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的背后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的背后作文范文1
还记得那个耄耋之年的烛之武吗?“夜缒而出”的情景不禁让吾辈心寒,即为老者,何不安享晚年,却要挺身而出,毅然卫国。穆公面前的白发老人,口虽无牙,却也凭得三寸之舌,说退秦国三军雄师;仅凭一口之言,晓以利害,深中秦穆之心,从而力挽狂澜,救国救民于危难之前,这是何等的光辉啊!谁又知道,壮年时期的烛之武,满腹韬略,却不受待见,未得赏识。退居寒舍,也不愿过安静闲适的生活,终日苦读史书,关乎国之安危,“不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也时常空对书斋,指点江山,分析天下形势,冥想安邦定国之策。度日如年,却也日日心欢,“磨剑数年,只待一朝试锋芒”。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一纸诏书,王命在上,承载了国家之信任、君王之信任、百姓之信任。此时,牢骚和委屈又算得什么,数十年的等待只为今朝受命而去。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他慷慨前去,不负而归,终成了为后世传颂良久的“老年英雄”。
还记得那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吗?庄王继位三年,终日喝酒玩乐,打猎游赏。楚国朝政荒诞,百官闲散,国之命运,实在令人堪忧。有贤臣进谏庄王,庄王大醒,开始整顿朝纲,励精图治,终为春秋霸主。谁又知道:庄王其实并非是酒色之徒,他少年即位,面临的一片混乱的朝政,为了稳固事态,他不得以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实则是暗地里等待时机“一飞冲天”。一个王,有如此谋略和耐心,实属不易,也不枉他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三年中,庄王要过着两面生活,一边昏昏碌碌,令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另一边观察朝野动态,暗调兵马,等待是时一展宏图霸业。庄王是一个很成功的贤君,正是由于他三年的潜伏,才让他成就了辉煌,为后世历代君主所推崇。
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海拔四千多米人迹罕至的地方,生长着一种花,名叫普雅花,花期只有两个月,花开之时极为绚丽。然而,谁会想到,为了两个月的花期,它竟然等了一百年。一百年中,它只是静静伫立在高原,栉风沐雨,用叶子采集太阳的光辉,用根汲取大地的养料……就这样默默的等待着,等待这一百年后生命绽放时的惊天一刻,等待着攀登者身心俱疲时的眼前一亮。
冰心老人有一首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佛曰:历经前世三千年的痛苦,方才修得今生今世的幸福。
每一个生命都有绽放光彩的那一刻。生命的辉煌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风雨洗礼而来的,愈是暴风骤雨,愈能铸就辉煌。人生如沙粒,困难似扇贝,数以千日的磨砺才有珍珠般的闪烁。挫折中锻造出来的才是钢筋铁骨,面对泄洪般的困难,忍耐、潜伏是最尖锐的破敌利器。彼时,日夜呼吸的是执着、是坚定,血液中流淌的是勇气,那么,我说:辉煌还会远吗?
美丽的背后作文范文2
路 线
在进入语文试卷这张地图行军之前,笔者觉得有必要和读者重温并分享《三国演义》中一个经典的桥段“青梅煮酒论英雄”。在这个桥段中,刘备依次列举了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以及宛城张绣、东川张鲁、西凉韩遂,而刘备所举的这些伪英雄或非英雄被曹操一一否定,但同时刘备却作为英雄和曹操本人被曹操一道肯定。于是也就有了那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一个在地图上只拥有一片菜圃的刘备,为什么让曹操如此敬畏?因为英雄所见略同。刘备列举的这些诸侯和地盘以及顺序恰恰绘制出了一幅一统天下的路线图,和曹操心中所想十分契合,这多像一张语文试卷的答卷路线图啊!这上面的每一个诸侯和地盘不就如语文试卷上的版块和题型吗?可见在开始做题前,我们必须在心中形成一张清晰的做题路线图。当然,这张图的形成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完成一张张高质量的模拟卷之后渐渐总结概括出来的。
从何时开始?从何题开始?这似乎是两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但笔者觉得这些问题却和主题有关。从何时开始?开考铃声吗?这只对了一半,这只是回答了“从何时开始做题”,而非“从何时开始看题”。从发卷到等待开考的这段时间,除了填写姓名和考号之外,其实还有一段时间可以用来看题。这段时间最适合看什么,才可以和开考后自然衔接?这就是以“从何时开始”为前提的问题——“从何题开始”。这就要先罗列出语文第I卷的版块和题型了,版块依次为: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以小说或散文为主)、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或实用类文本。
进入语文试卷这张地图,主流的切入可以是先用眼睛“默”完“名句名篇默写”的填空题并选完“语言文字运用”中与拼音、成语、病句有关的选择题,这就像诸葛亮先要收陇西、出祁山,然后再图中原。
当然,因为同学本身的差异,也有一些非主流的切入法可供选择,这也像图中原未必出祁山,也可以出奇兵取道子午谷、斜谷等。古诗词鉴赏(10分,性价比很低)和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以小说或散文为主)常常会耗费考生的大量的时间,让同学们在纠结的思考中忘记时间,不仅透支了脑力,而且还透支了时间,在混沌和慌乱中发现差不多已经到了写作文的时间了,于是也就只能草草了结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而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对观点或内容的表达往往比散文小说来的直接清晰,问题也相对简单,但就是这种考后大呼简单的题却草草了结了考生,考生不是乱答就是错答。而这些考核思路结构、思想内容的问题,往往只要花上一点时间从文中提取、整合、概括即可拿到大部分分数,可是到了那个时候,就差那么一点时间,不然作文就来不及了!糟蹋这18分的是无情的时间更是无措的同学!如果同学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如利用发下卷子的这段时间先去阅读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用考前这段额外的时间和充沛的脑力去阅读。当然,这需要用平时的模拟考去实践和调整,需要在平时课后作业做到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时特意先留段时间模拟考前训练光看不做的能力。经多年“临床论证”,在开考铃声响时,可以读完整篇文章,训练有素的甚至已经想好大部分题的回答思路和语句,就等一声铃声开始从容地写字了。在文言文(19分)、文学类文本(20分)、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18分)构成的三座阅读的大山中如果在一开考就已经解决了其中一座,是对我们最好的减负和鼓舞。
同理,开考前就从文言文阅读这第一座阅读大山(三道选择题和三道翻译题)开始进入试卷也是一条实惠的路。这是三座阅读大山中唯一一座有三道选择题的,而选择题相对于用笔更适合用眼用脑解决,很适合放在开考前去解决。而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尤其是最后一道考核情节细节的选择题,我们往往因不愿意花考试的宝贵时间而主观臆断,如果将选项中表述的内容耐心而细心地落实到原文的相关部分加以比照,那有多好。另外,还有三道翻译题,其中的许多字词都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联系课文推断出意思和用法,其中的许多句式,只要停一停、想一想就可以意识到,但是同学往往不舍得花这个时间,赶场般地撞向后面的群山。那如果用考前额外的时间,考生会更舍得花些吧。
当然,集中使用开考发卷后的时间,集中使用鲜活清醒的脑细胞,从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切入也好,从文言文阅读切入也罢,都是偏方,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同学。从何时开始?从何题开始?这是生死攸关的战略抉择,必须建立在课后作业和模拟考试实践的基础上。
粮 草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在语文试卷这张地图上行军,同学除了在战略地图上考量路线外,还需要在考前将“战略储备”进行整理,在有方向有分类的整理中深化理解。下面就简单地拉出一张战略物质的清单及其整理建议。
拼音积累可以侧重整理形似音异,多义多音的字词,音异或多音又侧重在声母或韵母的不同,其次考虑声调。已考过的如:叶韵(xié)/一叶(yè)知秋、纤(qiàn)绳/纤(xiān)尘不染、拓(tà)本/落拓(tuò)不羁等。另外,整理字音可以从课本开始。
成语积累除了按感彩(如“好为人师”是贬义)、适用对象(如“出水芙蓉”即可用于形容清新不俗的诗文,又可形容天然美丽的女子)、及不及物(如“出奇制胜”后面不能再跟宾语)来分类整理外,还要像对待古文一样翻译出成语的原意,如“大放厥词”现在是贬义,意为夸夸其谈,大发议论,但是其原意是极力铺陈辞藻,是褒义,因此两个意思都可以使用。另外,要注意整理出近义成语并辨析出区别,如:“弹冠相庆”与“额手称庆”的区别在于感情褒贬。
在文言文方面,可以从课本和试卷中整理出一些与古代的一些特定称谓、习惯用语,如“家君”是对父亲的称呼,《滕王阁序》中就有“家君作宰,路出名区”一句,又如“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陈情表》中就有“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一句。
在古诗词鉴赏方面,可以根据课内外学过考过的诗词,根据题材的不同,系统地筛选出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典型意象,并从诗词中挑出含有该意象的名句,说不定还能在默写和作文中用到,如积累到“鹧鸪”这个意象时,在《唐诗宋词选读》这本选修教材中可以找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选自温庭筠《菩萨蛮》,热播的《甄嬛传》插曲唱的就是这首词)和“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选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前一首是爱情题材,后一首是爱国题材,两首词就很切合“忧与爱”这个2012年的作文题,可以引用并对照,“双双金鹧鸪”反衬出主人公的忧伤,这种忧伤中有对爱情的渴望,而“山深闻鹧鸪”则以北人南归、中原不复的忧愁深化了爱国的主题,这两句体现出了“忧与爱”的两种格调。另外,应该整理并了解的还有学过考过的典型诗词中常见的风俗活动、节气节日、典故传说,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如“萧鼓追随春社近”(陆游《游山西村》)中的“春社”、“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中的“新社”和“清明”、“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中的“蓬山”和“青鸟”等。
名句名篇默写除了课内初高中的篇目之外还有两个课外名句,积累课外名句不应该只是为了默写,而应该作为作文可引用的经典素材来理解记忆,因此考前可以按照常见并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来归类整理,这些主题如:诚信、悲悯、尊严、敬畏、简约、理想、平等、坚强、执着、变通、和谐、自由、慎独、博爱、协作等。
另外,近年来在语言运用题的版块中也涉及了一些文学常识,与文科附加题中考核的古代文学常识不同,第I卷考到的两次,一次是安徒生《海的女儿》,属于外国文学常识,一次是鲁迅《药》(读本必修二上就有)中的夏瑜,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常识。这两个文学常识都很经典,也很时尚,因为都和题目中提及的当年热点有关,前者与世博会中丹麦馆中小美人鱼的铜像有关,后者与纪念一百周年有关。所以要回顾一遍当年每个月的热点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2012年的热点,莫言的一些代表作(如获奖作品《蛙》)要有所了解,可以读一读读本必修四上选的莫言的《小说的气味》一文,其中列举了许多对莫言小说创作影响深远的文学家及其作品。除了与莫言有关的文学常识之外,也勾起了人们对那些与诺贝尔文学奖有缘无分的中国作家的回忆,如鲁迅、沈从文、林语堂、巴金、老舍、北岛。那么这些作家的代表作就要有所了解,尤其是在课本和读本上出现的,其中就有老舍的中篇小说《断魂枪》、北岛的新诗《回答》、巴金的《怀念萧珊》(选自《随想录》)等。又如主席访问俄罗斯是2013年的热点,这就可以回顾一下课本或读本上的俄罗斯文学家,幸好不多,主要有普希金、高尔基、契诃夫、肖洛霍夫等。再如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中就有两部改编自文学名著,一部是雨果的《悲惨世界》,另一部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当然,以上只是提供整理的思路,与押题无关。
总之,整理这些与文字、文学、文化有关的常识,重在打通课内外,贵在归类系统化。
兵 法
在语文试卷这张地图上行军,粮草要够花,兵法要会用。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小说或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新材料作文都有一些基本的攻略可供参考,以确保基本分。
在语言文字运用中,要注意语段压缩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这些基本题型,还要注意审题,更要真的懂得题中的具体要求。如“一句话下定义”中的“一句话”意味着必须是单句并且最好是短句,而“下定义”意味着采用判断句式。这就必须积累系统的语法知识,如短语(分主谓、动宾、定中、状中、连谓、介宾等)、句类(按语气分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句型(按结构分单句和复句)、句式(可分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等,又可分长句和短句)、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反复、排比、对偶、设问、反问、联想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由小说或散文阅读为主,这就必须在掌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去审题解题。
小说阅读题要紧握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和细节去阅读、审题、回答,如问某一段文字“起了哪些作用”,可以找出与环境、情节、人物的关系作答,如:
例题: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路翎《英雄的舞蹈》)
分析:从三要素出发可得: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引出小说主人公张小赖,为下文张小赖说书致死的情节作铺垫。
小说的基本分往往来自于围绕一个要素,牵动其它要素的基础题,即借这个要素的角度答那个要素的问题,借力打力,好似太极拳:概括情节层次,往往以人物作为划分角度;概括人物性格,往往先要整理出情节中隐藏的各个细节;问环境的作用,除了根据环境种类答出特点之外,往往是对人物心理、情节发展等。如:
例题: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汪曾祺《侯银匠》)
分析:先分析段落中的角度或层次:叙述对象分侯银匠和侯菊两个角度,所以三句话分两层展开,联系并归纳下文的情节。侯银匠的角度:父母相依为命为下文的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等情节提供依据。侯菊的角度:侯菊精明能干为改装花轿、出租花轿、当家媳妇等情节做了依据。
例题: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的形象。(阿城《溜索》)
分析:寻找与领队直接相关语句中细节分析:①“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在天险前的习以为常、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认真负责,关爱部下;③瞟一眼,问一声——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④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几年的江苏高考中,小说中的意象常常成为考核三要素的由头,这就要一处一处耐心加细心地找到并归纳该意象出现的细节描写或概括相关情节,然后联系题目要求的要素来分层回答,如:
例题:小说中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汪曾祺《侯银匠》)
分析:出嫁前要花轿(语言描写)(第六、七、八段)——精打细算、早有打算。出嫁前改装花轿(动作、侧面、细节描写)(第九段)——心灵手巧、细致入微、有审美情趣;出嫁后留下花轿并用于出租,为自己挣一份收入并资助丈夫的文化学习。(侧面、语言描写)(第十一、十二段)——自尊独立、善于经营、贤惠体贴、崇尚知识。
例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阿城《溜索》)
分析:溜索前:牛死也不肯往前走(第一段)侧面表现峡谷的险恶地势和紧张氛围(第二段)。溜索时:牛流泪、发抖、哀叫(第六段)与作者的战战兢兢相互映衬(第七段)与领队(第八段)和汉子(第三、四、五段)的勇敢无畏、从容不迫相对照;溜索后:牛急于离开峡谷的险境(第九段)与作者的心有余悸相互映衬(第九段)。
例题: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宗璞《这是你的战争!》)
分析:孟弗之递手帕给学生(第四段)、孟弗之将湿巾顶在头上(第五段)是对爱国热情高涨的志愿者表示嘉许和关爱,为他们的言行表示推崇。学生们接、递、还手帕(第四段)表示志同道合,让民族感情感染彼此,得到升华,也是学生对教授的热情回应。师生间通过手帕互动(第四段)说明了在民族大义下含蓄的精神洗礼和相互激励。
例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宗璞《这是你的战争!》)
分析:下雪:战事紧急、形势严峻。腊梅:爱国知识分子及其高洁品格。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第五段)表现孟弗之对蒋姓学生的自私言论感到心情沉重。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一半。(第六段)表现舅甥之间消解了彼此心中的矛盾,加深了理解。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第六段)表现澹台玮加入了爱国青年行列的坚定抉择和精神气概。
与小说的频繁出现相比,散文在江苏近年的考试中主要出现两次,即《麦天》和《上善若水》,至于散文的解题技巧,可以参见笔者在2012年4月期的论文《形散型不散——江苏高考散文出题类型及答案解析》,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而古诗词鉴赏中的诗词可以当做浓缩的散文来阅读理解。
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由于前者往往难于后者,在这里就重点分析论述类文本。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作为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也是解题的关键。寻找论点是第一遍阅读的关键,有些论点相对集中,需要细心提取;有些论点相对分散,需要耐心整合。概括出论点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驳论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驳论文常常破立结合。论证方法要知道,如:举例、说理、比喻、演绎、正反(对比)、类比、引用、因果等。论据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其中理论论据常常被考生忽略,考生往往将论据错误地等同于例子。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有总分式、对照式、层进式、并列式,在局部往往存在故事式开头、层进式结构、点例式举例、假设式分析、深思式结尾。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主要有四种题型:含义理解题(主要针对概念和句子),信息综合题(主要提炼出大意和立意),思路分析题(主要针对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作用联系题(主要结合文本内容和文体特点)。其中思路题和作用题要尽可能多拿分数。
论述的思路和作用与三要素紧密相关。论证最能体现逻辑,要了然论证的类型:是立论还是驳论?要了然论证的过程:引论、本论、结论。要了然论证的方法:举例、说理、对比、比喻、演绎、引用、因果、类比。要判断每一层论述的内容围绕的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样”,然后将这些问题概括成“定义”、“想象”、“原因”、“结果”、“方法”之类的逻辑名词,如:
例题: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伍尔夫《笑的价值》)
分析: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首先必须”);接着阐述妇女儿童能看清人原来的清晰轮廓(本来面目)的原因(“这是因为”、“因而”)最后阐述嘲笑的犀利和给力是令人惧怕的原因(正因为、或许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之所以……是因为),并举皇帝的新装为例。以上的答案告诉我们:局部段落更要抓住一些体现逻辑的关联词和副词,以分出层次并理清逻辑关系或内容性质。可以找出总句,但未必都有原句可以照搬进答案,最好是根据重要语句,还原出每一层解决的问题类型,如:嘲笑的前提是什么?能看清本来面目的原因是什么?嘲笑令人惧怕的原因是什么?
例题: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鲁迅《捧与挖》)
分析: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事物采取捧的现象;分析捧的动机:苟安或谋利。用例证揭示“捧”适得其反的后果。提出“挖”的正确做法并揭示“捧”的惰性根源,照应开头,引人深思。这段答案其实回答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本文写了哪几层内容”,而“现象”、“动机”、“后果”、“根源”这些词回答的是“这些内容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论述的”这个问题,“例证”是论证方法,“照应开头”是结构作用。因此,概括思路不等同于按分值划分层次,按结构概括内容,更要概括内容的方面或性质,并兼顾结构作用,以体现逻辑关系。
如果碰到作用联系题,考生要落实两种意识:文本意识和文体意识。文本意识也就从联系上下文概括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文体意识也就是寻找与议论文三要素的联系。而文本和文体都要作用于读者和现实。如:
例题:它(最后第二段)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伍尔夫《笑的价值》)
分析:引出下文(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从反面论证了笑的难度和价值。
例题: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分析:与下文水浒作者的态度形成对比,为作者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例题: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周国平《波兹曼的诅咒》)
分析:照应上文:由美国写到中国使得观点更具世界性。联系下文,中国是“我们这里”,更有针对性。
最后,当同学们翻阅了三座阅读大山之后,眼前看到的是所有高考题中分值最大的题目——作文题。在这里,笔者主要提供一些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相关的建议。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可以分为这几步:从材料中选出最典型的角度(如充当主语、贯穿全文、代言主旨),从典型角度概括出典型的言行或结果,围绕这个典型的言行或结果设一个“为什么”的问,然后结合材料中的细节加以回答,如果回答出来的只是表象内容还要追问出背后居于精神层面上的本质。如:
[材料] 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文学演讲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审题] 这则材料中可以充当角度的有:母亲、莫言、老人。这三个人都充当过主语,但是母亲最后的所作所为最能代表作者讲这个故事的主旨,因此应该围绕母亲的所作所为设问并答出立意。这个时候就要利用每一句话中的细节去推断出立意了,影响母亲所作所为的是哪些细节呢?第一句的“中秋节”与结尾的“半碗饺子”呼应,说明母亲给了这个老人家人一样的待遇,这便是一种“博爱”,阖家团圆的中秋勾起母亲对老人的悲悯之心。第二句的“乞讨的老人”和第三句的“我是一个老人”相照应,不禁让我们反思:这到底是一个乞讨的老人,还是一个老乞丐?前者的中心语是“老人”,后者的中心是“乞丐”,而从材料中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帮助别人,首先要平等待人,否则便成了侮辱人格的施舍。第二句中的“打发”和第四句的“滚”都是贬义词,说明了我对老人的不尊重,母亲的行为正好是教育了儿子要尊重他人。于是“博爱”、“悲悯”、“平等”、“尊重”这些立意就摆在了我们面前,通过这样的审题过程,为下文的构思提供了准确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