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收入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收入分析范文1
一、成宁市财政收入的现状分析
1.财政收入的税收结构分析。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一共有23个税种,按照课税对象不同分为5类:一是流转税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二是所得税类:企业所得税类,个人所得税类等:三是财产税类;四是资源税类:5是行为税类。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已经被取消,以上税种除极个别外,在市县乡几乎都有征收。下面根据咸宁市的的税收现状,从下面二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1)主体税种分析。由下表可知,主体税种由2005年的2.18亿增加到2009年的5.92亿,年均增长34.3%:三大主体税种占地方的税收收入的比莺逐年提高,从2005年的29.40%上升到2008年的32.66%;增值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相对稳定,保持在9%~12%之间;营业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在10%~17%之间。(如下表)
(2)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2005~2009年期间,本市税收收入从2005年的3.75亿增加到2009年的12.15亿,增加的绝对值为8.4亿,年均增长95.62%。这表明咸宁市在这五年间,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期间,由于国家不断加强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力度,本市非税收入规模从3.70亿增加到5.99亿,年均递增24.97%。在非税收绝对量增加的同时,本市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却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49.61%下降到2009年的33.00%。(如下表)
2.财政收入的区域结构分析。有关数据显示,县域经济日益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如何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事关全省经济发展以及财政收入的增加和优化。自2005年以来,咸宁市各县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经济规模不断增强。二是地方财力不断壮大。咸宁是一个县域经济相对不协调的区域,由于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产业结构等不同要素的影响,该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县发展极不平衡。咸安区,赤壁市发展比较快,而通山,通城等地发展相对缓慢。表现在财政收入上是不同区域的财政收入很不平衡,地区间的差距是极为明显的。
3.财政收入的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优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中央提出要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因此,研究和分析咸宁市产业结构现状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向,对推动成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从上图可以看出,咸宁市一,二,三产业在近几年内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从2005年的80亿增长到2008年的154亿,四年间近似翻了一翻,发展趋势很好。第三产业也从2005年的70亿增长到2008年的124亿,但增幅小于第二产业,亟需发展提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兹涅茨研究,现代经济具有产业结构不断趋向高级化的基本规律,即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第三产业结构重呈上升趋势。咸宁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三次结构变化也在逐步印证这一规律。咸宁市于1996年完成了第一次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一产业),1999年又完成了产业结构第二次升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在2008年咸宁市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2.8%,42.8%,34.4%。随着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咸宁市的财政收入水平也不断提升。
二、成宁市财政收入中存在的问题
(1)咸宁税收结构中存在主体税种不明确、收入规模小。我国目前共有十几个地方税种,但每一税种都不具备对地方财力起决定作用的特点,从而使得地方税的收入规模较小。(2)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不协调。税收收入很高,非税收收入很高。(3)县域经济不平衡,县域之间对财政收入贡献率差距大。市县财政发展不平衡,县域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状况难以改变。县域内地方财力增长滞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4)咸宁市产业结构存在一,二,三产业规模增加,但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亟需提升;咸宁市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如何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政府的重点工作。(5)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工业化水平不高。2008年的比重只有42.8%,相比其他城市比重较低。(6)支柱产业发展滞缓。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为支柱产业,发展及其缓慢,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
三、对策建议
(1)确立主体税种,加强税收管理,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确立主体税种,优化市县税收结构。在分析咸宁市财政收入税种比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验,应将营业税确定为咸宁的主体税种。同时加强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咸宁市的非税收入总量很大,对财政收入起着很大的贡献作用,因此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规范非税收入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是建立和完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与监督体系。其次要强化部门预算,切实落实国家的收支两条线,使非税收入更多的缴入国库,从而使咸宁市的财政收入结构更加科学和合理。(2)以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来发展县域经济。咸宁各市县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也极不均衡。通山县的经济基础薄弱。通过咸宁核电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通山县政府可以做好与此相关项目发展的产业规划,为通山县财政收入的扩大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赤壁市在咸宁市四县一区一市中,经济基础较好,但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第二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当地政府应在把握好蒲圻电厂进行二期扩建这个重大项目的历史机会的同时,整合赤壁市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优化赤壁市产业结构,转变赤壁市经济增长方式。咸安区在咸宁市经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财政收入规模也是最大的,在此基础上,政府为更好的发展咸宁,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科学开发,从而更好的巩固咸宁作为武汉城市圈”后花园”的地位。嘉鱼县的财政收入在咸宁四县一区一市中处于中间地位。但应加大财政投入夯实嘉鱼农业基础地位,着力构建大园区、招引大项目、办好大工业、优化大环境,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
的发展。(3)努力形成良性,持续的增长机制,依靠国家政策,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财政收入的优化和突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夯实第一产业的地位:一要加大对农村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三要适当提高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出比例,并建立对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四要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加大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支柱财源。采取政府引导,要素倾斜,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企业集中,主攻电力,冶金,旅游,电子,食品饮料加工,森工业等优势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壮大财源支柱,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加快以无烟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税收结构,使财政收入增长具有持续性。要把发展以休闲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作为优化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积极开展“第三产业发展年”。加大以咸安区温泉旅游业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景点景区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品牌宣传,着力挖掘旅游文化,为咸宁市调整产业和税源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吉洁.中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8)
[2]李一花.中国县乡财政运行及解困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
[3]刘明慧.外国财政制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3)
[4]王玮.地方财政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
[5]项怀城.新财税大辞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4)
[6]宫照海.优化贺州财政收入结构的探索[J].经济研究参考.2009
[7]洪梅华.我国财政收入适度规模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5(3)
[8]王荣.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适度规模研究――以温州为例[D].同济大学.2008(3)
[9]谭建立,闰俊斌.论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的科学化及实现途径[J].现代经济.2006(9)
[10]张丽.我国地方政府收入结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3)
财政收入分析范文2
摘要: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增长速度均创下历史新高,占gdp的比重也达近20年的最高值。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关于财政收入高增长的疑虑。本文从多方面分析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政府职能合理化及完善财政调控的要求,说明财政收入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的客观必然性。当财政增收部分主要用于民生等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时,可产生消解矛盾、促进和谐、支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效应。为消除和防范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提出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收入;gdp;产业结构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势头,社会上对其是否会有不良影响的担忧时有所闻。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总额和增长率又创历史新高,质疑声音再度高涨。所以,很有必要对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作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弄清表象下面的根源,从而为决策提供客观的、科学的依据。
一、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对比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是各国都十分重视的指标,它反映政府分配的集中程度和财政能力,又反映国家宏观税负水平。这一指标过高,企业和社会成员的负担较重,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这一指标过低,则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不足,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公共品保障。因此,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应保持合理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量连年增长,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4~2006年,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681.22亿元、5 252.82亿元、7 110.91亿元,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5.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万亿元以上。从增长率看,虽然在不同年份存在波动,但近三年财政收入增长率呈加速上升趋势(见图1),其中2007年名义增长率从2006年的22.47%提高到32.36%,提升近10个百分点,实际增长率从2006年的18.62%提高到26.08%。从增长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方面看,2007年财政收入既延续了自1995年以来的强劲上升势头,又带有一定的超常规增长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30年间平均增速高于9.7%,2007年达24.66万亿元,比1978年的3 645.2亿元增长了66.7倍,比2002年增长65.5%。近五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更高达10.6%,然而,同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又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名义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09%,实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69%。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曾在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多年间持续下降,从1978年的31.06%下降到1995年的10.30%,而后扭转为稳步上升,到2007年为20.8%,年均上升约1个百分点,尤其是2007年该比重比2006年上升2个百分点以上(见图2)。从增量对比看,财政收入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近五年逐年升高,其中2006、2007两年显著上升(见表1)。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升高及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加快说明财政集中程度和财政能力在提高,但是否形成了对经济主体的过高负担,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否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作为社会关注的问题,需要分析和澄清。
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从理论上说,一国特定条件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及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合理量值(或合理数量区间)。在这个水准上,资源总体配置效率最高,政府应力求使本国财政收入符合这一水准。但从现实来说,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政府职能定位、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不同,这个量值不可能简单划一,也不可能固定不变。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有其必要性、必然性,但下降过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其后的恢复性增长也有其必要性、必然性。近些年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经济发展因素
财政收入的增长及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的。一般来说,在假定税收制度不变、管理力度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越高,则财源越丰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当进入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管理体制和税制结构相对稳定的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便会相对稳定。因此,从横向比较来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经济发达国家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国家要高于低收入国家(见表2)。从纵向来看,英、法、美三国1880年全部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目前已上升到30%~50%,并保持相对稳定。如,美国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左右。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明显的先降后升的趋势,这与我国的经济社会转轨有密切关联。改革开放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在财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较高;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转变为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1992年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先后进行了分税制、费改税等项改革,同时加强税收征管,确立提高“两个比重”的目标,并顺利实现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回调。只有在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持续高于gdp增长速度的条件下,该比重回调的目标才可能实现。1995年后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一路走高是“解放生产力”、分权让利、放水养鱼、搞活经济、培养财源的努力进入“收获期”的表现,既是该比重降到过低状态后的一种恢复性增长,又得到了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基本面的有力支撑:1994~2007年,我国不变价gdp年均增长9.82%;现价gdp年均增长15.13%;同期财政收入取得年均增长19.36%的成绩。这充分印证了“经济决定财政”的基本原理和“改革解放生产力”的成就。进一步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还有产业结构变化、效益与收入提高和进口环节税收贡献三大原因。
1.产业结构变化因素。三次产业各自的增长率和提供的gdp与财政收入的相对份额是明显不同的。从1994年至2006年间,按可比价计算,我国一、二、三次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9%、11.4%和10.o%(见表3),按当年价计算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15.5%和16.3%(见表4),第二、三产业的增幅明显高于第一产业。考虑到第一产业过去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就很低,取消农业税后则已几乎不提供财政收入,那么从大的产业结构上看,只有二、三产业对财政收入有贡献。因而,有实质意义的合理对比,是将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作比较。
2.效益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因素。近十余年来,随我国企业效益水平上升、居民个人收入增加,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增长势头也十分强劲。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网站的数据资料计算,1994 2007年我国企业所得税(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年均增长率为23.6%,而同期个人所得税年均增长率高达34.9%。这些高速增长的财源及实际收入,是同期财政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的重要因素。
3.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的贡献因素。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和扩大开放,我国的进出口规模逐年上升,外贸依存度已居于世界各国高位,由此带来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收入也成为总体财政收入强劲增加的一个贡献因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及国家海关总署网站数据计算,1994~2007年,以美元计价的我国进口总额年均增长18.3%,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0%,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年均增长23.1%。
(二)统计和价格因素
1.统计角度的分析。财政收入是按一定时期累计的现价收入计算的,而gdp增长率通常是按照不变价或可比价核算的,由于统计方法不同,造成财政收入的增速相对于gdp的增速出现部分虚高。2007年gdp名义增长率为17%,实际增长率为11.4%,财政收入名义增长率为32.36%,而实际增长率为26.08%,可见,不同统计方法下的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差距不同。因此,选择剔除价格影响的实际增长率进行同口径比较,就会发现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实际差距并没有那么大。此外,财政收入与gdp的统计口径存在不同,由于我国税收政策中包含某些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规定,所以财政收入中或多或少有一些先期计入而后期退还的收入,可能造成财政收入的“虚增”;又由于我国没有将股票交易、房地产二手交易等一部分带来较高税收的虚拟经济活动以及某些产生税收的服务活动充分纳入gdp的统计范围,也会造成gdp的一定低估或“虚减”。
2.价格角度的分析。如果全面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量中还存在价格再分配的部分,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是通货膨胀部分,是由通货膨胀这种货币现象导致名义收入在账面上增收。二是产品比价变动部分,当出现结构性物价上涨时,财源(税基)分布就会改变,有可能导致财政收入相应增加。三是累进税受物价影响的增收部分。对采取比例税率的流转税来说,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对于采取累进税率的所得税来说,物价上涨会提升税率档次,会出现名义与实际财政收入双增长。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很大。当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8%。首先,2007年我国出现了结构性物价上涨,能源、原材料、食品、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 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8.5%;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6%,从而拉动相关税收收入大幅增加。其次,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制,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同时存在财政收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当然,由于流转税的比重较高,所以受2007年价格因素影响的财政收入增长,有相当部分属于名义增长。
(三)征管因素
在假定税收制度不变、经济规模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税收征管力度加大而带来的税收增长,即所谓的“管理性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着税源管理覆盖不全、监控不力、执法不统一和不严肃、欠税逃税处罚偏轻和偷、逃、骗税违法现象较多等问题,造成税款大量流失。近年来,我国税收征管理念逐步向“依法治税”和“税收服务”转变,强化税收监督,加大征管力度。因而,“管理性增长”对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贡献较大。如,2007年税务机关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在土地增值税方面,各级税务机关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进行了土地增值税清算,征收管理力度较往年显著加强。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自行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工作在各地税务机关首次开展,完善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同时强化了转让二手房等财产转让所得税的征管,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费用扣除额)而造成的减收。在税费改革方面,继续加大清理税外收费力度。这些措施有效堵塞了税收漏洞,抑制了偷漏税现象,是我国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此外,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由于仍实行指令性的征收任务切块下达,在因某些原因难以完成当年任务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基层县乡,确实存在“征过头税”、“列收列支”、“贷款空转”等现象,这是造成我国财政收入部分“虚增”的一个原因。但这在财政增收中毕竟不是主要的部分,在近年加强依法治税过程中正在收敛。
(四)临时政策因素和特殊不可比因素
10余年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国税收的动态调整总体特征是实行“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不着重于增税,并且在近年屡出减税举措(包括取消农业税、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试行增值税转型和企业所得税并轨等),但也不排除在某些年度出台特定的增税措施。如,2007年5月30日调增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o调升为3%0),成为财政收入净增l 800多亿元的一次性政策因素(当年该项收入增长率高达1017.4%)。具体分析,如表5和图4所示,2007年财政收入的增量中有91.6%来自税收增收,有8.4%来自非税收入。在税收收入的增量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的贡献率分别为16.8%、12.7%、21.0%、6.4%和12.9%,其他税收的贡献率为9%。这些大体上均属延续以往年度情况的正常增长,而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增长幅度为1 017.4%,对当年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15.9%。这是属于一次性不可比因素。2007年这类一次性因素还有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特别收益金入库等,合计约3000亿元左右,为数不小,但在当年1.2万亿元以上的增收财力中,只占1/4,仍然不是主导部分。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财政收入与gdp增长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对比分析,能得到近年包括2007年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总体上正常的基本结论。因此,既不应列2007年财政收入32.36%的高增长“望文生义”地得出其不合理的总体结论,也不应忽视这一年所存在的超常规因素。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与转轨经济相适应的改革开放成果和财源建设成果显性化,以及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范围调整,决定了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有其客观性、必然性,但在特殊年份,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可能发生较明显的波动,包括不确定的、一次性因素影响带来的超高结果,不具有常规的可持续性。在瞻前顾后、统筹协调时,必须充分考虑排除不可持续因素。
从我国财政增收的主要效应看,首先,我国以间接税为主导的税制结构安排,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因为在间接税制下,作为厂商的纳税人较容易将税负转嫁出去,从而使纳税人的投资、储蓄行为不易产生税收扭曲效应。因此,近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对民间的挤出效应较弱,有利于从整体上优化经济运行环境。其次,当增收部分主要用于民生支出等方面时,财政收支的挤出效应也不会被强化,反而有利于宏观经济运行。因为从基本原理上说,财政收入的规模应以财政正常履行职能为标准。就我国来说,在市场机制逐渐成熟的条件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步弱化,而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加强,为满足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尤其是公共财政致力于改善民生的需要,十分需要充足的财政资源来支持。目前我国一方面财政收入规模在加速扩张,另一方面以支出为主导的民生财政进展如火如荼。根据预算乘数原理,通过扩大转移支付等支出,把超收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民生,可将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的需求,使社会有效需求扩大,且增加与之对应的有效供给。因此,近年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并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为民谋福利。
既然我国近年财政增收的原因可以得到合理解释,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提高是基本正常的,那么,就可更加坚定地贯彻当前稳健财政政策框架下的优化结构方针,把财政增收的“真金白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合理投入支持“三农”、调节区域差异、改进民生(包括教育、医疗、社保、人居条件等)、保护生态环境、激励科技进步等方面,从而强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这些举措将会增加有效供给,消解矛盾,为市场主体提供更为满意的投资环境,助益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进程。同时,我国财政增收所关联的并非全部都是正面效应,也与单纯gdp导向和单纯财政收入导向、粗放型发展及短期行为等有一定相关性。消除和防范与财政增收有关而可能发生的不利影响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坚定地树立科学政绩观和科学理财观,明确地将节能减排、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列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约束和降低单纯gdp和单纯财政收入导向。
财政收入分析范文3
关键词:财政收入和支出 影响因素 预测分析
1.财政收入预测的基本思路和目的分析
1.1财政收入预测的基本思路
财政收入需要预测许多方面,但是在复杂的工作中要把握住预测的重重之重,抓住重点统筹全局要做到对财政收入预测必须要对财政收入的规律性和相关变量及偶发事件加以把握。财政收入来源于我们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经济性活动,通过纳税等相关手段保障了收入的稳定性。税收是同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相联系的,因此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大的方面和国家经济状况有关,从具体的方面来说和税收体制、税收手段等有规律可循的因素相关联。把握与财政收入规律关系后,还要及时的预测其可能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不确定因素。
1.2财政收入预测的目的分析
财政收入预测的目的一是体现财政收入的总量水平,其总量水平从根本上反映了政府的财政能力,财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政府各项工作的统筹规划问题,通过财政收入总量的预测,可以及时的发现政府财政问题上的漏洞,适时的根据情况做出调整;二是财政收入结构,财政收入结构体现的是各项收入所占的比例,财政收入结构对于预测税收有较大的帮助,其能够较准确地做到未来税收的掌控,根据经济状况的不同调整税收,保证财政收入的来源;三是财政和经济的预测,财政收入同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当政府各项措施有利于经济发展时,其经济措施就会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
1.3财政收入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大多数时候,政府并非关注现时的财政收入,而是未来几年或相当一段时间后的财政收入水平,其他时候,政府可能需要了解当年甚至几个月内的财政收入情况,这便是财政收入的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问题,区分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很必要,因为经济增长在长期和短期之中的决定机制不同,与预测理论、方法及预测模型等机制关系很大。长期中,经济增长依靠的机制主要是经济自身的实际生产能力,而并非是短期中的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若是长期预测,需重点把握经济在长期之中的趋势性,考虑经济中内在的本质性和长期性的影响因素,若是短期预测,需重点把握短期波动性并着重考虑现实经济中具体的、偶发的和突发性的影响因素。
1.4财政与经济关系预测
政府预测财政收入的目的并不是在所有时候都基于财政本身,很多时候是因为财政收入和经济某些方面的关系,当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和判断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时,构建模型的关注点就不能局限在财政方面,还要关注相关的经济方面的因素。
1.5财政风险系统评估
财政风险指的是政府财政收入、支出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出乎意料变动的可能性。根据其定义表明财政风险既可以是消极的,即政府可能遭遇减少收入,增加支出,扩大损失;也可能是积极的,即政府可能获得意外收入增加、支出减少,或取得其他形式的利益。具体分为财政收入风险和财政支出风险两方面内容,其中前者是指财政收入过程存在不利于财政职能充分发挥的可能性。后者是指财政支出过程存在不利于财政职能充分发挥的可能性。同财政收入相比,财政支出过程带给人们的风险感受则更直接、更强烈。
2.财政收入预测的影响因素
2.1制度因素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税收又建立在一定的制度之下,不同的地区就会有不同的税收制度,经济发展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税收制度。税收制度同样包含了许多方面,纳税的主体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制度变化而变化,当征税对象、税收种类和税率发生变化的时候,会对财政收入造成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总量逐步上升,财政收入占我国GDP比重也日益上升,这就决定了财政收入的预测要建立在不同制度的基础之上,在预测财政收入时要把体制的因素考虑在内。
2.2经济因素
对于财政收入而言,在各项制度都已经确定以后,影响财政预测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加是建立在发达的经济之上的,无论制度多么完善,没有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带动财政收入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财政收入。经济总量的衡量主要看GDP总量,总量越大说明社会中的经济类型越丰富,丰富的经济类型使政府的经济来源不会过分依赖某一种经济产业。当一种经济产业受到影响时,其他的经济产业就会得到相应的补充,从而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的稳定。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侧面是企业盈利的增加,企业盈利的增加会带动投资者资金的融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中各个产业盈利增加的同时带动了税收的增加,所以经济因素是财政预测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快发展,财政收入也稳步上升,经济发展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增长的财政收入又保障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3.对财政支出的预测
在预测财政支出时,建立适当的经济模型十分关键,经济模型充分考虑到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区别。财政支出相对于财政收入而言具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可安排行,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财政收入进行合理的配置财政资源,其安排的去路同时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意愿。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区别决定了财政支出不能根据财政收入来预测。考虑问题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结果,从主观意愿上考虑,财政收入不能够预测财政支出。但是从平衡收支的角度来说,财政收入的规模决定了以后的支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财政支出主要取决于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比如我国经济危机时,为了带动内需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行业的投入,这时财政支出是根据未来经济的需要来制定的。财政状况由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决定,支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收入,支出体现了政府的职能,支出的合理到位,能够为经济带来活力。支出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缩影,其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分析财政支出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绝对量分析或者是相对量分析,相比较而言,相对分析应用更加广泛,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财政状况,同时能够体现出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职能大小。
4.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4.1经济因素
经济的繁荣会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会带动地方上财政支出绝对量的增加。财政支出和GDP的增长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经济增长的直接体现就是GDP的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需要为打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提供一个基础设施齐全的发展平台,在经济发展日趋成熟以后,政府的投资又逐步转向公共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的活动。在发达国家中,政府财政支出是高于发展中国家的,这正是经济因素对财政支出的影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区财富会不断的增加,富裕宽松的生活条件时人们降低了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政府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放在公益性的项目上,从而满足人们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生活也发生了不同的认识,人们不再局限于温饱,而是对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政府就要增加财政支出满足人们生活中的质量。
4.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财政也据有重要的影响,其主要可以概括为:一是确保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治体制、财政体制等,为了确保其职能范围的稳定,政府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财政支出,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保障和维持该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医疗服务,加强教育力度,政府职能范围相对广泛,其财政支出就必然会有所增加;二是地方政府的效率会对财政支出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一个工作效率高,勤俭工作的地方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都能够用到实处,铺张浪费必然会导致财政支出的增加。
4.3其他方面因素
除了经济、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及城市发展水平等都会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此外,伴随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劳动力和资本从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活动自动流向中心城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以便利用规模效应的优势,然而城市不仅是一个工业品生产集聚地,同样作为一个大量人口的中心,还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大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就必然会增加城市财政支出。
参考文献:
[1]郑鹏辉、单锐、陈静.时间序列分析在我国财政收入预测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2]冯润.分解预测法在财政收入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财政,2008(13)
[3]陈志新.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04)
财政收入分析范文4
关键词:财政收入;经济增长;向量自回归;实证分析
一、引言
在2014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经济新常态,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要逐渐放缓,可能会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这主要是和我国之前几年的高速增长相比较的,今后几年很难再保持年均9.9%的增长速度了,可能会回落到7%-8%这样一个区间之内。这几年来,全球经济一定程度上有些疲软,但是中国这个增长率还是处在世界前列。依照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该年财政赤字1.62万亿元,赤字率2.3%较去年的2.1%提高了0.2%。可见中国政府在坚持调结构,供给侧改革等的经济方向调整时,也在努力促进经济发展。
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来说,其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一定是具有密切关系的,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中心城市和金融中心,我国在试行很多经济政策的时候都会将其作为试点地区。比如说,早在1992年的10月份,我党在十四大报告当中就已经提出,要将上海的浦东地区放置于我国经济开发和开放的龙头位置,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地让长江沿岸城市更加开放,并且要将上海尽快的建成一个具有高度国际化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到了2013年的时候,上海市所面临的各种经济环境变得非常复杂,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仍然保持着比较乐观的增长速度。2014年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仍然能够实现平稳过度,而且整个城市的财政收入也实现了较大的增长。当经济新常态这样一个名词提出来之后,明确要求各地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缓本地的实际经济增长速度,那么,这种措施的实行,对于上海市的未来财政收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于是,进一步地去分析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文献综述
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经济增长指标,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指标,就一般的情况来说,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那么这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越高,其财政收入的总额也会相对较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那么就可以投入更多的物质支持该地区的发展,也能在很多的层面上去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条件,确保政府能更好地执行政府职能。因此,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国内外很多学者所关注所研究的重点。
George Stigle(1991)研究了美国1929-1986年税收与宏观生产率的关系,得出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小于17%时,提高比重会带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如果大于17%,将会使生产率下降。丁文斌(2003)经过研究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北京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其实际财政收入存在协整关系。刘宏杰(2008)则在研究当中采用了VAR模型对相应的经济数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然后发现国内生产总值对于整个财政收入的冲击还是比较明显的,相反的,财政收入却不会对GDP产生多大的冲击。梁蕾(2009)根据相关数据得出了GDP和财政收入之间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的。贾继花(2012)检验得出财政率的变化对财政收入一般都是负影响,由此说明,经济增长更多地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廖楚晖和段吟颖(2014)根据我国2003-2011年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越快,财政收入反而越低,相反的如果财政收入增加,经济增长也会越快。靖学青(2014)根据相关的数据研究发现,我国财政收入中,整个长三角地区所占的份额是相对较高的。
上述研究很多都是从全国的角度在宏观层面定性地去理解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则是以上海市为代表,选取了该地区1995年到2013年之间的经济数据,然后分别从总量、增量以及弹性这三个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上海市财政收入规模分析:1995年至2013年,上海财政收入由227.30亿元提高到4109.51亿元,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率为18.3%;地区生产总值由2499.43亿元提高到21602.1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48%,低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速。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9.10%提高到2013年的19.02%(图1)。但从我国整体的范围上来分析的话,其实可以发现这个比重是偏低的。
图1 上海市财政收入变化(1995-2013年)
(一)总量分析
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本次研究采用的是地区生产总值这样一个指标来衡量的。无论对于哪个地区来说,如果GDP有所增加,基本上都会带动国民收入提高,从而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同时对于这一地区的财政收入来说也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区的GTP出现了变化,其财政收入一般也会出现同方向上的变化。建立实证模型:
Yi=β1+β2Xi+ui
其中,Yi表示上海市第i年的地区财政收入(单位:亿元);Xi表示上海市第i年的经济增长(取地区生产总值GDP,单位:亿元);β1表示截距项;β2表示线性趋势项的系数;ui表示随机干扰项。研究的跨度为:1995-2013年上海市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上海市统计年鉴(2014年)》。利用EVIEWS进行OLS回归,可得两者关系如下:
Y∧i=-403.19+0.20X∧i(1)
(-10.4) (-60.0)
具体回归结果见表1.从回归结果看,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为0.9953,表明财政收入变化的99.53%可由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解释。F-统计量与 DW 值表明方程通过整体拟合优度检验。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2=17的临界值t0.025(17)=2.110。但是不可排除两者之间存在单位根、协整等,于是进行修正。
1.单位根检验
为了进一步消除序列Y和序列X之间的异方差,对该实证模型的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然后用ADF检验的方法对序列LNY和LNX来进行平稳性检验。
如表2可得,财政收入Y和地区生产总值X存在单位根,两者的一阶差分依然存在单位根,而二阶差分形式两者均不存在单位根,也即平稳。可知,财政收入Y与地区生产总值X是二阶单整。
2.协整检验
从ADF检验中可以得到,Y和X序列的二阶差分即D(D(Y))与D(D(X))是平稳序列,于是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本次检验选取的是Johansen协整方法。
结果可以参见表3,从这个表格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财政收入Y与地区生产总值X在5%水平之下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协整关系的。表明,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Granger因果检验
由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可知X与Y存在协整关系,接着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4,可得Y是X的Granger原因,即财政收入的变化是地区生产总值的Granger原因。表明财政收入的稳步增加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
4.模型估计
在进行了上述的分析之后,对(1)式模型进行了修正,运用OLS方法可得模型:
从该模型可得,上海市财政收入的增长快于地区生产总值也即经济增长。
(二)增量分析
对上海市的财政收入增长率与地方生产总值增长率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取变量Y1来代表财政收入的增长率,而取X1来代表GDP的增长率。通过EVIEWS,可得两者相关性的散点图(图2),可以看出两者存在弱相关性,同时相关系数矩阵(表5)显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6,说明两者的相关性不够强。
(三)弹性分析
对1995年到2013年财政收入Y与地区生产总值X的数据取自然对数,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地方财政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
弹性分析回归结果见表6.模型拟合较好,财政收入增长率变化的99.82%可由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来解释。F-统计量与DW值表明方程通过整体拟合优度检验。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t0.025(17)=2.110,表明地区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则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476个百分点,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上海市财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越来越大的现象。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学分析方法对上海市1995-2013年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数据进行了处理。从检验中,得出结论:
上海市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存在财政收入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且,财政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在对上海市的财政收入增长率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关系进行检验的时候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强。
依据以上实证结论,结合上海市的具体情况,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扩大总量,提高运行的质量与效率。
根据实证分析发现,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实际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均衡关系,但是财政收入的增长一般要比经济增长快一些。所以,上海市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结合自身的地理经济优势,继续扩大经济总量,调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做好改革创新的带头兵,更好地提高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加快对各类企业的改革,并将外商积极引进来,同时还要促进贸易的进出口业务。改善企业运作效率,使其利润水平、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三)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加快本地经济发展,涵养税源。
上海经济想要得到快速和持续的增长往往还要依赖于政府对本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比重,这对本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发展、保持与增加税源起着重要作用。
(四)有效调控房价,促进经济财政稳定有序增长。
近几年来,上海房价突飞猛进,价格一路上涨,供不应求,然而房价持续上涨,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应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如首付比例、契税率等来调控房价,使经济健康发展,财政收入也稳定增长。
(五)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财政收入。
由实证可知,从财政收入到经济增长有Grange因果关系,所以要保持与加快经济发展,应切实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规范财政收入,尤其是税费关系。应当更加关注税收征收管理,合理协调高收入与低收入之间的征税税率,避免财政收入增速长时间较大幅度超过GDP。
(六)改善和完善税制。
可以分行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税收征收,提出具体的方案,增加群众诉求途径,消除各种税收疑点,更加公开透明。同时也要加强立法,加强税收相关法制的建设,对于各种偷税、漏税、逃税、抗税、骗税的行为要严厉打压,营造一个良好的征税环境。(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丁文斌.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与GDP的协整关系分析[J].北京统计,2003(8).
[4] 刘宏杰.中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研究:1978-2006[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6):6-9.
[5] 梁蕾.我国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协整关系的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1):66-68.
[6] 贾继花.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分析[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12,(4):34-38.
[7] 廖楚晖、段吟颖.财政收入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PVAR模型的实证检验[J].湖南社会科学,2014(4):135-138.
[8] 靖学青.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4):7-11.
[9] 邓子基.财政收入与GDP的协调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5):21-25.
财政收入分析范文5
【关键词】财政收入 地区生产总值 最小二乘法 逐步回归
一、引言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集中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是衡量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同时,财政收入也是政府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可以通过财政的增收和减收,发挥总量的调控作用。因此,对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能够帮助政府很好的分析经济状况,为经济决策的提出提供依据。
近年来,北京市的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的姿态。但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什么才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关键因素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文献认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就业人口总数和其他收入。文献认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重大工业项目、国民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经过分析和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了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就业人口数和税收收入作为初始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计量分析,找出了真正影响北京市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并建立计量关系,经过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北京市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
二、逐步回归和多重共线性分析
(一)数据分析及解释变量的提出
令Y表示财政收入,作为因变量,并定义五个解释变量:X1表示第一产业增加值,X2表示第二产业增加值,X3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X4表示就业人数,X5表示税收。为了能够量化研究影响北京市财政收入的因素,通过《北京统计年鉴2011》找到了1978-2010年的相关数据,具体数据见附录。
为了能够大致分析因变量Y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利用原始数据做出了Y对X1,X2,…,X5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发现,各解释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并不完全是线性关系,例如X2、X3、X5与Y之间有着较明显的二次关系。因此,做如下定义:
则因变量Y和解释变量X1,X2,…,X10之间均可能存在线性关系。但每一个解释变量X1~X10不一定每项都对财政收入Y有显著影响,并且各项内容之间也可能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为了能够得到一个简单有效对该问题进行数学描述,找到对财政收入有显著影响的解释变量,本文采用了逐步回归的方法。
(二)逐步回归模型的建立
虽然在2.1中给出了10个解释变量,但是我们希望从中挑选出对因变量Y影响显著的解释变量来建立回归模型,而影响不显著的解释变量都不选入模型。逐步回归就是一种从众多自变量中有效地选择重要变量的方法。
逐步回归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一个包含若干自变量的初始集合,然后每次从集合外的变量中引入一个对因变量影响最大的,再对集合中的变量进行检验,从变得不显著的变量中选出一个影响较小的,依此进行,直到不能引入和移除为止。引入和移除都以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为标准。
本文利用Matlab对以上10个解释变量进行了逐步回归。经过三次回归检验,最终得到的回归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逐步回归结果图
从图2可以得到,只有X2和X8的回归系数对Y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
Y=β0+β1X2+β2X8+u (1)
求解该模型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及置信区间(置信水平α=0.05)、检验统计量R2,F,p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R2=0.9960指因变量Y的99.6%可有模型确定,F值远远超过F检验的零界值,p远小于α,因而模型从整体上来看是可用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β2的估计值的置信区间非常接近零,但是这是由于Y和X8之间的数量关系导致β2的估计值值很小(接近于零),但是置信区间中不包含0,即影响是显著的。
(三)逐步回归结果的分析
在最终的回归变量中只有X2和X8,为了分析其他变量没有进入最终模型的原因,本文计算了Y,X1~X10的相关系数,得到11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
一般认为,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超过0.85是才会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由相关性系数矩阵可知,与Y相关关系显著的只有X2,X3,X5,X6,X7,X8,X10,而X2和X7之间有平方关系(相关性系数r27=0.9583),所以只需要选其中的一个即可。同理,X3和X8中也只需要选择一项即可。而X5和X2,X8的相关关系系数显著(相关性系数r25=0.9713,r85=0.9749),即X5和X2,X8和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应该从模型中去除,同理X6和X10也被从模型中去除。最终从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水平来看,选择了X2和X8作为解释变量。
就业人口数与财政收入之间关系较小,这一点与图1中,Y和X1,X4之间几乎没有线性关系相吻合。税收收入对财政虽然有较大影响,但是与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多重线性相关,也没有选入模型。最终,财政收入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线性相关,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平方线性相关。
财政收入分析范文6
关键词:财政收入;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拉弗曲线;计量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114-02
1 理论基础
根据财政学理论来讲,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应形成相依相存的长期稳定关系。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比较深刻地分析了税收与国民财富、税收与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关系。而瓦格纳在《财政学》中也提出了他所主张的社会政策的财政理论。他认为财政政策原则即是税收能灵活地保证国家经费开支需要的原则。该项原则包含两层含义,即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
对于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还提出拉弗曲线理论。严格的说,拉弗曲线是用来指出一个命题的,即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税收决定于经济,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拉弗曲线大体描述了税收与经济之间的这种辨证关系。当税率为零和100%时,都不会有赋税收入,从原点至拐点C处,随着税率提高将增加税收额,C点是税收和经济增长最大处;从C点到B点间,随着税率提高,税收额将逐步减少直至重新为零。
图1 拉弗曲线图
拉弗曲线表明,当税负增长率一定时,税负增长初期,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即GDP迅速增长,GDP增长率大于税负增长率,图1中表示为D点至E点;当税负增长超过某一点后,尽管其增长率不变,但GDP的增长率迅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图1中表示为EA线段和AB线段。拉弗曲线的这种形态变化,在曲线上表现为DE段平缓,即税负有一定增长,但GDP以更快的速率增长;EA段陡峭,即税负有一定增长,而GDP增长率很小,也就是说GDP增长率小于税负增长。大于A点时,出现过高的税负,长期看会对消费、储蓄和投资产生负面效应,从而抑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ABC区域被称之为“”。在以拉弗为首的供给学派看来,要维持税收行为的有效,政府只能在OAC区域征税。可见,只有合理的财政收入水平才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四川省财政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
2.1 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现状
注:LGR:地方财政收入,GDP:国内生产总值
由上表可看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四川省财政收入也随之增长,但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以1997年重庆直辖为界,1986到1997年,1997到2000年两段均呈下降趋势,而从2001年起该比例较为稳定。
2.2 财政平均收入率、财政收入弹性及财政边际收入率现状
从1997年重庆直辖以后,财政边际收入率多数高于财政的平均收入率,表明财政收入有提高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收入弹性跌至最低-0.14,重庆刚直辖前后即1996、1997两年的财政收入弹性都小于-1。财政收入弹性在1998年之后大部分年份都大于1,这也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也相应增长,且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3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3.1 对变量进行定义并建立模型
3.1.1 变量的定义
解释变量的确定:从经济理论和实践来看,经济增长可以用GDP来表示,文以GDP作为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本文以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解释四川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3.1.2 建立模型
设定财政收入与GDP相关关系模型。
T=α+βG+μ(1)
其中:T为各年的财政收入,G为各年的GDP,α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μ为随机变量。
为获得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设立模型(2)。
LnT=η+δLnG+ε(2)
3.2 模型的检验与处理
(1)对模型(1)的检验。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上述模型,可知方程的拟合度高,R^2=0.966495,纠偏后R^2=0.964633,F=519.2310总体显著性较好,G的t值为22.78664>1.73,通过检验。在а=0.05下查DW检验临界值表,得dl=1.20,du=1.41,1.537775∈(du,4- du),因此可认为其不含自相关。
(2)对模型(2)的检验。
对原始数据取自然对数,再对变量进行一次回归,可得方程的拟合度高,R^2=0.956296,纠偏R^2=0.953868,LnG的t值为19.84595>1.73,通过检验。但在а=0.05下查DW检验临界值表,得dl=1.20,du=1.41,DW值=1.133874∈(0,dl),因此可认为εt存在一阶正相关。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得DW值=2.060926,在95%的置信度下∈(du,4-du),因此可认为不再具有自相关。
3.3 得出回归方程
方程(1)为:
T=8.246207+0.058918G(1)
方程中β=0.058918 表明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财政收入可增长589.18万元。
方程(2)为:
LnT=-1.072110+0.787717LnG(2)
由方程(2)可知,四川省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0.787717,这与学术界普遍认为的0.7~0.8基本接近③。这表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仅增长不到0.8个百分点,这一比值显得过低,这不符合瓦格纳所提出的财政理论,四川省的财政收入并未保持充分的收入弹性。
3.4 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关系
四川省1987年到2005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过Eviews软件得出两者的散点图,可知直到2005年四川省财政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还没形成明确地相依增长的关系。这不符合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因此四川省应加大对财政收入与当地经济的协调关系,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协调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税收征管
进一步完善税收体制和加强税收监管力度。尽管拉弗曲线存在着不足,但它的确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为我们带来新的思想。适度的财政收入规模才能够有效地保证财政职能的发挥,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从四川省实际需要出发,使税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经济的增长。四川省应继续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源监控,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从而减少税收流失,增加税收收入。但是,在加大税收征管,获取必要的税收收入,提高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尽量避免劳动者因税收而选择休闲或生产者因税收选择从事地下经济或放弃投资,防止进入拉弗曲线的“”。
4.2 提高企业效益
四川省应加快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改革,减少对民营经济发展制约,优化吸引外商投资的环境,促进外贸出口。同时,改善企业所有制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改善四川省的企业运作效率,使其利润水平、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这样,按照现行税制,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有一定的税收累进效应。四川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就为其财政收入提供了良好基础和保障。
4.3 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经济增长对财政收也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提高GDP的增长率,也就提高了财政收入。国民经济各产业在收入水平、适用税种和税率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提供税收的能力并不一样。按照我国现行税制以及产业特点,第二、第三产业比第一产业的宏观税负要高。例如四川省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并且其环境美丽,气候宜人,有大量的休闲景区和文物古迹,是旅游的圣地,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其旅游业的发展。四川省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本省的经济,从而促进财政收入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闫茂斌.析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5,(34).
[2]曲振涛, 周正. 我国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04,(8).
[3]钟友明.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关性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4]高黎,聂华林.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