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乌合之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乌合之众范文1

一、“乌合之众”的出处

《辞源》认为“乌合之众”的出处是《意林》引《管子》之言。《汉语大词典》则标明《东观汉记·公孙述传》。相比之下,《管子》应为“乌合之众”的最早出处。

《意林·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咄。虽善不亲也。”今本《管子》原文如下:《管子·形势》:“乌鸟之狡,虽善不亲。”《管子·形势解》:“与人交,多诈伪,无情实,偷取一切,谓之乌集之交。乌集之交,初虽相欢,后必相咄。故曰:乌集之交,虽善不亲。”《意林》引《管子》之言与《管子》原文有出入,把“乌集之交”抄成了“乌合之众”,《意林全译》在“乌合之众”下注:“今本作‘乌集之交’。”诸子集成《管子校正》注,刘绩云:“乌鸟之狡,当依‘解’作‘乌集之交’。”王念孙云:“乌鸟之狡,当作‘乌集之佼’。‘佼’与‘交’同。后‘解’云‘与人佼(宋本如是,今本改佼为交),多伪诈,无情实,偷取一切,谓之乌集之交’,是其证也,尹注非。”那么,《管子·形势》和《管子·形势解第》中的相关文字是“乌集之交”的出处。“乌合之众”的最早出处应该是《东观汉记》。这一点《汉语大词典》的注释毫无疑问,而《辞源》在标明出处时依据《意林》,又没有考察《意林》所引材料的准确性,当然也承袭了《意林》的错误。

二、“乌合之众”的意义

既然《意林》错将“乌集之交”抄成了“乌合之众”,那么二者的意义相同吗?《管子全译》注:“乌鸟之交,”《管子形势解》作“乌集之交”,是“交,交结。此谓乌鸦聚集式的交往。”在这一小节文字中,管子用乌鸦聚集式的交往作比喻,论述与人交往要真心实意,不能轻率地与人结交。《管子·形势解》进一步诠释了《管子形势》的内容。它说:与人交往,多存欺诈虚伪,没有真情实意,只求权宜之计,这就叫做乌鸦聚集式的交往。乌鸦聚集式的交往,开始虽然相处欢快,往后必然相互责备。因此说“乌鸦聚集式的交往,虽然表面热闹,但不亲密。”后面又说:故曰:“不重之结,虽固必解(轻率地与人结交,虽然一时牢固,必将分裂)。”

两段文字论述的都是与人交往要慎重,至于如何慎重,答案是不能像乌鸦聚集式的交往。《管子》原文中强调的乌鸦聚集式的交往,其特点是没有真情实意,只求权宜之计,而且不会长久。《汉语大词典》“乌集之交”(指以利聚合,不以诚相待的交情。《管子·形势解》:“与人交,多诈伪无情实,偷取一切,谓之乌集之交。”)的解释与《管子》的说法比较一致。《辞源》未收“乌集之交”。“乌集之交”中心语为“交”,《管子》解释为像乌鸦聚集式的交往(或交隋),并指出其特点和结果。“乌合之众”中心语为“众”,强调像乌鸦聚集一样的一群人。两词意义重点不同。所以不能说“乌集之交”就是“乌合之众”。两词都涉及乌鸦聚集,具体如何聚集,《管子》没有叙述。诸子集成《管子校正》注,林圃案:“《汉书·五行志》‘乌集醉饱吏民之家’,颜师古注云‘乍合乍离,如乌之集。’(此文同见《汉书·匡衡传》‘乌集杂会饮醉吏民之家’,颜师古日‘言聚散不恒,如乌鸟之集。’)。”《辞源》释为“仓促聚合”;《汉语大词典》则说“一时聚集”(在“乌合”条下说“暂时聚合”)。

“乍合乍离”“聚散不恒”“仓促”“一时”“暂时”都概括了乌鸦聚集的突然性和临时性,它不是乌鸦聚集的本质特点。据动物学家的观察和实验,乌鸦有着复杂的群居组织。它们群栖树上,警惕性很高,懂得守望相助。其“岗哨”设在高处,半公里以内,可以瞭望并发现“敌情”,一有动静,“岗哨”马上发出惊叫信号,群鸦也就惊叫着飞去。英国科学家对几种鸟类进行智力测试,结果是乌鸦排在第一位,灵巧的八哥连前五名也进不去。《

山鸦属,非繁殖期集小群集结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栖息活动于平原、高原、高山的开阔地区。红嘴山鸦,八月下旬以后至翌年四月则集大群活动觅食。也和其他鸟类混群活动觅食,有寒鸦、渡鸦、黄嘴山鸦、喜鹊、岩鸽等。

鸦属包括寒鸦、秃鼻乌鸦、大嘴乌鸦、白颈鸦等。

寒鸦是鸦属中较为原始的种类,在耕地时常结群在拖拉机翻过的地段翻出地面的昆虫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有时数量很多集中一个地块啄食庄有一定的危害。

秃鼻乌鸦秋末冬初常与大嘴乌鸦、小嘴乌鸦、寒鸦等集结成混合种群,沿河谷或耕过的地上觅食。

大嘴乌鸦,性甚机警,小群中有一鸟发现有敌害时,立即发出惊叫声,全群一哄而散,飞向远方。除繁殖期成对生活外,一般多成群生活,特别是冬季食物缺乏季节,常集结成大群或与小嘴乌鸦、秃鼻乌鸦、寒鸦等结成大群的混合种群。

白颈鸦,在地上觅食时常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不时扭头向四处张望。性机警,比其他鸦类更难接近,见人走近,离很远就飞走。

这些资料表明:一,乌鸦智力较高,性格机警;二,乌鸦过着群居的生活,特别是在觅食时经常与其他种群集聚在一起。尽管遇有敌情时可能会一哄而散,但是,它们之间的聚合绝不是“一时”或“仓促”的,而是为了觅食这个目的,经常聚集在一起,只不过在有敌情时就散开。因此,《辞源》和《汉语大词典》用“乌合之众”来形容像乌鸦一样仓促聚集或暂时拼凑的一群人不太恰当。我们只能说像乌鸦一样为了某种目的聚集在一起,一遇有不利情形就一哄而散的人群,从而引申出没有组织纪律性、不团结等意义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汉语大词典》“乌合”条下引用的材料中提到了胡三省的注:“飞鸟见食,群集而聚啄之,人或惊之,则四散飞去;故兵以利合无所统一者,谓之乌合。”注中所述乌鸦啄食时的情况与《整理

参考文献

[1][2]梁运华《管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天海《意林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4][7]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

乌合之众范文2

关键词:《乌合之众》 群体

《乌合之众》一书最早出版于1895年。该书面世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如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说:“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戴光年先生的译本,分为三卷,分别为“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和“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群体”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

一.传统认识的颠覆

所谓群体,就是许多人聚在一起。在普通人看来,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人似乎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力气方面自不必说,确实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智力方面,似乎也是如此,有道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然而经过勒庞的科学研究,事实并非如此。

勒庞的研究表明,当一群人聚成一个群体时,群体中的每个人就都失去了自己原来独立的个性,而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个性特征。群体不再是一群人,而仿佛成了一个生物,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然,成为群体还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每个人个性的消失,而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情。少了这两个条件,一群人就不能称作群体。相反,就算不聚集在一起,但由于共同关注某事,也能形成群体,比如共同关注某事的网民。

当人们成为群体中一员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思维和行为都与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迥然不同。群体仿佛发生了质变,并且在智力上,群体的智力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到比群体中任何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都低的程度。勒庞认为,是无意识品质决定了群体的智慧。而造成群体智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本能、传染和暗示。构成群体的数量会激发人的本能,而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在这种无意识状态下,人们好像被催眠,只受暗示的操纵。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群体中人们的思想行为与自己单独状态下的迥然不同。也正是这些原因,决定了群体的一系列特性:冲动、易变、急躁,不承认障碍,易受暗示与轻信等。

群体的这些一般特征决定了群体在感情上用形象来思维,易于引发幻觉现象,并且极为简单而夸张;群体在道德方面的表现也很极端,既可能极度残忍,也可能极度高尚;群体只能接受简单的观念;群体并无真正的推理能力,却有着超常的想象力;群体渴望强权,有着宗教狂热般的偶像崇拜。

在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形成方面,存在着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两种作用。间接因素包括了民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等。它们是群体一切信念和意见的基础,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作用,使群体酝酿着情绪和观念。而促使群体的情绪或观念爆发的,则是直接因素,包括了鲜明的形象、代表了某种形象的词语和套话、某种幻觉、经验,以及拼凑起来的似是而非的理性。

本书还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了分类,并且重点分析了犯罪群体、陪审团、选民群体和议会等几个特定的群体。群体犯罪往往因为受到了某个高尚的暗示而比个体犯罪更加冠冕堂皇、更加残忍与极端,并且虽然承认犯罪事实却不认为自己有罪。作为现代文明制度的产物,陪审团、选民与议会等还是具有群体的智力泯灭、非理性等一切特征,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高明,但它们的存在依然是必要的。因为一方面这些制度是经过漫长的努力才形成的,成为了群体普遍接受的观念,倘若加以改变会引发更大的混乱;另一方面,在勒庞看来,有些群体是聊胜于无的,比如选民群体;有些群体的表现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它也可能发挥好的作用,比如陪审团。

二.游走在极端之间

虽然本书写成已有一百多年时间,但与书中所述内容类似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依旧不时发生。阅读过程中不时会生出疑问:偏执、狂热与非理性是群体与生俱来的特点,难道它真的就如一匹发狂的野马,没有任何办法能将之驯服么?至少在勒庞的书中没有找到办法。而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前几年的反日游行中,有人砸了自己同胞的汽车,就因为那车是日本品牌,似乎更为这样的疑问增添了绝望的气息。

经过比较分析,笔者发现类似的现象只有在中国才表现得更加激烈。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西方国家民众群体的表现,和本书描写的状况相比已经大有改观,像前段时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也并未演变成一场骚乱。而群体在中国的表现依然如此极端,与我们的文化、社会管理有着莫大的关系。

文化方面,我们的文化缺乏质疑精神。所谓的质疑精神是指,首先要有质疑的意识,其次质疑者要懂得分辨合理质疑与造谣诽谤的界限,被质疑者也要有坦然接受质疑的胸怀。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方舟子韩寒论争”事件可以说是对此最好的注脚。本文不就此事多费笔墨,只是想借此说明,缺乏质疑精神的群体会将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演绎成怎样的闹剧。由于缺乏质疑精神,既不容许别人质疑,也不会以恰当的方式质疑别人,加上群体的非理性,很容易就演变成谩骂和人身攻击。

社会管理方面,群体没有正当的表达诉求的渠道。管理方用压抑的极端方式去阻止,群体则用发泄的极端方式来表达,中间几乎没有缓冲地带。管理方忌惮群体的非理性的破坏性,但压抑的结果只能使这种破坏性愈积愈深,到头来只会酿成更大的苦果。这一点已经由越来越多的所证明。

如何寻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减少群体的非理性的危害性,这是读完《乌合之众》该考虑的。因为学术研究,尤其是社会学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揭示某种现象,更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唤起改变这些现象的力量,唯其如此,它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三.一点感想:传统与教育

勒庞说:“为了保持传统,人类自诞生以来,他们就在进行着两大努力:一是建立传统,二是当有益的成果已变得破败不堪时,人类社会便会努力摧毁这种传统。”这段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五四”。有人说:“‘五四’有过吗?不但有,而且有很大的过。”针对“五四”的指责,无非是说它全盘反传统。而勒庞这段话表明,“五四”反传统是没有错的,因为“传统”本身已经破败不堪,使整个国家积贫积弱,当然要反。旧的传统已经打破,并且无法恢复,这一点是明白无疑的。真正的问题在于,“五四”所提倡的新传统――“科学与民主”并未建立起来,而这一点,责任并不在“五四”自身。正如勒庞所说,无论是新传统还是旧传统,倘若没有一个传统存在,文明就不能延续;而如果没有新的传统,文明也不可能进步。与其费尽心思想恢复业已不可能的旧传统,还不如努力去建立科学与民主的新传统,唯其如此,我们的文明方能进步,方能融入当今世界的主流。

勒庞专门用了三节的篇幅来批判法国当时的应试教育,并且以中国的教育模式为反面教材(中国当时还是科举制度),告诫不要向中国看齐。科举制度早已废除了一百多年,可勒庞当年的批判,竟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如今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其中让人感触尤深的是,他说:“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做农民,而大多数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职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从事任何别的职业。”看看我国每年报考公务员人数不断创历史新高的事实,不能不令人深深地叹息。

乌合之众范文3

陈禹希

我最崇拜的人是诸葛亮,他尽心尽力地为蜀王刘备效劳,我做梦都想变成诸葛亮,因为他博学多才,神通广大。

有一天,我的愿望实现了,变成了我梦寐以求的诸葛亮。我来到了街上,看见有一家银行被盗,于是我下定决心要让这群乌合之众受到法律的制裁。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这群乌合之众最终还是逃不过我的手掌心,被我捕获了。

接下来我又做了许多好事,第二件、第三件……

乌合之众范文4

2、兽聚鸟散:比喻聚散无常,也比喻乌合之众;

3、鲜规之兽:鲜指小,鲜规指渺小。指小虫小兽,比喻弱小势力;

4、凤仪兽舞:表示圣贤教化的功效极大,能使神异的鸟兽奋然起舞;

乌合之众范文5

2、造句:

推土机像摧枯拉朽似的,轻而易举地将一大片违建夷为平地。

以他的身分地位,帮你解决这件事,如摧枯拉朽般容易,根本不费什么力气。

乌合之众范文6

沙枣,沙枣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常见的树种,它能忍受硫酸盐为主的盐土;滨柃, 该树种极耐瘠薄、干旱、抗风性强,并耐一定的盐碱;.白榆,适生于土壤含盐量为左右百分之三的粘性壤土上;白柳,可在低湿、土壤含盐量在百分之一以下的盐土上作为绿化和防护林带的常用树种;紫穗槐 ,紫穗槐本身并不是盐生植物,但它有阻盐能力,抗盐碱能力也较强。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

一般分几步进行:

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的改良措施是:排水,灌溉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水稻,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和化学改良,施用有机肥料。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