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运动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运动的意义

体育运动的意义范文1

>> 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推进策略 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的中小学体育改革 对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几点思考 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推进策略研究 广西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模式研究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分析 南宁市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研究 影响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探讨 制约西部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分析 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对策 阻碍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原因以及对策分析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 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对深入开展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议 关于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性开展的研究 北京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组织与管理的研究 浅析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效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体育运动的意义范文2

(宿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随着体育运动不断的受到重视,体育教学也愈发的多样化.其中,运动的技能迁移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愈发得到关注.由于学校对体育的教育能力要求逐渐增大,运动技能迁移的特点以及其持续的持久度大范围地被众多高校所关注,并且体育舞蹈广泛受到学生以及教师的喜爱时,学校将体育舞蹈与运动技能迁移相结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迁移的规律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本文主要介绍运动技能迁移的含义以及规律,进而提出运动技能的迁移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升体育舞蹈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运动技能;迁移;体育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G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80-03

体育舞蹈作为目前学校学生以及教师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同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舞蹈基础以及舞蹈运动能力的一个最为主要的方法.通常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为技巧掌握程度不够而导致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消极的反应,但如若能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巧,则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积极反应.所以,在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地了解运动技巧迁移的特点.同时能够引导学生依据技巧迁移的方法掌握体育舞蹈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技巧,因而加强学生对体育舞蹈的热爱,从整体上提升学习的效率.

1 运动技能迁移的含义

所谓运动技能即是人们在运动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体育知识或者技巧,并且通过不断地联系以得到做成一个动作需要的方法.迁移最为原始的意思是指地点之间的转换,即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运动技能迁移就是指人们行动之后产生的动作而后会在神经中形成有动作带动的信号,继而形成一组顺利的动作.该形成的原理主要是因为一开始的动作促进了对以后动作的神经刺激,继而使得之前的动作成为了之后动作的初始信号,同时帮助动作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动作模式.因此,动作技能的迁移即是将已知的动作技能运用到新的技能中去,从而能够对新技能产生兴趣.而运动技能的迁移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能力上面的转换,例如将一种运动技能转换为新的技巧的方法,亦或者是将两种技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2 运动技能迁移的规律

在学习体育的动作技巧之时,常常会用到已有的知识以及身体的机能,也就是说,在学习新的动作技巧时,学生就会分析原先以后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然后选择性的学习是否需要掌握新技巧.因此,学生在挑选学习技巧的时候,其脑部就会将原先已学的运动技巧和目前要学的运动技巧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如若分析得到新技巧和以往学过的技巧其动作模式几乎相同,那么大脑就会自动提取学过的动作技巧提取出来,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技巧的学习方法.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这种形式的存在能够帮助学生和老师加快教学的进度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运动技能的种类多样化,但就迁移方式而进行分类的话,主要有正迁移与负迁移这两种.正迁移主要是能够通过提取已知的运动技巧,帮助加快掌握新运动技巧.这种方法通常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多种运动技巧之间的相互掌握,同时加快了新运动技巧的学习,也帮助学生在牢记已知运动技巧的同时增添多种技巧的掌握.因此,已知运动技巧和新运动技巧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运动技能之间的迁移十分普遍,因为,在运动过程中,一个技巧的形成对于新技巧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帮助,主要是依据项群训练的原理而得出的结论.然而,负迁移则是另一种情况.负迁移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已知的运动技巧妨碍了新技巧的学习.该状况是因为大脑认为新技巧的形成会妨碍到已知运动技巧的巩固.它们在同时了解的过程中,会形成相互的干扰.原有运动技巧会对新技巧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阻碍,因而学生较难理解新运动技巧的形成.

3 运动迁移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为了将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更专业化,尽可能的减少或防止负迁移的消极影响,导师应在学习指导过程中运用一些新型教学方法,主要需做好以下几点.

3.1 提高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为技能迁移做好基础

首先应将教学重点放于基础知识中,良好的技能知识掌握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而后阶段性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良好的体质素质能增加动作美感.相反而言,身体素质低下不但影响动作美感,还会造成身体平衡性不够,影响动作质量,无法顺利完成特定动作.肌肉是基础练习内容,肌肉力量是重要的条件之一,肌肉力量不够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体力不够,无法完成特定动作.柔韧性也同样重要,身形舒展对防止练习过程中的意外发生有很大帮助.最后就是体力,体育舞蹈自身就是一项非常消耗体力的运动,体力不支而造成舞蹈失败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需从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着手,充分发挥身体各机能的最大极限,特别在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基础塑形的练习.

3.2 开展同类教材的归类教学,促进前后技能的迁移

体育舞蹈教学会由于同类教材内容中的特定动作技能导致动作迁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事先认真备课,充分理解教材的中心思想,再与可能迁移教材相结合,将两者差距或关联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可能的为学生前后动作的衔接和迁移制造条件.比如在拉丁舞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恰恰手势与伦巴手势结合在一起.在学习的初期,应把伦巴手势置于教学前者,而将恰恰手势置于后者,原因是恰恰手势要求更高,其音乐速度快,神经兴奋度要求高.对于相互关联小,难以迁移的内容可以穿插自身理解,将两者顺利关联,从而获得其学习意义.

3.3 运用归类对比的分析方法,分清技能的正负迁移

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先对动作技术掌握开始要求学生.优先了解技术动作基本要领,理解着力点加以练习,其次是要求学生充分了解特定动作前后结构关联特点和本质,让学生不仅从基础动作上了解该动作,更要了解该动作背后的本质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一味急功近利,要求学生掌握更多动作,应将同类型动作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同点,促进动作的迁移的正常导向,以免发生负迁移.新旧动作之间的迁移往往存在三方面的影响情况:(1)正迁移影响.(2)负迁移影响.(3)正负迁移并存.

正负迁移并存为特殊情况,所以本文特别说明.例如,在伦巴和恰恰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经常分析两个舞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这两者本身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伦巴舞需要在胯的转动过程中腿一定要先踩直后才可弯曲膝盖,所以需将伦巴的律动教学放在恰恰教学过程之前,防止学生在经过恰恰律动学习后学习伦巴律动发生负迁移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经常性比较两者差异,让学生清楚的明白动作技能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在充分了解两者后,加快学生动作向正迁移发育,避免负迁移发生.

3.4 把握舞蹈表演节奏,将学生个人情感和舞蹈融为一体

对于同一曲舞蹈而言,舞蹈演绎者不同,演绎出来的舞蹈表演就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这和舞蹈演绎者的专业素养、文化修养、审美观点等方面密切相关.“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算是同一位舞蹈演绎者在不同时期舞蹈演绎的同一部作品也会由于个人的情绪、外界环境、阅历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舞蹈演绎者都希望能够将其情感融入其中,一旦把握不到位反而会影响舞蹈演绎的效果.但是在舞蹈演绎过程中将自己的个性、情感融入其中,依旧能够感动观众,让广大观众朋友们喜爱.因此,将舞蹈演绎者有个性的舞蹈演绎融入到舞蹈演绎的过程中是舞蹈演绎中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演绎表演的过程中,舞蹈演绎者需要把握作品的舞姿变化,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情感表达方式将其表演出来.因此,舞蹈演绎是要求能够表达一定的情感和内容的,要想打动观众,首先要看一下是否能够将自己打动,如果自己舞蹈演绎的舞蹈表演不能将自己感动,又怎会打动观众呢?舞蹈演绎不能只依靠娴熟技巧和高亢声音,高亢但是没有情感的声音就不能打动观众;技巧完美,但是没有情感帮助也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要想打动观众,必须将情感充分的融入作品中.相反,将情感过分的夸张表达作品,其结果同样事与愿违,依旧打动不了观众.因此,舞蹈演绎者需要把握情感表达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进而实现将情感完美地表述出来.舞蹈演绎作为一种艺术,在舞蹈演绎表演的过程中还需要舞蹈演绎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舞蹈演绎的过程中只有运用好想象才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3.5 提高巩固学生的动作技术,形成技能的自动迁移

对于体育舞蹈教学,动作技术结构差异小的动作会在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形象性产生,因为其动力定型过程基本相同.如果学生将原有动作练习娴熟,可到达无反应自动化的程度,那么从此基础出发,学习与原有动作相接近,但难度较高的舞蹈时,就可以不受自身意识控制自动快速掌握.比如,在教学过程初期,教师教给学生一套铜版级别舞蹈技术套路组合,要求学生高标准完成,了解动作结构技术,练习娴熟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为更高难度技术结构的迁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使今后的学习更加轻松快速.

3.6 控制舞蹈教学真实性,形成创造性舞蹈动作

舞蹈演绎者在表演的过程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舞姿来完成的.但是,舞蹈演绎中的素材应该来源于舞蹈演绎者的生活,进而才能在舞蹈演绎的过程中融入其真实的情感.同时,经过舞蹈演绎者的再创造后,才能进一步体现舞蹈演绎过程的真实性.具体来说,在进行舞蹈演绎的过程之中,只有不断的寻找在演绎之中的切入点,才能够提升舞蹈对人们的感情度.不同的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也不一样,因此,舞蹈演绎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演绎的方式也不同.同时,重视舞蹈演绎过程中情感表达的特殊性显得非常重要.在舞蹈演绎的过程中,技巧的表达是多样性的,并且表达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舞蹈演绎者选曲上.由于舞蹈演绎作为一种艺术的表达主要源自于生活,并且舞蹈演绎的过程主要是舞蹈演绎者将其生活中的情感表述的过程.但是,丰富多彩的曲库为舞蹈演绎者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同时,舞蹈演绎者还需要关注其生活中的情感元素,并且使生活中的情感元素更加多样化,从生活中引进的情感才能够更好地打动观众.

3.7 加强知识技能的分析概括,发展学生的智能水平

体育舞蹈教学在教师给学生讲解动作技术的过程中,可适当要求学生自主对所教动作分析,了解动作技术特点和差异,逐步理解体育舞蹈教育的思路和规律.例如,在对伦巴、恰恰和桑巴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技术中心思想进行分析,推导出“这些教学内容的重点都是腰部跨步的转动技术”的中心规律,使学生理解到,只要良好的掌握了胯的转动技术,就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舞蹈,甚至是其他更多的舞蹈技术.经常性的对技能特性进行分析,加强学生自主理解能力,提高学习综合素质,加快其他类技术动作学习和迁移.

4 总结

不管是在体育舞蹈运动知识还是在体育舞蹈技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动作的领悟程度都受到运动技能迁移的影响.因此,有效地遵循运动技能迁移的规律,合理地利用运动技巧之间的关联,科学地制定教学方法等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掌握程度.同时对于加强学校的体育教育水平以及促进教学的质量、效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切实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使用运动技能迁移规律,以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南亚琴,张杨.运动机能的迁移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搏击(体育论坛),2013(08).

(2)陈亮.运功技能的迁移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S1).

(3)代坤,丁红娜.运动技能的迁移在体操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9).

(4)郑威.运动技能的迁移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02).

体育运动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网球运动;高校体育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一、网球运动的发展背景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作为西方代表性体育运动的网球运动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特别是自2011年中国网球运动员李娜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以来,我国网球运动在高校有了一个较为蓬勃的发展热潮,各高校纷纷出现了网球热的现象,并且还有部分高校将网球制定为体育课的必修课程。

网球是西方代表性体育运动,与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并成为世界四大绅士运动,起源于中世纪法国传教士中流行的游戏,并逐渐在整个欧洲大陆上流行。网球运动的诞生环境的独特性,导致网球运动有着制度规则完善,竞争性、公平性与平等性等共存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社会,“文化全球化”的概念也在世界上越来越普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推动体育文化全球化的一个有力因素。而网球运动也在我国逐渐普及,网球文化在我国高校也逐渐发展完善。

二、网球运动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意义

(一)网球运动能够促进高校不断完善人文主义教育

网球运动是网球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网球运动在高校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网球文化的扩散传播与高校体育文化的不断完善提高。网球运动在高校中与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高校的学生们是网球运动的主要实践者与发展者,而校园文化与人文主义精神始则终贯穿整个网球运动之中。

在这样的前提下,网球运动能够很好的将自己的独特文化与校园的人文主义教育精神相融合,并促进校园人文主义教育的进行。学生们在网球运动的竞技中,能不断提升自我,提高自信心、增强荣誉感。

(二)网球运动能够促进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观

正确的体育文化素养有助于推动学生树立积极进取、乐观文明的竞技体育观。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在客观上推动了学生的体育锻炼、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网球运动在当代社会已充分得到高校大学生的喜爱与认可。他们在进行网球运动的时候,不仅能够得到身体上的锻炼获得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能够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缓解孤独感、自卑感等不良心理障碍,养成积极拼搏、努力进取和乐观向上的意志品|。

网球运动有助于高校学生积极发扬体育精神。由于网球运动是竞技体育运动,所以高校学生既可以在竞技体育中体验到成功,也必须在其中面对失败。网球运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在遵守竞技规则的前提下,学生们可以尽情拼搏。在这样的运动形式中,网球运动自然的能使学生们形成不断奋进、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和遵守规则、公平公正的竞技意识。

(三)网球运动能够在发展体育教学制度上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

网球运动在高校的成功发展,离不开高校体育制度的适应性变革的推动。高校的体育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发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网球基础设施在高校的建立是促进网球运动在高校发展的重要原因。网球运动需要较为专业的场地设施与器材,因此,网球运动发展也需要高校加大对体育上的资金支持。同时,为了满足学生们对网球运动的需要,我国很多高校建立了网球俱乐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在课余生活参与到网球运动中的平台,更在客观上推动了其他运动项目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关于高校网球运动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议

发展网球运动,需要高校在各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网球运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的场地,需要高校不断完善网球场地建设,为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同时,鼓励网球俱乐部等课余活动组织的建立,使学生在课余也有机会进行网球运动的练习。其次,网球运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的指导教师,加强专业网球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网球运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高校应严格把关网球教师的选拔,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责任心强且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教师队伍。最后,建立完善的网球体育课程体系,不断加强网球的体育课程改革,充分发挥网球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培养具有积极拼搏、坚强上进、乐观友善等意志品质的当代大学生。

四、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作,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与网球文化在高校的浸透都是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形成完整体系并不断完善的一个方面。通过对网球运动在高校的积极开展,促进高校各种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有条件真正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从而不断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真正感染到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生活。网球运动的发展能够带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完善,而高校体育文化的完善也同样推动着网球运动的发展。网球运动与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二者互相融合、共同进步,在客观上能够带动整个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石昊天,武莹.网球文化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1):66-68.

体育运动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高校体育 武术散打 问题

散打已经发展成为区别于拳击、泰拳、跆拳道等国外对抗运动的中国特色的竞技对抗体育运动,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中开设散打内容,是散打运动发展的必然,也是基层散打教师的期盼,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练习散打可以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学习散打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文化素养。但对普通大学生的散打教学应区别于专业训练,在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高校体育开展散打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竞技散打与普通散打之间的差异。(以下暂把普通大学生使用的散打书定名健康散打)举国体制下,散打运动更多以竞技散打形式表现出来。注重的是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性);而针对普通人群的健康散打,突出的应该是散打运动的一般本质(健身与文化性)。竞技散打和健康散打(或大众散打)两者有着共同和不同之处。两种意义上的散打都是以传统武术为母体。虽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产物,但都能突出地反映浓烈的东方民族传统色彩。包含了中国哲学、民俗学、兵学、美学、养生学和中医学,都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观赏和娱乐、增进交往等功能。

两者又表现出不同之处。第一,对象不同。竞技散打拥有稳定的训练群体,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竞技散打形成了从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运动技术学校到散打优秀运动队的三级人才培养网络。健康散打的对象是学生和一些散打爱好者。第二,竞赛规则不同。竞技散打具有严格的竞赛规则,倡导“费厄泼赖”精神,它不承认除体力、智力之外的任何不平等,昭示了拼搏奋斗的价值。健康散打注重的是健身与娱乐,在安全的条件下,对散打规则的使用某些方面并不做严格要求,如不同级别间的对抗,不同性别问的对抗等。第三,竞争对抗程度不同。竞技散打表现激烈的竞争对抗,竞争是体育活动的固有属性,更是竞技运动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最高的竞技法则。竞争性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焦点,竞技散打也是传统武术在吸取西方体育竞技思想的产物,竞争对抗是竞技散打区别于其他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竞技散打与健康散打在竞争对抗上表现程度不同。第四,动机不同。竞技散打追求强烈的功利目的,一切竞技散打比赛,争分夺牌都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健康散打注重的是自身的发展,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的健身方式,旨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2、健康散打在内容设置和规则上应区别于竞技散打。健康散打应该结合学生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结合散打一般本质―― 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以散打健身功能为主线重新整合,推出散打相应的“套路”,突出武德教育,强化礼仪规范。针对没有武术基础、没有经过系统身体运动训练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以基本技术练习为主,更多以手脚技术为主,结合简单组合动作,限制摔法。实战方面,禁打部位除外,还应主张打击时力量化整为零的练习方法,即拳脚接触到对方身体一刹那,力量收回,或点击到对方身体某个部位,裁判员立即叫停,计算得分。打击只能点击而不能连击,或者连击而不能重击,腿不能击打头部;针对学生的耐力差原因,一局胜利制,比赛时间以1分30秒为一局,以点击数量多的为胜。展现出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本质即可。

3、散打课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竞赛激励机制。(1)高校体育散打教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对老师、学生都会有消极作用,不利于调动老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次考试上,或者仅仅看几个单个基本技术。应该对学生的散打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给学生留有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2)建立大学生散打竞赛激励机制。竞争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体育就是通过刻苦努力来陶冶情操,没有竞争就不是体育,体育失去竞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力。散打运动的基本特征就是格斗对抗,就是竞争,这种竞争通过竞赛来体现。所以,建立完善的竞赛制度,可以有助于散打运动的发展生刻苦训练的成绩要通过比赛表现出来,个人价值、个人魅力也同时通过竞赛体现出来。有了比赛,也就有了训练的目标,有了练习的动力。在大学生中开展散打竞赛,学校可以建立“新规则”下的校级散打竞赛制度,通过学校的散打比赛,选拔出优秀散打队员参加省级间大学生的散打比赛。通过学校的散打赛事,对散打造成影响,有利于散打运动的传播,通过省级以上的比赛,树立学校的影响,从而加强领导对散打运动的认识。同时通过散打比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提高技术水平。

4、散打教材与教学方法。市场上散打书籍都是竞技散打用书,它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都总结于竞技训练中,不适应普通大学生使用,对不同兴趣、不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进行散打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材内容趋于过时老化;内容的设置不利于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也跟不上散打运动的发展,尤其是散打规则的变化,近年来,散打运动在党和政府、广大武术散打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努力下,散打运动发展迅速,散打规则的变化也是与时俱进,教材的使用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掌握。不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应以健康与娱乐为主线创编一本“健康散打”教材。

二、结束语

正如刘三元先生所云:“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根据散打运动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抗性、观赏性,它是一项年青人喜爱的运动。大学是传播武术散打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也是年青人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所以作为文化传播中心的大学进行散打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现在的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的东西太少了,缺的就是这方面的教育。

武术散打的传播与发展问题,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能通过武术散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跳绳运动;可行性;体育课

跳绳运动的健身效果非常全面,长期从事跳绳运动,能有效提高个人的反应速度素质、动作速度素质和有氧耐力素质,并且能塑造匀称健美的体态,促进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赣南医学院的康复学院有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和运动人体科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江西省特色专业,其师资雄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88%,因而可以说,在体育运动教学方面建立了一支能满足专业需要的教师队伍。与此同时,康复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不断提升。

一、学校开设跳绳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设跳绳运动的条件

一是校园环境、文化氛围。赣南医学院坐落在江西南部、京九铁路线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内,占地总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84.5万册、电子藏书230万册;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特色专业4个,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项,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精品课程15门,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等110项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有康复运动中心,校园体育器材、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为学生从事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跳绳对场地、器材要求相对不高,容易组织开展。开展跳绳运动,既满足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符合学校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需要。

二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业余时间被网络、电子产品占据,尤其是在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学习任务很重,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让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呼声日益高涨,大学生体质一年年下降,不是说大学生的体质天生就差,而是缺乏科学、有效、持续的锻炼,跳绳从简单到难,从单调到多样的花式,从个人到集体,它既能够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全大学生人格,又能培养学生们终身体育的技能和意识,还可以弘扬大学精神。

(二)开设跳绳的技术分析

一是成熟的技术。赣南是客家人的摇篮和发源地,也是跳绳的故乡,多次掀起跳绳热。成熟的跳绳技术和氛围给开设跳绳提供有益的借鉴。跳绳花样繁多,可简可繁,跳绳技术发展成熟完善,共有十二大类、六十多套绳路、三百多种跳法。十二大类为:绳操、绳舞、绳拳、绳技、绳阵、趣味跳绳、跳长绳、跳双绳、多绳交叉跳、跳绳的行进动作、跳绳接力赛、和跳绳拉力赛等。各类跳绳又分为各种绳路,如绳操有“跳绳八节操”、“中老年人绳舞操”等。各种绳操又有不同的跳法,变幻莫测、无穷尽也。成熟的技术为课堂中跳绳的内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获取跳绳技术的途径广泛,通过图书、电视、网络、协会等方式都能获得跳绳的技术支持。

二是师资条件。在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的全力推动下,通过全国跳绳比赛,阳光体育活动,跳绳等级动作,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等形式向全国推广。目前举办了五届全国跳绳公开赛.在16个省市开展了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同时与教育部积极合作,争取把跳绳运动作为在校学生贯穿于全学年的体育教学项目。跳绳师资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广大体育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通过培训和学习,完全有能力胜任跳绳的教学任务。

二、建议与对策

一是重视组织宣传与普及。跳绳是一项有着丰富文化价值和健身教育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各高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跳绳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为组织开展跳绳运动积极创造条件;如利用学校社团组织、校同网络对跳绳的文化和精神进行宣传,或定期在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跳绳比赛,通过比赛检查跳绳水平,同时加强对跳绳的宣传力度,促使跳绳在校园的蓬勃开展。

体育运动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负荷;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47-01

当前,在学校中学生体质的下降与运动不足有关,运动不足与运动负荷不足又直接相关。从形式上看,学校体育有关的活动包括体育课、早操、大课间、班级体育锻炼、运动竞赛等,而体育课又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体育锻炼时间。在体育课上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1、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

3、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在相同的上课时间内,各次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越短,重复练习的次数越多,运动密度越大。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

4、运动心率

当前,在了解和评价一堂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时,常用心率作为指标,心率的快慢反应体内耗氧水平,可间接反映运动练习对机体的生理负荷。我国一些地区和学校建议将体育课适宜生理负荷的平均心率标准定为120―140次/分。因此,体育课中也应有,有心率出现高峰达最佳心率范围高限的时间,以使通过体育课让青少年心泵血功能获得更好的锻炼。

5、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如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如练习的间歇时间大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

6、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

二、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1、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教师在体育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密度的教材。因为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

运动生理负荷决定运动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量”是指完成动作的次数、组数、时间、距离等;“强度”是指完成练习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包括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练习间歇时间的长短、负重的大小、投掷的距离、跳跃的高度和长度等。量和强度要处理适当。强度越大,则量就要相应减少,强度适中,则量可以相应加大,要做到适量,以练习者承受得了并有一定的疲劳为度。

2、大班额小场地体育教学的合理规划

体育学科的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组织难度无论班额大小都比其他学科相对较难,因为几乎所有的课堂学习都在活动中进行,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只要是室外课教学,体育场地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小场地学校而言,大小班额都会受到教学场地条件不足的影响,具体体现在难以落实课堂上的诸多练习活动,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如何科学的使用场地器材,发挥它最大的功效,需要教师根据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习组织形式的不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周密的设计。是否合理的布局使用场地器材,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点顺利开展和课堂的时效性,所以体育教师在课前对场地器材的布局使用上要下足功夫,精心准备的场地器材一定能为体育课堂增色,为高效课堂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立.运动负荷都丢哪儿了[J].中国学校体育.2015(10)

上一篇客服外包合同

下一篇用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