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素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素质范文1
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可从泛意义和限定义两个方面去理解。从泛意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限定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内在品格,包括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个义项,表现在人格、气质、修养等诸多方面。人文素质培养是将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传达给个人,以影响个人的成才和成人。人文素质培养注重于心灵的启发、灵魂的陶冶,着眼于心理的润物细无声和情感的潜移默化。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人,教育个人如何去处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道德情操。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1]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领域、全过程,但主要领域在于人文学科的教学,主要过程在于大学阶段。对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大学语文课程是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甚或是唯一的课程。反过来说,人文素质培养也是大学语文的立身之本、立根之基。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或人文性教学加以实现。大学语文教学是通过母语教育、文学教育,进而达到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所在。那么,如何进行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以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呢?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历史溯源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孔颖达解释说:“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此贲卦之象,既有天文、人文,欲广美天文、人文之义,圣人用之以治物也。”[3]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儒家的“六艺”教育,即诗、书、礼、乐、御、射,就体现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可谓中国通识教育的发端。这个教育传统一直绵延整个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时期,中间虽然横亘自隋代开始的带有较重功利色彩的科举教育,但古人教育一直强调琴、棋、书、画、诗的兼修。可见,中国古代教育的人文内涵从未中断。清朝末年,中国出现现代大学的雏形。“五四”后,受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重视人文主义教育的外来影响,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现代大学课程中出现了近同大学语文课程的国文课,朱自清、沈从文、吕叔湘等都曾执教过这门课程。“”后的1978年,为凸显大学教育中的人文传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联合倡议在全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自此,中国大学的全面性人文教育踏上了新的征程。时至新世纪的2006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随后发文要求各大学做好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工作。国家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视,在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时间里得到了体现。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与人文性教学的实施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
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为顺应国家“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经济战略和重视职业人才、制造能手的社会需要,教育部适时提出了大学教育转型的指导思路,提出要引导1990年代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逐渐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和教育大环境下,大学语文教育受到的冲击最大。大学语文教育的黄金30年中断,正迈向遭漠视、轻视的处境,边缘化、弱势化的趋势正在加剧。在此种语境下,大学语文教育更应在逆境中崛起,除注意实用性教学外,更需扛起人文教育的大旗,实施人文性教学,为中国的人才培养把守住人文素质的关闸。
(二)大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实施
1.教学目的上,强调大学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学科定位大学语文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此时的大学新生刚从高中升学入校,尚不清楚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区别,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更是迷茫、观望。因此,授课教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必须向学生讲清楚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及授课方式与学习方法。大一新生延续的是高中语文思维,以为大学语文课程就是高中语文的延续,没什么新鲜或不同。而一些授课教师也确实存在着将大学语文当成高中语文讲授的现象。其实,大学语文课不能上成高四语文课,已经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名誉会长徐中玉就呼吁:“大学语文一定不能搞成高中语文的延续,它应该更侧重人文性和审美性。”[4]人文性和审美性是大学语文的第一属性,是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学科定位,毋庸置疑。因此,上好第一堂课,讲清楚大学语文的人文属性和人文性教学定位,就显得相当重要。依照笔者十年来的大学语文教学经验,大学语文授课教师一定不要吝啬时间,第一堂课不要急于授课,而要专门安排出来“闲话大学语文”。以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不同为发力中心点,围绕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及授课方式与学习方法等方面展开“闲话”。首先,高中语文以知识传导为主,中心点是迎接高考,大学语文以能力提升和人文素质培养为主,中心点是成人成才,这是二者在课程定位上的最大不同。其次,在教学上,大学语文尽管仍以讲文学作品为主,但其不仅在体量上有大的增加,在文学作品讲授的广度上有大范围的扩展,而且有质的变化,在讲解作品中有深度的挖掘和高度的提升,讲解中会一以贯之的强调人文性教育。最后,大学语文的学习将会是一种快乐式学习,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也没有苦仄的期末考试,以兴趣引导为主,在趣味式学习中学到语文知识,加强能力培养,并受到人文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特别讲清楚大学语文教育是一种“人学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大学语文教育要传达和追求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生价值的守护、对生活的丰富体悟,唤醒的是学生的生命意识,即唤起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第一堂课成功了,大学语文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2.教学侧重点上,处理好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学语文无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种属性。工具性是大学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特别是应用写作类教学中所显示出来的属性;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体现出来的属性;审美性是大学语文审美体验教学所体现出来的属性。前苏联教育家加涅和布卢姆将之区分为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有学者将之称为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情感三个课程要素[5],或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三个维度[6],三者的关系为:“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人文性是提高,是求善;审美性是升华,是求美”[7]。或者说,工具性是手段,是介质;人文性是过程,是途径;审美性是目的,是归宿。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认为:“大学语文重在‘文’而不是‘语’,也就是要强调审美性和人文性,弱化工具性。”[8]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始终体现的一个宗旨,也是强调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要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等[9]。既然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那么大学语文的教学就要凸显出人文性。大学语文精选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对民族、故土及故乡的真挚热爱,充满对生命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也充溢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等人类永恒的情感。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显现“人”,突出“人”,在“用”的工具性知识之上,突出人文性,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感。大学语文的审美性是在经典作品的解读中,还原一种生命精神,培养学生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审美心理。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动于这种生命状态,从而达到通过文学来认知社会与人生的目的。因此,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维度的又一个途径。审美性教学的旨归最终还是要落到人文性。3.教学方式上,尝试多种方法凸显人文性教学依照教育学原理,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和灵魂。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育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授课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教师应想方设法,积极创造,使教材的人文性充分展现出来。依照笔者的教学经验,大学语文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促进人文性教学。第一,情境式教学。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的课堂。教师应设境激趣,寻求艺术化的教学境界,产生师生间、读者与作家间、学生与文本间的心灵沟通、情感碰撞。比如,笔者讲授徐中玉版《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中的入选作品———屈原的《山鬼》,就采用情境式教学法,成功实现了人文性的教学目标。《山鬼》主要描述一位幽居山林的女山鬼为赴情人的约会,不惜跋山涉水奔赴约会地点,久等情人不至,心虽有怨却无悔的场景。在教学中,笔者先是播放winky诗演唱的《山鬼》音乐,让学生领味作品的语言和意境之美。然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神游,循着山鬼“走出山林深处不辞险难赴会山巅远眺久侯不至的心理波动山间饮泉水采灵芝渡过风雨之夜伤而不悔”的游历路线与心理活动,结合山鬼图画,勾连屈原的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在歌、诗、图的融汇教学中,入其境,体其情,感受屈原对美好人性的崇尚,对香草美人意象的崇爱,领悟屈原对楚国楚君有怨而无悔的“君子”人格魅力。在此种情境教学中,既有生命价值的引导,又有审美情感的体验。在体验性质的教学中,注重人文,寻求“诗意”,使教与学都变成一次赏心悦目的人文和审美体验之旅。第二,探究式教学。大学语文需培养学生独自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可谓一个利器。探究式教学意在打破禁锢性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在师生之间平等、自由、互动的教与学的沟通中,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探索性。探究式教学可以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笔者喜欢使用小组讨论加课堂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屡试不爽,效果良好。比如学习沈从文的《边城》一文,笔者预先布置学生思考《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丰富意蕴,并提出问题:“这个人”是谁?“明天”如何理解?这个结尾是就哪个情节而说?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结尾?这几个问题都较简单,学生仔细阅读了小说后都能回答。然后教师抛出讨论问题:傩送到底会不会回来与翠翠团聚?两个人最终能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模糊性的结尾?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一般会归结到两种意见:傩送会回来与翠翠团聚、傩送不会回来。教师可适时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然后展开课堂辩论,教师做主持人和点评人。在讨论到一定火候时,教师点引学生注意1934年沈从文第一次回湘西探母病的所见所闻所感对《边城》创作及结尾的影响与关联,并掺入教师的理解和感悟,对上述问题作出深度揭示。不管学生的观点如何,理解的深度如何,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创造性被点燃。在讨论和辩论中,大多数学生对沈从文的小说魅力、《边城》美质及作家的思想轨迹都会有所领悟,真正做到了读者与作品、作者的心灵的碰撞或对话,很好地实现了在解读文本的同时领悟小说的人文内涵和沈从文的人格魅力。第三,影视辅助式教学。大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学精品很多,但作为一本教材,容量毕竟有限。而大学语文是非中文专业学生最后一次系统地接触、学习语文,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扩充文学作品的数量,以增广、加深、变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人文素质。依笔者多年来的经验,借助当今发达的音讯影视技术,每周布置一部由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由学生课外去观赏电影和阅读原著,然后每次课堂抽出5—10分钟加以交流、探讨和点评,让学生在影视的丛林和文学的长河之中,品鉴艺术美,品味生活的真、善、美,感受生命的精彩与辉煌,唤醒自我精神世界,让他们的生命自由地呐喊,以提高他们自我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教育观念的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贯串至整个国民教育全过程。作为高等人文教育课程的大学语文,在培养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独一无二的作用。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注重知识的内化和渗透,通过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就能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情感教育,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备良好的“自我主导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在“为己”“成人”的道路上健康前进。我们相信,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并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肖太云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M]//高平叔.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3.
[2]孙星衍.周易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90:201.[3]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23.
[4]徐中玉.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7-08-22(3).
[5]屠锦红,徐梅.论大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12):44-45.
[6]赵敬立.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J].现代大学教育,2010(1):93-99.
[7]白葵阳.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J].科教文汇,2011(14):70-73.
人文素质范文2
【关键词】 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文素质
培养和丰富护士人文内涵,促进提高人文素质,不仅是现代护理学和人文精神整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护士个体的素养、品德和人格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所必需。现针对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以达到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提升人文关怀护理服务质量之目的。
1 人文素质与人文关怀之内涵
1.1 人文素质 是指通过学习和积累人文学科知识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1],它体现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 是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态度[2],它既是一种对护理真善美追求过程的认识和情感,也是一种实践人性化、人道化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固有素质和修养,即积德行善的人性、克己奉公的人格、仁慈博爱的人道、关爱生命,为患者谋利益的宗旨。它包括了科学、艺术、道德精神。
1.2 人文关怀 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承认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等的肯定。人文关怀体现在护理工作中,即人文护理,其实质体现为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其意义在于通过护患间的有效沟通,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恢复健康,降低护患纠纷,实现护士自我价值,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 护士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相关文献报道: 78%的专业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未知或知之甚少; 91%的专业护士在校期间未接触过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或讲座; 87%的专业护士无法说出人文科学知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100%的专业护士表达了学习人文知识的要求和渴望[3]。其现状形成原因主要为学校人文课程设置甚少,毕业后缺乏人文环境的熏陶, 在职教育缺乏对人文关注所致。
3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的意义
3.1 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医患纠纷与医护人员的情感、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有关,其根本原因是人文修养的缺乏、忽视与患者的沟通所致。而人文关怀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4],充分体现了护理学对人体心理和社会因素的重视,其内涵质量中,护士的人文素质最为重要, 它始终是整体护理向纵深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5]。
3.2 时代和护理专业发展的要求 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曾提出: 21世纪, 我们需要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探索生命[6]。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现代护理学,导入人文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宽泛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护理活动充满了人文因素, 护士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将直接影响护理的专业形象和服务质量,人文素质已成为护士职业素质的底蕴。
4 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培养模式探讨和研究
针对护士人文知识缺乏, 人文素质不尽人意的现状, 拟行教育引导--强化学习--践行完善的培养模式, 旨在有效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改善现状, 适应现代护理要求。
4.1 教育引导——激发内在动力
4.1.1 强化领导表率及引导作用,达到潜影默化的效果。新的医学模式把人文关怀的目光绝大部分投向了患者,忽略了作为施护者的护士对人文关怀的需求。作为特殊职业群体的护士,女性居多,工作繁重,体力透支;职业致心理压力大;专业技术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历等,使护士身心明显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此,管理者需要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提高支持和关爱力度,包括重视职业安全防护;善用激励机制;关心护士工作、学习、生活,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等,以产生感染力,达到潜影默化的效果。其次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报道护士典型事迹等,使社会了解护士职业,增进理解、尊重、关爱及对社会价值的认可度。
4.1.2 加强护理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转变。护理管理者以护士为中心,以关心、信任、尊重为前提,通过共同构筑体现护理职业的表层的形象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激励机制,使其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内在情怀,共同促进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转变,使护士将感受到的人文关怀最大限度释放给患者,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4.2 强化学习——成功提升的加速器 学习是成功的加速器,学习的力度决定成功的速度。
4.2.1 营造学习氛围,开展读书活动。护士丰富的人文素养,是实现人文关怀护理的基础,由护理部精选读物,让护士限期攻读一本书,定期通过护士生活会汇报读书心得,营造共同学习氛围,使护士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进而内化提高。
4.2.2 有计划、多途径、全方位进行人文知识系统学习。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机会,采用系统学习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重点选修如护理伦理学、护理社会学、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行为科学与管理等课程。鼓励自修,完成学业给予适当奖励。利用院外学习机会,如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等,增加相关知识量。通过分析、讨论典型案例,掌握心理、伦理、美学、社会学、文化习惯等相关人文知识点及其应用能力和技巧。
4.3 践行完善——在实践中升华 整体护理所体现的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精神,护士人文情感的激发和升华在于提高人文关怀护理质量。
4.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内化和完善。人文关怀是护士人文知识内化后自觉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是在护理实践中,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尊重、关心及满足病人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是善于从不同患者的眼神、表情、体态、语言中了解他们的需要、痛苦和渴望,并不遗余力的给予满足;是以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病人积极的心理情绪,使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是运用知识储备, 与病人多角度、全方位交流、沟通, 使病人缓释病痛、 融洽护患关系、增加信任度,从而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使护士人文知识逐步内化和完善。
4.3.2 使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转化。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在知识、态度、习俗方面对所学的人文知识进行“体察涵泳”, 将蕴藏其中的人文精神逐步转化为护士的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现代护理要求,改善护士人文素质不尽人意的现状,通过创新培养模式,采取教育引导、强化学习、践行完善等措施,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通过引导护士时刻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自觉接受人文科学的熏陶,使其人文素质得以持久提升,从而达到提高人文关怀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蔡雅谷.护生的人文知识教育[j].中等医学教育,1998,16(10):35.
[2] 史瑞芬,闭晓君.在护理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452.
[3] 李惠玲 杨小芳 张 妍.专业护士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766
[4] 贾启艾.整体护理的人文关怀[j].护理研究.2003,17(9):993-995
人文素质范文3
关键词:公共空间;校内规章制度;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46-03
有消息说大陆去香港旅游的游客缺乏公共意识,在公共场所如入无人之境,将公共空间作为自由挥洒的天地,不管是在地铁、公园游乐场、街道还是其他旅游景点,大陆人常常无视公共秩序,为人所诟病。无独有偶,也有一些经常去东南亚旅游的国民说,当他们在餐厅就餐的时候,很少看到欧美国家的人,他们一打听才知道,欧美人一般不去华人比较多的餐厅,因为比较喧哗吵闹。也有在咖啡馆里成就文学著作的外国作家,除了他对咖啡有独特的灵感之外,这也与咖啡馆的气氛有很大的关系――咖啡馆里的气氛非常融洽,相互之间也不会打扰,每个人说话的声音很小,这不会感到象坐在家里那样孤独。倘若是在我们国家的咖啡馆,恐怕很难见到这样的景象。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穿睡衣上街等“小事”,既不属于法律范围,也难以摆上道德法庭,它们到底是“民族习惯”、“文化差异”无可厚非,还是因其“不合适”而加以摒弃?诚然,这些习惯习俗由来已久,很有些文化的“根底”。然而,文化不等同于文明,需要不断进行扬弃和更新。具体而言,文化与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即人化”,是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文明,则是文化的升华,象征着文化发展的程度,是文化的“果实”和“精华”。文化相对于自然和环境而言,文明相对于蒙昧和野蛮而言。为什么我们会缺乏公共空间意识?余秋雨在演讲中说,中国只有两大空间:家庭空间与朝廷空间。前者让我们懂得妇道和孝道,后者使我们明白了王道和霸道,而中间的人道,却没有空间和时间予以说明,从而更无公共空间。余秋雨说,古代县官出衙,永远举两块牌子――“肃静”、“回避”。自古以来中国都不太有公共空间,造成我们对“公”的概念非常模糊。以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公共空间是家庭的延伸。只因他人非我家属,他方非我家院,我就勿需珍惜而任意可为。公共空间的缺乏,造精神的稀薄。毋宁说,“事实胜于雄辩”。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
一、公共空间概念
公共空间,狭义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是指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
公共空间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构成。它是衡量社会公共道德水平的标志,是国民素质优劣的体现。 “公共空间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中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观念,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体谅他人即体谅自己的“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则。
假如在公共空间缺乏自我约束,则会妨碍公共秩序,而公共空间遭到破坏,到头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现代化社会的建成,不仅需要千万座高楼大厦的崛起,而且更需要国民素质整体的提高。没有现代化的人,何来现代化社会的实现?公共空间意识的培育,是当前家庭、学校、社会都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
二、提升公共空间意识的策略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应该加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要从保持课堂学习安静、自修作业安静、图书阅览安静、重要集会安静、就餐就寝安静做起,进而增强公共空间意识,在公共空间内提升公德水准,做到心中有他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建立校内规章制度
班内管理:
1、教室是学习的场所,要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
2、学生不能带与学习无关的物品进校,尽量不带贵重物品,如手机、游戏机、随身听等,带来的话,要注意保管和使用的时间场合,发生丢失的,由自己负责。
3、午休时间不能在教室内外大声喧哗、打闹。
4、不串班、不串年级。
健康卫生管理:
1、随时保持教室内的卫生。地面、窗台、讲台、桌椅、黑板干净整洁,垃圾桶内的杂物和学生座位内的垃圾要及时清理。
2、生病的学生应坚持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患具有传染性疾病的学生不到学校,要留在家里等病好了后再来上学。有条件的,可做一下教室的消毒工作。
3、学生一律在学校规定的地方安静用餐。要收拾好餐后用品,保持用餐区域内的卫生。
4、及时清理多天喝不完的矿泉水,不让学生吃、喝不健康的食品。
财产管理:
1、教室内无人时,要做到关灯、关电扇、关多媒体,做到节电。
2、爱护所有教学设备,包括专用教室的实验器材和设备。
3、爱护校内的一切公共财产:包括厕所设施、宣传栏、垃圾桶、灭火器、各处门窗、玻璃和墙壁。
4、爱护所有体育器械,用后及时回还。
为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受到约束、控制,参与各种活动、竞赛的积极性有所提高,采用扣、加分的形式进行量化,评价学生的每月行为规范及学期结束时的操行评定,从而提升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
如生活习惯篇考核细则:1、准时到校,不迟到。每次迟到扣1分,无故不到每次扣3分,并计旷课一节。2、加强锻炼,认真做好两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表现差每次扣2分。3、讲究个人卫生,不乱扔垃圾,不在教学区吃零食。违反规定每次扣1分。4、值日工作(包括大扫除)认真到位。到岗不到位每次扣2分。无故不参加每次扣4分。5、文明就餐,不乱倒菜饭,不将菜饭带出食堂。就餐插队每次扣2分,乱倒菜饭或将菜饭带出食堂,每次扣2分。6、爱护公物,不损坏财产。故意损坏财产情节较轻每次扣2分,情节较重每次扣4分,并给予行政处分。7、住校生自觉遵守寝室出入制度和双休日制度,不按规定出入寝室,每次扣2分,随意翻动别人物品,每次扣4分。双休日住校手续不全每次扣2分,住校期间违反校纪校规的,每次扣4分并给予行政处分。(具体违纪行为另扣)8、住校生寝室内无吸烟、赌博、藏有刀具、棍子等器械现象,以上情况每次发现扣8分,并给予行政处分。
学期操行评定时,凡是符合“加扣分在前15名”、“符合管理手册内容”、“通过班级代表评议”这3个条件的同学为优秀,凡是达到“过低或负数的操行分”、“严重影响班级考核”、“通过班级代表评议”这3个条件的同学被评为及格与不及格,凡是校门口迟到或无校牌的同学通过班级代表评议考虑要不要降档次。参加这些评议的班级代表是非观念强,很正气。通过这些环节,真正让平时的操行量化起到实效,同时保证每生最后拿到的操行等级公开、公正、公平。
为更好地合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强化学生“五自”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班级管理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学校还将试行德育学分制方案,用学分来反映学校德育的要求和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根据学生日常表现,根据月度考核细则,对照加分、扣分项目,严肃认真、公正合理、一视同仁予以执行,实行每月测评、期终总评。总评将分四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学期总分在90分以上者为优秀,计4学分;75―89分为良好,计3学分;60―74分为及格,2学分;59分及以下者为不及格,学分为0。当学生考核为合格时,给予警示教育。当学生月度考核不满60分,进行家访或邀请家长到校进行情况交流,视情况,进行不同纪律处分。
这样的方法,目的就是给学生立规矩,而后成习惯。好的习惯,便是公共空间意识成功达成的体现。立规矩前,可进行相关的主题班会,并结合班级自身的情况发一份倡议书,下述为笔者所在班的倡议书:
11商务英语1班“提升公共空间意识”的良方
1、理解篇:
对公共空间的保护就是对自己健康的保证。
公共空间,顾名思义就是公共公开的地方,要顾及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不要把个人不好的习惯带到大家空间。
在公共空间里,不要只想着自己,空间是公共的。、
在公共空间里要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塑料瓶不应从远处扔进垃圾箱,以免打到同学。有时门外有人敲门,近的同学就及时去开门。在教室里千万不能追逐打闹,因教室的空间很小,很容易撞到同学或桌子,很容易受伤。有些同学会乱扔粉笔,粉笔可能掉到同学座位下被踩烂,地面就会很脏,也会导致粉笔的浪费。在教室这个公共空间内,应多为其它同学着想,不要老想着自己。
2、爱护公物篇:
早上在开门同学还没来的时候,有的同学会翻窗户,这样既会对窗户有一定的损坏,也会不小心弄伤脚。 老师语:难怪这段时间老有窗扣损坏?一定要用钥匙进门啊!
同学离开教室应随手关门、关窗,离开教室手机不能在充电,以防引起事故。
老师语:是啊!安全之弦永远要有哦!
3、教室卫生篇:
不要吃有气味的食品,在我们扔水瓶时,喜欢从远处扔过去,这样不仅容易扔到人,而且掉到地上有时也不会去捡起来,这样是很不好的。
作为班级保洁员,我经常要进行保洁,而垃圾箱旁边保洁的次数是最多的。
不得因自身原因而使得教室不整洁。
老师语:多多体谅保洁员的工作,扔垃圾时多走几步路,个人抽屉里的垃圾多几次清理。
4、同学交往篇:
不在公共场所做过于亲密的动作。
和异性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在公共空间里卿卿我我。
老师语:那些人不要把我们当作空气了,要在乎我们的感受。多进行群体交往,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
(二)参加社会实践,学习社会规章制度
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到比学校的课堂更大的讲堂中去,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还增长了知识,磨练了意志。虽然有些事情看上去十分平淡,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也是一次亲身经历,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累积了经验,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三)网络实名制,提升网络空间意识
面对目前互联网用户各心理、行为问题,网络实名制作为一种以用户实名为基础的互联网管理方式,可以成为保护、引导互联网用户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并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不良因素影响。
(四)走向世界,改变公共空间意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固然有差异,但是世界文明是共同的。这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我校陆续有教师出国工作学习交流,每次回来后,他们的出国访谈录都会在校报上、校园网上报导。这里摘出其中的一部分“在满聚乐高级中学校园内,你可以看见有许多学生都化了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一样的,那就是全体学生都穿着校服。在满聚乐高级中学的规定中,学生可以化妆,因为这是法律承认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在给予自由的同时又加以约束,体现了其尊重人权却又不失规矩的准则”。“
人文素质范文4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反映在课程开设上就表现为确保专业技能课和实习实训课的学时,压缩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时,甚至取消了某些人文素质类课程。2012年初,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与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合全国大学语文教师QQ群做的一次全国范围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2.5%的高校课时在32或更少,开课1学期、2个学分。但从实际就业的角度看,现代企业越来越关注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有鉴于此,那么在目前开设的课程及课时不变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的可行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高职院校开设该门课程出发点也大抵在此,以我院为例,大学语文是我院面向全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在高中阶段语文教育基础上,对各专业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升其母语水平,提高其文化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在我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大学语文的教材
据调查,大学语文教材已突破1500种之多,人们普遍认为,目前有影响、有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共有三种,一是“主题+文选”模式,如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二是“文史+文选”模式,如王步高、丁帆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三是“专题+文选”模式,如温儒敏教授的《高等语文》教材等。可以看出以上无论哪种模式的教材都是由经典文学作品构成,文学是时代的记录,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古今先贤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思考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文化的载体,“文学即人学”。很多教材都会选择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儒家经典孔孟语录,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作等等,这些作品或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或反映历史,现实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料。
(三)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目前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共赏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受到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质得到提升。以上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的途径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大学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过硬的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侧重于情感熏陶,健康人格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引导,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所提高。具体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整合教学内容
1.选取合适的教材。如前所述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关键在于选取一本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不仅要适合课内学,也要适合课外读。
2.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但毕竟课时有限,因此在选好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把握好课堂精读篇目和课外自读篇目的关系,课堂教学宜选取我国各个时代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代表作品,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引入学生自选内容。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度引入学生自选的内容,设计成一项语文综合
实践活动,如我校目前进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近诗人”即为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选自讲某位诗人的代表作品,受到了学生普遍的欢迎,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改变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提问和讨论环节,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上学生简单地认为本门课程与其将来就业没有直接关系,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课前不预习,课中不参与,课后不思考,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品位,增强文化底蕴。因此,大学语文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由原来的讲授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和参与者。
1.形成以“读”、“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于大学语文课程课时较少,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很少留时间给学生自主阅读,往往以析代读,以析代议,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很难深入体味文中真意,对教师的解读缺乏兴趣,要改变此种情况则要求教师在课内留有时间给学生去自主阅读,如果是诗词教学,则应加强诵读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有个性化阅读体验,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读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和优秀的人文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当然,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不等于放手不管,就让学生毫无头绪去读作品,反而对教师备课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具体有两种做法,第一,由教师巧妙设计问题,根据作品实际可设计学生较感兴趣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等有益于提高人文素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此基础上使用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以便保证讨论围绕主题进行,学生确有收获,而不是陷入无聊打嘴仗的境地。第二,由学生读完作品后提出问题,教师收集问题后进行梳理再组织讨论,这种做法优点是能极大地满足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意识,调动了他们看作品的热情,推动他们积极思考,缺点则是提出的问题质量不能保证,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某种程度上可能造成课时的浪费,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合理选用。
2.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以上以“读”、“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课时有限,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如果以个人为单位,讨论时很难兼顾所有人,因此建立学习小组显得非常有必要。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竞争意识,通过组与组之间竞争,既保证了发言的质量,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结合上述教学模式,大多数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可设计为自读感悟———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三)优化考核方式
学生非常注重每门课程的考核结果,可充分把握学生此种心理,以此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本门课程的学习。显然,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更不利于提高其人文素质。因此,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模式,考核手段多样化,灵活化,口试和笔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可体现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主要看平时课堂表现,如发言,讨论等;课外主要看作业以及与语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演讲、写作、读书报告会等,其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动机等也作为重要的参考,终结性评价则应以主观题为主,把人文素质内容与语文知识运用能力一起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四)构建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通常只有一学期开设且大多在32学时左右,因此,在此基础上可再结合各专业实际需要,在其他学期配套相应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进一步深化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以我校为例在旅游系、艺术系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历史文化、唐宋诗词赏析、美学等;在经管系、电信系、建工系开设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课程如演讲与口才、沟通技巧、应用写作等。
(五)营造人文环境
大学语文课堂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光靠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要将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语文和生活紧密相连,营造“生活中处处皆语文”的氛围,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以我校为例,可采用以下方式:
1.协同有关部门把校园的走廊、报栏、电子显示屏、黑板等建设成传播人文精神的主要阵地。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与学校开展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社团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现有的“职教园大讲堂”、“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大学生辩论赛等活动打造成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并形成优良的文化传统,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并纳入大学语文课程考核体系。
3.结合图书馆资源,开展“新书速递”、“我与经典有约”读书交流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他们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4.合理利用校园网教学资源平台,建立相关的校园网络的学习园地。
人文素质范文5
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对文化精华的兼收并蓄时刻在激发着学生自身的奋发和向上精神,且并不与传统文化相冲突。英语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就是将语言内容的对话性上升到意识层面,上升到人性、人格的高远境界来参悟。因为,外语教育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教学,它包括丰富的知识层面,它在文学、艺术、音乐、体育、政治、军事、宗教、历史等领域为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内容。同时,它的实践性和表演性最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表演能力、适应能力与心理素质,进而,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丰富充实,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实践过程。正确的人文精神的树立,需要一个认知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认知——这是一个人多方面的充满思想和感情的生活。一个人在认知过程中,是在希望,在感觉,在爱,在恨。”
周远清曾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由此,我们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体验者认知能力和情趣的差异,又要对文化载体加以筛选和确认。当前,在全国高校内,以广泛、系统性的人文教育理论为出发点来全面开发人文素质教育还属起步阶段,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发意识还处于理论框架支撑的摸索阶段,近年来,从英语教学素质教育着眼点入手,研究英语教学教学方法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其中能力之一就是要具备高尚的人文素质,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基础作用。随着英语教学多媒体网络自学试点教育的全面铺开,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要求更加规范,在此,我们要在深入研究教育的方式方法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到各项教育的显著位置加以重视。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英语教学教育给大学生带来人文素质教育的补充,尤其在高职院校,学生在课堂上人文知识的接触面小,英语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无疑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道德示范内容,从语言载体发展到文化陶冶,使英语教学高等教育朝着个性化、良性化方向发展,进而达到质的升华,实现了英语教学学习的最高境界——先进的科技信息与高尚的人文精神并举。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英语文化的学习带给人的一种经过沉淀的先进文明的思想精神,它不是盲目的效仿,不是刻意的包装,是一种自觉文明的意识。它的构建需要有目标性、认知环境和认知过程。
1、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是实现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首要条件。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其决定性因素是教师本身的人文素质。在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引进大批新教师。新教师学习工作经历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人文素质的差异。做为教师的管理者,学校应从制度层面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通过制度建设使每个教师乐于奉献,勇于创新。而从教师本身而言,做为英语文化的传播者,身负对英语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责任。把先进的西方文明和谐地融入古老的中华文明中,这是一个外语工作者毕生的追求。为人师先为己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内省,来完成自己立德、立功、立言的夙愿;向往圣先贤、身边的榜样学习,不断完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师德形象。真正实现“学高为师,身下为范”。
2、科学调研学生思想动向。科学调研学生思想动向,确定问题解决对策要科学观测、调查不同层面大学生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人文素质的失落点,搞清楚大学生目前思想动向并进行分类分析研究,确定治理方向。目前,大学生中部分学生思想迷惘,在学习上有一种应付心理,应付上课,应付作业,应付考试,甚至考试作弊。只将大学毕业的一纸文凭看成是读大学的目的。这些问题仅仅通过学校的纪律约束是不够的,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出发,结合日常教学管理,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心理网络悄悄话”:通过网络对有关学生进行细致地调查,然后经心理学专家进行科学地分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学习和课外活动安排。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搞清楚形成这一错位的学生的层次、心态、比例、原因是我们进行研究的第一步,以思考形成对策和解决办法。
人文素质范文6
首先,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是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和水平的基础。加强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对于知识文化的追求和自身能力的开拓创新,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教育,先要教给学生怎么做人,然后再将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中的文章,里面既包含着作者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又从多个方面表现人生、社会和自然之美,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其次,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语文科目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人格教育”性。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技水平,更加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会了如何做人,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加强了个人对于平等、自由等人文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在获得了人生智慧的同时,实现了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圆满。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选取优质内容,注意审美教育。新时期要求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审美能力。所以中职语文必须合理利用教材,采取最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审美水平进行培养,这是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对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大有裨益。首先要做的是选取教材里面的文学作品实现审美教育。欣赏教材文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方法,用欣赏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方法,能够感悟到人生百态,能够咀嚼出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在美育境界中受到熏陶。如《荷塘月色》一文的欣赏中,能够发现作者笔调下那种淋漓尽致的月色朦胧之美,让使学生体味到身临其境的轻松静谧感。古典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或者优雅、或者雄壮,都是极为可取的审美熏陶。
2、挖掘文章中的人文知识。在人文素质中,人文知识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语文课本是多种文化的载体,其中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要想充分的发挥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就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而是要深入的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积极的引导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感受、体悟、鉴赏文章的主旨和内涵。通过对文章的感悟,理解人生、认识社会。比如说,学习《老人与海》,挖掘出老渔夫那种面对困难与挫折却永不言败的精神,培养学生在以后漫长的人生路上,在遇到严重的挫折与失败时,只要想到那个老渔夫,就能坚强面对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现在中职学生缺少的。
3、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单纯的进行人文知识的挖掘与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容纳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还张扬了人文精神与民族传统。比如说,以和为贵,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刚正不阿,尊师重道,重义轻利的理念,贫贱不移的浩然正气,位卑不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治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自力更生,勤劳勇敢,勤俭节约的美德等等,这都是我们的民族传统和宝贵财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榜样,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奋斗之路。
4、对于学生人文素的培养要从课堂转向生活。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一方面是因为语文课时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要将教育回归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的发挥教育学生的目的。而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因此,语文老师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利用课外活动和选修课的拓展性,开展浓厚的人文色彩活动,寓教于乐。比如说,人文社科类型的讲座开展,可以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开展,比如说,文艺演出、电影展览、科技节、演讲比赛、作文大赛、辩论会、各种文化艺术节等等,有的侧重于对学生性感的熏陶,有的侧重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还有的侧重于学生兴趣的引导,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体验和实践人文素质。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