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学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范文1

【关键词】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病理学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中四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课题编号:2011GG21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47-02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学科,教学的好坏,对整个医学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现在的医学教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为学好病理学做好准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记忆,缺乏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这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后续的临床课程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化被动为主动,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

1.传统教学方法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有不足,专家学者进行过各种改革的尝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这些尝试都属于改良,没有根本性变革。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多采用被动接受式的模式。 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虽然也有互动,但是并没有为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近年来应用多媒体、图像、动画、视频等手段取代了依靠粉笔、黑板、挂图的传统病理学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看起来不再那么单调、乏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节省了大量板书的时间,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内容的讲解上。然而,这种讲解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现在的病理学教学现状就是教师侃侃而谈,而学生昏昏欲睡。高职院校学生基础不扎实,听课效果又因人而异、差别很大,极大地影响了病理学的教学效果。由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特点,学生在学习病理学的过程中,普遍感到难理解、名词术语多、难记忆等。针对以上病理学的教学现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尤为重要。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讲授为主。

2.研究自主学习的目的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大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具体包括自主学习的自我定向能力、应用学习策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3]。通俗来讲,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爱学习、会学习,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一种心理能力,而且是一种社会能力,还是一种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很重要,不但指导规范的学校学习,而且教导一个人在步入社会后如何更新自己的知识。

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在教学活动中是以内因(学生)为主还是以外因(教师等)为主更符合客观规律,以便于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教学改革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供理论依据。

3.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内因的作用,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个性化和创新精神。通过自学,积累有用的知识,开发自己的潜能,使学生知道如何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使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首先要转变学生的观念,不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要自己主动学习知识,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其次,要减少学生自学的盲动性,教师侧重于引导,使学生逐渐适应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3.1发放教学大纲、自学指南和指定教学参考书目

发放教学大纲,使学生对课程体系内容、掌握的范围和程度有所了解,同时也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专题纵深学习和研究;发放自学指南和指定教学参考书目,在自学指南中设置问题和展示图片以引起学生好奇,教学参考书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辅导或答疑给予解决,使学生逐渐熟悉自学的方法和明确自学的方向。

3.2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第一课

第一次课以极其通俗易懂的方式概述学科体系内容,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先有一个粗浅的宏观了解,为自学奠定基础。

3.3辅导和专题报告

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授课以辅导答疑为主。由每班学习委员收集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教师归纳分类,定期辅导答疑。辅导答疑课只讲授学生不会的问题。定期举行专题报告,报告的内容涉及如何提出问题,怎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3.4建立学习小组

建立学习小组,互教互学,自己查阅文献,互相讨论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倡利用网上资源辅助自学。

4.讨论

病理学基础范文2

病理学作为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门课,可以为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病理学体系庞大,课程内容繁杂、抽象,学员反映学习该课程压力较大,记忆起来很困难,负担较重。我们根据学员的思维特点,运用记忆心理学原理,特别是“注意”对记忆力的重要作用来指导病理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 记忆与注意的关系

学习就要记忆,而记忆离不开注意。注意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哪一事物,哪一事物就成为注意的中心,就容易记住。而记忆错误、记忆不牢甚至没有记忆,往往是由于当时未予注意或注意不够所致。所以说,注意对记忆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注意是记忆的工具,它愈锋利,痕迹也愈深刻。”从这一意义上说,只要能集中注意于需要学习的知识,只要能保证注意于需要记住的内容,记忆效果就一定会显著提高。

2 提高记忆力的初步尝试

2.1 稳定注意 如果学员能把注意集中稳定于授课内容上,就能大大提高记忆效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稳定学员的注意。首先,要使学员明确学习的实际意义,激发学员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在愿望。其次,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注意是兴趣的影子,兴趣则是注意的源泉和保证。教员尽管采取了各种教学手段,学员可能对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和直接结果如提问、考试仍然没有兴趣,但对其最后结果如临床应用有极大的兴趣,故应不断地鼓励学员为了实际应用而排除各种干扰,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2.2 正确处理注意的稳定和分散的关系 由于学习的内在愿望和间接兴趣并不能完全掩盖具体学习过程中的单调和乏味,即使再强的意志力也无法保持注意的长期稳定,注意总有分散的时候,这是注意的起伏现象。根据心理学原理,注意起伏的周期平均为8~12分钟,这对记忆的影响不大,但是,经过15~20分钟的注意起伏以后,注意就会不由自主地离开对象,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注意会引起高度紧张,而高度紧张又会引起疲劳,从而使注意分散。注意分散是记忆的大敌,但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该学会正确处理注意稳定与分散的关系。

根据注意起伏的规律,我们把一节课的50分钟划分为2~3个阶段,以15~20分钟为一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提出相应的重点内容,并辅以提问、讨论和投影等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时调节学员注意力,使学员的眼、耳、口、手等交替集中注意力,既抓住了学习重点,又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记忆效果。我们曾做过以下实验:在讲述“血栓形成”时,由于内容多,在甲班的50分钟课堂内,从头到尾都是教员紧张地灌输;而在乙班则是围绕三个重点内容分成三个小段落,其间辅以提问、图片和几分钟的讨论。测试结果:甲班课堂吸收率为65%,乙班为80%,甲班60%的学员感到紧张、疲倦;乙班则80%学员感到紧张,而只有10%的学员有疲倦感。甲班对三个重点内容的答出率分别是100%、60%、80%;而乙班则分别是100%、90%、100%。这表明,注意有利于记忆,但集中注意时间太长、太紧张反而会分散注意,影响记忆,更主要的是由于疲劳而影响了学习,因此应及时调整注意的时间。

2.3 合理分配注意 教员要想合理地分配注意,既要关注于教学内容,又要板书,还要注意学员的反馈,这样才能搞活课堂,促使学员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我院学员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机械记忆能力强,理解记忆能力差。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重点培养学员的理解能力,并做了相应的实验。

实验中,将某队80名学员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20人。请A组学员课堂上只听讲,记笔记,不管是否听懂,力求多背下讲述内容;B组学员只需理解,弄懂就行,不必专门记忆;C组学员在理解每个问题的同时加以识记,理解与识记同步;D组学员一堂课内容全部理解后再行识记。课后即进行测试:填空题和问答题A组和C组成绩最好,D组次之,B组最差;选择题则C组和B组、D组成绩接近,而A组最差。一个月后再测,各组平均成绩分别为:A组45分,B组60分,C组75分,D组85分。实验结果表明:在理解与识记上要合理分配注意力,注意程度的不同就导致不同的记忆效果。A组由于单纯机械记忆而不完全理解所讲内容,短期记忆尚可,最终效果(远期记忆)却是最差的;B组只是单纯理解,未加识记,因而效果稍好于A组,但短时间记忆尚不如A组;那么,为什么D组远期记忆效果优于C组呢?这是因为C组学员同时既要理解又要识记,学员注意无法深度集中,两种形式反而互相干扰,最终影响了记忆的效果。

病理学基础范文3

关键词:胆囊 腺肌症 超声检查 病理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1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07-02

胆囊腺肌增生症(ADM)是以胆囊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为主要病变的一种胆囊良性疾病。[2]我们对经病理确诊的1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临床资料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超声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出率及误诊、漏诊原因。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5月~2008年7月间我院行胆囊切除术患者44例,其中13例经病理确诊为胆囊腺肌增生症。13例中男6例,女7例,年龄24岁~77岁,中位年龄45.8岁。

1.2 临床表现。均有上腹隐痛、消化不良,餐后疼痛加重。有10例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

1.3 检查方法。采用ALOKA 10型和百胜DU 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受检查者上午禁食空腹,采取仰卧位、左侧卧位或坐位等,按常规方法对胆囊作多切面扫查,详细观察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形态、囊壁的回声,囊内及周围的情况。发现异常采集图片并存档,结合临床资料,根据声像图特征做出超声诊断,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诊断情况。本组术前超声诊断为胆囊炎并结石,胆汁淤积,胆囊腺肌症不除外1例(图1,图2);胆囊壁欠光滑并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1例;胆囊炎并结石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3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胆囊腺肌增生症合并胆囊其他疾病,其中胆囊腺肌增生症并胆囊炎及结石5例,胆囊腺肌增生症并胆囊炎4例,胆囊腺肌增生症并胆囊炎及胆囊息肉4例。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对比证实,B超漏诊胆囊腺肌增生症12例(诊出率:7.7%)。

2.2 声像图表现。

(1)胆囊壁:胆囊壁增厚(3~7mm)或不光滑。

(2)合并结石的10例,表现为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随改变而移动。

3 讨论

3.1 病因与病理特点。本病的发生可能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胆囊神经原障碍,由此可使胆囊动力学异常,特别是胆囊颈部括约肌痉挛性收缩,使胆汁排流受阻,囊内压力升高,黏膜陷入肌层形成憩室和诱导肌层增生肥厚。[3]近年来国内、外对本病报道渐多,并认为有恶变倾向。[4]

病理上表现为慢性增生为主并有退行性改变,粘膜增生增厚,罗-阿氏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深入肌层或接近浆膜层,形成粘膜内憩室,增厚至正常的3~5倍。囊内易瘀胆,继发感染可产生壁内结石,由于胆囊壁增厚,胆囊内腔狭小,可合并胆囊腔内结石。[5]

3.2 根据病变的分布情况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弥漫型:整个胆囊壁均有增生。胆囊壁增厚,胆中造影时,造影剂可进入罗阿氏窦,可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点状阴影。②节段型:胆囊壁的一段发生增生,常造成胆囊环形狭窄,狭窄部壁厚超过2mm,边缘不规则。③局限型:胆囊壁局部发生明显增厚,常为单发,多位于胆囊底部,易被误为肿瘤,该型可分有内翻、外翻和中间位三种表现。

3.3 超声漏误诊原因。此病需与其他胆囊疾病相鉴别。局限型需与胆囊癌、胆囊息肉相鉴别;弥漫型注意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节段型应与胆囊先天性膈膜、胆囊扭曲、折叠相鉴别。

本病症状与胆囊炎、胆结石相似,无特异性,且常与该两种疾病同时存在。使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有学者认为MRI和MRCP对术前诊断该病有特殊价值[6],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975

[2] 李贞,范铁艳,程留芳.胆囊腺肌增生症23例临床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23(5):367-368

[3] 周会行,黄永红,李军红.胆囊腺肌瘤性增生(附45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28-29

[4] 林国和.胆囊腺肌增生症62例报告.肝胆胰外科杂志,1999,11:37-38

病理学基础范文4

方法:对19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护体分析进行回顾。

结果:19例没有死亡病例的出现,通过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干预使患者的血糖能控制在正常水平。

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的治疗和护理中加强防范措施,能有效的避免低血糖这一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预防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90-01

糖尿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已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对血糖积极有效的控制,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血糖的控制有时会引发低血糖等并发症的出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颤抖、多汗、软弱、心慌和饥饿感,进一步会出现幻觉、虚脱、思维缓慢、头晕等症状[1]。治疗和发现的不及时,会使患者产生昏迷,甚至对生命产生危及。对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治疗要加强防范,积极的采取护理方法防止低血糖患者病情进一步的加重。

1一般资料

对19例被入选的糖尿病患者,获取到380例次血糖监测数据。男性占13例,女性占6例;年龄分布在(57.91±15.34)岁;1型糖尿病患者4例,2型糖尿病患者15例。都有低血糖现象的发生。19例没有死亡病例的出现,通过多种措施的综合干预使患者的血糖能控制在正常水平。

2护理方法

2.1药物的辅助治疗。血糖的检测是药物辅助治疗的前提,低血糖的判断标准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不高于3.9mmol/L[2]。要注意对糖尿病治疗容易产生低血糖的副作用,特别是优降糖等磺脲类药物的用量,切不可过量使用和不正确的随意使用。肝肾功能受到损害不能正常的工作,会使药物的代谢受到影响,残留在体内的药物增长其作用,会使血糖进一步降低使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加大,选用格列喹酮等由肝肾排量低的药物能有效降低低血糖发生的几率。由于部分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发生脑神经受损、瘫痪和神志不清等低血糖的症状,故要合理控制好其注射的剂量;胰岛素不纯正的一律禁止注射以防止其与体内产生的抗体相互结合造成半衰期的延长。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发生低血糖容易出现猝死,对这一部分患者的血糖适宜在睡觉前和凌晨1点到3点进行测定,以对药物的剂量做随时的调整。当出现重度低血糖(血糖值

2.2饮食的合理控制。根据不同患者自身的运动量、体重、性别、身高等情况进行饮食的指导,使其营养能够均衡吸收。一日保证三餐,科学分配摄入的热量并严格控制患者甜食的食用,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将热量控制在每餐1/3或者早餐1/5、中餐晚餐各占2/5。患者的定时定量的均衡饮食,并要长期的进行坚持。控制每日热量摄入的同时还要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合理分配。根据实际产生的效果在治疗中进行及时的调整。在食品种类的选择上注重多样化,宜食豆类、新鲜蔬菜、谷类、快根类食物,对冰淇淋和糖果这些糖分过高的食物严禁食用。不能饮酒,食盐的摄入量控制在每天10克内。胆固醇、饱和脂肪酸多的食物少食为宜。进食要有规律,不可延迟食用时间和食用量,更不可空腹状态下饮酒,以免肝脏葡萄糖的正常输出被乙醇抑制加快低血糖的反应。糖尿病患者若对低血糖并不敏感,则宜多餐,每次摄入量偏低一些。当血糖量不大于3.9mmol/L时,糖尿病患者出现心悸、欲呕吐、出虚汗、恶心、饥饿感等现象,让患者喝含糖饮料或者碳水化合物不低于15克的食物。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应减少瘦肉、无糖巧克力、牛奶等主要以脂肪和蛋白质为成分的食品的食用。睡前检测到患者的血糖量不超过5.5mmol/L,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加餐。

2.3体育锻炼的辅助治疗。体育锻炼能使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和摄取起到促进的作用,使血糖得到有效的降低。糖利用能力通过身体的运动能更大的进行发挥,使体内胰岛素的注射需求量减少。空腹进行持续时间长和瞬间增大运动量的运动,会使低血糖反应加快。所以要注重运动的合理性,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体力、性别和年龄等进行合适且有规律的运动,比如骑自行车、慢跑、散步这些有氧运动,以体表出微汗、运动中状态正常为原则,还要在运动完及时更换衣物防止感冒的出现。以餐后1小时运动为佳,这时人体内的血糖含量高,低血糖出现的可能性最低。患者在运动中若出现不良状况,陪同人员应及时对其做葡萄糖的补充。

2.4生活行为的注意。糖块和糖尿病证明卡是患者出门必备的两种物品,以便发生低血糖反应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生活行为上要注重规律性,每天坚持体育锻炼,适度为原则,切不可过度疲劳以防给精神上带来紧张感、戒掉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的恶习。个人卫生要保持清洁。

2.5对患者上心理的调节。病程的长久性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患者要长时间的收到病痛的折磨和长期的药物服用,这使患者机体的正常代谢难以正常化,严重的低血糖发作时有可能危机到患者的生命。所以患者的情绪通常难以持久稳定,容易对病症的治疗缺乏勇气,产生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医护人员应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帮助病患及其家人做好心理的调节,使其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来战胜病魔,从而能最低化糖尿病对病患带来的危害。

3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护理预防

预防工作是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一项有效措施。让病患和其家属熟知低血糖并发时出现的常见特征,当有先兆发生时立即通知医务人员,及时的对低血糖患者做好治疗,有效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医务人员帮其参考选择性能良好的血糖仪,做好血糖的定时检测。叮嘱患者要一定按时服药,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之中。

4讨论

目前,糖尿并作为一种慢性又无法根治的终身性疾病,使患者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在传统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化、系统化的社区管理改变单一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方式,发展成为集健康教育、康复预防和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模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疗效高、投入低的优势,值得发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病理学基础范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8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9.4%,重度妊高征、子痫并发脑出血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严重的影响着母婴健康。2003~2010年收治妊娠期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患者4例,现将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例1:患者,40岁。孕6产5,家住偏远山区,末次月经2009年4月26日于妊娠21周8:00突然出现恶心,随即呕吐,约1小时后剧烈头痛,以前额为著,疼痛呈阵发性加剧,伴频繁呕吐,左侧肢体活动受限。既往史:4年前因妊娠38周,患“妊高征”在本院经解痉、降压、对症治疗,顺娩一男性活婴,产后血压正常。此次入院查体,体温36.8℃,心率70次/分,血压150/110mmHg,神志清楚,颈软,子宫增大如妊娠月份,左侧上下肢肌力零级,肌张力弱,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所见。CT结果右侧丘脑2cm大小不规则高密度团块,边缘密度减低,向内有少量突入侧脑室;初步诊断右侧丘脑区出血并突入侧脑室。经给予脱水、降压、营养神经、预防各种并发症等治疗30天,症状基本消失,复查CT右侧丘脑区出血,密度减低,边缘清楚,脑室之内未见异常密度改变。于孕28周入本院妇产科经腹利凡诺尔100mg羊膜腔注射术,术后2天自娩一女性死婴,产后患者一切正常,产后症状未复发,现一般生活能自理。

例2:患者,19岁,家住偏远山区,初产妇,停经38周,头痛、头晕伴呕吐12小时,间断抽搐3次,抬入本院,测血压180/120mmHg,昏迷状,有鼾声,对刺激有反应,心肺未闻及明显异常。产科情况:宫高30cm,腹围101cm,有不规律宫缩,胎心音90~110次/分,不规律,内诊,宫口容指,有血性分泌物,入院后予以吸氧、解痉、降压、对症治疗同时急诊术前准备,在局麻下行剖宫产术,术中取出一男性活婴,青紫窒息,经过抢救后哭声宏亮,肤色红润,新生儿发育正常,术后患者仍昏迷,测血压110/80mmHg,做头颅CT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予以止血、对症治疗30天后出院,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能自理。

其他2例患者年龄均18岁,为初产妇,家住偏远山区,停经40周左右,都有头痛,头晕频繁呕吐,间断抽搐,大小便失禁现象,抬入本院。查体,血压高,浅昏迷状,有鼾声,四肢软瘫。入院积极对症治疗,急诊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术中取出男性死婴,另一女婴存活,术后血压降至正常。头颅CT发现都有少量出血,经保守治疗,2例患者恢复良好,未留有后遗症。

讨 论

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妇女所特有而又常见的疾病,以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子死亡为临床特点。主要病变是全身性血管痉挛,而其中挛缩的结果会造成血液减少。临床常见全身水肿、恶心、呕吐、头痛、视力模糊、上腹部疼痛、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胎儿生长迟滞或胎死腹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又称先兆子痫和子痫,子痫即在高血压基础上有抽搐。大多数孕妇往往要等到症状出现后才去就诊。如果孕妇处于高血压前期,即收缩压在131~139mmHg,舒张压81~89mmHg;或者体重增加异常,即中晚期妊娠每周体重增加0.5kg以上;出现不易消退的水肿,必须及时就诊。化验时若发现血小板进行性减少、低蛋白血症,都要提高警惕性。妊娠期特发的高血压病与原发性高血压及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高血压不同,其与严重的母儿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对母儿的安危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某些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对胎儿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妊娠高血压患者用药时必须慎重选择。

根据全国妊高征协作组的调查分析,孕妇精神紧张,初产妇、高龄产妇、双胎、羊水过多、孕妇患贫血、营养不良,低社会经济状况均为妊高征发病高危因素。本院4例患者,均为农村妇女,偏远山区,文化素质低,对医学素质不了解,认为怀孕是孕妇自然生理现象。孕期不注意补充营养,早孕不思饮食,择食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出现头痛、头晕、浮肿自认为“感冒”、“劳累”引起的,休息1天即会好转,没有测血压意识,甚至出现子痫,抽搐还不知道是妊娠高血压疾病导致的。

妊高征并发脑出血是较少见的危重并发症,但死亡率高,常是妊高征死亡的原因之一。妊高征的基本病理变化使全身小动脉痉挛。由于血管的痉挛,管腔狭窄,血流减慢,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各脏器缺血,缺氧及功能障碍。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临床上出现头痛,头晕,眼花、呕吐及抽搐等症状。脑血管长期痉挛、血管壁受损,血液外渗,脑组织可出现点状及斑片状出血,严重者发生脑血栓脑出血抽搐和昏迷等。妊高征并发脑出血多发生在妊娠晚期,情绪激动或者临产时,用力屏气时,病变小动脉破裂出血。因此笔者认为治疗妊娠足月产前子痫并脑出血者,应该争分夺秒抢时间及早终止妊娠,在判断短时间内不能经阴道分娩者即刻行剖宫产术,避免第二产程屏气用力,血压升高,加重脑出血。产时产后禁用催产素。条件许可可行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如果出血少可以保守治疗效果很好。如为局灶性大出血,脑组织受压者可行颅脑手术,消除血块及引流术,病情得到缓解,有抢救成功的报道。

预防:①在妊娠早期进行定期检查,查血压、尿蛋白和测体重;②注意休息和营养,孕妇的心情要舒畅,精神要放松,争取每天卧床10小时以上,并以侧卧为佳,以增进血液循环,改善肾脏的供血条件。饮食不减,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③及时纠正异常情况如发现贫血要及时补充铁剂,如发现下肢浮肿要增加卧床时间,把脚抬高休息,血压偏高者要定时服药,症状严重时要考虑终止妊娠。④注意既往史,曾患有肾炎、高血压等疾病以及上次怀孕有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孕妇要在医生指导下重点监护。⑤孕妇摄入热能并以每周增重0.5kg为宜。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病理学基础范文6

脊柱畸形,手术麻醉方法可能较为复杂,全麻插管比较困难。

病例摘要:

患者,男,50岁,突发头痛头晕伴意识障碍3小时,急诊入院查CT示左侧颞顶叶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高血压脑出血”收入院手术治疗。

入院体检:患者呈昏迷状,不能言语,脊柱前屈畸形,头颈轴线与腰椎轴线成90度角,不能平卧,T:37.6,HR100次/分,RR18次/分,BP160/90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双侧巴氏征阳性。

实验室检查:RBC4.2*10/L,Hct34%,Plt189*10/L,WBC5.5*10/L,N0.75,尿常规,便常规及凝血四项均无异常,ECG示:窦性心律,左室高电压。

术前治疗: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同时行甘露醇降颅内压等对症处理,考虑患者脊柱前屈畸形,通知麻醉科急会诊,能否行全麻手术。

麻醉术前讨论

医师A 现就患者术前状况评估,手术的可能性,麻醉方法的选择和麻醉管理进行讨论,,患者病史特点(1)有高血压病史:诊断明确,ASA4级(2)脑出血急症,有明显的手术指征,应及早手术治疗,挽救患者生存率和减少患者致残率。

医师B:该患者脊柱前屈畸形时间长,颈、胸、腰段脊柱各方向已经没有了活动度,无法保证气管插管所要求的平卧位下头后仰的。属于困难气道,手术只能在全麻下进行,关键在于全麻插管。在保持自主呼吸的条件下行气管插管,对患者刺激大,一旦插管成功,必须加深麻醉,

医师C:患者张口度小于二指,颈项强直,无法显露声门,也不能平卧,只能借助可视技术的支持进行气管插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考虑患者颈椎活动受限,气管切开也有一定的困难。必要时放弃手术治疗。

医师D:此病例为我科首例,关键在于能否插管成功,必要时请耳鼻喉科行气管切开,或逆行气管插管,作好麻醉前充分准备工作,医师A:经过麻醉科全科讨论后,决定对该患者施行全身麻醉,插管方案有以下四种:方案一,由耳鼻喉科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气管切开,经气管切开口插入气管导管;方案二,清醒经鼻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方案三,可视喉镜下清醒经口气管插管;方案四,若以上方案不能成功插管,放弃手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麻醉手术经过和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