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影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卫星影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卫星影像

卫星影像范文1

【关键词】卫星遥感技术;数据;信息;正射影像图;制作

引言

21世纪信息科技时代的到来,卫星遥感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完善之中。目前的卫星遥感技术在用于制作正射影像图方面效果显著,并且成图的精准度越来越高,远远超过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准度。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以及了解环境状况和资源状况方面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制作的城市影像图具有目标辨认难度小、内容清晰、比例尺大以及转释较容易的优势,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各个层面。该项技术还有助于治理生态环境、搜集专业信息、监测工程项目以及防止各种自然灾害等工作的开展。

1.国内外普遍流行的卫星影像图收集方式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卫星遥感技术日新月异,目前国际上较为早期出现的卫星遥感技术是来自美国的Earth watch 卫星数据资源库的QuickBird卫星影像,这款卫星影像的地面全色分辨率达到0.61m,成像款幅度达到16.5×16.5/km2,随后美国相继推出了Space imaging Ikonos和Land sat TM卫星遥感影像,这宽两款卫星遥感较Earth watch的QuickBird的影像效果以及成像款幅度都有所提升。俄罗斯生产了一款Spin-2卫星影像,这款卫星影像在地面分辨率方面虽然不及美国的Land sat TM卫星遥感,但是其成像款幅度可以达到200×300/km2却与美国的三种卫星影响有明显的优势。

2.卫星影像图的纠错、配准以及统一融合

2.1 数字纠错

光学纠错仪是一款用于将航拍模拟摄影片转化为平面图的工具,主要适用于传统的框架模幅式的航拍摄像画面的数字影像[1]。现阶段出现了许多新鲜的卫星数字遥感技术,这些技术的影响数据采用传统的光学纠错仪就不能很好地转化。因此,数字微分纠错技术由此诞生。这是一项通过地面的有效参数以及数字地面的基本雏形,在设置适当的构想公式,并依据适当的数学模型控制范围和控制点将航拍摄像画面的数字影像转化为正射影像图的。这种技术不仅简单、方便,而且适用范围较广,已经成为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数字纠错技术。

2.2 影像纠错

在影像纠错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两点:

其一,GPS控制点是影像纠错的关节点。

其二,采用相应的比例尺纠错是完善影像纠错的后续工作。在利用遥感卫星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时,首先利用GPS的各个方位的控制点将影像的大致形体构造稳定,然后手动微调影像控制画面。

最后在根据不同的比例尺的标准(一般以1:5000、1:2000、1:500为参考标准),对已经做好影像画面的地形图资料最后的影像纠错[2]。在明确这两个关键点后,制作出来的正射影像图必然更加逼真、精准。

2.3 多光谱影像的配准

在应经完成纠错的影像资料上在加以多光谱影像的配准,换句话说就是两幅或者两幅以上的影像进行对比、匹配,找出差异点,并在最终定稿的影像资料上进行补充。多光谱影像的配准一般根据特征和灰色度来进行。

2.4 影像的统一与融合

影像的统一与融合是指,将不同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影像资料进行统一并融合处理,经过统一融合处理过的影像资料其空间分辨率较高、目标识别较容易、有具有多光谱的效果,让人初次看上去就有生动形象的画面感[3]。在进行这部分操作的关键在于影像数据的纠错以及多光谱影像的配准,只有这两个步骤做到完备,那么影像的统一融合效果就会更佳。

3.卫星影像图的构型

卫星影像正射图的制作是一项极其复杂、涉及面广泛的工作,主要包括前期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资料的采集,数字与图像资料的纠错、多光谱影像的配准、影响的统一和融合以及影像制作后期对重叠区、色调以及图像的调整和嵌入等[4]。图像的调整和嵌入需要将大量分辨率不同、形状不同、研究区和交界处不同的图像资料整合起来,再进行纠错、配准和最后图片的镶嵌。因此,制作一幅效果良好、比例均衡的数字影像镶嵌图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首先,找准重叠区。卫星影像正射图的制作过程中面对大量的图片,可能会出现研究区域重叠、交接处重叠或者图形重复等情况,这些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如何将这些重叠区寻找出来并在图形资料中标记,有利于后期的图像镶嵌呢?这里就必须要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找准相邻图像的重叠区域;其二,确定重叠区域后要以不同的记号标注。

其次,调整色调。调整色调是正射影像图制作中一个重要环节,不同分辨率、不同成像条件或者图片之间存在许多差异的图像,由于要实现卫星影像正射图的完整效果,因此镶嵌的图像的差异性较大、辐射水平不同的话,会严重因想到图像形成的最后质量,图像的光感度、亮度的差异也就会千姿百态,不能够成为一幅比例均衡的卫星影像正射图。因此,这个环节中要注重图像色彩、色调的调节。因此,在调节色彩和色调时要寻找颜色相近、色调差异小的图像,而色彩差异较大的图像,要采用专门的技术对其进行调整,以实现整体效果。

最后,图像嵌入。在确认重叠区和调整色调两个步骤完成之后,就是最后的图像嵌入工作了。这个环节必须要注意的就是寻找色彩相近、位置相邻的图像进行镶嵌,嵌入时须在两幅待嵌入的图像中确认一条连接缝合线。这条连接缝合线的质量与最后图像嵌入的效果好坏息息相关,因此连接缝合线的选择必须万无一失。两幅嵌入的图像在嵌入过程中在连接缝处也许会出色调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必须利用亮度潜入的方法对两幅的图像的色调进行最后的调整,调整至视觉感官和谐为止,这样一来,连接缝合处的破绽才不至于一眼就能探出。

4.结束语

卫星影像正射图的制作是一项极其复杂、涉及面广泛的工作,主要包括前期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资料的采集,数字与图像资料的纠错、多光谱影像的配准、影响的统一和融合以及影像制作后期对重叠区、色调以及图像的调整和嵌入等。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来制作正射影像图时,在实施数字与图像资料的纠错、多光谱影像的配准、影响的统一和融合这三项操作时一般使用真闷的遥感影像操作软件Cyberland,在进行影像制作后期对重叠区、色调以及图像的调整和嵌入这三项操作时,一般采用专业的影像处理系统ImageXuite。

参考文献

[1]林跃春,王睿.浅谈数字正摄影像的制作技巧与心得[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110.

[2]刘鹏,黄国清,车风.浅谈高质量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J].城市勘测,2012(5):80.

卫星影像范文2

[关键词]航测成图 卫星影像 立体像对 测图

[中图分类号] P23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85-1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商业领域将会出现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光谱,以及更多的时相的卫星影像。这样发展下去,那在将来的测图应用领域里,航空影像是否可能会被时下应用率不断提高的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技术淘汰呢?本文拟以航测成图与卫星影像测图的当前现状为主体,从测图原理极其应用的利与弊分析来对两者进行比较,以便回答这个问题。

1当前航测成图以及卫星影像测图的发展现状

1.1航测成图之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不断融入到了航测成图中,使航测成图这一技术有了显著的发展。并且在应用过程中降低了使用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举例来说:(1)在航测成图中应用航空数码照相机,不但可使绘测工作者获取数字影像,还可以取得珍贵的实时影像资料。以此种方式拍摄出来的航空影像不但提高了摄影质量,而且还缩短了成图时间,大大地增强了地图的现势性。(2)通过应用GPS以及MU技术,野外实测地面控制点的需求被极大地减小了。仅这一项便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测图所需成本。(3)将航测技术与GPS、数码相机、惯导技术进行整合,不仅成功地克服了传统的航测无法施测某些地形的不足,而且还减小了由于恶劣天气给测图工作带来的影响。

1.2卫星影像测图之现状

早期的卫星影像由于其空间分辨率不高,所以只能应用于将所拍地物分类。直到1986年才由法国发射的SPOT卫星成功地应用于立体测绘,这为卫星影像在测绘领域中的应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随后,如MOMS等一系列的中分辨率的遥感卫星被投入使用,限于分辨率等因素,这些遥感卫星仅能绘制大范围、小比例尺的地形图。目前,随着遥感技术向三多(多星种、多传感器、多分辨率)和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方向发展,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越来越丰富,如法国的SPOT影像全色波段分辨率达到2.5米,美国QuickBird影像全色波段分辨率达到0.61米,IKONOS全色波段分辨率达到1米,因此在进行地理信息数据更新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卫星遥感影像本身集多传感器、多级分辨率、多谱段和多时相于一身,具有更新周期短、机动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为地理信息更新以及地形图的绘制工作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基础地理信息的快速更新,将大大提高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效率。

2测图的原理分析

航空影像和卫星影像,其立体测图都是通过测量按比例缩小的地面几何模型,来依次绘制出符合规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但是由于两者几何成像的模型不同,使得两者测图原理也不一致。

2.1航测成图原理

航空影像是在中、低空以航空飞机作为拍摄平台,通过航摄仪等仪器进行拍摄。航测成图属于框幅式影像,此种影像具有符合中心投影的几何特性,此种特性使得立体像对单张像片的地面点、投影中心等像点所对应的两条核线一一与之对应,而且所求的地面点便是这两条核线的空间交点。据此可以了解到,航测成图的数学基础是由共线方程构成的,而航测成图的约束条件则是核线约束,地点三维坐标的解是靠通过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的元素。首先是解析由航摄相机参数提供的单张相片,以获得像片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以便确定航摄相机和像片的相关位置、摄影光束和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的瞬间其空间位置和姿态,而后利用航空像对内在的几何关系以及光成像原理,来进行相对定向,以形成立体模型。再借助于对相片的控制测量,以便确定模型的绝对定向元素,把测量坐标转换到地面测量坐标系,以便使建立的立体模型符合所需比例尺。最后将立体模型进行所需的测绘,便可得到所需地形图。

2.2卫星影像测图原理

较之航空影像,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主要是采用线阵列CCD传感器,依靠推扫帚式扫描进行成像。CCD传感器可以通过在沿轨方向上依靠前视同后视获取同规立体相对,而获取异轨立体像的获得主要是在穿轨方向上通过将一定角度左右测试的方法。因为卫星影像通过扫帚式扫描进行成像,所以其与航空影像的本质区别在于此种方式成像的每一条扫描线都会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投影中心,也可以说它具有“行中心投影”的特点。它的几何关系较之航空影像的几何关系要复杂的多。近些年来学者们提出很多种近似核线的理论,左图是基于投影轨迹法的核线几何关系的表示,以此为例,投影轨迹法中将Q点(地面点)到q点(左像像点)的光线所有的点投影到右像上,将所形成投影的轨迹定义成为q点(该像点)的核曲线,但q点的同名点(q点)却总是位于这一条核线之上。通过利用此种方式便可以使得其与航测成图相似。

3两者的利与弊的分析

因为两者成像原理测图的原理不同,所以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两者各自展现出来一些优点和不足。具体见下表:

在获取航空影像时,由于拍摄高度的影响,航片质量极容易受到大气和地形的影响,所以在拍摄之前,必须进行实地考察,这导致获取的数据的现实性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地形图的更新速度。由于航测的覆盖面积相对较小,所以当绘制较大区域的地形图时,所需的成本较高,消耗人力较大。反观遥感卫星,不但具有覆盖面积大,而且还能够不受当地气候地形的影响,极大的减小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成本。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绘图技术进行研究,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数据快速更新技术,完善了生产方法,根据航片测图和卫星影像测图两者的优点和缺点及所需地理信息比例尺和测量范围的不同,所以我们对时,合理应用航片测图和卫星影像测图技术,将两者结合有效起来工作,逐步应用到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更新中,以便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测图成本。

参考文献

卫星影像范文3

1.Spot5卫星影像的特点

Spot5卫星是由法国于2002年5月发射升空的。其传感器类型为HRG,幅宽为60km,其轨道循环周期26d。为了保证卫星在1个周期内将全球完整覆盖1次,Spot5采用了“双垂直”的视场配置模式,2个高分辨率成像装置沿地面轨迹获取两条数据带,这个宽度大于相邻两地面轨迹间的距离。分辨率短波红外影像:20m;多光谱影像(绿、红和近红外):10m;全色影像:5m;超模式全色影像:2.5m。波谱范围为P:0.48~0.71μm;B1:0.50~0.59μm;B2:0.61~0.68μm;B3:0.78~0.89μm。

2.处理方法

2.1影像配准

由于卫星在扫描地面时,除星下点外都有一个倾斜角,而且由于地面的起伏、地球曲率、扫描误差等因素,卫星影像的原始数据都存在一定的几何变形,用这样的数据是不可靠的,因此必需对卫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几何校正能消除各种系统误差,生成平面无变形的正射影像才能用于生产中。几何校正一般是以1:5万地形图为基准,加数字高程模型进行。而1:5万地形图又是通过扫描仪输入计算机,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差,并且这种图是没有任何空间信息的,所以要先对其校正并叠加投影模型,消除其误差并使其具有空间坐标。

在校正后的地形图上寻找明显的同名地物点作为卫星影像配准的控制点,在调查中发现在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主要公路的交叉点、公路与河流的交叉点等类型的地物点比较好找。但是,地形图的成较长时间往往比卫星影像的成图时间要早几十年,这中间就有可能发生公路、河流的改道,因此要认真分析影像上的点和地形图上的点是否为相同地物点。不同软件和不同的配准模型要求的控制点数是不一样的,通常一幅影像要10~30个控制点,要求均匀分布在影像内。

2.2分辨率融合

虽然Spot5卫星的全色片精度可以达到2.5m,但全色片对地物的反映只是一个灰度值,而多光谱影像虽能反映地物的光谱信息,但分辨率又只有10m~30m,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运用分辨率融合技术,使得融合后的影像即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又有多光谱的特征。因此,融合模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影像融合后的效果,一个好的模型融和出来的影像应该既有全色片的纹理特征,又不损失多光谱信息,同时合成的假彩色又比较接近自然色。融合的影像在色彩上能正确地反映出地面上各主要地类及植被信息,在空间上也能分辨出各种地物,为外业调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另外,由于两幅影像相接处在配准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直接拼接出来的影像会有一条明显的接图线,影响外业人员的使用。为消除这种情况,通常的方法是绘制一条弯曲的接图线,并且将影像的重合部分进行羽化处理,以使影像相接部分能够平滑地过渡。

3.SPOT5 卫星影像获取的内容

小班因子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通过SPOT5 卫星影像仅能获取地物的部分自然属性。现地调查、访问调查、历史资料的参考利用是遥感调查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只有多种方法并用,结合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才能正确区划小班并获取小班因子的属性值。通过试验研究,对各项小班调查因子可分别采用如下方法获取: 地类、优势树种组、龄组、郁闭度等小班因子主要通过卫星影像判读; 空间位置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确定: 工程类别、权属、森林类别、事权、保护等级、起源、林种等因子主要通过参考资料、现地状况、当地林业总体布局要求等确定; 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通过判读人员专业知识、访问调查、参考资料的应用等来解决; 小班蓄积通过样地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估测; 立地类型、经营措施类型根据专业调查成果确定; 下木、地被物、土壤等因子通过整理专业调查成果,建立植被因子等与森林类型、地形地势等的专家知识数据库,估测小班的植被、土壤状况; 地形地势因子通过数字高程模型( DEM) 自动提取。

4.SPOT5 卫星影像的技术应用

(1)SPOT5 卫星影像清晰、信息量丰富地类、优势树种、龄组、郁闭度等小班因子的判读结果能符合精度要求,在区划精度上较 TM 方法和传统方法有大幅度的提高,区划定位准确,提高了面积精度。利用 SPOT5 卫星影像只能够解决森林资源调查中的部分问题。在调查过程中需要现地调查、当地林业部门业务人员参与式访问调查、应用历史资料等多种方法加上 GIS、RS、GPS、数据库等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才能综合解决调查中的所有问题。

(2)SPOT5 卫星影像在可视性、易读性、经济性上优于 TM 影像在 SPOT5 影像上大小道路、河流、沟渠、村寨清晰可见,小地形也较为明显,使得地方林业站工作人员、护林员等知情人员可以很好地参与调查,充分发挥其熟悉地块的优势,提供地类、优势树种、龄组、平均高、平均胸径、起源等确切的信息,从而提高调查精度和效率。旗县在 SPOT5 卫星数据上的投入较传统方法能够节省费用。SPOT5 方法提高了森林资源调查特别是面积调查的精度,一次采购可以多用途重复利用,整体来看,效益是增加的。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应用高分辨率的卫星数据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5.在今后二类调查应用中的建议

卫星影像范文4

关键词:SPOT5;卫星影像;DOM

中图分类号:P28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作为数字测绘产品“4D ”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真实等优点,可从中提取各种类别的海量地理信息、自然资源信息和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现代化建设、防治灾害和公共城市建设规划等各种调查和管理等提供可靠依据; 还可从中提取和派生新的信息,实现地图的修测更新,作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和更新的数据源。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的制作除常规的航空摄影资料外,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数据来源。如美国 SpaceIm age 公司提供的地面分辨率为 1m 的 IKONOS-l全色遥感卫星影像和 4m 多光谱遥感影像,DigitalGlobe 公司的 4uickBird 的 0.65m 全色和 2.4m 多光谱遥感影像; 法国 SPOT-5 卫星获取的 5m 分辨率的全色遥感影像。

1、Spot5卫星影像的特点

Spot5卫星是由法国于2002年5月发射升空的。其传感器类型为HRG,幅宽为60km,其轨道循环周期26d。为了保证卫星在1个周期内将全球完整覆盖1次,Spot5采用了“双垂直”的视场配置模式,2个高分辨率成像装置沿地面轨迹获取两条数据带,这个宽度大于相邻两地面轨迹间的距离。分辨率短波红外影像:20m;多光谱影像(绿、红和近红外):10m;全色影像:5m;超模式全色影像:2.5m。波谱范围为P:0.48~0.71μm;B1:0.50~0.59μm;B2:0.61~0.68μm;B3:0.78~0.89μm。

2、DOM 制作流程

从卫星影像制作 DOM 的流程分成不同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效果会影响最后的制作效果。

2.1、数字影像质量评价

数字影像质量评价是一项很有意义但又较难解决的研究课题。一般评价融合图像的质量是以视觉分析为主,并结合定量分析进行的。常用于衡量信息量的统计参数有均值、方差、熵、联合熵、平均梯度、偏差指数、相关系数等。在实际工作中可依据不同的地域内容、不同的应用目标以及不同的数据源,选择适当的遥感数据融合处理方法,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小光谱扭曲,从而有利于解译分类。

2.2、影像镶嵌和裁切

如果工作区跨多景图像,还必须进行图像镶嵌,才能获取整体图像。镶嵌时,除了对各景图像各自进行几何校正外,还需要在接边上进行局部的高精度几何配准处理,并且使用直方图匹配的方法对重叠区内的色调进行匀色处理。当接边线选择好并完成了拼接后,还对接边线两侧作进一步的局部平滑处理。

2.3、像元重采样

为了提高 SPOT5 影像的 GCP 定位精度以及影像的视觉效果,采用不同内插算法进行影像重采样,其效果是不一样的。经试验,将全色影像像元大小重采样成 2 米和 1 米;将多光谱影像像元大小重采样为 5 米和 2 米。内插算法包括最临近、双线性和立方卷积三种。经过视觉效果检验,双线性内插算法得到的像元大小为 1 米的全色影像与像元大小为 2 米的多光谱影像的视觉效果最好,道路、房屋等线性地物的边缘更加清晰,形状更加明显。有利于提高影像的解译程度。多光谱影像也有类似的情况。2 米影像的视觉效果最好,与 5 米和 10 米影像相比,各种地类的边缘更加清晰,形状更加清楚,并且在随后的融合过程中,2 米多光谱与 10 米多光谱影像相比,其融合效果也有一定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多光谱的混合像元引起的光谱扩散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压制,从而使影像的质量有所提高。内插算法中,最临近方法容易产生错位现象,因此并不适合采用。双线性和立方卷积影像在视觉上相差无几,为减少计算量,建议采用双线性算法进行内插。

2.4、影像的几何配准

为了得到既具有丰富光谱信息又具有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需要对 SPOT5 多光谱影像与全色波段影像进行影像融合,而影像融合的首要条件就是不同影像间精确的几何配准。在遥感影像处理系统( ERDAS 系统)中进行二者的高精度几何配准。GCP 的选择是几何培准的最重要问题,其选择依据是要均匀分布在整个校正区域、特征要固定而明显、数量要足够。GCP对于几何精校正精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GCP 的数量、分布和本省的定位精度。几何纠正数学模型的不同,影响也不同, 采用二阶二元多项式纠正模型, 适当增加 GCP 的数量可以提高几何培准精度。用双线性内插法对多光谱影像进行重采样,得到与全色影像高精度配准的多光谱影像。

3、DOM 制作中影像上薄云去除方法

国家西部 1∶50 000 无图区测图工程中,大部分区域 DOM 采用遥感卫星影像制作。如果原始影像上有薄云,地面纹理基本可以读出,这种情况通过增加地面纹理清晰度、去除影像上的白色羽化,可以达到清晰的影像信息。

而当影像之中有厚云阴影。这种影像阴影区色彩偏暗,但地面纹理可见。通过调整影像的明暗度和色彩,使云雾阴影部分恢复自然色彩。

4、DOM 制作中影像上厚云处理方法

西部测图工程中,有的区域被较厚云雾覆盖,无法提取地面纹理,制作 DOM 时一般采用已有相应影像替换。对云雾替换区域的影像我们采用以下方法:

4.1、用相邻同种分辨率 2.5 m HRG 数据源替换,因二者分辨率相同,只需在影像融合时做好周边透明处理。

4.2、用相应立体条带同轨直下视 5 m 分辨率 HRG数据源替换。用此三立体条带 HRG 5 m 分辨率影像与多光谱影像融合、分辨率转换、影像替换、影像纹理处理。

4.3、用 10 m×5 m 分辨率 HRS 立体条带数据源替换,要注意的是,用该数据源时要做影像纹理变换,具体做法是将 HRS 条带 10 m 分辨率方向进行隔行纹理增加,利用 DPGRID 将立体条带数据处理为 5 m×5 m 分辨率全色正射影像,再与多光谱影像融合、影像替换、影像色彩调整。

HRG 2.5 m 分辨率全色影像上有厚云,影像融合后做分辨率转换,进行影像替换。虽然替换的影像分辨率保持了一致,但实际上影像上的纹理差异较大,与周围影像很难融为一体,分辨率一致只保证了影像大小的一致,影像纹理还需在Photoshop 里做进一步处理。具体做法是将被替换影像中的白云部分选中做色彩亮度降低,将云雾阴影部分选中做色彩亮度增强,使得云雾部分的影像色调基本保持一致;其次,将替换的影像做不透明处理,百分比按照影像的具体情况确定,有时 50%的不透明度刚好,有时可能是 70%或 40%,不透明度的选择以能够盖住下层云雾为好;接下来将处理好的替换部分影像边沿做羽化切割,再进行色调调整,将其融入到被替换影像中。

5、结语

上述方法制作的 DOM 平面精度检测符合规范标准,为调绘及影像解译人员提供方便,提高内业地物采集速度、质量及该项工作效率,目前为本单位用 SPOT5 遥感影像制作 DOM 的主要方法,在生产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宋燕,闵晓凤,刘秀梅.利用SPOT5HRS条带影像制作DEM及等高线的技术方法[J].测绘技术装备,2008,01:43-45.

卫星影像范文5

1.图像融合的原理

图像融合是将低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图像与高空间分辨率的单波段图像采样,生成一副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图像的图像处理技术,使得处理后的图像既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又具有多光谱特征。

2.图像处理方法

2.1影像配准

由于卫星在扫描地面时,除星下点外都有一个倾斜角,而且由于地面的起伏、地球曲率、扫描误差等因素,卫星影像的原始数据都存在一定的几何变形,用这样的数据是不可靠的,因此必需对卫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几何校正能消除各种系统误差,生成平面无变形的正射影像才能用于生产中。几何校正一般是以1:5万地形图为基准,加数字高程模型进行。而1:5万地形图又是通过扫描仪输入计算机,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差,并且这种图是没有任何空间信息的,所以要先对其校正并叠加投影模型,消除其误差并使其具有空间坐标。

在校正后的地形图上寻找明显的同名地物点作为卫星影像配准的控制点,在调查中发现在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主要公路的交叉点、公路与河流的交叉点等类型的地物点比较好找。不同软件和不同的配准模型要求的控制点数是不一样的,通常一幅影像要10~30个控制点,要求均匀分布在影像内。在执行校正前要先计算模型参数,如果达不到精度要求,就要增加控制点,同时对一些计算误差较大的控制点分析是否找错了,如果是找错了就要删除后在重新找。

计算精度达到要求后就可以执行配准过程了,配准后的影像要与地形图进行叠加对照检查,看明显地物是否在两张图上重合,例如两条沟的交点、河流、公路等。如果局部不能很好地重合,需要分析这个地方的控制点是否正确,或是考虑在这个地方增加控制点。影像图校正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后期调查数据的精确度,因此必须仔细检查影像的每个地方。

2.2分辨率融合

虽然Spot5卫星的全色片精度可以达到2.5m,但全色片对地物的反映只是一个灰度值,而多光谱影像虽能反映地物的光谱信息,但分辨率又只有10m~30m,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运用分辨率融合技术,使得融合后的影像即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又有多光谱的特征。因此,融合模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影像融合后的效果,一个好的模型融和出来的影像应该既有全色片的纹理特征,又不损失多光谱信息,同时合成的假彩色又比较接近自然色。

高分辨率图像的一个特点就是全色波段分辨率较高,但只能以灰度成图,多光谱波段可以组合成色彩丰富的彩色图像,但分辨率较低。采用融合技术形成的图像可取两者之长,既拥有全色波段的高分辨率,又有丰富的色彩。用这种方法融合的影像在色彩上能正确地反映出地面上各主要地类及植被信息,在空间上也能分辨出各种地物,为外业调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图像融合时,Spot5的全色波段作为高空间分辨率数据,其空间分辨率为5米;多光谱数据作为低空间分辨率数据,其分辨率为10米。

2.3影像拼接

一个县需要几幅卫星影像才能完全覆盖,为了便于使用,通常要将几幅卫星影像拼成为一整幅。由于每幅卫星影像在县内的大小不同,为了减少数据处理量,在拼接前先对影像进行裁切,只保留需要部分,这样可以加快处理速度。为保证需要部分不被裁去,要准备县界的矢量数据,用来控制裁切的边界。每幅卫星影像的扫描的时间不同的,这就存在太阳高度角、大气辐射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各幅影像合成的假彩色的色彩差别很大。如果这样的影像用于外业调查,就需要分别对每幅影像进行判读建标,加大了外业工作量。因此需要对影像做直方图匹配,使一幅影像各个波段的直方图与另一幅影像的对应波段相似。经过直方图匹配后合成出来的假彩色也就比较相似了。

为了影像便于肉眼判读,需要对影像进行色彩增强处理。方法是调整亮度、对比度;改变光谱数据分级,使光谱数据显示主要部分,舍去次要部分。这种方法会丢失部分信息。处理好的卫星影像就可以输出使用了。但是用于资源二类调查的影像还需要增加一些信息,主要有工作区各种行政界限、权属界、林班网、林班号、小地名、大地坐标网及坐标值等。设定好比例尺后,按地形图标准分幅输出。

3.结论

Spot5影像在森林资源调查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比起传统调查方法,工作效率、区划精度等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受到地面天气及卫星运行周期影响,在短期内收集齐一个地区的卫星影像比较困难。所以部分森林资源调查中就使用了TM影像作为替代。影像配准是以地形图控制的,但地形图的成图时间比较早,许多地物已发生了变迁,增加了控制点的寻找难度。建议使用GPS到现地采集控制点,以保证控制点的精度。

卫星影像范文6

关键词:根雕;选材;相材;创意;作稿

根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创作中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借助于巧妙的构思,原本那些废弃、丑陋的树桩、枯根,在艺术家手里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构成了丰富多彩、婀娜多姿、令人浮想联翩的优美造型。根雕人物创作是根雕艺术中的一个门类分支,主要包括选材、构思、作稿、制作等几个程序,每个程序都有一定的要求与窍门。从事根雕人物创作,既要心灵手巧,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定力,还要能随时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作为一名根雕艺术创作者,本人师从闵国霖大师,醉心于根雕人物创作研究,积极传承根雕文化,追求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忘形取意、舍表求神的主旨意蕴,在近30年根雕创作历程中,在根雕人物艺术创作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现就选材、构思、刻划等几个方面,将本人从事于根雕人物艺术创作的相关经验与技巧整理成文,以求方家指正。

一、选材

选材,是一个考验眼力的程序,类似于伯乐相马的功夫。毕竟,形成根雕创作的材质源于大自然的赐物,在浩瀚的自然界中,虽根木万千,但无一类同。有的屈曲臃肿,有的槎杈四出,有的瘿瘤遍布……在选材时,要特别注重材料的外形、质量、纹理、瘤疤、烂迹,包石,木纤维的粗细、质地的坚硬、色泽的纯净度及秘裂状况。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纹理细腻、不易龟裂、不易朽蛀的树种,黄杨、檀木、榉木等都是上好材质品种。枯树死根,经久炭化的老沉根木,都是根艺的佳材。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好的选材是根雕创作成功的一半,它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根雕艺术是一种发现的艺术,发现树根与艺术创作之间种种可能性,当根的“内涵”与文化的“内涵”奇妙融合,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辉映,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二、构思

根雕构思是指根创作者在头脑中孕育根艺品过程中所进行的形象思维活动。从艺术本质上说来是遵循认识规律,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一种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1.相材:材料选定后要应物象形,从材料形态的整体着眼,远观近察,静心默想,通过心灵与物象的对话,交流、展开自由丰富的想象。在捕捉自然形象与心中经验图式的过程中,一但际遇、顿悟,独特的形象应运而生,这是灵感所获,也是作者直接与间接生活感受的反映,是作者情之所在和意在“笔”先。

2.创意:特定材料本身的形质、纹理、态势等特征引导着思路。如文人高士、神仙魔怪、宗教圣哲等不同的题材内容。同一个材料可以有两至三种的构思,因为不同的人去观摩材料就有不同的感念;就是同一个人去观察,不同的时段,也可能有不同的收获。如:材料的型体与纹理的奇趣是适合雕刻寿星,还是塑造老子更佳,甚至还有更多的形象联想。所以要斟酌,以筛选出最贴近表现材料自然美的人物来。当确定材料的雕刻题材后,须更深入揣摩材料细部的肌理、纹疤等特趣在题材中的妙用。将人物与动物、花卉、山体、岩洞等组合,互相衬托,组成一个完整的构图。对材料的取舍遵循以“去”为主,以“补”为辅的原则。“去”是当然,“补”是无奈。在构思中,因受根木特性的限制,也会出现非“补”不可的情况,那就要选择好“补”的材料,特别是所“补”的料在型体、色泽、纹理、特趣等要和原木特征相同,最好是在同一材料上寻找,在“补”时要注意“补”的技巧,尽量做到“天衣无缝”。

3.成形:在构思中作品整体与构图的效果也是重要的一环。根雕人物作品的形式美与其构图是密不可分的,根雕人物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圆雕、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有高浮雕、浮雕、薄意等形式。绘画、泥塑等作品的构图形式比较自由,而根雕人物作品的构图势必受材料的型体、轮廓、特趣等限制,所以思考根雕人物的构图时,必须因势利导,在相材时可将材料横着看、竖着瞧,也可斜着相。构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静可动。有闹中取静也可静中有动,有奇峭、有圆融。总之构图的形式与效果是为了加强、衬托所要体现的意图。思考某种构图形式时,往往会因原材料型体的限制而感到不能完整,可通过配置底座的形式来加强和弥补构图型体的不足,使作品的形式更臻完美,艺术效果更强烈。

4.作稿:题材构思较成熟后即可作稿。首先可付诸纸墨,也可用笔在根木上将构思好的人物及辅景直接勾勒出来,再退而观之,把握整体效果。必要时也可用泥塑稿拿捏动态,这对作品顺利制作很有好处。

三、制作

根雕人物作品要求意韵不俗、情怀高古。正如古诗受五言、七言、词等格律所限,它也极受材料型体、色泽、纹理限制。在此范围内需作者自由发挥、尽情表达,这就产生了根雕作品与诸雕不同的特点。人物主题的刻划从材料的型体、纹理、瘤疤等特趣入手,求其神、忘其形、顺其韵,随势夸张、减缩,但也要藏露兼顾、虚实得当。

1.人像处理

①形象刻划:人物形象的刻划要以传神达意为好,只求“意到”,不求“刀周”。或朦胧意念,或写实手法,或装饰效果,及至高度夸张的“漫雕”等,会于心则圆融无碍。根雕人物的头部有时会遇到象形五官的纹理或瘤疤,往往需神来之笔略加刻划。在脸部的刻划中眼神的传递、目光的蓄养尤为重要,刻划时要特别注重眼神“影”的效果。有需刻瞳孔的,也有压低眼球的,有眯眼的,也有睁目的,或转眼或静观等等,眼部的刻划最需用心体会。

②头部处理:在人物头部的处理中要注意头、颈、胸的联系与整体感,不要出现头部“孤立无援”的情况,在施工中应将人物的须髯、鬓发、巾帽等与颈、胸联系好。

③衣纹处理:根雕人物衣纹的处理既要顺从人物的运动规律,但也不要太拘谨。在遵循人体结构的前提下可顺着纹理形态的趋势进行适度的加工,通过疏密、起伏、粗细、虚实等衣纹变化,以使人物气韵生动,意味浓厚。表现手法可结合人物性情,是刚是柔,还是刚柔结合尽可随心随意。

2.材质使用

①材料色彩:材料的色泽、外皮、包石等的巧用,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趣,如印尼东加檀香木、红桧木、非洲乌木、紫檀榴头等,木材的颜色与木心的颜色不同,其材料是白色的或淡黄色;木心是红色或棕色、黑色。可将木心的颜色处理为人物的头、胸、臂、腿、手、脚或皮肤等的效果,将的颜色处理为眉毛、胡须或外衣。配景时,制作云彩、山石、小树、动物虫草等都可以利用材料的巧色,突出人物形象,使整体色彩更丰富。

②木材表皮:应选用不易脱皮的材料,表皮的色彩、质感效果可为特定的作品所用。如黄杨木的表皮,一是不易剥取,二是质感粗砾,可与细密的木材质感成鲜明对比。还有茶枝榴头的外皮呈棕黑色,也是不易脱皮的材料,在人物处理中可作衣袍效果等。树头包石的材料,可将它处理为假山、寿石、道具等,把包石与木雕人物有机地结合,使情景表达更具风味。

3.器材器具

俗语说“手巧要靠家什妙”。在人物根雕艺术创作中,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制作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制作工具,对于创作表现来说,容易得心应手。用于人物根雕创作的工具有十几种,主要包括雕琢刀具、整形刀具、锯、锉、打磨机、砂纸、钻、锤及胶类辅助用品。对于工具的使用要大胆创新,谓之有法而无法。现代电工机械的运用所产生的表面效果与传统刀路的表现手法都各有长处,为了丰富雕刻的艺术语言,尽可有机结合。还有磨光,要以作品的效果要求而定,有需精磨的,有需局部打磨的(亮点高光部),有的作品就无需磨光、上色、打腊等表面效果,所以各道制作工序都要把握适度。

四、完成

根雕人物作品的形式美有它的特性,但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也有它们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遵循自然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如艺术造型中的阴与阳、象与意、气与韵、心源与造化等的辩证法,不管你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因为离开自然的“对立统一”的法则,就无法统谐变化之机,美也就不存在了。同时,根雕人物作品既要有对比的联想,又要有统一的效果,在作品刻划中形象的主次、凹凸、大小、起伏、长短、虚实、疏密、刚柔、动静、远近等的对立是必要的,但光有对立没有统一就会出现支离破碎,失去平衡,不是一件气度完整的作品。要保持统一的度,失去了就会出现不协调与看不顺的视觉,也就失去自然和美的效果。统一的效果是作品的气势、韵律,表现手法、型体的布置与呼应等要和谐统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始终贯穿于作品表现的全过程。统一的效果也是作品最佳的效果,须认真处之。

五、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