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思想道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思想道德

大学生思想道德范文1

1.网络信息淡化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

网络改变了以往的人际交往模式,把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流。与现实人际交往相比,网络信息交流由于处于一个虚拟的空间,没有真实性、诚实性,另外,过多的网络交往会挤压大量的现实人际交往时间,将直接影响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疏远。

2.网络信息弱化大学生道德责任感。

现实社会中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难以对网络空间的交际行为起到有效地约束和控制,网络秩序的维护完全靠网民的自觉和自律。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虚拟、宽松的环境若缺乏有效的自制力约束,就容易走向极端,放纵自己的言行,继而发生违反道德、规范的言行,甚至违纪、违法。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给我们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对大学生现实道德评价标准的冲击。

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环境,从客观上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没有时空限制、无拘无束的“世外桃源”。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中,部分学生很容易失去理性、原则和道德标准,过分追求思想和意志的自由、解放,丧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必将削弱大学生思想道德自我评价和约束能力,引起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乱。

2.网络对大学生各类社会心理问题的加剧。

网络环境以平等性和交互性著称,打破和挑战了现实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权威思想、等级观念。然而,网络构建的虚拟空间为大学生逃避现实提供借口和条件,使他们脱离了现实社会,向往世外桃源,疏于人际交往。部分大学生常以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虚幻满足感,作为逃避现实的“麻醉剂”。而这种脱离现实的逃避,无异于作茧自缚,把自己装在一个套子里,使他们根本无法适应、面对现实的问题,很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后果。

3.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道德的深层次影响。

网络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多元文化,其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很大,具有两个显著特点:(1)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严重影响了思想道德修养的开展和效果。当代大学生富有个性,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自我约束力不强,很难以传统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2)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更能主动综合、感悟各种信息内容,分析、判断各种思想、道德和观念,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去辨识、选择和认可有关道德价值观,而不会囿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已经给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鉴于互联网的日益广泛应用而带来的各种问题,必须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端本清源,不断净化网络环境。

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网络环境的净化必须依靠政府的行政、法律和技术等手段优化网络环境,严格审查网络信息内容,依靠信息技术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严惩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管制网络电影、游戏,在全社会弘扬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行为,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同时,高校网络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信息网络监控和管理,对学生生活区按时“限网”、“断网”,坚决抵制各种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侵蚀。

2.关注网络热点,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发展。

对于网络环境,人们最担心的就是网络信息中一些腐化、堕落的思想和观念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必须严格把关审查网络信息内容,杜绝各种思想毒害,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内容给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所带来的挑战和复杂性。同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技术过滤。对于“网络上瘾症”、“网络虚假恋情”和“网络孤独症”,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及时给予学生有效地心理矫正和帮助。高校要多举办座谈会、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网络创业大赛等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功能的不断完善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便捷化,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迷恋于网络空间,不善于或根本不与现实社会接触和联系,疏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因而很容易引起心理障碍与人格畸变。因此,根据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通过网上咨询,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网络的交互功能恰好可以为这些大学生搭建一个解决羞于双向沟通和交流的高效平台,让大学生在信息和多种选择方案中学会独立思考和自我调整以及自我批评和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借助网络平台的便捷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价值观念。

4.开拓创新,将网络道德教育融于思想道德修养之中。

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把网络道德教育有机融合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之中,使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既要使学生掌握网络意识、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也要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和意志;既有对理论的传授与探讨,也可通过案例分析来剖析和评价具体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还可用一定的反面教材展示,即宣传和曝光网上不道德行为受到的道德和法律制裁和处罚。

5.齐心协力,努力构建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思想道德范文2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社会矛盾逐步加深,意识形态的发展显得日益重要。高校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如何认识,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所取得的成果。在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低下,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结合实际的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道德;实效性;对策研究

一、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网络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正确利用网络的优势,首先必须在学校网站上开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关栏目,用积极、健康、有用的信息让学生受益,同时,需专门开设实时新闻、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对学生有利的栏目,给大学生提供网上咨询,让学生在享受网络乐趣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网上时事热点教育,部分学校已经开始使用此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再次就是开发使用学生感兴趣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电子教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及触觉上均享受三位一体效应,充分利用图片、音效、视频的优势,增加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利用其他大众传媒如报纸、各类广播、各类书籍和户外公交地铁宣传的信息,复制到网络上,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大众媒体相结合,开拓学生的信息来源,增强思想教育的广度和宽度。

二、发挥教师的长处,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项隐形、浩大的工程,增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教师是主力。高校各门学科都具有育人作用,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责任。因而大学要充分发挥所有学科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意识形态本身就很难改变,所有需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过程之中,而不是只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都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如何发挥教师的长处,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1)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水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模棱两可,那么学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教师应在增强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研究、领会《两学一做》精神,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提高思想道德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方式顺应时展潮流;2)教师本人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格的力量是极其微妙的。教师在课堂上所宣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己在实际行动中要能表里如一,教师自身都做不到的事情,想要要求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是很难做到的。同时自身必须践行教育方式的大变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为党和人民服务、履行教书育人责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自身应保持对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理论的持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顺应现阶段时展潮流,透彻理解新学科理念要求,拒绝传递式教学课堂,培训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特别是应加强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3)采取引导式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在自我反馈的情况下接受教育内容,避免灌输式教育产生的叛逆效果。引导式的教育方式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建立有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自我调节机制,为学习创造必要的有利条件。建议高校制定具体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计划,部分有意愿改革的老师先带动起来,采取一些尝试性的措施,再带动其他老师,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心理咨询的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是很强大的,所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活动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很必要的,同时的融入新的科技,与网络相结合。想要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在操作中,必须要强化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强化心理学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开设心理学课程,开设心理学相关的专题讲座,聘请专业著名的专家,为学生开展讲座、报告等;尽可能多地设置心理咨询室,与国内外专业心理咨询师联系,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这方面有点高校做的很好,并且产生了一定的效果,避免了类似于自杀的事件的发生;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联系,在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恋爱方面答疑解惑,但同时要注意区分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选择性地进行咨询和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充分收集可以利用的第一手资料,以备后期积累经验以及分析研究可用。首先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必须强,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免不切实际、凭空想象。其次对其所咨询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问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从大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例如,在部分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这些学生生活方式、思想心理较汉族学生有巨大的差异,这类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能适应高校的新生活和新课程、不能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及就业方面存在的压力。这类学生的教学必须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校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建立严格的管理措施。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加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更便于发现并解决问题。

四、回归家庭、大学日常生活,与现实相结合

现实生活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质。立足于家庭之上,利用家庭来加强个人的自我修养,强调个人从生活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习文化知识之前必须首先学会做人,除了学习,人更多的是生活,家长需引导学生的道德教育为自己生活的指导、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日常交际交往中,将学生的成长与自身的利益密切联系。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教育目标不能理想化、教育内容不能宽泛化、实现人才与道德相统一,教育与实际相结合,关心学生实际生活情况,观察学生学习方式,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奠定基础。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服务于政治,更是服务于学生,以人为本,才能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生活质量,完善不完整的精神生活。

作者:杨格格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罗月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

[2]李晓华,王建华,代敏.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1(12)

[3]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大学生思想道德范文3

[关键词]礼学;思想道德;修养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崇礼尚仪”是中华民的优良传统之一。当今身处竞争激烈的改革深化时期,重视礼仪修养对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继承和改造周礼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礼学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和言行中对“礼”都极为重视,在《论语》中言及礼字多达75次。当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孔子礼学思想的精华,有益于从认知和实践层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水平。

一、重视礼仪修养,关注人格完善,打造谦谦君子。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也是对人进行德育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不学习礼仪将会寸步难行。孔子还把礼仪修养看作既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用政令和刑法来治理百姓,老百姓虽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而用道德和礼教来引导百姓的话,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更乐于服从管理和统治。孔子坚信人的善良品质可以通过教化培养起来,礼能使百姓知耻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最终达至天下的太平。

孔子还特别重视礼仪修养中人格的完善。他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指出人的文采和实质应配合适当,人不仅追求文雅的内涵,还要追求举止的端庄得体、合乎礼仪。强调惟有在修养上注重礼仪与美好品格有机结合的人,才能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谦谦君子。

此外,孔子重视礼对德的作用,他认为各种美德需要礼来加以规约才能发挥正能量。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泰伯》) 孔子认为恭敬、谨慎、勇敢、正直虽然是人的美德,但是如果没有礼的约束,则会造成过劳、软弱、动乱和伤害等不利影响。孔子还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可见,知、仁、庄诸德虽美好,但如果不以礼加以节制,就不能成为真正美善的德性。

礼仪是评价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准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行为举止对个人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新时期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非常必要。大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礼仪修养教育不仅可以弥补当前高校礼仪教育欠缺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涵养,塑造良好的礼仪形象。

二、以仁为本,以德铸魂,成就求仁向善之礼。

孔子认为,礼的形式化和虚假性是导致春秋末期礼崩乐坏、价值失范的主要原因。因此,孔子强调礼中仁的基础作用,并以此来反对礼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只有注重内在的德性修养,外在言行举止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礼。

仁是孔子修身思想的最高准则,孔子认为行仁又离不开人发自内心的敬意和情感,心诚才是礼的根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孔子强调了情对于礼的重要作用,认为一个人若行为符合礼仪但内心却毫无敬意,这样的表现不值得赞赏。孔子在祭礼与丧礼中强调情对于礼的重要性,他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在事奉父母之礼方面,孔子也强调态度}敬、神色愉悦对孝礼的重要性,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关于以仁释礼,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指出人与人交往中通过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来达到融洽共处和良性互动。强调个体在发展的同时,也要设法促进他人和社会的发展。

以仁释礼,以德铸魂表达的是一种拥有情感和温度的礼仪,体现出一种“善”的特质,并倍增了个体的魅力。作为一名大学生,要认真思考和领悟真善美的内涵,即要明辨是非,心存善念,更要以“善”的行为规范约束自身的言行。大学生要努力追求仁爱、博爱和敦厚宽容,才能拥有和谐美好的生活。

三、知行统一,内外兼修,涵养明礼有德之才。

孔子认为,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向善的动力,只要你乐于践行,仁就会自然达至。他说:“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孔子还强调内省自律对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还要求弟子们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在他看来,人们的一切行为举止都要符合礼仪规范,通过不断加强修养和多方面的践行, 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与礼仪形象。

怎样才能实践仁并达到礼的地步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了。在实践中,孔子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把尊礼、守礼、行礼,当作是是一种自我修养。《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就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仪的表现。礼仪是一个人向上的动力,对大学生而言,只有内心和行动上有了对“礼仪”的崇尚和践行,心中自然就会向往美好和光明,就会主动抛弃低俗并择善从之。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美好德性的人。为达此目标,加强礼仪修养教育非常关键。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既需要道德观念的认知,更依靠不断的道德实践。对大学生而言,既要强化他们的礼仪习惯,弘扬文明风尚,又要涵养和践行美德,真正做到内外兼修,并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傅佩荣.傅佩荣<四书>心得[M].上海三联书店,2007(5).

[2]齐英乔.从《论语》修身思想谈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8).

[3]王海平.大学生礼仪教育与道德建设[J].文教资料,2007(18) .

大学生思想道德范文4

(一)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要求是相适应的

和谐社会概念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但是最值得重视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展开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交往之间的行为规范。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能够帮助和尊重别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与社会整体道德进步的发展要求是适应

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人们对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认同感,也能够促使人们自觉践行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建设的主体,因此要能够很好地理解思想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取长补短。因为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等都有极大的社会导向等功能,与社会道德是相适应的,因此能够推动社会整体道德的进步。

(三)与构建健康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的要求是相适应的

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之一,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又是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的必然要求,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与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既包括清洁纯净的外部环境,也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内部环境,这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有效措施

(一)把握现实性

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也在随时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时必须要把握现实性,与时俱进,满足时展要求。首先,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时候,必须要把握和层次性特征,并使之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冲冲突的背景下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素养。

(二)强调整体性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当今高校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而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系统工程,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尽管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主要渠道,但是也少不了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努力,各种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注重实践性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以此必须受到高度的重视。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生产劳动和思想素质教育相结合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观点也可应用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中。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和提升,最终实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目标。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道德范文5

关键词:美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特色。美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效应,与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1美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美国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厚实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以及完善的德育教育理论的沃土,使得美国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非常丰富。

1.1以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为核心的公民教育

在美国,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教育课,而是通过公民教育课的讲授来实现的,是通过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如历史课、宗教等来进行。通过这些课程使大学生感到作为美国人的优越感和热爱美国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实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法制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成为遵纪守法和维护美国制度的好公民。[1]

1.2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

美国大学的价值观教育渗透着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个体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注重个性自由、完善的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要靠自己去奋斗。这里的个人主义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个人主义,还包括勤劳勇敢、公平竞争、积极进取,务实进取等。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选择、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美国大学中采取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确立与美国社会需要相迎合的价值观。

1.3以诚信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

在美国,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伦理课程实现的,而这些伦理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以及学术道德教育等方面。社会道德教育的实现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来接受社会的教育,从中受益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公德意识。而职业道德教育是通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并辅修规定的必修课程来实现的。

1.4以健全人格为中心的心理教育

在美国,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独立平等、自由竞争的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乐观进取的精神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等方面。健康人格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展开的。许多美国大学都把心理学课程规定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并设立了相应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这些机构都配有严格考核挑选的专业心理专家,从而保证能够为那些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健康全面的发展。

3美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美国大学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加强对其进行研究, 其中包括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颇有成效。

3.1将思想道德教育融于各科课堂教学

美国高校不仅设置系列道德教育课程,而且在自然学科、文史哲等课程中也引入适量德育内容。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一些具体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同时采用讨论、阅读、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2]。

3.2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实践性和服务性是美国大学德育方式的根本特征。许多美国学者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途径是实践,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美国大学设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充分利用实践时机,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断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弥补了课堂灌输的不足,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途径。

3.3运用心理咨询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如果说在美国大学中有一个专门机构和思想道德教育有关的话,那就是心理咨询类机构。[3]这种心理咨询机构在三十年代出现在美国大学校园,现已在高校中迅猛发展,几乎所有美国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心理卫生类机构。心理咨询人员向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其服务渗透到课堂、日常生活、个别谈话、团体训练等各个方面。

3.4通过社会公共环境和大众传播,以情景熏陶的方式

美国渗透式教育在优化学校德育环境上,不仅注重外部社会环境渗透式的影响,也注重家庭、校内部环境渗透式的影响,使个体在情景熏陶中,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价值观念。国家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公共环境、场所的建设。此外,美国大学注重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4对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和吸收美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加强和改进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4.1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族精神

比较发现,中美两国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注重灌输大道理,而美国渗透式的潜移默化作用来达到教育目的。基于此,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克服形式单一化的弊端。在爱国主义活动的组织上,不能脱离实际,既要强调外在的多种形式教育,也不能忽视在日常活中,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耳濡目染的教育。

4.2更新德育理念,改革德育内容

在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以人为本”,而美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本主义观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迫切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此来实现我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4]同时,德育内容也应该是开放的,我们应当结合社会实际,形成动态的德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教育内容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充实德育教育的内容,并适时适度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以期能够有利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3注重德育各阶段的层次性和渗透性,注重启发诱导

在美国,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并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机的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去提高。我国也应借鉴别国经验,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挖掘一切可能资源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融合渗透、丰富载体、营造环境、改革方法。一是要在德育方式上注重启发诱导,联系实际,避免直接讲授规则或强迫某种意识形态,而是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等实际中。二是要借鉴其教育途径灵活多样的特点,塑造民主的教学环境,采用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Hig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ral and Civic Responsibility: Vision and Practice in Three Contexts,p.7.

[2].北京高校德育研究会课题组:《关于高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J],载《大学德育》,1992.2.

大学生思想道德范文6

论文摘要: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滞后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分析,探究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新方法、新思路,从而论证大与小的教育统一、知与行的教育统一、理性与情感的教育统一、主攻与开放的教育统一,是适应全面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新方法。

近年来,大学生道德修养日益引起公众关注,而作为高校育人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似乎面临一种无力与尴尬的困境.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出在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历史惯性及教育理念的某种滞后与时代道德精神存在着脱节,与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着脱节。本文着力从四个方面人手,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小节”着手,探究大与小的教育统一

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关注更多的是高尚的品质、崇高的理想,目标定位忽略了人的个体性差异。这对于从小学就开始接受道德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十年如一日的面孔早已不新鲜了,甚至于出现了“道德无用”的论调。其实,他们排斥的并非道德本身,而是其表现形式,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与时代接轨,突出德育内容的现实意义。如果过分强调“理想”和“超越”,用传统的道德标准教育要求当代大学生,就会脱离实际,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流于形式,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其如此,何不放低姿态,“大题小作”,从“小节”着手,结合时代精神要求,从小事凡事做起,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的道德素质?比如:诚信教育、坦率教育、敬业教育,比如公平竞争、团队协作、以义求利等这些与时代精神要求一致的公共道德审美标准下的教育。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翁铁慧说,着眼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前瞻性的工作思路、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导向性的育人机制、创新性的实践载体等方面人手展开,开拓新思路,探索新途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大与小的教育融合。

二、求真务实,探究知与行的教育统一

高校道德教育是一个向大学生施加精神影响,提高思想觉悟,从而自觉改变其行为的过程,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则是“师教生学”的单方主体模式,对学生道德评价最终落实在知道与不知道的标准上,而不是要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出现了道德上的“高分低能”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把摆放在教育“圣堂”中的道德请出来,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亲近自然、融人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教育者要围绕育人这个根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道德教育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灌输式教育向渗透式教育转变。即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判断,从而受到启发,并产生自觉实践道德的一种愿望。二是由单一主体向双主体转变。即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客置推到主动实践道德的主置上来,由认知到践行。

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和前提。教育者要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并在教育中渗透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培养民主参与能力,造就一代富于主体性的新人。另外,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所以,教育者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载体教育活动,使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三、感情投入,探究理性与情感的教育统一

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道德生活与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对具体的教育对象的实际有透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和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教育的全部任务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撞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双向交流过程。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还存在着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缺乏真诚交流,两者之间很难形成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上的共鸣。变说教式教育为情感式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势。

教育者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积极的动力,使学生把认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使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品质。

第一,加强积极情感的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而实践是情感的源泉。教育者要高度尊重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直接体验,教师应放下长者的架子,多与大学生交流,关心、理解、尊重他们,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创造性地创设情境,使之对其产生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和熏陶,从而产生积极情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二,培养高级情感.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些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可通过树立形象生动的榜样、各种课外活动、创设思考探索的情境等,提高学生的是非观、意志力和鉴赏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主体人格。

第三,德育与“心育”相交融。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把德育与“心育”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信箱,开设“心育”网站,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全员教育、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相统一

首先,要把道德教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让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全面育人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比如教师队伍的管理建设、大学生品德纪律及生活管理、教学环节的管理、校园环境的整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都和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是拓宽道德教育渠道,实现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一体化,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德育的整体效能。教育者尤其是要以身作则,营造浓郁的道德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仿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