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庆节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庆节古诗范文1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人格的道德价值、崇尚节操的民族,这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灵的深处,并且表现在审美意识之中。而松柏在我国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松柏意象”里,世人不仅可以感受到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魂,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远并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的审美佳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精神的积淀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和民族团结的基础。在世界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载,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而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精神如果从自然界中找一种对应物的话,松柏自然是首选。古人对松柏习惯于并称,“有松哪可独无柏,恰似夷齐弟与兄。”松柏在我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世人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的悠久渊源和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
一、高洁人格品性的象征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柏独特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内涵,从而成为高洁品性和高尚人格的代表。“松柏”四季常青,既顺四时而郁郁葱葱,又挺立于四时之外。人们在与松柏的实际接触中,从松柏之美发现了人性的理想品格,将松柏看作理想的人格形象寄托,于是在言谈中常常用“松柏”来状述人物的品格个性之美,并以此来捕捉人的神韵。
最早以松柏形容人的文章出现于《礼记》中:“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其后,孑L子也以自然界的松柏为师,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苟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通过对松柏的礼赞,在松柏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松柏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以松柏来品评人物的记载。魏晋士大夫崇尚清谈,讲究言谈容止,品评标榜,如李元礼是东汉名士,天下楷模,世人称其“谡谡如劲松下风”。和峤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土,有人品评:“森森如千丈松,虽磊柯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嵇康,字叔夜,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崖崖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这都是拿松来比喻不群的杰出人物。
在古诗中“以松喻人”的就更多了,最早的当数《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诗中以山上生长的挺拔的青松来比喻、烘托人世间的好男儿。人们以松象征高洁的人格,不屈的精神,历代均有这种写法。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赠从弟》,以不畏风霜的松树为喻,勉励他的从弟要有独立的人格和坚贞不屈的操守:“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亦是借松表达人的不同流俗和高风峻节:“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心不改,然后知君子。”这对别人是鼓励、鞭策,于诗人自己,则是明志、抒怀。这位被称为“谪仙人”的诗者,在人生理想始终不能实现的黑暗现实下,将松柏这种人格特征张扬到了极点:“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孔子《论语·子罕》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对松柏的赞美和歌颂,正是中华民族刚正不阿,面对任何权势和压迫决不低头的伦理传统和高尚品德的具体体现。
二、强烈忧患意识的代言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华夏民族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几千年长期延续而未曾中断的民族文化之中。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诗人正是以松柏形象、松柏精神来象征和暗示民族精神,让这顽强的生命形象来感动读者,并以这种生命所显示出来的理性力量来震撼世人。
松柏的木材纹理直,结构细,有香气,耐腐性强,自古以来多被用作建筑宫殿的良材,称之为“大厦之宏材”“广厦材”“栋梁材”“梁栋材”等。这一用途正切合人们想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追求。但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才可能有实现抱负的机会。李峤《松》:“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孟郊《衰松》:“终是君子材,还思君子识”,这是有着“济世”之志者对统治者的希冀。皮日休《小松》:“一日造明堂,为君当毕命”;张说《遥同蔡起居偃松篇》:“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贞干捧名君。”j这又是怎样的一份殷殷报国之情!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眼见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处于困境,危机重重,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感的诗人产生了种种忧虑。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滋润着华夏文化的绵延发展,并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一首作于元和四年(809)的《涧底松》,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现状深深的忧患意识。《涧底松》一诗的命名及寓意,显然据西晋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而来。他对左思此诗感触颇深,多次为?涧底松”鸣不平。先作《续古诗十首》(其四)铺陈诗意云:“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风雪折劲木,涧松摧为薪。风摧此何意,雨长彼何因。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可怜苦节士,感此涕盈巾。”何等沉痛!然而白居易还觉不够尽意,又直用《涧底松》为题,写了这首政治讽刺诗:“有松百尺十大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沈沈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这首《涧底松》意蕴丰富,诗人抓住了涧底松既寒且卑和“老死不逢工度之”的特点,来讽喻和针砭这种不平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现实审美意义。而以意象的形式出现于诗文中的例子更举不胜举。“涧底松”已经超脱了文学意象的层面,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意义,成为众多文人表达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代言者。
中国古典诗文中结合松柏的实际用途喻之为“栋梁材”的审美意象。古人也有所谓“不爱松色奇,只听松声好”的美誉。世人皆称赞松声为天籁美,松风这一意象也为历代文人所吟咏。此外,松还常和其他事物一同构成极其孤绝优美的意象。比如“松、竹、梅”为传统所谓之“岁寒三友”。因为诗人认为这三种植物具有共同的品格,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的喜爱之处。松菊也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陶渊明《和郭主簿》诗云:“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霜威下盛开的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松菊”的意象代表了陶渊明的人品与性格,同时也成为后代作家笔下的又一重要意象。此外,还有“松泉”“松云”“松月”“松鹤”等。这些审美意象不仅人诗,而且也入画。而本是自然界的松柏,文学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佳吟。文学作品中的“松柏情节”可以在无数艺术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的审美生命力。
三、守志不阿节操的寄托者
中国松柏文化发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松柏就是这样的树种!诗人对松柏的欣赏也许是最显著、最有诗意。国人对松柏有着传统的情意,歌以赞之、诗以咏之、文以记之、画以绘之。古往今来,实不知有多少以之命名、以之为题的宏篇妙文和丹青杰作。松柏为文学家的情感和观念所浸润,咏松、赋松已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为自然之物的松柏,在历代文人的主观感情世界里被赋予了多重的象征意义,他们运用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使得文学作品中的松柏具有多重的审美意象。古典诗文中的松柏已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松柏,而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内容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松柏”经冬不凋,临风不倒,雪不能毁其志,寒不致改其性,依旧保持着自己坚贞的品格,具有守志不阿的节操。赞颂松柏之品性和节操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范云《咏寒松诗》:“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宋之问《题张老松树》:“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张说《代书寄薛四》:“岁寒众木改,松柏心常在”等。松柏有着坚贞的品格,贞守着自己的节操。所有爱松柏、咏松柏者,都是从松柏身上吸取道德精神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
诗人生命是有限、短暂的,而自然对树木的生命却格外宽容。它们栉风沐雨,阅尽人间风云变化,傲视人间。松柏便是这样的长寿树种,古人称松为“苍颜叟”。面对松柏,人们越发感到生命的短暂。傅玄《诗》云:“世有千年松,人生讵能百”;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云:“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可见,诗人皆仰慕松柏之淡泊、清高和常青。中国文人自古就相信茯苓是一种有长生功效的食品,因为茯苓生于四季长青的松树下,松树油脂据说精炼后服食可“寿考无穷”。松叶按一种摄生术服食,也可以无寒暑饥渴,松脂、柏叶服食具有辟谷延龄的作用,更为道家所推崇,谓之为“上品仙药”,食之长生不老的记载也屡屡可见。松柏除了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外,还给人们以淡泊清高颇有隐逸的感觉。松柏仿佛就该是在没有人烟的深山之中,任明月相照,随山风吟和。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而深谷、长松、隐者也经常是历代画家笔下的素材。另外,古代的隐士还芟松枝为笔管,认为“幽人笔正当如是”,还用松树作琴,名日松雪,妙过于桐。这其实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国庆节古诗范文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英译诗:
For ten years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are both ignorant of each other.
Even though I refrain from thinking of you,
However I cannot forget you.
Your lonely tomb lies a thousand miles away,
Where can I pour my sorrows anyway?
Even if we meet again, you can hardly recognize me by the way,
For my face is fully covered with dust,
And my temples have as frost turned grey.
Last night I suddenly dreamed of returning to my native land.
I saw you sitting by the tiny window,
Dressing and making up with your white hand.
We looked at each other, unable to speak a word,
Only a thousand lines of tears rolled down our faces.
I presume you will lie in that heartbreaking place year after year,
In that small round covered with pines mere,
Under the moon bright and clear.
(引自“搜狐英语学习论坛”莫倾城的网帖)
学生通过合作将英译诗又汉译:
十年以来,活着的人和死着的都相互不知道。
尽管我克制着不想你,
然而我却不能忘记你。
你的孤零零的坟墓位于千里之外,
总之我能到哪里倾诉我的悲伤呢?
即使我们再次相见,你可能都认不出我来。
因为我的脸上已被灰尘所盖满。
我的面庞已经变成灰色的冰霜。
昨夜,我突然梦见回到了我的故乡,
看见你坐在小窗旁,
用你雪白的手在梳妆打扮。
我们互相对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只有千行的眼泪从我们的脸上滚落下来。
我推测你将年复一年地躺在那个悲伤的地方,
在那个小的覆盖着松树的圆形的水塘边,
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
语文课让学生汉译英译诗,学生兴趣倍增,一个个发言踊跃,有着极强的表现欲,通过合作,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学生汉译大功告成,表现得非常有成就感。此时呈现苏轼的原作,学生认真一读,反映强烈。
一惊叹于苏词原作的凝练,学生自己的翻译两百多字,苏词仅七十字,苏词不仅言简意赅,而且押韵合拍,琅琅上口,使学生情不自禁进入朗读,不时有人拍案叫绝。有学生说将苏词原作和自己的译作一比较,才知道苏词用字的简洁,含义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用字的简约,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绝无半点多余,从心底里佩服苏轼对以“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为特征的有着严格格律体系的词这种文学体裁的游刃有余的运用。有学生说“尘满面,鬓如霜”“小轩窗,正梳妆”词句虽简,但画面感更强。还有学生说,词这种长短句的错落,使词本身具有了节奏,这是英译诗无论如何也难以表现的。有了这种内心的认同,课堂自然掀起了学习苏词的热情。
二惊叹于苏词原作的意境更为深远,英文并不能完全表达。比如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两茫茫”与“ignorant of each other”相距甚远。学生认为“两茫茫”一词除了“相互不知道”的意思之外,更多了一份内心的沧桑与凄凉,“茫茫”有“广阔无边”“渺茫”之意,写尽了苏轼与亡妻阴阳两隔,两相思念的遥遥无期以及内心的迷茫无依。再如关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英译“I presume you will lie in that heartbreaking place year after year, In that small round covered with pines mere, Under the moon bright and clear”,学生普遍认为英文翻译没有到位。他们认为英文翻译没有突出词人的主体形象,极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前半句英文之意为“我料想你年复一年地躺在那个伤心地”,而实质上读了苏词,在我们头脑里展现的则是这样的画面:在那月明之夜,短松冈妻子的墓地旁,词人的心早已飞到了那里,他正愁肠满怀,肝肠欲断,他是多么期望能和妻子互诉衷肠。学生觉得苏词原作更能表现苏轼的一腔柔肠。
通过比较,学生对词的特点把握得更加准确,对词作的解读及语言的鉴赏充满热情,理解到位而深入,整个一节课充满了成功的体验和发现的快乐。
二、 将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前的准备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国庆节古诗范文3
关键词:老师 血糖 胆固醇 甘油三脂【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75-01
1 对象与方法
1.1 市区老师体检人群41至50岁107人、51至60岁65人、61至70岁74人,男性112人、女性134,合计246人。
1.2 BS—420全自动生化检测仪。
1.3 深圳迈瑞血糖、甘油三脂、胆固醇生化检测试剂盒。
1.4 测试前仪器经过严格校正,室内质控结果良好。
1.5 采用两个样本均数的t检验,三个年龄段的各项结果似正态分布。
2 结果
表1 各个年龄段血糖、甘油三脂、胆固醇测定结果
年龄血糖(X±S)甘油三脂(X±S)胆固醇(X±S)41—504.75±0.701.44±1.204.67±1.0051—604.71±0.691.57±1.014.63±1.1861—705.12±1.361.46±0.895.10±1.04表2 各个年龄段血糖水平的比较
比较对象u值P值结果A与B0.3666>0.05无差异B与C2.2816
比较对象u值P值结果A与B0.7620>0.05无差异B与C0.6769>0.05无差异A与C0.1289>0.05无差异表4 各个年龄段胆固醇水平的比较
比较对象u值P值结果A与B0.2283>0.05无差异B与C2.7814
3 讨论
人到中老年后,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处于特殊阶段,而老师又是一个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沉重的脑力劳动和社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致使他们生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其他人群差,各项生理指标也异同于其他人群[1]。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其最主要特点就是高血糖和糖尿。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从这次被调查的本市246名老师血糖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水平逐渐升高,尤其是61—70岁年龄组,与其他两组相比,P值均
国庆节古诗范文4
中秋节、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之一,国庆节、国定的长假。本次活动为“中秋篇”与“国庆篇”。中秋篇围绕“中秋情浓意更浓”这个活动主线,全力突出中秋节的“团圆”“情意”“礼品”三大节日特征,利用极富人情味的活动来打动消费者。而国庆篇则以“欢乐国庆欢乐颂”为主线,分“幸运”“实惠”“会员”“时尚”四个系列进行,通过国庆系列商品促销活动,我们将力求既争取商品的销售高峰,又A得个性化的商品口碑、价格口碑,从而真正做深做透我们的节假日市场。
二、活动时间:
xx年9月8日――xx年10月8日
7号就结束了国庆长假,而中秋送礼,吃团圆饭更是在6号之前的事,所以此次活动的时间定为以上的时间。
三、活动主题:
“同喜同贺中秋国庆,同欢同乐精彩华联”
四、活动内容:
中秋篇:“欢乐中秋,情浓意浓”
(本来想做欢乐中秋礼品展的,但总觉得没有一种气势。)
“欢乐在华联,情浓意更浓”
1、xx年中秋美食节――月饼展
结合美食节举办“名月贺中秋――名牌月饼大联展”,集中推出名牌月饼厂家各具特色、口味各异的新款月饼。
2、xx年滋补保健品节
中秋节历来就是保健品的销售旺季,尤其是经过近几年保健品广告大规模“送礼送健康”的宣传,中秋节送礼选择保健品的消M者已越来越多,从另一方面看,由于保健品具有相丰厚的利润空间,故而供应商无论是在促销、,还是在配合上力度都是应该相当大的。因此,充分整合各保健品厂家的中秋促销活动,开展一届滋a保健品节,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促销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刺激保健品在节日期g的销售。
中秋节对联 中秋节古诗词选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短信
3、xx年名酒名特产荟萃展
中秋节本砭褪蔷频南售旺季,再加之国庆婚宴高峰,酒的消费潜力相当大,因此通过开展名酒名特产荟萃展可以进一步刺激酒销售~的增长。(烟不让做活动,我们可以用烟、酒、保健品等做成礼篮,再降价销售,便可以避免。)
4、“华联送情意,中秋礼上礼”
凡在本超市购月饼或滋补品满200元,即送精美礼品一份。(礼品建议为红酒、打火机等时尚物品)
国庆篇:“欢乐国庆欢乐颂,华联大礼乐翻天”
1、“欢乐幸运颂”
幸运转盘转不停,大礼连连送!
凡在本超市购物满66元以上的顾客皆有转动幸运转盘一次的机会,132元两次,以此类推!可得到指针指中的相应的奖品。
2、“欢乐实惠颂”
国庆7天假,每天推出一款超惊爆价。让顾客能感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3、“欢乐会员颂”
推出数百种会员商品,让会员能感到,拿会员卡与不拿会员卡有实质的不同。让不是会员的顾客看到会员的好处,也想成为我们的会员。要让华联的会员卡变成随身必带的物品之一。
4、“欢乐时尚颂”
时尚家纺又送礼,开心赠券送不停!
凡在家纺购物满100元,便可得到20元的家纺购物券一张。购物200元可得到两张,以次类推!(建议:家纺还可以针对国庆婚庆,以套餐形式刺激新婚夫妇成套购买。)
五、活动配合:
采购处:与供应商洽谈活动、赠品的相关适宜。
营运处:场地、地堆的提供。
企划处:场地的布置,DM的制作与发放,活动的监督执行。
国庆节古诗范文5
国庆节的喜悦似乎还在眼前,转眼又到了九月初九重阳节。自古以来,九月九就是思念亲人的节日,古诗有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时候的重阳节寄予了人们深深的思念之情,而现在,我们又赋予了它新的寓义——老年节。
老年人也曾经年轻过,有过美丽的青春,有过追求,有着对社会的贡献,当你面对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翻阅年轻时的照片,你心中可有感动!美丽的容颜在时光的海中被描绘成苍白和皱纹,每一纹,也有深深地爱呀,当你看到晨中相扶的老人在风景中轻轻走过,笑容绽放在慈祥的脸上,你心中可有感动!他们用青春、用汗水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面对他们,我们是否常怀感恩?有人曾说过:“生活不是一根蜡烛,而是一把火炬。我们要把他点燃,并努力的传递给下一代。因为别人的爱,我们幸福的生活,因为别人的爱,我们感恩,因为别人的爱,我们要爱别人,因为别人的爱,我们要承担生活的责任。”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世间万物,莫不存感恩于心中。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了,让我们默默地在心中感恩那些需要被感恩的人。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坚实而温馨的避风港。感恩爷爷、奶奶,是他们创造了无忧无虑的氛围,使美妙的童真永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感恩老师,是他们阳光般的笑脸抚慰我们心灵的创伤,用无悔的青春书写不朽的辉煌篇章。感恩朋友、同学,是他们让我们感到集体生活的快乐。感恩那些曾施予恩泽的人,是他们让我们感到人间处处有真情。
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生命的伟大,感恩生活的美好。学会感恩,收获别样的人生!
国庆节古诗范文6
一、利用优势,挖掘特色
(一)农业科技实践小活动。农村有肥沃的土地、广阔的原野、壮丽的山河,这些都是农村少先队开展特色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立足于当地农情,挖掘乡土资源,是农村少先队开展特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进行农业实践活动是农村队员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有效途径。根据当地农情,以“启明星”科技活动为载体,组织队员们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试一试、说一说”等环节,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参与农业科技实践活动。1、聘请农业科技校外辅导员:在学校大队部的帮助下,创设一系列适应农村、适应儿童特点的农业科技特色活动,以其教育性、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应用农业科学成果的自觉性。2、建立农业科技实践小基地:充分利用乡村的农场、林场、专业大户的种养基地建立红领巾实践阵地。3、开展农业科技实践小活动:广大队员利用所学到的科技知识进行“掌握一套务农小本领,组织一次农技小讲座,提出一个兴农小建议,宣传一条致富小信息”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实践中进行体验,把在实践阵地学到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带进千家万户,充分利用自己的农业科技探究成果,推动身边农业科技的进程,积极为农村农业生产服务。
(二)开辟民间艺术小舞台。农村有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我们西坑畲族镇有着独具艺术魅力、乡地气息浓厚的民间文化艺术。针对我镇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特点,少先队组织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建立了红领巾山歌队、刺绣队、编织队,利用“乡村艺术节”、“农民文艺汇演”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活跃了农村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少年儿童追求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艺术才能。
(三)开展“特色章”争章活动。“雏鹰争章”活动作为少先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已在广大基层少先队组织中全面实施。基础章、兴趣章、特色章等已成为孩子追求进步的目标。在农村,根据实际,因地制宜,按需要选设一些“特色章”,开展争章活动,为队员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队员们可以通过争章活动,弘扬民族文化,增长生活知识,学习劳动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如:农村上学路远,大同学照顾小同学,设立“护幼章”,通过争章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学习种菜,设立“种菜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和科学观念。学唱畲乡山歌,设立“山歌章”,开展“编山歌,唱山歌”活动,弘扬了畲家传统文化。“特色章”争章活动的开展,推进了农村少先队的素质教育。
二、从“小”入手,以小见大
农村少先队特色活动要从“小”入手,以小见大。辅导员应从日常生活中筛选出精华来作为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反复锤炼主题,使之切合现实。对队员进行深入地教育,必须把握活动的地方性,立意要高,角度要小,要细推敲,深挖掘。如:根据当地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开展“走进农家学包粽子”、“有滋有味品尝粽子”、“热粽飘香话端阳”、“端阳节里思屈原”系列小活动,不仅使队员学会了包粽子的技能,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而且把亲情、乡情、爱国情融为一体,在小活动里受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热爱农村的大教育。
三、举一反三,不断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