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 the tourism culture indust ry of Hunan province meet s with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of development . However , at the same time , we should realize tha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on the current tourism culture indust ry in the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If we can scientifically pla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 ry , the tourism culture indust ry of Hunan province will be promoted

经济全球化对于当今世界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加入WTO 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外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的空前交融,它对于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一、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 背景下,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面临着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突出表现为“三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对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认识。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和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湖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山清水秀,有着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2002 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改革,加速建设,加强管理,全面提高湖南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提高全省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旅游业在全省GDP 中的比重。过去我们一直很少注重县域旅游业的文化含量,轻视其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其文化市场的认识也不足,加入WTO 后,湖南县域旅游业也将直接置身于开放化的全球竞争空间,直接感受到国际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跨国文化集团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压力,而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这无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狭义的旅游经济发展观念中解脱出来,走“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旅游发展道路来发展县域旅游经济。

二是有利于湖南旅游扶贫战略。湖南还有一些县、区属于贫困地区,交通不便,观念落后,扶贫任务比较艰巨。然而,湖南不少县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风景秀丽,古迹较多,这种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却因故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开发,就带动了当地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一成功例子为湖南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参考。政府部门完全可以利用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山区、边区、老区开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风情旅游、探险旅游、温泉旅游、漂流旅游等特色项目,在这些旅游项目中注意渗透文化内涵,使之做大做强,形成县域旅游品牌,这就能够进行旅游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当今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打破地域和行业分割,突破部门界限,实现文化结构的战略性重组和文化资源的国际化配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入WTO 后,将给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带来结构调整和体制的创新,配置各种资源的机遇。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通过它能带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业、加工制造、农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的龙头,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南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都十分丰富,可以结合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大举措,推动西部县域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湖南各县区劳动力多、下岗职工多、就业压力大,加快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既能促进县域商贸的繁荣,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当地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又能推动县域个体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另外,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还能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交汇点。物质文明体现在它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精神文明体现在它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二、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首先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旅游文化产业还显得稚嫩和脆弱。投资、竞争、经营、管理和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发展后劲不足。在总量、规模、档次、效益和对群众的影响程度方面,与大城市的旅游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巨大差距“, 小家子气”十足,旅游业与人口比例很不协调。

其次是文化品位不高,科技含量很低。由于自然经济形成的小农意识、宗法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加之当地群众文化素质较低,地域限制、交通闭塞,许多县域的旅游业文化品位不高,难免夹杂粗俗、低俗、陈旧甚至庸俗、落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而缺乏具有时代气息的高雅格调和健康内容的旅游文化精品。有些县域的旅游业不知道打文化牌,纯粹为旅游而旅游,使得顾客有“花钱买罪受”的感觉,导致旅游的回头客剧减。有些县区的旅游文化产业在经营理念、融资方式、生产手段、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缺乏先进和现代经济理论的指导,缺乏科学技术的武装,缺乏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控,而呈现出分散的、内敛的、低效的特点。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湖南县域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

再次是产业定位不明确。旅游事业是新兴的事业,湖南有些县、区领导对此项事业非常陌生,对于旅游是不是独立的产业? 是不是文化产业? 作用如何? 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怎样? 是核心产业,还是附属产业? 对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不很清楚,对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认识不明确,由此失去许多机遇。由于产业定位不准,导致对旅游规划的随意行为,即使有了规划也难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开发工作,更谈不上有详细或长远的规划。还有些县区领导看到了本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如数家珍,似乎自己什么都可以开发,但对于这些资源是针对哪些客源市场却不明确,就资源谈资源,市场意识不强。简单的旅游资源观念导致旅游产品水平低,产品陈旧落后,规模小,经营方式原始,地方特色不突出,与周边县域旅游产品多有雷同。个别县区领导不重视旅游专家的重要作用,凭自我感性认识发展旅游,对旅游业的特殊性认识浅薄,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导致低服务质量、低素质从业、低水平管理、低效益运营等整体性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当地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最后是旅游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某些领导认识的不到位,导致旅游项目缺乏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加上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旅游资金投入方式基本是靠现有旅游项目自身的收益滚动发展,不能实现县域旅游业的高起点、高品位、高回报。县域旅游经营单位普遍存在“小、散、弱、差”的情况。因为资本投入不足,所以景区景点的旅游设施少,又不配套,基础设施落后,接待大型旅游团队的能力有限,综合服务功能和接待质量较低。对县域旅游的促销宣传作用认识不足,促销计划简单,促销手段单调,县域旅游主体形象不鲜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整体性、创造性。这些都是湖南省旅游文化产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目的是找到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三、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湖南县域旅游文化走产业化道路,是在县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县域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化任重而道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这里试参考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湖南目前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实际,从发展的角度,提出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些建议。

转变观念,明确旅游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树立旅游产业意识和市场意识。这是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思想前提。首先要确定行业规模,明确发展目标。如旅游业收益占GDP 的百分比,目前旅游业发展速度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比较,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果确认旅游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就应实施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方针。树立旅游的产业意识和市场意识,根据市场的需求仔细地筛选当地的旅游资源,变“我有什么资源我就开发什么旅游资源”为“市场需要什么资源我就开发什么资源”,对本地拥有的资源要透彻地了解。对资源的了解要有系统的概念,要与周边市场结合起来考虑。比如一个溶洞,独立地看是一项资源,可能与周围地区另有许多更加有价值的洞,而使当地的洞完全没有开发价值,开发了也没有人看,浪费了投资。另外,设施也是资源,这个观念可以使我们增强旅游的吸引力。设施要有品牌观念,如一个草原小屋,山中凉亭,它既是旅游住宿、休息设施,也是整体情调的一部分,还能成为旅游吸引物。

突出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地方特色,发挥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避免雷同,这是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则。湖南各地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且都有自己的特色。旅游者个性化消费日趋明显。对此,要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地方优势,开发有个性特征的旅游文化产业强项。要找准旅游文化产业与县域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突出部,切忌各地旅游纪念品的雷同。如果游客到一个地方买到了这种纪念品,他到另一个地方就不会买同样的纪念品,甚至看都不想看了。还有一些民俗风情表演、庙会文化以及服务项目,都应该办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所谓特色,从一定层面上讲,就是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地位。

注入科技含量,提高文化品位,这是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现代人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这是发展旅游的最好机会。但不能认为游客们是来为旅游而旅游的,有许多游客的文化素养极高,他们还希望通过旅游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

所以,旅游产业要在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上做好文章,要由单纯的观光旅游产品设计转变到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设计,扩大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市场空间。文化产品要以高雅、精纯、健康、优美的艺术品位和丰富、先进、科学、新颖的知识信息作为质量内涵,摈弃陈旧、落后、粗俗、低劣的产品形式和内容,必须从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上增加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含量,注入知识的、智力的新鲜因素。

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融资体制,这是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物质保证。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瓶颈。必须建立多渠道的旅游文化投资体制的筹资机制。县级地方政府要确定财政投入的重点,用以扶持关系本地经济、文化发展全局的支柱产业项目,而对不应由财政负担的单位,则应依靠市场投资。开发旅游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资金问题。一是对具备条件的旅游文化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以吸取更多的社会资金;二是吸收非旅游产业向旅游文化产业投资;三是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人士的捐资;四是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由有经济实力的个体、私营企业托管;五是大力引进各种外资。

总之,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规划力度,是发展县域旅游事业的重要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抓好这一层面的旅游开发,必定会使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提高一个档次。

参考文献

[ 1 ] 石朝平. 完善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途径[J ] . 旅游科学,2000 (4) .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2

关键词: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策略。

当今时代,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财富创造形态,以其所产生的巨大效应,引起世界各国的格外关注。和其他产业相比较,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点。文化资源又是一种“软资源”,具有少污染或者无污染,可以多次开发、重复开发和不断转换的长处,从而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加快发展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展优势。如何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和优势,提升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思想的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思想上不创新不注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导致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和缓慢,许多西部的领导对待西部文化产业一味渴求中央拨款,只求“输血”,不谋“造血”,所以造成了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不仅发展不起来反而还非常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布局中,大多数西部省区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总量和整体实力与东部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文化产业上的高端人才与发达地区比较呈现出较低的态势。

二、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新世纪以来,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西部地区省份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强大动力。当下全国的目光都聚集在西部这块有待开发的热土上,从国家确定陕西汉中经济区到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再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动工开发,都体现了国家对西部的发展和开发的重视,随着各地的大量的热钱涌入、大量文化产业各类经济项目、各类行业人才涌进来,为我国西部的各行业的快速发展甚至是跨越式发展赢得了重大发展机遇和提供了重要保障,给西部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和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1.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文化是西部产业文化的重要发展和积极培养的目标,在当下国内着名文化产业品牌中,云南这些年也涌现出了像《云南映象》《丽水金沙》《云南的响声》等优秀文化精萃,让国人了解了西部文化甚至于走出国门让西部文化在海外赢得关注和市场份额,大大地拓展了相关的产业链,也打响了西部的文化产业的品牌。2.西部由于地域上的逆式造成了西部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各相关产业的匮乏,文化产业的薄弱,单只靠政府的拨款很显然是非常不够的,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要利用当前国家对西部空前的重视和经济的投入,积极地加大扶持文化企业和产业发展。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播种,在西部地区,尤其要注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如古丝绸之路、兵马俑、九寨沟、莫高窟、香格里拉等等,无不是看到了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强大威力,坚持文化唱旅游戏、旅游打文化牌。现在的地域上的文化相关产业和地域上的旅游文化产业关联度越来越高、协调性越来越强,造就了优势互动,旅游中的文化产业日益凸显,文化与旅游同体化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四是当代时尚性,要充分了解消费者期望变化、满足当代人的参与性,体现出当代人的文化需求。搞文化节目和文化互动,如果能够从俗上升到雅,最后回归到俗,就是最高境界。西部地区要发展精英文化,但重点是发展通俗文化,这与消费能力、艺术素养等方面有很大关系。

五、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市场由不同的消费者构成,而不同的消费者存在需求上的差异。文化需求有着不同的消费群体,既有像到国家音乐馆去欣赏高雅的艺术的消费群体又有像欣赏东北2人转的平民消费群体,所以文化产业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文化产业才能遍地开花。

六、这几年中国民间故事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再到《阿凡达》,是由国外投资加入中国元素而征服国人成功的塑造了文化品牌和文化经济的双丰收,然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尤其是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却难以出口,其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充斥的都是中国的元素、中国的思维模式、中国价值趋向,好比有一部电影,所有的演员、相关的道具、相关的场景、故事内容以及影片的叙述方式都是中国本土的,外国人难以理解,必然也影响文化产业走出国门。

七、充分发展西部地域的特色文化产业,例如像《印象?桂林》《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印象”系列都以西部著名的风景景区为依托,著名的风景景区自身就是饱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自然流畅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等,在演出内容上将表现当地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歌舞表演作为演出内容的主体。表现出了西部的自然山水的美丽景色西部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造就了多姿多彩、丰厚无比的民族文化,使得西部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特色的地区,给了西部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坚实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西部地区积极开发属于西部自我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地发展独具西部特色的文化产业,给西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动力。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英美国家;唐山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36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77-02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或创意经济等。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则是与文化相关的创意产业,是新兴的无边界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产业代表,是文化与创意等多行业的聚合。

目前,已形成的唐山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民间产业、主题公园和会展产业及动漫产业等。总体来说,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比较稳固的,在悠久的文化历史基础之上,唐山市的文化产业部门制订了详细的规划,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仍然较慢,行之有效的举措仍然有限,相关产业人才缺口很大,可以走出唐山走向世界的有影响力的产业也很少。

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英国是首个提出创意产业概念及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2008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7%, 相关从业人员达200万人。美国的创意产业被界定为以创意为中心的版权产业和以艺术为中心的创意产业。因此,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以版权业和艺术业最为突出。2008年,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5%。

因此,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仍然需要学习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1 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已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新兴产业,英美两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尽管英美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不同,但是两个国家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两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靠政府的扶持

英美国家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法律配套和技术发展等方面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稳定的环境。英国政府成立了由文化事业牵头、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创意产业工作组,从而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工作进行跨部门协调。美国政府也制订了非常具体的社区推动和协调方案,有的部门专门开发了网页,为当地人民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信息。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1.2 文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

英美国家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是植根于不同的文化理念和资源之中的。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文化资源,彰显了文化品位和价值,弘扬了国家的文化产业。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文化的多样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文化引导着英国走向新的辉煌。美国的文化一直传承着自由主义的传统,强调文化市场化。美国政府也认为文化也是一种产品,需要规划和保护,因此,美国政府注重遵循文化创意产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并实施开放、优惠的政策。

1.3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商业化运作

在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成功建立了市场商业化运作模式,进而形成创意产业链条并逐步国际化。走出国门进而走向世界也是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途径。英国充分挖掘了格拉斯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著名的艺术馆、美术馆和知名的艺术团体,并最终将格拉斯成功地推向了全世界。美国迪士尼公司创造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卡通形象,从影视业进入玩具和服装产业,形成了强大的市场产业链。此外,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卡通形象及迪士尼品牌也遍布世界许多国家,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代表。

1.4 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

英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创意人才可以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英美国家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完善的创意人才培养机构和培养体系。两国的创意人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英国有超过200万人的创意人才,而美国有超过270万人的创意人才。2008年英国了“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强调要激发每个人的创意才能,打造一流的创意产业。报告确定了26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其中第一条目标就是从儿童教育开始,强调人才始于儿童的重要性。

2 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唐山是一座工业历史悠久的城市,形成了依托资源的钢铁、建材、机械和陶瓷等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工业化城市面临转型的压力,唐山也处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成为唐山资源转型的首选产业。目前,唐山正逐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结合工业遗存和相关建筑挖掘工业文化资源,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基地,如河北省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1898启新水泥工业园和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这些文化创意产业是利用工业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总体来说,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自2009年,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9.8万人,占全市所有从业人员比重的2.3%,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了唐山市科学发展的助推器。但是,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有瓶颈,主要问题如下。

2.1 文化产业意识淡薄

唐山现有的大多数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单位和个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其性质、特点和规律。相关部门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也不够清晰,缺乏对市场规律的了解和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指导。

2.2 市场化驱动力不够强劲

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是其发展的动力。唐山的文化创意产业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通过产品开发,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宣传促销和捆绑销售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

2.3 缺乏创意人才

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缺乏有影响力的人才和领军人物,而既通晓文化创意产业又擅长管理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优秀创意人才的缺乏导致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精品创意产业匮乏。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借鉴英美国家的经验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基于英美经验发展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途径与对策

3.1 充分挖掘唐山市本土文化资源并形成创意产业链

在漫长的唐山文化发展过程中,唐山市的3种民间艺术形式皮影、评戏和大鼓已经成为影响广泛的文艺形式。唐山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步伐也在加快,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唐山市应充分利用本土文化底蕴,把握发展优势,形成特色发展道路。通过合理和有效的资源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选定突破口形成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之后,再利用其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实现整个唐山市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多产业的支持、多种技能的配合和各创意主体的合作共赢。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形成至关重要。例如,唐山利用本土的陶瓷文化建立的陶瓷文化产业园需要由创意主体、生产主体、销售主体、传播主体和消费主体构成的支柱主体,从而形成一个和谐共生的产业链,相关联的产业包括新闻出版、网络文化、电子信息技术等。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及链条的形成必将实现产业聚集,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3.2 引进和培养创意人才

创意产业的主要构成要素不仅是资源和资本,还包括个人的智慧、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富有创意的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许多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做到人才先行。

唐山市政府应积极对传统的产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制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资质的认证管理。政府要把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系统纳入人才战略,突破传统做法,实现最大程度的创意人才聚集,并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此外,政府还要认识到创意人才的培养无法速成,依赖于群体整体素质和创造力的逐步提升。英美国家创意人才的培养始于学校,唐山市政府也应将创意人才的培养与教学机制结合,尤其是与当地高校结合,为培养适合本地特色的创意人才打下基础。

3.3 跨文化交流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力

唐山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也表明唐山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会走向国际,凸显其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要走向国际就离不开文化翻译尤其是语用翻译。文化创意产业的翻译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实现的,语用翻译中文化语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唐山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相关。要让不同国家的人们了解唐山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翻译人员就必须将唐山市的文化渗透到翻译中,形成文化语境,翻译策略中的解释是实现文化可译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关于开滦煤矿的介绍中“开滦,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煤矿企业,坚持‘内挖外扩’的方针,通过对唐山老区资源挖潜,走出去到内蒙古、新疆、山西,国外加拿大等地区开发资源,获得资源量115亿吨,形成了‘五大区域’‘七大战略基地’的煤炭生产格局”这段话,其中的“内挖外扩”“五大区域”和“七大战略基地”的翻译都需要相关的文化语境,译者要将其中的“内和外”、“五”以及“七”分别解释并译出,才能实现翻译的目的。

此外,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中,“文化”是一个关键词。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的语言表达之间存在着文化空缺现象,翻译人员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翻译工作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文化的介入作用,既要抓住词的对应关系,又要将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充分表达出来。如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关于女娲燃煤炼石补天的介绍中的文化典故“女娲补天”就需要翻译人员去解释和传递。通过实现唐山与国外的跨文化交流可以提升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伟.唐山市发展文化创意的建议与设想[J].燕赵论坛,2009(6):193-196.

[2]朱华晟.国外创意产业研究动态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8(3):9-14.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4

关键词:文化资本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20世纪70年代就已推出的区域经济学概念。20世纪末,迈克尔·波特教授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1990)一书中重新归纳为一句话:“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它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产业集群出现之前,有2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就是“产业集中”和“产业集聚”。产业集中强调的是产业份额在几个大企业的集中程度,反映的是垄断状况。产业集聚是指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而没有强调和指明企业间的密切联系。所以说,集聚在一起的产业和企业并不一定就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强调企业及其它相应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不仅具备产业集聚效应,而且存在产业集聚所没有的“协同效应”、“共生效应”、“区位效应”和结构效应。有时还可以是上述几种效应的组合。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如底特律的汽车,西雅图的飞机,硅谷IT等等,成就了世界上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基地。这种产业集群方式的文化意义应当具有某种共性的特质和规律性。

1产业链的文化资本

所以,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本质区别就在“密切联系”这四字眼上。前者有而后者无。中国近年建了许多新的工业园区,形成了一批产业集聚现象。确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倒是几个老工业基地,多年的积累和创新,有了几分产业集群的模样。产业集群的企业之间,最具代表性的“密切联系”方式莫过于产业链。有人形容我们的工业园区的企业是“麻袋里的土豆”,互不相干。那些新兴的工业园区企业,如果只是扎堆,而没有“链化”,就缺乏现代工业化的文化意义——集群竞争价值。进入21世纪,市场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集群式竞争”。过去那种企业单体之间的竞争已经不算是竞争了,充其量可当作是鸡蛋相碰,看谁运气摆了。集团企业单体大一点,可以看作是石头,“只比鸡蛋多碰几次才碎”的微弱势力,必然也抵抗不住铁锤的打击。在竞争全球化视野,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优势”对垒,是透过企业形成的产业链,显示出国家和地区的力量。

在经济市场全球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大趋势下,昨天的产业链已然是一种经济文化。一种新的产业文化资本方式正在产生。高度分工条件下的产业链随着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产业链在不断增多、链条在拉长,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上的企业增多。这就需要一种文化来长期支撑产业内部的“链运动”。这种文化就是产业政策中的标准体系(包括产品标准、服务标准、质量标准等)以及产业创新“决定权”和“影响力”。

产业链的标准体系的确定权在政府的相关部门和相应的权威机构。企业缺乏这种资本。但企业中的最优秀分子对政府的“标准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关键性的革命性的“技术标准”。而产业创新中的规则体系,决定权应当在企业界而不是权威机构。企业界小数创新领先的企业总是瓜分创新规则体系的制度权力。因此,产业链的文化资本属于小数的企业和机构。从而是一种稀缺资源。

但这种稀缺资源的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产业链的文化资本决定了产业链的技术方向和创新强度,从而影响着产业链财富的分布;产业链上的剩余财富(超额利润的大部分)的控制权滋生着产业的非均衡发展因素;社会经济财富向文化资本原产地集中的倾向,也同样滋生了地区间的非均衡发展因素。企业以及企业集团对产业链文化资本的争夺,有时比对产品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产业链文化资本的稀缺性和重要性,竞争的结果将越来越惨烈。为了避免对产业至高点的争夺导致不必要的牺牲,产业集群的文化现象势必持续升温。

2产业集群的文化资本

产业集群不仅是多条产业链的集合,而且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是相连的。高度成熟的产业集群,更是“链上生链”,“链中有链”,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成网络化。因此,可以判断,产业集群的文化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背景下的生产关系网络文化,这种生产网络的地区集中或者大园区集中,使得产业集群文化同时具有地域性和产业性特征。这种特征为地区间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奠定了“集群文化”基础。

先前产业链的半封闭式文化资本,由于它是稀缺的,就不能满足产业集群的竞争价值需要,产业集群必然另辟新的文化资本渠道。渠道之一,就是打通产业链之间的文化价值观障碍,建立新的协同契约规则,推进产业链文化资本在产业集群内部的共享机制,构造文化资本共享互补平台。以共享机制,互补平台的模式整合出文化资本链,解决产业链文化资本的稀缺性制约因素,从而解放了产业链之间的协同生产力,积蓄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动力。渠道之二,就是以集群式创新模式(刘友金,2006)构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链。中小企业的联合与分工,形成产业链,并依据产业链的分工,承担相应的创新点,创新点之间具有高度的产业相关关系,通过规则体系联结为对应于产业链的技术创新链。这样,就打破了大企业创新独揽创新优势的格局,中小企业通过联合创新,集成各自的创新能力,分享到产业集群文化资本带来的剩余财富。

中小企业以集成式创新达到创新能力的集成(包括功能集成、规模集成,柔性集成),从而实现文化资本的集成。这是发展中国家参于全球经济竞争,提高民族经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也是消除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由于集成创新能力的市场特点,政府应积极引导、政策支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集成模式,推动集群式创新的健康发展,促进区域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3文化资本与集群优势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不全是来源于核心技术,还应当来自于文化资本。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必然产业四个新的效应并放大原有的一系列效应,形成难以估量的集群优势。问题是产业集群为什么不易成型,答案就在共享平台的搭建需要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创新。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明显存在四大优势(曹旸,2006):资源获取优势、市场效率优势、创新创业优势和市场扩张优势。而每一种优势中,文化资本的地位不可忽视。

资源获取优势是基于马歇尔等人指出的集聚效应,人力、技术、物资以及各种配套服务机构偏好于流向产业集中的区域。因为产业所需的各类资源在产业集群地区,才能得到优化配置、从而获得更高的利用效率。而人力资源在集群式的产业中能获得更多的素质提升机会和事业发展空间。也就是处于集群中的企业,共享着集群文化资源,这类文化资源的核心优势必然与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多样化集成有关。文化资本一旦在产业集群中被集成起来,资源吸引效应就会加快,企业依此而迅速成长起来。因此,集聚效应必须依赖集群共享平台的文化资本路径。

市场效率优势可以从专业化分工角度去理解,那就是企业通过集群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可以从交易费用节约上来注释,即通过产集群的信任机制和共享信息平台抑制了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集群文化的竞争价值观根植于社区关系网络,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会因为共同的集群文化背景和一致的价值理念而变得稳固和持续。并且,经过长期的交往和交易积累出高度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质量,信任与承诺,合作与共享的行为基础不断夯实,产业集群文化对社会文化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

创新创业优势,集群文化资本促进企业间的“竞争模式”逐步走向“竞合模式”。竞合模式的协同效应,通过创新链提升产业的整体技术质量,扩张市场空间,使得集群的共同生存和发展空间快速放大,创业的成功机率增大,吸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的能力也在放大。总之,文化资本的存在与产业集群的优势是不可分割的产业价值整体。

4.文化资本与集群发展动力机制

集群发展一般会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政治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都会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但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和发展动力的因素必然来自内部。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创新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最核心的动力来自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集成有效性既依靠专业化分工、知识共享、网络作用、集群学习、资源获取等五大基本条件的成熟,也依赖于集群文化价值观的一致和园通而形成的集群文化资本。

产业集群发展的最显著的外部特点是生产部局的地理集中性。大量的高度相关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时,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在初期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经过多轮市场价格竞争的洗礼,企业创新链逐步成型,竞争机制转换为“竞合机制”;在价值链分工的基础上,通过蓄积社会资本、网络效应和外部经济性,完成集群文化资本的积累。积累的文化资本达到启动的当量级,集群发展引擎被激活,牵引产业集群高速向前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5

关键词:企业文化;理论背景;经济背景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

每个组织都有属于自己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这为它们形成具有独自个性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提供丰厚的“土壤”,于是每个组织也都有属于自己特定的企业文化。所谓的企业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有别于其他组织特征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 企业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企业文化产生的理论背景

1.古典管理理论

以泰罗“科学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盛行的只是裸的逐利文化。“经济人”假设之上的管理文化,只能配以“胡萝卜加大棒”的刚性文化来协助管理。虽然古典管理理论在当时满足了当时特定时代管理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劳资双方矛盾的不断激化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促进了管理理论进入了行为科学理论时代。

2.行为科学理论

著名的霍桑实验把对人的管理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观念转变,这一时期的管理文化不仅在物质利益方面给予员工极大的满足,而且也在试图通过满足劳动者的精神需求,譬如自尊、社交、价值实现等的需求,来换取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已达到获得更多效益的目的。这一阶段所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意识已经开始转移到关注员工的需求。

3.管理丛林理论

随着二战的结束,管理理论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程。各种管理学说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人本主义思潮成为引领当代学术界的一面旗帜。由于企业成员知识文化水平和科学水平的普遍提高,员工更多的转向软性需求,同时由于企业不断的扩大经营规模,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对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问题的研究显得迫在眉睫。外加同一时期美国经济的衰退与蒸蒸日上的日本经济形成悬殊的对比,很多的美国学者开始对日本企业成功的原因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日本企业自持的“企业文化”是它们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些新发现逐渐改变从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硬性管理的做法,进而转向研究怎么让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正是因为学者们对美日两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外加四大企业文化研究著作的问世,共同催生了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并将企业管理带入一个全新的模式。

4.文化人类学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种理论之外,企业文化的另一个孕育基础则是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这是一门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的诞生,为组织文化的研究打下基础理论,直接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以及结论的支持。当今,文化人类学将经济活动与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组织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组织借文化力来推动自身发展获得核心竞争力强有力武器,因此,组织文化的兴起无论对文化还是对企业发展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产生的经济背景

首先,新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换成生产力促进企业原有劳动的性质和劳动力构成发生变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蓝领员工在价值观、情趣等诸方面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企业家们只能转向对企业文化培养,以强化对员工的期待和控制。用企业文化去统一职工的思想,形成统一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以此为基础去协调和控制员工的行为。

其次,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迅速恢复,停滞不前的美国对日本创造“奇迹”的奥秘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渴望能通过复制日本成功的秘密用于焕发本国一瘸不振经济,达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争霸全球的伟业。于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日美管理比较的研究浪潮,这个热潮直接产生的后果就是催生出了组织文化理论。

(三) 全球呈现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浪潮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空前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大规模的跨国兼并和重组,在许多重要的生产领域,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为数不多甚至唯一的生产者,它们将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由于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的存在,因此,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企业管理对旧的管理理论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在不同理念的支配下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既要延续原本承载下来优秀的本国管理经验,又要适应新的文化体系的管理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万古长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要求文化一体化也同时推进,已经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各国由于文化上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差异,管理理论的直接“移植”会导致水土不服甚至直接夭折的现象并无不可能,这就要求各国在管理文化上呈现出相互借鉴的发展趋势,以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求生存。

(四) 企业管理实践的需求

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管理实践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迫使理论形态随之作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其发展,保证其不能成为变革的阻碍。这些主要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质需求在逐渐缩小,精神需求方面却在不断增加;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员工抱一而终的工作观念得到解放与认同;“知识型员工”需要更大的工作权限,更愿意通过参与管理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人才竞争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新趋势。趋于以上这些意识的变化,企业固然被迫改善经营管理理念,以寻求新的管理思想、新的的理论、新的方法,才能满足管理提出的新需求。而企业文化正是对旧管理理念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的补充。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出现不仅有深厚的理论支持,而且经济背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管理实践更是为企业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的出现极大的丰富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满足了实践的需求。分析时代需要,考虑文化背景,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法,扩展研究视角,有利于推进对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从而积极推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6

关键词: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随着现代科技向文化领域的注入和人民群众对新的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做为吉林省西部一个新兴的文化城市,如何定位文化产业?如何加快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本文将从白城市的文化产业实际出发,谈一谈加快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挖掘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发挥专业团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大做强特色文化品牌。

发展文化产业,要把准自己的脉,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资源优势,要因地制宜,要有什么做什么,并且做好它,不要盲目地效仿,更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情。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与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的。人们先是解决吃饱肚子,然后才是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所以要分析区域文化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取向。还要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显性与隐性价值、开发途径、开发后的市场价值等,进行一系列科学论证与评估,这是成功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所必备的工作。同时,要在发展“特色文化”上下功夫,促进“特色文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化和最佳化。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开始用打造特色文化来拉动本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如“浪漫之都”的大连,“上有天堂、下游苏杭”的苏杭。白城市相对于这些城市来讲名气上虽欠缺,但并不缺乏特色文化,只不过是缺乏推而广之的物化载体,流传和宣传不够。利用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白城的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发展产业链,是促进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对于白城市自身的特色文化因子,仅仅靠保护和继承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充分利用想象空间和各种创意方法,进行挖掘和开发,整合和提炼,赋予时代内涵,把这一文化品牌做大做强。

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送戏下乡、送艺术下乡、送文化下乡、艺术走进社区等活动,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丰富文化生活,拓宽人们的视野,走出闭塞,融入现代生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 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形成结构合理的融资体系,打造白城文化精品产业

文化产业,是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产物,它兼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具有推动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属性。如果打造的不是精品,随便拿出一个题材,推向市场,都不会产生大的效应。打造精品,就是树立品牌。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近年来,白城市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抓住经济转型这一机遇,竭力推出向海、查干浩特等旅游项目,把具有自己亮点的东西发扬光大,做成具有鲜明城市标志的品牌。并以这些品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辐射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给白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同时,要通过加强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政策将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投向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业、咨询业、广告业和旅游业;通过借鉴北京等省市的先进经验,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文化创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少量引导性的直接投资基金;通过制定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市内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并争取形成文化品牌;通过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文化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放宽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通过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和股份制改造、文化设施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的投融资体系;通过改进文化投入方式,加强成本核算,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上一篇王安石梅花

下一篇调查婚姻