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给老师的一封信1000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给老师的一封信1000字范文1
您好!在我的心目中,您就像一支蜡烛,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崇高的品质,令人永志不忘。您为了我们,经常生病。
记得有一次,您感冒了,没来给我们上课,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感到很惋惜,这天,马主任、徐主任给我们带的课,我们表现可好了,似乎不让您在生病时在为我们操心。每次单元验收或期末考试时您比谁多要着急,忙着给我们出卷子,把我们不懂的地方细心的给我们讲解,还把重要的地方告诉我们,让我们好好复习。
每次学校搞活动,您都抽出时间给我们练习,练了一遍又一遍,有不好的地方,您又慢慢地告诉我们,给我们纠正,看着咱们班的荣誉,也缺不了您操劳的心情。
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您经常给我们讲一些做人的道理,给我们补充知识。让我们明辨是非。
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您丰富了我的心灵,开发了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此致
敬礼!
给老师的一封信1000字范文2
您好!
三年的时光匆匆流过,它是那么充满生机,充满激情,您将我从一个天真幼稚的小丫头带成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您是多么和蔼,是多么亲切,我用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出您对我的信任和关心。
我们常用春蚕、蜡炬来形容奉献,用为祖国山川添秀丽,为神洲大地尽芬芳来形容老师,你在课堂上留下的一言一语,你在教室里留下的一面严肃,你在校园里留下的一丝微笑,让我回味,让我终生难忘!
在一年级时,你让我担任学习委员,我那时还是个小丫头,对于数学来说一无所知,只会整天脑子里想1+1=2,2+2=4……但经过你的教导,我慢慢地在你的指导下开始探索数学王国的奇妙,不过我有时候还是觉得数学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着我。
在二年级时,我从加减法渐渐地又挖掘到了乘除法,就这样,我的知识又增多了,成天除了完成功课,就拿着一本举一反三研究着奥数的奥妙。课堂上的作业也完成得越来越好。这时的我好像并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欣赏外面的风景,看到了鸟语花香,万紫千红,听到了河水哗哗,让我迷在了数学王国。
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开始学习你教我们的小数、两位数乘法,分数,除此之外,还有奥数。在这里遨游是多么的有趣呀!在三年级的数学考试,我得了97。5分,虽然这成绩没一、二年级好,不过伴随着时光的乐曲,我的音乐会更加动听。
当然,在其它地方您也一样用心良苦,刚来到美视,我很胆小,甚至不敢举手发言,不过您并没有不管我,而是给我许多的机会,来充实这个没有装满的口袋:您要我主动举手发言,让我在国旗下演讲,让我当英语才艺秀的主持人,让我成为学校文学社的成员……。。这些小小的机会,背后藏着多少的关爱,也给我增添了不少的信心。
我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美视学校,陈老师,你的教诲我会铭记在心,受用一生。激励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展翅高飞。
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天天开心,工作顺利!
此致
给老师的一封信1000字范文3
一、尊重个性———让评价语多一些“热情”
新课程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每一学生都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对于相同的事物,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品德课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事物存在个性化的理解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热情的评价语进行评价,给他们以尊重和信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引导。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从四大发明说起”这一课时,课堂上,他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古代人利用绸缎和竹简写字的图片,并让学生说一说利用这一些材料写字的缺点。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认为利用绸缎写字成本太高,而在竹简上写字显得太笨重。特别是提到利用竹简写字时,教师还给学生呈现了这样的信息:在汉代一位大臣给汉武帝写了一封10000多字的信用了1000多根竹简,这一封信是很多武士抬给汉武帝看的。而现在如果这一封10000多字的信写在纸上却只要六七页。学生在这一信息的支撑下,对于竹简的笨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感受到了纸作为书写材料的轻便性。正当全班学生对纸作为书写材料的各种优点进行讨论时,有一位男同学忽然站起来说:“老师,纸作为书写材料也有缺点。”“有什么缺点?”“纸特别容易破,绸缎和竹简就没有这个缺点。”显然,这是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也是很有道理的理解,同时给课堂带来了干扰。出现这一种情况以后,教师评价:“你的意见很独特,说出了纸作为书写工具的致命缺点。要是能发明永不破的纸就好了。说不定今后你就能够发明出这一种纸哟。”那位发言的学生高兴地坐下去了,其他同学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在品德课堂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事件,这一些事件会给课堂带来一定的负干扰。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那富有热情的评价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并能够让课堂教学水到渠成。
二、生动幽默———让评价语多一些“煸情”
在品德课的教学中,轻松课堂氛围的创设有很多途径,但是,最为主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生动、幽默的评价语的运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不做‘小马虎’”一课时,其中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用一段话写一写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让其他同学读了以后立刻就能够知道写的是谁。课堂上,有一位聪明、可爱的小男生给自己画了一张自画像,并在旁边写道:“我是一名小帅哥,我的兴趣爱好是打乒乓球、写毛笔字。”可是,就是这几句简短的话中却有四个错别字。这时,教师针对这一位学生进行这样的评价:“真不错,画得很好,也很像。真是一位小帅哥。不过小帅哥可不能写出错别字,要不然别人可会说这个帅哥只有帅气而没有智慧。”这时,这个小男孩不好意思地把句子中的错别字纠正过来,教师又评价到:“现在就是一名又帅气又有智慧的小帅哥了,以后可要细心了。”
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的评价语是生动的、幽默的,不仅准确地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愉快地学习。
三、有感而发———让评价多一些“激情”
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感而发的评价语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营造富有激情的品德课堂。
给老师的一封信1000字范文4
早在1920年,高本汉就成了享有国际声誉的杰出汉学家,他在中国历史音韵学、方言学以及文字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成果。
一个年仅弱冠的青年,不远万里,冒着生命危险远赴一个烽烟四起、动荡不安的遥远国度,苦读经典,考察方言。那么,是什么促使高本汉下此决心?是热爱,是对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深深的热爱。
在为中文版《中国音韵学研究》写的序言中,高本汉赞扬了语言科学领域里的中国先行者和当代中国的学者,接着,他写道:“一个西方人怎么敢梦想与他们竞争呢?这批新学者既谙熟中国古籍,身边又拥有全部中国图书,他们能研究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一位西方人只能在这个大范围里选择个别题材进行深入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而已。这样他对于自己热爱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或许能作出有益的贡献。”
出于对中国及中国语言文化的热爱,早在大学第一学期,高本汉就立志学习汉语。为了日后能进一步研究汉语,一方面,他把北欧语作为主修课程,因为他知道:本民族语言的结构和特性,是研究一切语言的最好基础;另一方面,苦读俄语,因为老师告诉他,当时所有关于中文和日文的著作都是用俄语写的。
在二十世纪初叶去中国读书,不仅艰苦,而且危险。高本汉从瑞典乘船远赴中国时,船上竟装载1000公斤的炸药。而他在中国考察方言时,更是常常与土匪狭路相逢。从下面这封给未婚妻的信里,我们可知道高本汉在中国的情况是多么的惊险万状和危机四伏:
“前天我们通过一个山口,去年一个白人在那里遭到抢劫,几天前一个中国旅行者遭到谋杀。我刚刚进入隘口,车夫就使劲用鞭子抽打牲口,我那位平时很善良的仆役竭力帮助他。车以发疯的速度向前行驶。原因是,十几名劫匪手持洋枪在我们后边几百米的地方抢劫了一辆车。仅有一把小手枪的我,万万不敢逞能相助,而是仓皇逃命……”
高本汉曾说,在研究和艺术领域,不狠下心来远离为普通人创造的舒适和享受,是不可能取得真正巨大的成功的。
在中国学习期间,高本汉就完全远离“舒适”和“享受”,他在一封信里这样说:“孤身一人的时候,中国不是生活愉快之地。我从来没有看过一出戏或听一场像样的音乐会。”
作为学者,不仅能吃得了苦,还要守得住穷。在中国苦读,高本汉一直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其实,如果想发财,他是有很多机会的。在山西太原,他曾收到一份从事商业活动的聘书,只要他接受,就可以在四年内挣15万克朗。他毫不犹豫拒绝了这份肥约,一门心思钻研典籍、考察方言。
即使在功成名就后,高本汉仍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
高本汉的许多重要论文都发表在《远东博物馆年刊》上,如果选择商业出版社来出版这些著作,他会获得丰厚的版税,然而,高本汉想的却是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成果。他从没想过拿成果去赚钱。
1946年,高本汉给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的学生开了专门的课程,得到5000美元的报酬。他把这笔钱一分不少地捐给远东博物馆,用于购买中国现代文学的书籍。
高本汉曾在北欧共同文化学院讲授过“语言科学和古老的中国”,讲稿于1926年出版。这部讲稿显示了他作为教师的才华和水准。作为教师,高本汉口才出众,学问渊博,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课上,高本汉向学生灌输知识;课下,他给予学生的则是真诚的关心和帮助。马悦然在斯德哥尔摩读书时,经济上陷入困境,尽管他没向老师求助,但细心的高本汉觉察到他的难处,便设法安排他在博物馆打工,从而解决了马悦然的燃眉之急。马悦然说,如果没有老师的关心、帮助,自己是很难完成学业的。
在一次庆祝会上,高本汉曾发表这样的讲话:
“科学家最神圣的特权是,他感到自己有义务和权利去探寻,就像服从康德的‘绝对命令’。能不能,什么时候和怎样达到目标,他全然不知,可是他知道拼搏是必须的,不停地努力是绝对的。”而高本汉本人,在研究中国语言的领域里,就一直“不停地努力”着。
1954年,为庆祝高本汉65岁生日,远东博物馆的人把他发表在远东博物馆年刊上的作品结集精装出版。看到厚厚一巨册的论文集,一向谦虚的他也压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惊呼:“我多么勤奋啊!”
是的,高本汉在中国语言文字领域勤奋耕耘了整整70年。
给老师的一封信1000字范文5
而今天再来看晨荷,恍若两所学校:学生数量增到1477名,教师人数增加了3倍;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图书馆、学生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教室、美术教室、实验室一应俱全……
改头换面的几年里,学校还一路收获了“尚德杯全国创新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株洲市十佳书香校园”、“株洲市阳光体育示范学校”、“株洲市绿色学校”等一系列荣誉。
近日,记者走进晨荷小学,探寻这所昔日的薄弱学校由弱变强、化蛹成蝶背后的故事。
抓契机,校园环境旧貌换新颜
“我的教室就是一间破平房,窗户是关不上的,玻璃是破碎的。”
“因为用房紧张,学校在我们班教室后面用木板隔出了三分之一的‘房间’作图书室。没想到许多野猫便在这里安了家:晚上睡在书里,白天听着我讲课时还会在那边喵喵地叫几声。”
“下雨的季节,教室里放满了接水的盆子、桶子,叮叮咚咚,响个不停。”
谈到昔日的晨荷,校长易文胜向记者推荐了这则日记。同晨荷一同成长起来的翟文君老师用她的日记留下了当年学校最真实的写照。
“那几年,我们真是举步维艰啊!”易文胜说,从子校到学校移交,在学校呆了十多个年头了,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校长有些动容:“晨荷小学的前身是军工企业中南无线电厂的子弟学校。当年到校任职后,厂子入不敷出,学校像断了奶的娃娃,陷入了‘老师无工资、办学无经费、教学无设施’的‘三无’困境,老师一个月领300来块钱的工资,还不能保障每个月都有,有时候甚至一分钱工资都发不出。”
“最难的还是招生。”自2001年毕业之后一直在这所学校任教的教研主任易宇平回忆说,一到暑假,老师们就分组上街去发传单招生。碰到一些家里离学校很远的学生,老师还要负责接送,下雨天有的孩子不回家,还要带着他们在学校住校。“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完课后帮学校餐厅的师傅切菜和为一年级学生喂饭的情景呢!”
学生是被招来了,但新的问题也跟着来了:学校人手少,有些课找不到人来上。怎么办?校长做出了一个决定: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管理人员都要上课。“校长教英语、年近六十的潘维苞书记教语文、副校长教全校学生体育,初为人母的黄玲老师教语文再加两个班的音乐课……”易文胜笑着说,“当时,学校填报表时没有管理干部,因为大家都上课,都是专任老师。”
对前些年的体育课,副校长王新权还记忆犹新。他说,当时自己一个人教全校的体育,课时冲突的时候,经常是两个班的体育课一起上。“当年的操场是我们自己挑土担煤渣铺出来的!你看看现在我们的操场、篮球场还有足球场,真是没法比!”王新权指着新操场,说起话来底气十足。
“何止是操场啊,变化的东西太多了!全新的教学楼、可寻址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室……”易校长接过了话茬,邀请记者到校园里面直接体会。
在一栋新教学楼前,校长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个垃圾场,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后来荷塘区委区政府经过协调,把这块地划给了学校,兴建了新的教学楼。
“可以说,一所薄弱学校要想在硬件上打翻身仗,依靠的就是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易文胜说,晨荷小学能有今天的规模,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乘上了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劲东风。
2006年,作为株洲市义务教育布局调整、荷塘区薄弱学校改建的学校之一,晨荷小学得以高标准重建:新建两栋教学楼,新建塑胶运动场和学生食堂,并对校园进行补绿美化。学校新设可寻址广播系统,新增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实验室、舞蹈室和音乐室,各功能室的专用器材得到了补充和更新。
2011年,作为湖南省合格学校的创建校,晨荷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新建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监控系统、精品课堂录播系统。
2012年,学校将拨号上网光纤升级为1000M,实现百兆带宽入校园;学校还升级了教室的多媒体装备,分批将教室的数码彩电升级为42英寸液晶彩电,并配备了多媒体讲台,每间教室都具备多媒体教学功能,做到了“班班通”,实现了资源共享。
此外,从2006年起,荷塘区教育局配强了该校领导班子,并陆续选调了一批业务素质高、有敬业精神的优秀教师到该校任教。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67名,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32人,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人,区“十佳”教师5人。
采访时,记者偶遇了回母校看望老师的陈群平同学,一进校园,她就惊呼:“除了老教学楼旁边的几棵玉兰树还是以前那个样子,其他的全变了,我都不敢认母校了!”
练内功,课题引领提升软实力
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加强,给晨荷小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易文胜校长心里清楚,要真正成为一所优质学校,单靠硬件条件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校软实力的提升!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抓住课堂这个‘牛鼻子’!”为此,晨荷小学成立了13个课题组、项目组,以“课题为引领,打造个性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晨荷课程文化。
由于学校87%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兼任英语组长的教务主任汪燕萍带领英语老师承担了“英语走班式分层教学实验”任务。学生一进四年级,学校便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全年级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的教学班,同时开课分层教学,并执行学生定期交流的制度。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高了!”汪燕萍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她加入了株洲市的市级课题《基于大班额前提下走班式英语分层教学》研究组,自己的教学积极性也跟着提升了。
“目前学校承担了省、市、区级等六项课题研究任务,基本上做到每个课题或子课题都对应一门学科。”教研主任易宇平对记者如数家珍,“语文学科《有效阅读教学与单元写作教学的整合》的课题研究,得到了市区教研员的鼎力支持。今年,王丽霞老师的归类整理阅读教学法已被编入《种子的力量》一书,作为科普类读物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推广;体育组教师正着手《小学体育三个水平段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和音乐组的《趣味简谱教学研究》更是凸显了以研促训的教师专业训练效果,在首届区“挑战杯”音乐素养赛中,学校六年级学生几乎囊括了一、二等奖……”
同时,为促进课堂实效提升,学校还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外联内合的形式,从外聘请专职教师担任督课任务,在内成立非行政巡课小组跟踪每个课堂的日常教学;学校通过参与联片教研、改革校内教研模式、教师命名法、教学亮点再造等方式,让教师在教师论坛及经验交流上见证青年教师的成长和中年教师的成名,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信心。
“晨荷给了我们年轻老师非常好的发展平台,平时只要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直接找校长,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年轻教师王丽霞告诉记者,学校编订《教师幸福札记》,老师们建立了个人成长册……通过集体备课、实践课、汇报课、校际交流展示课的实践,教师提高了把握教材、驾驭课堂、反思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现在,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从晨荷小学走出:大队辅导员易利老师被评为市首届“华晨园丁之星”,刘安明、李琼欢、袁灿、易春红等老师均在区“十佳教师”竞赛中脱颖而出……
树特色,“荷和文化”带来勃勃生机
均衡发展的机遇改变了晨荷小学的命运,让晨荷小学软硬实力得到了双重提升,而立足校本的“荷和文化”建设与践行则给晨荷小学带来勃勃生机。
“当校长这么多年,我深深感到,一所没有文化的校园是没有灵魂的,要想让学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下工夫!”易文胜说,从2004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晨荷小学开始,她就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在2009年荷塘区中小学校长建设年会上,学校“文化治校、品位办学”的理念得到了领导专家们的认可。自此,晨荷小学开始了“荷和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经过凝聚全校师生的集体智慧,学校最终把学校文化建设落在学校名称中的‘荷’字上。
为此,学校从实际出发,确立了“沉根自养,和而不同”的学校精神,以“立品、善行”为校训,倡导教师自敬其业,自善其道,学生自乐其学,自强其魄,并出台了《晨荷小学荷和文化三年建设规划》。
围绕“荷和文化”,学校“以荷立品,以和善行“,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学校围绕“成长自觉”的教育主题,精心制定了学生成长的年段教育主题,并依此开发了德育校本教材《荷和读本》,以助推荷和文化在学校生根发芽。
学生发展中心主任易春红老师在学校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知心姐姐”。针对学生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多数家长疏于与孩子沟通的特点,学校专门设计并建成了“知心话吧”,让老师轮流做“知心姐姐”,为孩子和家长传递心声,同时“知心姐姐”将学生的话进行整理归类,对那些普遍性问题,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进行疏导,对特殊问题进行个别谈心,必要时与家长沟通。
易春红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五年级阳帆(化名)同学的妈妈在保险公司工作,特别忙,经常半夜才回家。阳帆觉得很失落,给“知心姐姐”写了一封信,说妈妈不喜欢自己。接到这封信后,易春红立即电话联系了阳帆的妈妈,并将孩子的信转交给她。妈妈接到这封信后,很感动,连夜写了一封回信交给易春红。第二天一上学,阳帆就收到了妈妈的回信。看到信中妈妈歉疚的话语,阳帆原谅了妈妈。至此,母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阳帆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在打造学生文化的同时,学校还通过以“亲情陪伴、体验成长”为核心的家长学校建设、改变家长会形式、开通家校通短信平台、建立家长QQ群、开设家长社团和爸妈课堂等打造晨荷特色的家长文化。在团省委的关怀下,一项针对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的“七彩课堂”走进了晨荷小学,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了怀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
在“荷和文化”的统领下,“书香校园”和“阳光体育”成为了助推学校良性发展的双翼。2011年,晨荷小学被授予市十佳书香校园、市阳光体育示范校。
给老师的一封信1000字范文6
摘 要:在班级管理,特别是在后进行转化过程中,激励教育是一种特别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本文主要结合一则后进生转化案例,阐述了如何有效运用激励教育转后班级后进生。
关键词:激励教育;转化;后进生
激励,是根据某具体目标,为满足人们生理的、心理的愿望、兴趣、情感等需要,通过有效启迪和引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动机,挖掘人的潜能,使之充满内在活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一种明确的管理活动。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班主任只要能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受教育人的特点,运用激励教育,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就会让激励教育成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下面我结合一名后进生转化案例谈谈激励教育的实践应用:
场景一:调班事件
2004年8月30号,我迎来了人生当中的第一届弟子和我的第一堂课。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之后,我郑重宣布:同学们,下课了!
正当我陶醉于下午的完美表现时,一名皮肤黝黑的女孩向我走来。“老师,我不想待在这个班,我要调去1班!”。作为班主任,报到第一天,就有学生不想待在自己的班里,心里肯定不乐意。
“为什么要调去1班?”
“那里有我的小学同学。”
“从小学升入初中,本来就是个全新的开始!”
“老师,我真的很想去1班。我爸爸去年走了,我哥在这里读初三,要是他知道我被分到“十班”的话,肯定骂死我。”
噢!我明白了,我带的10班是初一年级最后一个班,她认为10班肯定是个差班。
凭什么说10班就是差班。我心里有一股无名的怒火,但还是耐着性子,告诉她,十个班都是一样的。
从她的眼神,我知道,她调班的念头并没有完全打消。
于是,我对她说:你放心,只要有我在,十班绝对不会差,你留个电话,我跟你的家人解释!肯定的言语促使她点了点头。留下了她的名字和电话:潘晓湘。
回到办公室,我第一时间找出成绩单:晓湘:语文49;数学45;英语38;班级排名:38。
“单亲!后进!”。往后得给这个孩子多一份关心和爱护。
当晚,我给她妈妈打了电话。她们家里有三兄妹,一个哥,一个弟,都在上学,全家的家用、三兄妹的学费,全靠她妈妈打工挣得。
场景二:秋游事件
时间过的很快,一转眼,半个学期过去了,学校准备组织学生秋游。出游的前一天,班长告诉我,全班只有一个同学没有报名:潘晓湘。
其中的原因,我非常清楚。课间,我找到她,告诉她:明天你准时到校。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矛盾的心理,于是我补了一句,钱己经交了,明天一定要到。
那一天,她来的很早,和其他同学不同,她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塑料袋,里面装了一杯水,两个小面包。
那一天,孩子们玩的非常开心,回来的路上,欢声笑语不断,晓湘也完全融入其中。
那一天,我暗暗对自己说,往后要让这孩子与其它孩子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场景三:崭露头角
11月中旬,学校运动会拉开了序幕。比赛的第二天,原本参加1000米的瑶突然生病了,按照大赛的规程,可以换人。但这是1000米啊!正当全班一片哗然,“我去!”我循声望去,是她DD潘晓湘。
“纭保∨子1000米比赛正式开始啦。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运动员一圈一圈地迈进,晓湘始终保持在前五,看到了拿名次的希望,全班学生激动不己,“晓湘,加油!加油!晓湘!”她边跑边大口大口地喘气,但是脚步没有减慢。同学们拼了命地呐喊,她成功超越一名又一名同学,第一个冲线啦!
场景四:期末完美休止符
在期末的最一天,在我的办公桌前:晓湘放了这么一封信:
分班考我在年级排394名,期中考300名,期末考176名,我的进步真的很感谢老师您。有时我在想,如果当时你真的帮我调去1班,那我可能就得不到那么多的关爱,也不会有这么美好的休止符了。
案例分析:
我尝试从激励理论去分析发生的一个个关键场景,之所以潘晓湘能够在短短的一年多里l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自己在实践中有意无意中应用了激励理论有密切关系。
(一)“场景一:调班事件”中,自己“耐心的解释”,让孩子理解十班并非是最差的班级,当天晚上及时的电话沟通,让她的家长也理解了分班办法,明白她的孩子并非因成绩差而分到十班。自己的这些行动考虑了孩子感受,遵循了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要”。
(二)“场景二:秋游事件”中,晓湘处在“想去但家庭拮据、不去又游离集体”的矛盾心理,笔者巧妙地促成她参加到这次集体秋游,让孩子在秋游中感受到集体温暖。马斯洛曾在理论“归属与爱的需要”中提到,人类需要被爱,这类需要不能满足时,人会感到孤单、空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特别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更应该让每一位孩子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爱。
(三)“场景三:崭露头角”中,在班级荣誉面前,晓湘挺身而出,担起重任,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认可与尊重。马斯洛理论“尊重需求”提到,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对自己的重视,相应地产生了威信、认可等情感;另一方面要求自尊,与此相应的是适应、胜任、信心等情感,这类情感一般都来自个人所从事的有益于集体与社会的活动。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创造平台与机会,让后进生也能够为集体服务,为同学服务,让他们的服务得到集体的认可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