好者仍然无缘近距离观摩该船出水的长沙窑瓷。本文将披露新加坡方面提供的部分黑石号打捞和整理长沙窑瓷现场照片,供对长沙窑感兴趣的藏友一览。

对黑石号运载的长沙窑瓷器,从打捞数量看有56500多件,与同船运载的白釉绿彩瓷和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广东窑青瓷和粗瓷大罐相比,其数量巨大,显然属于外销商品瓷性质。因为古代木船航行需要沉重的压舱物保持航船平稳,而海外看重的中国瓷器无疑是最佳的外销商品种类。同船运载的约200件白釉绿彩瓷则不同,在釉下刻有罕见的“盈”字款和“进奉”款,笔者曾撰文认为这批白釉绿彩与唐代皇家所属的百宝大盈库有关联。近期西安民间新面世了一些唐代宫廷刻铭陶瓷残片,发现在白釉绿彩(有些基本为绿釉)碗盘标本底部的釉下带有与黑石号沉船相同的“盈”字款,说明黑石号运载的200件西亚风格白釉绿彩器确属为唐代皇家大盈库专烧的产品,用途是直接给波斯湾国家作为赏赐或国礼之用。黑石号运载大量商品性质的长沙窑瓷器和作为国礼的白釉绿彩瓷,同时还有大量金银器同船运输,显示了黑石号商船兼有外交使命的可能性极大。

黑石号打捞的长沙窑瓷器基本为实用器物,碗盘类较多,以不同口径的碗类为主,其次为执壶和其他器型,其他器型包括杯、盘、盂、盒、罐、人与动物搏斗顶盖的熏炉、油灯和少量动物形瓷塑。有件瓷碗带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铭文,有的碗中写有“茶盏子”字样,标明了瓷碗的茶具用途;有件瓷碗写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说明产品来自长沙窑,带有广告语性质,窑主为樊家。还有大量装饰花叶、莲蓬、飞鸟、摩羯鱼纹的瓷器。

这批长沙窑瓷器上的飞鸟纹、摩羯纹、胡人纹、花卉纹都很有特色。摩羯是印度神话故事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神异动物,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此种纹饰在唐墓壁画和唐代金银器上都有表现,长沙窑也将其引入瓷器绘画装饰。除了单色釉,彩绘中的铜红彩花纹也较有特色。

黑石号打捞的长沙窑瓷大大丰富了长沙窑的内涵和艺术装饰,也为确立长沙窑的外销瓷器窑场地位提供了证据。带有波斯和阿拉伯风格的图案和类似阿拉伯文字的装饰,说明唐代长沙窑为了适应西亚市场的需求,引进了西亚风格的造型和纹饰,从而形成了长沙窑自身独特的胡汉交融的艺术特色。

飞鸟和鱼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老人与海》 原始主义倾向 禅意体验 分析

一、前言

海明威的很多作品均表现出了对自然的喜爱,对原始生态的向往。他不幸地出生在一个战乱的时代,对战争的仇恨和无可奈何,使他将所有的心思转向自然,他喜欢在森林中打猎、在宽广的大海边游泳和钓鱼、在漫天风雪的高山下滑雪。他的作品主题大多为自然生态,如《非洲的青山》,主讲自然的醉人美景;《危险的夏日》,主讲与老友的友谊,同时详细描述了西班牙的斗牛场景;《过河如林》,主讲上校回忆过去的美好,感叹现实的孤独,最后感到痛苦绝望,这也是作者生活的另一种表现[1]。可见海明威的作品大多是一种对原始主义的向往和追求,《老人与海》更是一种超越“天人合一”的禅意。

二、《老人与海》原始主义分析

(一)大海原始生态的自由发展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提亚哥在连续84天捕鱼没有收获的情况下仍坚持不懈地奔向大海,虽然从老人的整体状况来看,他早已疲惫不堪,后颈上的皱纹深深印刻在那里,像用一把刀将肉生生撕开,脸上的疙瘩是常年出海承受猛烈阳光毒害的印记,双手因为常年拉扯粗绳的原因出现了深深的裂痕,但是他的眼睛却是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是对大海深深的眷恋和追求。但是大海终究是大海,虽然桑提亚哥深爱着这大海,对大海里的生物不断给予赞扬,他爱关于大海的一切事物,包括海上的蓝天、蓝天上的星星、各种美丽可爱的飞鸟,但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将刀刺向他称之为“朋友”和“兄弟”的海鱼和飞鸟。桑提亚哥将大海称为“LaMar”,这个词在西班牙语中解释为阴性,外国很多国家将“阴”和“阳”比作女人和男人[2]。因此老人将大海比作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拥有极其阴柔的内在,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温暖的怀抱,但是当这个女人受到刺激时则会发出令人战栗的狂啸。但是在老人的意识中大海早已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海已不是单纯的大海,是老人这个鳏夫的女人,是他挚爱的孩子。但是大海还是大海,是一个与老人不同的相互分离的存在,她的温柔和美丽会在一瞬间转变成令人无法招架的风暴,使渔夫承受各种摧残。老人84天捕鱼无一点收获,然后又在这次的出海捕到一条大马林鱼,却在返回途中受到鲨鱼的攻击,在经历无法想象的战斗之后仅剩下一条鱼骨头的悲剧,从整个事件可见,大海依旧是大海,不会因为你将它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而对你有所宽容和怜悯,她始终用它生存的方式告诉所有的捕鱼者他们之间的不同:人是人,海是海。可见,海明威描绘的老人与大海,是一种原始性的描述,虽然老人试图将其变成生命中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原始的一切始终还会按照他们的运行模式变化。对老人捕鱼全过程的描绘,老人捕鱼中间出现的波折,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不断向喜爱的生物发出攻击的无奈正是海明威对人类生存的真实写照,表达出一种对人类原始生存模式深深的无力感。

(二)老人捕鱼前的原始形态的神明仪式

原始主义就是在任何形式上均有一种对原始生存模式的传承和模仿行为。原始人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均会请教神明,请教一种未知的力量,这种生存模式正是原始主义的体现。分析老人的生存思维发现他的思维同这种原始主义的思维是一体的,对人类倡导的生存平等以及一些对未来向往的思维却全然没有体现在他的思维中。老人在出海捕鱼时会进行一种类似祭祀的仪式,这种神明仪式通过一个人物和一个梦中出现的狮子为介质来变现[3]。明星马吉奥就是那个能够给老人以力量的“神明”,虽然这个“神明”给予老人很多的无奈,将他的内心弄得很混乱,但是马里奥却能够给予老人一股抗击各种磨难的力量。当老人在劫难面前已精尽力竭时,只要呼唤出明星马里奥的名字,老人瞬间就重新具备充沛的精力和无穷的力量。梦中的狮子是老人的又一个保佑神明,在他与大鱼搏斗时,他想到了梦中的狮子,他希望梦中的狮子给予他战胜大鱼的力量,这个狮子不是一次无意的梦中事物,而是老人在面临危难时,对未知力量的召唤,这种召唤就是对原始主义仪式的复制和模仿。分析古今捕鱼形式发现,虽然捕鱼无论原始还是现代形式都是一样的,就是以获得鱼类为目的,但是这其中的思维却不尽相同。原始人类的思维大多热爱大海生物,老人甚至将鱼类当做他的朋友和兄弟,对他们美丽的外表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示崇敬。但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将捕鱼工具狠毒地刺向他的“兄弟”,在他们的脑海中这种行为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催促,是生存的必然要求。但是以现代的思维来看,这种终日对自身所喜爱的生物无情的刺杀的行为是非常残忍无情的,但是对老人而言却是无可奈何。

(三)老人与小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原始联系

《老人与海》顾名思义,是老人和孩子的组合,老人是桑提亚哥,小孩是曼诺林,小孩曼诺林在老人的生命中非常重要,他爱这个男孩并且信任这个他身边唯一一个真正关心他的人。小男孩与老人建立深刻的忘年交,他经常在老人穷困潦倒且几天没饭吃的时候偷偷地将吃的东西送到老人身边,但是由于小孩父母的反对最终无可奈何地离开了桑提亚哥。老人总是会想起小孩,在他同大鱼搏斗的时候想到“要是那孩子在该有多好”,将对神明祈求的力量转向曼诺林,希望能够从对孩子的爱中得到一些希冀和力量,将曼诺林当做他战胜大鱼的信念和力量来源。老人对小孩的依赖表现是不仅在困境中,更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在小孩总是不计回报的关心老人、给与老人钓鱼需要的新鲜鱼料中,在老人为了爱在海上同大鱼拼搏并坚持三天三夜最后回到岸边的行径中,在老人总是将曼诺林当做一个大人来尊重和交流中,甚至还包括老人叫醒小孩时那独特的方式――握脚丫行为中,都能够发现老人对孩子深深的挚爱和依赖。海上搏斗时老人对曼诺林深切的期盼以及在见到孩子后的欣喜都能够发现这是一种对爱、对战胜自然力量的与生俱来的追求和期盼。海明威将老人对孩子的爱贯穿在小说的全过程,虽然小孩只在小说开头和结尾出现,但是老人对他的思念却是在贯穿整篇文章,通过对海明威价值观的分析发现,他喜欢研究人类的生存、人类命运如何延续,在灾难和死亡面前人类需要怎样才能让自己具备反抗黑暗的力量。老人之所以总是叨念男孩曼诺林是因为老人是一个鳏夫,没有孩子,一个人生活,孤身一人生活的凄凉和无助使他希望能寻找一个能够和他并肩作战,能够在需要帮助时给予他帮助和温暖的同伴。因此,当男孩对他表现出无私的关心时,老人自然而然地想要将小孩当做自己的同伴,通过合作的方式将自己渺小的力量不断地在交流和合作中壮大,直到具备战胜自然的能力,就像老人在和大鱼搏斗时想到“要是小孩在就好了”,就是一种对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团结合作来抗击自然灾害的表现。可以说,这种合作倾向是人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生态中生存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最原始的召唤:寻找同伴共同战胜自然[4]。可见,老人与孩子的感情,他们之间的爱与信任是一种对原始合作力量的表达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生存必须具备的原始需求。

三、《老人与海》的禅意体验分析

《老人与海》充满禅意,从作者对小说的评价中就能够发现,作者是通过一种禅意的体验来描绘老人与海的关系的,其中的所有平静或汹涌的事件均是为了体现其禅意。作者通过一种“老人是老人,海是海,鱼是鱼”的禅意思路告诉我们,所有一切的事物均是超脱于其他事物的存在,他们总是处在各自的安全范围中,相互交融却又相互远离。老人在捕鱼84天仍无任何收获后仍坚定地走向大海,他需要捕到一条鱼,一条足够巨大的鱼来保障他的基本生活,但是大海终究只是大海,他不会因为老人对他深深的喜欢和对捕鱼的热切期盼而做出让步,终于,老人明白这是生命的必然,人只是人,海只是海。

桑提亚哥喜欢大海的每一样东西,将飞鸟当做“兄弟”,叫鱼儿为“朋友”,他总是毫不吝啬地表达对他们的赞美,他对大马林鱼说:“我没见过像你这么大这么美丽的生物,兄弟。”他对遭受人类杀害的生物表现出无比的同情,当海龟被杀后心脏还在跳动时,老人不仅感叹:“他们的双手和心脏我们都一样具有啊。”[5]他将所有的生物当做人一样看待,一样尊敬,但是他又无奈地要将刀刺向他们。当他捕获到大马林鱼后,这条鱼成为他的“朋友”和“兄弟”,成为与老人共同生存的一部分。但是鱼只会是鱼,当大鱼被鲨鱼吞噬时它只是一个猎物,虽然老人将他当做他的“兄弟”,为他的死亡而愧疚,但是当他明白,鱼只是鱼不是他生命中一部分时,他开始释然,突然觉得即使将大海比作自己的女人和孩子,将大鱼当做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但是,在暴风雨之后,大海终究只会显示她的变化无常。大鱼只是大鱼,也仅是大海中其他生物的猎物,而老人仍然是老人,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处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交融却又相隔千里。

在最后作者将这种禅意通过对老人航行归来途中释然的心情再一次诠释他超脱“天人合一”的生命感悟,回归最原始的模式,一切生物都是单纯的存在,一切成功与失败仅仅只是生命中短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沈晶琰.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分析[J].才智,2008,12(19):110-112.

[2]李玲.解读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9(S1):45-47.

[3]张璐.回归自然,和谐共处――论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自然生态观[J]. 中国集体经济,2010,23(16):89-91.

上一篇石头城

下一篇表白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