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logo语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logo语言范文1
《logo语言》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在同里实验小学的教学对象为五六年级学生。
二 教学背景
笔者有幸在吴江市教研室组织的“Logo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讨会”中执教“认识Logo”一课。因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分担的事务都很多,也很难得有那么多教师能坐在一起交流探讨教学经验。这次研讨会让笔者对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三 学生现状
学生刚开始接触Logo语言时,都非常喜欢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为Logo语言采用儿童十分喜爱的积木拼图方式,通过海龟绘图来学习编制程序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才能。但是到教学后期,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学习难度的提高而减少,甚至开始讨厌“小海龟”。
四 Logo语言创始人的设计意图
196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西摩尔·帕伯特为孩子设计出了一种叫Logo的计算机语言。他发明的Logo语言能控制一个“小海龟”图标在屏幕上描绘爬行的轨迹。帕伯特希望孩子们不要机械地记忆事实,强调创造性的探索。他说:“学生的多数课程是记忆一些数据和科学事实,却很少着眼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思考”。
五 对Logo教学有效性研讨萌发的感悟
通过Logo语言提供的直观图形能够将抽象思维具体化,透过生动的图形处理功能,重在启迪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六 教学体会
1.不要让学生的兴趣在教师手里变质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都爱上信息技术课,如果没有教师去带队,如果没有教师拖课,学生必然是一下课就丢下作业争先挤进机房;如果发生停电或因特殊原因被其他教师占课,学生会气愤地说:“我们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都要霸占……”但这种爱好却往往表现在游戏、上网、聊天等方面。笔者在与学生交谈中发现,不是学习内容学生不感兴趣,而是学了这些技能,没有让学生展示才能的环境。用学生的话讲:“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如让我们玩玩时下流行的游戏,玩得厉害的人不是也有很多奖金嘛!”笔者无言以对。事后想想,的确应给学生制造学以致用的环境。学生爱玩游戏是因为时刻都在与别人比赛,学生的竞技精神是越挫越勇。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多设计一些比赛。
于是笔者讲授前进命令(FD)后,设计共让小海龟前进100步,但是每次只能前进5步(FD 5输入20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小比赛,最后表扬班里打字最快的学生,让他到教师办公室拿奖品。趁机笔者问其他学生:“你们想超过他吗?”学生自然想知道方法,笔者当即演示给学生看并要求他们对“他”保密。打字快的学生回来了,笔者对他说:“其他学生不服气想再和你比比。”他说:“比就比,再多几次也是我赢的,打字是我的强项。”比赛开始后,果然有一些学生超过他了,他不服气地说:“怎么可能,一定是作弊。”笔者就请大家说说是怎么“作弊”的——输入一次“FD 5”命令后,用鼠标在此命令后面单击,再按回车键,便可以重复这个命令。他恍然大悟。
2.不要让学生的时间在教师口中流走
我们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首先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把任务分成阶梯状,在引导下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努力登上他自己的顶峰。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因为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我们要整合相似操作,要化繁求精。
比如,学习启动步骤和窗口的知识,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大可略讲。因此,笔者在教授启动PC Logo程序时,只告诉学生软件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就能启动程序;同时在认识PC Logo程序窗口时,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程序可以用eXeScope软件汉化),学生一看便知道视图窗口、命令窗口和小海龟图标,因此也无需多讲。
特别是在学生都已迫不及待地想控制小海龟画图时,教师要及时放手,不然下面的学生就会开始做小动作,开小差。
3.不要让学生的创新在教师眼中凋零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因为在Logo语言中画图形时相对找准起点可以少用命令。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如果过于强调最终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就会缺少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施过程,会导致学生机械地理解问题。这显然违背了创始人西摩尔·帕伯特教授的本意。
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该是在启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的“育”应该是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减少问题给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及时给学生以真挚的评价鼓励,更要用细心去关注学生、用耐心去帮助学生、用爱心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在PC Logo绘制图形的过程中与学生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创新方案所带来的喜悦。
虽然知识是不断在更新、在变化的,但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再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永远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学会发现并分析教学中低效益的原因,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教育学生不是制造机器,因此教育模式绝不能机械运作,应求新、求变,而不变的是学习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王立场.组织教学是一门艺术[J].黑龙江教育,2002(12)
[2]邹行行.明确教学任务把握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8)
logo语言范文2
【关键词】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实践能力;探索研究
LOGO语言是一门易学、易懂、易于掌握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它能让小学生在相对轻松、愉快、有趣的环境中学习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思想,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及创造力。它是通过海龟在屏幕上形象直观地移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理解相关概念,丰富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又能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探索有哪些教学方法能进行有序、高效的课堂程序语言教学?在边摸索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渐渐的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下面本人就针对小学LOGO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善于质疑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使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我们教师必须抓住的学生的兴趣点,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跟着课上的教学内容走。LOGO语言作为程序设计语言,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的想象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新程序进行研究,探索编程的技巧。
比如,在《画楼梯》教学中,为了同学们理解左转和右转这两条简单的命令,我先跟学生玩一个“向左走向右走”的游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兴趣也提了起来。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海龟转角度与上体育课转方向的相同之处,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对小海龟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接下来老师讲的绘图基本命令就认真去听、去记、去学,教学效果自然提高了。但是不是所有的向右都是应该使用RT命令呢?一般情况我们在讲到左转和右转时,海龟的朝向都是垂直朝上的,如果此时的海龟的朝向是垂直向下呢?这时我们教师就要适时的进行设疑,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为了巩固左转和右转命令的使用,要让学生特别注意当海龟的朝向是垂直向下时,海龟是左转还是右转,要让学生好好的尝试。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每当学生成功利用自己的思维画出想要的图形时便高兴得手舞足蹈,欢呼鹊跃,我觉得这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感觉。这种感觉犹如催化剂,催引学生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内容学习,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迎难而上的创新思维态度的形成,为学生的思维训练、创新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二、强化动手能力,注重实践
“实践出真知”这个浅显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实际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所以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用实践来印证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还是在《画楼梯》这一课教学中,当老师或者学生提出“当海龟朝向不是垂直向上时,海龟左转右转时的方向问题”疑问后,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来实践操作。如当海龟的朝向是垂直向下时,如果海龟右转的话,海龟应该是朝黑板的哪个方向。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时,不能把黑板给转过来,但是学生在白纸上操作时可以白纸的方向转一下,就可以验证自己猜测的结果。
在《画星星》这一课教学中,为了探索五角星内角的度数时,学生根据剪下的角,贴一贴,拼一拼,发现拼出来一个平角,也就是180度,那么五角星内角和就是180度,然后算一算,发现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是相等的,每个角的度数就是“180/5”了,那么小海龟转的度数,也就是外角的度数就是“180-180/5”了。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发现并总结五角星内角度数的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加深理解,深刻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再详细,学生听得再认真,学生们得到的只是间接经验,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尽一切可能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强化动手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
三、增强小组交流,协同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美国,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被广泛应用于美国中小学各科教学实践中,它主要的特点是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它的成功之处就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强调了人际交往对于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上述《画星星》课例的教学中的“剪一剪,拼一拼”活动中,采用分小组研究小海龟转角特点这种方式进行探索研究,在探索角星内角角度的环节,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有负责剪得,有负责贴的,有负责汇总的,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节省了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LOGO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某些知识点,能把图形画出来,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人格品德的逐步形成。在小组合作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注重形式,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分工,在这过程中,要让学生集思广益,互助互学,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logo语言范文3
关键词:研究生;全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11-02
一、教学实践
(一)教材的选择与编写
我们选择了布鲁斯等人主编的国际经典《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5th Edition》作为教学参考教材,同时参照了哈维等主编的《Molecular Cell Biology》等英文原版教材,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选择和采用了一些相对简单的知识点,将其内容编撰成册。同时,建议有能力的同学,学习英文原版教材。我们对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做了整体规划,编写了教学大纲。由于涉及到很多生命科学最新研究前沿内容,因此,也给学生建议了多个英文网站,建议学生课余时间浏览学习。
(二)教师团队的建设
对于本课程,我们通过筛选,建立了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要求所有参与本课程教师,必须具备两年以上国外研究或学习经历,还要通过主讲教师的面试筛选,最终确定了三人教学团队。综合考虑各教师的专业研究背景,主讲教师统筹安排授课内容,确定授课方式和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相互交流和探讨教学经验,逐步完善教学课程建设。
(三)教学模式的建立
1.课程设置及上课模式。课程每周一次课,每次两节课。每次课程设置上,都安排讲授一个相对独立的小课题,独立性强,易于接受。第一节课为讲授时间,第二节增强互动性,播放本次课程相关的英语教育视频或动画,播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看完后留出时间,让同学们小组讨论,然后用英文回答。针对每个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出点评和总结。这种方式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及英语学术交流水平。
2.授课语言、课件及多媒体的使用。授课教师团队内部达成共识,授课全过程,无论教师和学生都要全部用英语交流,如果发现有中文交流,则给予一定惩罚。讲授课件的准备和制作,原则上少文字、多图片和图表、多运用动画,增强课件的生动性,使学生易于理解。对于介绍专业问题的英语视频和动画的选择,采用相对简单、清晰、发音纯正的材料。很多章节涉及到最新研究前沿,考虑授课对象是研究生,为提高专业研究水平,会选择一些国外知名专家做的总结性研究报告的视频,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国际高水平专家的演讲报告,学生收益匪浅。
二、问题与探讨
(一)授课内容难易度的把握与学生的接受程度
授课内容是全英语,包括所有的语言、文字、说明等都是英语,因此,需要学生们逐步建立起英语思维。授课对象虽然是研究生,英文水平已经很高,但我国英语教育模式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学生表达和听说能力相对很低,因此,全英语授课的难易度把握非常关键[5]。如果开始给学生讲述过多生疏的、中文学习过程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授课效果会很差,学生有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在说什么,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完全消失,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因此,从3年多来的授课经验来看,内容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讲述的内容要偏简单一些。英文表述时,要讲得清晰、明白,让学生建立起对专业问题的英文思维,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同时,对授课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英文发音要尽可能纯正无误,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看是否真的理解或听懂,及时反馈。
(二)互动式教学方法使用的必要性
全英语教学在汉语环境下,授课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接受度非常关键,因此,为了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提高学习兴趣,采用互动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6]。通过3年多的教学探索,我们逐渐建立了相对成熟的互动式全英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性很强,效果非常好。一般每次课的第一节,会系统讲述基本知识,配上清晰的图片和高质量的动画,对于问题的解释非常清晰、明白。第二节课,针对所讲的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带着问题,播放专业研究报告性质的视频片断。看完了让学生结合视频所讲内通,英文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回答,回答效果与平时成绩挂钩。从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对每次课讲述的专业问题非常感兴趣,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研究生通过学习全英的《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交流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专业英文水平和英语交流能力显著提高,收效十分明显,这都得益于正确的教学方法、高素质教学团队的建立。研究生开展全英语教学,符合我国培养国际性人才的培养方向,对于将来能够积极参与国际间学术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肖椿,闻韧,赵伟利.《药物合成反应》全英语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7-69.
[2]凌素萍,林锦连,朱耀辉,包小飞,王素青.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专业课程全英语教学的现况调查及现存问题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2014,22(1):128-131.
[3]胡梦红,刘其根.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推广全英语教学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105-106.
[4]段瑞君,李长忠,李珍.清华大学《生物化学》全英语教学调查与分析[J].生物学杂志,2010,27(2):102-104.
[5]贾睿,蔡春尔,何培民.全英语教学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34-135.
[6]周桂生,翟富燕.农学类本科生开展《Crop Science)全英语教学的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院报,2013,(29):27-28.
logo语言范文4
关键词:本体;信息查询;自然语言理解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3-876-03
The Ontology-Based Information Inquiry System Research
ZHAN Ke-qiang
(Software Engineering Dep., Fujian Polytechnic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zhou 350003,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With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information inquiry request for users become more and more high.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inquiry technologies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the future, as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database for humans, Internet should support information inquiry completed by the way of natural language. The informaton inquiry system should have the abilities of semantic understanding, automatic extension and intelligent suggestion.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a informaton inquiry system which achieve the functions of support for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intelligent inquiry for semantics based on Ontology.
Key words: ontology; informaton inquiry;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1 引言
目前网络信息查询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对于非结构化的大量异构资源的查询,主要是基于关键词的搜索引擎技术和分类主题查询技术;而对于结构化的信息资源,主要是基于相应的数据模式和深层次网络资源检索。如目前文献数据库中普遍采用的全文检索技术,是将用户的查询请求和全文中的每个词进行匹配,它并不考虑查询请求的语义,虽然能够保证实现较全面的查询,但准确度很低,且耗费时间长;采用深层次网络资源检索,又需要用户了解系统中数据的格式,因此无法处理复杂的语义关系,更无法用自然语言来表达查询意愿。针对这一问题,本体理论和相关技术被引入信息查询等领域的研究。
2 本体的相关理论
2.1 本体的起源
本体(Ontology)最早是一个哲学的范畴[1],诞生于17世纪,起源于对万物本源的追问。哲学上本体是关于“存在”的学问,即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或实体)的解释和说明。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Agent)的发展,本体的概念被人工智能界借用,赋予了新的定义。
在人工智能领域,为了减少“知识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中构建知识库的代价,出现了知识的复用技术。通过复用,系统开发者可以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更加专注于几个特定领域的知识构建。同时,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研究领域也发现,早期数据库的概念模型是专门化的,导致了数据库的不一致性,使得数据集成和共享变得非常困难。同时,在软件工程领域,伴随着日益庞大而复杂的应用的出现,程序的可重用性的问题也越来越显得突出,领域建模也越来越成为软件工程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都面临着一个类似的问题,即对某个领域进行通用概念上的描述,也就是要回答:某个领域内,本质上存在哪些对象、过程、属性和关系,各个对象之间有何联系。这也是本体论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2.2 本体的概念
本体理论的发展,同万物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从诞生到不断完善、成熟的过程。人们对本体(Ontology)的理解并不完善,这些定义也出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表1所列。
目前使用较广的关于本体的定义是最后一种,即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定义的说明体现了本体(Ontology)的四层含义:
1)概念模型(cerptualization):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其表示的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
2)明确(explicit):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
3)形式化(formal):Ontology是计算机可读的;
4)共享(share):Ontology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它所针对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
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的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或术语、符号等)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2.3 本体的构成
根据以上定义,把本体归纳为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Modeling Primitives):
1)类(classes)或概念(concepts):指任何事务,如工作描述、功能、行为、策略和推理过程。从语义上讲,它表示的是对象的集合,其定义一般采用框架(frame)结构,包括概念的名称,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的集合,以及用自然语言对概念的描述;
2)关系(relations):在领域中概念之间的交互作用,形式上定义为n维笛卡儿积的子集:R:C1×C2×…×Cn;
3)函数(functions):一类特殊的关系。该关系的前n-1个元素可以唯一决定第n个元素。形式化的定义为F: C1×C2×…×Cn-1Cn;
4)公理(axioms):代表永真断言,如概念1属于概念2的范畴;
5)实例(instances):代表元素。从语义上讲实例表示的就是对象。
从语义上讲,本体中使用的基本的关系共有4种,如表2所示。
3 本体库的建立
为了在协同设计系统中实现对语义一致化的支持,关键的一步是建立本体库,以实现服务的标准化存储,并实现基于功能语义的智能推理和服务查找。本体库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通用本体库、领域本体库和领域规则库。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通用本体库用来描述各学科领域本体所要应用的通用概念集,如空间、时间、对象、主体、动作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提供概念的可重用性,同时也可以避免概念的冗余定义。在通用本体库中还定义了各学科领域本体库的结构、语义的对应关系,统一各学科领域资源的不同表达形式,解决学科结构冲突的问题。
领域本体库是用来描述各学科领域的概念知识,是对特定学科领域概念的抽象和表示。因此不同的学科都有各自不同的领域本体库。同时,在学科领域本体库中也定义了学科内的标准化概念与非标准化概念的联系,用来处理本学科内的语义异构。我们以计算机领域中微型计算机的组成部件的描述信息为例,给出其在学科领域本体库相关描述。
<owl:Ontology rdf:about="computer">
<dc:Object>PC</dc:Object>
<dc:Versioninfo>4.0</dc:Versioninfo>
<dc:Description>
<part rdf:ID="p1">
<rdfs:name>CPU</rdfs:name>
<rdfs:part type="c1">Controller</rdfs:part>
<rdfs:part type="c2">Calculator</rdfs:part>
<rdfs:parameter type="string">frequency</rdfs:parameter>
<rdfs:unit type="string">GHz</rdfs:unit>
<rdfs:value type="float">1.8</rdfs:value>
</part>
<part rdf:ID="p2">
<rdfs:name>Memory</rdfs:name>
<rdfs:parameter type="string">capacity</rdfs:parameter>
<rdfs:unit type="string">MB</rdfs:unit>
<rdfs:value type="int">256</rdfs:value>
</part>
<part rdf:ID="p3">
<rdfs:name>Hard disk</rdfs:name>
<rdfs:parameter type="string">capacity</rdfs:parameter>
<rdfs:unit type="string">GB</rdfs:unit>
<rdfs:value type="int">120</rdfs:value>
</part>
<part rdf:ID="p4">
<rdfs:name>Monitor</rdfs:name>
<rdfs:parameter type="string">size</rdfs:parameter>
<rdfs:unit type="string">inch</rdfs:unit>
<rdfs:value type="float">15.1</rdfs:value>
</part>
</dc:Description>
</owl:Ontology>
前面这段代码定义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部件的基本描述信息。其中<dc:Object>定义了所描述的对象;<dc:Versioninfo>定义了该基本信息的版本信息,如果参与者修改了基本信息中的相关数据,则版本信息要相应的发生变化,这样其它参与者在调用此信息时,就可以通过版本信息查看与刚才的调用信息是否一致;<dc:Description>是对此领域中本体信息的概略性描述。
领域规则库主要用于定义和组织应用于该领域的规则,形成一个可以应用于特定领域的完备的规则集。我们以计算机的内存储器为例,其中概念“C”在语义上表示“容量”,它属于对象类“Memory”,取值为“string”;标签定义了一组约束,其约束名为“transform”(类型转换),转换规则为“*”(乘法),需要操作的值为“256MB”,转换后得到的概念为“268 435 456B”。其相应的本体描述如下。
<owl:class rdf:about="C">
<rdfs:domain>
<owl:class rdf:about="#Memory">
</rdfs:domain>
<rdfs:range> <xsd:string/> </rdfs:range>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 rdf:resource="#transform">
<owl:hasValue rdf:about="MB">256</owl:hasValue>
<un:rule>*</un:rule>
<owl:toClass rdf:about="B">268435456</owl:toClass>
</owl:Restriction>
</owl:class>
在前面本体的构建中,我们多次用到了RDF[7]。RDF即资源定义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它以XML语法为基础,提供了描述网络资源(web resource),以及资源之间关系的模型与语法格式。采用RDF格式定义的信息,是机器可理解的(machine-understandable),这样就可以支持网络资源的自动处理,也能够在此之上实现Internet上的互操作。而RDF Schema提出了抽象世界中主要关系,由此建立了类型系统(Type System),从而支持了从客观世界到抽象世界的映射,为本体共享打下基础,解决了RDF的语义问题。在RDF Schema中使用类(class)、属性(property)、约束(constrain)的概念,通过从属于哪些类的资源来定义属性[8]。RDF Schema的基本模型是class和subclass-of statement(定义类层次),property和subproperty-of statement(定义property层次),domain和range statement(限制对上面的class和property的组合),type statement(用于声明class的一个实例resource)。使用这些模型我们就可以定义一个领域的本体。
4 基于Ontology的信息查询系统的结构模型
为了能够让不同学科的Agent了解自己学科所定义的相关参数等的信息,就需要系统能够基于语义按需查找到相应的本体信息。因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归结为如何由用户输入的功能描述信息自动地定位相关的本体信息上。我们采用的思想是:利用Ontology知识从服务描述的不同表达中抽象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辨别出两个参数或其它信息上是否相同。
logo语言范文5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各户组件,以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同时可以插入图片、视频、音频等,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具有草根新、即时性、开放性等特性,兼具、转发、关注、评论、私信、搜索等功能。微博在新闻传播、教育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也逐渐展开。最早的微博是以国外的Twitter网站,它利用无线网络、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即时通讯,是微博客的典型应用。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的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网站群。2006年博客技术先驱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大围脖服务。在最初阶段,这项服务只是用于向好友的手机发送文本信息。2006年底,Obvious对服务进行了升级,用户无需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而可以通过即时信息服务和个性化Twitter网站接受和发送信息。2009-2010年,国内四大门户网站新浪、新浪、搜狐、腾讯先后推出了微博网站及功能。因此,对于我们用户来说,注册一个微博,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二、微博(Micro-blog)功能
微博具有关注、、评论和转发四大基本功能,其主要特点有:1,便捷的信息获取与;2,岁时随地地交流与分享;3,病毒传播式的人际网络构建。[1]除此意外,微博还有组建论坛功能。微博可以建立相应的讨论小组,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组织用户发起讨论。在腾讯微博中,点击微博编辑上“插入话题”的链接,在输入框内会自动出现两个“井”号,他们只要将中间内容改成要发表的话题,在后面加上您的见解并点击“发送”按钮即可通过。而“关注”了论坛主题者微博的人都可以参加讨论。因此,微博是一个隐形的交际网,可供师生、生生、教师——家长交流的平台。无形地聚集了大量兴趣相投的人,参与者可以看到其他组员的发言、粉丝、关注等,从而通过一个更迅速的渠道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二、微博(Micro-blog)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课程是中学里一门主干课程,在升学过程中占据很大分值的课程。因为中学生学习英语,缺少英语环境的文化氛围,同时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些蹩脚的地方,比如说,只学不用、只学不做、只学不写。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一张障碍,也是一种挑战。从另一方面说,当今社会发展快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产品无处不在。中学生对信息技术产品的热爱,比如上网移动终端、台式机、笔记本、智能机和非智能机的应用,还有山寨手机的大肆推广。等等这些信息技术产品都为中学生上网提供了可能和便利。然而,中学生是一个处于人生可塑性大的时期,掌握知识和社会经验都比较少,容易在网络上迷失。组建中学生的微博群也成为一种必要。促使师生、生生以及学生-家长-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
英语教学是中学教学中一门比较重要的任务。采用微博技术对中学英语教学成为一种可能。由于微博简易的可操作性的功能,成为师生的挚爱,也是家长体验学习、监督师生教学的一种方式。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讲解和论述微博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单词记忆、语法学习、语句理解和记忆、英语学习氛围营造。
1.微博在中学英语词汇记忆中的应用
学习英语过程中,记忆单词和短语是中学生一大难关,记了忘、忘了背、记住了又忘,形成了一个无限循环行为动作。长期以来,因为只学英语而生活中不使用的环境中,致使中学生浪费了大量的美好时光背英语单词上。而引用微博学习英语、分享英语单词认识和理解过程,把对单词的理解和认识分享到微博中,建立英语学习微博群,让中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单词的成就感和快乐。也是促进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激励措施。
同时,另一方面,同学可以从“记忆单词”的微博中看到此条信息,分享他学习英语单词的经验,同时也能够学习对单词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对该条信息进行发表意见、评论、以及个人认识、还能够转播,转其他人阅读。教师可以从该信息中进行评价和监督,也可以批评指正,更多时教师的关注和评论是一种鼓励学生。家长,作为第三方可以成为一个忠实的监督者,不但监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可以监督教师的教学质量,关注教师动态。
2.微博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应用
词汇,是学习英语必须掌握的知识。多数中学生掌握英语词汇,都是通过英语教师,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阅读英语语法书籍掌握语法。此处,又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中学生他们掌握语法,很多情况就是死记硬背语法知识,在题海战术中,掌握语法用法。这样的学习就像贴在墙上的泥巴,时间一长,泥巴就会从墙上掉下来。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英语语言和用英语讲话。在微博中分享课文中长短句语法是学习的必要。作为中学英语教师,积极分享英语语法纪要,是教师的责任。组建微博群,分享微博,更新微博、引导学生采用微博学习英语语法,是作为一名导师的象征。因此,教师分享之后,不仅学生可以通过微博互动,还可以转发其他教师和同学,因此,教师一条成功的经验可以无限分享下下去。
3.微博在中学英语语句理解和记忆的应用人类每天都会面临一个新话题、新任务。教师也一样,每天都会讲一些新内容,包括新课程、新语法、新单词。学习经典句子,不免要有记忆的冲动。把经典的句子发到微博和微博群里,也是教育传播的一种途径。对经典句子的讲解,甚至是对句子典故的用汉语形式的讲解都不为过。因为,对一个长句子讲解,避免要添加一些汉语。这样也可以接受。因为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学,也需要母语这座桥梁。学生通过阅读英语句子和汉语解释,理解英语长短句。但是要促使学生把看过的句子记忆下来,有些困难。这时,学生可以对感兴趣的英语句子进行评论、补充、调侃等转播该条信息。在转播的时候,也被收录自己的微博里,这时,在下次登录微博的时候,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找到这个句子,进行再次阅读,甚至采用背德方法记下这个句子。有时,必要的时候可以用纸和笔来补充记忆这个句子。
4.微博在中学英语学习氛围营造的应用
任何的学习都需要营造一个氛围,就好像有环境的烘托才会有意境的生发。同样,学习英语,不免对这个条件要求有点过高。为什么呢?因为,学习英语就是一群不说英语、也不愿意把自己蹩脚的英语讲出来的教师和学生。然而,在微博里及在微博群里,大家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讲话、发微信息,以及英语学习经验的分享。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用英语发表微信息,这时,有一个环境烘托,才能鼓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作为一个主导者,可以建立新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作者单位:延津县高级中学)
logo语言范文6
1 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
A1:资产负债率, A2:流动负债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A3:速动比率,B1:总资产周转率,B2:应收账款周转率,B3:存货周转率,C1:净资产收益率,C2:每股收益, C3:主营业务利润率,D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D2:净利润增长率,D3: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E1: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E2:现金股利支付率,F1:总资产,G1:独立董事比例,G2:董事会规模,G3:董事会会议次数,G4: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G5:国有股比重,G6: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G7:Herfindahl-5指数,G8:管理层持股比例,G9:管理层薪酬(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
3 LOGISTIC模型建立
为82个训练样本中的ST公司赋值为1,非ST公司赋值为0,并运用SPSS进行分析,构建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表3表明,总正确率为87.8%,预测精度较高。表4可看出,拟合百分比分别为43.60%、64.10%。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实际情况。表5除B2、C1、C3外,其他变量P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显著,但因变量在Logistic回归前,均已通过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且评价Logistic模型优劣不能仅仅只看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因此认为,此11个变量基本上对训练样本进行了较好的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